鱼石沟超基性岩及铬铁矿统计分析

鱼石沟超基性岩及铬铁矿统计分析

一、玉石沟超基性岩和铬铁矿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子文[1](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广泛,含油气资源丰富。但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研究相对薄弱,油气勘探程度低,仍无重大勘探突破,特别是盆地南部物源不明确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天然气勘探。盆地南缘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建造以及油气藏的形成与改造都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然而,至今有关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对鄂尔多斯盆地物质充填与沉积过程的耦合关系尚不十分清楚。基于此,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古流向分析,以及砂岩碎屑组分和重矿物特征分析,结合沉积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同位素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物源示踪等方法综合研究,重点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沉积物源,进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古生代中晚期沉积充填与周缘造山带演化耦合关系。得出如下认识:(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1段和盒8段沉积期古流向、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及其相对含量、重矿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继承性。但西南部和东南部上述特征差异大,表明两地区物源供给具有明显差异。(2)沉积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物源主要来自石英质旋回物源区,中性火成岩和镁铁质岩物源区次之,反映物源主要来自稳定陆块再旋回物质,活动造山带的物质次之。(3)综合物源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古老基底再旋回物质,其次来自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源区。与东南部相比,西南部出现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末期年龄组锆石,暗示两地区物源存在明显差异。西南部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古老基底再旋回物质和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物质,少部分来源可能与陇山杂岩和龙首山杂岩相关;东南部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古老基底再旋回物质和北秦岭造山带剥蚀区物质。由山1段沉积期到盒8段沉积期,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为盆地南部提供的充填物质增多,反映周缘造山带自山1段沉积期之后隆升速度加快,向盆内输入更多供给物质。(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350260 Ma年龄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北秦岭造山带,揭示北秦岭造山带在350260 Ma,尤其是320260 Ma期间曾存在目前还未被充分揭示的构造热事件。(5)盆山耦合关系研究表明,420 Ma随着秦岭洋盆的消减闭合,北秦岭开始整体隆升,并引发华北克拉通抬升,一直持续至360 Ma。晚古生代以来,在南秦岭南部伸展、勉略洋盆打开的拉张背景下,石炭纪开始,华北盆地再次沉降接受海相沉积。早二叠世勉略洋盆的俯冲挤压使秦岭进一步隆升,造成鄂尔多斯盆地大规模海退并转入陆相沉积环境。此后华北与杨子两大陆块碰撞拼合,秦岭持续隆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内输入大量物质。

王铭颖[2](2020)在《基于宝石矿物学特征的当代和田玉雕刻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田玉自古便是玉雕艺术的主流用材。近年来,雕刻工具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雕刻技术的诸多变化,但当代和田玉雕刻工艺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却鲜有深入探索。本文运用宝石学、矿物学、器物学、工艺学、统计学、艺术学及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分析方法,以和田玉材质及当代雕刻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宝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对设计雕刻的影响、当代加工方式与工艺特点、当代作品特征与风貌、工艺评价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田玉的宝石、矿物学特性对雕刻有重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雕刻过程中对其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结构和杂质矿物等特征的合理利用。经实验测试与雕刻实践证明:和田玉的雕刻软硬度与其产状、颜色没有直接关系,而主要是由其结构所致;雕刻手感则会受到产状的影响——山料偏干、塑形能力较差;子料偏润、塑形能力较强;和田玉产地不同亦会对雕刻硬度与手感产生综合影响。大量调研考察表明,手工雕刻、计算机数控雕刻(CNC)和三维扫描复制雕刻是目前我国玉雕的三种主流加工方式。随着现代玉雕业电动工具的革新,玉器的雕刻效率及工艺精细度均得到了提高。当代和田玉雕刻的工艺品种基本为古代的延承,其中最常应用的工艺类型是俏色和镂雕技艺。俏色工艺亦可依据颜色分布特点被划分为皮色、本体、内含物与围岩俏色四种基本类型。在当代玉雕制作中,和田玉因其优良的材质特点依旧成为各类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雕刻原料。本文通过对5368件现代玉雕作品中的2521件和田玉作品统计分析可知:目前当代和田玉作品的题材仍以沿袭传统为主,即神话、诗篇名言、历史典故等题材的雕件居多,但同时不乏少量创新性作品出现。其次,玉器的功能性较古代相对变弱,作品的体量以中小件为主,且工艺感更为突出。再次,和田玉玉器受众已由古代皇室贵族专享转变为被现代玉器爱好者或消费者所拥有。当下,人工智能与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会继续推动中国玉雕行业的批量化和规模化生产,这一趋势将促进玉雕创意设计与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综合和田玉雕件价值的影响因素,其工艺评价可从玉料使用、造型设计、琢制工艺等角度进行。

马振华[3](2020)在《晚中新世以来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历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板块向北的持续楔入作用对整个亚洲大陆的地貌、水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起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以夷平面、河流阶地为代表的层状地貌面,这些层状地貌面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区域地貌演化信息(是重建地貌发育、演化过程的良好载体),而且层状地貌面具有分布面积广、高度相对稳定等特点,能为确定高原的隆升时间和幅度提供证据。同时河流系统是层状地貌面形成的主要外营力,且河流系统是对构造-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的地貌单元,因此水系演化研究是地表过程-构造-气候之间的耦合研究的理想切入点。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是高原隆升扩展研究的关键区域,祁连山东段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序列完整、分布广泛、保存较好,是重建区域地貌演化与隆升历史、探讨水系演化与构造-气候耦合的理想材料。尽管该区域的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但是缺乏对完整层状地貌序列的年代学约束,对于水系格局演化过程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选择祁连山东段达坂山夷平面及区域内大通河和湟水阶地为研究对象,在详尽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达坂山夷平面上覆新生代沉积物两个平行钻探岩芯的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以及区域内大通河和湟水阶地序列、年代学及物源等综合分析,建立了祁连山东段多级层状地貌面的年代框架,重建了区内大通河、湟水的物源变化,探讨了祁连山东段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地貌-水系演化过程以及水系演化对构造-气候的耦合响应。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和成果:(1)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夷平面厚层风化壳上覆沉积物于8.1–7.5 Ma开始接受河流环境沉积,6.7–6.4 Ma开始堆积风成红粘土,表明8 Ma以前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地区经历了较长时间构造相对稳定的夷平时期,达坂山夷平面于8 Ma停止发育,6.5 Ma加速隆升。根据由夷平面、河流阶地构成的完整层状地貌面序列的高程及年代框架,重建了6.5 Ma以来的区域下切速率历史,揭示祁连山东端达坂山地区晚中新世以来经历了阶段性加速隆升过程。而祁连山东端隆起时间晚于祁连山西段及中段,指示新近纪祁连山构造活动存在向东扩展过程。(2)大通河在下游八宝川盆地河桥段发育有8级阶地,其中最高阶地形成年代为1081 ka;大通河在中游门源盆地发育有5级阶地,其形成年代分别为424 ka(T5)、243 ka(T4)、130 ka(T3)、14 ka(T2),T1形成于全新世;湟水在民和段发育有10级阶地,其形成年代分别为1405 ka(T10)、1081 ka(T9)、866 ka(T8)、621 ka(T7)、424 ka(T6)、337 ka(T5)、243 ka(T4)、130 ka(T3)、14 ka(T2),T1形成于全新世。大通河河桥段阶地序列物源在T6与T5以及T3与T2之间发生了两次显着变化,指示1100 ka大通河主要流经下游白垩系及新生代红层区域,此后大通河不断溯源侵蚀,于620–420 ka贯通门源盆地,并在130–60 ka袭夺现今门源盆地以上流域。大通河流域数字地貌形态分析显示黑河与大通河分水岭一直向大通河一侧迁移,具有未来黑河袭夺大通河上游流域的趋势。湟水民和段T10以来阶地物源未发生明显变化,指示1400 ka之前湟水已切穿老鸦峡、溯源至湟水中上游地区,使古湟水东流。(3)湟水、大通河阶地的形成是构造-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决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时间,而构造隆升为河流的长期下切提供了驱动力与空间,合适的地表隆升速率是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大通河及祁连山内其他河流的演化过程证明,更新世以来祁连山的不断隆升控制了大通河1100 ka以来纵向河不断发育的过程,当山体隆升速率大于横向河侵蚀速率时,将迫使河流偏转,纵向河发育;随着山体进一步隆升,由于与周边地形高差不断增大,增强了横向河的侵蚀能力,使得横向河切穿山体,袭夺纵向河。而气候变化决定了水系重组发生的时间,在暖湿的间冰期,降水的增多和大量冰雪融水加大了河流的侵蚀能力,促进了水系重组。

蔡鹏捷[4](2019)在《柴北缘开屏沟超基性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找矿的指示》文中指出超基性杂岩是指具有不同岩相和不同化学成分组成且与地幔相关的岩石。超基性杂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应地幔岩浆的形成机制与其演化的过程,同时能够用于揭示其岩石成因模式。此外,超基性杂岩是大陆环境下独特的地幔岩浆作用、金属聚集的产物,与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铬铁矿床密切相关,也是对地幔的组构、壳幔作用、及其流体反应及相关元素迁移和富化等深部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相关矿床的成因(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和铬铁矿)解释及其矿产的勘查等具有相当重要意义。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位于我国西部的青海省境内,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沿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呈NWW-SEE向展布。北侧是祁连地体,南侧为柴达木地体,东接秦岭造山带,其西端被阿尔金断裂所切割,是一个形成于早古生代的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碰撞复合型造山带。柴北缘内的超基性岩主要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造山带石榴橄榄岩(胜利口),大洋蛇绿岩型橄榄岩(都兰),以及碰撞后岩浆结晶侵入型(冷湖、牛鼻子粱)。开屏沟超基性岩位于柴北缘鱼卡地体与绿梁山地体之间,且具有镍矿化显示,目前对该区超基性岩研究资料很少,它的岩石成因与矿化关系是什么?有趣的是,它西北部落凤坡超基性岩还含有铬铁矿床,这两个超基性岩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对这些岩体与成矿之间的许多科学问题尚需系统研究或论证。本文主要探讨俯冲带壳幔混合作用与超基性质杂岩的成矿作用之间的关联。通过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PGE元素,单矿物电子探针、LA-ICP-MS微量,包裹体激光拉曼等实验手段。确定了柴北缘开屏沟纯橄榄全岩具有高的Mg#、Mg/Si和Ni值,同时具有相对难熔的HREE和HFSE微弱亏损特征,以及与流体活动性相关的LREE和LILE的轻微富集;橄榄石具有较高的Fo值(90.1192.77)与NiO含量(0.320.45wt.%)、低的CaO(<0.02wt.%);PGEs的原始地幔标准化与交代橄榄岩和残留橄榄岩近似;两组变质锆石年龄为459.5±3.6Ma和417.5±2.7Ma,对应εHf(t)为-0.719.45和-11.96-1.2,分别反映了洋壳流体(或早期大陆俯冲板片流体)和陆壳流体交代的性质和时限。证实了开屏沟橄榄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遭受不同来源流体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而获得地壳特征。开屏沟纯橄榄内铬铁矿具有明显核边结构,核部为铝铬铁矿,具有相对高Al2O3,低FeOT、TiO2、Cr#特点,也指示寄主原岩形成于SSZ(俯冲带)环境,是地幔橄揽岩与具有MORB(洋中脊玄武岩)亲缘性的熔体相互反应形成产物。核部铝铬铁矿为岩浆型铬铁矿,通过计算得到其结晶温度平均为1372℃,结晶压力平均为2.96GPa,ΔlogfO2平均为-1.42,表明其形成于地幔软流圈。边部为高铁铬铁矿,具有低Al2O3,高FeOT、TiO2、Cr#特征,指示铬铁矿边部受到蛇纹石化蚀变作与富Fe流体的共同作用。铬铁矿由核到边部Fe3+/Fe2+比值升高,Ni硫化物包裹体增多,同时NiO组分增加,都指示了Ni随着氧逸度的升高而发生迁移并富集,也证实了地壳流体作用会导致橄榄岩中镍的富集。此外,对落凤坡超基性杂岩研究发现,落凤坡铬铁矿的环带结构,具有富含Al贫Fe的核部。其核部具有高Cr#(81.54-85.72)和低Mg#(25.27-36.00)的特征。这些特征及其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是典型的蛇绿岩铬铁矿。此外,铬铁矿核心中的Cr-Mg-Ti-Al关系表明,主岩应该来自俯冲带环境(SSZ)中的前弧岩石圈。含铬铁矿角闪辉石岩中的岩浆锆石的年龄为483.1±3.5 Ma,而变质锆石的年龄为434.2±2.1 Ma。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的εHf(t)分别为-6.35至2.94和-7.96至2.58。全岩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负Nb,Ta和Ti异常,这与CAA-OAB(CAA:大陆弧安山岩,OAB:海洋弧玄武岩)的模式一致。铬铁矿具有低的总铂族元素(PGE),但它们具有高IPGE/PPGE(IPGE:Os,Ir,Ru;PPGE:Pt Pd,Rh)比率。此外,铬铁矿中含有地壳硅酸盐,氯化物和碳酸盐包裹体(顽辉石,镁方解石,水氯镁石和白云石)和较高的变质级夹杂物(如刚玉和菱镁矿)指示了壳物质的循环作用。总之,落凤坡铬铁矿提供了关于柴达木地块和祁连地块之间海洋中发生的弧的证据。确定了落凤坡铬铁矿具有深部循环成因,早期(480Ma)形成于弧前SSZ蛇绿岩环境,铬铁矿在434Ma时发生了变质作用。落凤坡铬铁矿的核部形成于高压(3.3-3.5GPa)和高温(1283-1294℃)条件,指示在上地幔条件下发生了含有铬铁矿的超基性岩的结晶和再平衡。铬铁矿中的壳源矿物包裹体也表明向上迁移的岩浆穿过平板窗口,它们会同化俯冲物质(地壳)而促进铬铁矿结晶。通过总结收集现有资料,确定了(1)有利铜镍矿成矿的基性-超基性岩m/f为1.58.5,而有利铬铁矿成矿的基性-超基性岩m/f为6.512.5。同时,含铬铁矿的基性-超基性岩具有高MgO,低Cao,K2O,TiO2,Al2O3,Na2O,P2O3特征,而含铜镍矿的基性-超基性岩则相反。(2)铜镍矿基性-超基性岩全岩具有高的PPGE/IPGE比值(0.06343.75,平均16),Pd/Ir>1,铬铁矿基性-超基性岩全岩具有低的PPGE/IPGE比值(0.000420.34,平均0.55),Pd/Ir<1。(3)铜镍矿基性-超基性岩内铬铁矿尖晶石具有高TiO2,高Fe#,和Cr#与Mg#较大变化范围的特征;而铬铁矿基性-超基性岩铬铁矿尖晶石则具有低TiO2,低Fe#,低Mg#与高Cr#特征。利用上述判别指标,指示开屏沟超基性岩具有镍成矿潜力。

严宜龙[5](2019)在《西藏申扎县雄梅地区地球化学异常与找矿评价》文中提出西藏申扎县雄梅镇调查区位于藏北高原腹地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中,处于羌塘地体与拉萨地体中间。地层属于滇藏大区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和班公错—怒江地层区。区内的构造形迹完全受结合带的演化控制。调查区内出露的永珠蛇绿岩是班怒缝合带南部分支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岩带的中间一小部分。调查区的地质构造凌乱,矿产储量较大。该区属于班—怒成矿带之班戈铜多金属成矿预测区,南邻冈底斯-藏南成矿带,成矿条件极有利。目前区内已发现各类矿(化)点9处,其中金矿点2处,铜矿点4处,铬铁矿1处、金铜矿1处,铜钼矿点1处。区内矿产主要受白垩纪中酸性-酸性侵入岩和北西向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古生代断隆区及中生代盆地中。岩石类型有玢岩、花岗闪长岩、似斑状花岗岩等。围岩主要为白垩系地层,岩性为碳酸盐和碎屑岩类。按照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普查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对调查区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普查实地采样,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基本采样密度为4-6点/km2,采样范围735km2,按规范要求对土壤、岩石样品进行采集并加工,通过实物工作量统计,完成水系沉积物采样面积708km2,采样正点3014个,重复样共91件,占总采样个数3%,实际采样密度达4.25(点/km2),样品加工个数满足1:5万水系沉积物工作要求。对样品选择分析测试Cu、Pb、Zn、Au、Ag、As、Sb、Hg、Bi、W、Mo、Sn、Cr、Co、Ni、Mn、Ti等共16种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来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系统查明成矿地球化学背景,圈定矿化有利地段,利用大比例尺地、物、化、遥等手段,配合地表工程,开展系统的矿产检查,提出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开展重要化探异常查证与评价,初步查明引起异常的原因,为地质找矿提供信息。通过综合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提取找矿标志,优选找矿靶区,并对选区的资源潜力做出总体评价。样品分析测试结果反映出测区沿接触带分布的多金属含金串珠状的异常带,其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W、Sn、Bi、Mo、Mn高温元素组合异常,功穷―可嘎岩体为Sb、Bi、W元素异常,档垌-雄梅岩体为Au、Cu、Pb、Bi、Hg元素组合异常。通过研究分析地球化学异常所在地区的地质背景、分布范围、异常强度等特征,根据野外矿产地质填图结果,确定出20个异常为矿致异常。并对异常分级出甲2类异常2处,乙2类异常6处,3级12处。根据相近的地层、构造等地质条件结合异常元素组合情况,将调查区引起异常的矿种细划为2大类,7小类。通过野外调查,新发现了4处矿化点,以铁矿为主,其中卡隆曲铁矿点共发现一处矿体出露,产于日拉组内大理岩中,矿体由5条近平行产出小矿体组成,矿体最宽达1.5m,最长达数百米。矿石中含有赤铁矿、镜铁矿、褐铁矿,拣块样分析结果为TFe含量高达:63.56%,该处具有较好的找矿意义。

王玉玺[6](2018)在《敦煌地块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敦煌地块位于塔里木板块东缘,是中亚造山带最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接天山-北山造山带,南邻阿尔金走滑断裂,具有稳定克拉通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经历了复杂的洋盆扩张、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和造山后等洋陆转换及板内活动过程。本文选择敦煌地块南缘岩浆岩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研究,确定了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岩浆源区、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等。选择多坝沟金矿床、延龙山钪矿床作为典型矿床,开展了矿石Pb-S-O-H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金赋存状态等研究,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分析了敦煌地块1:20万化探39种元素数据,以金为预测矿种,开展了基于岩浆岩信息的金矿找矿靶区定量优选工作,为区域金矿找矿提供了可靠依据。对敦煌地块南缘9个花岗岩体和3个基性-超基性岩体进行了研究,认为构造岩浆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古元古代晚期Columbia超大陆大规模裂解阶段,敦煌地块南缘大红山花岗岩正是这一阶段的响应。大红山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32.3±7.4Ma,具有富硅、富碱,较高的Fe*/Mg、(K+Na)/Al、K/Na、Ga/Al比值及F、Zr、Nb、Ga、REE(除Eu之外)、Y等,而Mg、Ca、Al、Cr、Sr和Ni含量较低,LREE强烈富集,较低δ18OV-SMOW值(7.68.6‰),与A2型花岗岩相比,具有更低的Sr含量和更高的Yb含量,是典型的A1型花岗岩,反映了源区物质以低成熟度地壳为主,这与古元古代(Nd模式年龄:1.96Ga2.29Ga)地壳特征一致,形成于地壳减薄背景下,软流圈地幔上涌带来的热导致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表明古元古代晚期敦煌地块大红山-三危山一带发生了低压环境下的高热事件。(2)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板块碰撞、俯冲和折返的构造演化。其证据主要有:1)克孜勒塔格东辉石岩—辉长岩总体以准铝质、碱性系列为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Zr、Hf,有陆壳组分和流体的介入,表明辉长岩和辉石岩是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应力释放阶段的产物;2)小多坝沟超基性岩具高MgO、Ni、Cr和很低的CaO、Ti O2、Zr、Hf、Sr、Nb等,尤其是具有很低的稀土元素总量,认为超基性岩可能是高程度玄武质熔体抽取之后的难熔残余,且幔源岩浆受到早期俯冲洋壳交代的影响,或幔源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的混染;3)多坝沟金矿区闪长岩成岩年龄为497±13Ma,英云闪长岩成岩年龄为435.9±6.6Ma和432.8±7.2Ma,存在侵位时差,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显示出同源岩浆的特征,明显富集Rb、Cs、K、Ba、Pb、U,相对亏损Nb、Ta、Ti、Sr,主要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Sr、Yb元素含量特征进一步揭示了闪长岩到英云闪长岩的形成是经历了加厚地壳到减薄的减压的演化过程;海子湾英安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2.2±5.6Ma,强烈富集Rb、Cs、Th、K、Pb等活动性元素,表明该套岩石形成于同碰撞、碰撞后抬升和造山晚期的过渡阶段,可能遭受了后期流体作用的改造。这一阶段敦煌地块既受到南部中央造山带的碰撞-造山活动影响,也受到北缘中亚造山带造山事件影响。(3)在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敦煌地块受古亚洲洋南缘弧后盆地扩张,处于微洋盆扩张-俯冲-碰撞过程。主要发育有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青石沟石英闪长岩(335Ma)、小红山花岗闪长岩(289.6Ma)和大红山北花岗闪长岩(272.8Ma),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其源区为太古宙-中元古代敦煌岩群的组成部分。大红山北花岗岩与小红山花岗岩相比,具有相对低的Sr、Y和Yb,但大红山北花岗岩Sr/Y比值更高,表明其岩浆源区残留相中石榴子石含量高,地壳更厚。(4)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早期,敦煌地块处于碰撞造山晚期向板内伸展环境的快速转变阶段。多坝沟岩体(252.1Ma)、夹山岩体(250.5Ma)和八龙沟岩体(247.5Ma)呈现出区域构造应力的连续变化。多坝沟岩体具有高硅、钾、低钙和低镁,属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LILEs相对富集、HFSEs亏损,Nb、Ta、Sr、P和Ti显着的负异常,类似于活动陆缘消减带岩浆活动有关的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夹山和八龙沟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较高的TFe/Mg、(K+Na)/Al、K/Na、Ga/Al比值及F、Zr、Nb、Ga、REE(除Eu之外)、Y等,而Mg、Ca、Al、Cr、Sr和Ni含量较低,REE曲线呈“海鸥型”样式,显示出A型花岗岩特征。多坝沟花岗岩(I型)、夹山花岗岩(A型与I型花岗岩过渡区)和八龙沟花岗岩(A型)呈现出由I型向A型花岗岩过渡变化特征。其研究成果填补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敦煌地块构造岩浆演化记录的空白。发现和评价了多坝沟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和延龙山角闪石岩型钪矿。多坝沟金矿成矿与英云闪长岩关系密切,金以裸露和半裸露自然金为主要赋存形式,矿石中黄铁矿S和石英的H-O稳定同位素特征显示硫源为岩浆硫,δDV-SMOW、δ18OH2O数据显示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地表水的参与,前者主要由矿区英云闪长岩提供;Pb同位素指示多坝沟金矿床的形成与造山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矿床流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平均为326.6℃,属高温区间,可能代表岩浆就位时的热液蚀变作用,成岩与成矿时代相近,为早志留世。延龙山钪矿赋矿岩性为角闪石岩,成岩年龄为早二叠世(273.6±4.8Ma),成岩与成矿时代一致,成岩成矿需要的大量水可能由俯冲板片熔融及俯冲流体提供,其形成应与塔里木和北山地区二叠纪大规模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明确指出在敦煌地块之下的地幔岩浆活动具有俯冲板块熔体及俯冲流体参与的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延龙山钪矿矿区Sc平均品位为69.85×10-6,估算钪矿石资源量共计6519.60万吨,钪金属资源量共计4553.78吨,达到超大型规模。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构建了敦煌地块基于化探数据的金矿找矿定量预测模型和基于岩浆岩信息的金矿找矿靶区定量优选模型,利用岩浆岩信息对化探信息确定的123个金找矿靶区进行优选,共选出27个金找矿靶区,81.5%的靶区面积小于20平方千米,为进一步矿产查证工作提供便利。基于岩浆岩优选的靶区见矿率提升幅度较大,其中Ⅰ级找矿靶区的见矿率由38.8%,提升为58.2%,提升1.5倍;Ⅱ级找矿靶区的见矿率由22.2%,提升为33.3%,提升1.5倍;Ⅲ级找矿靶区的见矿率由7.4%,提升为14.8%,提升2倍,显示出岩浆岩信息找矿技术在敦煌地块化探金矿找矿靶区优选上具有明显效果,表明该区金矿成矿与部分岩浆岩关系较为密切,为敦煌地块金矿找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刘振敏,吴颖慧[7](2015)在《中国蛇纹岩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蛇纹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矿床多,规模大、分布广、质地条件好等特点。根据构造特点和岩石类型及矿床分布等情况,我国蛇纹岩有两大成矿区域(以东经105°为界):西部成矿区以富镁质超基性岩、富镁铁质超基性岩为成矿特征;东部以铁质、钙镁铁质超基性岩为主的成矿区域。蛇纹岩有多种用途,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利用蛇纹岩的光学效应,用于建筑装饰材料和玉石原料;二是利用蛇纹岩耐高温性能而应用于耐火材料;三是利用蛇纹岩晶体化学特性,开发应用其化学和物理性能,用于生产化肥、镁质瓷、冶金熔剂原料、轻质氧化镁和多孔氧化硅、医药等。

韩晓阳[8](2015)在《北祁连玉石沟蛇绿混杂岩的组成、时代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位于中祁连板块与华北板块西南缘(阿拉善地块)之间,呈北西—南东走向,东与右行走滑的同心一固原断裂相邻,西被左行走滑的阿尔金断裂所截切,北祁连造山带自南向北可以划分为托莱南山北坡的消减洋壳残片、托莱山北坡的俯冲形成的高压变质岩以及增生杂岩、河西走廊南山的岛弧火山岩以及河西走廊弧后盆地等不同的构造单元。根据收集的资料显示,玉石沟蛇绿岩向东可与川刺沟、扎麻什、小八宝蛇绿岩相连,一起构成了大洋扩张脊型蛇绿岩带。通过对玉石沟地区蛇绿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镜下观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堆晶辉长岩测年等多方面的详细研究,并结合前人对玉石沟蛇绿混杂岩的研究成果,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研究区蛇绿混杂岩由堆晶辉长岩、早奥陶世阴沟群基性火山岩、变质橄榄岩、辉长辉绿岩墙及早奥陶世阴沟群深海沉积岩等组成;蛇绿混杂岩北侧逆冲推覆于二叠系窑沟群红泉组(P3h)之上,南侧由北向南逆冲推覆于石炭系羊虎沟组(C2y)与二叠系八音河群大黄沟组(P1—2d)地层之上,西侧与古元古界托赖岩群(Pt1Tb)片岩段成断层接触,向东沿出工作图区外;在蛇绿混杂岩内部不同岩片之间的接触关系为断层接触;获得堆晶辉长岩年龄为513.4±6.4Ma,表明蛇绿岩形成时间大约为早寒武纪到早奥陶世;玉石沟蛇绿混杂岩单元内枕状玄武岩在Zr/Y-Zr和Zr/4-Y-Nb/2的构造判别图解上,均落入洋脊玄武岩区,从N-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配分模式显示出“局部凸起、总体相对平坦”的特征,即在Rb、Ba、Th、Ta、Nb处局部隆起,其他所有元素的丰度相对于N-MORB值不太富集,与典型的洋中脊玄武岩相似(Pearce,1982),总体均表明玉石沟蛇绿混杂岩中的玄武岩是在扩张脊条件下生成的。

曹亚文[9](1995)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物形成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研究了金川岩体和其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矿物、主要岩石、矿石类型的特征,特别侧重研究了矿物的成分特征、相互关系、形成条件和形成演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川岩体的原始岩浆属科马提质岩浆。岩体和矿床中常见的主要矿物有贵橄榄石、古铜辉石、顽透辉石、斜长石、韭闪石、含钛金云母、金云母、蛇纹石、镁闪石、透闪石、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铬铁矿等。对这些矿物逐一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该岩体中由岩浆中结晶形成的橄榄石、辉石、韭闪石等镁铁硅酸盐矿物中的Mg、Fe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Mg/Fe=5.6±,作者称之为定比关系。结合定比关系,对岩石、矿石组构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尤其是对金属矿物及其与含水硅酸盐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首次提出了金川矿床的结晶分异+晚期熔离成因。即:首先由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等造岩矿物,岩体主体固结,并使成矿物质在残余岩浆中富集;残余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分离为Fe—Ni—Cu—Cr—S—O熔体和富含水、碱质的硅酸盐熔体。Fe—Ni—Cu—Cr—S—O熔体进一步凝结、演化,形成各种造矿矿物。矿物的嵌布关系及相关的实验结果表明铬铁矿的花斑结构、镍黄铁矿与其中的不规则网脉状磁铁矿由固溶体分解作用形成。用多种地质温压计和相关的实验结果,系统研究了金川岩体和矿床不同演化阶段的温压、fo2、fs2条件,结果表明:金川岩体主体固结阶段的温压条件为:T=1215 C±,P=12Kb±,lgfo2=—4.7~—7.7(fo2 in bars)。金属硫化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780~1080℃。P=8Kb±,tgfs2=—2.4~0.5,lgfo2=—7.35~—19.2。在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根据超镁铁质岩的Fe3+和Fe2+的比例关系可以判断:当Fe3+/Fe2+>1时,岩体中易形成铬矿床,当Fe3+/Fe2+<1时,岩体中易形成铜镍矿床。

孙淑荣,郭原生,傅学明[10](1993)在《北祁连西段蛇绿岩型超基性岩铬尖晶石及对岩体含矿性的指示》文中指出产于超基性岩中的副矿物铬尖晶石化学成分复杂,物理性质稳定,抗蚀变能力强.本文通过对北祁连西段九个青羊等六个超基性岩体副矿物铬尖晶石化学成分标型特征,铬尖晶石种属的研究,并计算了铬尖晶石的两种含铁率,探讨了该区分布的蛇绿岩型阿尔卑斯超基性岩体的含矿性.

二、玉石沟超基性岩和铬铁矿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石沟超基性岩和铬铁矿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源区示踪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3 地层及沉积相发育
    2.4 周缘造山带地质特征
        2.4.1 北秦岭造山带
        2.4.2 北祁连造山带
        2.4.3 孔兹岩带
        2.4.4 阴山陆块
        2.4.5 华北中部造山带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 1–盒8段常规方法物源分析
    3.1 古流向特征
    3.2 砂岩碎屑组分特征
    3.3 岩屑特征
    3.4 重矿物特征
        3.4.1 重矿物组合特征
        3.4.2 重矿物平面分布
        3.4.3 重矿物特征指数
    3.5 小结
第四章 沉积地球化学物源分析
    4.1 样品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
        4.1.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4.1.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4.2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4.2.1 山1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盒8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碎屑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1.1 样品
        5.1.2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5.1.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
    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2.1 山1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2.2 盒8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3 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
        5.3.1 山1段Lu–Hf同位素特征
        5.3.2 盒8段Lu–Hf同位素特征
    5.4 碎屑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4.1 构造环境分析
        5.4.2 2600~160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3 1150~1000 Ma和 700~55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4 550~35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5 350-26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综合物源分析
第七章 盆山耦合关系
    7.1 山 1–盒8段沉积相序组合及沉积相演化
        7.1.1 山 1–盒8段沉积相序组合及演化特征
        7.1.2 山 1–盒8段沉积相展布特征
    7.2 盆地周缘造山作用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2.1 秦岭造山带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2.2 北祁连造山带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基于宝石矿物学特征的当代和田玉雕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和田玉的材质(宝石矿物学)研究
        1.2.2 和田玉的雕刻工艺与文化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完成工作量
2 和田玉的工艺发展历程与当代玉雕工艺
    2.1 和田玉工艺技法的分类
        2.1.1 常用雕刻工艺
        2.1.2 特殊雕刻工艺
    2.2 和田玉雕刻工具的发展
        2.2.1 琢玉砣机的革新
        2.2.2 和田玉琢玉工艺的进化
    2.3 和田玉雕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2.3.1 传统雕刻方法与工序
        2.3.2 现代雕刻方法与工序
    2.4 和田玉琢玉工艺的演变内涵
3 当代和田玉常见雕刻工艺应用解析
    3.1 和田玉俏色工艺
        3.1.1 皮色俏色
        3.1.2 本体俏色
        3.1.3 内含物俏色
        3.1.4 围岩俏色
        3.1.5 和田玉俏色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3.2 和田玉镂雕工艺
        3.2.1 制作镂雕工艺的玉料材质特点
        3.2.2 当代和田玉镂雕工艺作品的主要类型
        3.2.3 和田玉镂雕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
    3.3 和田玉薄胎工艺
        3.3.1 制作薄胎工艺的玉料材质特点
        3.3.2 当代和田玉薄胎工艺作品的主要类型
    3.4 和田玉书法雕刻工艺和微雕工艺
        3.4.1 和田玉书法雕刻与琢字工艺
        3.4.2 和田玉微雕工艺
    3.5 和田玉活链及活环工艺
        3.5.1 和田玉活环工艺
        3.5.2 和田玉活链工艺
    3.6 和田玉镶金嵌宝工艺
        3.6.1 和田玉金银错工艺
        3.6.2 和田玉宝石镶嵌工艺
4 当代和田玉作品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天工奖作品评选流程及材质分布
        4.1.1 天工奖及作品评选流程
        4.1.2 天工奖参选作品的材质特点
    4.2 天工奖和田玉作品特征
        4.2.1 和田玉作品奖项分布
        4.2.2 和田玉材质品种分布
        4.2.3 题材(主要元素)分布
        4.2.4 形制与工艺效果
        4.2.5 设计与创作的方法、原则
    4.3 从历年天工奖和田玉作品看中国现代玉雕作品特征
        4.3.1 题材的变化——体现玉雕特征的主要因素
        4.3.2 艺术形式的变革
        4.3.3 工艺感形式更强
        4.3.4 功能性相对简化,受众人群平民百姓化
        4.3.5 精雕细作,突显材质之美,作品以小件居多,少见大型制作
    4.4 影响因素
        4.4.1 和田玉原材料的影响
        4.4.2 加工工具的影响
        4.4.3 玉雕师设计制作的影响
        4.4.4 地域风格的影响
        4.4.5 加工组织形式的影响
        4.4.6 消费环境的影响
5 和田玉宝石矿物学的特征及其对玉雕工艺的影响
    5.1 研究样品描述
    5.2 和田玉的宝石学特征及其对玉雕工艺的影响
        5.2.1 和田玉的光学特征
        5.2.2 和田玉的力学特征
        5.2.3 和田玉的宝石学特征对雕刻的影响
    5.3 和田玉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对玉雕工艺的影响
        5.3.1 和田玉结构分析与工艺实践
        5.3.2 和田玉矿物组成及对雕刻工艺的影响
        5.3.3 本次研究中和田玉矿物组成和结构的研究方法
    5.4 和田玉的产出类型及其对玉雕的影响
        5.4.1 和田玉产出类型对设计的影响
        5.4.2 和田玉的产出类型对雕刻的影响
    5.5 总结
6 和田玉作品的设计创作与雕刻实践
    6.1 和田玉创作理念及设计方法
        6.1.1 创作理念分析
        6.1.2 创作理念方案举例
    6.2 和田玉作品创作实践
        6.2.1 工艺流程解析
        6.2.2 和田玉雕刻作品实例
    6.3 和田玉与其他玉石材质设计、雕刻的对比
        6.3.1 设计实践——琇莹玉作品设计
        6.3.2 雕刻实践
7 和田玉雕刻的工艺评价
    7.1 评估当代和田玉雕刻作品价值的要素
        7.1.1 材料价值
        7.1.2 工艺价值
        7.1.3 历史价值
        7.1.4 人文价值
        7.1.5 配件及附件的价值
        7.1.6 其他因素
    7.2 和田玉雕刻工艺的具体评价方法
        7.2.1 玉料的使用
        7.2.2 造型设计与琢制工艺
        7.2.3 装潢与配件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晚中新世以来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层状地貌面成因
        1.2.1.1 夷平面
        1.2.1.2 河流阶地
        1.2.2 层状地貌面年代学研究
        1.2.3 水系格局演化研究方法
        1.2.3.1 地质地貌学方法
        1.2.3.2 物源示踪方法
        1.2.3.3 历史记录与现代观测
        1.2.3.4 数字地貌参数与模拟研究
        1.2.4 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与水系演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点
        1.4.1 论文工作量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
        2.1.2 研究区地层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貌特征
        2.2.2 气候植被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分析
    3.1 层状地貌面年代学研究方法
        3.1.1 磁性地层学
        3.1.1.1 基本原理
        3.1.1.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2 生物地层学
        3.1.3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
    3.2 环境代用指标研究方法
        3.2.1 粒度
        3.2.2 元素地球化学
    3.3 水系演化研究方法
        3.3.1 物源分析方法
        3.3.2 数字地貌参数
第四章 达坂山夷平面与年代学研究
    4.1 达坂山夷平面特征
    4.2 夷平面上沉积物特征与沉积演化
        4.2.1 岩性特征
        4.2.2 沉积演化阶段划分
    4.3 生物地层学
    4.4 磁性地层学
        4.4.1 岩石磁学测试结果与分析
        4.4.2 古地磁测试结果与分析
        4.4.3 磁性地层划分与地层年代
第五章 大通河、湟水阶地序列与年代学研究
    5.1 大通河八宝川盆地阶地序列与年代
        5.1.1 阶地序列与阶地分布
        5.1.2 最高级阶地(T8)年代
        5.1.2.1 古地磁样品采样与测试
        5.1.2.2 磁性地层年代与T8阶地年代
        5.1.3 东岸T3阶地年代
    5.2 大通河门源盆地阶地序列与年代
        5.2.1 阶地序列与阶地分布
        5.2.2 阶地年代学研究
    5.3 湟水民和段阶地序列与年代
        5.3.1 阶地序列
        5.3.2 阶地年代学研究
第六章 大通河、湟水水系演化
    6.1 大通河、湟水流域概况
    6.2 大通河水系演化历史重建
        6.2.1 碎屑锆石U-Pb年龄
        6.2.1.1 潜在源区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
        6.2.1.2 河桥阶地序列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
        6.2.2 重矿物组合
        6.2.3 砾石岩性成分
        6.2.4 现代大通河水系演化历史
    6.3 大通河水系未来演化趋势分析
    6.4 湟水水系演化
第七章 讨论
    7.1 晚新生代祁连山东段地貌演化
    7.2 晚新生代祁连山东段的隆升
        7.2.1 祁连山的向东扩展
        7.2.2 祁连山东段的加速隆升
    7.3 祁连山东段河流演化对构造-气候的耦合响应
        7.3.1 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构造-气候的耦合
        7.3.2 造山带水系演化与构造-气候的耦合
        7.3.2.1 构造对水系演化趋势的控制
        7.3.2.2 气候变化对水系重组时间的控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索引
附录二 表索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柴北缘开屏沟超基性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找矿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造山带超基性杂岩
        1.2.2 俯冲隧道上覆地幔楔中的壳幔相互作用
        1.2.3 交代作用对超基性岩中镍的富集作用
        1.2.4 柴北缘开屏沟地区超基性杂岩研究现状
        1.2.5 超基性岩含矿性判别标志
    1.3 研究内容和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实验分析方法
    2.1 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2.2 全岩铂族元素分析
    2.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微量元素
    2.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2.5 电子探针矿物成分分析
    2.6 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2.7 单矿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3.1 柴北缘造山带地质背景
        3.1.1 柴北缘地质概况
        3.1.2 柴北缘的超基性岩
    3.2 鱼卡-绿梁山地区地质背景
        3.2.1 鱼卡地区
        3.2.2 绿梁山地区
第四章 开屏沟-落凤坡超基性杂岩地质特征
    4.1 开屏沟橄榄岩地质特征
        4.1.1 岩体地质概况
        4.1.2 岩石与矿物学特征
        4.1.3 矿化特征
    4.2 落凤坡超基性杂岩地质特征
        4.2.1 岩体地质概况
        4.2.2 岩石与矿物学特征
        4.2.3 矿化特征
第五章 开屏沟橄榄岩成因及其指示意义
    5.1 测试结果
        5.1.1 锆石U-Pb、微量及Lu-Hf同位素
        5.1.2 锆石内部包裹体
        5.1.3 全岩主、微量和稀土特征
        5.1.4 铂族元素特征
        5.1.5 橄榄石主量特征
    5.2 讨论
        5.2.1 开屏沟橄榄岩成因
        5.2.2 锆石的指示意义
        5.2.3 对柴北缘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指示
    5.3 小结
第六章 俯冲带中流体交代作用对镍的富集
    6.1 测试结果
        6.1.1 铬铁矿尖晶石特征
        6.1.2 蛇纹石主量特征
    6.2 讨论
        6.2.1 铬铁矿尖晶石环带成因
        6.2.2 铬铁矿尖晶石温度、压力及氧逸度变化
        6.2.3 源区性质与构造环境
        6.2.4 两期流体的交代作用对镍富集
    6.3 小结
第七章 俯冲再循环超基性岩
    7.1 测试结果
        7.1.1 铬铁矿尖晶石特征
        7.1.2 锆石U-Pb、微量及Lu-Hf同位素
        7.1.3 全岩主微量稀土、铂族元素特征
        7.1.4 铬铁矿尖晶石包裹体
    7.2 讨论
        7.2.1 铬铁矿尖晶石组成及其意义
        7.2.2 变质和原岩时代
        7.2.3 对柴北缘早古生代构造的指示
    7.3 小结
第八章 基性-超基性岩含矿性判别指标的对找矿的指示
    8.1 含矿基性-超基性岩(铜镍与铬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8.1.1 含矿基性-超基性岩主量元素特征
        8.1.2 含矿基性-超基性岩铂族元素特征
        8.1.3 含矿基性-超基性岩铬铁矿元素组分
    8.2 基性-超基性岩铜镍与铬铁矿判别讨论
        8.2.1 m/f比值特征
        8.2.2 全岩主量元素
        8.2.3 全岩铂族元素的判别标志
        8.2.4 铬铁矿尖晶石元素的判别
    8.3 判别验证
    8.4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9.1 主要结论及认识
    9.2 创新点
    9.3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西藏申扎县雄梅地区地球化学异常与找矿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目的
    1.2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形成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
        1.2.2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形成发展
        1.2.3 地球化学勘探的研究现状
    1.3 学术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流程
    1.4 完成的工作任务
    1.5 调查区的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5.1 交通位置
        1.5.2 测区地理及经济状况
第2章 调查区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2.1 蛇绿岩
        2.2.2 花岗岩
    2.3 脉岩
        2.3.1 安山玢岩
        2.3.2 闪长玢岩
    2.4 构造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调查区地球化学特征
    3.1 调查区地球化学景观特征
    3.2 调查区地球化学场特征
        3.2.1 元素的区域背景值
        3.2.2 元素的离散特征
    3.3 调查区主要地质体中元素分布特征
        3.3.1 前震旦念青唐古拉群—石炭系地层
        3.3.2 侏罗系—白垩系地层
        3.3.3 燕山期花岗岩
        3.3.4 喜山期花岗岩
        3.3.5 蛇绿岩带地化特点
    3.4 调查区地球化学特征
        3.4.1 地球化学背景分布
        3.4.2 元素的离散特征
        3.4.3 元素异常分布特征
    3.5 调查区元素在空间上展布
第4章 地球化学异常解释及推断
    4.1 异常圈定
    4.2 异常分类
        4.2.1 价值分类
        4.2.2 找矿类型分类
    4.3 异常评序
第5章 异常区检查与异常查证
    5.1 查江HS01-乙2异常检查与查证
        5.1.1 查江HS01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
        5.1.2 查江HS01地质特征
        5.1.3 查江HS01异常查证
        5.1.4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5.1.5 查江HS01找矿前景讨论
    5.2 屋青错HS02-乙2异常查证
        5.2.1 屋青错HS02水系沉积物特征
        5.2.2 屋青错HS02地质特征
        5.2.3 屋青错HS02异常查证
        5.2.4 屋青错HS02异常成、控矿因素讨论
    5.3 桑日HS05-甲2异常检查与查证
        5.3.1 桑日HS05水系沉积物特征
        5.3.2 桑日HS05地质矿产特征
        5.3.3 桑日HS05异常查证
        5.3.4 桑日HS05成矿及找矿预测
    5.4 桑心日HS06、HS12、HS14异常检查与查证
        5.4.1 桑心日HS06、HS12、HS14水系沉积物特征
        5.4.2 桑心日HS06、HS12、HS14地质矿产特征
        5.4.3 桑心日HS06、HS12、HS14异常查证
        5.4.4 桑心日HS06、HS12、HS14找矿前景分析
    5.5 强玛各克咳HS-09 乙2异常查证
        5.5.1 强玛各克咳HS-09 水系沉积物特征
        5.5.2 强玛各克咳HS-09 地质特征
        5.5.3 强玛各克咳HS-09 异常查证
        5.5.4 强玛各克咳HS-09 找矿前景分析
    5.6 穷那么定HS16-乙3异常查证
        5.6.1 穷那么定HS16水系沉积物特征
        5.6.2 穷那么定HS16地质特征
        5.6.3 穷那么定HS16异常查证
        5.6.4 穷那么定HS16找矿预测
    5.7 HS18-乙 3,HS19-乙2异常检查与查证
        5.7.1 HS18、HS19水系沉积物特征
        5.7.2 HS18、HS19地质特征
        5.7.3 HS18、HS19异常查证
        5.7.4 HS18、HS19找矿潜力分析
    5.8 穷日HS21-乙3异常查证
        5.8.1 穷日HS21水系沉积物特征
        5.8.2 穷日HS21地质特征
        5.8.3 穷日HS21异常查证
        5.8.4 穷日HS21找矿预测
    5.9 HS22-乙 3、HS23-乙 3、HS24-乙3异常检查与查证
        5.9.1 HS22、HS23、HS24水系沉积物特征
        5.9.2 HS22-乙 3、HS23-乙 3、HS24-乙3地质特征
        5.9.3 HS22-乙 3、HS23-乙 3、HS24-乙3异常查证
        5.9.4 HS22-乙 3、HS23-乙 3、HS24-乙3找矿预测
    5.10 萨卡HS28-乙3异常检查与查证
        5.10.1 萨卡HS28水系沉积物特征
        5.10.2 萨卡HS28地质矿产特征
        5.10.3 萨卡HS28异常查证
        5.10.4 萨卡HS28找矿预测
    5.11 HS29-乙3异常检查与查证
        5.11.1 HS29水系沉积物特征
        5.11.2 HS29地质矿产特征
        5.11.3 HS29异常查证
        5.11.4 HS29铬铁矿找矿预测
    5.12 苦嘎HS26-乙 2、HS31-乙3异常检查与查证
        5.12.1 苦嘎HS26、HS31水系沉积物特征
        5.12.2 苦嘎HS26、HS31地质矿产特征
        5.12.3 苦嘎HS26、HS31异常查证
        5.12.4 苦嘎HS26、HS31找矿预测
    5.13 HS27-乙3异常检查与查证
        5.13.1 HS27水系沉积物特征
        5.13.2 HS27地质特征
        5.13.3 HS27异常查证
        5.13.4 HS27找矿预测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6)敦煌地块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地质研究进展
        1.2.1 敦煌地块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2.2 敦煌地块古生代研究进展
    1.3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问题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敦煌岩群(Ar-Pt_2D.)沿革
        2.2.2 岩石组合特征及类型
        2.2.3 地层年代
    2.3 区域侵入岩特征
    2.4 区域变质特征
        2.4.1 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
        2.4.2 动力变质岩
        2.4.3 接触变质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5.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及测试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测试方法
        3.2.1 主量元素测试方法
        3.2.2 微量、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3.2.3 锆石U-Pb年龄测试方法
        3.2.4 Sr、Nd、Pb同位素测试方法
        3.2.5 H、O、S同位素测试方法
        3.2.6 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
第4章 中酸性岩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大红山岩体
        4.1.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1.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1.3 地球化学特征
    4.2 多坝沟金矿区岩体
        4.2.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2.3 地球化学特征
    4.3 海子湾英安岩
        4.3.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3.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3.3 地球化学特征
    4.4 小红山岩体
        4.4.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4.3 地球化学特征
    4.5 大红山北岩体
        4.5.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5.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5.3 地球化学特征
    4.6 多坝沟岩体
        4.6.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6.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6.3 地球化学特征
    4.7 夹山岩体
        4.7.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7.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7.3 地球化学特征
    4.8 八龙沟岩体
        4.8.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8.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8.3 地球化学特征
    4.9 克孜勒塔格岩体
        4.9.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9.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9.3 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基性-超基性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5.1 小多坝沟岩体
        5.1.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1.2 地球化学特征
    5.2 克孜勒塔格东岩体
        5.2.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特征
    5.3 延龙山岩体
        5.3.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3.2 锆石年代学特征
        5.3.3 地球化学特征
第6章 岩石成因与形成的构造背景
    6.1 元古宙岩石
        6.1.1 岩石成因
        6.1.2 构造背景
    6.2 早古生代岩石
        6.2.1 基性-超基性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6.2.2 中酸性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6.3 晚古生代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6.3.1 小红山和大红山北花岗岩成因
        6.3.2 延龙山角闪石岩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6.3.3 多坝沟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6.4 中生代岩石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第7章 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7.1 构造岩浆演化
        7.1.1 前寒武纪
        7.1.2 早古生代
        7.1.3 晚泥盆纪-早二叠世
        7.1.4 晚二叠世-三叠纪
    7.2 敦煌地块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7.2.1 多坝沟金矿床
        7.2.2 延龙山钪矿床
    7.3 构造-岩浆-成矿时空耦合关系
    7.4 基于岩浆岩的金矿找矿靶区定量优选
        7.4.1 综合信息成矿定量预测模型
        7.4.2 综合信息找矿靶区优选
        7.4.3 预测结果及讨论
    7.5 找矿方向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蛇纹岩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概述
2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
    2.1成矿地质背景
    2.2成矿作用
3蛇纹岩矿床地质特征
    3.1含矿地层、岩浆岩及控矿构造
    3.2矿体形态、规模与产状
    3.3矿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结构构造
4矿床成因分类
5蛇纹岩成矿规律
    5.1成矿物质来源
    5.2成矿地质条件
    5.3时空分布特征
    5.4成矿远景分析
6蛇纹岩的开发利用
    6.1蛇纹岩做农用矿物肥料
    6.2提取氧化镁和二氧化硅及金属镁
    6.3蛇纹岩用于医药方面
    6.4宝玉石原料
    6.5耐火材料
    6.6蛇纹岩制作镁质陶瓷原料
    6.7用于建筑装饰材料
    6.8提取钴、镍等有用元素

(8)北祁连玉石沟蛇绿混杂岩的组成、时代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区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古元古界
        2.2.2 中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1.1 新元古代构造岩浆岩带
        2.3.1.2 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构造岩浆岩带
        2.3.1.3 中奥陶世构造岩浆岩带
        2.3.1.4 早志留世后碰撞正长花岗岩
        2.3.2 火山岩
        2.3.3 脉岩
    2.4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2.5 区域构造
        2.5.1 褶皱构造
        2.5.2 断裂构造
        2.5.3 韧性剪切带
第3章 地质特征及典型剖面
    3.1 玉石沟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3.2 玉石沟蛇绿混杂岩的典型剖面
第4章 岩石学特征
    4.1 堆晶辉长岩
        4.1.1 地质特征
        4.1.2 岩石学特征
    4.2 基性火山岩
        4.2.1 地质特征
        4.2.2 岩石学特征
    4.3 蛇纹石化橄榄岩
        4.3.1 地质特征
        4.3.2 岩石学特征
    4.4 辉长辉绿岩墙
        4.4.1 地质特征
        4.4.2 岩石学特征
    4.5 深海沉积岩
        4.5.1 地质特征
        4.5.2 岩石学特征
第5章 年代学研究
    5.1 分析方法
    5.2 锆石CL图像特征
    5.3 测年结果分析
第6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 堆晶辉长岩、辉绿岩墙
        6.1.1 主量元素
        6.1.2 稀土元素
        6.1.3 微量元素
    6.2 基性火山岩
        6.2.1 主量元素
        6.2.2 稀土元素
        6.2.3 微量元素
    6.3 蛇纹石化橄榄岩
        6.3.1 主量元素
        6.3.2 稀土元素
        6.3.3 微量元素
第7章 讨论
    7.1 形成时代
    7.2 构造环境分析
    7.3 就位方式
    7.4 北祁连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物形成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质概况
    二、岩体地质
        (一) 岩体规模、形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二) 侵入期次
        (三) 主要岩石类型
        (四) 岩石化学特征
    三、矿床地质
        (一) 矿体类型、规模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二) 主要矿石类型
        (三) 矿石组构
第二章 矿物学研究
    一、不含水的硅酸盐矿物
        (一) 橄榄石
        (二) 辉石族
        (三) 长石族
    二、含水硅酸盐矿物
        (一) 角闪石族
        (二) 云母族
        (三) 绿泥石族
        (四) 蛇纹石族
    三、氧化物
        (一) 铬铁矿
        (二) 磁铁矿
        (三) 钛铁矿
        (四) 石英
    四、金属硫化物
        (一) 磁黄铁矿
        (二) 镍黄铁矿
        (三) 黄铜矿
        (四) 方黄铜矿
        (五) 马基诺矿
        (六) 黄铁矿和白铁矿
    五、未知矿物
第三章 矿物形成顺序与成岩成矿阶段
    一、矿物形成顺序
    二、成岩成矿阶段
第四章 矿物形成条件
    一、用已有的地质温压计和温压实验结果进行估算
    二、对天然样品的加热实验
    三、矿物形成的氧逸度和硫逸度
    四、可能的成岩成矿条件
第五章 矿物的形成演化与金川矿床成因探讨
    一、原始岩浆的氧逸度与矿床类型的关系
    二、含水硅酸盐矿物中水的来源及硫化物中硫的来源
    三、硅酸矿物结晶过程中元素的定比关系和浓集顺序
    四、含水硅酸盐矿物与金属硫化物的关系
    五、金川矿床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照片说明与图版照片

四、玉石沟超基性岩和铬铁矿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D]. 蒋子文. 西北大学, 2020
  • [2]基于宝石矿物学特征的当代和田玉雕刻工艺研究[D]. 王铭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晚中新世以来祁连山东段层状地貌及水系演化[D]. 马振华. 兰州大学, 2020(01)
  • [4]柴北缘开屏沟超基性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找矿的指示[D]. 蔡鹏捷.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5]西藏申扎县雄梅地区地球化学异常与找矿评价[D]. 严宜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敦煌地块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D]. 王玉玺. 兰州大学, 2018(11)
  • [7]中国蛇纹岩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J]. 刘振敏,吴颖慧. 化工矿产地质, 2015(03)
  • [8]北祁连玉石沟蛇绿混杂岩的组成、时代及成因[D]. 韩晓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9]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物形成演化研究[D]. 曹亚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5(03)
  • [10]北祁连西段蛇绿岩型超基性岩铬尖晶石及对岩体含矿性的指示[J]. 孙淑荣,郭原生,傅学明. 兰州大学学报, 1993(04)

标签:;  ;  ;  ;  ;  

鱼石沟超基性岩及铬铁矿统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