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xWorks系统中MPLS的实现

VxWorks系统中MPLS的实现

一、VxWorks系统中MPLS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蒋明毅[1](2021)在《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技术发展,卫星通信具有的高覆盖、高传输速率、灵活性高等特点在通信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卫星网络不仅可以作为一个通信子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嵌合,完善网络拓扑,而且可以单独承载传输来自各个维度的信息流。网络用户增加导致通信数据量也急剧增加,这对星上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来挑战。由于标签交换技术能够加快数据转发,同时也可以支持流量工程以及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等功能,因此在卫星网络中实现标签交换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对标签交换系统中的标签分发协议进行研究。信令协议是标签交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标签分发,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建立LSP(Label Switched Path,标签交换路径)实现数据高速转发,CR-LDP(Constraint-based Routing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基于路由受限标签分发协议)通过建立LSP实现二、三层网络结合,并且通过显式路由等参数支持流量工程。本文在研究CR-LDP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重点对CR-LDP协议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以及可控性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研究CR-LDP数据传输机制的基础上,将CR-LDP分为连接控制模块、标签管理模块、邻居管理模块以及传输代理模块,并针对卫星的S/L信道对于单个数据包大小有限制情况,采用自定义用户数据报协议替换TCP协议并进行相应的适配。2)在研究CR-LDP中双向LSP建立的基础上,对双向LSP建立流程进行改进。源节点发起双向LSP建立,建立请求消息中除包括正向LSP所需参数还包含标签TLV,简化双向LSP建立流程。3)在研究卫星网络的基础上,把控制API集成在CR-LDP协议中,地面控制站可以通过Web界面查看网络状况并且能够对网络内LSP进行增、删、查、该等操作。在Vxsim虚拟机以及在VxWorks系统硬件环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R-LDP协议功能完整,建链资源消耗更小,支持双向LSP建立且流程简单有效。

张宇[2](2021)在《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便捷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近些年,地面通信网络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高速率、更大带宽的通信服务。但地面通信网络依赖地面基站,因而面临着覆盖范围有限、易受地面灾害影响等问题。卫星网络不依赖地面基站,能够实现全球覆盖且不受地面灾害影响。但现有卫星网络所使用的微波无线通信有天线尺寸大、功率消耗大、速率有限、带宽有限、频谱资源紧张、较易受到星间环境干扰等缺点,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通信网络提出的高数据速率、大通信容量、抗干扰等新需求。卫星光网络在卫星网络中使用空间光通信来弥补微波无线通信的不足,不仅具有卫星网络的全球覆盖能力,还具有数据速率高、通信容量大、功耗低、天线尺寸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满足通信新需求。同时,卫星光网络组网面临着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网络资源有限、硬件资源有限等问题,进而限制了其在未来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平台和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组网协议两个角度对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拓扑优化和预判保护的业务传输保障设计卫星光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导致星间激光链路的频繁中断,进而影响卫星光网络中的业务传输。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考虑链路可用时间的拓扑构建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增加所建立网络拓扑中星间链路的可用时间;设计了预判保护机制,该机制能够预判网络拓扑规律性变化导致的星间链路中断,提前建立新的业务路径。结果表明,拓扑构建算法使得在其所构建的网络拓扑中,各时间片内稳定不变的动态链路占所有动态链路的70%以上,从而增加了网络拓扑的稳定性;预判保护机制能够保障拓扑规律性变化时的业务的稳定传输。2)基于OSPF优化的链路状态数据库自更新机制和单向链路机制卫星光网络中较长的链路传输时延增加了传统OSPF(Open Shor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收敛时间;同时其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使得传统OSPF协议需要频繁产生泛洪信息来更新网络拓扑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OSPF协议进行了优化,设计了链路状态数据库自更新机制,该机制能够根据网络拓扑变化规律自行更新本地链路状态数据库,以有效提高路由收敛速度并减少网络资源消耗;设计了单向链路机制,该机制使得OSPF协议能够识别单向链路并将其链路状态更新到链路状态数据库,从而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3)基于标签交换的AOS帧转发机制卫星光网络通信多遵循 CCSDS(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框架,其中AO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s,高级在轨系统)帧在各节点转发时需要进行拆包、组包、高层协议处理等操作,从而占用有限的卫星平台硬件处理能力。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标签交换的AOS帧转发机制,该机制使得中间节点通过标签交换实现AOS帧的转发,从而能够避免上述操作并对AOS帧进行快速转发。结果表明,AOS帧转发机制能够加快中间节点转发效率并减少硬件性能消耗。其中在相同的FPGA逻辑和CPU资源消耗下,该机制处理IPv6和IPv4报文的速度分别比传统机制快3.6倍和2.9倍。综上,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当前卫星光网络组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未来卫星光网络的组网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分析与参考。

王耀琦[3](2020)在《多层卫星组网协议中的路由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卫星间通过激光、微波等通信手段形成的星间链路实现组网,并与地面通信网融为一体,形成天地一体化网络,向覆盖地球表面和近地宇宙空间的多种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组网后,为发挥不同轨道卫星各自优势,研究包含高、中、低轨道的多层卫星组网协议极为必要。而路由协议在组网协议中,扮演了网元节点间信息状态同步和端到端算路选路的功能,其优劣特性将直接影响网络整体性能。传统的路由协议源于地面网络,不适用于卫星网络动态组网场景,故需针对卫星组网场景从架构、机制和算法等方面进行综合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于OSPF协议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实现了适用于多层卫星组网协议场景的路由协议。通过综合分析组网卫星的环境特性和组网协议对路由协议的功能需求,对传统OSPF 协议进行架构、算法和机制等多维度的综合改进,具体包括:在架构方面使SPF算法与分布式同步系统解耦合,选取传统OSPF协议中的同步机制,形成独立的分布式同步系统,对网元节点提供通用的信息同步服务;在机制方面结合同步后的卫星和星间链路的特性参数,对不必要的泛洪同步进行约束,从而减少路由不必要的收敛过程;在算法方面对SPF算法进行改进,结合卫星特性与业务特性,对不同类型业务选择不同卫星链路承载,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总之,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OS帧中标签转发机制的组网协议中的路由协议,并在VxWorks系统中编程实现,验证了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和适用性。对后续多层卫星组网场景中路由协议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杨向军[4](2015)在《基于VxWorks的LDP协议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对承载IP的网络提出了更高挑战,包括路由选择、QoS保障等诸多问题。之前的IP网络大都是基于32位目标地址来完成IP包的路由和转发,受历史原因和技术原因所限,这样的网络存在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难有效的提升转发速率、较差的可扩展性能、有限的QoS管理手段和不完善的流量工程能力,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人们考虑采用新机制来进行路由和转发数据包,MPLS技术就这样应运而生。MPLS技术的关键就是为无连接的IP网络引入了连接的概念。同时下一代骨干网络需要强大的带宽管理功能和提供多种服务模式,MPLS也可以满足这些需求。1983年,VxWorks诞生。30年来,VxWorks一直都是嵌入式实时系统的行业标杆,超过15亿套设备都搭载了全球领先的VxWorks系统。VxWorks对主流嵌入式处理器的支持非常全面,包括x86系列、ARM和PowerPC等。同时,源自对网络协议栈与路由协议的完善支持,Vxworks具有优越的网络性能,而且在可靠性和实时性方面也有优势明显。目前在嵌入式平台实现MPLS技术的详细并且可以使用方案非常少,尤其是基于VxWorks平台。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创新的提出了一套完成的方案,基于VxWorks设计并实现了LDP协议,LDP协议是MPLS中最重要的协议,主要负责标签的分配及标签转发路径LSP的建立,本方案对LDP协议的协议规范、工作原理及在VxWorks操作系统中的实现方法做了阐述,同时对LDP相关的数据结构及核心操作模块的详细流程都做出来完整的描述。本方案大大降低了LDP协议的实现成本,同时利用已经广泛使用的VxWorks操作系统可以大大增加MPLS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对MPLS相关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本文中的设计方法,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在主流的嵌入式处理器上打造一台MPLS路由器。本文在LDP协议工作原理、在VxWorks操作系统上的实现方法及测试方法等方面做的工作,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总之,MPLS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将其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是非常极为迫切和必要的。

肖凯[5](2015)在《VxWorks上支持MPLS的路由转发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自从诞生了TCP/IP网络,因特网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整个互联网行业带动着一大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创造了一个互联网时代。而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备,路由器的技术也一直在发展中。从最初的OSI七层网络模型的提出,到TCP/IP四层网络协议栈的实际落地普及,一代代新的技术不断出现。现如今,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从多年前的理论提出到被越来越多的设备商支持和被越来越多的骨干网络运营商应用普及,证明它是一项优秀的技术。MPLS属于第三代网络架构,它最大的技术特点为可以让数据包在预先设定好的虚拟路径中进行传输,降低IP路由的数据包传输延迟,增加网络的传输速度,并具有流量工程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题的目的在于为实际项目中的VxWorks操作系统增加MPLS支持,使其在具备IP路由的同时具备标签转发的能力。本课题在充分研究VxWorks操作系统及其网络协议栈相关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顶向下的设计,提出整体的设计方案,对相关部件进行模块化分割和分析。为了能够实现高速的MPLS标签查找,在对多套算法和数据方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为本课题设计了基于Patricia Trie树的MPLS标签转发表结构,并实现了相关的查找和维护算法。在此标签转发表的基础上,在VxWorks操作系统内核中增加了MPLS标签转发模块,实现了对MPLS包进行标签转发的功能。为了能够让平台支持MPLS边缘路由器的功能,通过研究VxWorks网络驱动程序和协议栈结构,提出了修改核心IP路由表数据结构的方案。该方案能够让IP协议栈在不改变工作流程的前提下,实现MPLS入口边缘路由器的功能。同时,本课题所设计的路由转发平台需要与其他上层软件平台通信,也为上层平台设计实现了对IP路由表和MPLS转发表进行维护操作的相关接口,实现与上层软件配合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VxWorks操作系统上实现了MPLS转发层的功能,为更多的相关功能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和总结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江颖洁[6](2015)在《基于FPGA的安全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铁路运行速度的提升,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性也日益增长。本文使用FPGA实现安全通信接口,包含了CAN芯片的配置与控制以及中国铁路安全协议RSSP的应用两部分内容,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课题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首先用FPGA实现CAN协议。CAN总线是唯一具有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与其他常用总线对比,在稳定性、实时性和通用性方面均有优势。比起其他CAN芯片,本文选用的MCP2515具有低成本和封装小的优点,但由于其特有的SPI方式造成软件实现的较高复杂度。本文克服了这一难点,根据“自底而上”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对CAN接口进行设计和仿真。然后用FPGA设计和实现了RSSP-I协议。RSSP-I是铁路信号安全协议,用于铁路的封闭网络。由于RSSP-I协议在现阶段仅应用于列车控制中心之间通信,通常使用高级语言实现,而本文用verilog语言和FPGA平台完成的RSSP-I协议实现扩展了该协议的应用场景,具有独创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从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角度给出实现通信帧协议的设计,在设计完成后对正常通信和各种异常通信做出仿真,并分析仿真波形。完成以上两个协议的独立设计后,本文最后将CAN接口结合到RSSP-I协议中,并通过Signaltap工具调试完善整个程序。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完成了设计要求,系统能达到预期的通信效果。

魏杰[7](2014)在《分组传送网中MPLS-TP OAM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通信领域相关技术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传统传输网络越来越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业务需求,这引发了传送技术和业务承载的不断革新。在“ALL IP环境”逐渐成熟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高速增长的运营级以太网业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宽带业务需求,各种光网络新技术层出不穷。分组传送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域网中,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就是PTN,且已经成为传输技术的主流。PTN技术的发展,可满足大带宽业务和大颗粒IP业务的传输,并有效的实现了PTN与现网SDH/MSTP的有机融合。PTN技术是“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其中“面向连接”强调可以满足电信运营级的要求,因此必须提供和传统传送网相称的OAM能力,其实,改进的分组传送技术和端到端的电信级OAM机制的联合体就是PTN。本论文根据PTN设备传送的业务需求,通过对PTN实现技术比较及OAM网络模型的分析,以MPLS OAM和SDH OAM的设计过程为参考,在PTN系统中,设计并实现了MPLS-TP OAM机制,通过将OAM软件模块载入现有的设备软件中来满足电信级网络操作维护管理的功能。本文首先在详细分析系统OAM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MPLS-TP OAM的总体结构,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紧接着针对PTN系统的软硬件环境配置,进行了必需的模块化与高效性设计。然后,对具体OAM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设计了对于OAM报文的层次功能处理模型及节点转发机制,设计了OAM报文和普通业务报文在传送网中的传输通道。本论文选取基于MPC8308方案的CPU平台、BCM56448方案的交换芯片组成PTN设备硬件系统,并嵌入Vxworks操作系统,在Tornado软件开发平台上,来开发实现MPLS-TP OAM的功能。对PTN系统OAM功能采取加载独立、可裁剪的分模块方式设计实现,保证功能的独立性。最后,选取故障管理和性能检测相关OAM功能中的典型应用通过众和德信PTN设备验证并附带实验结果及其详细分析。实验的结果和相关协议的标准是相符合的。结果也证明本篇论文设计的OAM模块能够实现对PTN设备所组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功能。本OAM模块机制已经用于实际的PTN设备中,并且测试和运行良好。

张炜[8](2013)在《基于MPC8260和VxWorks系统的通信模块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嵌入式技术已得到全面普及,特别是在通信和电子类产品的开发设计当中已成为共同发展方向。MPC8260是motorola公司生产的高性能、低功耗通信处理器,在内核时钟主频为266M时可以达到500MPIS,而功耗却小于2.5W。VxWorks是风河公司专门为实时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的操作系统,为开发人员提高了高效的实时任务调度、中断管理、实时的系统资源以及实时的任务间通信。本课题基于MPC8260处理器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研究了MPC8260通信处理器的SCC、MCC和FCC三种通信控制器工作方式,以及VxWorks系统网络驱动设计、快速转发机制和BSP移植等技术。完成了基于MPC8260和VxWorks的通信模块设计, E1口多种链路协议的路由器设计和以太网接口单元设计,实现了基于ATM交换网络的快速数据转发。本课题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提高了产品利用率,避免了类似产品的重复开发,完成了MPC8260基于VxWorks操作系统的通信模块设计,模块自身资源包括FLALSH、SDRAM、以太网接口和串口,提供ATM接口和E1接口,可针对特定应用扩展,提高了模块利用率;详细介绍了基于VxWorks系统的以太网网络驱动,MPC8260的SCC、MCC通信控制工作于HDLC模式的下的驱动设计,以及FCC工作为ATM AAL5模式下的驱动设计;介绍基于FPGA硬件转发的以太网接口,实现了以太网口和E1口基于ATM交换网络的快速数据转发,优化VxWorks系统的快速转发机制,大大提高了转发效率,用interWATCH测试以太网接口包长为64字节、512字节和1500字节的数据均满足以太网接口的线路转发效率;64字节长度的报文能达到2M线路速率的70%1.4M带宽,512字节和1500字节长度的报文能满足E1接口2M线路速率。

蒋元兵[9](2012)在《基于分布式与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网络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网络日趋复杂庞大,依靠构建实际网络完成网络规划、设计、验证和测试已不太可能,越来越多地采用网络模拟系统完成这些功能。网络模拟系统的广泛使用对网络模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分布式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技术与网络模拟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网络模拟系统能够更好的满足应用需求。分布式仿真技术使用网络连接不同的仿真系统,扩大网络模拟规模;半实物仿真技术能够接入实际设备,通过模拟系统与实际设备交互,增强网络模拟系统的真实性。论文研究分析了基于各种仿真工具的网络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分布式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理论及实现框架。在此基础上,依据用户需求和设备研制要求,依托局域网、Linux操作系统和样机研制成果,完成网络模拟系统的分布式仿真框架、半实物仿真网关和模拟节点设计。首先分析提出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一般性要求;然后根据实现分布式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功能的需要,使用样机的研制成果,设计完成由半实物仿真单元和接口单元组成的半实物仿真网关;设计完成基于PC架构的仿真板;通过以太网总线连接半实物仿真网关和仿真板,构成网络模拟系统的硬件框架。最后重点完成网络模拟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软件总体架构设计、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分布式仿真框架设计、半实物仿真框架设计和模拟节点设计。课题实现了人机交互软件和网络模拟系统。简单介绍人机交互软件的界面和命令实现;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网关、分布式仿真代理和模拟节点的实现,从实现原理、数据流程、伪代码和数据结构方面描述各模块的实现思路。对网络模拟系统完成全面测试分析。测试人机交互软件的网络规划和配置管理功能,完成网络规划、参数下发、启动试验和配置管理的测试;充分测试模拟节点之间、模拟节点与实装设备之间的路由协议交互,测试了EIGRP和OSPF路由协议在各种网络拓扑下的路由收敛和数据通信;测试模拟节点之间、模拟节点与实装设备之间的MPLS协议,包括LSP管理、标签分配和基于LSP的数据通信。完成的网络模拟系统能够模拟模拟网络规划、开通、管理和测试分析的全过程,与实际网络连接完成大规模网络的协议性能测试,作为新研设备的协议一致性测试分析,也可以作为新协议开发验证的平台。

杨信智[10](2010)在《基于虚拟机的MPLS网络实验平台实现》文中认为MPLS网络软件研发过程中,采用虚拟机技术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在时间、成本和研发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在VxWorks平台上实现了MPLS转发模块,采用虚拟机技术以及与实际网络设备一致的软件平台,快速有效地搭建了MPLS网络实验平台。

二、VxWorks系统中MPLS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xWorks系统中MPLS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卫星通信网络概述
    1.2 星上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安排
第二章 标签交换信令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1 标签交换原理及工作流程
    2.2 标签交换系统中的相关协议
        2.2.1 标签交换体系中的路由协议
        2.2.2 标签交换体系中的信令协议
    2.3 信令协议比较
    2.4 CR-LDP信令协议介绍
        2.4.1 LDP协议
        2.4.2 CR-LDP协议
    2.5 CR-LDP运用于卫星网络问题
    2.6 针对卫星网络改进CR-LDP
    2.7 本章总结
第三章 Satellite_Network_CR-LDP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软件架构
        3.1.1 标签交换系统架构
        3.1.2 CR-LDP软件架构
    3.2 软件主进程
    3.3 邻居管理模块
    3.4 标签管理模块
    3.5 连接控制模块
    3.6 资源管理模块接口
    3.7 消息收发模块
        3.7.1 消息发送处理流程
        3.7.2 接收数据流程
    3.8 本章总结
第四章 Satellite_Network_CR-LDP测试
    4.1 测试网络搭建
        4.1.1 软件环境
        4.1.2 硬件环境
    4.2 功能验证
        4.2.1 Satellite Network CR-LDP基本功能测试
        4.2.2 Satellite Network CR-LDP协议扩展功能测试
    4.3 性能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工作
    5.2 下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背景综述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卫星光通信发展现状
        1.2.2 卫星光网络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
    1.4 本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卫星光网络组网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SDN技术
        2.2.1 SDN技术基础
        2.2.2 SDN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2.3 MPLS技术
        2.3.1 MPLS技术基础
        2.3.2 MPLS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平台研究
    3.1 引言
    3.2 仿真平台架构
        3.2.1 平台模块组成
        3.2.2 平台内部交互
        3.2.3 平台管控架构
    3.3 功能设计
        3.3.1 网络物理架构
        3.3.2 网络拓扑构建
        3.3.3 网络路由计算
    3.4 仿真和分析
        3.4.1 星座性能分析
        3.4.2 拓扑仿真分析
        3.4.3 网络性能仿真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组网协议研究
    4.1 引言
    4.2 组网协议架构
        4.2.1 平面架构
        4.2.2 模块架构
    4.3 管理平面设计
        4.3.1 管理中心
        4.3.2 网管代理
    4.4 控制平面设计
        4.4.1 连接控制模块
        4.4.2 路由模块
        4.4.3 信令模块
        4.4.4 链路模块
    4.5 传送平面设计
        4.5.1 传送平面代理
        4.5.2 硬件模块
    4.6 仿真和测试
        4.6.1 软件仿真
        4.6.2 硬件测试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1: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3)多层卫星组网协议中的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多层卫星组网概述
    1.2. 组网路由协议概述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关键技术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组网路由协议
    2.1. 卫星空间环境特性
    2.2. 现有卫星组网协议体系
    2.3. 现有路由协议分析
        2.3.1. 地面路由协议
        2.3.2. 卫星路由协议
        2.3.3. 现有路由协议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组网路由协议设计
    3.1. 卫星互联组网架构
        3.1.1. 基于AOS帧的标签交换
        3.1.2. 组网协议架构
    3.2. 路由协议设计
        3.2.1. 路由协议架构
        3.2.2. 设计通用同步模块
        3.2.3. 卫星参数同步
        3.2.4. 设计约束同步
        3.2.5. 卫星算路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卫星组网路由协议实现
    4.1. 编程实现平台
        4.1.1. 开发平台环境
        4.1.2. 组网协议实现
        4.1.3. 路由协议实现
    4.2. 同步模块的实现
        4.2.1. 邻居状态机实现
        4.2.2. 同步消息结构实现
    4.3. 卫星参数同步的实现
        4.3.1. 同步数据库的结构
        4.3.2. 同步数据库的泛洪
    4.4. 约束同步的实现
        4.4.1. 邻居状态机Leaving状态实现
        4.4.2. 基于星历修改数据库实现
    4.5. 卫星算路方法的实现
        4.5.1. 算路入口函数实现
        4.5.2. 算路验证测试
    4.6. 前期相关硬件平台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论文的主要贡献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4)基于VxWorks的LDP协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MPLS技术的发展过程
        1.2.2 MPLS技术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MPLS技术
        2.1.1 MPLS技术概述
        2.1.2 MPLS基本工作过程
        2.1.3 MPLS技术术语
        2.1.4 MPLS相关协议
    2.2 LDP协议介绍
        2.2.1 LDP工作原理
        2.2.2 LDP协议相关概念
    2.3 VxWorks操作系统
    2.4 Quagga路由软件
        2.4.1 Quagga的特性
        2.4.2 Quagga的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DP协议的设计
    3.1 LDP协议整体设计
    3.2 LDP协议软件框架
        3.2.1 控制层面的设计
        3.2.2 转发层面的设计
    3.3 标签管理模块
        3.3.1 标签管理模块的主要工作
        3.3.2 标签分配和管理方式
    3.4 LSP建立维护模块
        3.4.1 邻居发现阶段
        3.4.2 会话建立与维护
        3.4.3 LSP建立与维护
        3.4.4 连接的拆除
    3.5 LIB表管理模块
        3.5.1 NHLFE和FTN表的生成
        3.5.2 ILM表的生成
    3.6 LDP消息管理模块
        3.6.1 LDP消息管理模块的主要工作
        3.6.2 LDP消息的格式设计
    3.7 本章小结
    3.8 软件实验整体流程
    3.9 LDP协议状态机的实现
        3.9.1 LDP状态机的状态实现
        3.9.2 LDP状态机的事件实现
        3.9.3 LDP状态机的操作实现
        3.9.4 状态机的状态迁移
    3.10 消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3.10.1 LDP消息结构的实现
        3.10.2 LDP消息的处理
    3.11 LSP建立维护模块的实现
        3.11.1 发现和建立新的邻居(NEW_ADJ)
        3.11.2 建立TCP连接(CONNECT)
        3.11.3 完成会话建立(FIN_INIT)
        3.11.4 地址消息及标签相关消息的发送
        3.11.5 地址消息及标签相关消息的接收与处理
        3.11.6 相关数据结构
    3.12 标签管理模块的实现
    3.13 转发平面的实现
        3.13.1 入口边缘路由器(Ingress LER)转发平面的实现
        3.13.2 MPLS网络内部路由器LER转发平面的实现
        3.13.3 出口边缘路由器(Egress LER)转发平面的实现
        3.13.4 主要的数据结构
    3.14 程序优化
        3.14.1 消息优化
        3.14.2 LIB表优化
    3.15 管理调试模块
        3.15.1 显示信息相关命令
        3.15.2 控制相关命令
    3.1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DP协议的测试
    4.1 测试环境及方法
        4.1.1 软件环境
        4.1.2 硬件环境
        4.1.3 测试方法及流程
    4.2 一致性测试
        4.2.1 Hello包一致性测试
        4.2.2 邻居发现测试
        4.2.3 初始化消息测试
        4.2.4 地址映射消息测试
        4.2.5 标签映射消息测试
        4.2.6 会话保持KeepAlive消息测试
    4.3 功能性测试
        4.3.1 会话的建立
        4.3.2 LSP的建立
    4.4 时间性能测试
    4.5 测试结论
第五章 论文结论及展望
    5.1 文章总结
    5.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语表
    附录2 测试截图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VxWorks上支持MPLS的路由转发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技术现状研究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VxWorks操作系统
        2.1.1 概述
        2.1.2 基本结构
        2.1.3 VxWorks网络驱动模型
    2.2 TCP/IP协议栈
    2.3 MPLS技术介绍
        2.3.1 MPLS概述
        2.3.2 MPLS技术术语
        2.3.3 MPLS技术要点
        2.3.4 MPLS相关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持MPLS的路由转发平台设计
    3.1 路由转发平台功能定义
        3.1.1 路由转发
        3.1.2 上层协议软件接口支持
    3.2 整体架构设计
    3.3 IP路由设计
        3.3.1 IP包转MPLS包设计
        3.3.2 路由管理接口设计
    3.4 MPLS转发设计
        3.4.1 线性表MPLS标签转发表方案
        3.4.2 二叉搜索树MPLS标签转发表方案
        3.4.3 Patricia Trie树MPLS标签转发表
        3.4.4 MPLS转发相关接口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持MPLS的路由转发平台实现
    4.1 平台整体实现结构
    4.2 主要的数据结构
        4.2.1 MPLS垫片:npls_shim
        4.2.2 NHLFE相关数据类型
        4.2.3 sockaddr_mpls
        4.2.4 mpls_ilm
        4.2.5 rtentry
    4.3 网络驱动程序实现
        4.3.1 网络中断处理部分
        4.3.2 网络数据接收任务netTask
    4.4 IP包路由模块
        4.4.1 MPLS接口挂载
        4.4.2 mpls_output接口函数
        4.4.3 ether_output链路层发送函数
        4.4.4 IP路由维护接口
        4.4.5 IP包路由流程
    4.5 MPLS转发模块
        4.5.1 MPLS包处理引擎
        4.5.2 MPLS标签转发表
        4.5.3 标签查找核心接口
        4.5.4 MPLS转发表维护接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由转发平台的测试与应用
    5.1 测试环境
        5.1.1 软件环境
        5.1.2 硬件环境
    5.2 测试方法
        5.2.1 LER工作测试
        5.2.2 LSR工作测试
        5.2.3 性能测试
    5.3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结论及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FPGA的安全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CAN总线研究与应用现状
        1.1.2 铁路信号安全通信协议
    1.2 FPGA实现安全通信接口的意义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与开发环境
    2.1 CAN接口相关介绍
        2.1.1 CAN协议
        2.1.2 CAN芯片MCP2515
    2.2 安全通信协议
        2.2.1 RSSP-I协议简介
        2.2.2 报文帧结构及其通信过程
    2.3 开发环境介绍
        2.3.1 软件环境
        2.3.2 硬件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N协议的FPGA实现及仿真
    3.1 SPI接口配置设计
        3.1.1 SPI接口设计
        3.1.2 SPI接口仿真
    3.2 读写寄存器设计及仿真
        3.2.1 读寄存器设计
        3.2.2 写寄存器设计
        3.2.3 CAN初始化设计
        3.2.4 仿真分析
    3.3 顶层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SSP-I安全通信协议实现
    4.1 发送端设计
    4.2 接收端设计
    4.3 模块设计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正常通信仿真
        4.4.2 异常通信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通信接口实现
    5.1 总体设计
    5.2 CAN模块的二次设计
    5.3 实时通信的协议实现
        5.3.1 CAN总线接口
        5.3.2 信息过滤模块
        5.3.3 双重校验模块
    5.4 安全防护设计
        5.4.1 复位防护
        5.4.2 时钟互检
        5.4.3 随机存储器处理
        5.4.4 冗余总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7)分组传送网中MPLS-TP OAM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分组传送体系
    2.1 PTN 的实现技术
        2.1.1 PBT/PBB‐TE 技术
        2.1.2 T‐MPLS/MPLS‐TP 技术
    2.2 PTN 设备的功能结构
    2.3 PTN 的关键技术
        2.3.1 OAM 技术
        2.3.2 保护倒换技术
        2.3.3 QoS 机制
        2.3.4 同步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PLS‐TP OAM 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MPLS‐TP OAM 机制
        3.1.1 层次化结构
        3.1.2 多 MEG 嵌套机制
        3.1.3 OAM 报文结构
    3.2 MPLS‐TP OAM 功能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2 非功能需求
    3.3 MPLS‐TP OAM 的总体结构设计
        3.3.1 设计思路
        3.3.2 结构设计
    3.4 软硬件环境配置
        3.4.1 硬件实现平台简介
        3.4.2 软件开发环境
    3.5 节点转发机制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OAM 功能模块设计及实现
    4.1 初始化与启动设计
    4.2 系统配置模块设计
    4.3 报文收发模块设计
        4.3.1 报文发送模块
        4.3.2 报文接收模块
    4.4 报文处理模块设计
        4.4.1 CV 报文实现 CC 和 RDI 功能
        4.4.2 FDI 报文实现 AIS 功能
        4.4.3 LB 报文实现 LB 功能及故障定位功能
        4.4.4 LCK 报文实现锁定功能
        4.4.5 LM 报文实现丢包测量
        4.4.6 DM 报文实现时延测量
    4.5 传输通道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MPLS‐TP OAM 功能测试
    5.1 搭建测试环境
    5.2 验证 OAM 包功能与结果分析
        5.2.1 连续性检测和连通性验证(CC/CV)测试分析
        5.2.2 远端故障指示(RDI)及告警抑制(AIS)测试分析
        5.2.3 环回检测(LB)及锁定(LCK)测试分析
        5.2.4 丢包性能(LM)测试分析
        5.2.5 时延性能(DM)测试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MPC8260和VxWorks系统的通信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意义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系统关键技术
        2.1.1 交换体制选择
        2.1.2 IP/ATM 结合技术体制
    2.2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2.2.1 处理器平台选择
        2.2.2 操作系统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MPC8260 和 VxWorks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MPC8260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3.1.1 存储器设计
        3.1.2 以太网接口硬件设计
        3.1.3 ATM UTOPIA 接口硬件设计
        3.1.4 串口设计
    3.2 E1 接口硬件设计
    3.3 BSP 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MPC8260 和 VxWorks 的驱动设计
    4.1 网络驱动设计
        4.1.1 MPC8260 的 FCC1 以太网模块
        4.1.2 以太网驱动设计
    4.2 HDLC 驱动设计
        4.2.1 MPC8260 的 SCC/MCC HDLC 模块
        4.2.2 驱动模块设计
    4.3 SAR 驱动设计
        4.3.1 MPC8260 的 FCC2 SAR 模块
        4.3.2 SAR 驱动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MPC8260 和 VxWorks 的通信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架构
    5.2 单元模块设计
        5.2.1 控制交换单元设计
        5.2.2 以太网接口单元设计
        5.2.3 E1 接口单元设计
    5.3 IP 业务数据转发机制优化
        5.3.1 快速转发机制
        5.3.2 E1 接口转发机制优化
    5.4 转发效率测试
        5.4.1 以太网口间转发效率
        5.4.2 E1 口间转发效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分布式与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网络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设计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技术研究
    2.1 网络模拟技术
    2.2 分布式仿真
    2.3 半实物仿真
    2.4 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
        3.1.2 性能需求
        3.1.3 一般性要求
    3.2 硬件设计
        3.2.1 总体框架
        3.2.2 半实物仿真板
        3.2.3 仿真板
    3.3 软件设计
        3.3.1 总体框架
        3.3.2 人机交互软件
        3.3.3 分布式仿真设计
        3.3.4 半实物仿真设计
        3.3.5 模拟节点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概述
    4.2 人机交互软件
        4.2.1 总体实现
        4.2.2 主界面
        4.2.3 网络操作界面
        4.2.4 命令操作界面
    4.3 半实物仿真网关软件
        4.3.1 总体实现
        4.3.2 系统初始化
        4.3.3 参数管理及配置管理
        4.3.4 控制通道及消息处理
        4.3.5 业务通道及数据处理
    4.4 分布式仿真代理模块
    4.5 模拟节点
        4.5.1 总体实现
        4.5.2 初始化及配置管理模块
        4.5.3 虚拟接口
        4.5.4 跨平台移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人机交互软件
        5.1.1 测试项目
        5.1.2 测试步骤
        5.1.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 路由协议
        5.2.1 测试项目
        5.2.2 测试步骤
        5.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MPLS 协议
        5.3.1 测试项目
        5.3.2 测试步骤
        5.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虚拟机的MPLS网络实验平台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MPLS转发原理
2 转发模块设计与实现
    2.1 ILM转发模块
    2.2 FTN转发模块
    2.3 LSR自身产生分组的转发
3 虚拟机网络拓扑
4 结语

四、VxWorks系统中MPLS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D]. 蒋明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D]. 张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多层卫星组网协议中的路由协议研究[D]. 王耀琦.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基于VxWorks的LDP协议设计与实现[D]. 杨向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5]VxWorks上支持MPLS的路由转发平台设计与实现[D]. 肖凯.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6]基于FPGA的安全通信接口的设计与实现[D]. 江颖洁.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7]分组传送网中MPLS-TP OAM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魏杰.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8]基于MPC8260和VxWorks系统的通信模块设计[D]. 张炜.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9]基于分布式与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网络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D]. 蒋元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10]基于虚拟机的MPLS网络实验平台实现[J]. 杨信智.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0(05)

标签:;  ;  ;  ;  ;  

VxWorks系统中MPLS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