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铁路医院HIS解决方案

襄樊铁路医院HIS解决方案

一、襄樊铁路医院HIS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徐利权,谭刚毅,万涛[1](2020)在《鄂西北三线建设规划布局及其遗存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三线建设可以视作我国社会主义早期城乡建设过程中自我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化深刻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更是城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鄂西北三线建设为例,研究其区域与厂矿规划布局特征后发现:基于鄂西北独特的地缘优势,三线建设厂矿依托铁路形成"两点一线"的区域格局,无论是在发展建设还是脱险调迁时期都深刻影响了沿线地区的城镇空间、经济发展与人口城镇化。基于"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三线建设厂矿布局紧密结合地形,主动适应困难时期的建设条件,功能上采取"小而全"的独立单元布局,通过"生产区、生活区、公共服务区"三个功能板块的交融,组织着社会主义集体生活的日常。当前三线建设地区遗留的大量低效闲置空间,多面临收缩发展的挑战,文章从遗存价值角度重新审视三线建设的当代价值意义,从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探索其遗存价值,为三线建设地区转型激活提供启示。

郑欣[2](2020)在《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文中提出晚清以降,西方各国不断扩大对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亦跟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传播至中华各地。由于来华基督教的迅速传播,以及传教士对中国人民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干涉,中国各地教案与人民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张之洞在晚清长期担任地方督抚,与近代来华基督教的接触可谓非常频繁,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涉教思想与实践。通过分析张之洞地方督抚任上与基督教的交涉实践,本文将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的应变之策总结为:第一,协调保护各国官商民教。镇压会匪与反洋教运动;严禁匿名揭帖,打击谣言,捉拿造谣生事匪徒;保护商民教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第二,审慎、持平地办理教案。查核案情,破除民教畛域之见,讯明严办民教交涉案件;秉公妥结教案,合理赔偿,理据兼备地拒绝外国领事和传教士、教民的无理索求;惩办保教不力的官员,严惩滋事民众;查阅教堂,筹办育婴,防止发生教案。第三,加强对基督教势力的合作与管理。一方面限制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特权。禁止传教士借教案干涉中国内政,限制传教士在内地买地置业和设堂传教;拒绝传教士的无理要求。另一方面利用传教士的人脉和知识兴办洋务事业和举办新政。总而言之,张之洞对待基督教的思想认识以及应变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与时俱进、讲求实际的特点,发展趋势是由批判走向建设,忠君卫道的思想贯彻始终。透过张之洞涉教事务之思想与实践,不仅可以了解张之洞在不同时期应对基督教这一外来事物的思想与实践的转变与特点,而且可以对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个人形象与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代表的晚清上层人士、近代官绅面对外洋事物的思想转变和社会变革的心路历程,也可更好地认知张之洞与晚清政治、外交的关系。

吴雪婧[3](2020)在《三线建设背景下二汽工业遗存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线建设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场重大工业迁移和经济建设活动,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便是其中一大建设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存是我国工业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特殊性和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学界对其从建筑学视角切入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关于二汽三线工业遗存更是尚未系统性地整理分析,作为一家城市尺度的工业企业,其完整的系统性、良好的集群性又赋予它独特之处,对揭示背后映射的国家精神意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次研究以二汽三线工业遗存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对整个历史背景环境和二汽阶段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和走访,以点带面地对各个专业厂工业区和生活区建立起直观的认识。鉴于其规模庞大,将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剖析,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将遗存物质层面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同时将其带入历史环境中,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其中还穿插与其它工业遗存的横向比较,进一步挖掘不同的建成环境所对应的不同建设条件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宏观尺度上,重点把握二汽选址、布局形态、功能组合和边界特征,将它们在各种外因制约下形成的不同规划策略进行归类总结,体现出在备战的总体战略导向下对生产的科学性和建设的经济性的兼顾;微观尺度上,对空间形制、结构构造和装饰造型特征的讨论则各有侧重对象,观察其背后的规律。接着将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类讨论,并分阶段分析各因素是如何作用并影响二汽的生成的。最后对二汽三线工业遗存价值进行了简析。本次研究得出结论:二汽作为三线建设项目所呈现出来的非常规的建成环境特征,是国家权威意志主导的结果,从宏观到微观特征都表达出强烈的目的性,备战思想作为第一要义贯彻建设始终,经济性因素、环境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常常作为现实不利条件与之产生冲突,文化性因素使得居民能动力能够在大体上与政府保持一致,政府能动力作为绝对约束从宏观透射到微观,而居民能动力在建设后期逐渐增强,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影响建设实践,一方面反馈在政府决策上,多方力量和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的制约和平衡最终形成了二汽的面貌特征。

蔡瑞璇[4](2019)在《武汉城市“五反”运动研究(1963-1965)》文中研究指明196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开始了城市“五反”运动,该运动是在国内外形势日益严峻以及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错误估计后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在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下,1963年始,中共武汉市委为推进武汉市进行城市“五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两大方面,首先是武汉按照中央精神开展“五反”运动,对相关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的案件进行查处,另一方面是增产节约,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学习模范工人等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与城市“五反”运动互为补充,可以说在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增产节约与“五反”构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体两面,在运动后期,为了巩固运动成果,达到稳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武汉市重点进行组织建设,从思想、政治全方位出发,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坚定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城市“五反”运动的积极性虽不可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提升了干部形象,但其毕竟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消极影响要大过积极方面,进一步助长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打击了原资方人士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及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

蒋沫沫[5](2018)在《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文中研究表明刘仲华是山西社会主义共青团组织的早期参加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央特科情报工作负责人、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书记,其经历隐秘而复杂,且有些经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史事相关联,但囿于资料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记录和评价。本文在多方面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了考察、考订,并结合相关史事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综述学术界研究动态和探讨研究的空间、创新和不足,简述思路和框架以及介绍主要参考文献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系统考察,在必要的环节综合运用各种资料进行考证,展示刘仲华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活动的轨迹。其中,第一章主要考察刘仲华的家世及他早期参与革命的经历。在利用新发掘的档案资料基础上,还原了刘仲华领导山西省立一中学生运动,梳理了刘仲华在冯玉祥部、杨虎城部从事兵运、军运工作的基本史实,客观反映刘仲华在早期阶段的革命历程。第二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进入上海中央军委以后至上海临时中央局结束期间的经历。这一时期是刘仲华从事中国共产党秘密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他的工作包括交通、军事、情报、破坏等活动。在领导中央特科期间,刘仲华曾掩护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云等重要领导人;负责联络吉鸿昌、邓宝珊、陈离、黄申芗、刘仲容等爱国人士;领导王世英、谢甫生、项与年、靖任秋、卢志英、张育民等情报人员;多次获取有关国民党“围剿”苏区中央的重要情报。根据共产国际驻沪代表及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刘仲华临危受命,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重建组织机构,恢复对白区各省党组织的领导关系,恢复与中共北方局的联络。在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期间,刘仲华还具体领导特科及电台的工作,负责与共产国际代表及全总、青年团代表的联络。此时正值国民党特务组织对在上海的中共党组织大肆破坏之时,上海临时中央局的工作最终难以为继,刘仲华竭力安排重要人员疏散撤退。第三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期间的工作。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刘仲华返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担任参议职务。刘仲华在帮助李宗仁整肃军纪、配合李宗仁与中共建立联系的同时,不忘利用公开身份对第五战区内面临暴露危险的中共秘密党员及组织施以保护。刘仲华忍辱负重、忘却自身安危地帮助刘少奇、李先念开展对李宗仁的统战工作,帮助豫鄂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提供物资上的帮助。在屡次申请恢复中共党员身份未获批准后,刘仲华加入由中共南方局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同盟,采取另一种形式促进共同抗战的胜利。第四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北平和谈期间的工作。这一阶段,刘仲华进行了在中共及李宗仁之间的联络工作,促进双方沟通的同时还向中共报告李宗仁部的重要情报,帮助中共掌握李宗仁专用的电台号码及密码,帮助转移和谈代表团成员张治中、邵力子等人的家属。通过刘仲华的努力安排,和谈破裂后,为代表团中国民党方面人士弃暗投明解除了后顾之忧。第五章主要考察刘仲华在建国后参与的建设工作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之初,刘仲华利用政务院参事、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等一系列民主人士的身份参政议政。在担任地政局局长、房管局局长、园林局局长的十几年间,刘仲华为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李宗仁归国一事对于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周恩来的安排,刘仲华参与了李宗仁归国的前期筹备工作、机场迎接、出席记者招待会等。第三部分为第六章,主要考察刘仲华生平中被“误会”、怀疑及“文革”受迫害等相关史事,同时进行了考证和分析。包括刘仲华被认定发表违反“联蒋抗日”方针的文件,特科被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怀疑并认定已经由国民党特务掌握,领导特科的刘仲华等人曾遭到立案审查并被组织“割断关系”的过程和成因。这些事情成为刘仲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的一部分“罪名”。同时,刘仲华参与原上海地下组织成员写信反对江青与毛泽东结婚也成为刘仲华在“文革”中遭到迫害的重要原因。第四部分是结论,在前文考察、考证、评析的基础上对刘仲华的生平进行总结。刘仲华从事革命活动的年代正处于中国剧烈变革的时代,他的一生遭遇过误解、冤屈,但他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中国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中国革命的利益为出发点。作为一名从事秘密战线的人员,刘仲华做过的工作大多未获披露,但是他为党的贡献、为革命事业的付出应得到合理的记录和评价。

冯志峰[6](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沈思越[7](2018)在《甲午战败后的北洋大臣王文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所藏盛宣怀档案及相关史料,再现了甲午战败之后,王文韶临危受命,接替李鸿章出任北洋大臣的历史景象。他经手清廷一系列内政外交事务,推动"商务兴国"的改革设想,倡银行、修铁路、兴学堂,为国家的复兴做出了努力。虽然清朝积贫积弱,王文韶推行的许多事情都步履艰难,但毕竟是在时局维艰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清朝末期金融、铁路、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万涛[8](2017)在《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线建设工业遗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极为典型的一类建筑群。作为非典型工业建筑群和非典型单位大院的结合体,它的空间形态反映了我国战备时期的规划设计思想、单位大院(厂院)的具体物质环境、早期工业化建筑的实践思路等。无论是梳理我国早期工业建筑的风格,还是研究我国早期聚居模式的特点,抑或是探讨现代主义建筑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实践等,三线建设工业遗存都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鄂西北地区的三线工业遗存为研究对象,在历史背景梳理和案例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城市形态结构层级的研究方法,分两个层面,逐层解剖,对它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聚落层面,从选址、总体格局、组团、地块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建筑层面,选取了厂区的三个典型建筑——俱乐部、住宅、车间,从建筑、空间、结构、材料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最后,在总结归纳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影响因素,并作出以下结论:参与三线建设的城市至今仍然受到三线建设的影响,且将在未来持续;三线厂区的规划布局特点对当代规划思想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三线厂区的建筑反映了我国早期建筑工业化的实践历程,建筑风貌则体现了我国早期现代主义在集体主义、革命思潮等时代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魏琰[9](2016)在《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文中提出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工场手工生产的生产模式开始席卷世界,带来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这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促使西方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工具由人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地位”[1],机器作为工具,从出现开始就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不仅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引发社会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城市从封建手工城市逐步向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转化,开启了人类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之后,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建设中都重视对工业的建设,M.D.布瑞斯指出“在全世界,工业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叶(1)一个使人着魔的字眼。”[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定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经济转入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后提出的第一个宏伟目标。1950年中苏同盟关系确立,其后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并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工程”,开始对中国展开大规模援助。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五”时期,西安被列为全国新的重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大批苏联援建工业项目在西安设立,在苏联援助西安建设过程中,苏联社会主义理念的城市建设设计理论和原则、建设程序和方法,以及经济技术指标,影响了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建筑技术和管理等城市建筑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苏联援助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开始由中国典型传统手工业商贸城市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变,奠定西安当代城市的格局基础。本论文从五部分进行阐述: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解释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视角,归纳了苏联援建中国的研究现状,同时确定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研究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工业化发展政策和意识形态对城市建设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苏联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和工业化理想的建设特征;第三、四章从梳理西安城市传统城市格局入手,分析手工业时期城市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而分析苏联援助建设的工业化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建设和转变,以及形成的工业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和工业建筑、居住建筑等方面建设特征;第五章对苏联援助建设的中国其他城市规划活动进行历史比较,梳理、归纳与总结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与苏联影响的源流关系,即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建设呈现出与苏联关联与交集特征,显现为具有苏联印迹的城市范型;第六章提出苏联援助建设引入的社会主义城市理论在当代城市发展构建中的价值与启示,虽然苏联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引入移植中出现问题和冲突,但还需对苏联援助建设给予价值肯定,其中部分设计理念依旧对当今社会的城市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第七章对苏联援建时期西安城市规划历史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并探讨了后续研究方向。

黄飞[10](2014)在《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文中认为湖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运动,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和湖北人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来,湖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将湖北青年运动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全景式地再现了广大湖北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足迹。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回顾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过程,深入总结其特点、作用和历史经验,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为湖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绪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绪论:主要对选题做详细说明,分析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界定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五四运动与湖北青年团的建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再加上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等一批进步青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湖北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使湖北青年运动从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革命阶段。第二章:大革命洪流中的湖北青年运动。为积极贯彻党的“三大”精神,广大湖北青年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迅速投入到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之中,并与各种反共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仅全面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在湖北的建立,更提高了青年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湖北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区域,青年运动随之全面高涨,形成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洪流。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湖北青年运动陷入低潮。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艰难行进。八七会议后,湖北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积极参加党领导的秋收暴动,与人民群众一道创建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政权等建设,不断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与封锁,为党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广大青年英勇地走在时代前列,将湖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青年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建立最广泛的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湖北共青团被改造成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亡组织,参加了波澜壮阔的武汉保卫战。武汉沦陷后,广大湖北青年按照党的工作方针的指引,在坚持鄂西后方国统区合法斗争的同时,积极创建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全面走上抗日战场,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卖国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促进了敌后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为湖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五章:湖北青年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后,武汉作为华中重镇,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战略要地。广大湖北青年组成湖北的“第二条战线”,举行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搬迁、反破坏”等一系列爱国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为解放大武汉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湖北开始试建共青团组织,经过试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湖北青年运动由此在党、团组织领导下,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结束语: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光辉历史,从理论上深刻阐明湖北青年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真总结这一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基本经验,努力为党做好新时期的湖北青年群众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使广大青年按照党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努力续写当代湖北青年运动新篇章。

二、襄樊铁路医院HIS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襄樊铁路医院HIS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鄂西北三线建设规划布局及其遗存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鄂西北三线建设历程及遗存现状
2 鄂西北三线建设区域规划布局特征解析
    2.1 地缘优势与“两点一线”的格局特征
    2.2 发展建设与脱险调迁的演变特征
    2.3 三线建设对地区发展的深刻影响
3 鄂西北三线建设厂矿规划布局特征解析
    3.1 厂矿形态特征解析
    3.2 厂矿功能特征解析
    3.3 厂矿状态特征解析
4 鄂西北三线建设遗存价值研究
    4.1 三线建设遗存价值研究思路
    4.2 三线建设物质遗存价值研究
        第一,工业遗产价值。
        第二,城乡建成遗产价值。
        第三,建筑景观遗产价值。
    4.3 三线建设非物质遗存价值研究
        第一,精神遗产价值。
        第二,建造技艺遗产价值。
5 结语

(2)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时间之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法战争前的张之洞与基督教
    第一节 词臣学使时期对基督教的初步认识(1863—1881)
    第二节 巡抚晋省时期对基督教的进一步认识(1882—1884)
第二章 两广总督张之洞与基督教(1884—1889)
    第一节 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的防患之策
    第二节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的民教治理之策
第三章 张之洞总督湖广前后涉教实践与思想(1889—1907)
    第一节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张之洞与基督教之交涉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的张之洞与基督教之交涉
    第三节 分析
第四章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思想认识与应变方法评析
    第一节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态度与应变方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态度与应变方法的两次转变
    第三节 张之洞涉教事务之思想与实践的影响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3)三线建设背景下二汽工业遗存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既往研究
        1.4.1 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
        1.4.2 关于三线工业遗存的研究
        1.4.3 关于二汽的研究
        1.4.4 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生成机制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三线建设在全国及二汽的概况
    2.1 三线建设的背景、方针和成果
        2.1.1 三线建设的战略背景和建设方针
        2.1.2 三线建设在全国的建设成果
    2.2 二汽的三线建设概况
        2.2.1 二汽建设历程
        2.2.2 二汽三线建设的建设者
        2.2.3 二汽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成果
        2.2.4 二汽工业遗存的现状与未来
    2.3 本章小结
3 二汽工业遗存的宏观层面特征分析
    3.1 二汽的选址区位特征分析
        3.1.1 深居内陆、山低沟宽的区位地形条件
        3.1.2 较为原始的建设环境
        3.1.3 以襄渝铁路串联的区域工业格局
    3.2 二汽的布局形态特征分析
        3.2.1 工业生产区布局形态特征分析
        3.2.2 居住区布局形态特征分析
    3.3 二汽的功能组合特征分析
        3.3.1 总体生产功能配置特征分析
        3.3.2 专业厂功能组合特征分析
    3.4 专业厂边界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二汽工业遗存的微观层面特征分析
    4.1 建筑空间形制特征分析
        4.1.1 工业建筑空间形制
        4.1.2 居住建筑空间形制
        4.1.3 公共建筑空间形制
    4.2 建筑结构构造特征分析
        4.2.1 小跨度建筑
        4.2.2 大跨度建筑
    4.3 建筑装饰造型特征分析
        4.3.1 以功能、构造为出发点的装饰造型表达
        4.3.2 以精神文化为重心的装饰造型表达
        4.3.3 装饰造型中的历时性变化和优先级的体现
    4.4 小结
5 二汽工业遗存特征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
    5.1 内生限制性影响因素
        5.1.1 制序性因素
        5.1.2 经济性因素
        5.1.3 环境性因素
        5.1.4 文化性因素
        5.1.5 技术性因素
    5.2 社会能动者因素
        5.2.1 政府
        5.2.2 居民
        5.2.3 市场资本
    5.3 二汽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生成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二汽三线工业遗存价值简析
    6.1 历史价值
    6.2 社会价值
        6.2.1 推动十堰城市建设发展
        6.2.2 集体记忆与社会情感的塑造
    6.3 科技价值
    6.4 建筑价值
    6.5 美学价值
7 结论
    7.1 研究成果总结
        7.1.1 二汽三线工业遗存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结
        7.1.2 二汽各建设阶段中影响因素的权重变化和生成机制总结
        7.1.3 二汽三线工业遗存价值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武汉城市“五反”运动研究(1963-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四清”运动研究
        (二) 城市“五反”运动研究
    三、行文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 实证分析和文献解读法
        (二) 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法
    五、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武汉城市“五反”运动的发动
    第一节 从苏共修正主义到中共“反修防修”
    第二节 中央指示的发出
    第三节 “五反”前武汉干部作风问题及运动部署
        (一) 电话汇报
        (二) 书面汇报
        (三) 规定一月一次电话汇报和书面汇报
第二章 “清理阶级,深挖敌情”:工作展开与专案处理(1963.3~1964.9)
    第一节 从领导“洗澡”到群众“放包袱”:全方位调查展开
    第二节 开办运动培训班
    第三节 专人专案:形成有力的专案队伍
        一、关于典型案件处理的规定
        二、选派训练专案队伍
        三、从“面对面”到“背靠背”:严谨细致的立案程序
        四、退赔退赃:运动结束后一次交付
    第四节 吴允海、赵映中案件分析
        一、吴允海贪腐案处理
        二、赵映中贪污案的二次处理
第三章 “刹住歪风,案件复查”:夺权与整顿(1964.9~1966.5)
    第一节 “小四清”变“大四清”:大兵团作战
        一、派出工作队
        二、临训工作队
        三、工作队员的思想动态
    第二节 干部鉴定与典型案件处理规定
        一、干部鉴定
        二、遗留典型案件的处理
第四章 办“五好”企业,做“五好”工人
    第一节 增产节约,发扬襄樊绵织厂企业精神
    第二节 树立标兵,向辅导员王天成同志看齐
第五章 后期组织建设阶段(1965.11~1966.5)
    第一节 运动后期部署
    第二节 整顿民兵组织
        一、突出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民兵是民兵建设的根本
        二、加强民兵组织建设,建立坚强的民兵领导班子
        三、开展民兵练武活动必须突出政治,抓活思想
    第三节 整队与干部队伍建设
        一、整队
        二、干部队伍建设
结话
参考文献
后记

(5)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四、本文的思路和框架
    五、参考文献概述
第一章 早期革命经历
    第一节 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家世与成长
        二、青年学会干事
        三、学生运动领袖
        四、经李大钊介绍入党
    第二节 在冯玉祥部的军运工作
        一、在冯部的经历
        二、随鹿钟麟访苏
        三、东路军司令部俱乐部任主任
        四、杨虎城部政治军事学校教官
        五、秘密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三节 参与组织皖北阜阳起义
        一、到皖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
        二、皖北特委委员
        三、离开皖北
第二章 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第一节 在中央军委的交通与情报工作
        一、初涉交通与情报工作
        二、负责军委情报工作
    第二节 领导特科和上海临时中央局
        一、恢复电台和领导特科
        二、出任上海临时中央局书记
        三、领导上海临时中央局工作
    第三节 上海时期具体的情报和保卫工作
        一、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
        二、上海地下交通和保卫工作
第三章 在第五战区的统战工作
    第一节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徐州时期
        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
        二、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
        三、青年干部训练班教官
        四、被迫离开徐州
    第二节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老河口时期
        一、重任李部参议
        二、战区军纪督察处督察官
        三、“阵中小学”理事
    第三节 身在李营心在党
        一、帮助中原局与李部建立统战关系
        二、联系与配合李先念部
        三、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
        四、处理杜石公叛变事件
第四章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
    第一节 时局变化中的多重身份
        一、从汉中行营到北平行营
        二、利用官方身份参与经商
        三、协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
    第二节 为国共和谈而奔走
        一、为和谈初探消息
        二、接待“南京人民代表团”和“上海和平代表团”
        三、“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顾问
    第三节 和谈背后的工作
        一、帮助中共秘密掌握电台
        二、安排和谈代表家属转移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
    第一节 从政务院参事到人大代表
        一、政务院参事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节 从地政局到房产局
        一、地政局局长
        二、房地产管理局局长
        三、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及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
    第三节 在园林局的十年
        一、园林局局长
        二、重新入党
        三、北京市政协常委
    第四节 迎接李宗仁归国与“文革”遭受迫害
        一、迎接李宗仁回国事宜
        二、“文革”遭受迫害含冤病逝
第六章 刘仲华被组织“割断关系”、受迫害及相关史事考析
    第一节 刘仲华被“误会”与“反蒋抗日”方针转变的时间和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反蒋抗日”方针的转变
        三、中共中央关于“反蒋抗日”方针的转变
        四、上海临时中央局关于“反蒋抗日”的文件与刘仲华“误会”的由来
    第二节 “莫须有”的上海特科和刘仲华“叛变案”
        一、事情的由来
        二、上海地下党组织和特科受到严重怀疑
        三、刘仲华等人被立案审查和错误定性
    第三节 “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的原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7)甲午战败后的北洋大臣王文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危局重任
三、避战主和
四、弱势外交
五、筹措钱款
    1. 金矿开采
    2. 倡办银行
六、建造铁路
    1. 建造卢汉铁路
    2. 粤汉铁路的筹款
    3. 提议重建关外铁路
七、重视洋务人才
八、结语

(8)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2.3 时间与空间限定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既往研究
        1.4.1 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
        1.4.2 关于三线工业遗产的研究
        1.4.3 关于单位(大院)空间形态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的方法
        1.5.2 田野调察法
        1.5.3 文献研究法
        1.5.4 人物访谈法
        1.5.5 整理归纳法
    1.6 研究框架
2 鄂西北地区的三线建设
    2.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历程和成果
        2.1.1 时代背景
        2.1.2 建设历程和建设成果
    2.2 鄂西北地区的三线建设概述
        2.2.1 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的历程
        2.2.2 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的成果
    2.3 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项目的分布特点
        2.3.1 空间分布特点
        2.3.2 产业分布特点
    2.4 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时期的城镇化进程
        2.4.1 区域的总体发展
        2.4.2 第二汽车制造厂对十堰市城市化的影响
        2.4.3 襄阳市区的三线建设对襄阳市城市化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鄂西北地区三线工业遗存案例调查
    3.1 遗存案例调查
        3.1.1 襄阳市区的三线工业遗存
        3.1.2 南漳县与宜城市的三线工业遗存
        3.1.3 谷城县和老河口市的三线工业遗存
        3.1.4 十堰市及其市域下的三线工业遗存
    3.2 遗存现存状况总结
    3.3 本章小结
4 鄂西北地区三线工业遗存聚落层面的形态分析
    4.1 选址
        4.1.1 宏观层面的选址特征
        4.1.2 中观层面的选址特征
        4.1.3 微观层面的选址特征
    4.2 总体格局(Urban Tissue)
        4.2.1 布局形态
        4.2.2 功能形态
    4.3 组团(Block)
        4.3.1 公共服务用地
        4.3.2 居住用地
        4.3.3 生产用地
    4.4 地块(Plot)
        4.4.1 公共服务区
        4.4.2 居住区
        4.4.3 生产区
    4.5 本章小结
5 鄂西北地区三线工业遗存建筑层面的形态特征
    5.1 建筑(Building)
        5.1.1 俱乐部
        5.1.2 住宅
        5.1.3 车间
    5.2 内部空间(Room)
        5.2.1 俱乐部
        5.2.2 住宅
    5.3 结构(Structure)
        5.3.1 俱乐部
        5.3.2 住宅
        5.3.3 车间
    5.4 材料(Material)
        5.4.1 俱乐部
        5.4.2 住宅
        5.4.3 车间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鄂西北地区三线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6.2 鄂西北地区三线遗存空间形态特征的影响因素
        6.2.1 政治运动
        6.2.2 政策强规
        6.2.3 基层实践
        6.2.4 物资匮乏
    6.3 研究的结论(启示)
        6.3.1 城市维度
        6.3.2 社区维度
        6.3.3 建筑维度
    6.4 展望
    6.5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记录
附录2 湖北省三线建设项目资料汇总

(9)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政治背景——中苏同盟关系
        1.1.2 经济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1.1.3 区位背景——西安工业地位的确立
    1.2 课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相关定义、时间范畴和概念界定
        1.4.1 相关定义
        1.4.2 时间范畴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难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二十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理论
    2.1 20 世纪 20-60 年代初苏联政治与经济特征
        2.1.1 苏联历史文化源流
        2.1.2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1.3 苏联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政策
    2.2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思想根源和建设特点
        2.2.1 苏联城市建设主导意识形态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2.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目的
    2.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规划建设
        2.3.1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思想
        2.3.2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2.3.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特点
    2.4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工业区、工厂区与工业建筑理论
        2.4.1 苏联城市工业区规划理论与特征
        2.4.2 苏联工厂区规划、工业建筑理论
    2.5 苏联工人住宅区规划与住宅建筑理论
        2.5.1 工人住宅区与住宅
        2.5.2 苏联住宅区规划理论
        2.5.3 苏联工人住宅建设特点
    2.6 小结
3 手工业及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1 西安城市地理环境特征概述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气候与水文特征
    3.2 手工业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2.1 手工业时期西安空间区位优势
        3.2.2 手工业时期西安城市格局的演变
        3.2.3 手工业时代的西安城市空间特征
    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3.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工业发展
        3.3.2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规划
        3.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工业分布特征
    3.4 西安近代工厂、工业建筑和城市居住形态
        3.4.1 西安近代工厂区和工业建筑
        3.4.2 西安近代民居形态
    3.5 小结
4 苏联援助建设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1 城市建设背景
        4.1.1“生产性城市”建设方针
        4.1.2“一五”时期西安工业建设
    4.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西安城市规划
        4.2.1 1950、1951、1952 年西安都市发展计划
        4.2.2 借鉴苏联规划理论的《西安市 1953—1972 年城市总体规划》
        4.2.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次都市计划与 1953-1972 年西安城市规划比较
        4.2.4 苏联城市理论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3 《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工业区规划及工厂建设
        4.3.1《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的工业区规划
        4.3.2 苏联援建的西安工厂区规划建设
        4.3.3 苏联援建的工业厂房建筑
    4.4 苏联援助建的工人住宅区与住宅建筑
        4.4.1 西安工业建设与工人住宅需求
        4.4.2 苏联援建影响下的工人住区规划
        4.4.3 苏联设计理论影响下的工人住宅
    4.5 小结
5 苏联援助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
    5.1 新中国初期工业城市建设概述
        5.1.1 影响新中国工业城市分布的因素
        5.1.2 依托“156 项工程”的新中国工业分布
        5.1.3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城市类型的划分
    5.2 苏联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途径
        5.2.1“苏联模式”的引入方式
        5.2.2“一五”时期苏联专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
        5.2.3“苏联模式”影响形成的建设理念、方式与特点
    5.3“苏联模式”影响的中国城市建设
        5.3.1 城市内部整合
        5.3.2 城市外部新区
        5.3.3 新建工业城市
    5.4“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建设
        5.4.1“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建设
        5.4.2“苏联模式”影响的住宅区建设
    5.5 小结
6 苏联援建的价值与启示
    6.1 苏联援助建设的指导意义
        6.1.1 城市建设全面师从苏联
        6.1.2 城市建设以工业为核心
        6.1.3 城市建设与计划相结合
    6.2 苏联援助建设的作用
        6.2.1 苏联援建的现象
        6.2.2 苏联援建的文化内涵
        6.2.3 苏联援建的时代性作用
    6.3 当代城市转型中的保护与发展
        6.3.1 城市工业遗产视角的传统工业区保护
        6.3.2 城市更新视角的传统工业区发展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1 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
附录2 《1953~1972 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附录3 苏联援建西安建设大事记
附录4 1949-1960 年苏联城市建设相关译着

(10)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五四运动与湖北青年团的建立(1915年—1923年)
    一、五四运动中的湖北青年
        (一) 湖北新青年群体的形成和青年的早期活动
        (二) 新文化运动的涌动和新文化团体的诞生
        (三) 五四运动在湖北的展开
        (四) 五四爱国运动在湖北的持续和发展
        (五) 五四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一) 各种新思潮在湖北地区的传播
        (二) 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历史条件
        (三) 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
        (四) 从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到团湖北区委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革命洪流中的湖北青年运动(1923年—1927年)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与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
    (一) 团湖北区委的恢复和全省青年团体的建立
        (二) 大力协助党实现国共合作方针
        (三) 湖北青年踊跃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
        (四) 汉口“六·——”惨案掀起湖北青年运动高潮
        (五) 湖北青年支援和参加北伐战争
    二、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年运动
        (一) 湖北青年参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二) 劳动童子团的成立及其活动
        (三) 反对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斗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青年运动的艰难行进(1927年—1937年)
    一、跟党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一) 白色恐怖下的共青团湖北省委
        (二) 八七会议与武汉暴动
    二、湖北青年参加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一) 在反“围剿”中英勇斗争的鄂豫皖苏区青年
        (二) 湘鄂西苏区青年参加革命政权建设
        (三) 湘鄂赣苏区青年投身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
        (四) 鄂豫边根据地青年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三、湖北青年运动在曲折的革命斗争中艰难发展
    四、湖北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初步展开
        (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湖北青年运动
        (二) 湖北青年积极响应一二·九运动
        (三) 中共湖北地方党组织的重建和湖北青年运动走向复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青年运动(1937年—1945年)
    一、湖北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 湖北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二) 在青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团结广大青年
        (三) 保卫大武汉和“青救团”、“民先队”、“蚁社”等团体的解散
    二、湖北抗日根据地的青年运动
        (一) 组织青年积极参加根据地建设
        (二) 动员青年站在保家卫国的前列
        (三) 帮助青年提高革命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
        (四) 领导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开展工作
        (五) 党的自身建设与湖北青年运动的发展
    三、鄂西后方国统区的青年运动
        (一) 国民党加强对湖北青年运动的管制
        (二) 党在国统区青年工作方针的转变和湖北青年运动的新特点
        (三) 国统区鄂西地下党领导下的青年进步团体及其斗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青年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5年—1949年)
    一、第二条战线在湖北境内的开辟
        (一) 湖北青年对国民党幻想的破灭
        (二) 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的湖北青年
        (三) 湖北青年运动向纵深发展
    二、湖北试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一) 关于重建青年团的讨论与准备
        (二) 中共武汉市委领导的建团工作
        (三) 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湖北试建青年团
        (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工委的成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湖北全境的胜利
        (一) 湖北青年积极参加“反搬迁、反破坏”斗争
        (二) 党带领青年参与统战策反工作
        (三) 党领导湖北青年迎解放
    本章小结
结束语:湖北青年运动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北青年运动大事记(1919年一1949年)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襄樊铁路医院HIS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鄂西北三线建设规划布局及其遗存价值研究[J]. 徐利权,谭刚毅,万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05)
  • [2]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D]. 郑欣. 暨南大学, 2020(04)
  • [3]三线建设背景下二汽工业遗存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D]. 吴雪婧.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武汉城市“五反”运动研究(1963-1965)[D]. 蔡瑞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刘仲华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D]. 蒋沫沫. 吉林大学, 2018(12)
  •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甲午战败后的北洋大臣王文韶[J]. 沈思越. 上海地方志, 2018(02)
  • [8]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研究[D]. 万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7)
  • [9]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D]. 魏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10]1919-1949:中国共产党与湖北青年运动研究[D]. 黄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襄樊铁路医院HIS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