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作文的指导与体会

中学生课外作文的指导与体会

一、中学生课外作文的指导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琪[1](2019)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作文教学向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源泉。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相应写作理论为依据,对普通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和运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学生写作过程中的素材积累方式和渠道,指出现存素材积累方式的各项缺点与问题;对教师现有的作文指导策略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目前作文指导方式存在的粗放性、不重视、轻练习、重讲授等突出矛盾;以佳作为标杆与学生日常练笔作文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发现作文素材使用方法上的典型不足之处。将典型而集中的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的问题汇总,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探寻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探索关于作文素材专题教学的相关策略。强调作文教学应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积累的方式需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归纳与总结方案进行整合加工;提出写作素材的运用,教师的指导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暴露的问题选择相应解决策略。同时,写作素材积累和运用的指导应灵活多变、重视兴趣激发。以现有的写作教学设计为参考,设计教学方案,用以结合写作素材积累和运用策略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

卢乔英[2](2018)在《中学生“主体性”写作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学作文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处于“高耗低能”之境。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尊重。主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发展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本文以文献为基础,以事实调查为依据,探讨中学生“主体性”写作教学,在分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主体性缺失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希望能为实现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由绪论、主体及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主体部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并分析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主体性教学实践,结合教学案例分析,探讨主体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主体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一是缺乏写作兴趣,二是写作思维固化,三是脱离生活实际,四是感情空洞不真实;第三部分,在前一部分的调查基础上,结合文献梳理结果,总结出中学作文教学中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即作文教学取向功利化、主体教育理念形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师主导出现偏差;第四部分,对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策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那一代”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为我们寻找主体性教学策略提供借鉴。第二部分,在前人主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总结、归纳出相关的主体性实现路向。包括: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动机;构建主体教育理念,落实主体教育思想;优化作文指导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强化主体意识;结合学生实际,引导真情实感表达;优化作文评价机制,推动评价多元化。在论文的结语部分,从整体回顾全文,梳理本文思路,明确本文观点,并对本文研究进行概括性反思,分析本研究的局限性。同时,对进行本课题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赵燕[3](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指出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吴琼[4](2016)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27-1937)》文中提出语文教育在近代经历了由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尤其是1904年中国文学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育开始了自身的不断变革,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语文人才,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学校语文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政策制定、师资选聘、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论文试图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方针政策以及语文教育具体的实施情况。1927至1937年的语文教育是在继承历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近现代变革的历史基点。传统语文教育历时较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一种混合了文学、史学、哲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的大语文教育,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到了近代,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传统语文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且西方的教育观念传入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提出了变革传统语文教育的要求。清末的癸卯学制在中小学设立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标志着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自己学科现代化的进程,其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有了独特的教学内容。民国成立后,几次重要的教育变革壬子癸丑学制、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壬戌学制都深刻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变革,使得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的编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27至1937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政策,颁布了三个课程标准,其中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对于小学国语课的课时比重、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法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当时的专家学者也对小学国语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中学国文课程设置、国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政府颁布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里也有明确的规定。专家学者对于自己中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回忆有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当时国语国文教育的实施状况。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国语国文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对1927至1937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后,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重在指出本时期语文教育取得的成就、语文教育的局限性及时人对改进语文教育的意见,同时总结出十年间语文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以求给当前的语文教育提供借鉴。本时期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最为完善的,是在充分总结了以往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对于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对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教材的选材标准做出了一般的规定,教科书的编订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也存在着党化色彩浓厚、实施过程中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弊端。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今天仍然存在。因此,我们今天应该认真总结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借鉴时人给出的改进建议,结合当前的学校语文教育实际,加强语文教育的研究使语文教育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饶玲芳[5](2015)在《论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及启示》文中指出蒋伯潜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经学研究专家,也是20世纪不可忽视的语文教育大家。蒋伯潜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及师范生教育工作,具有相当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他以其深厚的学术涵养为基础,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其独特而丰富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与上世纪其他语文教育大家相比,蒋伯潜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他对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的研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十分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然而学生素质的提高单单靠有限的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同样,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因此,语文课外指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此,本文将对蒋伯潜的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进行细致的论述,并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探究其现代意义。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绪论、正文、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三章。现将本论文的各部分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的提出和缘起、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意义。第一章蒋伯潜中学语文教育思想概述。从整体上阐述了蒋伯潜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首先介绍了蒋伯潜生平、学术成就及其中学语文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接着对其中学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第二章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该章首先论述了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的内涵、特点、地位价值,接着从语文课外阅读、课外作业、课外习字、课外活动四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第三章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结合当前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现状,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的启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首先,在理念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外指导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语文课外指导教学的重视;其次,在实际的教学操作层面,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外指导,完善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模式。

魏本亚[6](2012)在《阮真作文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文中认为阮真(1896.9.10—1972.12.25),又名阮乐真,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中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潜心研究并出版了《几种现行初中国文教科书的分析研究》《中国国文课程之商榷》《初中国文教材程度的比较研究》《近五年来中学作文题目之统计》《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学作文题目研究》《中学国文各学程教学研究》和《中学读文教学研究》《中学国文教学法》等多部专着。阮真的语文教育研究始终遵循科学路径,注重调查分析,力求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的语文教育问题。这种基于实践的研究及其成果,对中国语文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今天,当我们为语文教学改革苦觅良策时,当我们多具前行之勇却常常找不着出路时,重读阮真先生的着作,可以从其开出的医方中得到启示,也可以从其研究成果中汲取一些智慧。

朱纬辉[7](2012)在《中学作文全程指导“八环十六法”析论》文中提出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教师的“拦路虎”,能否攻克作文教学的难关,决定着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文教学过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和学生作文的合作过程,是一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密切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学、做的统一过程,是一个知、行、意、行的渐进过程。”①作文教学过程指导可分为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指导三个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实施领导和管理,在审题、取材、立意、构思、口述、笔述、修改、赏评等操作环节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具体的指导。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由此看来,写作方法也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金钥匙。那么,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上作文,要看我们这些为人师的指导艺术水平如何。本文将作文指导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主张对学生的作文全过程给予指导,并立足于实践,在审题、取材、立意、构思、口述、笔述、修改、赏评等操作环节中探索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第一章从审题、取材、主题、结构、语言、笔述、修改、赏析等方面分析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二章阐释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的含义,阐述了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的核心和实质,明确了运用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指出了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提出的意义。第三章详细论述了中学作文全程指导“八环十六法”,即指导学生审题、取材、立意、构思、口述、笔述、修改、赏析等八个环节,重点指导法、结构分析法、观察体悟法、阅读借鉴法、多元分解法、突破平庸法、下水探路法、提纲驾驭法、循序训练法、情境模拟法、学情巡察法、限时训练法、批符统一法、活动激趣法、亮点赏析法、病症评析法等十六种方法。第四章从教师的素养和对学生的要求两个维度提出了保障中学作文全程指导“八环十六法”有效性实施的因素。

周子房[8](2012)在《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 ——活动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和困难表现在课程、教材、教学等各个层面。如果我们从“教”的视角转到“学”的视角来思考这些问题和困难,就会发现,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写作学习得不到学习环境的有效支持。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选择活动理论的视角,围绕“建构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持的写作学习环境”这一主题展开探索。论文分为“理据篇”、“建构篇”和“实践篇”三大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理据篇,进行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探寻。第一章和第二章,基于相关理论,确定研究的突破方向。基于写作学习的实践性本质,研究选择了取向与之吻合的活动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写作学习环境建构的三大基本方略:其一,融汇写作学习内容于特定的任务情境之中;其二,发挥多种中介工具和教师的中介功能;其三,建构写作学习共同体。基本方略同时可以从相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等多元理论中获得丰富的给养。第三章,现状调查,旨在找到研究的现实起点。研究围绕基本方略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组织和实施了包括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四个省市16所中小学的相关调查。调查为明确研究的现实起点和选择基本方略的具体展开途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第二部分为建构篇,试图从理论上构建一种有目标和情境支持、有多种中介工具和教师支持、有学习共同体支持的写作学习环境。第四章,围绕基本方略之一,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设计写作学习任务?本章论证了恢复写作功能、回归真实文体、展开写作过程的写作学习内容开发取向,并尝试构建了三维开发框架。在任务情境设计方面,提出了情境设置的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本章还提出了“基于主体情境设计写作学习任务”的主张。第五章,围绕基本方略之二,力图回答:如何进行多种中介工具的设计与运用?如何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本章阐释了结合支架功能分类的思维路径,围绕文体、过程和功能进行支架设计的路向。在相关资源运用方面,论述了“变与不变”的呈现的策略和与支架互动的策略。本章还论证了评分规则设计的两种基本取向和整合的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参与评分规则设计,并强调要运用评分规则引领写作学习。最后,论述了教师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并提倡教师根据过程写作各阶段的特点来发挥自己的作用。第六章,围绕基本方略之三,试图回答:如何进行写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本章根据写作学习本身的特点,强调从学习者互为“读者”、互为写作内容相关经验的“提供者”、互为表达经验的“促进者”、互为“评改者”等四个方面增强彼此的互惠感,以推进互动。本章揭示了互动促进写作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呈现,机制是提供支持和引发冲突,并提出要运用相应分工和规则来启动和运行这一机制。最后,阐述了可以根据需要在过程写作的各个阶段组织相应的学生互动。第三部分为实践篇,进行案例研究。第七章,采用集合性案例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本文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选择了上海市区的一所学校进行合作,主要设计了三个写作教学单元:“成长故事”、“名人传记读后感”和“创意笔”展开研究过程。单个课例研究的数据与整体案例研究的反馈都表明:研究所建构的“写作学习环境”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写作学习。案例研究同时也从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了框架建构的理论思想:要从写作学习环境的整体上去协调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其支持写作学习的整体效应。本研究致力于追求“探索新知”和“服务实践”的双重品格,谋求写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与相互融合。

孙信斌[9](2010)在《论新课程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文中研究说明"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起支柱作用,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教师应注意作文教学方法。本文作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从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作文素材;自由与命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由课内教学到课外指导,寻找学生作文差异等几方面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刘光成[10](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二、中学生课外作文的指导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课外作文的指导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情况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2.1 调查统计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2.1.1 调查设计
        2.1.2 调查实施方案
    2.2 针对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状况的问卷调查
        2.2.1 写作态度与目的的认识
        2.2.2 关于作文素材积累状况方面的调查
        2.2.3 关于作文素材运用方面的调查
        2.2.4 对提升作文能力与水平的建议
    2.3 针对教师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的访谈情况
        2.3.1 课堂上作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2.3.2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2.3.3 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识情况
    2.4 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总论
        2.4.1 作文素材积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论
        2.4.2 作文素材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论
3.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比较研究
    3.1 高中议论文佳作中的素材运用案例举隅
        3.1.1 佳作案例研究的必要性
        3.1.2 佳作案例研究与分析
        3.1.3 总结
    3.2 与普通学生作文的比较研究
        3.2.1 高中生普通作文的分析与诊断
        3.2.2 总结
4.针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问题的策略
    4.1 关于积累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4.1.1 激发兴趣,确立意识
        4.1.2 内外兼顾,拓宽渠道
        4.1.3 结合阅读,筛选分类
        4.1.4 概括总结,精细加工
        4.1.5 教师指导,锻炼思维
    4.2 关于运用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4.2.1 深度挖掘,紧扣主旨
        4.2.2 鼓励使用,分析借鉴
        4.2.3 给予方法,巧用素材
        4.2.4 规范论证,准确运用
        4.2.5 搭建支架,加强训练
    4.3 策略可行性的教学验证:关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素材专题指导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举例说明,综合分析
        三、小结
        四、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
        一、讲评作文,指出问题
        二、佳作赏析,练习提升
        三、小结
    4.4 策略可行性的教学验证结果
        4.4.1 写作素材专题指导后学生对于素材积累的变化
        4.4.2 写作素材专题指导后学生对于素材运用的变化
    4.5 关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素材专题指导的教学设计反思与总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关于作文素材积累和运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作文素材积累和运用的教师访谈情况说明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中学生“主体性”写作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列分析法
    (三)研究价值
        1.提高学生运用写作知识的能力
        2.促进学生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主体性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主体教育
        2.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性作文教学
一、主体教育与作文教学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
        1.“三体论”到“二体论”
        2.“人的主体性”到“教育的主体性”
        3.“教育实验”与“教育理论”双向并行
    (二)主体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探索
        1.主体教育思想在作文中的实践概述
        2.主体教育思想在作文中的探索经验
二、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一)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现状调查
        1.调查设计
        2.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1.缺乏写作兴趣
        2.写作思维固化
        3.脱离生活实际
        4.情感空洞不真实
三、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一)作文教学取向功利化
        1.过度注重写作技巧与模式的灌输
        2.忽视学生情感体验与思维的训练
    (二)主体教育理念形式化
        1.教师缺乏系统的主体教育理念学习
        2.应试教育大环境限制了主体教育理念的落实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1.评价标准僵硬化
        2.评价主体单一化
        3.评价方式的冷漠化
    (四)教师主导出现偏差
        1.作文命题狭隘、“伪圣化”
        2.作文指导模式化、技巧化
        3.作文批改主体单一化
        4.作文评讲倾向消极化
四、作文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一)“那一代”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
        1.魏书生的主体性作文教学实践
        2.钱梦龙的主体性作文教学实践
        3.于漪的主体性作文教学实践
    (二)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建议
        1.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动机
        2.构建主体教育理念,落实主体教育思想
        3.优化作文指导方法,注重人文关怀
        4.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强化主体意识
        5.结合学生实际,引导真情实感表达
        6.优化作文评价机制,推动评价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四、学术要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早期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背景
        (二)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评价
    二、晚清中国的语文教育
        (一)晚清“变局”与语文教育
        (二)癸卯学制与语文教育的变革
    三、北京政府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中小学语文教育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语文教育
        (三)壬戌学制与语文教育的变革
    四、小结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小学国语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小学国语教育政策
        (一)和小学国语教育有关的法令法规
        (二)国语课程设置
    二、小学国语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小学国语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国语教学内容
        (三)小学国语教学方法
        (四)小学国语教材
        (五)小学国语师资
    三、国语教学实施案例
        (一)北平市社会局小学的国语教育
        (二)河南省立三区初小的国语教育
    四、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中学国文教育
    一、中学国文教育政策
        (一)和中学国文教育有关的法令法规
        (二)中学国文课程设置
    二、中学国文教育实施概况
        (一)中学国文的教育要旨
        (二)中学国文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法使用状况
        (四)教材选用状况
        (五)中学国文教师
        (六)中学国文测验
        (七)国文教学开展状况及教学效果
    三、中学国文教学个案分析
        (一)南开中学的国文教学
        (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的国文教学
    四、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历史思考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成就
        (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语文课程体系
        (二)出现了大量质量极高的语文教科书
        (三)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局限性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二)语文教育开展的随意性
        (三)传统科举观念的影响深重
        (四)学生不重视国文
        (五)语文教育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
    三、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应处理好语文教育同时代、政治的关系
        (二)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长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加强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论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缘起
    1.2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2 蒋伯潜中学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2.1 蒋伯潜生平及其中学语文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2.1.1 蒋伯潜生平概述
        2.1.2 蒋伯潜的学术成就
        2.1.3 蒋伯潜中学语文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2.2 蒋伯潜中学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2.2.1 蒋伯潜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观
        2.2.2 蒋伯潜中学语文教师观
        2.2.3 蒋伯潜中学语文教学观
3 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
    3.1 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概述
        3.1.1 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的内涵
        3.1.2 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的特点
        3.1.3 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3.2 课外阅读
        3.2.1 课外读物的选编
        3.2.2 课外阅读的指导
    3.3 课外作业
        3.3.1 语文课外作业的种类
        3.3.2 语文课外作业布置的要求
    3.4 课外习字
        3.4.1 课外习字的要求
        3.4.2 课外习字的指导
    3.5 语文课外活动
        3.5.1 语文课外活动指导的理念
        3.5.2 语文课外活动指导的种类
4 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的启示
    4.1 当前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现状
        4.1.1 关于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认识上的误区
        4.1.2 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实际操作上的偏差
    4.2 加强对语文课外指导教学的重视
        4.2.1 语文课外指导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4.2.2 加强对语文课外指导教学的重视,树立大语文课程观
    4.3 完善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模式
        4.3.1 合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3.2 设计创新实效的课外作业
        4.3.3 加强对学生书写指导的重视
        4.3.4 有效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阮真作文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阮真的作文目的观
二、阮真的作文范畴观
    1.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2.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关系
    3. 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的关系
    4. 教学标准与批改标准的关系
三、阮真的作文教学方法观
    1. 作文拟题的方法
    2. 作文练习方法
    3. 作文指导方法
    4. 作文批改的方法
四、阮真作文思想引发的思考
    1. 作文教学该重“道”还是该重“技”
    2. 作文教学该重“计划”还是该重“自由”
    3. 作文教学该重“写作”还是该重“指导”
    4. 作文教学该重“读”“写”还是该重“读写结合”

(7)中学作文全程指导“八环十六法”析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 国内作文指导方法综述
    二. 国外作文训练指导综述
第一章 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1 审题不细不准
        1.1.2 取材瞎编乱造
        1.1.3 主题不新不深
        1.1.4 结构程式雷同
        1.1.5 语言索然无味
        1.1.6 写作断断续续
        1.1.7 修改走马观花
        1.1.8 赏析流于形式
    1.2 中学生作文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2.1 学生方面的原因
        1.2.2 教师方面的原因
第二章 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的提出阐述
    2.1 全程指导方法的阐释
    2.2 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2.3 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的核心与实质
    2.4 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遵循的原则
第三章 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方法:“八环十六法”
    3.1 第一环:炼学生火眼金睛,抓住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审题
        3.1.1 第一法:重点指导法
        3.1.2 第二法:结构分析法
    3.2 第二环:授学生渔猎之术,丰富文章的血肉——指导学生取材
        3.2.1 第三法:观察体悟法
        3.2.2 第四法:阅读借鉴法
    3.3 第三环:养学生浩然之气,激活文章的心脏——指导学生立意
        3.3.1 第五法:多元分解法
        3.3.2 第六法:突破平庸法
    3.4 第四环:助学生统揽全局,搭建文章的骨骼——指导学生构思
        3.4.1 第七法:下水探路法
        3.4.2 第八法:提纲驾驭法
    3.5 第五法:发学生文辞之妙,唤醒文章的气色——指导学生口述
        3.5.1 第九法:循序训练法
        3.5.2 第十法:情境模拟法
    3.6 第六环:挖学生文笔之力,催生文章的蜕变——指导学生笔述
        3.6.1 第十一法:限时训练法
        3.6.2 第十二法:学情巡察法
    3.7 第七环:锤学生雕琢之笔,享受文章的乐趣——指导学生修改
        3.7.1 第十三法:批符统一法
        3.7.2 第十四法:活动激趣法
    3.8 第八环:传学生审美之法,辨识文章优劣——指导学生赏评
        3.8.1 第十五法:亮点赏析法
        3.8.2 第十六法:病症评析法
第四章 保障中学作文全程指导法有效性实施的因素分析
    4.1 学生因素分析
        4.1.1 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4.1.2 再现材料的记忆能力
        4.1.3 组织材料的思维能力
        4.1.4 加工材料的想象能力
    4.2 教师因素分析
        4.2.1 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幸福感
        4.2.2 传道的知识储备和求索感
        4.2.3 授业的写作素养和激情感
        4.2.4 为范的人格魅力和审美感
        4.2.5 创新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 ——活动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写作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学生得不到学习环境的有效支持
        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支持性写作学习环境的一种理论选择
        三、研究设想: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建构写作学习环境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中外相关研究的分析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第一部分 理据篇
    第二章 写作学习环境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写作学习作为“活动”之要素分析
        一、写作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写作学习活动的对象
        三、写作学习活动的共同体、分工和规则
        四、写作学习活动的中介
        五、写作学习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写作学习作为“活动”之应然特征
        一、实践性
        二、建构性
        三、社会性
        四、整体性
        第三节 写作学习环境建构之基本方略
        一、融汇写作学习内容于特定的任务情境之中
        二、发挥多种中介工具和教师的中介功能
        三、促进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生成
        第四节 实施基本方略之多元理论支持
        一、学习心理学理论
        二、教学理论
        三、语言学理论
        四、整合的理论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写作学习环境现状的考察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三、访谈设计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写作教学的基本状况
        二、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状况与教师的相关认识状况
        三、教师的资料运用、教学指导状况及相应的认识状况
        四、写作教学中学生互动状况
        五、结果的分析与出路的明确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建构篇
    第四章 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第一节 写作学习内容开发的基本取向
        一、恢复写作功能
        二、回归真实文体
        三、展开写作过程
        第二节 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设计
        一、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构成要素与主要特征
        二、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类型
        三、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设置路径和形成方式
        第三节 基于主体情境设计写作学习任务
        一、写作学习任务设计与主体情境关键因素的关系
        二、基于主体情境设计写作学习任务的基本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写作学习的中介设计与运用
        第一节 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
        一、从“六个问题”看写作学习支架的价值
        二、写作学习支架的类型
        三、写作学习支架设计的基本路向
        第二节 写作学习中相关资源的运用
        一、相关资源对写作学习的多维支持
        二、相关资源的运用:“变与不变”的呈现策略
        三、相关资源的运用:与学习支架互动的策略
        第三节 写作学习中评分规则的开发和运用
        一、促进写作学习的评分规则的开发取向
        二、写作学习评分规则的开发
        三、运用评分规则引领写作学习
        第四节 写作学习中教师中介功能的发挥
        一、指导、引导与示范
        二、“双重身份”的反馈
        三、写作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四、过程写作学习中教师中介功能的发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建构
        第一节 互惠促进互动
        一、互为“读者”
        二、互为写作内容相关经验的“提供者”
        三、互为表达经验的“促进者”
        四、互为“评改者”
        第二节 互动促进写作学习:机制与组织
        一、互动促进写作学习的前提: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呈现
        二、互动促进写作学习的机制:支持与冲突
        三、写作学习互动的组织:分工与规则
        第三节 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运行
        一、预写阶段的学习者互动
        二、起草阶段的学习者互动
        三、评改阶段的学习者互动
        四、发表阶段的学习者互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研究概况
        一、合作者的选择
        二、研究的组织
        三、数据的收集
        第二节 案例研究一:《成长故事》
        一、学习任务设计
        二、中介的设计与运用
        三、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状况
        四、学习结果的基本评估
        第三节 案例研究二:《创意笔》
        一、学习任务设计
        二、中介的设计与运用
        三、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状况
        四、学习结果的基本评估
        第四节 案例研究的整体效果评价与思考
        一、来自学生的反馈
        二、来自教师的反馈
        三、来自观课者的反馈
        四、总结与思考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写作学习环境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二 写作学习环境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及选择题结果(%)
    附录三 《成长故事》课堂实录
    附录四 《创意笔》课堂实录
    附录五 案例研究结果调查及开放题反馈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新课程下的高中作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握练习内容, 分块收集作文素材
二、自由与统一命题相结合, 通过作文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三、由课内教学到课外指导, 寻找学生作文的差异
四、转未知入已知领域, 让学生娴熟运笔

(10)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一、"经世致用"思想
        二、"中体西用"思想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中学生课外作文的指导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研究[D]. 刘琪.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2]中学生“主体性”写作的教学研究[D]. 卢乔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3]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1927-1937)[D]. 吴琼.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5]论蒋伯潜中学语文课外指导教学思想及启示[D]. 饶玲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6]阮真作文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 魏本亚. 中学语文教学, 2012(07)
  • [7]中学作文全程指导“八环十六法”析论[D]. 朱纬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8]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 ——活动理论的视角[D]. 周子房.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9]论新课程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 孙信斌. 文教资料, 2010(34)
  • [10]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中学生课外作文的指导与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