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岩,杨春侠,张莹[1](2021)在《新生儿黄疸128例病因探讨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系统分析,总结其发病原因,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的12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中,围生因素86例,感染因素32例,母乳性黄疸26例,ABO溶血4例,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红细胞增多症2例。同时存在2种及2种以上病因的23例。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愈114例,好转11例,转诊3例。2例复发再次入院,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针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及早对症治疗,则预后良好;并通过中医"治未病"的角度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发病,注重防治结合。

齐辉[2](2020)在《探讨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苯巴比妥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肠黏膜功能、胆红素水平,退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细菌内毒素(BT)(0.42±0.06)U/ml、D-乳酸(D-LA)(8.06±1.25)U/ml、二胺氧化酶(DAO)(3.73±0.41)U/ml均优于对照组的(0.54±0.05)、(10.25±1.72)、(4.38±0.52)U/ml,胆红素(5.52±1.02)mg/d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4±1.06)mg/dl,退黄时间(3.86±0.51)d短于对照组的(4.63±0.5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729>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中采用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的治疗效果显着,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患儿的肠黏膜功能,缩短退黄时间,而且安全性也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韩姗姗[3](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刘清远[4](2018)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BIL、DBIL、I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BIL、DBIL、I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其中轻微腹泻1例,未出现发热、皮疹患儿;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其中轻微腹泻1例、发热1例;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其临床效果显着,且高于单纯蓝光照射治疗方法 ,有效降低其TBIL、DBIL、IBIL水平,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陶钧,王晓鸣[5](2010)在《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对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方法的文献研究,旨在发现更易于被小儿接受、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中医药防治方法,同时又能够体现出其优势所在。

沈尔安[6](1992)在《新生儿黄疸的中医防治研究概述》文中指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该症中医称为“胎黄”或“胎疸”,以新生儿周身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为特征,认为多由母体胎孕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临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近年来各地儿科工作者在应用中医

张艺馨[7](2021)在《抽动障碍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药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儿童抽动障碍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中医药治疗对复发的影响,为临床减少复发提供初步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抽动症专病门诊病例共388例,其中经治疗后控制未复发的病例213例,复发病例175例,出现复发者全部纳入研究,未复发者随机选取175例纳入研究。观察患儿的性别、年龄、胎产情况、出生时健康情况、家族史、情绪、所处环境变化、心理因素、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病程长短、抽动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情况等各种因素对抽动障碍复发的影响;同时探究中医辨证治疗、服药疗程及停药快慢对复发的影响。结果:(1)抽动障碍经治后复发175例,未复发213例,复发率约为45.10%。(2)抽动障碍复发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患儿出生时健康状况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发病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胎产情况:异常胎位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如高龄产妇、脐绕颈等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既往病史及过敏史:患儿既往有结膜炎、手术/外伤史、发病前出现呼吸道感染、食物药物过敏情况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如多动、癫痫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家族史:患儿近亲属有抽动障碍、癫痫、精神障碍病史对抽动障碍的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血铅及脑电图:患儿血铅、脑电图异常对抽动障碍的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患儿生活中出现情绪刺激、压力/劳累、看电子设备过多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如教养不当、父母吵架、搬家等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服用西药种类:患儿服用硫必利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服用其他西药如阿立哌唑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抽动障碍情况:抽动严重程度与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病程长短及抽动不同分类对复发无影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复发不良刺激:复发组分析此次复发前出现的不良刺激比例,其中呼吸道感染30例(30%),所占比例最高,其他刺激因素分别为情绪波动12例(20%)>压力、劳累8例(13.3%)>看电子设备过多7例(11.7%)>其他疾病2例(3.3%)>手术后1例(1.7%)。(3)中医药治疗对抽动障碍复发的影响:(1)两种不同服药种类:单纯服用中药汤剂与服用中药汤剂加西药的不同情况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中医证型:首次发病时不同中医证候分型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外风引动证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再次探究患儿复发后,不同中医证候分型对复发的影响,结果与首次发病时相同。(3)服用中药汤剂时长:服药3月内、3月至半年、半年至1年、1年至2年以及2年以上几种不同服药时长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服药时间不足3月者更容易出现复发。(4)中药汤剂减药时长:直接停药、减药时间不足1月、1至2月、2至3月以及3月以上几种不同减药时长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在减药时间不足2月的情况下更容易复发。(5)停服中药汤剂后复发时间:复发组分析此次复发前停服中药不同时间人数,其中停药后3个月至6个月出现复发94例(53.7%),所占比例最高,3年以上出现复发1例(0.6%),所占比例最低。结论:在本次研究中:(1)抽动障碍复发率约为45.10%;(2)患儿母亲孕期异常胎位,患儿出生时健康状况欠佳、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手术/外伤、食物药物过敏、情绪刺激、压力/劳累、看电子设备过多,是否服用硫必利以及疾病严重程度与抽动障碍的复发有关;(3)单纯服用中药汤剂与服用中药汤剂加西药与复发有相关性,服用中药的基础上是否加服西药对抽动障碍的复发与否有关;(4)中医证型与抽动障碍复发有相关性,其中外风引动证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5)服用中药汤剂的时长与复发有相关性,服药时间不足3月及1年至2年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在服药不足3月的情况下更容易复发;(6)中药汤剂减药时长与复发有相关性,减药时间在2月以内及2至3月与复发有明显相关性,在减药时间不足2月的情况下更容易复发。

马德茹[8](2020)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茵栀黄口服液服用,对照组给予蓝光持续照射,观察组给予蓝光间歇照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TBiL)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与对照组的87.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两组血清TBi 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76%,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间歇照射进行治疗效果显着,与持续蓝光照射比较,临床疗效、患儿血清TBiL下降水平相当,且不良反应相对更少,安全性更高。

李进梅[9](2020)在《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客观评价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对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的影响,为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对前期按照多中心随机对照原则纳入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的25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其中完成病例241例,脱落16例,自然怀孕15例,再次行IVF-ET助孕226例,其中妊娠者77例,成功分娩者55例。通过一对一面诊、电话或微信询问方式搜集其以下医学资料:妊娠结局、产前检查报告、分娩记录及子代儿保科体检资料,包括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情况、分娩并发症及产后疾病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子代生长发育,将随访到的资料录入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在妊娠结局中,用药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异位妊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晚期妊娠情况中,用药组NT及唐筛检查结果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和对照组无创DNA检查、羊穿检查及胎儿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系统彩超、胎儿心脏彩超)等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3.在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特有疾病中,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母亲分娩及产后情况中,用药组母亲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母亲胎盘膜性粘连、产后恶露异常、产后缺乳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新生儿出生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性别分布、早产儿出生率、男婴出生体重及身长、女婴出生体重及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中,用药组不良出生体重(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畸形的发生率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新生儿患病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对照组均无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死亡情况发生。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筛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8.在子代健康情况中,子代出生后3月龄及出生后1周岁,用药组男婴身长体重和女婴身长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3月龄喂养方式、1周岁内其他疾病(肺炎、腹泻、其他)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1周岁内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能降低流产率,增加活产率,减少1周岁子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不增加异位妊娠率、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率、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患病率、子代1周岁内其他疾病患病率,不对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母亲孕期增重、新生儿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新生儿不良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及1分钟Apgar评分、子代出生后3月龄、出生后1周岁身长体重及子代喂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秦桂红,宋冬芳[10](2019)在《蓝光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蓝光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7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新生儿胆红素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蓝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生菌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3d后经皮测胆红素水平,两组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经皮测胆红素水平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2、3d,研究组经皮侧胆红素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胆红素水平恢复时间为(5.5±1.3)d,对照组胆红素水平恢复时间为(7.3±1.5)d。研究组显着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蓝光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胆红素排泄。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黄疸128例病因探讨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2.2 疗效判定
3 讨论
    3.1 围生因素分析
    3.2 感染因素分析
    3.3 母乳性黄疸分析
    3.4 其他
    3.5 中医防治
        3.5.1 中药疗法
        3.5.2 非药物疗法

(2)探讨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黏膜功能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儿退黄时间比较
    2.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
2.0 引言
2.1 研究现状
    2.1.1 流行病学
    2.1.2 机制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2.1.6 诊断
    2.1.7 治疗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2.2 指南制定过程
    2.2.1 构建临床问题
    2.2.2 循证研究
    2.2.3 专家共识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2.2.5 形成推荐意见
    2.2.6 形成初稿
2.3 讨论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2.4 结论
    2.4.1 茵栀黄口服液
    2.4.2 茵栀黄颗粒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2.4.4 茵陈五苓糖浆
2.5 创新点及意义
2.6 不足与展望
    2.6.1 存在不足
    2.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TBIL、DBIL、IBIL水平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5)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分型及治则
    2.2 中成药
    2.3 自拟方
3 中西医结合

(7)抽动障碍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药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案
    4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儿童抽动障碍及其复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临床观察指标
    1.5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 L水平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9)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IVF-ET指证
        2.2.2 中医辨证标准
        2.2.3 结局判定标准
        2.2.4 相关定义
    2.3 病例选择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2.4 中医药多途径联合介入治疗方案
    2.5 研究指标
    2.6 统计分析
        2.6.1 数据集的选择
        2.6.2 分析内容
    2.7 实施随访
        2.7.1 制定及完善随访表
        2.7.2 研究指标的记录
        2.7.3 随访人员规范化培训及随访注意事项
        2.7.4 质量控制
    2.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8.1 数据库的建立
        2.8.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2.9 课题来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布总体情况
    3.2 一般资料
        3.2.1 母亲年龄比较
        3.2.2 母亲初潮年龄、孕前体重指数比较
        3.2.3 不孕病程比较
        3.2.4 既往IVF-ET次数及孕产次比较
        3.2.5 不孕因素比较
    3.3 治疗结果
        3.3.1 妊娠情况比较
        3.3.2 成功分娩情况比较
        3.3.3 妊娠者妊娠结局
    3.4 孕期情况比较
        3.4.1 产前筛查情况
        3.4.2 孕期产前诊断情况
        3.4.3 妊娠期合并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3.4.4 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情况
    3.5 分娩情况比较
        3.5.1 母亲孕期增重比较
        3.5.2 母亲分娩孕周比较
        3.5.3 分娩方式比较
        3.5.4 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比较
    3.6 新生儿情况比较
        3.6.1 新生儿出生性别比较
        3.6.2 新生儿出生状态比较
        3.6.3 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生身长比较
        3.6.4 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比较
        3.6.5 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比较
        3.6.6 新生儿疾病比较
        3.6.7 新生儿筛查情况
    3.7 子代健康情况比较
        3.7.1 子代各年龄段人数分布情况
        3.7.2 子代身长体重比较
        3.7.3 喂养方式比较
        3.7.4 预防接种情况
        3.7.5 子代1周岁患病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4.1.1 异位妊娠
        4.1.2 流产
    4.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
        4.2.1 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
        4.2.2 胎膜早破
        4.2.3 早产
    4.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4.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
        4.4.1 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
        4.4.2 子代出生缺陷
    4.5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喂养方式的影响
    4.6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生长发育、患病情况的影响
    4.7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助孕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4.8 导师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治疗经验
        4.8.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前应用
        4.8.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中应用
        4.8.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移植后安胎应用
5 结语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中医药介入辅助生殖技术母体及子代近期安全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10)蓝光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
    2.3 两组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黄疸128例病因探讨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J]. 刘岩,杨春侠,张莹. 中国现代医生, 2021(35)
  • [2]探讨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 齐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1)
  • [3]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 刘清远. 中国实用医药, 2018(09)
  • [5]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J]. 陶钧,王晓鸣. 中医儿科杂志, 2010(01)
  • [6]新生儿黄疸的中医防治研究概述[J]. 沈尔安. 右江医学, 1992(01)
  • [7]抽动障碍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药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D]. 张艺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 马德茹.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22)
  • [9]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D]. 李进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蓝光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J]. 秦桂红,宋冬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9(10)

标签:;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