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压力测试流程

软件压力测试流程

一、软件压力测试流程(论文文献综述)

来守翔[1](2021)在《基于TF-IDF算法的医保缴费异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不断强调深化医保改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涵盖十三亿人口的医疗保障系统,涉及海量的医保数据。加上线上支付的兴起,医保在线缴费记录数据不断攀升,使得医保缴费对账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也就对医保缴费对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对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账的结果也常常不尽人意。异常账单的处理作为医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差错事故、资金堵塞和经济案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防范缴费操作风险和维护医保的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保内外欺诈案件频发的今天,实行集中的、独立的异账处理平台对降低风险以及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目标是设计实现一个性能稳定、效率较高的医保缴费异账系统,在提高使用者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资产的安全性。本文对目前市面上的相同类型软件产品和技术进行全面调研,并进行了各方面优劣分析。最后设计实现了在可靠性、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适用性等方面拥有较高水平的医保缴费异账系统。本系统是采用基于B/S架构开发的单页应用,以Angular6为前端框架,Oracle为核心数据库,Node.js为后端开发环境,运用Type Script、等开发技术进行系统开发。通过与一部分医保异账处理人员的咨询交流确定了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账号管理、异常对账明细、保费缴纳对账、缴费日统计、异账工作统计和工作日报六个基本模块。为医保异账处理人员提供完整的查询、异账处理、数据统计及业务操作辅助功能。在异常账单处理过程中,为方便医护人员依据异常账单的紧急程度来对异常账单处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F-IDF的异账场景化应用改进的打分算法。对异常账单打分功能的设计目的是为医保工作人员提供更快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更直接地找到更紧急的目标数据群,以进一步提高团队工作效率。本文研究了层次分析法、基于h LDA模型的数据打分算法、基于TF-IDF的异账场景化应用改进的打分算法在本系统中的应用,并做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改进的TF-IDF算法对医保缴费异账数据的打分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算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并获得了良好的实践反馈。医保缴费异账系统的开发与投入使用,保证了账单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简化了目前对账业务过程和对账人员的分工,提高了医保的对账效率、对账管控水平、数据安全水平,降低了内部统计、工作量分析以及其他额外工作。

吴其宇[2](2021)在《MEMS压力传感器及其抗干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强调了高性能MEMS传感器的研制。鉴于传统的硅基MEMS压力传感器普遍具有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等缺点,本文从抗干扰的角度出发,基于信噪比理论对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进行了结构设计,并结合恒温控制和恒流源自校正方法显着提升了其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理论分析了基于惠斯通电桥结构的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简介了传感器温漂和时漂产生原因。通过ANSYS模拟仿真设计了多种压力传感器结构,并结合噪声相关模型,对传感器噪声与信噪比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进而利用标准MEMS加工工艺对多种传感器中部分进行制作与封装。其次,完成基于MEMS压力传感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系统主要包含压力信号测量功能、恒温补偿控制功能和时漂恒流源自校正功能。其中,恒温控制部分采用积分分离PID算法,与传统PID算法相比,能够起减小温度振荡作用;恒流源时漂自校正采用AD5420可调电流源,通过改变电流大小模拟气压变化情况,能够在传感器发生时漂后重新标定输出特性曲线,减小传感器时漂后的测量误差。然后,搭建实验平台并对传感器进行测试。实验测试发现,压力传感器灵敏度为0.046m V/(V·k Pa)。温度补偿实验中,热零点漂移由恒温补偿前-0.0115~0.0652%FS/℃降至恒温后-0.00161~0.00788%FS/℃,热灵敏度漂移由-0.118~-0.073%FS/℃降至-0.00193~0.01528%FS/℃。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时漂自校正实验,传感器自校正前后预测误差范围由-3.436~0.875k Pa降低至-2.086~1.765k Pa,预测误差全范围由4.311k Pa减至3.851k Pa。最后,对各结构传感器进行输出信号测量以及噪声测试。由于传感器本征噪声很小,需要尽可能排除外界干扰,因此噪声测量实验对电源与测量器件要求较高。测得数据后,计算其信噪比,实验测得的信噪比与理论值差距在-19.25%~2.89%范围之内。证明传感器信噪比与结构有关。在恒压源输入条件下,传感器信噪比随着压敏元件条折叠匝数增加而增加,随着压敏元件长度的增大而先升后降,一般在压敏元件长度125μm左右达到极大值,唯有单条型传感器在长度75μm左右信噪比比125μm处稍高。本文通过设计传感器的外围恒温控制、时漂自校正系统,提高了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有效的降低了测量误差,并探究了传感器结构对其信噪比的影响,对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性能的提升有着一定参考价值。

牛小飞[3](2021)在《CiADS超导测试中心2K低温系统研制》文中认为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是一台用于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的ADS装置,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建,项目于2018年在广东省惠州市开工建设。该装置能够开展超导直线加速器、高功率散裂靶、次临界反应堆等系统稳定、可靠、长期运行的策略研究。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为了达到更高的能量,更高的品质,更高的稳定性,要求射频超导腔具有更高的性能,因此加速器所有超导腔设计运行在2 K超流氦温区。超导腔上线运行之前必须对其性能进行测试以获得其性能参数,确保腔体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调研了国内外2 K低温系统的研究进展后,基于CiADS的工程需求,提出了一套用于超导腔垂直测试的2 K低温系统设计方案。本研究对2 K低温系统流程组织与设计、低温系统热力分析与计算、主要设备的设计与选型、关键设备负压换热器的研发以及系统调试、运行等方面做了较系统的工作。该2 K低温系统采用了一些新设计,2台测试杜瓦可以自由切换,超导腔测试可以连续进行,减小了降温、回温过程,缩短了性能测试的等待时间,能够满足项目建设期间腔体性能测试需求。同时,此套低温系统还具备负压换热器试验、低温热声振荡等其它低温实验测试功能。系统具有一些独特的设计,首次将低温阀箱、负压换热器等设备安置在杜瓦上部侧面,节省了杜瓦径向空间;为了获得2 K温区下更高的温度测量精度,设计了新型管、内外温度测量结构,采用了新的测量仪表和方法。在低温系统搭建完成后,对超导腔2 K低温测试系统进行了降温冷却实验研究,系统从300 K到4.5 K连续冷却及积液过程用时30小时,从4.5 K到2 K超流氦的获得过程用时2.5小时,满足设计需求。至今,系统稳定运行并已交付使用,总共完成了Nb3Sn、铜腔镀铌、纯铌腔等不同超导腔的垂直测试20余次。系统运行稳定,液氦压力稳定在3000±10 Pa以内,液位控制在指定液位的5%以内。本研究所涉及的CiADS超导测试中心低温系统的成功研制不仅为超导腔的低温测试提供可靠的保障,还为十二五大科学工程HIAF、CiADS等超导直线加速器大型2 K低温系统的设计、建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陈乾[4](2021)在《基于微服务的健康管理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健康管理,是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管理的过程,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时间投入减少,导致健康管理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健康相关互联网应用也逐渐涌现。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课题基于当今先进的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高可用、易扩展的健康管理应用平台,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本课题针对平台高可用、易拓展的设计目标,选择使用分布式微服务的架构理念,并使用Spring Cloud加Spring Boot作为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具体技术实现,平台架构相关的关键实现也均采用Spring Cloud中提供的丰富组件完成。在平台架构关键技术之外,论文对其他方面设计到的关键技术也进行了选型分析和介绍,包括平台高速缓存服务由Redis实现,使用Elasticsearch构建平台全局资源索引,使用Docker容器技术实现平台部署等。随后,本文对平台的需求从功能、技术以及其他三个层面做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详细讲述了平台的具体设计与实现。从平台的整体架构分层,到平台各核心业务模块的设计实现,再到平台重要支撑功能的设计实现,做了多角度深入的说明。并在其中详细叙述了平台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之处,包括设计基于Redis的Token鉴权体系和基于Redis的分布式系统定时任务控制机制等。随后本文介绍了平台的具体部署环境以及部署过程,以及在具体环境下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最后,本文对平台整个研究、设计及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平台今后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讨论。通过架构分析、技术选型、需求分析和具体的设计、实现,完成了基于微服务的健康管理平台的研发,并结合当前主流技术,将平台部署于适合环境并验证其达到设计预期,证明其服务能力。该课题是机构用户委托项目,当前平台已稳定运行并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

许和风[5](2021)在《基于无服务器架构的卖家合规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前跨境电商贸易下,跨境电商卖家需要满足目的市场的合规要求,才能在海外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商品。然而海外市场通常对商品有着更严格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还会有更加细分的政策,并且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国家的标准,了解产品政策法规信息对于新手卖家门槛较高。因此如何让跨境卖家能够快速获取到目的市场的合规要求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场景下,本课题通过与跨境卖家沟通分析,取得跨境电商卖家对于合规评估系统的需求,对当前国内外合规评估系统平台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发现多数平台是由单一的合规评估服务商提供,卖家用户无法从平台得知信息是否全面,另外单一服务商也无法进行比较,造成成本不确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Serverless(无服务器架构)微服务架构的卖家合规系统,用来帮助跨境电商卖家查找相应产品在出口市场的合规政策,并能根据合规要求联系多个合规服务商进行合规检验。微服务架构具有耦合度低,扩展性强的优势,在现代互联网应用场景中逐渐淘汰了传统单体式应用架构。Serverless作为新兴的软件部署模式,具有无需运维、按需付费的优点。本文将Serverless与微服务相结合进行架构设计,验证无服务器架构与微服务相结合的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项目背景,同时对微服务以及无服务器架构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本文对卖家合规评估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给出了无服务器架构下系统设计方案,确保系统能够在Serverless中实施。最后,对展示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并对系统进行功能性测试与压力测试,测试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以及系统的吞吐率。综上所述,本文在实现跨境电商卖家合规评估系统的同时,也同时验证了Serverless微服务架构的可行性,并成功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本文经过测试证明,Serverless微服务架构能够满足业务吞吐量要求且成本更低,符合需求。

陈余[6](2021)在《柴油机ECU硬件在环灰盒测试及用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HIL)测试是柴油机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V开发流程中保证ECU质量的关键一步,测试用例作为HIL测试的测试方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目前HIL测试普遍采用黑盒测试用例对柴油机ECU总体控制功能进行测试,但随着柴油机ECU控制策略越来越复杂,功能模块越来越多,黑盒测试用例无法对ECU控制模块内部参数及功能点进行测试,故测试失败时较难精准定位故障模块。因此需要将新测试思想融入HIL测试及其用例开发中,使基于新思想开发出的测试用例不仅能完成对ECU总体控制功能的测试,还能对ECU控制模块内部关键功能点及参数的监测,从而更好地进行全面深入的HIL测试,快速准确地跟踪控制模块的故障,保障V开发流程中柴油机ECU质量。课题研究了国内外柴油机ECU HIL测试相关文献,分析了ECU HIL测试平台及测试用例研究现状,使用NI公司虚拟仪器软硬件平台搭建了一套柴油机ECU HIL测试平台,完成了测试平台软硬件设计与集成调试工作。研究分析了ECU HIL测试用例开发的常用思想,确定了采用基于灰盒测试思想进行柴油机ECU HIL测试。将灰盒测试思想应用于HIL测试用例开发流程中测试需求分析及测试用例开发两个关键阶段,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灰盒测试思想的柴油机ECU HIL测试用例开发方法。从柴油机ECU转矩控制策略总架构入手,对柴油机起动工况控制策略中工况判断、喷油量计算与轨压控制三个模块进行了研究分析,运用灰盒测试用例开发方法对上述控制模块进行了测试用例开发与部署。在搭建的柴油机ECU HIL测试平台中执行了灰盒测试用例,对各测试用例中测试点的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被测ECU信号功能采集、起动工况判断、起动喷油量计算、起动轨压控制、喷油驱动、燃油计量单元驱动功能均能通过各测试点测试,也由此判断被测ECU上述控制模块的功能通过测试,验证了基于灰盒的ECU HIL测试用例开发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贾秀秀[7](2020)在《智慧社区应用系统自动化测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软件应用的爆发性增长,软件的质量保障成为了一个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体现。目前很多企业的功能测试都是依赖人工测试去发现问题,虽然很多时候人工测试在异常情况下能较快做出处理,但是其效率低、易出错的弊端也暴露无遗。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软件功能需求较多、版本更新较快、开发周期较短等特点,需要开发自动化测试去替代繁杂的人工测试。智慧社区应用系统是面对居民和物业端的应用产品。由于该软件的功能日益增多、开发迭代频繁,所以只依赖纯人工测试早已无法满足智慧社区应用软件的回归测试要求。现在迫切期望在智慧社区应用系统中引入自动化测试技术来找出适合此类产品的测试架构和测试方法。此外,通过将自动化测试技术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产品中,可以大幅度提高软件的测试效率。本文首先阐述了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的相关概念,根据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实际产品情况,分析了自动化测试的可行性以及系统相应的自动化测试需求。经过研究,决定选取并部署一套Python+Selenium+Unittest的模型框架。然后,借鉴Page Object设计理念,对各个页面进行分层设计,并且对智慧社区页面组件进行二次封装操作,以便后期脚本调用。此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PLSA模型和EM算法的方法来确定网页元素主题,以解决网页动态定位问题。最后,实现了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模块的接口测试和“查询”模块的性能测试,并对测试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优化方案。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模块自动化测试的实现,为所在部门自动化测试带来从无到有的突破,也为将来此类产品进行自动化测试提供了方向。

李畅[8](2020)在《5G基站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商用,相比4G技术具有低时延、高速率、大容量的特点。基站产品研发过程中,测试作为把控质量的环节,需要与研发、生产、交付等协同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商用步伐的加快,基站产品研发周期变短,测试时间随之被压缩,自动化测试系统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在测试工作中承担着越来越高比例的工作任务。本课题对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开发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选取基于Robot Framework的关键字驱动测试框架作为平台设计实现自动化5G基站集成测试系统,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分析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分类及设计思路,结合基站产品的自动化测试流程及测试需求,选取基于关键字驱动的测试框架,为设计实现测试系统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阐述持续集成理论,结合自动化测试应用及相关工作流程,选取关键字驱动并带有一些数据驱动特征的的robot framework自动化测试框架,介绍语言架构及使用方法。3)介绍基站软硬件环境,分析测试场景,提出了详细的测试用例描述及测试系统相关要求。4)设计并实现各子系统接口控制功能,主要包括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实现对包括BTSSM,InfoModel,Syslog基站控制接口及相关测试环境外设的控制接口。将控制操作封装为以关键字命名的函数,根据测试用例描述实现控制流程。扩展压力测试场景,优化自动化异常恢复、测试任务自动化触发。最终测试系统投入到实际测试工作中,实现了完整的需求覆盖,承担持续集成测试工作的主要任务,代替人工承担了大量的测试工作,并具有易部署、易操作、易维护的优点,满足设计预期。

陈胜强[9](2020)在《移动应用的UI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一路高歌猛进,移动电子设备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移动互联网软件。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功能丰富、性能稳定的移动APP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为了保证线上质量,需要大量的测试工作来支持和验证。加之当下移动APP功能模块繁多、更新迭代速度快,传统的人工测试效率已经显得有心无力,尤其是在回归测试中,迫切需要引进自动化测试来提高测试效率。本文使用了SpringBoot技术、Appium框架、MySQL数据库、Android开发技术、Echarts技术、LayUI技术、Java语言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可以对移动APP执行自动化测试的系统。本文首先对整个自动化测试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系统所要支持的业务:用户管理、APP管理、数据可视化和对于Appcrawler的重构与改进。其次,对自动化测试系统做出了结构设计,将系统划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处理层、数据访问层;同时对Appcrawler的原始结构和重构后的结构做出阐释,并详细说明了系统数据库的表和字段并列举出了各个字段的含义。之后分别研究前述模块的业务处理流程并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实现。继而,在随后的测试章节阐述了系统的部署环境和最终的运行结果,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块运行良好。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方向。

呼炜忠[10](2020)在《典型特种工程塑料PVT关系测试方法及设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塑料合成改性技术的发展,材料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塑料在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塑代木”、“以塑代钢”、“减重降噪”已成为国际材料发展的流行趋势。相比于通用塑料,特种工程塑料的综合性能更加优越,应用环境大多比较特殊,对于制品具有更高的成型精度要求。而获得高精度合格制品的前提,是需要对材料的基本特性有清晰的了解。聚合物的PVT关系描述了材料的比容积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是进行制件注射成型流动分析、模腔设计、流程控制和工艺分析的重要依据。但是特种工程塑料熔点高,温度跨越性大,致使材料PVT关系测试困难,急需专用的测试设备。针对现存PVT关系测试设备数量少、精度低、范围窄,数据采集处理不准确等问题,本课题创新研发了以无毒低温合金作为封闭液介质的特种工程塑料PVT关系测试设备,利用Labview开发数据采集软件,测试并采集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特种工程塑料的PVT数据。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拟合描述PVT关系曲线的数学模型参数,计算并完善材料PVT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优化加工工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比分析两种测试方法及现有设备特点,创新提出以无毒低温合金作为封闭介质,研发了一套能够实现在极端条件下测试特种工程塑料PVT关系的设备。本套设备的压力测试上限为120MPa,温度范围是室温至400℃。利用设备对两类典型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和聚醚醚酮进行测试,将PVT测量结果与DSC测试结果进行比对,两者相转变温度域对应良好,证明本设备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2.通过Labview开发设计了 PVT数据采集软件,包含设置、测试、历史记录三大重要模块,可实现对测试数据的实时采集、保存及读取调用。采集软件可同时获取加热器及封闭介质温度,结合导热系数,精准计算试样的实际温度。针对测试常用的恒压模式,软件预留了压力波动端口,通过设定相应的压力上下限,使测试过程中的压力值维持在合理区间,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度。根据测试材料和测试需要的不同,可选择合适的测试模式、采样频率、坐标分度等,方便试验数据的采集和观测。测试获取的PVT关系,可以为构建国内聚合物材料的数据库、优化模流分析软件的材料信息奠定基础,使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生产加工。3.聚合物的PVT关系可以通过数学模型量化表达,模型的准确度会直接影响PVT数据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分别利用Tait模型和Renner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对比三个温区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以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为衡量指标,验证两类模型对于PVT曲线均具有良好的拟合精度,其中Renner模型对于结晶型聚合物在熔融区间的表达效果更好,利用Renner模型拟合出的PVT曲线更能反应材料真实属性。PVT模型拟合精度的研究可以为聚合物的注塑模流分析和成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技术人员选取模型提供参考。4.特种工程塑料较通用塑料有更高的加工难度,将聚合物的PVT关系与注射成型过程相关联,有利于实现加工生产的高质量、高重复精度。本文结合特种工程塑料的PVT特性,利用Moldflow软件对于注射成型保压过程进行优化,提出等比容积保压方案,结合熔体温度调节保压压力,并与传统恒压保压进行类比,体积收缩率和翘曲变形量改善近50%,有效减少了缩痕、缩孔等缺陷的产生,实现聚合物制品的精密注塑加工。

二、软件压力测试流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压力测试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F-IDF算法的医保缴费异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课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技术栈选用规则
    2.2 客户端技术框架
        2.2.1 传统应用和单页应用
        2.2.2 单页应用框架
    2.3 服务端开发语言分析
    2.4 存储技术应用
        2.4.1 Oracle简介
        2.4.2 Session原理简介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
        3.1.1 总体需求分析
        3.1.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1.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打分算法应用需求及打分影响因素分析
    3.3 数据打分算法分析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节点地位与词频分值结合的打分算法
        3.3.3 TF-IDF算法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总体架构设计
        4.1.1 系统结构设计
        4.1.2 异账处理流程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3 系统安全设计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
    5.1 系统设计原则
    5.2 系统客户端设计
    5.3 系统功能设计
        5.3.1 登录和修改密码
        5.3.2 对账异常明细
        5.3.3 缴费日统计
        5.3.4 保费缴纳对账
        5.3.5 异账工作统计
        5.3.6 记录日报
    5.4 打分算法应用
        5.4.1 层次分析法
        5.4.2 节点地位与词频分值结合的打分算法
        5.4.3 基于TF-IDF的异账打分算法
    5.5 数据库详细设计
        5.5.1 数据库表单设计
        5.5.2 数据库存储过程设计
第6章 系统的实现及测试
    6.1 系统实现
        6.1.1 客户端实现
        6.1.2 登录和密码修改实现
        6.1.3 保费缴纳对账实现
        6.1.4 缴费日统计实现
        6.1.5 异账工作统计实现
        6.1.6 记录日报实现
    6.2 打分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6.3 系统测试
        6.3.1 测试方法
        6.3.2 界面及功能测试
        6.3.3 压力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MEMS压力传感器及其抗干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MEMS传感器种类和发展现状
    1.3 MEMS压力传感器补偿技术发展现状
        1.3.1 温度漂移补偿技术发展现状
        1.3.2 时间漂移补偿技术发展现状
    1.4 传感器信噪比研究发展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
    2.1 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1.1 压阻效应
        2.1.2 工作原理与电路结构
    2.2 压力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2.1 静态特性
        2.2.2 温度特性
        2.2.3 时漂特性
    2.3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设计
        2.3.1 结构设计
        2.3.2 应变薄膜设计
        2.3.3 硅杯设计
    2.4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结构设计有限元分析
        2.4.1 有限元结构建模与仿真
        2.4.2 应力分布与信号输出分析
    2.5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噪声与信噪比分析
        2.5.1 噪声分析
        2.5.2 信噪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芯片的工艺流程与封装制作
    3.1 掩膜版图设计
    3.2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工艺流程
    3.3 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封装设计
    3.4 芯片恒温控制封装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MS压力传感器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
    4.1 MEMS压力传感器系统设计
    4.2 软硬件模块设计
    4.3 PCB布局布线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恒温时漂自校正系统抗干扰测试
    5.1 传感器标定测试及结果分析
        5.1.1 标定实验平台搭建
        5.1.2 传感器静态特性测量
    5.2 传感器温漂测量以及结果分析
    5.3 传感器恒温补偿
        5.3.1 恒温系统测试
        5.3.2 恒温补偿输出实验及分析
    5.4 传感器时漂测试
        5.4.1 时漂测量结果及分析
        5.4.2 自校正功能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感器信噪比测试与分析
    6.1 传感器输出信号测试
    6.2 传感器噪声测量
        6.2.1 噪声测量实验平台搭建
        6.2.2 噪声测量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CiADS超导测试中心2K低温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核能与CiADS
    1.2 2K低温系统国、内外应用现状
        1.2.1 2K氦低温系统在大科学装置中的应用
        1.2.2 超导腔测试氦低温系统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2K低温系统流程设计
    2.1 2K低温获得方法
    2.2 测试需求
    2.3 系统流程设计
        2.3.1 冷却流程
        2.3.2 纯化流程
        2.3.3 外部循环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2K低温系统热力分析
    3.1 氦物性
    3.2 液氦两相流传输及压降计算
        3.2.1 液氦两相流流动状态
        3.2.2 液氦两相流传输过程中的压降计算
        3.2.2.1 分离流动模型压降计算
        3.2.2.2 均质流动模型压降计算
    3.3 2K低温系统热负载分析
    3.4 氦循环过程热力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2K低温系统的主要设备设计
    4.1 基于TRIZ理论的设计方法
        4.1.1 系统功能分析
        4.1.2 物理矛盾分析
        4.1.3 运用科学效应及知识库
    4.2 分配与传输设施设计
        4.2.1 主阀箱结构
        4.2.2 传输管线结构
        4.2.3 加热器设计
    4.3 杜瓦设计
        4.3.1 杜瓦工作流程
        4.3.2 杜瓦结构设计
        4.3.3 杜瓦漏热分析
    4.4 泵组选型
    4.5 负压保护
    4.6 设备布局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负压换热器的研制
    5.1 换热器设计
    5.2 负压换热器数值分析
        5.2.1 负压换热器三维模型处理与网格划分
        5.2.2 边界条件设置与工质物性参数
        5.2.3 数值模拟结果
    5.3 负压换热器优化设计
        5.3.1 单层内换热翅片数对换热性能影响
        5.3.2 螺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5.3.3 翅片形状结构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5.3.4 翅片开孔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5.3.5 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2K低温系统的实验测试
    6.1 测量与控制系统
        6.1.1 测量系统
        6.1.1.1 温度测量
        6.1.1.2 液位测量
        6.1.1.3 压力测量
        6.1.2 控制系统
    6.2 实验测试
        6.2.1 系统调试
        6.2.2 负压换热器性能测试
        6.2.3 超导腔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基于微服务的健康管理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健康管理相关平台的现状研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关于课题的一些补充说明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微服务的健康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2.1 Spring Cloud分布式微服务架构
    2.2 Spring Boot框架
    2.3 Redis高速缓存服务
    2.4 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
    2.5 Docker容器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服务的健康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
    3.1 功能层面的需求分析
        3.1.1 健康档案模块的需求分析
        3.1.2 在线问诊模块的需求分析
        3.1.3 文章资讯模块的需求分析
        3.1.4 问卷量表模块的需求分析
    3.2 技术层面的需求分析
        3.2.1 性能方面的需求分析
        3.2.2 安全方面的需求分析
        3.2.3 可靠性方面的需求分析
    3.3 其他需求分析
        3.3.1 平台易维护性的需求分析
        3.3.2 平台可拓展性的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的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平台总体设计
    4.2 平台各部分具体设计与实现
        4.2.1 平台接入层具体设计与实现
        4.2.2 平台数据层具体设计与实现
        4.2.3 平台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台的部署与测试
    5.1 平台部署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5.2 平台具体部署实施
    5.3 平台测试
        5.3.1 平台的功能测试
        5.3.2 平台的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无服务器架构的卖家合规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跨境电商卖家业务背景
        1.1.2 软件开发发展趋势
    1.2 行业现状
        1.2.1 合规系统现状
        1.2.2 Serverless研究现状
        1.2.3 微服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系统特色
        1.3.1 研究内容
        1.3.2 系统特色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微服务架构
        2.1.1 领域驱动设计
    2.2 Serverless
        2.2.1 AWS Lambda
        2.2.2 Amazon DynamoDB
        2.2.3 Amazon API Gateway
        2.2.4 Amazon S3
    2.3 前端开发
    2.4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
    2.5 DevOps
    2.6 本章小节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领域驱动设计
        3.1.1 明确用户愿景
        3.1.2 识别问题域
        3.1.3 形成通用语言
        3.1.4 梳理用户故事地图
        3.1.5 事件风暴
        3.1.6 命令风暴
        3.1.7 寻找聚合
        3.1.8 限界上下文
    3.2 微服务拆分
    3.3 系统架构设计
        3.3.1 系统逻辑视图
        3.3.2 系统进程视图
        3.3.3 系统开发视图
    3.4 数据库设计
    3.5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设计
        3.5.1 前端CI/CD流水线设计
        3.5.2 后端CI/CD流水线设计
    3.6 应用程序接口设计
        3.6.1 API网关
        3.6.2 消息格式
        3.6.3 交互方式
        3.6.4 REST设计
    3.7 日志与监控
    3.8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实现
        4.1.1 登录认证流程实现
        4.1.2 合规评估申请流程实现
        4.1.3 订单操作流程实现
        4.1.4 管理员上传规则文件流程实现
        4.1.5 平台访问数据统计
        4.1.6 云资源管理以及持续部署
        4.1.7 定时任务
        4.1.8 数据加密
    4.2 系统测试
        4.2.1 系统功能测试
        4.2.2 系统压力测试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柴油机ECU硬件在环灰盒测试及用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ECU硬件在环测试平台研究现状
        1.2.1 dSPACE硬件在环测试平台
        1.2.2 LABCAR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1.2.3 NI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1.3 ECU硬件在环测试用例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柴油机ECU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开发
    2.1 测试平台开发依据与流程
        2.1.1 自动测试系统
        2.1.2 基于ATS的测试平台开发流程
    2.2 测试平台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信号需求分析
    2.3 测试平台总体方案研究与确定
        2.3.1 测试平台分析与对比
        2.3.2 测试平台总体方案确定
    2.4 硬件选型
        2.4.1 PC上位机
        2.4.2 多功能可重配置I/O设备
        2.4.3 接线盒
        2.4.4 分线面板
        2.4.5 CAN总线分析仪
        2.4.6 测试平台机箱
    2.5 软件设计
        2.5.1 总体架构
        2.5.2 基于FPGA的信号I/O接口
        2.5.3 曲轴凸轮轴信号生成
        2.5.4 执行器信号识别
        2.5.5 用户操作界面
        2.5.6 CAN通讯模块
        2.5.7 基于CRUISE M的虚拟柴油机仿真模型
    2.6 硬件在环测试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灰盒的ECU硬件在环测试用例开发方法研究
    3.1 测试用例概述
    3.2 测试用例开发思想
        3.2.1 黑盒测试思想
        3.2.2 白盒测试思想
        3.2.3 基于经验的测试思想
        3.2.4 灰盒测试思想
        3.2.5 四种测试思想的对比
    3.3 基于灰盒的柴油机ECU HIL测试目的
    3.4 灰盒测试思想在测试用例开发中的应用
        3.4.1 测试用例的开发流程
        3.4.2 灰盒测试思想在测试需求分析中的应用
        3.4.3 灰盒测试思想在测试用例设计中的应用
    3.5 基于灰盒的ECU硬件在环测试用例开发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机ECU起动工况控制策略研究
    4.1 柴油机ECU控制功能与模块概述
    4.2 柴油机工况判断策略研究
    4.3 起动喷油量计算策略
        4.3.1 起动状态监测
        4.3.2 起动需求转矩及喷油量计算策略
    4.4 起动轨压控制策略研究
        4.4.1 轨压控制状态划分策略
        4.4.2 起动目标流量计算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油机ECU硬件在环起动工况测试用例开发
    5.1 测试需求分析
        5.1.1 信号采集功能测试项研究
        5.1.2 起动工况判断功能测试项研究
        5.1.3 起动喷油量计算功能测试项研究
        5.1.4 起动轨压控制功能测试项研究
    5.2 测试用例设计
        5.2.1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5.2.2 测试判断准则
    5.3 测试用例部署
        5.3.1 测试流程确定
        5.3.2 基于Excel的测试用例编写
        5.3.3 测试脚本编写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柴油机ECU硬件在环灰盒测试结果分析与用例分析
    6.1 HIL测试环境与被测ECU
        6.1.1 测试环境与数据读取
        6.1.2 被测ECU技术参数
    6.2 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
        6.2.1 HIL测试平台自检
        6.2.2 ECU信号采集功能测试
        6.2.3 起动工况判断功能测试
        6.2.4 起动喷油量计算功能测试
        6.2.5 起动轨压控制功能测试
    6.3 测试用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课题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7)智慧社区应用系统自动化测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关键技术和难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知识介绍
    2.1 自动化测试概述
    2.2 主流框架分类概述
    2.3 测试阶段概述
    2.4 测试工具概述
        2.4.1 Python
        2.4.2 Selenium
        2.4.3 Unittest
        2.4.4 Jenkins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社区需求分析
    3.1 框架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
        3.1.2 性能需求
    3.2 框架测试类型
    3.3 测试工具分类
    3.4 用例执行策略
    3.5 异常情况处理
    3.6 辅助功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框架设计与实现
    4.1 整体架构分析
        4.1.1 具体架构设计
        4.1.2 测试环境搭建
    4.2 Page Object设计模式
    4.3 层级设计
        4.3.1 层级整体设计
        4.3.2 Common层设计
        4.3.3 Page层设计
        4.3.4 Testcase层设计
        4.3.5 用例执行层设计
        4.3.6 Report层设计
    4.4 详细设计与实现
        4.4.1 测试用例设计
        4.4.2 脚本编写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元素定位与结果分析
    5.1 元素定位方法
    5.2 基于PLSA模型和EM算法的方法
        5.2.1 改进的EM算法
        5.2.2 元素定位技术方案
        5.2.3 改进后优点
    5.3 问题处理
        5.3.1 验证码识别
        5.3.2 Iframe定位切换
        5.3.3 设置浏览器
        5.3.4 批量运行用例
    5.4 结果分析
        5.4.1 接口测试
        5.4.2 性能测试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8)5G基站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意义
        1.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 自动化测试框架
        1.2.1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定义
        1.2.2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主要功能
        1.2.3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分类
    1.3 本文作者所做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技术背景介绍
    2.1 Robot Framework测试框架
        2.1.1 编程语言架构
        2.1.2 脚本格式及作用
        2.1.3 测试用例执行命令
        2.1.4 脚本执行结果
    2.2 持续集成理论及应用
        2.2.1 持续集成的定义
        2.2.2 持续集成在基站研发流程中的应用
    2.3 自动化测试工作流程及相关工具
        2.3.1 自动化测试工作流程
        2.3.2 Jenkins测试管理工具
        2.3.3 Subversion版本管理工具
        2.3.4 Quality Center测试用例管理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化测试系统需求分析
    3.1 基站架构简介
    3.2 基站控制软件简介
        3.2.1 基站管理(BTSSM)
        3.2.2 节点查询(InfoModel)
        3.2.3 系统日志(SysLog)
    3.3 测试业务需求分析
        3.3.1 准入测试
        3.3.2 模拟告警测试
        3.3.3 光链路测试
        3.3.4 接入测试
    3.4 非业务性要求
        3.4.1 完整性
        3.4.2 测试环境自动匹配
        3.4.3 异常状态感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4.1.1 测试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4.1.2 测试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4.1.3 测试流程设计
    4.2 配置数据的导入功能设计实现
    4.3 基站管理接口功能的实现
    4.4 节点查询接口功能的实现
        4.4.1 节点查询接口的节点状态监控功能
        4.4.2 节点查询接口的告警查询功能
        4.4.3 节点查询接口的节点日志记录功能
    4.5 系统日志接口功能实现
    4.6 测试环境设备控制接口设计与实现
        4.6.1 电源分配单元
        4.6.2 程控衰减器矩阵
        4.6.3 程控光交换机
        4.6.4 测试终端控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用例实现与优化
    5.1 测试用例流程设计与实现
        5.1.1 准入测试
        5.1.2 模拟告警测试
        5.1.3 光纤测试
        5.1.4 接入测试
    5.2 稳定性测试场景设计实现
        5.2.1 压力测试
        5.2.2 长期保持测试
    5.3 调试与优化
        5.3.1 异常状态处理
        5.3.2 测试任务自动触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应用效果及评估
        6.1.1 应用效果
        6.1.2 本系统的优势
        6.1.3 本系统的不足
    6.2 展望自动化测试
        6.2.1 测试系统的云平台化
        6.2.2 测试驱动开发方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移动应用的UI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课题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人承担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自动化测试相关概念
        2.1.1 自动化测试
        2.1.2 UI自动化遍历算法
    2.2 UI自动化测试工具
        2.2.1 Appium工作原理
        2.2.2 Appcrawler工作原理
        2.2.3 几种常见工具对比
    2.3 ANDROID相关知识介绍
    2.4 LAYUI框架
    2.5 数据可视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应用场景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用户管理模块
        3.2.2 APP管理模块
        3.2.3 数据可视化功能
        3.2.4 Appcrawler的重构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自动化遍历性能
        3.3.2 前端显示兼容性
        3.3.3 数据可视化展示效果
        3.3.4 安全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概要设计
    4.1 整体架构设计
    4.2 APPCRAWLER的重构
        4.2.1 Appcrawler的原始结构
        4.2.2 Appcrawler的测试流程
        4.2.3 重构后自动化测试工具的结构
    4.3 模块设计
    4.4 内部接口设计
        4.4.1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接口参数定义
        4.4.2 接口安全性
        4.4.3 接口可读性
    4.5 数据库表设计
        4.5.1 结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5.1.0 遍历算法的改进
        5.1.1 自动化遍历流程的设计与实现
        5.1.2 截图的生成与标记
        5.1.3 失败用例重试机制
        5.1.4 测试报告的设计与实现
    5.2 平台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
    5.3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 APP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5 数据可视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6 数据库表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
    6.1 测试及开发环境部署
    6.2 功能性测试
        6.2.1 自动化遍历流程测试
        6.2.2 测试报告生成测试
        6.2.3 服务端接口测试
        6.2.4 前端展示测试
        6.2.5 数据可视化测试
    6.3 非功能性测试
        6.3.1 性能测试
        6.3.2 安全性测试
        6.3.3 兼容性测试
    6.4 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10)典型特种工程塑料PVT关系测试方法及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特种工程塑料在注射成型领域的发展现状
    1.2 聚合物PVT关系的描述
    1.3 聚合物PVT关系的数学模型
    1.4 聚合物PVT关系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PVT关系测试方法及设备的研究
    2.1 聚合物PVT关系测试方法
        2.1.1 活塞—圆筒式
        2.1.2 封闭液式
    2.2 国内外聚合物PVT测试设备研究进展
        2.2.1 活塞—圆筒式PVT测试设备国内外发展概况
        2.2.2 封闭液式PVT测试设备国内外发展概况
    2.3 PVT测试设备开发设计
        2.3.1 PVT测试设备的主体结构
        2.3.2 PVT测试设备的设计特点
        2.3.3 PVT测试设备的测试流程
        2.3.4 PVT测试设备的主要硬件部分介绍
        2.3.5 PVT测试设备的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
        2.3.5.1 数据采集软件设置界面
        2.3.5.2 数据采集软件测试界面
        2.3.5.3 数据采集软件历史数据界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种工程塑料PVT关系测试实验分析
    3.1 试验准备工作
        3.1.1 实验样品的准备
        3.1.2 实验材料的DSC分析
    3.2 PVT实验数据与结果
    3.3 实验数据的拟合分析
        3.3.1 利用Tait模型拟合数据
        3.3.2 利用Renner模型拟合数据
        3.3.3 数据拟合结果
        3.3.4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材料PVT关系的注射成型保压控制研究
    4.1 注射成型过程中材料的PVT关系描述
    4.2 基于材料PVT关系的注射成型保压控制方法
    4.3 基于材料PVT关系的注射成型保压控制CAE模拟分析
        4.3.1 PVT保压控制CAE模拟研究方案
        4.3.2 基于Moldflow的保压优化模拟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四、软件压力测试流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F-IDF算法的医保缴费异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来守翔. 吉林大学, 2021(01)
  • [2]MEMS压力传感器及其抗干扰设计[D]. 吴其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CiADS超导测试中心2K低温系统研制[D]. 牛小飞.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微服务的健康管理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 陈乾.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无服务器架构的卖家合规系统设计与实现[D]. 许和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柴油机ECU硬件在环灰盒测试及用例开发研究[D]. 陈余.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智慧社区应用系统自动化测试设计与实现[D]. 贾秀秀.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5G基站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 [9]移动应用的UI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胜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典型特种工程塑料PVT关系测试方法及设备的研究[D]. 呼炜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软件压力测试流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