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道德警示教育

论环境道德警示教育

一、论环境道德警示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杨贤传[1](2021)在《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环境破坏40%应该直接归因于人类的非绿色消费,而工业污染又多数是由消费需求驱动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和“碳中和”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厘清城市居民不同类型绿色购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理,并据此设计有效干预与引导策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题中要义。此外,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发现由驱动因素激活的积极绿色态度(动机)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真实的绿色购买行为,出现了态度(动机)-行为偏差,相应地,如何修复这一偏差就成为了绿色消费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结果兼论如何修复这一偏差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以“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质性研究-实证研究-扩散仿真-引导策略构建”为研究主线,选取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围绕行为驱动机理、绿色动机-行为偏差修复、行为扩散仿真等议题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绿色购买行为内涵重构和维度划分。作为绿色消费行为的核心维度,绿色购买行为被普遍认为是单维的,本文通过典型消费者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基于绿色购买活动的现实表现和演化进阶规律,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关心为标准,重新界定和发展了绿色购买行为的概念内涵,构建了一个更具涵盖性的进阶式三维度结构模型,即绝对绿色购买行为、条件绿色购买行为和随机绿色购买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三类绿色购买行为均不程度存在,其中兼顾双重诉求的条件绿色购买行为分布最为广泛,后续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三维度划分的合理性。(2)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质性研究。运用质性分析方法萃取了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及主范畴间的典型关系结构,接着引入成熟的S-O-R理论和目标框架理论描绘了一个兼顾利己诉求和利他诉求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即内部和外部刺激因素通过激活三维目标框架进而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驱动机理;社会心理情境因素和城市情境因素调节了三维目标框架——绿色购买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3)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的量化研究。开发或修订完研究量表后,对中东部和东北城市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到1345份有效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个人月收入、职业类型、组织性质、职位等级、城市等级和城市所属地理区域上存在显着差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ping法和PRODCLIN2程序检验了28条总体中介效应和84条具体中介效应,从而全面呈现出了内外部驱动因素通过目标框架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理,也更加有利于发现和解释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具体成因。同时,本文采用阶层式回归,结合使用Process v3.3和Johnson-Neyman法(简写为J-N法)检验和探讨了社会心理情境因素和城市情境因素对功利目标动机(框架)、享乐目标动机(框架)、规范目标动机(框架)与绿色购买行为影响路径中的潜在调节作用。上述调节变量对三维目标动机与不同类型绿色购买行为关系中调节效应的显着性、强度和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有助于拓宽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探索视角。(4)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仿真分析。运用加权小世界网络理论构建了消费网络中个体间的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模型,借助Matlab仿真平台进行仿真研究,探索了网络中情境因素干预下个体条件绿色购买行为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总的来看,“随机关系强度”网络、“弱关系”网络和“强关系”网络下,以势差优先模式确定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中的发送方,与其它两种模式相比能带来更高的行为增长率或最低的行为降幅,且网络均衡性更优,多数情况下能够最快实现网络整体均衡。加入情境因素的最强影响后,条件绿色购买行为的扩散效率受到多元动机的共同影响,涨跌互现;在“弱关系”网络中,以势差优先模式确定发送方时,网络中全体节点的行为扩散表现明显好于强度优先模式和随机模式,同时,势差优先模式下的网络均衡性更优,而且更快实现整体网络均衡。相对于“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受到情境因素的干扰影响更大。(5)以“双重诉求”兼顾为核心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进阶式”提升策略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分别从个体心理因素驱动、媒体劝导、人际互动、双重诉动机激活、绿色购买行为分类引导、情境因素积极干预和购买者属性特征的精确靶向引导等七个方面出发,以系统性和全局性视角构建了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进阶式”提升策略体系。同时,在文献研读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复杂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策略。该论文共有图97幅,表112个,参考文献330篇。

王佳佳[2](2020)在《利津县环保监管困境与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甚至出现了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环保监管由于起步晚、可依据法律发展缓慢、队伍建设迟缓、环保意识薄弱等种种原因,在环保监管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境和问题。文章以利津县为研究对象,灵活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重点对环保监管面临的困境、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文章详细介绍了利津县在环保监管方面做所的努力,然后分析了环保监管所面临的困境。文章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多角度分析了造成困境的原因,从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环保监管机制不健全、环保监管力量薄弱、社会环保意识有待提升等进行分析。并从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加强环保监管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五个方面提出解决环保监管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郑黄鑫[3](2020)在《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德育理论为培养人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解决当今生态问题而生。在我国,在巨大的生态危机压力之下,在环境教育尚未取得应有成效的背景下,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德育思想、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德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四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今生态环境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对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生态德育实践的开展和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德育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依据研究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孕育、萌生、探索和蓬勃发展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学科和关系三种不同视角,围绕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内容、特点、途径及方法八大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尚存在研究取向的功利性、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研究成果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彰显生态德育理论的意义,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能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研究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研究优势;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研究困境;加强实效研究,提升研究的可操作性。

李亚茹[4](2019)在《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国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由各种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令人应接不暇,解决生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这些问题不仅在理论上给人类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上也让人类有了反思人与自然关系,重新构建人的生态道德观念的必要。国际社会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方法,达成了很多共识。我国从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渐重视对生态问题的治理,但效果还不够显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幸福的重要制约因素。生态危机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对资源的过度攫取、肆意排放污染物等,都是生态危机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治理生态问题,不仅要依靠经济、技术、行政法规等手段,还需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只有国民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道德观念,才能外化于行动,有意愿去主动保护环境,解决生态问题,从而促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总结人类当前面临的十大生态危机及当前应对方式的局限性,提出通过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来从根本上转变国民生态道德观念,并根据我国目前生态道德正反两方面的现状,探索国民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

何李洁[5](2019)在《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21世纪环境道德也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之一。我国环境道德教育起步稍晚,近年来我国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主体缺失、环境道德教育内容的非系统性以及环境道德教育方式单一。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需从拓展实施环境道德教育主体、丰富环境道德教育内容、创新环境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以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

李玉珠[6](2017)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严重的雾霾现象更是为环境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合理的环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知识水平且肩负实现“中国梦”伟大任务的特殊群体,其环境道德素质对我国当下和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在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对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状况、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现状作了实证性的调查研究;进而,依据调查获得的发现并参考环境道德教育的现有经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对环境道德教育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进行了扼要阐述,并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和总结。第二部分概括阐明了绿色发展理念及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内涵。第三部分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来源进行阐述,主要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国共产党关于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理论梳理。第四部分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数据,发现当前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从学生角度考虑,很多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主动意识与危机意识,且环境道德认知水平与实践水平存在偏差。二是高校在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另外家庭和社会方面对环境道德的问题也并没有足够重视。第五部分基于调查所揭示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从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完善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和建议,以求帮助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和进行。最终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环境道德素养。

刘小丹[7](2017)在《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认为文章以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养成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现状和高校对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情况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对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述。文章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概括阐述了相关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再次,介绍本文研究的相关内容、思路和方法;最后,阐述文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及不足。第二部分详细阐述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对环境道德与养成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界定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内涵及主要内容、目标及过程。同时阐述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环境道德思想。第三部分对重庆市三所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深入剖析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归因分析。第四部分在对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大学生自身层面:学思结合以促进环境道德认同、注重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注重良好环境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学校层面:端正对学校环境道德养成教育重要性认识、强化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课程设置、专业教育要注重环境道德养成教育渗透、加强相关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教育方式要注重针对性和综合性;社会层面层面:提升公众参与奠定民意基础、净化社会风气提供良好氛围、优化网络环境提供舆论导向、完善相关法治建设以促成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

林鹏[8](2016)在《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直至18世纪中期,才真正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面对这种情况,除了以科学的手段整治环境问题外,还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和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从源头上彻底斩断环境问题的根源。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是新时期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环境意识水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当前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并不乐观,一方面,我国环境意识教育起步较晚,环境意识教育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各种思潮纵横交错,价值观多元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易进行集中教育的优势,开展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传统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首先阐明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内涵、内容、目标和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当前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针对当前高校环境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环境育人实效、完善教育实践途径和丰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具体对策。

郭媛[9](2016)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政府道德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面临着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系统逐渐退化的严峻形势,针对自然状况的紧迫性要求,唯有树立尊重自然价值、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我国各种领域建设当中的首要位置,才能够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终理想。因此,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当中所提及的目标,政府作为组织和协调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必需发挥出更积极、更有效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客观现状是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的履行过程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时常陷入道德困境,政府在环护领域针对污染破坏现状展开的环境保护工作乏善可陈。我国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的道德困境主要表现为“本国区域间的利益冲突”、“政府环境作为的利益冲突”、“民众利益与政府绩效的冲突”三个方面;而造成这样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受传统价值理念影响较大”、“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职员保护环境的义务及公德意识普遍缺失”、“政府内部伦理制度不健全”、“政府环境道德的执行力薄弱”、“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不够”等方面。因此,政府对于其环境道德责任的履行是否到位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十分关键,反之就会形成严重的阻碍。生态文明作为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后产出的新型的、科学的、先进的文明形态,对于引导政府完善自身环境道德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视域对我国政府现行的环境道德责任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树立生态生态经济人理念”、“提高政府人员的环境道德素质”、“健全政府内部伦理制度”、以及“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修正和监督环境执法”、“建立健全环保补偿和激励机制”、“公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强化自身环境道德责任意识”等途径来针对目前政府环境道德责任的缺陷进行纠正及完善,以此来加强政府的环境道德任。期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能够通过这些途径来得以实现。

姜宛园[10](2016)在《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环境问题的出现,思其缘由,反映到了社会道德这一广泛的层面之上,人类以自身意识为主导,肆意妄为,未能在充分尊重自然的条件下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与恩惠,反而逐渐的丧失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与热爱自然的责任。因此,增强当代公民的环境道德意识、提升公民的环境道德水平成为了有效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新生力量与重要人才资源,其环境道德意识与环境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未来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逐步被人们所重视,其环境道德意识的养成与环境道德素质的提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力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取得实效,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当今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现状与环境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内容不丰富、方式不新、实效性不佳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得出了出现此类问题的五点原因,一是当代大学生主体自身的原因,二是家庭方面环境道德教育的欠缺,三是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模式不科学,四是社会层面宣传力度不到位,五是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并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依靠缜密的科学理论,在分析环境道德教育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最后相应的提出了激发和增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主体意识、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高校完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体系、加强社会环境道德内容的宣传、树立大学生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五项加强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论环境道德警示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环境道德警示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绿色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绿色购买行为内涵研究与结构发展
    2.3 常用理论基础及模型
    2.4 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简评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3.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因素选择与界定
    3.2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量表修订开发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4.2 正式调研与样本结构
    4.3 正式量表的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5.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2 城市居民目标框架、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分析
    5.3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检验
    5.4 内外部刺激因素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效果分析
    5.5 目标框架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5.6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5.7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5.8 本章小结
6 情境因素干预下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仿真
    6.1 基于关系强度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选择
    6.2 城市居民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的仿真建模
    6.3 情境因素干预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我国城市居民扩大绿色购买行为的策略建议
    7.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引导建议
    7.2 做好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识别与修复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利津县环保监管困境与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0.3 论文主要内容与方法
    0.4 研究创新点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环境保护的概念
        1.1.2 环保监管的概念
    1.2 理论基础
        1.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利津县环保监管的现状及困境
    2.1 利津县基本情况
    2.2 利津县环境状况
        2.2.1 生态环境底子薄
        2.2.2 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2.2.3 水环境质量差
        2.2.4 大气污染严重
    2.3 利津县在环保监管的具体做法
        2.3.1 开展水气土污染整治专项行动
        2.3.2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2.3.3 多措并举,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2.4 利津县环保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2.4.1 环保监管任务繁杂
        2.4.2 环保监管队伍力量弱
        2.4.3 各部门职能重叠,效率低
        2.4.4 环保监管的措施难落地
3 利津县环保监管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3.1.1 环保法律法规与规范之间存在交叉
        3.1.2 法律细则亟待完善
    3.2 环保监管机制不健全
        3.2.1 环保监管职能界定不清
        3.2.2 乡镇缺乏监管权限
        3.2.3 政府考核机制中未重视环保
        3.2.4 环保监管自我反馈机制缺失
    3.3 环保监管队伍建设底子薄
        3.3.1 环保监管人才流失
        3.3.2 监管人员学习机会少
        3.3.3 环保监管经费难以保证
        3.3.4 环保监管力量受编制限制
    3.4 社会环保意识有待提升
        3.4.1 地方政府环保意识淡薄
        3.4.2 群众主动参与环保监管的意识不强
4 改善环保监管困境的对策
    4.1 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4.1.1 完善填补环境立法的空缺
        4.1.2 制定配套办法、实施细则
        4.1.3 有针对性的进行立法完善
    4.2 完善环保监管机制
        4.2.1 完善领导组织机制
        4.2.2 完善问题导向机制
        4.2.3 建立整体性治理机制
    4.3 创新环保监管方式
        4.3.1 推进“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
        4.3.2 创新环保监管运行模式
        4.3.3 创新环保监管考核方式
    4.4 加强环保监管队伍的能力建设
        4.4.1 合理规划编制数量
        4.4.2 提高监管人员业务水平
        4.4.3 加强部门联动
        4.4.4 强化执法装备经费保障
    4.5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4.5.1 增强学校环境道德教育
        4.5.2 增强企业环境道德意识
        4.5.3 开展全民环境道德教育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动因:生态问题依旧严峻
        (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三)完善需求:现有生态德育理论存在不足
        (四)时代氤氲:特殊时间节点进行理论回顾成为潮流之势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
        (二)德育
        (三)生态德育
        (四)生态德育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日新月盛: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1990年:生态德育理论的孕育阶段
        一、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1990-2002年:生态德育理论的萌生阶段
        一、环境教育的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催生了生态德育理论
        二、理论界关于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考促使生态德育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节 2003-2005年:生态德育理论的探索阶段
        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激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进步
    第四节 2006年至今:生态德育理论的蓬勃阶段
        一、可持续教育再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热潮
        二、生态德育大范围进入校园实践促使生态德育理论的实践性转向
第二章 八大主题:共构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生态德育概念与意义的探究
        一、生态德育概念的厘清
        二、生态德育意义的揭示
    第二节 生态德育特点的探析
        一、生态德育理论的特点
        二、生态德育实施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生态德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一、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德育思想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第四节 生态德育目标及原则的探明
        一、生态德育目标的分析
        二、生态德育原则的探寻
    第五节 生态德育内容的探索
    第六节 生态德育途径及方法的探求
        一、按照不同教育实施主体进行划分
        二、按照不同教育方式进行划分
第三章 三种视角:共建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维度
    第一节 理论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逻辑基础
        一、东方哲学思想孕育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雏形
        二、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生存逻辑
    第二节 学科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实践契入点
        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三、在地理和生物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四、在其他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第三节 关系维度:深化生态德育研究的立足点
        一、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辨明
        二、生态德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的辨明
        三、生态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的辨明
        四、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关系的辨明
        五、生态德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的辨明
第四章 继往开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一、丰富性
        二、多元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二、研究的系统性不足
        三、研究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
    第三节 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困境的超越
        一、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生态德育理论研究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优势
        三、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困境
        四、加强实效性研究,提升生态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4)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国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危机的呈现与应对方式的局限
    2.1 生态危机的呈现
        2.1.1 全球气候变暖
        2.1.2 臭氧层破坏问题
        2.1.3 酸雨灾害加剧
        2.1.4 土地沙漠化加速
        2.1.5 水资源污染严重
        2.1.6 森林面积锐减
        2.1.7 生物多样性危机
        2.1.8 海洋环境恶化
        2.1.9 固体废弃物污染
        2.1.10 大气污染严重
    2.2 应对生态危机的方法及其局限性
        2.2.1 科学技术手段及其局限性
        2.2.2 经济手段及其局限性
        2.2.3 行政手段及其局限性
        2.2.4 法律手段及其局限性
第3章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3.1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3.1.1 生态道德教育的缘起
        3.1.2 生态道德教育的含义
        3.1.3 生态道德教育的特点
    3.2 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第4章 当前我国国民的生态道德现状
    4.1 我国国民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
        4.1.1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问题
        4.1.2 越来越多的人以环境道德自觉约束个人行为
        4.1.3 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到环保行列
    4.2 我国国民在生态问题上存在的道德问题
        4.2.1 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缺乏基本认知
        4.2.2 国民依然缺少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情感
        4.2.3 缺乏以生态道德为指导的行为规范
第5章 国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5.1 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5.1.1 人与自然和谐观
        5.1.2 可持续发展观
        5.1.3 自然价值观
        5.1.4 生态文明观
    5.2 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
        5.2.1 环境公正原则
        5.2.2 生态优先原则
        5.2.3 全球伦理原则
    5.3 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5.3.1 政府应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
        5.3.2 家庭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开端
        5.3.3 学校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5.3.4 企业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主体
        5.3.5 社会生态道德教育是有益补充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的发展
    1. 萌芽阶段
    2. 起步阶段
    3. 发展阶段
二、我国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环境道德教育实施主体的缺失
    2. 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不足
    3. 环境道德教育方法单一
三、改善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现状的建议
    1. 拓展实施环境道德教育主体
    2. 丰富环境道德教育内容
    3. 创新环境道德教育方法

(6)绿色发展理念下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境道德教育相关概念综述
    2.1 绿色发展理念
        2.1.1 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2.1.2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2.2 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分析
        2.2.1 环境道德的内涵
        2.2.2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的关系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为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2.3.2 环境道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3.3 环境道德教育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3章 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来源
    3.1 中国古代环境道德思想
        3.1.1 儒家环境道德思想
        3.1.2 道家环境道德思想
        3.1.3 佛教环境道德思想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3.3 当代中国共产党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第4章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4.1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调查分析
        4.1.1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分析
        4.1.2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实践行为取向分析
        4.1.3 高校开展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4.2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4.2.1 缺乏主动意识与危机意识
        4.2.2 道德认知水平与实践水平之间存在偏差
    4.3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4.3.1 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4.3.2 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4.4 家庭教育中环境道德教育的缺乏
    4.5 社会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第5章 绿色发展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5.1 完善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体系
        5.1.1 提高教师环境道德教育水平
        5.1.2 完善环境道德教育相关课程计划
        5.1.3 建立环境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5.2 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5.2.1 利用生动丰富的艺术展览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
        5.2.2 利用拟人化的宣传标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5.2.3 利用丰富生动的绿色校园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
    5.3 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5.3.1 利用环保名人的带动效应
        5.3.2 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转发、传递与互动
        5.3.3 充分发挥校园网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5.4 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协同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不足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2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环境道德与养成教育
        2.1.1 环境道德特征及其作用
        2.1.2 养成教育的含义及其特征
    2.2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
        2.2.1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2.2.2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及过程
    2.3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
        2.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道德思想
3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现状调查
        3.1.1 基本情况
        3.1.2 调查结论
    3.2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3.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归因分析
4 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路径思考
    4.1 大学生自身要加强环境道德素养
        4.1.1 学思结合以促进环境道德认同
        4.1.2 注重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4.1.3 注重良好环境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
    4.2 加强学校对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视力度
        4.2.1 端正学校环境道德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4.2.2 强化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课程设置
        4.2.3 专业教育要注重环境道德养成教育渗透
        4.2.4 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4.2.5 环境道德养成教育方式要注重针对性和综合性
    4.3 优化社会环境以促成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养成
        4.3.1 提升公众参与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养成奠定民意基础
        4.3.2 净化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养成提供良好氛围
        4.3.3 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养成提供舆论导向
        4.3.4 健全法制建设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养成提供法律保障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8)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理论基础
        1.2.1 传统生态观
        1.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概述
    2.1 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内涵
        2.1.1 环境意识
        2.1.2 环境意识教育
        2.1.3 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
    2.2 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
        2.2.1 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2.2.2 环境道德教育
        2.2.3 环境法律教育
    2.3 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目标
        2.3.1 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2.3.2 增强大学生的环境责任
        2.3.3 培养大学生的环境行为
    2.4 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现状分析
    3.1 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特点
    3.2 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取得的成绩
    3.3 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环境意识教育的系统性不强
        3.3.2 环境意识教育的氛围不浓
        3.3.3 环境意识教育的考核激励不足
        3.3.4 环境意识教育的保障监督不力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对策
    4.1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环境认知
        4.1.1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1.2 提高生态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4.1.3 促进专业教学与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结合
    4.2 增强环境育人实效,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习惯
        4.2.1 校园环境
        4.2.2 社会环境
    4.3 完善教育实践途径,强化大学生的环境责任
        4.3.1 依托网络媒体帮助大学生了解环境
        4.3.2 丰富校园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贴近环境
        4.3.3 探索社区企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融入环境
    4.4 创新教育方法,激励大学生的环境行为
        4.4.1 榜样示范法
        4.4.2 案例分析法
        4.4.3 自我教育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B:调查问卷

(9)生态文明视域下政府道德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二章 生态文明与政府道德责任
    第一节 生态文明及其道德意蕴
    第二节 政府道德责任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生态文明要求下的政府道德责任
第三章 政府承担环境道德责任的理论支撑和现实诉求
    第一节 政府承担环境道德责任的理论支撑
    第二节 政府承担环境道德责任的现实诉求
第四章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履行困境及成因
    第一节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履行困境
    第二节 政府环境道德责任履行困境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解决政府环境道德责任履行困境的途径
    第一节 政府加强自身建设
    第二节 社会营造有助于政府履行环境道德责任的外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环境道德教育相关理论及内容
    2.1 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的含义
    2.2 环境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
    2.3 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现实意义
第四章 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现状
    4.1 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良好方面
    4.2 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存在的不足方面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5.1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5.2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丰富
    5.3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式不新
    5.4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佳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6.1 当代大学生主体自身的原因
    6.2 家庭方面环境道德教育的欠缺
    6.3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模式不科学
    6.4 社会层面宣传力度不到位
    6.5 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第七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7.1 激发和增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主体意识
    7.2 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7.3 高校完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体系
    7.4 加强社会环境道德内容的宣传
    7.5 树立大学生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论环境道德警示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D]. 杨贤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2]利津县环保监管困境与对策的研究[D]. 王佳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D]. 郑黄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国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 李亚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5]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何李洁. 小学时代, 2019(17)
  • [6]绿色发展理念下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 李玉珠. 重庆工商大学, 2017(03)
  • [7]大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教育研究 ——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D]. 刘小丹.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8]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研究[D]. 林鹏.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9]生态文明视域下政府道德责任研究[D]. 郭媛. 苏州科技大学, 2016(04)
  • [10]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姜宛园.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论环境道德警示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