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家发现心脏病的新危险因素

英国科学家发现心脏病的新危险因素

一、英国科学家发现新的心脏病危险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邢文娟,张星,李嘉,董玲,张海锋,高峰[1](2021)在《胰岛素与心血管健康——纪念胰岛素发现10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1年胰岛素的发现开辟了糖尿病诊疗的新纪元,百年来救人无数,并对内分泌学、蛋白质晶体学、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相关疾病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出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合成活性蛋白质的先河.我国目前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与此相关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国人健康和生命.在胰岛素发现百年之际,本文回顾了胰岛素发现和研究的历程,总结和思考我国在此领域及糖尿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着重综述了近年发现的胰岛素信号系统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强调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改善胰岛素抵抗对提高国人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吴芳芳[2](2021)在《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翻译工具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有目共睹,优秀的翻译工具也因此受到语言服务商的肯定,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翻译实践。诚然,机器翻译还有进步空间,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机器翻译的译文还不足以达到客户要求。而逐渐兴起的译后编辑可以有效修正机器翻译的勘误。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模式(MTPE)既能保留机器翻译的高效,又能保有人工翻译的质量。因此,在世界各地,许多语言服务商已经广泛使用该模式进行翻译。本文是一篇采用MTPE模式进行翻译实践而产出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是一本名叫《基因开关》(The Switch)的科普类书籍。根据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科普性文本,同时兼具感召功能。源文本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及术语,行文严谨、逻辑清晰,适合采用MTPE模式进行翻译。因此,笔者在SDL Trados翻译软件的帮助下,利用谷歌机器翻译引擎Google Translate预翻译文本,然后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在翻译多维质量标准MQM模型的指导下,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总结了谷歌翻译的错误类型,包括欠额翻译、未翻译、错误翻译、错误语法、理解困难;并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从准确性和流畅性角度给出译后编辑的策略,包括补充、替换、重组句子结构、调整语序、重写,并辅以例句加以解释说明。

何硙[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电子衰弱指数及识别衰弱临床亚型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背景:推动“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而衰弱作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阻碍,需要尽早识别并尽快干预。当前,利用电子病历识别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拟联合机器学习和电子病历技术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方法:本研究入组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年龄≥65岁首次入院患者47349例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构建独立前瞻性老年住院患者综合评估队列993例作为测试集,纳入电子病历数据库中175个变量,以衰弱相关院内不良事件(长住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死亡)作为结局变量,采用XGBoost算法筛选变量,并依据“衰弱缺陷累积模型”构建电子衰弱指数(Electronic Frailty Index,eFI)。在测试集中评价eFI对衰弱相关院内不良事件及出院后1年不良事件(全因死亡、全因再入院、意外跌倒)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并验证eFI与经典衰弱指数相关程度。结果:根据XGBoost模型变量重要性排序,共筛选出66个变量构成eFI。eFI与院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显着相关(长住院OR=1.923,95%CI:1.886-1.961,p<0.001;ADL 评分下降 OR=2.19,95%CI:2.124-2.259,p<0.001;院内死亡 OR=2.255,95%CI:2.050-2.363,p<0.001;复合终点 OR=2.217,95%CI:2.171-2.261,p<0.001)。eFI与出院1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显着相关(全因死亡HR=2.830,95%CI:1.935-4.138,p<0.001;全因再入院 HR=1.431,95%CI:1.263-1.621,p<0.001;意外跌倒 HR=1.417,95%CI:1.137-1.766,p=0.002;复合终点 HR=1.492,95%CI:1.332-1.672,p<0.001)。eFI与老年综合评估衰弱指数(CGA-FI)显着相关(相关性系数=0.679,95%CI:0.612-0.684,p<0.001)。根据多个终点事件诊断性ROC曲线的最大约登指数综合分析,确定eFI诊断衰弱最佳切点为0.258,诊断衰弱ROC 曲线下面积 0.821(95%CI:0.794-0.848),敏感度 0.794(95%CI:0.746-0.836),特异度0.718(95%CI:0.682-0.752)。通过eFI诊断电子病历队列中衰弱患者占比为27.0%(n=12774)。相较于非衰弱患者,衰弱患者发生衰弱相关院内不良事件风险明显增高(长住院 OR=3.611,95%CI:3.442-3.780,p<0.001;ADL 评分下降OR=7.646,95%CI:6.992-8.354,p<0.001;院内死亡 OR=5.010,95%CI:4.361-5.757,p<0.001;复合终点 OR=4.693,95%CI:4.482-4.916,p<0.001),且衰弱是老年住院患者出院1年内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全因死亡HR=6.72,95%CI:2.84-15.94,p<0.001;全因再入院 HR=2.16,95%CI:1.69-2.76,p<0.001;意外跌倒 HR=2.01,95%CI:1.30-3.11,p=0.0019;复合终点 HR=2.33,95%CI:1.86-2.91,p<0.0001)。结论: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的电子衰弱指数能较好地预测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内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这为医疗健康机构识别衰弱患者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实现精准、高效干预衰弱这一目标打下了基础。基于机器学习和结构方程模型识别衰弱临床亚型研究背景:衰弱作为老年人非健康衰老的重要表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改善或逆转衰弱状态,进而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并节约相应的医疗资源。但现有的衰弱干预手段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对改善衰弱或降低不良预后风险。随着对衰弱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发现由不同病生理机制主导的衰弱亚型在临床特征和预后等方面差异明显,这说明衰弱临床亚型的识别不仅可以更好地预测衰弱患者预后,而且可以使衰弱干预更有效率和针对性。本研究目标是从衰弱病生理机制角度出发,利用机器学习和结构方程模型识别衰弱临床亚型并明确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本研究将电子病历队列中衰弱人群(n=12774)作为训练集,衰弱综合评估队列衰弱人群(n=245)作为测试集。通过主成分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衰弱人群特征变量间的关系,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衰弱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识别并量化衰弱相关潜变量,并通过测试集评价潜变量与相应临床指标相关程度。其后,量化衰弱相关潜变量并采用K-means方法识别衰弱临床亚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分析回归明确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特点。结果:衰弱PLS-SEM模型包含营养不良、代谢失衡、疾病、炎症反应、多重用药及功能衰退6个潜变量,其中功能衰退与衰弱间路径系数较大,约为0.49(95%CI:0.48-0.50,p<0.0001)。测试集中,潜变量营养不良、代谢失衡、炎症反应及功能衰退分别与MNA-SF评分、HbA1c、hs-CRP及SPPB体能评分具有相关性(p<0.0001)。依据最大簇内方差变化情况等方法确定最佳分类数目为3,并通过K-means聚类识别3个衰弱临床亚型,即:“炎症-代谢型”、“炎症-营养-功能衰退型”和“共病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入院科别后,相较于其他亚型,“炎症-营养-功能衰退型”与院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显着相关(院内死亡OR=2.992,95%CI:2.512-3.564,p<0.0001;长住院 OR=2.846,95%CI:2.557-3.170,p<0.0001;ADL 评分下降 OR=1.330,95%CI:1.155-1.532,p<0.0001;复合终点 OR=2.622,95%CI:2.349-3.924,p<0.0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提示,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入院科别后,“炎症-营养-功能衰退型“出院1年全因再入院、意外跌倒及复合终点发生风险较其他亚型显着增高(全因死亡HR=2.296,95%CI:0.814-6.475,p=0.116;全因再入院 HR=1.831,95%CI:1.121-2.989,p=0.015;意外跌倒 HR=1.452,95%CI:1.196-3.166,p<0.001;复合终点 HR=1.706,95%CI:1.083-2.688,p=0.021)。结论:功能衰退、炎症反应、疾病、代谢失衡、营养不良和多重用药是导致衰弱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衰弱人群存在3个临床亚型,即“炎症-代谢型”、“炎症-营养-功能衰退型”和“共病型”,这3个亚型临床特征和预后特点显着不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尝试对不同衰弱临床亚型实施精准干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善衰弱并降低衰弱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与老年心血管患者衰弱相关性及预后价值研究背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参与多种心血管病的病生理过程,越来越多研究提示TMAO在机体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衰弱作为多系统器官衰老的综合表现,与老年心血管病人不良预后显着相关。目前多项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诱发或加速衰弱,但相关机制或效应因子仍未阐明。TMAO作为近年来微生态领域关注度最高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之一,与肠道菌群失调明确相关,但TMAO与衰弱的关系尚未有研究证明。本研究通过建立前瞻性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综合评估队列,探讨老年心血管患者中TMAO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间就诊于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的451位65岁及以上完成综合老年评估的心血管病患者,由48个变量组成的衰弱指数被用来评估患者衰弱状态,并同时评估患者体能衰弱及认知衰弱情况。静脉血清中TMAO浓度通过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及串联质谱测得。根据血清TMAO浓度水平将受试者分为四分组或高低双水平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TMAO浓度与衰弱的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用于评价血清TMAO浓度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本研究终点是出院1年内全因死亡、全因再入院、意外跌倒及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本研究中衰弱患者占比为29.9%(135/451)。衰弱组血清TMAO浓度显着高于非衰弱组(4.04[2.84-7.01]vs.3.21[2.13-5.03]μM,p<0.001)。高水平血清TMAO浓度与衰弱风险独立相关(OR=2.12,95%CI:1.01-4.38,p=0.046)。剂量-反应分析提示血清TMAO浓度与衰弱风险呈线性正相关。血清TMAO浓度的增高与体能衰弱和认知衰弱显着相关(OR=1.21,95%CI:1.01-1.45,p for trend 0.04)。血清TMAO高水平组(TMAO≥6.91μM)较低水平组1年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显着增高(p=0.019),1年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年全因再入院风险显着增高(p=0.022),1年跌倒风险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高水平血清TMAO浓度(TMAO≥6.91μM)是老年心血管病人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全因再入院、意外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3,95%CI:1.02-2.6,p=0.04)。衰弱组中,复合终点发生风险随血清TMAO浓度增加而增加;非衰弱组中,复合终点发生风险随TMAO浓度增加的趋势不显着。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血清TMAO浓度与衰弱状态正相关,血清TMAO浓度增加与衰弱风险上升显着相关,且血清TMAO浓度增高与体能衰弱和认知衰弱风险正相关。长期随访中,高水平血清TMAO浓度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高水平血清TMAO浓度可增加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复合终点事件风险显着增高,且衰弱患者不良预后风险随TMAO浓度增加的程度更加显着。

刘晓荻,王欣[4](2020)在《新闻点击》文中研究指明睡眠过多可能会增加卒中风险在线发表在《神经病学》(Neurology)杂志上一项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您是那种每晚睡9个或更多小时或长时间午睡的人,您可能要担心卒中的风险。在这项研究中,华中科技大学职业与环境卫生系教授、研究员张晓敏博士的团队收集了中国近32 000人的数据。研究显示,睡眠和午睡时间过长的人可能使卒中的风险增加85%。与不午睡或仅午睡30分钟相比,常规的90分钟午间午睡可将患病风险提高25%。警告说,

周玉菡[5](2020)在《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特点》文中提出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全身弥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KD的发病机制虽有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尚无明确报道。转录组(transcriptome)是连接基因组遗传信息与蛋白组生物功能的必经途径,可以反映特定状态下基因组的表达及调控。本次研究是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 RNA-seq)对K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m RNA进行测序,之后对测序得到的生物信息进一步分析,用于研究KD的PBMC特点,以探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典型KD诊断的患儿1例,健康儿童1例,取两组样本的外周血后制备PBMC悬液,在sc RNA-seq测序平台对PBMC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质控及过滤。对比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数据,筛选出KD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在下游的生物信息分析中,通过DEGs注释出生物活性高的细胞集群及KD病理状态下差异表达程度高的基因,进一步对DEGs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可探寻KD的PBMC中最活跃的生物通路以及参与生物通路的基因和基因产物。结果:1.测序得到的基因总数:观察组为22,585个,对照组为20,266个。通过数据过滤及降维分析后我们共得到KD样本中2993个DEGs;2.两组样本的细胞分别分为13个亚群,包括8个淋巴细胞亚群(2个表达CD4+的T淋巴细胞亚群,3个表达CD8+的T淋巴细胞亚群,2个B淋巴细胞亚群,1个NK细胞亚群)及5个树突状细胞亚群;3.KD中幼稚T细胞的细胞数减少,自然杀伤细胞、成熟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细胞数增多,特别是效应CD8+T细胞和不同基因表达模式的树突状细胞;4.GO功能分析KD细胞的三大类功能信息。(1)分子功能:抗原、RAGE及其他肽类物质与受体结合;(2)细胞组分:细胞质囊泡、细胞质膜外侧及MHCⅡ类蛋白复合物;(3)生物过程:白细胞激活、免疫反应及免疫过程的调节。5.KD中DEGs主要富集在造血细胞系通路。这些DEGs分布在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血小板的不同分化阶段。且KD与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在MHCⅡ类分子通路上表达相同。结论:1.本研究将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出更详细的亚群,展现了免疫细胞不同的分化和成熟阶段;2.KD中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多,且亚群分类较丰富,支持了树突状细胞在KD中参与及调节免疫机制中的重要作用;3.HLA-DR参与了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甚至是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和分化过程;4.KD与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是通过MHCⅡ类分子调节免疫反应;5.KD的易感性可能与HLA基因上DM、DO、DP、DQ、DR位点相关。

颜芬[6](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傅勘[7](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养结合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国家的判定标准(老年人人口占比7%),我国社会在2000年就迈入了老龄化时代;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5%,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3.3%,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甚至在未来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同时,当前我国医疗养老资源供不应求,二孩政策与延迟退休政策成效尚不显着,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构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本文借助新兴技术设计能够提高医疗养老资源利用率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我国居家长者实施智能化精准服务以减轻家庭负担,提供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问题的方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本文根据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一种多方参与、共享医疗养老资源为基础的业务运营模式。定义服务模式中的参与角色,设计出服务模式的信息流向、整体逻辑以及服务具体实施流程,完成医养结合型服务模式的构建。同时结合物联技术搭建生命体征监测环境,明确物联网设备的使用及数据采集方式,设计数据库存储模式。为后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居家养老智能化功能设计奠定基础,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其次,本文对物联网设备能够采集的体征数据进行处理并筛选出影响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因素,分别建立单一分类器和集成分类器的健康预测模型对心脏病发病情况进行预测。得出在较为复杂的指标集下,CART决策树的分类效果要好于SVM的分类效果,boosting集成算法对于单一分类器预测性能的提升要强于Bagging算法,而将两种集成算法思想结合起来,融合多个强学习器优势的Stacking算法分类准确率最高、误差最小、稳定性最好,在此基础上构建健康预警机制,完整地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重要服务内容。最后,本文通过网站服务器和移动APP端实现服务模式的部分功能。并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拓展资金渠道和加大宣传力度四方面给出具体的服务保障措施,完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李洋[8](2020)在《他汀抵抗关键基因变异位点筛查及不同组织LDLR影响血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他汀作为降血脂的首选药物,不同个体服用后的降脂效率差异很大,利用不同种族人群遗传背景差异鉴定出影响他汀药物降脂效果的基因变异;2)探究鉴定出的基因Trip12多态性与不同民族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相关性;3)通过构建小鼠模型探究不同组织LDLR表达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1)收集汉族、维吾尔族基线资料匹配的冠心病患者共536例,根据口服他汀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下降程度,分抵抗组(55例)、敏感组(55例),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进行高通量二代测序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筛选出可能影响他汀降脂功能的基因。(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108例和造影阴性的健康人群对照组2129例,利用Taqman技术,对Trip12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以及单体型构建,分析Trip12基因稀有功能变异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3)利用Cre-Loxp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不同组织LDLR特异性敲除小鼠,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监测血脂变化并分析在Apo E敲除背景下巨噬细胞LDLR敲除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1)全外显子测序他汀抵抗组和他汀敏感组患者。测序结果显示,抵抗组和敏感组的平均突变数无显着差异。抵抗组每个患者共有96995个变异,其中外显子区22041个(22.7%);敏感组每个患者总变异有96815个,其中外显子区22997个(23.8%)。(2)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有功能的高频突变位点有:汉族共计23963个;维吾尔族共计21608个。稀有功能突变位点:严格筛选5个基因,非严格筛选54个基因。(3)筛选获得影响他汀抵抗的变异主要有:高频变异(CCLX、PPP1R14A),低频功能变异(TRIP12、DOCK8、SKIDA1、CEP162),候选基因变异(INSIG1、ABCC1、ABCG8、LDLR、HMGCS1)。影响他汀敏感的变异主要有:高频变异(TNK2、SLC6A1、SYNE1),低频功能变异(KIF14、MAN2B1、KIAA1586、TMEM132C、SVEP1、DNHD1),候选基因变异(INSIG2、ABCA1)。(4)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出稀有功能变异基因Trip12的rs200837058位点变异在维吾尔族人群种与冠心病发病显着相关。(5)为了验证动物水平上LDLR对血脂的影响,喂食普通饲料8周后,我们比较了LDLRF/FCMVCre组小鼠和WT组小鼠血清TC、LDL-C、VLDL-C和HDL水平,发现全身敲除组小鼠血脂水平均显着上升。进一步比较两组小鼠肝脏和小肠的TC水平,发现全身敲除组小鼠肝脏TC显着高于WT组,小肠TC无显着差异。(6)进一步为了明确不同组织器官LDLR对小鼠血脂的影响,我们分别构建了LDLRF/FAlb Cre、LDLRF/FVillin Cre和LDLRF/Flyz2Cre小鼠,分别比较肝脏、小肠和巨噬细胞LDLR对血脂的影响,喂食普通饲料8周后,发现肝脏、小肠特异性LDLR敲除小鼠的血清TC水平均显着高于WT组,巨噬细胞LDLR特异性敲除小鼠的血清TC较WT组无显着差异。(7)巨噬细胞吞噬胆固醇形成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为了揭示巨噬细胞LDLR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在APOE敲除合并LDLRF/Flyz2Cre小鼠和APOE敲除小鼠,通过喂食高胆固醇饲料,结果显示APOE敲除合并LDLRF/Flyz2Cre小鼠更不容易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结论:(1)确定他汀抵抗的变异主要有:CCLX、PPP1R14A、TRIP12、DOCK8、SKIDA1、CEP162、INSIG1、ABCC1、ABCG8、LDLR、HMGCS1。(2)明确Trip12基因的rs200837058位点变异与冠心病发病显着相关。(3)全身LDLR敲除小鼠血脂水平显着高于WT小鼠。(4)肝脏特异性LDLR敲除小鼠较小肠特异性LDLR敲除血脂变化更显着(5)在APOE敲除背景上,巨噬细胞特异性LDLR敲除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有保护作用。

王小波[9](2019)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支持;2.分析吞咽障碍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内在关联,为其病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3.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通腑中药“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有出院诊断为“脑梗死”临床病历资料,然后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有无肺炎发生及有无吞咽障碍划分亚组;2.收集纳入病历人群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中医、西医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类型,入院后的洼田饮水评分及肺部感染评分,神经功能评分(NIHSS),影像学脑梗死病变部位,入院后抗生素使用情况及通便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3.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和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观察“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按照纳排标准共纳入符合要求患者273例,其中卒中合并肺炎患者78例(33.2%),住院期间发生吞咽障碍者共84例(30.8%);2.高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卒中病史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密切相关(P<0.05);合并吞咽障碍,留置胃管,便秘,NIHSS评分(5分),洼田饮水试验V级,基底节区及多部位梗死等因素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密切相关(P<0.05);3.留置胃管、吞咽障碍、便秘、高NHI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吞咽障碍明显(洼田饮水V级)的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风险更大(P<0.05);4.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中医证候类型以为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种类型为主,其中痰热腑实证比例最高(112例,41.0%),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与其他证型的患者相比,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5.住院期间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是肺部感染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使用通腑醒神胶囊治疗组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P<0.05)。结论:1.留置胃管、吸烟史、发生便秘等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留置胃管、高NHISS评分、便秘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吞咽障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痰热腑实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卒中最主要的中医证候类型之一,中药“通腑醒神胶囊”较西药缓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痰热腑实证有更好的疗效。

王娜[10](2019)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lncRNA-ANRIL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个慢性、多因素的炎症性疾病,它可以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突然的心脏性猝死。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等卒中性疾病目前依然是全球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且初始发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尽管目前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冠心病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未能准确诊断,并且在心梗发作时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冠心病严重阶段将会对心肌细胞造成严重损害,最终导致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坏死或凋亡。研究发现,冠心病跟家族史有关,同时有很多明确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这就意味着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基础密切相关。但由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具有复杂遗传基础背景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并且由于研究技术上的限制,对冠心病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缓慢。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以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的开展,人类对复杂性疾病的遗传研究有了新的方向。GWAS是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分子遗传标记,通过大量样本的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客观的发现疾病新的易感基因。而SNP是人类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形式。GWAS研究发现人染色体9p21基因区域的基因变异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染色体9p21是人类冠心病和其他形式的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外周动脉疾病和动脉瘤等研究中复制最成功的遗传因子,虽然近年来研究内容有很大进展,但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9p21区段包含了许多与冠心病可能相关的SNP位点,但这些SNP位点几乎都位于非编码区域,而与这段冠心病相关区域最近的蛋白编码基因,是与其相隔几千碱基对(kb)的INK4b-ARF-INK4a基因座。INK4b-ARF-INK4a基因座长约35kb,内含3种已知的编码基因:CDKN2B(即INK4b)、CDKN2A(包括INK4a和ARF),它们编码2个依赖细胞周期蛋白的激酶抑制剂p15INK4b、p16INK4a以及另一蛋白质p14ARF,这3种蛋白均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而染色体9p21 CAD风险SNP位点核心区段与INK4位点反义链上的lncRNA INK4基因座反义链非编码RNA(antisense non-coding RNA in the INK4 locus,ANRIL)的1319外显子区段相重叠。研究发现ANRIL在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多种组织和细胞类型中表达,且ANRIL包含多种线性和环状异构体。然而,关于这些转录产物如何参与到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的具体原因未明。在此,我们假设9p21基因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会影响到相关区域转录本(如ANRIL、CDKN2A/2B)的表达,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研究目的】1.研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3个SNP(rs1333049,rs564398,rs2811712)、长链非编码RNA ANRIL、CDKN2A、CDKN2B的表达水平以及相互关系。2.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ANRIL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筛选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记录详细病史、体格检查,筛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等临床资料;2.对入选的研究对象取静脉血,提取DNA,选取9p21区域3个感兴趣的SNP(rs1333049,rs564398,rs2811712)进行基因型分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NP与冠心病的关联性;3.RT-PCR法测定外周血中9p21基因区域相关转录产物lncRNA-ANRIL、CDKN2A、CDKN2B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4.应用ROC曲线分析ANRIL的表达在冠心病诊断中作用。【研究结果】rs564398与rs2811712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单核苷酸rs1333049等位基因G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ANRIL(外显子1-2)与ANRIL(外显子17-18)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1);ROC曲线示:ANRIL(外显子1-2)、ANRIL(外显子17-18)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冠心病组rs1333049等位基因G与ANRIL(外显子1-2)、ANRIL(外显子17-18)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3402/0.3124,均p<0.05);lncRNA-ANRIL(外显子1-2)与CDKN2A、CDKN2B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lncRNA-ANRIL(外显子17-18)与CDKN2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01)。【结论】ANRIL可能通过调控CDKN2A/B的表达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ANRIL的表达可能受染色体9p21区域单核苷酸rs1333049表达的影响,外周血ANRIL的表达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指标。

二、英国科学家发现新的心脏病危险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科学家发现新的心脏病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胰岛素与心血管健康——纪念胰岛素发现10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胰岛素的发现
2 胰岛素的代谢调控及糖尿病治疗进展
    2.1 胰岛素对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信号机制
    2.2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应用进展
3 胰岛素与心血管保护及其机制
    3.1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
    3.2 胰岛素激活“生存信号”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3.3 胰岛素在极化液心肌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4 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裨益心血管健康
5 胰岛素及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中国贡献”
6 挑战与展望
    6.1 胰岛素是否还有未被认识的新作用和新机制?
    6.2 中枢胰岛素系统及其作用
    6.3 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及其防治措施
    6.4 糖尿病及代谢相关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

(2)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Part On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1 Introduction
        1.1 Procedure of the Project
        1.2 Source of the Project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Book
        1.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2 Literature Review
        2.1 An Overview of the Machine Translation
        2.2 Introduction to Google Translate
        2.3 Definition of Post-editing
        2.4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4.1 Domestic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4.2 Foreign Studies on Post-editing
        2.5 Introduction to Text Typology
    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Post-editing
    4 Error Categories and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and Post-editing Methods
        4.1 The Model of 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
        4.1.1 Background of the MQM Model
        4.1.2 Content of the MQM Model
        4.1.3 The Rationality of Using the MQM Model
        4.2 Error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4.3 Error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and Post-editing Methods
        4.3.1 Accuracy
        4.3.1.1 Mistranslation
        4.3.1.2 Untranslated Content
        4.3.1.3 Under-translation
        4.3.2 Post-edi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racy
        4.3.2.1 Replacement
        4.3.2.2 Supplementation
        4.3.3 Fluency
        4.3.3.1 Grammar
        4.3.3.2 Unintelligibility
        4.3.4 Post-edi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uency
        4.3.4.1 Reorganiz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
        4.3.4.2 Adjusting the Word Order
        4.3.4.3 Rewriting
    5 Conclusion
        5.1 Implication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Part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3)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电子衰弱指数及识别衰弱临床亚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机器学习和结构方程模型识别衰弱临床亚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与老年心血管病人衰弱相关性及预后价值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机器学习在老年医学领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录组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养结合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
    2.1 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2.2 医养结合模式概述
    2.3 物联网技术概述
        2.3.1 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及特征
        2.3.2 养老服务领域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
    2.4 数据分类技术概述
        2.4.1 CART分类树算法
        2.4.2 支持向量机算法
    2.5 集成算法概述
        2.5.1 Bagging算法
        2.5.2 Boosting算法
        2.5.3 Stacking算法
    2.6 分类器评估方法概述
        2.6.1 混淆矩阵
        2.6.2 一致性检验
        2.6.3 ROC曲线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养结合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设计
    3.1 医养结合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式设计
        3.1.1 服务参与方合作关系分析
        3.1.2 业务运营模式设计
    3.2 医养结合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角色定义
        3.2.1 服务角色功能分析
        3.2.2 服务角色关联图设计
    3.3 医养结合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架构建立
        3.3.1 服务信息流向设计
        3.3.2 服务整体逻辑设计
        3.3.3 服务具体实施流程设计
    3.4 物联网监测环境搭建
        3.4.1 生命体征采集技术原理
        3.4.2 体征数据采集
        3.4.3 体征数据存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健康预警功能设计
    4.1 健康体征数据整理
        4.1.1 数据预处理
        4.1.2 患病情况描述性统计
        4.1.3 影响因素分析
    4.2 居家长者心脏健康预测模型构建
        4.2.1 基于单一分类器的心脏病预测
        4.2.2 基于集成分类器的心脏病预测模型构建
        4.2.3 集成算法对单一分类器性能提升效果综合比较
    4.3 健康预警机制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养结合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现
    5.1 网站服务器端的服务实现
    5.2 移动APP端的服务实现
    5.3 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5.3.1 服务问题描述
        5.3.2 解决措施及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他汀抵抗关键基因变异位点筛查及不同组织LDLR影响血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调控他汀抵抗的关键基因和变异位点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 遗传模式分析
        1.7 统计学和遗传关联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Trip1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和功能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不同组织LDLR对小鼠血脂水平影响的功能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血脂代谢稳态的调控机制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
        1.1.4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概况
        1.1.5 小结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危险因素的研究
        1.2.3 SAP临床诊断与评估
        1.2.4 小结
    1.3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相关性肺炎康复治疗进展
        1.3.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
        1.3.2 小结
    1.4 “通腑醒神胶囊”及“通腑醒神、豁痰开窍”治法的研究现状
        1.4.1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1.4.2 “通腑醒神胶囊”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
        1.4.3 通腑疗法的使用现状
        1.4.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3 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排标准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5 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判定标准
    2.6 研究步骤与方法
        2.6.1 数据采集方法
        2.6.2 数据采集项目
        2.6.3 录入《病例调查表》
        2.6.4 《病例调查表》制定标准
        2.6.5 数据录入规则
    2.7 统计软件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统计学资料分布情况
        3.1.1 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结果
        3.1.2 2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资料分布情况
        3.1.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结果分布情况
        3.1.4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3.2 常见病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3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4 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情况的危险因素分析
    3.5 中医证候类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相关性
    3.6 洼田饮水分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的关系
    3.7 通腑醒神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3.8 “通腑醒神胶囊”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预后
第四章 讨论
    4.1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4.2 中医学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及“通腑醒神胶囊”的治疗效果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小结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lncRNA-ANRIL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染色体9p21.3 区段上单核苷酸多态性表达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1.3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特征
        1.2.2 SNP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1.3 小结
二、lncRNAANRIL、CDKN2A、CDKN2B在冠心病中的表达分析和临床意义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lncRNA ANRIL、CDKN2A、CDKN2B的表达水平
        2.2.2 ANRIL的 ROC曲线评估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2.2.3 rs1333049 等位基因频率G与 lnc-ANRIL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2.2.4 lnc RNA-ANRIL表达与CDKN2A、CDKN2B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2.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LncRNAs在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英国科学家发现新的心脏病危险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胰岛素与心血管健康——纪念胰岛素发现100周年[J]. 邢文娟,张星,李嘉,董玲,张海锋,高峰.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12)
  • [2]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吴芳芳. 浙江大学, 2021(08)
  • [3]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电子衰弱指数及识别衰弱临床亚型研究[D]. 何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新闻点击[J]. 刘晓荻,王欣.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0(11)
  • [5]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特点[D]. 周玉菡.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6]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7]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养结合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D]. 傅勘. 燕山大学, 2020(01)
  • [8]他汀抵抗关键基因变异位点筛查及不同组织LDLR影响血脂机制研究[D]. 李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
  • [9]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通腑中药干预效果的回顾性分析[D]. 王小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lncRNA-ANRIL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 王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英国科学家发现心脏病的新危险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