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环保奶牛浓缩物——生物活性蛋白奶牛颗粒浓缩物

新一代环保奶牛浓缩物——生物活性蛋白奶牛颗粒浓缩物

一、新一代环保奶畜精料——生物活性蛋白奶牛颗粒精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尧悦[1](2021)在《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源纤维素酶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纤维素作为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限制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关键因素,挖掘高效纤维素酶是提高秸秆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是纤维素酶的重要筛选来源,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其它纤维素降解能力强的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研究较少,而且通过传统的微生物体外培养方法无法获得不可培养微生物所产纤维素酶。因此,本研究避开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三种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内容物中纤维素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功能及纤维素酶基因的分布差异,利用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挖掘新型、高效的纤维素酶基因,并通过纤维素酶基因的序列分析、异源表达及对秸秆的降解效果研究,验证了利用Fosmid文库筛选新型、高效纤维素酶基因的可行性。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发现被圆唇散白蚁和松瘤象蛀食后的木材中纤维素结构被破坏,说明圆唇散白蚁和松瘤象对纤维素生物质具有强降解作用。2.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了5只西藏山羊瘤胃、1,800只圆唇散白蚁后肠及24只松瘤象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西藏山羊瘤胃中的Prevotella sp.FD3004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丰度显着高于圆唇散白蚁和松瘤象肠道中的菌种丰度(P<0.05);圆唇散白蚁后肠中Treponema primitia,Treponema azotonutricium,Treponema endosymbiont of Eucomonympha sp.和Treponema brennaborense含量显着高于松瘤象肠道和西藏山羊瘤胃中对应微生物的含量(P<0.05);松瘤象肠道中Lactococcus lactis,Dysgonomonas capnocytophagoides和Lactobacillus fabifermentans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植食性动物胃肠道中的相应菌种(P<0.05)。这些差异菌种多数都具有纤维素类物质降解功能。3.比较不同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内容物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发现西藏山羊瘤胃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低于圆唇散白蚁和松瘤象肠道中的活性(P<0.05),松瘤象肠道中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外切葡聚糖酶活力均高于其它两种植食性动物胃肠道中的纤维素酶活力(P<0.05)。4.将宏基因组直接测序预测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比较西藏山羊瘤胃、圆唇散白蚁后肠及松瘤象肠道微生物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分类下三级通路的丰度,在西藏山羊瘤胃中ko00520、ko00500和ko00052丰度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植食性昆虫(P<0.05),ko00620在圆唇散白蚁后肠中丰度最高(P<0.05),ko00640在松瘤象肠道中丰度最高(P<0.05)。糖苷水解酶(GH)家族中GH5、GH45、GH124、GH3和GH10在西藏山羊瘤胃中的丰度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植食性动物(P<0.05),GH51和GH116在圆唇散白蚁后肠中的丰度最高(P<0.05),GH8、GH9和GH1在松瘤象肠道中的丰度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植食性动物(P<0.05)。此外,西藏山羊瘤胃中的EC3.2.1.40、3.2.1.21和3.2.1.80丰度显着高于另外两种植食性动物(P<0.05)。上述结果表明,可将这三种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作为纤维素酶基因的筛选来源。5.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无法获得新型纤维素酶基因序列,所以本试验构建了西藏山羊瘤胃(1,700个克隆子,覆盖率大约为68 Mb)、圆唇散白蚁后肠(1,900个克隆子,覆盖率大约为76 Mb)以及松瘤象肠道(2,112个克隆子,覆盖率大约为84.48 Mb)的宏基因组Fosmid文库。从西藏山羊瘤胃、圆唇散白蚁和松瘤象肠道宏基因组Fosmid文库中通过功能筛选的方法分别鉴定到阳性克隆子98、244和153个。通过比较不同功能水解圈的大小,最终以能同时产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克隆子R-A2、RE1和T-B4开展后续基因筛选试验。6.从构建的阳性Fosmid质粒R-A2、R-E1和T-B4的亚克隆文库中筛选到3个同时产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双功能基因,分别命名为A2-Y12-2,Rbs A及Y14。经序列比对发现,A2-Y12-2和Rbs A与NCBI数据库中的两个已知蛋白序列相似(>99%),但与已报道纤维素酶的氨基酸序列均同源性较低。此外,Y14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均同源性较低(相似性为53%),表明其为新型的纤维素酶基因,且通过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到Y14催化活性位点为Ser385和Asn388。7.将上述筛选到的3个双功能基因A2-Y12-2,Rbs A及Y14分别通过无缝克隆连接至p ET-28a(+)载体上,并将其转至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中成功诱导表达。通过酶学特性分析发现新型基因Y14所表达的内切葡聚糖酶在最适反应条件(50℃,p H5.5)时,比活力可达11.79 U/mg,高于双功能酶A2-Y12-2(50℃,p H 5.5)和Rbs A(37℃,p H 5.5)在最适反应条件下所产酶的比活力;基因Y14所表达的β-葡萄糖苷酶在最适反应条件(37℃,p H 8.5)时,比活力为0.41 U/mg,高于双功能酶A2-Y12-2(50℃,p H 8.5)和Rbs A(50℃,p H 8.5)在最适反应条件下所产酶的比活力。8.小麦秸秆和稻草被双功能酶Rbs A、A2-Y12-2和Y14在50℃从第0 d降解至第7 d时,粗纤维含量均有所降低,这表明本研究中的3个双功能酶在50℃均具有热稳定性。截至第7 d,双功能酶Y14对稻草的降解效果最好,CF降解率为18.16%;A2-Y12-2对小麦秸秆的降解效果最好,CF降解率为17.53%。通过FE-SEM、XRD和FTIR分析结果也表明双功能纤维素酶对秸秆中的纤维素均有降解作用,其中双功能酶A2-Y12-2和Y14对稻草和小麦秸秆中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优于Rbs A。综上所述,西藏山羊瘤胃、圆唇散白蚁后肠及松瘤象肠道中的宏基因组可作为筛选纤维素酶基因的来源;从构建的不同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宏基因组Fosmid文库中筛选的新型纤维素酶基因丰富了现有的纤维素酶基因资源库,为提高秸秆类农副产品的畜禽饲料化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蒋涛[2](2018)在《瘤胃微生物重塑对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采食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四个试验探究了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DMI、采食频率、机体代谢以及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微生态重塑对DMI、采食频率以及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瘤胃和直肠中细菌OTU丰度对奶牛DMI和采食频率的预测及调节机制。试验一研究了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DMI、采食频率和机体代谢的影响。选取20头体重(BW)、体况评分(BCS)和预产期相近的干奶期健康二胎奶牛,采用自动采食槽饲喂系统(RIC)和GC-TOF/MS分析系统测定了奶牛产后第7d(围产后期)和第50d(泌乳高峰期)的采食量、采食频率以及血清代谢组。结果表明:第7 dDMI(12.322 kg/头·d)和采食频率(50.560次/头·d)极显着低于第50 dDMI(22.132 kg/头·d)和采食频率(63.152次/头·d),说明奶牛产后第7 d的食欲明显比产后第50 d差(P<0.01);第7 d和50 d机体代谢存在极显着差异(P = 0.002),且第50 d机体代谢明显比第7 d旺盛(FDR<0.05)。可能由于围产后期奶牛受到分娩、日粮转换、环境改变和机体免疫、炎症等方面的应激,致使此阶段奶牛的进食欲望、采食行为和机体代谢明显受到抑制。试验二研究了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同试验一,基于16S rRNA对奶牛产后第7 d和50 d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第7d瘤胃中细菌群落α-多样性极显着低于第50d(P<0.01),而直肠中细菌群落α-多样性较第50 d没有明显差异(P>0.05);瘤胃以及直肠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核心菌群分布较第50 d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优势菌门的丰度较第50 d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核心菌群丰度较第50 d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奶牛瘤胃和直肠中存在固有的核心菌群,部分核心菌群的种类和分布可以随着日粮、生理时期和环境变化而改变,但核心菌群丰度始终稳定,可能由于这些细菌群落结构改变使得围产后期奶牛表现出进食欲望、采食行为和机体代谢的抑制。试验三研究了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微生物重塑对DMI、采食频率以及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将10头体重、体况评分和预产期相近并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干乳期健康二胎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 = 5)和微生物移植组(MT,n = 5),选取5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高峰期健康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牛(Donor组)。采用RIC系统测定了 CON组和MT组奶牛产后1-28 d的采食量和采食频率,基于16S rRNA对围产期和瘤胃液供体奶牛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MT组DMI和采食频率极显着高于CON组(P<0.01),且在产后1-28 d MT组DMI和采食频率比CON组分别高3.752 kg/头·d和12.129次/头·d;通过主坐标分析显示,CON组和MT组瘤胃液和粪便中细菌群落生态结构逐渐靠近Donor组,且MT组到Donor组的距离较CON组到Donor组近(产后第7 d,MT组瘤胃液中细菌群落生态结构几乎与Donor组重合);围产前期CON组和MT组瘤胃液以及粪便中细菌群落成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围产后期MT组显着高于CON组(P<0.05);围产后期CON组瘤胃以及直肠中细菌群落组成在门和属分类水平上较MT组均存在极显着或显着差异(P<0.01或0.05)。因此,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微生物重塑后,瘤胃和直肠中微生物生态结构和相对成熟度迅速接近泌乳高峰期奶牛,说明了移植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液给围产后期奶牛成功地重塑了其瘤胃微生物群落,有效的改善了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和直肠微生态结构,使得奶牛的食欲增强,采食行为变得积极,从而改善了机体代谢,有利于此阶段奶牛健康。试验四探究了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和直肠中细菌OTU丰度对DMI和采食频率调节机制。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同试验三。结果表明:(1)围产后期奶牛前肠(瘤胃)中筛选出的细菌OTU丰度对DMI和采食频率的预测率分别为69.88%和54.08%。后肠(直肠)中筛选出的细菌OTU丰度对DMI和采食频率的预测率分别为68.91%和55.23%。(2)围产后期奶牛前肠(瘤胃)中细菌群落调节DMI和采食频率的机制为:DMI随着瘤胃中28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升高或降低,随着29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降低或升高(P<0.05)。采食频率随着瘤胃中18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升高或降低,随着7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降低或升高(<0.05)。DMI和采食频率随着OTU25、OTU665和OTU779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同时显着升高或降低,随着OTU739、OTU612、OTU3340、OTU2889和OTU622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同时显着降低或升高(P<0.05)。围产后期奶牛后肠(直肠)中细菌群落调节DMI和采食频率的机制为:DMI随着直肠中5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升高或降低(P<0.05)。采食频率随着直肠中6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升高或降低,随着10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降低或升高(P<0.05)。围产后期奶牛前肠(瘤胃)和后肠(直肠)中细菌群落调节DMI和采食频率的可能路径是:微生物-大脑-分泌细胞轴。因此,本研究直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对采食量和采食频率的调节,它是反刍动物采食量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比物理和化学调节理论能更好的解释围产后期奶牛DMI和采食频率降低的原因,对反动物采食量调节理论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王志恒[3](2008)在《微生态制剂及纳米活化水在獭兔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生长獭兔和泌乳母兔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微生态制剂和纳米活化水对獭兔生产性能、肠道菌群、被毛密度、血液指标及母兔泌乳力和仔兔生长速度的影响。试验选用1月龄的健康美系獭兔80只,随机分成四组,对照组自然饮水(Ⅰ组);试验组分别为纳米活化水组(Ⅱ组)、微生态制剂饮水组(ⅡI组)和纳米活化水+微生态制剂饮水组(Ⅳ组),试验期120d。在试验进行30d和90d时分别进行消化试验;每两周测定一次被毛密度、体重变化;试验结束取血并屠宰测定屠宰率,取肠道内容物测定肠道菌群的变化。泌乳母兔选用年龄为1岁左右、母性好、健康、产期和体重相近德系獭兔30只,每窝产仔数7~8只,随机分为Ⅰ、Ⅱ两组。Ⅰ组饮用纳米处理水,Ⅱ组饮用自然水。将母兔、仔兔分开饲养,每天上午哺乳一次,每3天测定一次泌乳力。研究纳米活化水对母兔泌乳力及仔兔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生态制剂和纳米活化水均可提高獭兔的生产性能,与Ⅰ组相比较,Ⅱ组、Ⅲ组和Ⅳ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5%(p<0.05)、16%(p<0.05)和23.9%(p<0.05);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着;料重比分别降低了12.7%(P<0.05)、12.7%(P<0.05)和18.1%(P<0.05)。(2)微生态制剂和纳米活化水均可提高獭兔对各营养物质的消化率,2月龄幼兔的消化率提高的效果更明显,尤其Ⅳ组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的消化率比I组分别提高了9%(p<0.05)、5.8%(p<0.05)和26.1%(p<0.05)。(3)微生态制剂和纳米活化水均可提高獭兔的被毛密度,Ⅲ、Ⅳ组的被毛密度与Ⅰ组相比差异达极限着水平。(4)Ⅱ组、Ⅲ组和Ⅳ组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高于Ⅰ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则明显低于Ⅰ组,说明微生态制剂和纳米活化水均可提高獭兔有益菌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的数量,其中微生态制剂的效果优于纳米活化水,二者联用效果更好。(5)微生态制剂和纳米活化水均可改善獭兔的血液生化指标,Ⅱ组、Ⅲ组、Ⅳ组血液中的总蛋白、血糖均高于Ⅰ组,差异极限着;血清尿素氮含量均低于Ⅰ组,且Ⅳ组与Ⅰ组差异显着;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Ⅰ组,差异显着;免疫球蛋白lgA、lgC含量高于Ⅰ组,差异显着,lgMⅠ、Ⅱ、Ⅲ、Ⅳ组呈递增趋势,组间差异不显着。(6)纳米活化水可以提高母兔的泌乳力和仔兔的生长速度,对于仔兔的后期生长潜力的发挥很有意义。

王芳[4](2006)在《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建立节约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构想,重点在西部农村,难点在西部农业的发展。既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又要保证生态安全、环境和谐发展,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首要的任务。依靠大量低效投入无机化肥、农药、水资源,耗竭式地利用农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恶瘤,不适应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逐渐成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形成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新兴农业发展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考察研究,发展循环型农业是西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有目的、有范畴地不断总结研究现实中的问题,作出科学的抽象,形成指导农业经济运行及整个农村经济活动的理论指导思想,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手段。本文试图构建一套较完整、科学、规范的循环型农业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并在该分析框架指导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选择数据包络模型、AHP模型、熵值法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对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谋求西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的新路子。 本论文共有九章,包括四部份内容: 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理论篇,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其中第一章分析在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出路的基本理论,并指出循环型农业是我国农业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章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试图将资源环境的约束与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阐述其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建立与完善循环型农业的系统理论分析框架,推进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态。 第三部分为论证篇,包含第三章至第五章,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详细探寻了西部地区农业与循环型农业的实践。第三章从总体上,定量化地描述西部地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动力与困境进行论证;第四章从农户系统的角度考察了农户目前生产的持续性程度,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系统仿真原理,对循环型农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流的实证演算,揭示循环型农业系统提高物质能量流产出效益的作用机理;第五章对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作出综合评价、诊断和预测。

王丽[5](2004)在《科技前沿》文中提出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统一全省生猪生产经营税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统一对有关涉及生猪饲养、屠宰、销售环节的税费项目和标准进行了重新核定。《通知》规定:1.各地认真执行生猪饲养、屠宰、销售环节的税收项目和标准,依法征收各种税费。对农业生产者销售自己饲养的生猪免征增值税,农民自宰自食的自养猪不征收增值税。2.防疫费每头次1.8元;如同时接种两种以上疫苗,每增加一种疫苗加收0.9元。具体收费额度按实际接种疫

《中国乳业》[6](2004)在《陕西研制出奶牛颗粒精料》文中研究说明 地处渭南高新区的陕西大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院联合,共同研制开发出新一代绿色环保型奶畜精料产品——生物活性蛋白奶牛颗粒精料补充料,填补了我国奶畜生物活性颗粒精料这一空白。

王丽[7](2003)在《科技前沿》文中提出 天津农学院植物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以酸模植物为材料,利用植物细胞诱变克隆技术,培育出了耐盐碱高蛋白饲草新品种。目前经天津市科委专家委员会鉴定,其产量、品质、抗性等技术经济指标为国内领先水平,是一种适应性强、耐盐碱、高蛋白饲料作物。现已由天津市百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成功,并已形成10万亩地的供种能力。天津农学院农学系教授张磊介绍,这种牧草是一种高蛋白质饲料作物,富含18种氨基酸。在饲养动物的种类、青绿饲料供应时间、土壤及地域适应范围、耐盐碱能力、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国内现有饲(牧)草品种,以及国外已有的饲(牧)草品种。张磊说,这种牧草适口性好,可饲喂猪、牛、羊、鸡、鸭、鹅、兔、鱼等几乎所有的动物。在长江以南,从四川到广东,大部分地区露地可周年采收。剩余的牧草,可与秸秆混合青

王丽[8](2003)在《科技前沿》文中研究表明 凯伦大叶苜蓿是河南省民权县特种动植物研究所最新从美国引进的苜蓿新品种。凯伦大叶苜蓿株高1米左右,叶片宽大,且多而密,全株叶片占鲜草重的60%以上,花多为紫色。民权县特种动植物良种试验场经过对比试种,凯伦大叶苜蓿每年可刈割4~6次,每667平方米(1亩)产鲜草可达7500~17500公斤,比其他苜蓿品种增产1倍以上。这在高营养牧草当中是不多见的。凯伦大叶苜蓿在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营养含量也较普通苜蓿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测定,凯伦大叶苜蓿干物质中含粗蛋白25%~32%(是玉米的2倍多),粗脂肪7.1%,粗纤维21.5%,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是难得的高蛋白饲料。凯伦大叶苜蓿适口性好,牛、羊、猪、兔、鱼等草食性家畜家禽都十分喜食,用鲜草饲喂肉牛、羊,增重率比用其他牧草喂养提高15%~25%,每667平方米凯伦大叶苜蓿可育肥牛10头或羊30只以上,经济效益可观。凯伦大叶苜蓿的根系发达,根深可达3~7米,由于其根系入土较深,故抗旱、抗寒、抗逆性较强,可耐-38℃的低温和40℃的高温,且不择土壤、气候。其遗传基因较为稳定,除良田种植外,还可在山地、丘陵等贫瘾土壤栽种,并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该品种抗涝性稍差,长期积水地、排涝不良地不宜种植。由于其适口性好,直接放牧时要控制牲畜的采食量,以避免牛等反当家畜因贪食而发生臌胀病。《农村百事通》

二、新一代环保奶畜精料——生物活性蛋白奶牛颗粒精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环保奶畜精料——生物活性蛋白奶牛颗粒精料(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源纤维素酶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文献综述部分
    第一章 纤维素生物质降解酶概述及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前言
        1.1 木质纤维素酶的组成及降解作用
        1.1.1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
        1.1.2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方法
        1.1.3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降解作用
        1.1.4 半纤维素酶的组成及降解作用
        1.2 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来源
        1.2.1 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来源
        1.2.2 其他微生物来源
        1.3 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挖掘纤维素降解酶基因
        1.3.1 宏基因组学概述
        1.3.2 胃肠道微生物来源纤维素酶基因的宏基因组筛选
        1.4 纤维素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4.1 在反刍动物的应用
        1.4.2 在单胃动物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试验研究部分
    第二章 不同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差异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收集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木材表面形态结构、纤维素结晶度及基团测定
        2.1.4 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1.5 文库构建及宏基因组测序
        2.1.6 序列质量控制和基因组的拼接组装
        2.1.7 基因预测
        2.1.8 非冗余基因集的构建及基因丰度的计算
        2.1.9 物种注释
        2.1.10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木材被蛀食后的表面形态结构、纤维素结晶度以及基团变化
        2.2.2 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宏基因组直接测序数据统计
        2.2.3 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
        2.2.4 宏基因组学比较不同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差异
        2.3 讨论
        2.3.1 被蛀食后的木材表面形态结构、纤维素结晶度及基团变化
        2.3.2 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差异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胃肠道中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基因丰度的差异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方法
        3.1.4 功能注释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植食性动物胃肠道中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比较
        3.2.2 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差异分析
        3.2.3 胃肠道宏基因组中与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相关的GHs丰度差异
        3.2.4 不同胃肠道中主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酶的基因丰度差异
        3.2.5 西藏山羊瘤胃差异菌种及酶类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宏基因组Fosmid文库的构建及纤维素酶基因的挖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来源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分子生物学操作试剂盒及工具酶
        4.1.4 高分子量基因组DNA提取
        4.1.5 Fosmid文库构建
        4.1.6 从宏基因组Fosmid文库功能性筛选阳性克隆子
        4.1.7 Fosmid质粒的提取
        4.1.8 亚克隆文库的构建与功能基因的筛选
        4.1.9 序列分析及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利用植食性动物胃肠道宏基因组构建Fosmid文库
        4.2.2 Fosmid文库中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克隆子筛选
        4.2.3 亚克隆文库的构建
        4.2.4 功能酶基因序列分析
        4.2.5 Y14的序列分析及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基因异源表达及双功能纤维素酶对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和质粒
        5.1.2 分子生物学操作试剂盒及工具酶
        5.1.3 引物序列
        5.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5 纤维素酶基因克隆及表达质粒构建
        5.1.6 纤维素酶基因的异源表达及功能验证
        5.1.7 重组工程菌的诱导表达
        5.1.8 SDS-PAGE电泳和蛋白浓度测定
        5.1.9 酶学性质分析
        5.1.10 不同粗酶液对小麦秸秆和稻草的降解效果评估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基因工程菌的功能验证
        5.2.2 双功能纤维素酶基因的诱导表达
        5.2.3 双功能蛋白浓度测定
        5.2.4 双功能纤维素酶Rbs A、A2-Y12-2和Y14的酶学性质研究
        5.2.5 双功能酶对小麦秸秆和稻草中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5.2.6 稻草和小麦秸秆被双功能纤维素酶分解后表面形态的变化
        5.2.7 稻草和小麦秸秆被双功能酶分解后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
        5.2.8 稻草和小麦秸秆被双功能酶分解后的基团变化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圆唇散白蚁和松瘤象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附录B 构建PE文库
    附录C 不同培养基配制方法
    附录D 瘤胃内容物中微生物高分子量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附录E Fosmid质粒提取方法
    附录F 应用滤袋技术测定粗纤维洗涤(CF)的方法
致谢
个人简历

(2)瘤胃微生物重塑对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采食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围产期奶牛代谢特点
        2.2 围产期奶牛采食量调节机制
        2.3 消化道微生物调节宿主采食量机制
        2.4 奶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2.5 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群落变化特点
        2.6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奶牛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2.7 瘤胃微生物群落移植研究进展
        2.8 小结
    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采食量、采食行为和机体代谢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试验二 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瘤胃和直肠微生物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试验三 瘤胃液移植对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采食行为以及瘤胃和直肠微生物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试验四 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和直肠中细菌OTU丰度对DMI和采食频率调节机制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创新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微生态制剂及纳米活化水在獭兔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微生态制剂
        1.1.1 肠道菌群概述
        1.1.2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1.3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现状
        1.1.4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及其特点
        1.1.5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1.1.6 微生态制剂的饲喂效果
        1.1.7 微生态制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2 纳米活化水
        1.2.1 纳米技术及纳米活化水的概念
        1.2.2 纳米活化水的作用机理
        1.2.3 纳米活化水的应用效果
    1.3 立题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微生态制剂
        2.1.2 纳米处理器
    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2.1 生长兔
        2.2.2 泌乳母兔
    2.3 试验日粮及营养水平
    2.4 血样的采集
    2.5 肠道内容物的采集
    2.6 测定指标
        2.6.1 生长兔的测定指标
        2.6.2 泌乳母兔的测定指标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微生态制剂及纳米活化水对生长獭兔的影响
        3.1.1 微生态制剂及纳米活化水对獭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3.1.2 微生态制剂及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3.1.3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被毛密度的影响
        3.1.4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屠宰率的影响
        3.1.5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肠道菌群的影响
        3.1.6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1.7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血清酶的影响
        3.1.8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3.2 纳米活化水对母兔泌乳力的影响
        3.2.1 纳米活化水对母兔泌乳量及仔兔吮乳量的影响
        3.2.2 纳米活化水对仔兔生长速度的影响
4 讨论
    4.1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生长獭兔的影响
        4.1.1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4.1.2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4.1.3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被毛密度的影响
        4.1.4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屠宰率的影响
        4.1.5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肠道菌群的影响
        4.1.6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1.7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血清酶的影响
        4.1.8 微生态制剂、纳米活化水对獭兔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4.2 纳米活化水对母兔泌乳力的影响
        4.2.1 纳米活化水对母兔泌乳量及仔兔吮乳量的影响
        4.2.2 纳米活化水对仔兔生长速度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发表论文

(4)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Ⅰ 导言
    Ⅰ.Ⅰ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Ⅰ.Ⅰ.Ⅰ 研究的背景
        Ⅰ.Ⅰ.Ⅱ 研究的目的
    Ⅰ.Ⅱ 国内外研究动态
        Ⅰ.Ⅱ.Ⅰ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研究综述
        Ⅰ.Ⅱ.Ⅱ 现代农业的实践探索
        Ⅰ.Ⅱ.Ⅲ 西部农业发展研究回顾
    Ⅰ.Ⅲ 研究思路与方法
        Ⅰ.Ⅲ.Ⅰ 研究思路
        Ⅰ.Ⅲ.Ⅱ 研究的技术路线
        Ⅰ.Ⅲ.Ⅲ 研究方法
        Ⅰ.Ⅲ.Ⅳ 数据说明
    Ⅰ.Ⅳ 研究的内容结构
    Ⅰ.Ⅴ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1章 循环型农业: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世界农业发展思想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1.2.1 “三才论”的传统农学思想
        1.2.2 循环农业思想的萌芽
        1.2.3 农业与技术及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思想
    1.3 中国农业增长状况
        1.3.1 1949~2004年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1.3.2 中国不同阶段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因
        1.3.3 1995~2004年农业物耗增长水平
    1.4 我国农业生产环境的非健康状态
        1.4.1 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的难题
        1.4.2 农业经济系统面临的困境
        1.4.3 农村社会系统面临的难题
    1.5 循环型农业: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1 解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5.2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5.3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
        1.5.4 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
        1.5.5 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第2章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循环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2.1.1 循环型农业产生的背景
        2.1.2 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型
        2.1.3 循环型农业的经济理论基础
        2.1.4 循环型农业的效益实现形式
    2.2 循环型农业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2.2.1 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2.2.2 循环型农业资源配置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理论
        2.2.3 “理性生态经济人”挑战“理性经济人”
        2.2.4 循环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2.2.5 循环型农业挑战传统经济学的“马斯洛需求”理论
    2.3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理论分析
        2.3.1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
        2.3.2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2.3.3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原理分析
        2.3.4 循环型农业的外部环境
        2.3.5 循环型农业与清洁发展机制
    2.4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外部性分析
        2.4.1 传统农业的外部性
        2.4.2 生态脆弱的落后地区农业发展的负外部性及制度缺陷
        2.4.3 循环型农业:负外部性改善
    2.5 循环型农业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
        2.5.1 农户合作的困境
        2.5.2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
        2.5.3 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3章 西部农业发展现状剖析
    3.1 西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1.1 区域概况
        3.1.2 西部农村经济地位截面分析
        3.1.3 农业生产及产品地位
        3.1.4 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水平
    3.2 西部农业发展变化趋势
        3.2.1 西部传统农业相对规模的长期变化
        3.2.2 西部传统农业增长的源泉
        3.2.3 西部农业增长的环境影响
    3.3 西部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有效性评价
        3.3.1 包络分析法与农业资源相对生产效率评价
        3.3.2 实证分析
        3.3.3 结论
    3.4 西部资源约束下的农业劳动力容量
        3.4.1 方法的选择
        3.4.2 具体估算
        3.4.3 结论
    3.5 西部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5.1 生态环境问题
        3.5.2 农业自然资源问题
        3.5.3 农村经济环境问题
        3.5.4 制度缺陷
第4章 西部农户系统农业可持续性调控机理
    4.1 循环型农业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4.1.1 循环型农业系统整体性假定
        4.1.2 物质与能量流分析的引入
    4.2 西部典型小农户生产系统的物质流现状
        4.2.1 研究对象说明
        4.2.2 经济持续性
        4.2.3 生态持续性
    4.3 建立能量流的投入产出模型
        4.3.1 里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4.3.2 投入产出矩阵P
        4.3.3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
        4.3.4 应用实例
        4.3.5 结论
第5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与预测
    5.1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理论构架
        5.1.2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目标
        5.1.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估预测的思路
        5.1.4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估预测的技术路线
        5.1.5 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5.2 循环型农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5.2.1 产出指标-社会经济效益驱动指标
        5.2.2 投入减量化指标
        5.2.3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5.2.4 环境安全指标
        5.2.5 评估模型与方法选择
    5.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5.3.1 数据采集
        5.3.2 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5.3.3 标准化处理
        5.3.4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状况综合评估值
        5.3.5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5.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状况预测
        5.4.1 BP神经网络模型
        5.4.2 西部循环型农业综合发展趋势预测
    5.5 结论
第6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模式设计
    6.1 循环型农业的基本模式设计
        6.1.1 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模式
        6.1.2 资源再利用型循环农业模式
        6.1.3 资源开发型循环农业模式
    6.2 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构建
        6.2.1 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6.2.2 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构建案例
        6.2.3 农村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案例
    6.3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区域模式构思
        6.3.1 西部循环型农业模式选择的原则和思路
        6.3.2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区划
        6.3.3 西部循环型农业模式的战略构想
    6.4 案例:西部农户发展沼气循环型农业的综合效益
        6.4.1 直接经济效益
        6.4.2 间接经济效益
        6.4.3 间接生态效益
        6.4.4 改善卫生环境
第7章 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管理
    7.1 西部农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7.1.1 农业科研机构面临的问题
        7.1.2 农户和涉农企业接受使用技术面临的问题
        7.1.3 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
        7.1.4 农业技术创新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7.2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
        7.2.1 循环型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结构与目标原则
        7.2.2 循环型农业的主导技术体系
        7.2.3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模式
        7.2.4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变迁的运行机制
    7.3 西部循环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变革
        7.3.1 改革农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体制
        7.3.2 调整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制度
        7.3.3 建立促进循环型农业技术应用的投入补偿机制
        7.3.4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7.3.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变革
第8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构建了循环型农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体系
        8.1.2 解剖了西部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8.1.3 设计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和产业链
        8.1.4 综合探究了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8.1.5 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对策建议
        8.2.1 建立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体系
        8.2.2 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循环型农业发展
        8.2.3 推广参与式方法,强化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观
        8.2.4 扶持西部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引进外部龙头企业投资
        8.2.5 加强行政区际合作,实现区域大循环
        8.2.6 强化保障措施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四、新一代环保奶畜精料——生物活性蛋白奶牛颗粒精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源纤维素酶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鉴定[D]. 王尧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瘤胃微生物重塑对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采食行为的影响[D]. 蒋涛.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微生态制剂及纳米活化水在獭兔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王志恒.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4]西部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王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5]科技前沿[J]. 王丽. 北方牧业, 2004(21)
  • [6]陕西研制出奶牛颗粒精料[J]. 《中国乳业》. 北方牧业, 2004(08)
  • [7]科技前沿[J]. 王丽. 北方牧业, 2003(21)
  • [8]科技前沿[J]. 王丽. 北方牧业, 2003(17)

标签:;  ;  ;  ;  ;  

新一代环保奶牛浓缩物——生物活性蛋白奶牛颗粒浓缩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