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照亮人类未来

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照亮人类未来

一、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照亮人类的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宁[1](2021)在《基于氮化镓垂直结构LED的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系统的研究对于现阶段特殊场景的通信需求,如水下通信、战场抗电磁干扰通讯、卫星舱内数据传输,与未来6G通信、光互连、智慧显示等关键新兴技术领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水下通信为例,现有的通信方式大多只采用声呐技术,无法进行海量数据、视频画面的高速传输;或局限于传统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大功率与高速调制性能不可兼得的问题,导致VLC系统无法实际投入使用。研制出大功率、高亮度、高速调制特性的LED及其可见光通信系统将解决水下近距离高速通信的难题,作为声呐技术的补充通信手段,对国家海洋资源勘探、军事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本文从LED与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底层机制出发,研制基于硅基氮化镓(Gallium Nitride,Ga N)垂直结构的大功率LED,设计其高速VLC系统并完成工程化测试。本文首先选定纯净海水的信道模型,作出水下VLC系统关键技术点的需求分析;其次根据要求制备基于Ga N的垂直结构发光芯片,利用测试平台对芯片各项光电、通信参数进行详细表征,为后续VLC系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基于LED芯片数据,分为发射、接收、自动增益、数字调制四大技术模块设计研发面向水下场景大功率的高速VLC系统,并完成工程化样机与实景性能测试。本文实验结果和数据表明,Ga N垂直结构LED具有稳定3W的电功率,无一次透镜封装下大于60m W的光功率输出,在16QAM调制千分之三误码率下达375Mbit/s通信速率,并支持60Mbps PRBS波形传输;同时,基于Ga N垂直结构LED的大功率可见光通信系统通过10米水槽进行2Mbps FSK信号通信实验,完成全双工音视频实时传输的工程化测试。因此,本文基于Ga N垂直结构LED的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特殊场景中近距离高速通信的难题,为大功率光通信的后续研究给予了参考方案。

王美营[2](2021)在《基于蒽的新型手性发光分子的合成及在OLEDs中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新一代纯有机发光材料,具有小的单(S1)-三线态(T1)能级差(ΔEST<0.3e V),可以使占75%的三线态激子通过反系间穿越至单线态进行延迟发光,其内量子效率理论上可达100%,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科研和产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高效的TADF分子需要兼具小的ΔEST和大的单线态辐射跃迁速率,这两者理论上又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近期人们又发展了热活化敏化发光机制,以TADF分子作为主体材料负责提高激子利用率,传统荧光/磷光材料为发光客体,实现了高效OLED的构筑。与OLED的发展类似,能直接获得圆偏振光的电致圆偏振发光二极管(CP-OLED),其发光客体也经历了手性荧光材料、手性磷光材料、手性TADF材料等三个阶段。然而手性TADF材料是一类兼具高量子产率、TADF、强圆偏振发光(CPL)、良好迁移率等诸多性质的“超级分子”,极大地增加其设计与合成难度。本学位论文设计合成一对高荧光量子产率(PLQY)的手性荧光分子,并以其作为发光客体,TADF分子作为敏化主体,利用热活化敏化发光机制,构筑了具有高器件效率的CP-OLED,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基于蒽类衍生物具有高PLQY的特性,将手性基团-八氢联二萘酚(OBN)引入到蒽的骨架上,再通过芳胺基团的引入提高分子的溶解度和PLQY,得到一对具有高PLQY的手性荧光对映体。从商业化原料二氟邻苯二甲酸酐出发,经过傅克反应得到四氟取代的蒽醌,再利用亲核取代反应将手性OBN接入蒽醌骨架,得手性蒽醌,然后经过还原反应、溴代反应、钯催化碳氮偶联三步反应得到基于蒽的手性荧光分子((+)-(R,R)-OBN-PAD和(-)-(S,S)-OBN-PAD)。利用核磁、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HPLC、单晶等方法对所得分子进行了结构和纯度的表征。进一步,对手性荧光分子的光电性质进行了研究。该手性荧光分子在甲苯中的荧光发射峰为526nm,PLQY高达98%,该分子还具有显着的CD和CPL性质,其不对称因子(glum)为+2.1×10-3和-2.3×10-3。利用Ph Cz Trz为宽能隙主体材料、TADF材料PXZ-DPS为敏化剂,(+)-(R,R)-OBN-PAD和(-)-(S,S)-OBN-PAD为发光客体的三元发光层进行CP-OLED器件的制备。经过器件筛选和优化,发光层三者最佳比例为1:10%:1%,所得CP-OLED的EQEmax为21.3%,启动电压为3.0 V,而且器件还具有极低的效率滚降,亮度为1000cd m-2到10000cd m-2时效率滚降值仅为1.4%和28.8%。此外,所得器件还具有明显的电致圆偏振发光性质,其不对称因子(gEL)为+1.8×10-3和-1.4×10-3,为制备高效、节能、稳定的CP-OLED提供了全新的策略。

刘玥[3](2021)在《融合公众感知的居住区照明模型构建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居住区户外空间照明对居民夜间的出行及人身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照明不足可能会对行人安全感与社区的夜间活力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过度的户外照明也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形成光污染,增加财务和环境成本。因此,需要开发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满足节能要求的户外照明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地面夜间光参数实测,与人们在不同照明环境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建立感知评价与照明参数之间的相关模型,以提供不同区域、不同道路环境下的照明设计指导,从而改善行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照明质量,为行人照明研究与优化创造新的视角。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基于地面实测与公众感知评价的照明数据库建立以主观评价量表和地面照明实测结合的方法,选取大连市8个典型居住区进行调研,得到测点的照明属性(照度、亮度、光谱、色温、眩光程度等)、灯具参数(光源类型、布光方式、灯杆间距等)、道路尺寸以及公众对这些测点的感知评价值记录。总结居住区公共空间照明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不同区域的居住区照明及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造成差异性的原因。(2)地面照明实测值与安全性、舒适度评价值的耦合模型建立对主观评价值和实测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公共空间照明安全性及舒适度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得出居住区照明参数的推荐值,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照明的优化提供思路及数据支持。(3)室外照明因素对居民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影响居民安全性及舒适性感知的因素众多,基于地面实测结果,针对行人夜间行走的安全性、预防犯罪问题进一步研究。对于眩光的感知影响机制和人脸辨别能力问题,于实验室进行补充实验,以探寻动态及静态眩光下公众的不舒适感,以及不同光环境和距离下面部识别的差异性。(4)居住区公共空间夜间光环境优化策略提出和优化方案试设计依据实地调研和实验结果的研究结论,结合现有照明标准等资料,对居住区内的道路照明、广告牌照明等不同功能、区域的照明提出改进策略。选取调研中不满足安全性及舒适性指标的四个路段: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以及宅前路为研究对象,利用照明优化模拟软件对照明现状进行模拟,分析照明质量不佳的成因,并根据改进策略进行灯具选型及优化,以满足居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能源消耗。

曾翌[4](2021)在《基于自由曲面汽车激光前照灯照明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前照灯照明领域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从最早的白炽灯、卤素灯、氙气灯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LED灯。目前LED灯的发光效率为80-150lm/W,该发光效率还不足以满足汽车照明的需求,并且不利于节能环保;其次,车用大功率LED的发光芯片尺寸大,不利于配光设计;LED灯的照明距离还不能完全满足行车安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可替代LED灯的方案。由于激光光源具有亮度高、照射距离远以及光效高等特性,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所以激光光源用于汽车照明领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选用波长为450nm的蓝色激光光源,荧光材料选用YAG类型的黄色荧光粉,根据光色混光原理制备白光。蓝色激光照射到黄色荧光粉后,荧光材料受激发出黄光,蓝色激光在荧光粉内部散射,一定比例的黄光和蓝光相混合制备出所需要的照明白光。根据光色的混光原理得到白光的配光曲线。根据GB25991-2010《汽车用LED前照灯》法规中照度和光型的要求分别针对汽车远光灯和近光灯进行配光设计。根据非成像光学理论,首先利用斯涅耳定律以及能量网格映射的设计方法对反射式自由曲面面型进行设计,根据实际设计情况,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斜三角式的光源-目标面的映射关系;运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计算得到离散点坐标;使用UG软件建模,将所有离散点拟合,得到光滑、完整的自由曲面面型;最后,自由曲面反射镜模型导入Light Tools中进行仿真模拟。根据模拟的结果对自由曲面的面型进行优化,经过能量反馈优化法的多次优化,各测试点和区域的照度均满足国标法规的要求,高亮区域更加突出。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为81%。本文所设计的自由曲面反射镜可根据精准计算完成初步配光,优化后使结果满足汽车前照灯法规要求。运用上述方法进行了仿真模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法规配光要求的同时,所设计的系统结构小巧,节约了设计空间,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了近光灯的特殊光斑形状要求的同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节能环保。随着对激光汽车前照灯的深入研究,大部分车型中也将普遍拥有这双更明亮的“眼睛”。

吴凡[5](2020)在《基于硅基氮化镓的全双工可见光通信芯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光子器件已经成为通信革命的核心。氮化镓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转化性能在现代可见光通信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制作的LED器件具有体积小、低功耗、发光效率高和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本文设计制备出了基于硅基氮化镓的全双工可见光通信芯片,并对其性能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首先,通过紫外接触式光刻工艺、RIE-ICP刻蚀工艺以及电子束蒸镀等工艺制备完成硅基氮化镓芯片。采用背后硅衬底剥离以及III族氮化物薄膜减薄的方法提高出光效率。通过刻蚀形成悬臂梁,采用机械转移的方式实现不同衬底的转移。其次,对硅基氮化镓芯片进行的形貌表征和性能分析,揭示芯片存在发光与探测共存现象,能够实现全双工通信。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全双工可见光音频系统,设计采用的由预加重电路、电压跟随器和Bias-T电路组成的发射端和由信号提取电路和放大电路组成的接收端。设立多组不同条件的对比实验,对音频系统的结果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证明具有良好的通信性能。音频系统的成功实现证明了硅基氮化镓芯片进行全双工通信的潜力。

孙涛[6](2020)在《基于遗迹展示视角的大明宫东缓区夜景亮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遗迹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见证,人文历史遗迹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轨迹过程中的重要记忆,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人文历史遗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夜景亮化工程是遗迹景观塑形、保护和展示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过度的亮化工程与遗迹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如何在人文历史遗迹保护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展旅游开发,营造适合本地区遗迹夜景亮化方法,提升人文景观亮化的地域性和实效性,以便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人文历史遗迹这一宝贵财富。本文首先对遗迹保护和遗迹展示开发利用的历程等相关理论概念进行综述,结合近现代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和我国城市夜景亮化发展的模式方法,总结出遗迹夜景亮化展示在遗迹保护中的定位和人文景观中的亮化模式,包括城市设计层面上的要求以及在遗迹保护方面的作用等。其次对适合遗迹保护的夜景亮化做系统分析,总结提炼出遗迹夜景亮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并针对西安市内着名人文历史遗迹夜景亮化现状做出调研分析,提出现阶段人文景观亮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通过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传承着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历史文化遗迹夜景亮化展示是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受到国家政策、城市经济基础、保护方法、照明技术和设计技术的影响。历史文化遗迹夜景亮化展示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初步探究西安大明宫历史文化遗迹夜景亮化展示设计,为总结出适合西安的人文景观亮化展示方法,为西安营造历史文化夜景氛围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孙若夕[7](2020)在《浅析艺术照明演变》文中研究说明从人类第一次将火种引入洞穴,光明便照亮了人类的夜晚,光如同一把钥匙缓缓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大门。从原始先民举着石灯火把绘制洞穴壁画到封建社会各类精美的灯具和灯节文化,同时期的西方精美的教堂玻璃画和华丽的洛可可,再到电灯的发明和电光源时代的全片来临。每一次照明方式的进步都推进了艺术历史的发展。现今第三次照明技术的革新给艺术照明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美术馆与博物馆在艺术品呈现上也有了更加专业系统的照明方式,使得各个时期的各类型艺术品都能完美还原,准确呈现出其质感与气质。自然光在人类的历史中与人造光源一直不分伯仲,甚至在火光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对自然光的应用,由此促使了建筑艺术的发展。现今的博物馆与美术馆在绿色照明的要求下,为环保节能降低资源的消耗,对自然光的运用也科学具体起来。

朱庆秋[8](2020)在《现代园林照明设计的研究 ——以合肥市天鹅湖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休闲娱乐趋于夜晚化,夜景建设越来越引人注重,灯光作为夜景创作的骨架,肩负着亮化和美化夜晚的职责。各大城市的夜间照明建设快速发展,园林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园林照明设计的研究工作也在随之展开。本论文立足于过去,探究世界照明历史,追溯国内外的照明文化根源,并进一步总结出目前国内照明设计的现状:照明设置混乱无序,照明规范不完善。伴随着这些问题对现代园林的照明设计展开讨论。首先从基本属性、视觉感知、环境心理、光源与灯具这四个方面对光进行阐述,为课题下一步深层次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其次从整体的角度对现代园林照明的需求进行讨论,总结出现代园林照明设计的四大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二是意境营造,三是主次分明,四是绿色生态。使得照明设计层层递进,园林夜景能够亮起来—雅起来—美起来—“绿”起来。然后从局部的角度对园林五大要素(建筑、植物、水景、硬质铺装、景观小品)进行细节分析。园林夜景是以景观要素为载体,灯光为表达方式的综合性艺术,如何将景观要素与灯光完美融合,是设计的要点也是难点。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出景观要素照明的对象以及方式,从中发现园林照明良好的设计思路。最后从理论分析转入实际应用,从整体设计构思和局部景观要素的角度分别对合肥市的天鹅湖公园进行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自数据分析出:天鹅湖公园的整体照明效果良好,大部分游客对水景照明最满意,对广场和景观小品照明比较满意,对植物和道路照明则不太满意。园内局部亮度不足、眩光严重以及灯具裸露的问题亟待解决。期盼能够对未来合肥市的园林照明设计有所帮助。

饶超[9](2020)在《高显色性、宽可调色温LED白光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LED作为第四代照明光源,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照明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照明,对于色温可调和显色性高的白光源有了更多的需求。随着人本照明理念深入人心,在未来的照明领域市场,色温可调、显色性高的白光源有着极大的潜力。本论文通过优化仿真得到了LED组合的最优方案——红黄绿蓝四种单色LED,且利用光学仿真获得合理的排列方式,通过驱动实现可调白光。在较宽的色温范围内,通过优化算法仿真,得到每一色温在最大一般显色指数Ra和在最大一般显色指数时的各单色LED的混光比例。在光学仿真部分,为实现最佳的混光均匀效果,首先提出分组构型方案与传统的矩形构型方案即同心圆构型方案,通过光学软件的对三种方案进行建模,并且根据色度学参数对三种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比较,得到优秀的类型方案,并通过调整LED之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得到最佳的LED阵列方案。在驱动电路部分,通过驱动选型选择了合适的LED驱动器,并将LED阵列方案与LED驱动器组合在一起,并且根据色温与各单色LED混光比例的关系表,通过PWM驱动LED阵列实现高显色性、宽可调色温的LED白光源。

卢博[10](2020)在《氮化镓基Micro-LED显示阵列制备与热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基于Ⅲ族氮化物的发光二极管(LED)器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例如光通信、交通信号、全彩色显示屏以及液晶显示屏的背光。但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早期的液晶显示技术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Ga N基Micro-LED阵列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如高亮度、低延迟、较长的使用寿命和高对比度,逐渐受到显示行业的青睐。本文详细介绍了LED外延片工艺制造流程,设计并制造了基于Ⅲ族氮化物(Ga N)的Micro-LED显示阵列。对于Micro-LED阵列中芯片数量逐渐增加导致的热量积累问题,研究了Mini-LED阵列的热稳定性与温度均匀性。本文还对基于柔性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板上的32×32 MiniLED阵列进行热稳定性分析,同时分析其在固定工作亮度下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在室温下测得该阵列的最高亮度超过5000 nits,能较好满足户外显示所需亮度。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工作亮度超过5000 nits,LED阵列表面的温度差也小于9℃,平均温度为33℃。在以PET基板为衬底的条件下,该Mini-LED阵列实现了优异的散热效果。在三种不同的亮度(10、700和5000 nits)下计算出电致发光光谱(EL)的色差,计算得出的色差值远小于人眼的颜色判别阈值(0.005),在亮度和色差要求上均满足显示行业的要求。同时,该LED阵列由于其EL半高宽较窄(20nm)实现了比Rec.2020色域更广的蓝光色坐标,为Micro-LED显示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照亮人类的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照亮人类的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氮化镓垂直结构LED的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见光通信的研究意义
        1.1.1 氮化镓基光电器件的发展
        1.1.2 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应用
    1.2 可见光通信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GaN垂直结构LED及其通信系统的研究基础
    2.1 引言
    2.2 发光二极管
        2.2.1 LED的发光机理
        2.2.2 LED的通信能力
        2.2.3 GaN垂直结构发光二极管
    2.3 可见光通信系统
        2.3.1 VLC技术的工作原理
        2.3.2 VLC系统的信道分析
        2.3.3 基于GaN垂直结构LED的VLC系统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基GaN垂直结构发光二极管器件
    3.1 引言
    3.2 硅基GaN光电器件的晶圆结构
    3.3 芯片制备流程
    3.4 硅基GaN垂直结构LED芯片性能分析
        3.4.1 器件形貌表征
        3.4.2 伏安特性测试
        3.4.3 光谱特性测试
        3.4.4 通信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aN垂直结构LED的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
    4.1 引言
    4.2 可见光通信系统设计
        4.2.1 大功率可见光发射机
        4.2.2 高灵敏度可见光接收机
        4.2.3 自动增益控制模块
        4.2.4 数字调制解调模块
    4.3 水下蓝光通信系统
        4.3.1 水下蓝光通信系统样机
        4.3.2 工程化测试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蒽的新型手性发光分子的合成及在OLEDs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概述
        1.1.1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1.1.2 有机电致发光客体材料
        1.1.2.1 有机电致荧光材料
        1.1.2.2 有机电致磷光材料
        1.1.2.3 有机电致TADF材料
    1.2 有机电致TADF敏化OLEDs
        1.2.1 TADF敏化的磷光OLED
        1.2.2 TADF敏化的荧光OLED
        1.2.3 TADF敏化的TADF OLED
    1.3 手性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3.1 圆偏振光原理及CP-OLED器件
        1.3.2 手性有机荧光分子
        1.3.3 手性有机磷光分子
        1.3.4 手性有机 TADF 材料
    1.4 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蒽类手性荧光分子的设计合成
    2.1 课题的提出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化合物的合成
        2.3.1 化合物(+)-(R,R)-OBN-AQ和(-)-(S,S)-OBN-AQ的合成
        2.3.2 化合物(R,R)-OBN-AC和(S,S)-OBN-AC的合成
        2.3.3 化合物(R,R)-OBN-ACBr和(S,S)-OBN-ACBr的合成
        2.3.4 化合物(+)-(R,R)-OBN-PAD和(-)-(S,S)-OBN-PAD的合成
    2.4 HPLC分析手性化合物的光学纯度
第三章 蒽类手性荧光分子性质和敏化OLEDs性能研究
    3.1 理论计算
    3.2 单晶数据
    3.3 热稳定性和手性稳定性
    3.4 电化学性质
    3.5 光物理性质
    3.6 手性光学性质
    3.7 敏化型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3.8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核磁谱图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融合公众感知的居住区照明模型构建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居住区照明对人类社会有重要影响
        1.1.2 现有居住区光环境问题突出
        1.1.3 智慧照明时代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居住区照明研究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夜间视觉理论基础
        2.1.1 人眼的光感受器
        2.1.2 眼睛敏感度函数
        2.1.3 人类视觉的亮度和线性度
    2.2 现有照明标准
        2.2.1 CIE照明标准
        2.2.2 我国现有照明标准
        2.2.3 其他各国照明标准
        2.2.4 各国照明标准的比较分析
    2.3 居住区夜间光环境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照度的影响
        2.3.2 眩光的影响
        2.3.3 色温及显色性的影响
        2.3.4 人际距离的影响
    2.4 研究现状评述
3 大连市居住区照明现状调研
    3.1 大连居住区照明调研方法
        3.1.1 夜间光环境地面实测
        3.1.2 夜间光环境主观评价调研
    3.2 大连市调研居住区选取
        3.2.1 调研街区筛选
        3.2.2 调研居住区筛选
        3.2.3 调研居住区信息概况
    3.3 基于地面实测的居住区夜间光环境研究
        3.3.1 高亮度值区域小区道路照明实测结果
        3.3.2 低亮度值区域小区道路照明实测结果
        3.3.3 不同小区照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3.3.4 各小区光干扰现状分析
    3.4 公众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照明的感知评价调研
        3.4.1 调研方法
        3.4.2 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3.5 感知评价结果与照明实测值相关性分析
        3.5.1 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3.5.2 舒适性评价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室外照明因素对居民安全和舒适性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A:静态LED眩光源对居民安全及舒适性感知影响的研究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分析方法
        4.1.4 实验结果分析
        4.1.5 实验结论
    4.2 实验B:动态彩色眩光对居民安全及舒适性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2.4 实验结论
    4.3 实验C:面部照度及色彩对人脸识别影响实验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3.4 实验结论
    4.4 实验D:人际距离对面部细节辨识度实验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4.4 实验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居住区公共空间夜间光环境优化设计
    5.1 设计目的及原则
        5.1.1 设计目的
        5.1.2 设计原则
    5.2 设计原理及方法
        5.2.1 照明灯具
        5.2.2 照明布置
        5.2.3 安装高度和间距
    5.3 居住区照明眩光及光干扰改善策略
        5.3.1 通过灯具改善
        5.3.2 通过路面改善
        5.3.3 广告灯光限制
    5.4 大连居住区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5.4.1 居住区级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5.4.2 居住小区级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5.4.3 组团级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5.4.4 宅前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小区亮度值数据统计
附录B 调研小区主观评价问卷
附录C 图目录
附录D 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自由曲面汽车激光前照灯照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车前照灯的发展
        1.2.1 汽车前照灯光源
        1.2.2 汽车前照灯结构
    1.3 激光汽车前照灯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前照灯配光法规要求及自由曲面设计理论
    2.1 汽车前照灯法规要求
        2.1.1 近光灯配光法规要求
        2.1.2 远光灯配光法规要求
    2.2 照明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2.2.1 非成像光学理论
        2.2.2 自由曲面设计
    2.3 光束整形系统
    2.4 软件工具介绍
    2.5 白光光源制备
        2.5.1 白光制备原理
        2.5.2 白光制备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前照灯远光灯照明系统设计
    3.1 远光灯照明系统设计
        3.1.1 远光灯照明系统设计方案
        3.1.2 光源能量划分形式
        3.1.3 目标面划分形式
        3.1.4 建立光源和目标面对应关系
        3.1.5 自由曲面计算方法
    3.2 远光灯模型构建及仿真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前照灯近光灯照明系统设计及优化
    4.1 近光灯照明系统设计
        4.1.1 近光灯照明系统设计方案
        4.1.2 光源和目标面划分形式
        4.1.3 建立光源和目标面对应关系
        4.1.4 自由曲面构造方案
        4.1.5 自由曲面优化设计
    4.2 近光灯模型构建与仿真模拟
        4.2.1 近光灯模型构建
        4.2.2 近光灯仿真模拟
        4.2.3 近光灯模拟结果问题分析
    4.3 近光灯照明系统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基于硅基氮化镓的全双工可见光通信芯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见光通信的发展历史
    1.2 可见光通信的优势和缺点
    1.3 可见光通信的特性研究
        1.3.1 可见光通信的信道模型和传输特性
        1.3.2 可见光通信的调制方法
        1.3.3 可见光通信的MIMO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GaN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
    2.1 GaN材料的发展背景
    2.2 GaN的材料特性
    2.3 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原理
    2.4 III族氮化物的欧姆接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nGaN/GaN多量子阱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制备工艺
    3.1 芯片制备工艺
        3.1.1 光刻工艺
        3.1.2 刻蚀工艺
        3.1.3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
        3.1.4 退火工艺
    3.2 器件加工流程
    3.3 器件转移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QW器件的性能分析
    4.1 伏安特性曲线
    4.2 光电流曲线
    4.3 发光与探测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双工可见光音频通信系统设计
    5.1 发射端设计
        5.1.1 预加重电路设计
        5.1.2 Bias-T电路设计
        5.1.3 电压跟随器
    5.2 接收端设计
        5.2.1 信号提取电路设计
        5.2.2 放大电路设计
    5.3 系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6)基于遗迹展示视角的大明宫东缓区夜景亮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1 遗迹保护研究现状
        1.3.2 遗迹亮化展示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遗迹夜景亮化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遗迹保护展示
        2.1.2 夜景亮化
        2.1.3 遗迹保护区夜景亮化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环境心理学
        2.2.2 美学和色彩学
        2.2.3 亮化照明理论
        2.2.4 遗迹亮化理论
    2.3 案例分析
        2.3.1 西安明城墙、唐城墙遗址公园亮化调研分析
        2.3.2 日本京都浅草寺亮化调研分析
第三章 遗迹保护缓冲区夜景亮化设计原则和方法
    3.1 夜景亮化设计原则
        3.1.1 内涵建设与文化挖掘
        3.1.2 亮化的艺术表达
        3.1.3 整体性和文化性原则
    3.2 夜景亮化设计方法
        3.2.1 明确亮化设计主题
        3.2.2 分区亮化与特色营造
        3.2.3 亮化设计方法
        3.2.4 灯具的选取
    3.3 夜景亮化中应避免的光污染
        3.3.1 光污染的特点和危害
        3.3.2 光污染在亮化中的表现
        3.3.3 改善光污染的措施
第四章 西安大明宫东缓区夜景亮化设计研究
    4.1 西安大明宫概况分析
        4.1.1 演变过程
        4.1.2 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
        4.1.3 大明宫东缓区周边夜环境现状分析
    4.2 西安大明宫东缓区景观亮化设计
        4.2.1 设计理念
        4.2.2 亮化设计策略
        4.2.3 亮化效果创作
    4.3 灯源和样式的选择
        4.3.1 亮化灯光的表现方式
        4.3.2 亮化灯具的选择
        4.3.3 亮化节能控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浅析艺术照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自然光时期的世界
    1.1 开启光明之门-石器时代的火焰之光与洞穴壁画
    1.2 传说之光-古代西方的墓葬王宫与神庙
    1.3 建筑之光-西方中世纪的教堂玻璃画
    1.4 城市之光-照明发展对西方艺术表现的影响。
2 中国历史之光
    2.1 火炬与青铜灯-夏至晋朝的灯具造型
    2.2 宫灯与灯节-隋至清朝的花灯样式
    2.3 光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3 电光源时代的繁荣
    3.1 火光源灯具形态拾遗
    3.2 电光源绪论
    3.3 电光源类型简述
    3.4 博物馆与美术馆艺术照明方式与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8)现代园林照明设计的研究 ——以合肥市天鹅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人们夜间生活的实际需求
        1.2.2 塑造城市景观形象的需求
        1.2.3 城市经济的内在需求
        1.2.4 园林系统性设计的需求
    1.3 国内外照明发展历史
        1.3.1 国内照明发展历史
        1.3.2 国外照明发展历史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照明现状对比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园林照明设计的技术支撑
    2.1 光与基本属性
        2.1.1 可见光
        2.1.2 光度单位
        2.1.3 色温与显色性
    2.2 光与视觉感知
        2.2.1 视觉关注与对比敏感度
        2.2.2 视觉掩盖
        2.2.3 视觉疲劳
    2.3 光与环境心理
        2.3.1 年龄对照明的限制
        2.3.2 色彩对心理的影响
    2.4 光源与灯具的选择
        2.4.1 光源、灯具的概念
        2.4.2 光源的选择
        2.4.3 灯具的选择
第三章 园林照明的设计原则
    3.1 以人为本——亮起来
        3.1.1 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3.1.2 以人为本的方式
    3.2 意境营造——雅起来
        3.2.1 意境营造的必要性
        3.2.2 意境营造的方式
    3.3 主次分明——美起来
        3.3.1 主次分明的必要性
        3.3.2 主次分明的方式
    3.4 绿色生态——“绿”起来
        3.4.1 绿色生态的必要性
        3.4.2 绿色生态的方式
第四章 景观要素的照明设计
    4.1 建筑
        4.1.1 建筑照明的对象
        4.1.2 建筑照明的方式
        4.1.3 建筑照明的实例分析
    4.2 植物
        4.2.1 植物照明的对象
        4.2.2 植物照明的方式
        4.2.3 植物照明的实例分析
    4.3 水景
        4.3.1 水景照明的对象
        4.3.2 水景照明的方式
        4.3.3 水景照明的实例分析
    4.4 硬质铺装
        4.4.1 道路照明
        4.4.2 广场照明
    4.5 景观小品
        4.5.1 景观小品照明的对象
        4.5.2 景观小品照明的方式
        4.5.3 景观小品照明的实例分析
第五章 合肥天鹅湖公园实例分析
    5.1 天鹅湖公园项目概况
    5.2 天鹅湖公园照明设计思路
        5.2.1 地域文化与主题
        5.2.2 景观照明空间布局
        5.2.3 景观照明灯光布局
    5.3 天鹅湖公园景观要素的照明分析
        5.3.1 水景照明
        5.3.2 道路照明
        5.3.3 广场照明
        5.3.4 植物照明
        5.3.5 景观小品照明
    5.4 天鹅湖公园照明存在的问题
        5.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4.2 公园照明存在的主要问题
    5.5 案例分析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合肥市天鹅湖公园照明设计评价
作者简介

(9)高显色性、宽可调色温LED白光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光源的发展
    1.2 LED发光机理及其特性
    1.3 LED白光的实现方式
    1.4 可调白光的实现方式
    1.5 人本照明的出现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探究的内容
第二章 色度学基础及LED白光混光原理
    2.1 色度学基础
        2.1.1 人眼的视觉特性
        2.1.2 颜色的基本描述
        2.1.3 颜色匹配实验
        2.1.4 CIE色品坐标系统
        2.1.5 光源的色温及相关色温
        2.1.6 显色指数
    2.2 LED混光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优化算法仿真
    3.1 智能优化算法及仿真软件介绍
    3.2 优化算法仿真
        3.2.1 LED数据库的建立
        3.2.2 优化仿真流程
    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ED阵列设计
    4.1 光学仿真方案
    4.2 参数仿真及仿真分析
        4.2.1 色温仿真结果分析
        4.2.2 色坐标仿真结果分析
        4.2.3 综合结果分析
        4.2.4 分组构型单组方案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ED白光源驱动电路设计及整合测试
    5.1 光谱光电综合测试系统
    5.2 调光方式的选择
    5.3 LED白光源驱动电路设计
    5.4 LED白光源的整合
    5.5 LED白光源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氮化镓基Micro-LED显示阵列制备与热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Micro-LED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1.2.1 显示技术介绍
        1.2.2 Micro-LED显示原理
        1.2.3 LED热效应
        1.2.4 Micro-LED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显示阵列热稳定性阈值
    2.1 色彩空间
        2.1.1 CIE1931
        2.1.2 CIE1976
        2.1.3 常见色域
    2.2 温度变化对发光光谱的影响
        2.2.1 温度对GaN器件的影响
        2.2.2 温度对光谱影响的定量描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Micro-LED阵列的设计与制备
    3.1 Micro-LED制造流程
        3.1.1 光刻
        3.1.2 预处理
        3.1.3 ICP刻蚀
        3.1.4 磁控溅射蒸镀ITO
        3.1.5 电子束蒸发蒸镀金属层
        3.1.6 PECVD镀 Si O_2 保护层
        3.1.7 电子束蒸发蒸镀金属铟
    3.2 光刻掩模版设计
        3.2.1 Mask整体设计考量
        3.2.2 台面刻蚀掩模版Mesa
        3.2.3 电流扩展层CSL
        3.2.4 金属层ECEL
        3.2.5 接触孔Contact Hole
        3.2.6 蒸镀铟盘Indium
        3.2.7 对版标记以及曝光量标记
    3.3 Micro-LED芯片制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ini-LED阵列的温度分布分析
    4.1 Mini-LED阵列制造介绍
    4.2 Micro-LED阵列温度分布
    4.3 显示阵列热稳定性分析
        4.3.1 基于温度变化的热稳定性分析
        4.3.2 基于光谱变化的热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与展望
    5.1 Micro-LED的应用
        5.1.1 全彩化LED显示
        5.1.2 可见光通信
        5.1.3 柔性LED阵列
        5.1.4 深紫外Micro-LED杀菌
    5.2 Micro-LED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照亮人类的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氮化镓垂直结构LED的水下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D]. 王林宁.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基于蒽的新型手性发光分子的合成及在OLEDs中应用[D]. 王美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3]融合公众感知的居住区照明模型构建与优化设计[D]. 刘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自由曲面汽车激光前照灯照明系统设计[D]. 曾翌.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5]基于硅基氮化镓的全双工可见光通信芯片研究[D]. 吴凡.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6]基于遗迹展示视角的大明宫东缓区夜景亮化设计研究[D]. 孙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浅析艺术照明演变[D]. 孙若夕.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8]现代园林照明设计的研究 ——以合肥市天鹅湖公园为例[D]. 朱庆秋.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9]高显色性、宽可调色温LED白光源的设计与实现[D]. 饶超.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10]氮化镓基Micro-LED显示阵列制备与热稳定性研究[D]. 卢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照亮人类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