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文物防变色缓蚀机理研究

银质文物防变色缓蚀机理研究

一、银器文物防变色缓蚀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康康[1](2021)在《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因其性能优异、装饰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中在工业领域的用量最大,特别是在电子、电气行业。由纯银(或银合金)直接制成或是在其他基材上电镀纯银(或银合金)制成的银制品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容易与空气中的腐蚀性物质(如H2S等)发生反应而变色(即发生腐蚀),从而导致其性能或外观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使用,因此在运输和储存中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对其进行防护十分重要。同时,许多工业银制品的形状都不规则、存在突起,在运输过程中当包装件受到振动或冲击时容易造成包装破损,所以还需要包装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为此,本课题采用主动防护包装作为防止或减缓银制品发生变色的手段,先制备出了不同铜粉含量和粒径的包装膜,并对其各种性能、变色效应和防护机理进行了研究,再采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对所制备的薄膜中防变色性能较佳的包装膜进行力学改性,最终制备出了一种防变色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较好的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该包装膜不仅适用于工业银制品的防护而且还适用于其他类型银制品的防护。首先,基于现有H2S腐蚀试验的方法,确定了低浓度H2S(3~4 ppm)的试验方法,再通过研究反应时间、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对H2S浓度的影响,确定了高浓度H2S(13~14ppm)的试验方案:在40℃下,分别用300 m L H2O和90 m L H2O溶解120 g Na2S·9H2O和28 g KH2PO4,然后将所得的两种溶液混合均匀,倒入由240 mm真空干燥器改装成的H2S试验装置内密封,在40℃左右的温度下反应产生H2S。其次,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铜粉进行预处理,利用挤出流延法制备了铜/低密度聚乙烯(Cu/LDPE)包装膜,通过研究不同铜粉含量和铜粉粒径对该包装膜的热学性能、阻隔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防变色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防变色性能和力学性能相对较佳的Cu/LDPE包装膜的配方:8 wt%Cu(平均粒径D50为1.381μm)、92 wt%LDPE。借助色差测试、激光显微镜和拉曼光谱(Raman)等手段研究了Cu/LDPE包装膜的变色效应,表明平均粒径D50为1.381μm铜粉制备的Cu/LDPE包装膜具有更加明显的变色效应,更适合作为H2S气体的“检测器”和不同H2S浓度或薄膜寿命终点的“指示器”。通过能量色散光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Cu/LDPE包装膜的防护机理,表明在与H2S、O2、水蒸气等腐蚀性物质接触过程中,包装膜中的铜粉发生反应生成了Cu2O和Cu S,从而阻止了这些腐蚀性物质继续进入包装内使银发生变色。最后,先采用3种不同熔融指数的LLDPE对LDPE包装膜进行力学性能改性,筛选出了改性效果最佳的材料和含量:LLDPE(118W)、20 wt%;再基于此结果继续对Cu/LDPE包装膜进行力学改性,最终制备出一种防变色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较好的铜/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Cu/LLDPE/LDPE)包装膜G2,其配方为:8 wt%Cu(平均粒径D50为1.381μm)、18.4 wt%LLDPE(118W)、73.6 wt%LDPE,经过3 ppm H2S 10 d腐蚀试验和14.5±0.5 ppm H2S 10 d腐蚀试验后,G2所包装的银片腐蚀后的色差分别为0.78、2.13,与纯LDPE包装膜G0所包装的银片(G0所包装的银片腐蚀后的色差分别为36.82、45.34)相比,其色差值分别下降了98%和95%;G2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为29.7 Mpa和75.8 k N/m,与纯LDPE包装膜G0的(G0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为25 Mpa和73.3k N/m)相比,其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提升了18.8%和3.4%。

陶小凤,陈坤龙,何海平[2](2016)在《馆藏银器的腐蚀特征与保护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银(Ag)呈白色,光泽柔和明亮,质地柔软,富延展性,自然界中大部分以化合状态存在。银是人类较早使用的金属,由于其独特的优良特性,常应用于器物装饰、首饰、食器、货币等。相对于铜、铁等金属材质而言,银及其合金较为稳定,其保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银器的保护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图在梳理有关古代银器腐蚀及其保护研究的科学文献,总结银器保护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以期为更好地开展银器保护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高晓阳[3](2016)在《馆藏银器的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通过对淄博市博物馆馆藏银器的变色病因分析,力求利用目前适宜保护馆藏银器的保护方法(主要是西北大学研制的可逆防银保护剂及防变色工艺和祝鸿等以PMTA、MBO和MBI为主的复配防银变色缓蚀剂及工艺),为馆藏银器发晦暗变黑等病变现象提供科学的治理措施,以及在保存环境改善等方面做一些有益探索。

汪学文[4](2015)在《银器文物缓蚀处理抗光照腐蚀的研究》文中指出吉林省文化科技研究所通过增加紫外光与荧光照射,使银器加快腐蚀,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来研究影响银器文物抗光照腐蚀的缓蚀处理因素,这里为防止银器腐蚀详细研究了PMTA(1-笨基-5-巯基四氮唑)、MBI(2-巯基笨并咪唑)、MBO(2-巯基笨并恶唑)及其复合缓蚀剂。并得出最佳配比的复合缓蚀剂,从而得出工艺上缓蚀处理的高要求。从试验结果表明,银器试片要事先经过4h、50℃预膜处理,加速银器腐蚀试验后观察表面颜色及外观变化,能满足银器文物抗变色达到缓蚀要求是,在酸性条件下,PMTA:MBO:MBI=2:1:3,总投入浓度为3000mg·L-1。这种试验结果能充分表明各腐蚀剂之间能够很好的协同反应,完全满足银器文物缓蚀处理要求。

万红敬,王晓梅,黄红军,李志广[5](2013)在《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对缓蚀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综述了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缓蚀剂组分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研究了缓蚀剂作用机理的方法等。

栾莉[6](2012)在《鎏金器、银器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南京长干寺遗址地宫出土金器、银器、鎏金器二十余件,以阿育王塔为其代表,反映了宋代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器物外覆鎏金银板,银板采用捶碟工艺等制作佛像和题记,并镶有宝石等,文物价值很高。阿育王塔和其他银器、鎏金器出土时表面呈现黑色或灰黑色,且部分鎏金层脱落,出土后,由于环境因素影响,部分器物产生了新的腐蚀。鎏金银器由银胎和表面的鎏金层组成,主要是银胎的腐蚀,故以阿育王塔银胎的模拟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模拟环境介质即含Cl-、S2-中的腐蚀行为,故采用NaCl、Na2S溶液为腐蚀介质,并通过电化学、SEM-EDS、XRD、XPS等方法研究了腐蚀产物的生成历程、腐蚀速率、形貌、尺寸变化,揭示样品在腐蚀介质中腐蚀的电化学本质、腐蚀行为和机理;通过静态挂片法、极化曲线法、EIS法等筛选出优良的缓蚀剂、封护剂,并对阿育王塔进行现场示范保护。主要结论:(1)Ag在NaCl水溶液中,当NaCl浓度由0.1(wt)%升高到3.5(wt)%时,φc负移值、ic升高值均较小,腐蚀热力学倾向和动力学速度增加较小。而腐蚀活化区电流密度迅速升高,钝化区的银试样以较高的腐蚀速率维持钝态。在上述浓度的NaCl溶液中在活化区电位+0.12VSCE恒电位极化不同时间后,腐蚀产物均为AgCl,且基体发生了孔蚀,且随着NaCl溶液浓度增高,AgCl生长速度增大,颗粒尺寸由0.1%NaCl水溶液中1-2um减小到3.5%NaCl水溶液中100nm;腐蚀层的颜色从灰白色变为黑色。(2)银在Na2S水溶液中,当浓度由20mg/L升高到5.0×104mg/L (5%),φc负移值,ic、活化区腐蚀电流密度升高值均较大,腐蚀的热力学趋势和动力学速率增加较大;在5%Na2S水溶液中,活化区腐蚀电流密度随阳极极化电位升高而迅速升高,并以较大的腐蚀电流密度维持钝态;在20mg/LNa2S水溶液中,活化区腐蚀电流密度随阳极极化电位的升高逐渐升高,并以相对5%水溶液而言较小的电流密度始终处于活化溶解状态。随着Na2S浓度增大,银表面S2-腐蚀活性中心多,Ag2S颗粒生长速度增快、尺寸减小、数量多;在5%Na2S中,在活化区电位-0.8VSCE恒电位极化5h,颗粒尺寸为1.86-5.10nm;在20mg/LNa2S中活化区电位+0.3VSCE恒电位极化8h,颗粒尺寸约为20um,(3)采用预膜法、重量法、动电位扫描法、交流阻抗法研究了所合成的月桂基咪唑啉(LM)对Ag在Na2S介质中的缓蚀效果;并与常用的含氮类缓蚀剂苯骈三氮唑(BTA)、含硫类缓蚀剂1-苯基-5-巯基四氮唑(PMTA)的缓蚀效果相比较。在缓蚀剂浓度均为1%情况下,得出缓蚀率从大到小顺序为:PMTA>LM>BTA。将1%LM和1%BTA复配具有缓蚀协同效应。(4)研究了用纳米TiO2改性的水性丙烯酸树脂(TX)对Ag的保护性能,得出纳米TiO2可提高TX对Ag的保护性能,其中在2%TX中加入0.1%纳米TiO2形成的涂层,对Ag在5mg/L Na2S水溶液中的保护性能最好。(5)对缓蚀、封护双重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用1%LM+1%BTA复配缓蚀剂缓蚀后,再用封护剂2%TX+0.1%TiO2封护时,比单独用1%LM、1%BTA、2%TX对Ag的保护效果好。(6)对鎏金样品进行的研究得出表面鎏金对银基体起加速腐蚀作用;当缓蚀剂、封护剂在银面及鎏金面都涂抹时的保护效果最好,仅涂银面不涂鎏金面保护效果次之,只涂鎏金面不涂银面的保护效果最差,所以在鎏金文物上涂抹缓蚀剂、封护剂时,最好是银面(或银胎)、鎏金面都涂抹。

杨长江,梁成浩,张旭[7](2009)在《银抗变色工艺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银的变色问题是困扰其应用的世界性难题。本文综述了抗变色银合金和表面处理等抗变色工艺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电镀、电泳、钝化、自组装膜和等离子体聚合物覆膜等抗变色工艺的现状和不足,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杨长江[8](2008)在《金银币变色机理和抗变色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银币在大气环境中的变色问题是困扰世界铸币、博物馆、收藏和考古行业多年的问题。有效地阻滞金银币的变色不仅对现代金银币的生产、储存和展览,而且对具有极高美学和艺术价值的古代金银币的收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意义的已变色金银币,熊猫金币和航空工业创建45周年银币,以及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银币,使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MP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剖析,发现所研究金币表面附着的Ag是其变色的主要原因,抛光工序中表面引入的污染物,如C、O、Mg和Si等,加速了金币变色。银币的锈层组成除Ag2S外,还有Ag2SO3和Ag2O。大气环境中的H2S和SO2等含硫污染物是银币变色的主要原因。在银币抛光过程中抛光膏残留的C、O和Mg等元素,以及在银币印花过程引入的Fe元素和有机物加速了银币变色。对会银币的加速变色试验印证了上述分析结果。采用阴极还原法不但能有效地去除金银币表面的色斑,且不影响表面状态。该方法对变色金银币的恢复还原,尤其对古代高价值金银币的还原,具有一定的意义。系统研究了银币在硫代乙酰胺气体中的变色历程,发现银锈层由Ag2S构成,银的色泽取决于锈层的厚度,随着环境相对湿度增加和温度升高,银变色速率提高:表面抛光和外加光源促进银变色。银变色动力学模型分析表明,Ag2S膜厚R与变色时间t呈线性关系:R=K×t,其中,K=(dkcA,bKG,A)/(aρB(k+KG,a。试验表明,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为InK=-10968.4/T+28.76,表观活化能E=91.2kJ/mol,银的变色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与模型结果一致。研制出环境友好的银币抗变色工艺-无铬钝化工艺,最佳工艺为,双氧水20 g/L,硅酸钠3.75g/L,碳酸钠1.25 g/L,8-羟基喹啉0.75g/L,乳酸3.75g/L,温度30℃。银经钝化工艺处理后,点滴试验和加速变色试验的抗变色时间分别达到3min和2h,是空白银试样的9倍和4倍,电化学测试表明,银的阴极氧去极化和阳极银的硫化过程均受到抑制,增强了银的抗变色性能。提出了水溶液中银币抗变色自组装膜(SAMs)工艺,并对其成膜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SAMs由十八烷基硫醇(C18SH)构成,以倾斜方式有序排列在银表面,相对于基体法线的倾斜角为51~62°,其厚度为0.96~1.36nm。SAMs不影响银币原始的亮度值、色度值和反射率。电化学测试和加速变色试验证实,银表面形成SAMs后具有优异的抗变色性能。银SAMs形成模型分析表明,膜初始吸附阶段(Ⅰ)为2级Langmuir吸附,膜重组结晶阶段(Ⅱ)为1级Langmuir吸附,动力学公式分别为θ(t)=(1.706ct)/(1+1.706ct)和θ(t)=1-e-0.547ct。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为lnk=-5826/T+26.5,自组装过程表观活化能E=48.4KJ/mol,化学吸附为控制步骤。C18SH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有利于提高银币表面SAMs的覆盖度,增强银币的抗变色能力。电化学测试和加速变色试验表明,水溶液中形成的C18SH SAMs与有机溶剂中成膜的表面覆盖度接近,抗变色效果相当,且优于植酸膜和硅钨酸膜。

张杰磊,郭忠诚,陈步明[9](2007)在《银及其产品表面改性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阐述了银层的变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概述了防止银产品变色的表面改性方法:表面钝化、表面镀膜和表面涂膜,并着重介绍了表面涂膜法。指出表面涂覆有机物或高聚物薄膜是银产品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趋势。

周浩[10](2007)在《银器表面缓蚀封护涂层保护作用的性能评定》文中研究表明使用电化学方法,采用交流阻抗 Nyquist 图,比较研究了聚丙烯酸树脂、氟碳清漆和聚氨酯清漆三种聚合物涂层,以及加入缓蚀剂 PMTA 前后对银的缓蚀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一含 S2- 的溶液环境中,未投加缓蚀剂 PMTA 时,银表面聚氨酯清漆涂层比氟碳清漆和聚丙烯酸树脂涂层有更好的缓蚀效果;加入了缓蚀剂 PMTA 后,氟碳清漆的缓蚀效果更为出色。

二、银器文物防变色缓蚀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器文物防变色缓蚀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银制品的变色机理
        1.2.1 腐蚀性物质
        1.2.2 光照
        1.2.3 温度
        1.2.4 湿度
    1.3 银制品防变色包装
        1.3.1 高阻隔性包装
        1.3.2 气相防锈包装
        1.3.3 主动防护包装
    1.4 硫化氢腐蚀试验的方法
        1.4.1 直接通气法
        1.4.2 液液反应法
        1.4.3 溶液分解法
        1.4.4 其他含硫物质腐蚀试验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硫化氢腐蚀环境的构建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H_2S试验装置的构建
    2.3 H_2S腐蚀环境的构建
        2.3.1 试验方法选定
        2.3.2 试验步骤
        2.3.3 试验结果分析
    2.4 H_2S腐蚀环境的改进
        2.4.1 反应时间对H_2S浓度的影响
        2.4.2 反应物浓度对H_2S浓度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H_2S浓度的影响
    2.5 验证试验与最终腐蚀环境的确定
        2.5.1 验证试验
        2.5.2 最终腐蚀环境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粉含量对Cu/LDPE膜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步骤
    3.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3.2.1 材料表征
        3.2.2 性能测试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铜粉热学性能分析
        3.3.2 薄膜组分定性分析
        3.3.3 铜粉含量对薄膜热学性能的影响
        3.3.4 铜粉含量对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3.3.5 铜粉含量对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3.3.6 铜粉含量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7 铜粉含量对薄膜防变色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粉粒径对Cu/LDPE膜性能的影响及薄膜防护机理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步骤
    4.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4.2.1 材料表征
        4.2.2 性能测试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铜粉的粒径和粒度分布
        4.3.2 薄膜截面和表面形貌分析
        4.3.3 铜粉粒径对薄膜热学性能的影响
        4.3.4 铜粉粒径对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4.3.5 铜粉粒径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3.6 铜粉粒径对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4.3.7 铜粉粒径对薄膜防变色性能的影响
    4.4 Cu/LDPE膜的变色效应
        4.4.1 薄膜表面颜色和色差分析
        4.4.2 激光显微镜分析
        4.4.3 拉曼光谱分析
    4.5 Cu/LDPE包装膜防变色机理
        4.5.1 薄膜中铜粉腐蚀产物元素分析
        4.5.2 薄膜中铜粉腐蚀产物成分确定
        4.5.3 薄膜中铜粉腐蚀反应过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LLDPE/LDPE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步骤
    5.2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5.2.1 材料表征
        5.2.2 性能测试
    5.3 LLDPE/LDPE包装膜的性能
        5.3.1 LLDPE含量对LLDPE/LDPE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5.3.2 LLDPE含量对LLDPE/LDPE膜撕裂性能的影响
    5.4 Cu/LLDPE/LDPE包装膜的性能
        5.4.1 薄膜热学性能分析
        5.4.2 薄膜阻隔性能分析
        5.4.3 薄膜光学性能分析
        5.4.4 薄膜力学性能分析
        5.4.5 薄膜防变色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H_2S腐蚀试验装置实物图及支架设计图纸
附录 C 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有效成分筛选预实验
附录 D 高含量铜粉Cu/LDPE膜防变色性能研究预实验
附录 E 第三章色度、色差数据整理
附录 F 第四章色度、色差数据整理
附录 G 第五章色度、色差数据整理

(4)银器文物缓蚀处理抗光照腐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仪器、用品
        1.1.1 实验材料:
        1.1.2 仪器装置:
        1.1.3 化学用品:
    1.2 实验装置。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5)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2 复配缓蚀剂的协同作用
3 缓蚀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
    3.1 电化学和表面分析技术
    3.2 量子化学助力缓蚀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4 缓蚀剂的发展前景

(6)鎏金器、银器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鎏金工艺
    1.2 鎏金器及银器的出土情况及腐蚀状态
    1.3 鎏金器及银器的腐蚀研究及腐蚀产物检测研究进展
    1.4 鎏金器及银器缓蚀研究进展
    1.5 鎏金器及银器的封护研究进展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研究方案
    2.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原材料
        2.3.1 银样品铸造和加工
        2.3.2 银样品表面鎏金
        2.3.3 阿育王塔、模拟样品检测
    2.4 银样品表面腐蚀产物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
        2.4.1 动电位扫描
        2.4.2 腐蚀产物分析
    2.5 缓蚀剂的合成与检测
        2.5.1 十二烷基双胍盐酸盐(BG-12)的合成、结构检测与效果评价
        2.5.2 月桂基咪唑啉(LM)的合成、结构检测与效果评价
    2.6 改性纳米 TiO2/TX 乳液制备方法
        2.6.1 纳米 TiO2制备方法
        2.6.2 改性纳米 TiO2/TX乳液制备方法
        2.6.3 改性纳米 TiO2/TX乳液封护效果的评价方法
第三章 银样品表面腐蚀产物的形成机制研究
    3.1 模拟腐蚀介质的选择
    3.2 银样品在 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3.3 银样品在 Na2S溶液的腐蚀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的缓蚀剂、封护剂性能研究
    4.1 BG-12 合成产物结构检测及缓蚀效果研究结果
        4.1.1 合成产物结构检测
        4.1.2 合成产物的缓蚀效果
    4.2 LM 合成产物结构检测及缓蚀效果
        4.2.1 合成产物结构检测
        4.2.2 LM 缓蚀效果评价结果
        4.2.3 LM 缓蚀机理研究
        4.2.4 LM 与BTA 复配后的缓蚀效果评价
    4.3 纳米TiO2改性TX对银的封护效果
        4.3.1 弱极化测试结果
        4.3.2 EIS 测试结果
    4.4 缓蚀、封护双重保护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鎏金样品腐蚀研究
    5.1 鎏金样品中鎏金层对银基体腐蚀的影响
    5.2 缓蚀剂对鎏金样品缓蚀效果的研究
    5.3 缓蚀、封护部位对鎏金样品腐蚀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长干寺鎏金器缓蚀、封护示范
    6.1 保护前准备
    6.2 缓蚀工艺
    6.3 封护工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介绍
附件

(7)银抗变色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抗变色银合金
3 银表面处理
    3.1 采用电镀或离子溅射技术在银表面镀覆其他金属
    3.2 化学钝化
    3.3 电化学钝化 (电解钝化)
    3.4 电偶钝化
    3.5 沉积氧化膜
    3.6 有机吸附钝化层
    3.7 树脂涂层
    3.8 自组装膜
    3.9 等离子体聚合
    3.1 0 复合型有机防变色剂
4 发展前景

(8)金银币变色机理和抗变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金银币历史
        1.1.1 金银和金银币的历史
        1.1.2 金银币类型
        1.1.3 我国金银币发行
    1.2 金银币变色研究
        1.2.1 金银币变色状况
        1.2.2 金银币变色研究进展
    1.3 银变色机理
        1.3.1 银的理化性质
        1.3.2 银变色过程研究
        1.3.3 银的大气腐蚀产物
        1.3.4 银变色分析与评价方法
    1.4 银抗变色工艺研究
        1.4.1 抗变色银合金
        1.4.2 银表面处理
    1.5 自组装膜技术
        1.5.1 自组装膜研究进展
        1.5.2 自组装膜在银抗变色中的应用
    1.6 研究工作思路和内容
2 金币变色研究
    2.1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金的电位-pH图
        2.2.2 金币表面分析
        2.2.3 加速变色实验
    2.3 变色金币的还原
    2.4 抛光对金币表面的影响
        2.4.1 表面粗糙度和形貌变化
        2.4.2 抛光前后的表面组成
    2.5 本章小结
3 银币变色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银的电位-pH图
        3.2.2 银币表面分析
        3.2.3 加速变色试验
    3.3 变色银币的还原
    3.4 本章小结
4 银币在含硫气体中的变色机理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1.3 加速变色实验
        4.1.4 评定与检测方法
    4.2 抛光对银表面状态的影响
        4.2.1 粗糙度和形貌变化
        4.2.2 表面微观形貌和组成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银锈层的形貌
        4.3.2 表面状态对变色的影响
        4.3.3 外加光源对变色的影响
        4.3.4 相对湿度对变色的影响
        4.3.5 环境温度对变色的影响
        4.3.6 腐蚀介质对变色的影响
        4.3.7 银的变色过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银币无铬钝化抗变色工艺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1.3 无铬钝化工艺
        5.1.4 抗变色性能评价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工艺参数优化
        5.2.2 工艺抗变色性能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银币水溶液自组装膜抗变色工艺研究
    6.1 试验部分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仪器
        6.1.3 自组装膜的制备
        6.1.4 电化学测试
        6.1.5 原位电容测量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显微形貌
        6.2.2 润湿性能
        6.2.3 组成和结构
        6.2.4 电化学测试
        6.2.5 加速变色试验
    6.3 自组装膜形成机理
        6.3.1 动力学模型分析
        6.3.2 浓度与速率常数的关系
        6.3.3 温度与速率常数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7 银币自组装膜抗变色工艺的优化与比较
    7.1 实验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仪器
        7.1.3 自组装膜的制备
        7.1.4 抗变色性能测试
    7.2 结果和讨论
        7.2.1 硫醇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
        7.2.2 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
        7.2.3 不同自组装膜的比较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银及其产品表面改性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银产品及其用途
2 银层的变色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1 银层变色的外部环境因素
        2.1.1 氧化物
        2.1.2 含硫无机物
        2.1.3 含硫有机物
        2.1.4 其它因素
    2.2 银层变色的内部影响因素
        2.2.1 银元素的自身性质
        2.2.2 镀层性能
        2.2.3 基体的成分及表面性状
    2.3 工艺条件因素
3 银产品防变色表面改性技术
    3.1 表面钝化法
        3.1.1 化学钝化
        3.1.2 电化学钝化
        3.1.3 电泳沉积
    3.2 表面镀膜法
        3.2.1 脉冲电镀
        3.2.2 表面镀惰性金属
        3.2.3 复合电沉积
    3.3 表面涂膜法
        3.3.1 有机物保护膜
        3.3.1. 1 唑系或硫醇类缓蚀剂
        3.3.1. 2 羧酸、巯基羧酸及其酯类
        3.3.1. 3 工业上应用的有机类防银变色剂
        3.3.1. 4 其它有机保护膜
        3.3.2 高聚物保护膜
4 结论

四、银器文物防变色缓蚀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银制品防变色包装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熊康康. 江南大学, 2021
  • [2]馆藏银器的腐蚀特征与保护研究综述[J]. 陶小凤,陈坤龙,何海平. 北京文博文丛, 2016(04)
  • [3]馆藏银器的保护研究[A]. 高晓阳.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4]银器文物缓蚀处理抗光照腐蚀的研究[J]. 汪学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29)
  • [5]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万红敬,王晓梅,黄红军,李志广. 材料保护, 2013(S1)
  • [6]鎏金器、银器保护技术研究[D]. 栾莉.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0)
  • [7]银抗变色工艺研究进展[J]. 杨长江,梁成浩,张旭. 电镀与涂饰, 2009(06)
  • [8]金银币变色机理和抗变色工艺研究[D]. 杨长江.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9]银及其产品表面改性现状与展望[J]. 张杰磊,郭忠诚,陈步明. 电镀与涂饰, 2007(11)
  • [10]银器表面缓蚀封护涂层保护作用的性能评定[A]. 周浩.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银质文物防变色缓蚀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