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唱片业的发展与现状

香港唱片业的发展与现状

一、香港唱片业的发展及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赵炳翔[1](2016)在《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末,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乱弹,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均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雅部”昆曲,并迅速走红大江南北,一时间,艺人们争相习唱。而在大洋彼岸,因爱迪生因发明了蜡筒式留声机,使得人类的声音能够录制、再现,并得以大批量复制传播。1903年,英国留声机唱片公司的录音师盖斯伯格踏上中国本土,在上海和香港分别进行大量录音后,彼岸的科学发明与中国戏曲之间正式地碰撞与融合,终于令戏曲的演出形态、欣赏方式、行业规范等各方面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在“舞台上的戏曲”、“案头上的戏曲”之后,第三类型戏曲——“唱片上的戏曲”(容世诚语)强势崛起,使得廿世纪戏曲史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众所周知,民国时期戏曲的繁荣,与唱片录音技术以及唱片业的繁荣几乎是同步的,以往的民国戏曲研究将重心主要放在文本的梳理和检索上,以留声机与唱片业为考察对象,进行缜密论证的学术着作,并不多见,本文对此将起到学术补白的作用。此外,中国唱片业的源头和重镇均在上海:京剧名伶,不论北方的,还是南方的,均要在上海滩呈献技艺,才算功成名就,录制唱片既是对他们技艺的肯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知名度;越剧、沪剧等这些原本的乡间小戏,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濡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原先乡间田埂旁的吴语侬音,化作了唱片中的旋律,随着无线电波在城市上空飘扬传送;昆曲虽然式微,但藉由俞氏父子、“传”字辈艺人们的唱片,倔强地保留住了这一支血脉;而唱片中粤乐的放送,亦令在异乡和海外打工的广东籍游子获得心灵上的慰籍。因此,戏曲发展和唱片业的互动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所在。在研究方法上,上个世纪末,吴小如先生汲取其师俞平伯在考据学上的精髓,将其用到京剧流派、京剧唱片的研究上,专门撰写了《唱片版本学》、《唱片校勘学》等在学界颇有影响力的论文,其研究法之源头可上溯至清代的乾嘉学派。笔者在文中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越剧的首张唱片,以及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京剧名伶的唱片灌制情况作了一些考据方面的有益尝试,希望能够起到承上起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本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在“绪论”这一部分,笔者从研究缘起、前人研究状况、本文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学术综述,并通过“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的基本情况”的概述,反映论述脉络和重点。第一章: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发展概况。笔者从留声机的传入与上海唱片业的形成,民国年间戏曲唱片的灌制与生产概况,以及民国年间广播事业的发展与戏曲唱片的传播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从留声机的发明,到无线电广播的兴起,戏曲唱片得以更加快速地传遍千家万户,令都市普通人群亦能聆听到名家名段。然而,唱片业毕竟已将发展了几十年,不少唱片公司已颇具规模,这其中以百代、胜利、蓓开、高亭为代表的欧美跨国唱片公司,更是竭尽全力网罗人才,推陈出新,占领市场。本章节的重点在于梳理清楚这些跨国公司是如何在中国大陆站住脚跟,完成其“本土化”改造和经营,又是如何依托本土资源和人脉,邀请到当时第一流的名伶灌音献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打开唱片销路,构成销售经营网络的。这些经验对于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勃兴和国际化拓展,亦能起到不小的借鉴作用。第二章和第三章:京剧唱片研究,笔者分上、下两个部分进行论述。在上半部分,笔者在起首处介绍了民国年间京剧老唱片概况,从流派形成,数据统计及价值意义三方面展开论述。接下来依次分生、旦两个部分,挑选其中名伶唱片着重论述。生行有: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奚啸伯和韩慎先,此五人可以说是京剧“韵味派”的绝佳代表人物,从开宗者谭鑫培,到巅峰者言菊朋等人灌制的老唱片,均有详细阐述分析,其演唱渊源、流派形成和对时人及后人的影响,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韩慎先乃是谭派名票,对他的唱片进行研究,堪称本文论述中亮点。旦行有程砚秋、荀慧生,前者风格沉郁,后者风格活泼,形成鲜明的对照,笔者遵循了生行名家的论述构架,对他们的唱片进行研究,此处不再赘述。下半部分,笔者挑选了具有海派精神的梅兰芳、周信芳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唱片进行研究,从唱片灌制、唱腔特色、艺术影响等方面,彰显二人海纳百川、胸襟宽广的艺术与人格魅力。第四章:民国年间上海越剧唱片概况。从越剧唱片灌录概况,袁雪芬等越剧名伶的艺术特色与唱片灌制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在于:一、厘清了第一张越剧唱片录制的时间及艺人,纠正了以往认识上的偏差;二、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对袁雪芬、戚雅仙、尹桂芳、王文娟、徐玉兰等越剧名伶的唱腔特色,及民国时期老唱片的灌制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整理和论述。由于笔者原本为音乐专业出身,故特意将徐玉兰民国时期录制的一段《是我错》,与其八十年代的同段录音作比较,对比两者的不同,从而凸显艺术家的锐意创新和录音技术的进步。第五章:民国年间沪剧、昆曲、粤曲(粤剧选段)唱片概况。笔者通过多次到上海沪剧院、上海昆剧团,以及中国唱片上海公司走访调研得到的资料,展开详细论述。此外,民间唱片研究专家张洪涛的研究成果,包括京剧唱片、昆曲唱片等,亦对笔者有较大启发。笔者将自己参与整理的《1949年前的昆曲唱片目录》与《1949年前的粤剧唱片目录》,作为附录,放在全文末尾,这些资料殊为难得,不少数据都是最近刚完成更新,极具时效性与研究价值。第六章:对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的保护、采录与整理之方略——以中唱上海分公司为例。笔者通过多次的实地调研,从收藏概况、修复过程、文档整理等几个方面,对中唱上海公司的老唱片修复工程进行了介述,并对沪上民国年间老唱片整理的现状与对策,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

梁丽强[2](2012)在《影视作品中故事片的纪录化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故事片的纪录化现象是当下影视创作的一大潮流,符合艺术借鉴与艺术融合的大趋势,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跟传统的故事片相比,纪录化的故事片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消解着传统的真实观。在题材选择、故事结构、创作风格、影片内涵等方面,纪录化的故事片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并因此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新质。本文从创作现象出发,以影视实践为参考,凭借具体的界定、梳理和分析,以此来展示故事片创作的新特点,并对这些新特点、新变化探幽发微。

王长城[3](2011)在《独立音乐及其市场前景之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非主流文化以小群体形式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独立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冲击着主流音乐文化。独立音乐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不再受专业商业唱片公司束缚和限制的全新姿态,表达着音乐人最本真的想法,最本质的追求。如今,独立音乐还没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价值也许不会像人们所期许的那样带来和其音乐品味成正比的收益。因此,通过介绍独立音乐的历史渊源、衍生过程,并以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的数据来论述独立音乐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存在的价值及其市场前景等。

董德伟[4](2011)在《香港流行曲的兴衰及曲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阐述香港流行曲近二十年来的兴衰,探讨为何香港唱片业下滑及领导地位消失,徒香港流行曲词内容人手分析其质量下降原因和词曲关系的问题,指出以粤语为主的香港流行曲的发展路向。香港流行曲自上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及黎明)的时代经历过最高峰全盛期之後,到90年代末进入萎缩期,这个「四大天王」时代被学者引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卷句喻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壤的时代」①。被喻为是「最好的时代」是因为「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及当时香港的粤语流行曲、粤话电视剧和粤语电影的传播力无远弗届,受到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华人的广泛支持,粤语流行曲成功地成为一个潮流指标。可惜「最好的时代」持绩没有多久,唱片业受到了97年金融风暴和03年SARS夺命传染病的影响(卡拉OK业急促萎缩),唱片业界众口一词把矛头指向盗版CD和网上侵权行为,称它们为罪魁祸首,但事实上却另有内情。唱片业过去把眼光放在CD的销售量上,可以说是与世界脱轨。回看从前人们买黑胶唱片,卡式录音带,到光碟CD甚至MD (Mini Disc),是实物交易,但到了21世纪数码年代的今天,人们已不再用CD player或MD player随身听,而是用体积细小的MP3 player、苹果电脑品的iPod、iPhone甚至所有的手机也可以播放数码音乐档案,CD已不再是一个方便的商品。唱片业不能再以盗版唱片作为档箭牌,为唱片销售下降而辩护,反而应积极进取开拓网上数码平台,以迎合时下消费的模式。借观韩国的情况,它一样经历过97年金融风暴和盗版的威胁,但现在却成功打造出被称为“韩流”的韩剧、韩语流行曲,带挈了韩剧名星和歌星一并走红亚洲。不要迷信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说法,香港流行曲好景不再,可以说有数个原因,其中包括唱片工业销售模式追不上趋势,歌星出现断层以致青黄不接,作曲人及填词人材稀少而出现垄断情况,香港流行曲不善创新和出现抄袭现象,以及流行曲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等等,这一切都关乎到香港流行曲的生与死。本文从多位音乐界的业者访谈录,流行文化研究学者的研究,以及不同的市场数据等,归纳出多个改善方向,指出未来香港流行曲的何去何从。从音乐角度剖析流行曲与词的必然协调性,制出一些香港流行曲的错误例子,以改善香港流行曲的质量,使香港人甚至世界各地重拾香港流行曲,冀望香港流行曲重拾惜日光辉,再次带动地区潮流文化。

胡西波[5](2011)在《乐与怒: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Beyond乐队歌词与香港文化研究》文中认为Beyond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支来自于中国香港的着名摇滚乐队。时至今日,Beyond己经成为了香港摇滚的代名词。而Beyond的歌词与同时代的香港流行歌词相比,也因其具有的独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而格外引人注目。但是,目前有关Beyond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Beyond乐队及其歌曲几乎成了学术研究尤其是流行文化研究遗忘的角落。因而,本文即试图通过分析Beyond的歌词作品和创作背景,来探寻其歌词背后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开掘出主流意识形态及主流音乐难以涉及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社会现状与大众心理。本文的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Beyond乐队及其歌词创作情况,学术界有关其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缘由。论文第一章以Beyond有关都市刻画的歌词为个案,阐述其歌词体现出的浓厚的现实关怀以及独特的人文情怀。第二章主要论述Beyond乐队植根于香港本土文化的摇滚精神和原创音乐理念。第三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来审视Beyond歌词,挖掘其在社会记录以及涉及敏感题材方面的特色,从而体现出Beyond作为一个摇滚乐队记录历史、关注现实的品格和风格。

王丽慧[6](2007)在《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文中认为本文从广义的“流行歌曲”的概念出发,以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市民性、个人性、边缘性与颠覆性为标准,打破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界限,勾勒出词、曲、时调、现当代流行歌曲这一古今流行歌曲发展的大脉络。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本文以人性为主要线索、以时间为序,一方面横向考察每一历史阶段流行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发展状况,关注流行歌曲在表现人性的力度和方式上与当时主流文学的相异之处。另一方面则以宏观视角纵向探究历代流行歌曲发展演变的整体历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具有明显个人性的流行歌曲总体上更关注个人的平凡生活和内心世界,尊重自然人性的合理表达和人性本能欲望的满足。本文第一、二章主要考察词、曲(包括元散曲和明清时调小曲)作为边缘化的流行歌曲如何表现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正统文化所压抑的个人化的情感世界和需求。市民阶层力量的发展、文人对政权依附性的不同、精英文化本身的变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每个时代流行歌曲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从词到曲,以对个人情感的关照和对享乐需求的尊重为主要标志,流行歌曲中体现出来的个人意识越来越鲜明。到了明代,时调小曲以“情”、“欲”为旗帜,借助一部分进步文人的理论支持向封建礼教发起了一场有力的挑战。第三章梳理了现代流行歌曲的发展情况。同时我们发现:就歌词而言,古代文学遗产是现代流行歌曲最重要的文学素材,也就在对古代资源越来越娴熟的实践运用中,现代流行歌曲逐渐成熟,并且立足于新时代,展现出新的变化和发展。流行歌曲对个人的关注恰和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吻合,然而在民族危亡的社会现实之下,现代流行歌曲对娱乐性的坚持使其承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判,更在解放后被禁绝。第四章是对正在变化生成过程中的当代流行歌曲的分析和初步归纳。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随着当代文化对“个性”的尊重和提倡以及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流行歌曲显现出空前的生命力,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挖掘也越来越细致入微。运用历史的眼光,将当代流行歌曲置于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历史框架之中,我们可以分析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李丽[7](2004)在《歌星争唱"广告歌" 人人抢做"狗仔队" 梁文道历数香港娱乐圈"怪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梁文道,人如其名,文以载道。这位因经常上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而为观众所熟悉的"说家",在内地似乎没有该节目的主持窦文涛出名,但在香港,这却是个

程行明[8](2003)在《英皇事件插进香港娱乐业的软肋》文中研究指明四年来,英皇创造了香港娱乐圈盛世。突然在2003年7月16日这一天,因为腐烂,加上外力,这个圈子好像要断掉了……

冯添技[9](2000)在《香港唱片业的发展及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香港唱片业的发展及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唱片业的发展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此课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的基本情况
    三、前人研究状况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方法、难点、重点
第一章 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发展概况
    第一节 留声机的传入与上海唱片产业的形成
    第二节 民国年间戏曲唱片的灌制与生产概况
    第三节 民国年间广播事业的发展与戏曲唱片的传播
第二章 京剧唱片研究(上)
    概论
        一、京剧老唱片与京剧艺术流派
        二、京剧老唱片的数据统计
        三、京剧老唱片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谭鑫培唱片——以巧唱见长
        一、谭鑫培录制唱片始末
        二、谭鑫培唱腔渊源与创新
        三、谭鑫培“七张半”唱片的历史贡献和艺术价值
        四、从谭鑫培的唱片灌制看场面的重要性
    第二节 余叔岩唱片——以雅致见长
        一、余叔岩录制唱片的三个阶段
        二、余叔岩代表性唱片的唱段唱腔分析
        三、余叔岩唱片对时人与后人的影响
    第三节 下海票友唱片——以音韵见长
        一、言菊朋唱片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二、奚啸伯唱片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三、韩慎先等票友的唱片艺术特色及影响
    第四节 程砚秋、荀慧生唱片——沉郁与活泼
        一、程砚秋唱片灌制概况
        二、程砚秋唱片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三、荀慧生唱片灌制概况
        四、荀慧生唱片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第三章 京剧唱片研究(下)
    第一节 梅兰芳唱片研究
        一、梅兰芳京、昆唱片灌制概况
        二、梅兰芳的灌音态度及其不同时期的唱片特色
        三、梅兰芳代表性唱段的艺术特色及传播影响
    第二节 周信芳唱片研究
        一、麒派艺术源流及其特色
        二、周信芳的唱片及其唱段艺术分析
        三、麒派艺术的传播与意义
第四章 民国年间的上海越剧唱片研究
    第一节 越剧老唱片灌制概况
    第二节 袁雪芬等越剧名伶的艺术特色与唱片灌制
第五章 民国年间的沪剧、昆曲、粤曲唱片研究
    第一节 沪剧老唱片:滩簧小调都市曲
    第二节 昆曲老唱片:雅部余响一脉存
    第三节 粤曲老唱片:“新月”粤韵呈多元
第六章 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的保护、采录与整理—以中唱上海分公司为例
    第一节 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公司唱片收藏概况
    第二节 从清洗到采录——老唱片的修复过程
    第三节 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公司文档整理概况
    第四节 沪上民国年间老唱片整理的现状与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49 年以前的粤剧唱片
附录二:1949 年以前的昆曲唱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影视作品中故事片的纪录化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故事片纪录化创作的概念及内涵
    一、故事片是一种作品形态
        (一)故事片的概念及内涵
        (二)故事片的本质
    二、纪录化是一种风格化的创作手段
        (一)纪录片的概念及内涵
        (二)纪录化——故事片向纪录片的借鉴
    三、故事片纪录化创作的内涵——真实与虚构的交融
第二章 故事片纪录化创作的形成背景
    一、时代背景
        (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
        (二)艺术借鉴与融合的潮流
        (三)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
        (四)受众审美心理的转变
        (五)文化产业化的趋势
    二、历史溯源
        (一)缘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
        (三)趋于成熟——20世纪40年代至今
第三章 当下影视作品中故事片的纪录化现象探究
    一、故事片纪录化现象的表现
        (一)纪实风格的故事片
        (二)伪纪录片
        (三)电视栏目剧
    二、故事片纪录化创作的表现手法
        (一)源于生活的题材
        (二)风格化的视听语言
        (三)朴素的叙事策略
        (四)非专业演员的本色表演
第四章 关于故事片纪录化创作的评价与思考
    一、对电影类型的丰富
    二、对受众真实观的冲击
    三、纪录化不是平庸故事的救命稻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3)独立音乐及其市场前景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立音乐的含义
二、独立音乐的起源
三、独立音乐的市场现状
    (一) 独立音乐关注度上升
    (二) 独立音乐交流合作增多
    (三) 独立音乐商机凸显
    (四) 独立音乐创造全新运作模式
四、独立音乐的市场前景
    (一) 走演出结合唱片销售之路
        1. 举办独立音乐会。
        2. 独立录制唱片。
    (二) 做到有偿下载
    (三) 展示独特魅力
    (四) 不断开发独立音乐产品
五、实现独立音乐经济和文化效益的双赢
    (一) 进行市场定位
    (二) 挖掘市场潜力
    (三) 防止侵权盗版
    (四) 建立独立音乐的聚集地
    (五) 借助网络力量推动独立音乐的发展
六、结语

(4)香港流行曲的兴衰及曲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输
第一章 香港流行曲之定义
第二章 香港流行曲之简史
    第一节 流行曲的起源
    第二节 广东流行曲的发源
    第三节 早年的香港音乐发展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的香港音乐
    第五节 60年代:不同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第六节 70年代:工业崛起
    第七节 1980年代:黄金时期之开始
    第八节 1990年代:四大天王的年代
    第九节 现今:2000年
第三章 香港流行曲正面对的问题
    第一节 香港面对流行曲唱片业的萎缩
    第二节 时代步伐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模式
    第三节 加入销售新意念来解决问题
    第四节 人才凋零
    第五节 没有触及问题症结——建构良好创作的环境
    第六节 狭窄的音乐市埸
    第七节 坊间音乐是当代社会的写实照
    第八节 粤语的地位
    第九节 香港粤语流行曲的混杂性
    第十节 香港流行曲的抄袭现象
    第十一节 歌词的素质
    第十二节 粤语流行曲唱片的市场比例
第四章 香港流行曲词分析方法
    第一节 流行歌曲乐艺的评估标准
    第二节 文学的艺术
    第三节 流行歌词的文学性及通俗性
    第四节 流行歌词的艺术性
    第五节 流行曲作为商品的价值
第五章 曲词与流行曲衰落的关系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句读——歌词与旋律的配合
    附录二:虚字与人声字
    附录三:粤语九声与声韵
    附录四:粤语九声的音乐性
    附录五:旋律改变了歌词的声调
致谢

(5)乐与怒: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Beyond乐队歌词与香港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都市猎人"——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的追寻
    第一节 都市社会问题的批判
    第二节 超越时空的人文关怀
第二章 "金属狂人"——青春路上的叛逆声音的书写
    第一节 植根于香港本土文化的摇滚精神
    第二节 坚持原创的音乐理念
第三章 "身不由己"——香港文化后殖民身份的体现
    第一节 歌词中杂语共生现象的文化张力
    第二节 回归潮影响下的末世情怀与身份认同
结语"心内心外"——道不尽的香港故事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致谢

(6)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流行歌曲的定义
    三、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四、已有研究成果综述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词:中国流行歌曲的开端
    第一节 《云谣集杂曲子》:言情优势的出现与民间的叛逆
    第二节 《花间集》:时代重压下的自我体认
    第三节 柳永词:回归市井后的人性舒展
第二章曲:古代流行歌曲的鼎盛
    第一节 元曲:异质社会中的人性解放
    第二节 明清时调:以"情"、"欲"为旗帜的叛逆
第三章 现代流行歌曲:凭依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 现代流行歌曲的诞生:继承与新变
    第二节 1927—1936年:资源整合的初步实践
    第三节 1937—1945:时局变化后的视线内缩
    第四节 1946—1949:时代风云的个体感知
第四章 当代流行歌曲:重新启程后的迅猛发展
    第一节 1949-1977:新的政治形势下的喑哑与转移
    第二节 1978-1985:解禁后"小我"的伺机而动
    第三节 1986—1989年:爱的呼唤和个体的迷茫
    第四节 步入九十年代:个人性的进一步加强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一 现代流行歌曲背后的传媒力量
附录二 一个长久的误会——现代流行歌曲"黄色"之名辨析
附录三 花开两枝:流行歌曲和新诗关系试论
附录四 1937、1946、1948年戏考所收流行歌曲歌名列表
后记

四、香港唱片业的发展及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研究[D]. 赵炳翔. 上海大学, 2016(02)
  • [2]影视作品中故事片的纪录化创作研究[D]. 梁丽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3]独立音乐及其市场前景之思考[J]. 王长城. 大众文艺, 2011(17)
  • [4]香港流行曲的兴衰及曲词研究[D]. 董德伟. 中央音乐学院, 2011(05)
  • [5]乐与怒: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Beyond乐队歌词与香港文化研究[D]. 胡西波. 西南大学, 2011(09)
  • [6]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D]. 王丽慧. 复旦大学, 2007(06)
  • [7]歌星争唱"广告歌" 人人抢做"狗仔队" 梁文道历数香港娱乐圈"怪现状"[J]. 李丽. 北方音乐, 2004(10)
  • [8]英皇事件插进香港娱乐业的软肋[J]. 程行明. 新闻周刊, 2003(27)
  • [9]香港唱片业的发展及现状[J]. 冯添技. 中国电子出版, 2000(01)

标签:;  ;  ;  ;  ;  

香港唱片业的发展与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