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现代艺术情结——论中国画在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意义

中国画的现代艺术情结——论中国画在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意义

一、中国画的现代艺术情结——谈中国画在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武建亭[2](2020)在《中国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担负着传承历史文化、培养现代设计专业人才的重任,在教学中开设中国画课程,可在丰富设计艺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强专业技能。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它需要在教学多方面加强与完善,并为现代设计艺术体现中国特色打下基础。

赵宇翔[3](2020)在《“原境”(context)概念融入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探究》文中提出语境、上下文(context),既指事物所处的环境,又指一种方法论,即通过语境(context)去认知文本(text)的具体含义。而在美术史研究领域中,语境主义(contextualism)在上个世纪末成为了该领域的一股思潮,美术史学家们通过研究一件美术作品的上下文(即与视觉艺术相关的一系列条件,如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条件)来对美术作品进行带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分析。这与课标中“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等要求不谋而合。美籍华裔美术史学家巫鸿先生则将context翻译为“原境”,并将“原境”作为一种研究的主张贯穿于自己的研究之中。“原境”为我们构建起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情境,使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并认识到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动态联系,最终形成对视觉文化的正确认知与态度。当我们将“原境”作为课标中所说的“文化情境”来融入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时会产生两个优势:1.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文化情境”的先关要求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2.“原境”能提升学生对视觉文化认知的准确度、深度,并培养学生解读视觉形象的能力。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将“原境”概念融入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主要涉及两方面的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借助“原境”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站在“原境”中体会艺术中的人文性。研究具有三项重要意义:1.通过“原境”加强初中美术鉴赏课对课标要求的落实;2.促进“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三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3.通过“原境”促使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形成自己更加立体全面的理解、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辨别力以正确认知中外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全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来进行相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究如何将“原境”融入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并最终证明“原境”对提升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所引用的实践案例均来自笔者的教学实践,内容记录准确。期待前辈们的批评意见,勉励我不断完善。

许格非,关玉凤[4](2019)在《数字媒体环境下中国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当前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都占据一定的地位,而其自身的东方性和独特性是任何一种绘画都无法替代的,即使是现代学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画依然有其存在意义和价值。现阶段,数字媒体环境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艺术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实现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少不了要推陈出新,对中国画赋予更多的时代价值,对此,在中国画的艺术设计中,融入数字媒体技术,对于新时代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价值,分析中国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探究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内涵,探究数字媒体环境下中国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黄蕴心[5](2019)在《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潮汕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百年潮汕中国画艺术。时至当代,历经数代人薪火相传,潮汕中国画坛仍呈现出旺盛的活力,更在开放的当代语境下,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继承潮汕传统文化,吸收岭南画派及其他艺术流派之所长,接受西方造型艺术技艺和观念,并在专业领域不懈探索,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其趋向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汇集了当代广东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其艺术历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延续至今,贯穿当代广东中国画整个发展时期,他们在不同专业领域上构筑各自的艺术境界和文化理想,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画学背景、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及审美趣味等,使艺术追求和风格亦呈现一定的整体现象。目前研究多是对某一画家个体的研究,较少针对画家整体展开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因此本文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开展梳理,研究其整体的艺术风格和现象。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访谈总结等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搜集、梳理有关潮汕文化及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作品集、画展资料、期刊等文献基础上,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其学生以及画家前辈进行采访,通过统计和对比进一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论证中国画家呈现的现象。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对潮汕地区传统中国画和思想文化语境进行概述及分析,以揭示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解读独具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艺术对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影响,为当代潮汕中国画家辈出奠定了深厚的人文环境和师承。其次分析当代潮汕籍中国家的组成和整体呈现的现象,并探讨其整体艺术风格,详细论述当代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潮汕籍中国画家,以把握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基本情况,通过其中的研究达到对整个现象的探讨。最后总结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贡献及问题、缺失,展望其发展的前景。通过研究可知,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继承潮汕传统绘画,取法潮汕地区的自然和物象,各类题材全面发展,呈现出立足本土、注重吸收、崇尚笔墨、讲究意境、画面精细的整体现象,代表了当代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的中国画的发展状态,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樊诚[6](2019)在《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伊始,周思聪、卢沉在《矿工图》组画的创作实践中,率先打破了传统水墨人物画固定样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绘画之优长,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现代转型”。《矿工图》组画作为新时期以来水墨人物画形式语言创新的实验者和先行者,其探索的经验对当下水墨人物画创作仍具有重要参鉴意义。本文的核心问题在于,通过对《矿工图》组画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之时,是如何将中西绘画形式语言在实践中实现兼容的,同时又是如何将苦难历史叙事、主体思想情感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等精神内涵与形式语言探索实现同步的,挖掘其形式语言探索与创新的依据与内在机制,以期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总结与启示。本文首先通过对《矿工图》组画的创作历程及图像资料进行梳理,剖析其形式语言的历时性特征,总结其形式语言创新的具体内容;其次,本文通过考察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实践经历,对《矿工图》组画的创作背景作深入研究,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将创作主体和作品置于历史语境中,分析《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创新的内在动因与依据;然后,本文以形式美学理论为基础,以形式分析方法为手段,深入剖析《矿工图》组画的图像资料,建构其形式语言探索革新的内在机制;最后,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进一步探讨《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对新时期以来水墨人物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当下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启示意义。研究表明,《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在解决中西绘画形式语言矛盾与兼容的诸多问题上提出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同时,《矿工图》组画体现了形式语言与精神内涵的并重,其形式语言探索立足于时代,发乎于作者本心,又植根于文化传统。它的经验和成果对新时期以来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意义。

丁婷[7](2019)在《中国水墨画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商品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把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信息传递与更新越来越快,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过去,服装只是人生存发展的必需品。而如今,它已成为现在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文化符号。然而,由于大量外国品牌涌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人疯狂追求欧美时尚,盲目地崇拜西方服装流行文化,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抛之脑后,成为西方流行服装的傀儡,事实上,每一次世界性服装潮流都是文化的潮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绽放,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服装文化在每次时尚潮流席卷之时,总是受到很大的冲击,表现出了很弱的抵抗力,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让我国的服装文化也能够立于世界服装文化之林,这个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图书馆、网络以及数据库文献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通过文献检索法、图文互证等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归纳、国内外水墨元素的运用案例分析、水墨的技法中的泼墨泼彩法研究、当代的水墨的表现形式与符号以及从视觉效应和面料工艺等。将水墨画引入到服装设计,可以将现代的艺术审美和观念带入到服装设计当中去,实现服装的个性化。水墨画与服装的结合,不仅仅是把传统图案放到衣服上去,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风格,用新的形式和语言符号去诠释和发展现代服装设计。水墨画是中国汉族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服装设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将水墨元素应用在服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现代青年女性对服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服装的视觉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丰富现代设计和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能赋予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新的传承及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潮流中得到弘扬和巩固。对于像中国水墨画这样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不应仅仅局限于博物馆的展览,爱好者的收藏,而是应该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服装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如果能很好的将中国水墨画和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那能起到一个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作用。

谭小飞[8](2017)在《固守、移植与融合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为研究对象,考察国门打开以后面对西方冲击下,书籍设计重建秩序的探索过程。通过大量的史料,调整观察角度与方法,提出核心观点:“固守传统”、“移植西方”、“中西融合”三个特点,以揭示历史本真。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考察:(一)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的特点及其成因;(二)固守传统,包括设计观点、印制技术、发生的焦点领域、典型风格等;(三)样式移植,包括西方样式的冲击、本土倡导者的经验,以及形成局面;(四)中西融合,西方设计法则的借鉴、典型创作者的经验,以及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以上研究揭示80中国书籍设计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特质、转变痕迹和经验价值,从而探索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和实物考证等方法,力求对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考察80年代书籍设计的特殊性,并纠正以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片面、谬误认识之处。

王宇轩[9](2016)在《新中国前三十年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设计史的研究中,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设计研究的关注甚少,对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8)上海艺术设计的研究则更显不足,这一段历史几乎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设计史写作中的空白。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8),由于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加之意识形态的骤变使原本与市场经济具有密切关联的艺术设计受到极大抑制。然而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在这一段时期并未消解,反而体现出一种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独特发展面貌。新中国前三十年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从业群体保持了基本稳定的规模,这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轻工业艺术设计队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新政权的稳定、社会改造、物质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从业群体因城市环境、历史背景、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因素普遍具有多面手特色,这为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特征在这一时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则在这三十年中处于一个波折不断的时期,然而面对社会对轻工业艺术设计人才得强烈需求,上海在缺乏专业高等美术院校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轻工业艺术设计人员,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院校与学术权威的环境下,形成了一种由多方面开展,更为自由、灵活的轻工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工作模式。新中国前三十年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包括群众性活动与政治宣传、对外贸易、日用品生产等方面,且后两者所占据的比重超过前者,轻工业艺术设计在这一时期并未像其他艺术门类一般深陷政治化的语境中。轻工业艺术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在这一时期多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但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仍旧在总的原则下尽可能地追求“海派”艺术设计的传统与面貌。新中国前三十年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的领导与管理体制最初因分散与重复化的管理造成人力的浪费,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陷入较为僵化的境地,后在轻工业艺术设计体系自我纠正下,转变为更集中与专业化的领导体制,合理运用资源开展工作,继而重新回归更高效、可行的管理方式。新中国前三十年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在任务分配、队伍建设、人员管理、工作评价等具体工作环节的支撑下,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形成这一机制基本的运转形态,具有稳定的良性发展、外向型的影响力、在新时代下形成的“自我”面貌与发展动力等工作机制特征。新中国前三十年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通过技术化、规模化、国家化等特征在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与时代社会生态联系更紧密、与更广阔的人民群众生活相关联等方面体现出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延续了“海派”艺术设计的传统与风格。

梅德顺[10](2016)在《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式美术教育入手,就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百年对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和发展做出比较研究。尤其对英属马来亚处在殖民统治时期结束前(即是1957年国家独立前),华侨美术社团的活跃与西方美术主义的共同接触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对马来西亚高等艺术教育制度的影响,留下三大美术教育发展的问题现状来对中华教育思想的传播进行比较研究。其一,从初期英殖民政府手工艺技艺取向的主流美术教育为统治策略,间中领先与替换了在华侨美术教育原有理念的本质,导致技艺取向与审美取向的对峙,促使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在此夹缝下的美术课程实施深感困惑与挑战;其二,是马来西亚当地华侨社会受其殖民地的国家教育政策约束与后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身份认同的问题,同时营造出南来或二代画家极力融入殖民文化的潮流以及共同创造出本土南洋美术文化的努力来作出改变;其三,英殖民政府教育部师训体制对美术课程教育目标转化了艺术教育的共存与多元文化发展的目标,间接引进与交汇了马来亚伊斯兰同化教育政策和技职教育的目标。针对这三大问题的出现,本文试图透过比较研究解开与探析英殖民政府统治结束前后50年间,中国艺术教育体制的传递带给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实施所引起民族性被同化的深远影响,尤其在美术设计人才方面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承,以及美术课程结构的设置,启发了马来西亚各大艺术大专院校的办学动力,进而崛起了东西方高等美术教育学制的设置和教学体系等实施状况做出一个宏观层面的比较,从其历史与社会学角度得出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的变迁与传承之意义。

二、中国画的现代艺术情结——谈中国画在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画的现代艺术情结——谈中国画在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中国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画课程与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在联系
    1.1 中国画与艺术设计的互融性
    1.2 中国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的重要性
        1.2.1 有利于丰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
        1.2.2 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1.2.3 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2 中国画课程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发展现状
3 中国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4 结语

(3)“原境”(context)概念融入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问题的概述
        1.1.3 研究问题的意义
        1.1.4 研究问题的创新与反思
    1.2 文献综述
        1.2.1 语境主义理论
        1.2.2 美术史研究中的“原境”概念
        1.2.3 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情境”
        1.2.4 综合评述
2.“原境”概念融入初中美术鉴赏课的研究
    2.1 “原境”概念的理论基础
        2.1.1 语境主义
        2.1.2 美术史学中的“原境”概念
        2.1.3 “原境”概念进入初中美术鉴赏课领域后发生的概念转变
        2.1.4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文化的强调
        2.1.5 核心素养理念对初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指向
        2.1.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情境的重视
        2.1.7 情境教学法
        2.1.8 国外相关教育理论
    2.2 “原境”(context)与初中美术鉴赏课
        2.2.1 “原境”在初中美术鉴赏课中所扮演的角色
        2.2.2 初中美术鉴赏课中“原境”情境所包含的内容
        2.2.3 融入“原境”的初中美术鉴赏课的优势
    2.3 “原境”概念下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观
3.初中美术鉴赏课在知识爆炸时代所面临的现状
    3.1 初中生日益广阔的知识视野与盲目的求知欲
    3.2 多数教材对作品背景知识的呈现只围绕视觉性学习材料展开
    3.3 当代学生急需文化辨别能力
4.融入“原境”的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四个部分
    4.2 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4.3 构建详细的知识导图
    4.4 教学情境准备
    4.5 设计师生互动环节
5.“原境”应用于实际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5.1 教案部分
    5.2 课堂实录
6.结论
    6.1 教学实践的总结
    6.2 教学实践的反思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数字媒体环境下中国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画的现代艺术价值及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中国画现代艺术价值[2]
    (二)中国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内涵
三、数字媒体环境下中国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一)在平面设计形态中的应用
    (二)在三维空间形态中的应用
    (三)在互动设计形态中的应用
四、总结

(5)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当代潮汕地区中国画的传统概述
    第一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的界定
    第二节 潮汕地区中国画的概况
        一 潮汕地区中国画发展溯源
        二 潮汕地区中国画家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潮汕地区与其他地区绘画流派的交流
        一 对海派的学习与发展
        二 与岭南画派的融合
第二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语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画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当代潮汕地域文化艺术语境
        一 潮汕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 坚守本土的潮汕画家培养
    第三节 传统岭南画派及“广美”学院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潮汕籍中国画家的构成
    第一节 乡恋:扎根本土的潮汕国画家
    第二节 乡思:安身他乡又寄情乡韵的潮汕籍画家
    第三节 乡愁:境外发展的潮汕籍画家
第四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现象及整体艺术风格
    第一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呈现的现象
        一 立足本土
        二 注重吸纳
        三 崇尚笔墨
        四 讲究境界
        五 画面精细
    第二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不同题材的发展
        一 山水题材
        二 人物题材
        三 花鸟题材
    第三节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整体艺术风格
        一 田园牧歌式情调的画风
        二 个性张扬的画风
第五章 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突出成就
        一 增强和丰富岭南画派
        二 开创广东地区中国画的新面貌
    第二节 不足分析
    第三节 展望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选题范围及相关概念阐述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之变
    第一节 《矿工图》组画创作历程及图像资料
        一、第一套《矿工图》
        二、辽源煤矿之行与相关写生稿、习作稿
        三、第二套《矿工图》
    第二节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之变
        一、造型语言之变
        二、画面结构之变
        三、笔墨语言之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之变的多重背景
    第一节 《矿工图》组画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社会文化环境与《矿工图》组画
        二、美术新思潮与《矿工图》组画
        (一)关于“形式”的大讨论
        (二)关于自我表现的讨论
        (三)其他相关讨论
        三、新时期水墨人物画创新之风
    第二节 周思聪、卢沉创作观念的转变
        一、新时期的周思聪、卢沉
        二、周思聪艺术个性的觉醒
        (一)周思聪的自我表现意识
        (二)悲悯的现实主义人文情怀
        三、卢沉的创新思想
        (一)“在现代基础上发展”
        (二)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的引入
    第三节 蒋兆和、珂勒惠支、丸木夫妇与《矿工图》组画
        一、蒋兆和与《矿工图》组画
        二、珂勒惠支与《矿工图》组画
        三、丸木夫妇与《矿工图》组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的内在建构
    第一节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建构中的“中西融合”
        一、造型语言的“中西融合”
        (一)笔墨与造型的矛盾与兼容
        (二)造型观念的契合
        (三)《矿工图》造型语言“中西融合”的方案
        二、画面结构的“中西融合”
        (一)构图观念的契合
        (二)笔墨与形式构成的矛盾与兼容
        (三)《矿工图》画面结构“中西融合”的方案
    第二节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与精神内涵
        一、造型语言的个性化
        二、画面结构的情感体现
        三、笔墨的精神表达
        四、画品与人品的统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探索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探索的影响
        一、水墨人物画走向多元化的转折点
        (一)写实性水墨的变革
        (二)表现性水墨的起始
        (三)多元化水墨实践
        二、新时期水墨人物画形式语言的进一步探索
        (一)造型观念的解放
        (二)画面结构的突破
        (三)笔墨语言的拓展
    第二节 《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探索的参鉴意义
        一、《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探索的反思
        二、《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探索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矿工图》组画部分图像资料
    附录2 《矿工图》组画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中国水墨画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课题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5 本章总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当代水墨画
    2.1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概念
    2.2 中国传统水墨画发展历程
        2.2.1 宋代之前的传统水墨画
        2.2.2 宋代之后的传统水墨画
    2.3 当代水墨画
    2.4 当代水墨表现形式与符号
        2.4.1 当代水墨表现形式
        2.4.2 当代水墨符号
    2.5 水墨技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墨图案加工工艺与数码印花技术
    3.1 水墨图案加工工艺
        3.1.1 染色
        3.1.2 刺绣
        3.1.3 手绘
        3.1.4 印花
    3.2 数码印花技术
        3.2.1 数码印花的工艺含义
        3.2.2 数码印花与传统印花
        3.2.3 数码印花在服装设计中的优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墨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4.1 水墨图形在服装设计中的视觉效应
    4.2 水墨印花风格的类型
    4.3 水墨印花在服装设计的应用案例分析
        4.3.1 国内案例分析
        4.3.2 国外案例分析
    4.4 水墨印花在服装中的作用和价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水墨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5.1 灵感来源
    5.2 设计方案
        5.2.1 草图
        5.2.2 效果图
        5.2.3 作品展示
    5.3 设计作品分析
        5.3.1 款式分析
        5.3.2 图案分析
        5.3.3 面料分析
        5.3.4 色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固守、移植与融合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资料来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目的与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的特点及成因
    一、80 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的三个特点
    二、三个特点的成因
        1、固守传统的成因
        2、样式移植的成因
        3、中西融合的成因
第二章 固守传统
    一、中国书籍设计的身份定位
        1、关于中国书籍设计的身份
        2、以钱君匋的个展与演讲为例
    二、传统风格的固守
        1、朵云轩与荣宝斋对传统印装技艺的传承
        2、传统题材的书籍对传统设计风格的需求
        3、出口书籍与固守传统
    三、传统风格书籍设计的特点
        1、图像与字体的分离
        2、书法的多样化以至难以辨认
        3、突出传统图像
第三章 样式移植
    一、科技类书籍中的抽象构成
        1、“科技现代化”与西方科技书籍的大量翻译引进
        2、西方科技类书籍中几何构成
        3、王卓倩的尝试与经验
    二、科技类书籍与样式移植
        1、塑造“科技形象”的书籍设计
        2、朱仰慈的科技类书籍设计实验与启示
        3、罗小华与“意识形象”设计法
        4、科技类书籍设计中西方样式的流行局面
    三、抽象构成对其他类书籍的影响
        1、对“封面画”的冲击
        2、文艺理论类书籍设计的转变
        3、两种抽象方法的形成
第四章 中西融合
    一、借鉴西方法则
        1、汉字的图形化
        2、编排的多样化
        3、拼音对画面的调和
    二、文艺类书籍中“中西融合”的领悟
        1、张守义外国文学书籍设计的尝试
        2、任意对构成的理解与尝试
        3、曹洁与传统手法的创新实验
        4、中西融合中的“主”与“次”
    三、中西融合的水到渠成
        1、汉字对西方网格系统的先天适合
        2、中文字体与西式构图的融合
        3、传统素材的现代表现
    四、现代中国书籍设计风格初呈
结语:影响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中国前三十年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与研究现状述评
        一、设计史研究类
        (一)对史实的叙述
        (二)对问题和现象的研究
        (三)个案研究
        二、对“机制”概念的研究
        三、设计类学科中运用“机制”概念的研究
        四、材料文献类
        (一)专史
        (二)回忆录、口述史
        (三)档案文献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Design在中国含义的演变
        一、图案
        二、工艺美术
        三、艺术设计
    第六节 本文对“艺术设计”概念的运用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与轻工业艺术设计的转型期
    第一节 从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的转变
        一、新中国成立前市场经济在上海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第二节 轻工业艺术设计的新形态
    第三节 转型期的轻工业艺术设计体制
第二章 轻工业艺术设计从业群体构成
    第一节 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从业群体规模与分布
        一、轻工业艺术设计人员的总体分布状况
        二、轻工业艺术设计人员规模变化
    第二节 轻工业艺术设计从业群体收入
        一、私营艺术设计人员
        (一)公私合营前
        (二)公私合营后
        二、国营单位“体制内”艺术设计人员
    第三节 轻工业艺术设计从业群体的多面手特色与跨领域构成
        一、轻工业艺术设计师多面手特色形成背景
        二、轻工业艺术设计师多面手特色的利弊
第三章 轻工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第一节 高等美术教育的空白
        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尾声
        二、专业院校断层后的轻工业艺术设计教育
        三、轻工业系统艺术设计教育的兴办
    第二节 专业美术院校的短暂复兴
        一、“两校”成立后的轻工业艺术设计教育
        二、“两校”轻工业艺术设计教学特色
    第三节 “文革”时期“非常规”轻工业艺术设计教育
        一、“工、农、兵”轻工业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停滞中发展的传统工艺教育
第四章 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组织
    第一节 轻工业艺术设计服务的对象
        一、群众性活动与政治宣传艺术设计
        二、商业贸易领域艺术设计
        (一)对内贸易
        (二)对外贸易
        三、轻工业及日用品艺术设计
    第二节 轻工业艺术设计领导与管理体制
        一、轻工业系统所属单位
        (一)行业间分门别类的艺术设计领导体制
        (二)轻工业艺术设计管理体制变革
        二、个人参与
        三、专业艺术设计机构
    第三节 轻工业艺术设计评价标准与体系
        一、轻工业艺术设计标准
        (一)民族风格探索
        (二)“适用、经济、美观”
        (三)“多快好省”
        (四)文艺革命
        二、轻工业艺术设计评价体系
第五章 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的成型与延续
    第一节 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的建立
        一、工作机制运转的基本形态
        (一)任务分配
        (二)队伍建设
        (三)人员管理
        (四)工作评价
        二、工作机制运转的特点
    第二节 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的“现代性”
        一、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中的“现代性”内涵
        二、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中的“现代性”基本特征
        (一)技术化
        (二)规模化
        (三)国家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附录: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大事记(1949-1978)
致谢

(10)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选题的依据
        1. 历史的事实
        2. 实证可考
    三、研究背景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结构
    六、研究涉及的范围与关键词汇的选用
    七、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20世纪初叶中马艺术教育的形成比较
    第一节 20世纪中马艺术教育思潮的雏形
        一、中国美术教育目的为扞卫中华民族产业的传承
        1.沿袭晚清工艺传习所的工艺美术教育
        2.民国时期工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工艺教育
        3.华侨教育受到中华教育思维的影响
        二、马来亚殖民时期西洋美术的文化孕育与雏形
        1. 英殖民地政府主流教育促成手工美术
        2. 沿革英殖民地时期旅居画家艺术的传播
        三、中马两国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异同比较
        1. 历史文化的差异诞生了共同的艺术语言
        2.复杂的时代背景拉近了艺术符号的距离
    第二节 中国艺术运动为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重点
        一、中国新美术运动兼收并蓄的中西艺术思潮
        1. 水墨书法与西方艺术精神思维的融汇
        2. 洋务运动与西画教育东渐形成的渊源
        二、先驱画家参与马来西亚抗战画展的教育启发
        1. 华侨美术社团与研究会创办的力量凝聚
        2. 以中国抗战思潮传播中的南洋互动关系
        三、中马两地艺术活动的开展研究意义之比较
    第三节“中学西用”美术教育在新时代夹缝中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西学仿照与引入西方美术教育的雏形与发展
        二、马来西亚契机并存的时代美术教育所面对的挑战
        三、中马两国美术教育办学际遇的挑战研究之比较
第二章 20世纪二战前后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策略比较
    第一节 中国新式高等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刘海粟为中国美术教育奠定标杆
        1. 刘海粟借洋兴中的美术教育思想与远见视界
        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梁实用美术的创新美术课程
        1. 颜文梁实业求存思想为美术教育拓展新局面
    第二节 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南洋风的目标
        一、林学大为马来西亚纯美术定下南洋思想新概念
        二、南洋首二代华裔先驱画家共创南洋美术风格
    第三节 中马两国高等美术教育实施发展意义比较
        一、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办学意义的共同点
        二、中马高等美术教育东西艺术融合走向多样化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办学理念与实施比较
    第一节 新中国教育课程体制艺术教育一脉相承发展的利弊
        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质
        二、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的多元课程规范衔接
        三、中国艺术院校百年中西合并办学发展的利与弊问题探究
    第二节 马来西亚二战前后继承东方艺术教育新理念的反思
        一、首间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的反思
        二、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理念延续的挑战
        1. 移植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办学的存在问题
        2. 1967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的创办目标的取向
        3. 1968年吉隆坡美术学院的创办目标与理念
第四章 中国对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传承与发展历程的比较
    第一节 印象中国与融合南洋色彩的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深思
        一、移居侨民身份认同与美术特征对峙的挑战
        1. 多重艺术情感的身份认同意识
        2. 强烈祖国情怀的美术创作符号再现
        二、早期中国南来华侨画家融合南洋色彩的题材
        1. 华侨画家为移居家园增添南洋气息
        2. 五一三种族事件后的美术创作气氛
        三、中国艺术教育百年历程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比较
    第二节 中马水墨传统绘画技法与跨媒介艺术火种的碰触
        一、中国水墨传统技法在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领域的传承
        1. 独立前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美术学校国粹画科设立的意义
        2.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课程与科系的设置结构
        3. 独立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水墨画科的追随
        二、马来西亚水墨画媒介的艺术创新与转型
        三、中马两国现代水墨画家创作理念与风格异同之比较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件一:相关文献回顾
    1.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文献
    2.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文献
    3. 吉隆坡美术学院文献
    4.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5. 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的专题研究
附件二:20 世纪中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大事记
附件三:20 世纪中马各高等艺术院校资料简介与综述
附件四:中马艺术院校招生宣传资料
附件五:中马高等艺术院校章程(节选)
附件六:20 世纪中马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概况综述(部分节选)
附件七:20 世纪中马艺术教育工作者兼画家的高等艺术教育背景概况综述
附件八:20 世纪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美术师资习艺来源状况综述
附件九:采访中马两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状况工作表和采访文稿(节选)
    (一)苏州美专校友严定宪访谈录
    (二)苏州美专校友陈士宏访谈录
    (三)苏州美专校友唐令渊访谈录
    (四)苏州美专校友尢玉淇访谈录
    (五)前吉隆坡美术学院院长谢有锡访谈录
    (六)槟城锺灵独中美术主任陈昌孔访谈录
    (七)槟城槟华女子独立中学美术老师刘达勇访谈录
    (八)雪兰莪巴生兴华中学美术主任谢金聪访谈录
    (九)柔佛麻坡中化中学美术老师陈培仁访谈录
    (十)槟城资深水彩画家兼钟灵国民型中学退休美术老师蔡传仁访谈录
    (十一)与锺金钩院长会见冯健亲院长的访谈录
附件十:中马高等艺术院校创办人或校长相关私人来往书信内容(节选)
    一、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创始人来往信函内容
    二、马来西亚艺术院校的创始人来往信函内容
附件十一:马来西亚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一、吉隆坡美术学院院长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1 大马美育渐入佳境
        2 绘画在当代艺术进程中的定位和前景与创作动机
    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锺金钩院长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附件十二:其他相关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传承发展的重要文章
    一、陈世集:《小谈星洲木刻版画与创作》
    二、刘抗,《刘海粟与中国的近代艺术》
附件十三: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与吉隆坡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附件十四:20 世纪国际时事发展形势与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发展史料对照汇编总表
附件十五:20 世纪中国与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大事记历程年表

四、中国画的现代艺术情结——谈中国画在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中国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性分析[J]. 武建亭. 福建茶叶, 2020(04)
  • [3]“原境”(context)概念融入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探究[D]. 赵宇翔.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4]数字媒体环境下中国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J]. 许格非,关玉凤. 艺术品鉴, 2019(35)
  • [5]当代潮汕籍中国画家现象研究[D]. 黄蕴心. 广州大学, 2019(01)
  • [6]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形式语言研究[D]. 樊诚.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7]中国水墨画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丁婷.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固守、移植与融合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研究[D]. 谭小飞.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6)
  • [9]新中国前三十年上海轻工业艺术设计工作机制研究[D]. 王宇轩. 上海大学, 2016(04)
  • [10]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D]. 梅德顺.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中国画的现代艺术情结——论中国画在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