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一、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细菌性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 Branch,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2021)在《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慢性病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与健康人群相比,慢性病人群患流感和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几率增加,可加重原有慢性病,导致慢性病人群死亡率增高。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可减少慢性病人群发生呼吸道感染和严重并发症的机会,降低住院和死亡,减轻疾病负担。本共识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证据,介绍了中国主要慢性病疾病负担、主要慢性病人群罹患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疫苗接种建议等内容,旨在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疫苗防控慢性病人群感染性疾病工作提供参考。

菅平心[2](202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缺期感染病原菌分析及PCT、CRP、ESR对病原菌诊断的指导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期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变化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对急性白血病粒缺伴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及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选择我院血液科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感染患者共202例,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2.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分为三组(G-菌感染组、G+菌感染组和真菌感染组),观察三组PCT、CRP和ESR的水平。3.采用SPSS23.0软件统计处理数据,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2例急性白血病粒缺伴感染患者(中位年龄54岁;男性患者81例,女性121例)可明确病原菌种类的患者共138例(中位年龄60岁;男性患者56例,女性82例)。2.革兰氏阴性菌占65.99%,以铜绿假单胞菌(13.61%)占比最多;革兰氏阳性菌占25.17%,以艰难梭菌(5.44%)占比最多;真菌占8.8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6.80%)占比最多。3.感染部位及菌群:肺部占21.09%,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原发性血流占9.5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上呼吸道占8.16%,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消化系统占4.08%,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皮肤及黏膜占2.7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54.42%患者存在混合部位的感染。4.炎症指标水平:(1)PCT水平:G-菌感染组与G+菌感染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不高于真菌感染组(P>0.05);(2)CRP水平:G-菌感染组、G+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与G+菌感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ESR水平: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以PCT≥0.05ng/ml、CRP≥10mg/l、ESR≥20mm/h作为阳性截点,三种炎症指标的阳性率在三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构筑PCT、CRP和ESR的ROC曲线鉴别三组病原菌:(1)单独检测PCT水平可以鉴别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AUCpct=0.665,灵敏度80.6%,特异度47.4%;(2)联合三种炎症指标对比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AUCpct+crp+esr=0.67,灵敏度77.8%,特异度57.7%;(3)单独检测CRP水平可以鉴别革兰氏阴性菌与真菌,AUCcrp=0.684,灵敏度84.6%,特异度52.6%;(4)联合三种炎症指标可提高对革兰氏阴性菌与真菌的特异度:AUCpct+crp+esr=0.761,灵敏度84.6%,特异度66%;(5)单独检测CRP水平可以更鉴别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AUCcrp=0.694,灵敏度76.9%,特异度63.9%;(6)联合三种炎症指标可提高对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的灵敏度,但降低了特异度,灵敏度97.9%,特异度44.4%。结论:1.革兰阴性菌感染例数高于革兰阳性菌和真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2.粒缺伴感染患者感染部位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肺部、血流、上呼吸道、消化系统和皮肤黏膜。3.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患者PCT水平高于感染真菌的患者,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患者CRP水平高于感染真菌的患者,ERS的水平在感染病原菌种类中无明显差异;三种炎症指标的阳性率在三组病原菌中没有差异。4.联合使用PCT、CRP、ESR比单独使用更有效的提高了鉴别感染病原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加倩[3](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4](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刘文慧[5](2020)在《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建立和完善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体系,构建一个良好、简易的诊断模型,并评价模型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可能性的预测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1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筛选最终纳入179例,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常见的实验室指标以及感染可能性评分(Infection Probability Score,IPS)、器官衰竭序贯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PCT联合IPS评分诊断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联合IPS评分对患者发生感染的预测效能。2.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经筛选后纳入179例作为造模组;筛选247例来自2018年7月-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2018年1月-2019年10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最终纳入122例作为验证组。根据临床诊断将组中病例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造模组,选入年龄、体温、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 ratio,NE%)、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动脉血乳酸(Lacticacid,Lac)、血清白蛋白(Serumalbumin,Alb)、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SOFA 评分9项与感染相关的预测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将诊断模型进一步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利用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和准确性。结果:1.模型组179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者123例(68.72%),其中肺部感染99例(80.49%)、腹腔感染49例(39.84%),合并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40例(32.52%)。验证组122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84例(68.85%),主要为肺部感染63例(75%)和腹腔感染36例(42.86%),合并有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50例(59.52%)。2.模型组肝衰竭患者总体近期住院病死率为68.16%,其中感染组病死率(75.61%)明显高于非感染组。验证组总体短期住院病死率为55.74%,感染组病死率(67.86%)同样明显高于非感染组。3.在评价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的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优势比(OR)=3.822,95%可信区间(95%CI):1.714~8.523,P=0.001]和 IPS 评分(OR=1.125,95%CI:1.030~1.230,P=0.009)为肝衰竭合并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PCT联合IPS评分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预测能力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0.857,95%CI:0.801~0.913],显着高于PCT(AUC=0.803)和IPS评分(AUC=0.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T联合IPS评分的阳性似然比较高(3.40),阴性似然比最低(0.28)。4.在探索建立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中,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温、PCT、CRP、Lac、SOFA评分为肝衰竭并发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建立的感染早期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0.899,95%CI:0.846~0.93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6.2%、80.4%。验证结果显示模型重复性较好(AUC=0.953,95%CI:0.899~0.98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1.7%、84.2%。结论:肝衰竭并发感染患者病死率极高,感染主要类型为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研究发现PCT、IPS评分均能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两者预测效能相当,而PCT联合IPS评分较两者则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针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对肝衰竭并发感染早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总准确度较高,在同地区不同中心患者中显示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方超[6](2020)在《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感染性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为辅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生物学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是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但关于HNL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检测感染性疾病患者HNL、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探讨HNL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评估对于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细菌感染时HNL水平的升高是否有差异,并将实验室炎症指标进行联合检测,以期优化诊断模式。观察血流感染患者血清HNL水平动态变化趋势,评估其在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1.收集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530例住院感染患者(男344例,女186例)及67例健康体检者(男43例,女24例)、风湿性疾病(30例)、实体肿瘤(40例)、髓系白血病患者(25例)的血液样本。2.采集血标本,检测HNL、PCT、CRP等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3.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将临床样本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及健康对照组,进一步按照感染部位,感染细菌种类分为不同亚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各实验组及亚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1.HNL试剂盒检测变异系数CV=3.5%,标准线性均>0.99。血清HNL水平明显高于血浆(P<0.05)。2.按感染原因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各组HNL水平为170.9(110.4-263.1)μg/L、HNL 77.5(55.6-119.0)μg/L;应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性能,HNL、PCT及CRP对于健康人群中细菌感染诊断效能分别为:0.89(0.86-0.92)、0.77(0.71-0.83)、0.88(0.84-0.92)。对于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诊断效能分别为0.81(0.76-0.86)、0.64(0.58-0.70)、0.73(0.68-0.79)。联合分析HNL、PCT及CRP诊断细菌感染及鉴别诊断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AUC分别为0.96(0.95-0.98,P<0.05)、0.86(0.82-0.90,P<0.05),均相比各单一炎症指标更高,其最佳临界值为0.84。3.根据具体感染部位将细菌感染组分为血流感染组等亚组,各亚组HNL水平均升高,对于血流感染和腹腔感染的诊断,HNL的诊断效能最高,AUC分别达到0.94(0.89-0.99)和0.96(0.93-0.99)。软组织感染时AUC为0.82(0.74-0.91)。4.根据感染细菌种类分组,HNL、CRP水平在革兰阳性细菌(GPB)感染组与革兰阴性细菌(GNB)感染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CT在感染GPB感染组中升高不如GNB感染组(P=0.0258),不同种类细菌亚组之间的HNL(P=0.3464)、PCT(P=0.898)、CRP(P=0.0916)水平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5.风湿疾病患者与实体肿瘤患者HNL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1356,P=0.0699),但伴有感染时HNL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373,P=0.0113);而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感染组(P=0.7493)与未感染组(P=0.7542)相对正常人HNL水平均明显升高。6.使用抗菌药物治疗4天后,CRP开始显示出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缓慢,而HNL(P=0.0427)及PCT(P=0.0488)水平均在治疗2天后即呈现下降趋势。55%患者的HNL水平在治疗4天后显着降低,治疗6天时已有90%的患者HNL水平均降至正常范围。而在治疗6天时仍有40%的患者PCT水平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1.HNL试剂盒线性稳定,变异系数满足试验要求。血清中HNL水平高于血浆。2.血清HNL诊断细菌感染比PCT、CRP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与单一炎症指标相比,HNL/PCT/CRP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3.HNL不但在血流感染、腹腔感染组水平明显增高,在软组织感染和尿路感染组也高于健康对照组,这点与PCT不同。4.HNL水平与感染的细菌种类无关,革兰阳性细菌感染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HNL水平均显着升高。5.HNL可用于风湿系统疾病及肿瘤患者并发感染的辅助诊断,但不能用于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辅助诊断。6.血流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治疗后,HNL水平下降更快,可以及时评价治疗效果。

韦杰敏[7](2019)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临床和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我院血液科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时的临床资料、血培养病原菌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目前AL患者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我院血液科收治粒缺AL患者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时的血培养标本,对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8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粒缺AL患者中,共有353例患者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共检出376株细菌。其中,检出革兰阴性菌289株(76.9%)、革兰阳性菌87株(23.1%)。革兰阴性菌中构成比例由高到低排前3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近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由45.1%上升至54.9%(P<0.0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敏感率均高达:100.0%,对亚胺培南敏感率分别是:98.2%、98.3%,对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是:98.1%、94.4%。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敏感率也高达:100.0%。在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粒缺AL患者中,早期经验性使用非碳青霉烯类药物抗感染治疗的调整率为74.3%,早期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抗感染治疗的调整率为3.8%(P<0.05)。共304(87.9%)例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粒缺AL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结论:1.革兰阴性菌是粒缺AL患者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最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占主导地位,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呈现增长趋势。2.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敏感率较高。早期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药物调整率更低。

巫一立[8](2019)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后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血流感染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尤其是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患儿预后较差。因此,归纳总结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定期回顾本地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预防、识别和治疗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改善患儿预后。二、研究目的1.总结急性白血病患儿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高危因素。2.回顾本中心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流感染的菌群构成,分析多重耐药菌的构成和耐药情况。三、研究方法1.病例收集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我科收治并定期随访的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病例,并根据纳入标准选取合适的病例进行研究。在确定为入组病例后,收集其年龄、性别、原发白血病类型、化疗阶段、粒细胞缺乏时长、合并感染病灶、血常规指标、炎症指标、发热时长、治疗方法、疗程、预后等。2.对对象进行分组根据文献,将所培养的病原菌符合多重耐药(MDR)、泛耐药(XDR)以及全耐药(PDR)标准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纳入多重耐药组,其余患儿分入非多重耐药组。3.治疗疗效分级抗感染治疗有效定义为:病原菌对现有抗菌药物敏感,应用抗菌药物后48h内临床症状改善(包括但不限于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发热症状消失或改善、原有合并感染症状消失或改善等)。不符合有效定义者定义为无效。4.数据分析方法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有121例患儿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1.47:1,平均年龄为5.9岁。多重耐药组中共55例,男女比例1.62:1,平均年龄5.6岁。非多重耐药组中共66例,男女比例1.36:1,平均年龄6.2岁。2.MDR菌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MDR组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7例;处于诱导化疗阶段34例;发热前粒细胞缺乏时间>7天的30例;发热前血红蛋白最低值75.00g/L;发热前血小板最低值20.73×109/L。统计分析发现,两组之间急性白血病类型、化疗阶段、发热前粒细胞缺乏时间、发热前血红蛋白最低值以及发热前血小板最低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性别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ML、诱导化疗、发热前粒细胞缺乏时间>7天、发热前血红蛋白最低值低于70 g/L、发热前血小板最低值小于20 X 109/L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出现MDR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3.MDR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MDR组首次发热时降钙素原(PCT)均值为3.17ug/L,C反应蛋白(CRP)139.79mg/L;合并呼吸道感染2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8例、消化道感染5例、口腔黏膜5例、无明显感染病灶14例;平均发热时长8.58天;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有效18例,无效37例;抗菌药物疗程14.98天;转入重症监护病房12例,未转入43例;死亡6例,治愈49例。统计分析发现两组之间PCT、CRP、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成功率、抗生素疗程、重症监护病房(PICU)转入率、死亡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合并感染部位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4.病原学分布共纳入121株病原菌,其中G+菌47株,主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缓症链球菌各12株。G-菌74株,主要菌株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各21株。MDR组55株,G+菌31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缓症链球菌7株。G-菌2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4株。5.耐药性分布47株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及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均未见耐药菌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敏感率均在95.0%以上,未发现耐替考拉宁菌株。缓症链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或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74株G-菌中,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丁胺卡那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仍保持90%以上。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呢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超过90.0%,未见丁胺卡那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超过90%,未见对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美罗培南的耐药菌株。55株多重耐药菌中,多重耐药G+菌物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敏感率均超过95.0%,其中替考拉宁未出现耐药菌株。多重耐药G-菌对丁胺卡那以及派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均超过85%。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中美罗培南敏感率超过90.0%。6.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死亡患儿平均年龄6.14岁。男女比例为1.33:1。ALL患儿6例,AML患儿1例。诱导化疗阶段患儿6例,巩固阶段患儿1例。主要合并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前白细胞最低值为0.73×109/L,中性粒细胞最低值为0.34×109/L,感染前血红蛋白最低值75.43g/L,血小板最低值为22.29×109/L。首次发热时降钙素原平均值53.3ug/L,C反应蛋白平均值142.89mg/L。发热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为11.29天,总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为21.43天。总发热时长为18.29天。多重耐药菌感染6例。初始经验性治疗有效1例。平均抗感染疗程20.14天。死亡患儿的初次发热时的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缺乏总时长、发热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长、发热时长、MDR菌感染率、抗感染疗程以及初始经验性治疗有效率均与治愈患儿有明显差别。7.研究结论(1)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流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最主要的G-菌株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最主要的G+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本研究中G-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依然保持高度敏感。(3)本研究中G+菌株对常用药物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以及替考拉宁依然保持较高敏感率。(4)急性白血病患儿出现MDR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有:AML、诱导化疗、发热前粒缺时间>7天,感染前后血红蛋白曾<70g/L以及感染前血小板曾<20×1 09/L。(5)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MDR菌血流感染病原学以多重耐药G+菌为主,主要菌株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缓症链球菌,主要的多重耐药G-菌为大肠埃希菌。(6)本研究中多重耐药G-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依然保持高度敏感。(7)本研究中多重耐药G+菌株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以及替考拉宁依然保持高度敏感。(8)急性白血病合并MDR菌血流感染的患儿的临床特征有:炎症反应重,发热时间长,初始经验性治疗有效率低,应用抗生素时间长,重症监护病房转入率以及死亡率高。(9)急性白血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死亡患儿临床特征主要有发热前粒缺时间长、总粒缺时间长、初次发热时PCT明显升高、MDR菌感染、发热时间长、初始经验性治疗敏感率低以及应用抗生素时间长。

尹利剑[9](2012)在《急性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缺陷、应用化疗药物和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使感染成为最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而肺部感染又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由于AL本身或治疗等原因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或者凝血异常而致易出血,使得肺活检受到限制。因此,肺CT检查,特别是高分辨率CT检查可以给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我们逐一分析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肺部不同微生物感染的CT影像特点和临床抗感染治疗疗效,籍此总结肺CT影像特征与抗感染治疗有效和有效药物的相关性,从而为肺部感染临床早期诊断及特异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66例AL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及肺CT资料,临床资料主要收集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AL类型、化疗方案、骨髓缓解情况、临床表现、肺部病变影像特征、胸腔积液情况、粒缺持续时间、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入院前感染史、出院情况、G实验、C-反应蛋白、有无低白蛋白血症、痰培养或涂片、血培养等,肺CT资料来自影像科。我们把66例给予抗真菌治疗的57例患者按照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疗效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把57例患者分为抗真菌治疗有效组和抗真菌治疗无效组,把痊愈+显效+进步的患者归为抗真菌治疗有效组,把无效+死亡归为抗真菌治疗无效组,分析抗真菌治疗有效组与各影像特征之间有无相关性;根据细菌感染疗效标准把66例患者分为抗细菌治疗有效组和抗细菌治疗无效组,把痊愈+显效+进步的患者归为抗细菌治疗有效组,把无效的患者归为抗细菌治疗无效组,分析抗细菌治疗有效组与各影像特征之间有无相关性。把66例患者的影像特征按单一影像特征分为结节影、斑片影、磨玻璃影、实变影、空洞影、条索影和棉絮状阴影,针对这些影像特征和抗微生物治疗有效药物的关系,我们采用χ2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将66例AL患者的肺部感染部位分为两肺及单侧肺,在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抗真菌治疗有效的结节影、空洞影及结节影合并空洞影的患者中,对结节影与肺部部位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抗细菌治疗有效的条索影、条索影合并斑片影、条索影合并磨玻璃影的患者中,对条索影与肺部部位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我们收集的66例AL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点共有11种。根据这11种影像特点,再针对单一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将肺部感染的影像分为结节影、斑片影、实变影、磨玻璃影、条索影、棉絮状阴影、空洞影七种。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中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结节影、空洞影及结节影合并空洞影与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有相关性(结节影:p=0.005,空洞影:p=0.013,结节影合并空洞影:p=0.037),而斑片影、实变影、磨玻璃影、条索影、棉絮状阴影与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均没有相关性(p>0.05)。另外,结节影合并胸腔积液及结节影合并咳嗽和咳痰与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有相关性(结节影合并胸腔积液:p=0.010,结节影合并咳嗽和咳痰:p=0.034),结节影合并斑片影、实变影、磨玻璃影、晕征、近胸膜与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均没有相关性(p>0.05),斑片影合并实变、磨玻璃影、胸腔积液、咳嗽和咳痰与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均没有相关性(p>0.05),空洞影合并实变、胸腔积液、咳嗽和咳痰与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均没有相关性(p>0.05),实变影合并磨玻璃影与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没有相关性(p>0.05)。本研究提示肺部CT的结节影、空洞影及结节影合并空洞影可能与真菌感染有关。在抗细菌治疗有效的患者中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条索影、条索影合并斑片影和条索影合并磨玻璃影与抗细菌治疗有效的患者有相关性(条索影:p=0.006,条索影合并斑片影:p=0.008,条索影合并磨玻璃影:p=0.042)。另外,条索影合并胸腔积液、咳嗽和咳痰与抗细菌治疗有效的患者有相关性(p值均为:p=0.008),而结节影、斑片影、实变影、磨玻璃影、棉絮状阴影、空洞影以及它们合并出现均与抗细菌治疗有效的患者没有相关性(p>0.05)。本研究提示肺部CT的条索影、条索影合并斑片影、条索影合并磨玻璃影、条索影合并胸腔积液、咳嗽和咳痰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3按照IPFI的疗效标准,我们收集的66例患者中,有57例给予了抗真菌治疗,在抗真菌治疗有效的22例中,其中痊愈4例,显效10例,进步的8例;本研究显示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为38.6%,伏立康唑治疗有效的12例,占54.5%。按照IPFI治疗疗效标准评价药物有效率时,用痊愈+显效/全部病例计算药物有效率,在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中结节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治疗有效的7例,显效的4例,有效率为57.1%。根据细菌感染疗效标准收集的66例患者均应用了抗细菌药物治疗,其中抗细菌治疗有效的14例,其中痊愈1例,显效6例,进步7例;本研究显示抗细菌治疗总有效率为21.2%,在抗细菌治疗有效的14例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的7例,占50%。按照细菌治疗疗效标准评价药物有效率时,用痊愈+显效/全部病例计算药物有效率,在抗细菌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条索影的细菌感染患者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的5例,显效的2例,有效率为40%。4AL合并肺部感染CT影像特征和有效药物的关系:66例患者中57例给予了抗真菌治疗,抗真菌治疗有效的22例,伏立康唑为主要有效药物,在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中结节影、空洞影及结节影合并空洞影与肺部真菌感染有相关性,我们发现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结节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空洞影及结节影合并空洞影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药物(P值均为:p>0.05)。收集的66例患者均应用了抗细菌药物治疗,其中抗细菌治疗有效组14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主要有效药物。在抗细菌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条索影与肺部细菌感染有相关性,我们发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细菌条索影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条索影合并磨玻璃影、条索影合并斑片影、条索影合并胸腔积液、咳嗽和咳痰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药物(P值均为:p>0.05)。结论:1在AL患者的肺部感染部位中两肺感染为肺部感染的主要部位,占肺部感染的57.6%,但研究提示抗真菌及细菌有效的患者的肺部影像特点与肺部部位没有相关性。2在AL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肺部出现结节影、空洞影及结节影合并空洞影时应考虑真菌感染,当患者肺部出现条索影、条索影合并磨玻璃影、条索影合并斑片影以及条索影合并胸腔积液、咳嗽和咳痰时应考虑细菌感染。3AL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结节性真菌感染应用伏立康唑治疗有效率最高,为57.1%,可选用伏立康唑治疗。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出现条索影时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率最高,为40%,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4抗感染疗效评估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38.6%,细菌感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21.2%。

尚佩沛[10](2009)在《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58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科常见病,为造血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是骨髓原幼细胞异常增生并伴有多脏器浸润症状。其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联合化疗使急性白血病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延长,但由于AL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及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肺损伤已成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解我院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的情况,对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0日于我院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58例患者进行性别、年龄、感染的发生率、化疗药物的应用、治疗转归、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病原菌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08年我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年平均发病率为7.12%,高于06及07年平均发病率的4.1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剂量阿糖胞苷可引起急性肺损伤,不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发展为致命的肺功能衰竭。3.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发生率虽低,但仍需密切关注。4.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白血病类型、治疗阶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住院天数共6个因素与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有关联。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表明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住院天数、年龄和治疗阶段。从这些方面采取积极的预防将有助于控制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肺损伤,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长生存时间。6、感染性肺损伤的病原学分析显示,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47.05%,其次为真菌(29.41%)和革兰氏阳性菌(23.53%)。真菌感染菌谱分布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75%。7、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对于严重的粒细胞缺乏,感染较重,且高龄患者,建议临床医生将广谱、高效的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作为首选;青霉素及头孢1代抗生素药敏阳性率均较低,建议不作为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首选药物。8、氟康唑及伊曲康唑可以用于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二、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细菌性感染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细菌性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1 CCVD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1.1 高血压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1.2 冠心病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1.3 脑卒中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2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2.1 流行特征
        1.2.2 疾病负担
    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3.1 COPD
        1.3.2 哮喘
        (1)定义:
        (2)流行特征:
        (3)疾病负担:
    1.4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
        1.4.1 流行特征
        1.4.2 疾病负担
2 主要慢性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2.1 心脑血管疾病
        2.1.1 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更易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2.1.2 感染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2.2 糖尿病
    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2.4 恶性肿瘤
        2.4.1 恶性肿瘤患者更易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2.4.2 感染易导致恶性肿瘤加重
    2.5 流感造成的疾病负担
        2.5.1 流感在全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2.5.2 流感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1)心脑血管疾病:
        (2)糖尿病: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恶性肿瘤:
    2.6 肺炎造成的疾病负担
        2.6.1 肺炎在全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2.6.2 肺炎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疾病负担
        (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2)糖尿病: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恶性肿瘤:
3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
    3.1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简介
        3.1.1 流感疫苗
        3.1.2 肺炎球菌疫苗
        (1)PPV:
        (2)PCV:
    3.2 流感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的应用效果
        3.2.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2.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2.3 糖尿病患者
        3.2.4 恶性肿瘤患者
    3.3 PPV23在主要慢性病人群的应用效果
        3.3.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3.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3.3 糖尿病患者
        3.3.4 恶性肿瘤患者
    3.4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联合接种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4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1 一般人群流感疫苗和PPV23接种的安全性
    4.2 流感疫苗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2.1 心脑血管疾病
        4.2.2 糖尿病
        4.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2.4 恶性肿瘤
    4.3 PPV23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3.1 心脑血管疾病
        4.3.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3.3 糖尿病
        4.3.4 恶性肿瘤
    4.4 流感疫苗和PPV23联合接种在主要慢性病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4.4.1 心脑血管疾病
        4.4.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4.3 糖尿病
        4.4.4 恶性肿瘤
5 WHO和其他国家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推荐
    5.1 流感疫苗接种推荐
        5.1.1 心血管疾病患者
        5.1.2 糖尿病患者
        5.1.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5.1.4 恶性肿瘤患者
    5.2 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推荐
        5.2.1 心血管疾病患者
        5.2.2 糖尿病患者
        5.2.3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5.2.4 恶性肿瘤患者
6 中国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建议
    6.1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程序
        6.1.1 流感疫苗
        6.1.2 肺炎球菌疫苗
    6.2 慢性病人群接种建议
7 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缺期感染病原菌分析及PCT、CRP、ESR对病原菌诊断的指导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4)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5)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转归的判断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感染部位
        2.3 感染与肝衰竭患者的转归
        2.4 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2.5 PCT、IPS评分及IPS评分联合PCT对肝衰竭并发感染预测能力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的建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造模组预测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
        2.2 造模组预测变量间的共线性检验
        2.3 造模组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及评分模型的建立
        2.4 感染早期诊断模型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诊断效能评价
        2.5 验证组对肝衰竭并发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细菌感染分组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2.2 样本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试剂盒性能验证
    3.2 不同类型感染患者HNL与 PCT、CRP诊断效能比较
    3.3 不同部位细菌感染HNL、PCT、CRP水平分析
    3.4 不同种类细菌感染HNL与其他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3.5 不同疾病患者HNL水平改变
    3.6 血流感染患者治疗前后HNL与其他炎症指标水平动态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临床感染相关常用炎症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中性粒细胞缺乏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临床和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儿童急性白血病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方法
    1.1 病例采集
    1.2 病例纳入、排除、分组和剔除标准
    1.3 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1.4 微生物学检验
    1.5 血培养仪器和药敏鉴定方法
    1.6 急性白血病的定义
    1.7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
    1.8 抗感染治疗有效定义
    1.9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121 例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信息
    2.2 121例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病原学构成
    2.3 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病原菌耐药情况
    2.4 MDR菌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
    2.5 MDR菌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
    2.6 MDR菌的耐药情况
    2.7 MDR组与non-MDR组的临床特征与转归
    2.8 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
    2.9 病例汇报
第三章 讨论
    3.1 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特征
    3.2 急性白血病患儿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
    3.3 急性白血病患儿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耐药情况
    3.4 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MDR菌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
    3.5 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MDR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
    3.6 急性白血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
    3.7 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急性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5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选择
    3.2 诊断标准
    3.3 实验室检查
    3.4 治疗方法
    3.5 疗效标准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近3 年我科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的发病率
    4.2 肺损伤的分类
    4.3 大剂量阿糖胞苷与急性肺损伤的关系
    4.4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4.5 感染性肺损伤
    4.6 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4.7 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的治疗效果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细菌性感染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慢性病人群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专家共识[J]. Vaccine and Immunization Branch,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6)
  • [2]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缺期感染病原菌分析及PCT、CRP、ESR对病原菌诊断的指导意义[D]. 菅平心.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D]. 刘文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6]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方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中性粒细胞缺乏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临床和病原学分析[D]. 韦杰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8]儿童急性白血病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分析[D]. 巫一立.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9]急性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D]. 尹利剑.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2)
  • [10]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肺损伤58例临床分析[D]. 尚佩沛. 吉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