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牦牛杂种优势的利用

浅谈牦牛杂种优势的利用

一、浅谈牦牛杂种优势利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敏[1](2021)在《m6A去甲基化酶ALKBH5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及miRNA-200a的靶向调控分析》文中提出犏牛(Yattle)是牦牛(Yak)和普通牛(Cattle)杂交产生的杂种后代,具有适应性强、肉质好、生长速度快等杂种优势,但犏牛雄性不育阻碍了杂种优势的再利用和牦牛新品种的杂交培育,解决这一难题是动物遗传学科和种间杂交育种研究的共同期许。6-甲基腺嘌呤修饰(N6-methyladenosine,m6A)是最常见的RNA修饰之一。已有研究发现m6A甲基化相关酶可以影响m6A甲基化水平进而影响生精相关基因表达,参与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过程。本试验选取成年雄性普通牛(n=8)、牦牛(n=8)和犏牛(n=8)的睾丸等组织,通过探讨m6A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m6A甲基化水平及其调控基因的表达差异、对ALKBH5的蛋白定量、细胞定位、SNP位点和micro RNA的靶向调控作用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通过对三种牛睾丸组织、肝脏组织、肌肉组织常规PCR和RT-qPCR,常规PCR结果显示:ALKBH5、FTO、METTL3、METTL14、METTL16、WTAP、ZC3H13、YTHDC1、YTHDC2、YTHDF1、YTHDF2、YTHDF3这12种m6A甲基化相关基因在组织中广泛表达。RT-qPCR结果显示:在犏牛睾丸组织中ALKBH5、FTO、METTL14、WTAP、ZC3H13、YTHDC2、YTHDF1、YTHDF2的表达量与普通牛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犏牛睾丸组织中METTL3、METTL16、YTHDF3的表达量与普通牛相比显着降低(P<0.05);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m6A相关基因相比睾丸组织,表达差异性变化较少。结果表明m6A相关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紊乱。(2)采用三种牛睾丸的RNA进行Epi Quik M6A RNA Methylation Quantification Kit(比色法)试剂盒测定普通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m6A甲基化的整体水平。结果显示:犏牛睾丸组织的m6A甲基化水平极显着低于普通牛(P<0.01),犏牛睾丸组织的m6A甲基化水平略低于牦牛,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在犏牛睾丸组织中m6A相关基因均显着性表达下调的情况下,m6A甲基化整体水平也有所下降。(3)根据文献查阅,选取了15个受m6A调控的生精相关基因进行RT-qPCR,结果显示:参与精原干细胞维持、精原细胞增殖与更新的BCL6B、UHRF1、DNMT3B、GFRA1、SOHLH2在犏牛睾丸中显着下调(P<0.05),参与抑制凋亡的EIF4G1显着下调(P<0.05),维持SSC稳态和参与精子发生启动的FOXO1显着上调(P<0.05),结果表明m6A修饰的生精基因表达紊乱。(4)利用Western Bolt和免疫荧光对三种牛睾丸等组织中的ALKBH5蛋白进行分析发现,与普通牛相比ALKBH5蛋白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特异性的表达上调(P<0.05);ALKBH5蛋白信号在普通牛和牦牛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中富集,在犏牛的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时期中ALKBH5蛋白信号明显少于普通牛和牦牛。(5)对三种牛睾丸组织中的bta-miR-200a进行RT-qPCR,结果显示犏牛中的bta-miR-200a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普通牛和牦牛,结果说明bta-miR-200a可能是ALKBH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的潜在因素。为了进一步验证,构建了野生型pmirGLO-ALKBH5-WT和突变型pmirGLO-ALKBH5-MUT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bta-miRNA-200a的miRNA mimics可以结合ALKBH5序列并抑制其的表达。(6)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选取了ALKBH5的SNP位点:1746T>C、1768A>C、1898A>G和2318ins CTCT,根据这些位点进行设计引物和Sanger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并发现一个转录组测序中没有的1953C>T突变位点。但这些变异位点主要位于非编码区。表明ALKBH5编码区序列在三种牛中是保守的。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犏牛睾丸组织中,m6A去甲基化酶ALKBH5和FTO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普通牛和牦牛,但这两基因在三种牛间的肝脏和肌肉组织中无显着性差异,表明m6A修饰相关酶在犏牛睾丸中特异性表达紊乱;ALKBH5蛋白信号定位于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在犏牛的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时期中ALKBH5蛋白信号明显减少。犏牛睾丸组织中m6A甲基化总体水平显着低于普通牛;受m6A调控的参与生精过程基因在犏牛中显着下调。犏牛睾丸组织中的bta-miRNA-200a显着性下调可能影响了靶基因ALKBH5蛋白的表达。本研究结果阐述了bta-miR-200a通过抑制ALKBH5表达调控普通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m6A甲基化水平,影响m6A靶基因的表达与功能,丰富了犏牛雄性不育表观遗传的研究数据,为解决犏牛不育提供新思路。

雷秦袆[2](2020)在《牦牛、犏牛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文中提出犏牛是牦牛(Bosgrunniens)与黄牛(Bos taurus)的杂交后代,大量的研究证实犏牛生产性能上优于牦牛,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目前关于犏牛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分子机制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4-5岁犏牛(娟姗牛♂×甘南牦牛♀)和牦牛(甘南牦牛♂×甘南牦牛♀)各三头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对犏牛皮下脂肪(DF)和背最长肌组织(DM),牦牛皮下脂肪(YF)和背最长肌组织(YM)进行测序,分为脂肪组(DF vs YF)和肌肉组(DM vs YM)。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并分析牦牛和犏牛皮下脂肪及背最长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以期为挖掘影响犏牛及牦牛肉品质相关功能基因和分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犏牛和牦牛的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组织DEGs进行分析,设定阈值为padj<0.05和|log2(FoldChange)|>1,脂肪组共筛选出1391个DEGs,与牦牛相比,犏牛有854个基因表达上调,537个基因表达下调。肌肉组共筛选出1481个DEGs,与牦牛相比,犏牛有785个基因表达上调,696个基因表达下调。2、通过GO和KEGG分析,在DF vs YF组中,上调DEGs显着富集在58个GO分类和3 1个信号通路中,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脂生物合成和PPAR信号通路等;下调DEGs显着富集在47个GO分类和18个信号通路中,包括脂肪细胞因子信号、AMPK信号通路等,其中犏牛上调FASN、ACACA、PNPLA3、PLTP、APOA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脂肪酸合成代谢、PPAR等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的途径,影响其脂肪沉积过程。3、通过GO和KEGG分析,在DM vs YM组中,上调DEGs显着富集在69个GO分类和11个信号通路中,包括骨骼肌细胞分化、细胞对BMP的刺激反应和BMP信号通路等;下调DEGs显着富集在37个GO分类和13个信号通路,包括骨骼肌组织发育、昼夜节律和胚胎肢体形态发生等,其中犏牛MYF5、MYF6、FOXO1、BMP7基因上调可能通过影响骨骼肌细胞分化、BMP信号通路等与肌肉生长密切相关的途径,调控其肌肉生长过程。综上所述,本试验利用RNA-Seq技术全面的提供牦牛和犏牛皮下脂肪及背最长肌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筛选影响犏牛和牦牛肉品质相关功能基因,为牦牛分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吴贤锋,刘远,高承芳,陈鑫珠,张晓佩,李文杨[3](2017)在《DNA甲基化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提出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甚至改变个体表型。目前,DNA甲基化的研究已延伸到家畜杂种优势利用、克隆优化和分子育种等领域,并开始探索DNA甲基化在家畜MAS育种的具体作用。文章以三种最重要的家畜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DNA甲基化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罗晓林,谢荣清,吴伟生,杨平贵,王建文,赵洪文,官久强,安添午,李华德,蒋世海,李世林,蒋小兵[4](2015)在《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三元杂交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单一,三元杂交后代母犏牛无法持续利用等问题,开展了优质犏牛生产的杂交组合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4个新的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娟姗牛♂(细管冻精)×牦牛♀、西黄♂×牦牛♀、西黄♂×荷黄犏♀、荷黄♂×西黄犏♀;这4个杂交组合获得的后代中,娟犏和西黄犏生长发育、产奶性能都极显着的优于纯种牦牛,研究提出的西黄♂×牦♀繁殖成活率高,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产奶性能高。持续利用的西黄♂×荷黄犏♀和荷黄♂×西黄犏♀组合繁殖成活率较高,后代生长发育较快,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一代。

路畅,文勇立,王永,泽让东科,艾鹥,李强,马力[5](2014)在《5种犏牛乳品质的PCA综合评价及营养成分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对5种犏牛进行综合评价,并构建犏牛乳成分的预测模型,为犏牛特性、乳品加工和牦牛杂交研究积累资料和提供依据。采用t检验对不同胎次犏牛乳成分进行显着性检验,采用ANOVA分析和PCA综合评价法对5种犏牛间乳成分含量进行;运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犏牛乳各主要成分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2胎次荷犏牛蛋白质、脂肪、干物质等含量显着高于5胎次(P<0.05);5种犏牛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西黄犏牛>荷黄犏牛>西犏牛>娟犏牛>荷犏牛;蛋白质、脂肪、非脂固、乳糖、密度的预测模型R2>0.900,P<0.001,拟合度高。研究表明杂交组合西黄犏牛、荷黄犏牛乳品质优于其他犏牛,三元杂交后代乳品质具有杂种优势;本试验建立的乳成分预测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性。

和占星,亐开兴,赵刚,张继才,黄必志,何永富,王安奎[6](2013)在《牦牛远缘杂交利用现状及杂种雄性不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普通牛与牦牛种(属)间杂交、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了牦牛远缘杂交利用现状,从组织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阐述了犏牛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有效、合理地开展我国牦牛的杂交利用工作及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字向东,何世明,蒋忠荣,叶子月哈,长寿,尹荣华,张大伟[7](2011)在《牦牛的同期发情与胚胎体外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和生活资料.为提高牦牛繁殖率和加速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1)采用阴道孕酮栓塞(CIDR)法和Co-Synch法开展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诱导发情和同期发情,处理后用公牦牛自然交配或荷斯坦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AI).结果表明,CIDR法处理后,全奶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发情率高,发情时间集中,翌年产犊率分别为82.1%和56.4%,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4.4和42.9个百分点.半奶牦牛同期发情后,用荷斯坦奶牛冷冻精液AI的受胎率正常,配种效率大幅度提高.(2)用荷斯坦奶牛和牦牛的精子对黄牛和牦牛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结果表明,牦牛♀×牦牛♂,牦牛♀×奶牛♂,黄牛♀×牦牛♂和黄牛♀×奶牛♂四种受精组合的卵裂率分别为65.0%、61.1%、72.4%和67.0%;囊胚率分别为9.4%、13.1%、36.5%和25.2%.(3)根据牦牛SRY基因和HSL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2对巢式PCR引物作为性别鉴定引物和2对引物作为内标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牦牛性别鉴定技术体系.

魏雅萍,徐惊涛[8](2010)在《青海省犏牛生产与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青海省犏牛生产状况,并对提高牦牛业生产效率提出了建议。

罗晓林,谢荣清,徐惊涛,童子保,杨平贵,吴伟生[9](2009)在《青藏高原犏牛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指出简述了牦牛杂交改良现状,介绍了青海省推广牦牛三元杂交技术、进行犏牛产业化生产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开展"母犏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项目进展,并对青藏高原犏牛产业化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勇,何志琼,陈志远[10](2007)在《对牦牛杂交改良的理论性研讨》文中提出通过对牦牛养殖业中现行的种间杂交种内不同亚种、品种间、品系间杂交改良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适合于现行牦牛业杂交改良的发展思路及技术措施,为牦牛业的杂交与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二、浅谈牦牛杂种优势利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牦牛杂种优势利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m6A去甲基化酶ALKBH5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及miRNA-200a的靶向调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 章 文献综述
    1.1 犏牛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2 m6A甲基化修饰及其功能
    1.3 m6A甲基化修饰与精子发生
    1.4 micro RNA与精子发生
    1.5 SNP与精子发生
第2 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范围与内容
第3 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数据分析
第4 章 结果与分析
    4.1 m6A甲基化相关基因mRNA的模式分析
    4.2 m6A甲基化的水平在犏牛睾丸组织中下调
    4.3 m6A修饰的生精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分析
    4.4 睾丸组织中ALKBH5蛋白的定量分析
    4.5 ALKBH5在睾丸组织中蛋白的定位分析
    4.6 靶向ALKBH5的miR-200a在犏牛睾丸组织中表达下调
    4.7 ALKBH5的SNP位点检测
第5 章 讨论
    5.1 m6A甲基化相关酶在普通牛、牦牛和犏牛组织中广泛表达
    5.2 三种牛睾丸组织中m6A甲基化的水平差异比较分析
    5.3 m6A调控基因mRNA水平与精子发生
    5.4 去甲基化酶ALKBH5在睾丸组织中定量和定位
    5.5 表达下调的bta-miR-200a靶向ALKBH5调控其表达
    5.6 ALKBH5的SNP位点检测
第6 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2)牦牛、犏牛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牦牛资源基本概况
    2 犏牛基本概况
        2.1 犏牛屠宰性状及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
    3 影响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因子的相关研究
        3.1 影响脂肪沉积因子的相关研究
        3.1.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3.1.2 瘦素
        3.1.3 脂联素
        3.1.4 其他影响脂肪沉积因子
        3.2 影响肌肉生长因子的相关研究
        3.2.1 肌肉生长抑制素
        3.2.2 成对盒转录因子Pax基因家族
        3.2.3 其他影响肌肉生长的因子
    4 转录组学及转录组技术
        4.1 转录组技术研究方法
        4.1.1 微阵列技术
        4.1.2 表达序列标签技术
        4.1.3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
        4.1.4 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
        4.1.5 RNA-Seq技术
        4.2 RNA-Seq技术在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中的应用
    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犏牛、牦牛皮下脂肪及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及DEGs筛选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前期试验动物的准备
        2.2 总RNA的制备
        2.2.1 RNA的提取主要步骤
        2.2.2 RNA的检测
        2.3 文库建立、质控与测序
        2.4 转录组数据分析方法
        2.4.1 数据质控、比对分析
        2.4.2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2.4.3 DEGs筛选
        2.4.4 DEGs的GO、KEGG分析
        2.5 qRT-PCR验证
    3 结果
        3.1 样本RNA检测
        3.2 转录组数据质量汇总
        3.3 DEGs的筛选及分析
        3.3.1 脂肪上调DEGs的GO和KEGG分析
        3.3.2 脂肪下调DEGs的GO和KEGG分析
        3.3.3 肌肉上调DEGs的GO和KEGG分析
        3.3.4 肌肉下调DEGs的GO和KEGG分析
        3.4 DEGs的qRT-PCR验证
    4 讨论
        4.1 影响脂肪沉积的DEGs及通路
        4.2 影响肌肉生长的DEGs及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简介

(3)DNA甲基化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DNA甲基化
    1.1 DNA甲基化概述
    1.2 DNA甲基化的特性
    1.3 影响DNA甲基化的因素
2 DNA甲基化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探究
    2.1 DNA甲基化与猪育种
    2.2 DNA甲基化与牛育种
    2.3 DNA甲基化与羊育种
3 小结与展望

(4)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种种公牛在高原地区适应性
    2.2 各杂交组合繁殖性能研究
        2.2.1 二元杂交组合繁殖性能比较
        2.2.2 三元杂交组合繁殖性能比较
        2.2.3 多元杂交组合繁殖性能比较
    2.3 各杂交组合后代生产性能
        2.3.1 二元杂交犏牛生产性能
        2.3.2 三元杂交犏牛生产性能
        2.3.3 多元杂交后代生长发育
        2.3.4 公犏牛异地育肥
3 结论

(5)5种犏牛乳品质的PCA综合评价及营养成分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乳样采集
    1.2 仪器与试剂
    1.3 乳成分测定
    1.4 数据分析
        1.4.1 逐步回归法建立乳成分多元回归方程
        1.4.2 PCA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荷犏牛不同胎次间乳成分含量分析
    2.2 不同犏牛间乳成分的ANOVA分析
    2.3 犏牛乳成分多元回归方程的拟合
    2.4 犏牛乳品质的PCA综合评判
        2.4.1 犏牛乳成分主成分表达式
        2.4.2 犏牛乳成分综合评分与排序
3 讨论
    3.1 胎次对乳成分的影响
    3.2 不同犏牛乳成分分析
    3.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犏牛乳成分的预测
    3.4 对5种犏牛乳品质的综合评价
4 结论

(7)牦牛的同期发情与胚胎体外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牦牛的诱导发情与同期发情
        1.1.1 试验动物
        1.1.2 处理方法
    1.2 牦牛及其杂种胚胎的体外生产
        1.2.1 卵母细胞采集和体外成熟 (IVM)
        1.2.2 精子分离与获能
        1.2.3 体外受精 (IVF) 与体外培养 (IVC)
        1.2.4 受精评定
    1.3 牦牛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1.3.1 牦牛血液DNA的提取
        1.3.2 胚胎样品DNA的提取
        1.3.3 PCR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1.3.4 巢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 结果
    2.1 牦牛的诱导发情与同期发情
    2.2 牦牛及其杂种胚胎的体外生产
        2.2.1 牦牛纯种IVF及异种IVF
        2.2.2 牦牛与普通牛纯种胚胎及杂种胚胎的发育能力
    2.3 牦牛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2.3.1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牦牛胚胎性别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讨论
    3.1 牦牛的诱导发情与同期发情
    3.2 牦牛及牦牛与普通牛杂种胚胎的体外生产
    3.3 牦牛早期胚胎发育的杂种优势
    3.4 牦牛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4 结论

(8)青海省犏牛生产与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的杂交改良途径
    1.1 利用普通牛培育品种种公牛
    1.2 将当地黄公牛引入高寒牧区与牦牛进行自然交配
    1.3 不同类型间杂交, 获得杂种优势牦牛
    1.4 用野牦牛冻精改良家牦牛
    1.5 牦牛三元杂交
2 青海省犏牛生产概况
3 大力推广牦牛三元杂交改良技术

(9)青藏高原犏牛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杂交改良生产现状
2 青海省犏牛产业化生产项目进展
    2.1 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2.2 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
    2.3 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2.3.1 种公牛培育基地建设:
        2.3.2 杂种公牛的选购与培育:
        2.3.3 种公牛发放及在各地区适应性的观测:
        2.3.4 种公牛配种及产犊情况:
        2.3.5 建立种公牛档案:
        2.3.6 农牧民培训:
    2.4 项目实施后的效益
3 四川开展“母犏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
    3.1 三个杂交组合的繁殖性能 (见表1)
    3.2 三个杂交组合F2代犊牛生长发育 (见表2)
    3.3 三元杂交组合F1代母犏牛产奶性能 (见表3)
4 小结与展望

(10)对牦牛杂交改良的理论性研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种与普通牛种种间杂交
    1.1 牦牛种与普通牛种种间杂交的发展
    1.2 牦牛与普通牛种间杂种特性
    1.3 不同杂交组合比较
        1.3.1 杂交后代命名
        1.3.2 不同杂交组合评价
        1.3.2. 1 本地黄牛与牦牛杂交
        1.3.2. 2 国外培育品种与牦牛的杂交 (冷配)
        1.3.2. 3 一代黄改公牛与牦牛的杂交
    1.4 牦牛与普通牛种间杂交方案
    1.5 种间杂交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2 牦牛种内杂交
    2.1 牦牛种内杂交的意义
    2.2 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
    2.3 牦牛地方品种间的杂交
3 处理好牦牛种群纯繁与种间杂交关系
4 处理好饲养管理改善与牦牛杂交改良间的关系

四、浅谈牦牛杂种优势利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m6A去甲基化酶ALKBH5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及miRNA-200a的靶向调控分析[D]. 张建敏. 西南大学, 2021
  • [2]牦牛、犏牛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D]. 雷秦袆.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DNA甲基化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J]. 吴贤锋,刘远,高承芳,陈鑫珠,张晓佩,李文杨. 家畜生态学报, 2017(01)
  • [4]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试验研究[J]. 罗晓林,谢荣清,吴伟生,杨平贵,王建文,赵洪文,官久强,安添午,李华德,蒋世海,李世林,蒋小兵. 畜牧与兽医, 2015(06)
  • [5]5种犏牛乳品质的PCA综合评价及营养成分预测模型的建立[J]. 路畅,文勇立,王永,泽让东科,艾鹥,李强,马力. 畜牧与兽医, 2014(10)
  • [6]牦牛远缘杂交利用现状及杂种雄性不育研究进展[A]. 和占星,亐开兴,赵刚,张继才,黄必志,何永富,王安奎. 《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3(总第184期)
  • [7]牦牛的同期发情与胚胎体外生产研究[J]. 字向东,何世明,蒋忠荣,叶子月哈,长寿,尹荣华,张大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8]青海省犏牛生产与研究现状[J]. 魏雅萍,徐惊涛. 中国牛业科学, 2010(01)
  • [9]青藏高原犏牛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J]. 罗晓林,谢荣清,徐惊涛,童子保,杨平贵,吴伟生. 草业与畜牧, 2009(01)
  • [10]对牦牛杂交改良的理论性研讨[J]. 陈勇,何志琼,陈志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

标签:;  ;  ;  ;  ;  

浅谈牦牛杂种优势的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