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事业推向21世纪

将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事业推向21世纪

一、把充满生机活力的职成教事业推向21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徐建华[1](2016)在《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建构科学合理的课堂生态及其对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又是教学理论深化和积极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共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逻辑结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以课堂生态范式的转变为切入点,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课堂生态范式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由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生态向建构式课堂生态过渡,其未来发展趋势必将升华为理想的共建式课堂生态,即强调了从“客观”到“建构”,必将走向“共建”的发展趋势,并从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不同维度,说明其不同的发展特征,特别强调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共同体理论是高校共建式课堂生态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共时性角度出发,对我国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本章从纵横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能够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生态环境的实然状态。横向上从影响高校课堂生态的内外部两个视角进行了生态审视,内部因素主要强调了课堂的物质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强调了家庭环境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的影响。纵向上从中等教育课堂环境与高等教育课堂环境有效衔接的角度进行了生态审视,主要对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生态衔接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纵横两个维度的系统研究,以应然状态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影响高校课堂生态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其后续加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现实依据。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章。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影响和制约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建设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对课堂生态影响较大的课堂物质环境、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制度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理论建构。第四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主张要重视课堂自然物理环境、课堂教学时空环境和课堂设施设备的建设。第五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主张要处理好师生间控制与自主心理环境的建设、学生间竞争与合作心理环境的建设。第六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制度环境的建设,主张要加强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师与师德规范制度的建设。通过对这三个维度内容的详细论述,期冀从理论上对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本章主要在实践层面提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路径。首先,确立了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的价值目标;其次,提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整体性与协同性统一的原则、交互性与共生性统一的原则、依存性与自组织性统一的原则、开放性与可持续性统一的原则以及和谐性与动态生成性统一的原则;最后,从教育理念、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文化品性、课程设置、学术追求、课堂评价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个视角明确了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环境,提高课堂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依据。

李爱铭[2](2016)在《中小学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以上海“双名工程”为例》文中认为全球面临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生产方式的巨变,使得人力资源上升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人力资源的生产中,教育成为各国的核心竞争力。各国陆续出台政策以打造优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为提升人才质量奠基。在此背景下,“专家型教师”培养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议题之一。我国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支持政策,积极推进以培养专家型教师为目标的“名师工程”实践。对于专家型教师的特征、成长机制等研究也已取得部分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反思:专家型教师能否培养?专家型教师成长过程中,其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专家型教师经验分享与传递的有效路径是什么?由于对专家型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仍存在盲区,专家型教师的培养也部分地处于“黑匣子”状态。同时,名师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相关实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对名师培养的理论把握不足,且政策的价值取向与专家型教师成长规律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而制约了培养效果。因此,本研究探索构建起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结构与学习路径模型,反思名师培养机制,以此为工具分析名师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以教师的人格特征、专业能力、学习路径等理论为基础,以教师缄默知识、实践技能的累积为核心,在学习共同体视域内探寻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对加速、批量培养名师的机制进行反思,揭示出名师培养政策以“赋名”方式“自我实现”目标的规律。借用上述理论工具,本研究聚焦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体系、以上海市“双名工程”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专家型教师的标准、培训内容的设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培养效能的评估等关键环节展开分析。研究归纳提炼了上海双名工程培养专家型教师的经验,反思了政策价值取向与专家型教师成长规律相悖之处。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获取大量一手资料,提供基于现实的反思视角。研究梳理了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关于专家型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文本,并与所构建的理论工具进行对照分析,展示出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得失。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主要工具,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对上海市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为验证理论假设提供证据。同时,借鉴美国、英国等培养专家型教师的相关政策,为完善我国的专家型教师培养政策体系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名师是可以培养的。但政策视野中的名师培养,是一种兼顾培养与“赋名”的体制,既有助推作用,也有局限性。2、专家型教师培养政策的价值取向与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与价值取向部分一致,同时也存在背离。3、以名师培养基地方式打造名师“学习共同体”的“上海经验”,具有创新意义与推广价值。基于理论反思和实践分析,本研究提出3个建议。1、制订我国的专家型教师标准,完善专家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弥补理论与实践空白。2、完善对名师政策的评估,以改变政策“赋名”和“自我实现”机制。3、将名师培训的价值取向由工具性转向人本性,,真正促进名师专业价值的提升,通过建设学分银行的方式,为名师培养提供“以人为本”的发展平台。

赵军[3](2013)在《职业教育共同体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键阶段,期间呈现出各种矛盾与困境制约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最大的瓶颈在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与全民共识、自觉行动存在认知赤字,主要归因在于政府、职业学校、企业及行业尚未形成“合力”,职业教育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为此,本研究运用“共同体”理论并将其思想精髓引入职业教育领域。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通过“职业教育共同体”理论建构,剖析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演进史,在国际视阈下审视当代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构模式,重新解读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其问题,从而反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彻底突破单一的“学校职业教育”的狭隘思维,优质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概念,在社会变迁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以应对时代的要求,是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取向和范式。其具有动态性、多元构成性、整合性、行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职业教育行动者、联结的纽带、认同与共识、互动机制与规则、内生性、内生限制因素是其建构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剖析得出以下结论:农业社会中呈现为“伦理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即以行会学徒制为主要形态,师傅与徒弟间是是一种自发秩序,属于“家元”范畴;工业社会中表现为“工具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工厂—学校”成为职业教育共同体的主要形态,以“人工秩序”取代“自发秩序”,凸显出“他者”和“工具化”的特点,学校成为教育的中心并被赋予“全能”的社会功能。现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科技的革新,“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范式。从国际视域中对“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构过程进行归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和四种模式。三个阶段可概括为:“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的促生、“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成形与“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成熟。四种主要模式包括:政府行政驱动模式、校本发展驱动模式、企业(行业)发展驱动模式和社会中介组织推动模式。阶段与模式的划分,无疑将为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发展提供坐标和可操作性的模型。结合八所职业学校相关主体的访谈调查,梳理出我国当前“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三大特征: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驱动是建构的主推力;二是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主体实施者;三是“熟人社会”是职业教育共同体主体间关系建立的重要路径。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中的问题,研究结论为:各主体“泄力”问题突出;学校主体与经济界分离,困境重重;主体间协作平台缺失,保障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模式单一等。着力将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瓶颈等主要问题,置于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的境遇下进行审视,对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和完善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从政策干预到自觉行动:推进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集体认同;从冲突到协调:各主体各负其责,形成“合力”;从工具到价值:实现“供给导向”与“需方选择”的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化解学校发展危机;从收权到放权:政府建立合作平台与保障机制,校企合作从行政驱动到自主行动;从单一到多样:鼓励多元主体办学,探索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构模式的多样化与推进协调发展。整体言之,在我国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以职业教育共同体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推进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建设。潜在的实践价值在于能促使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形成合力,并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路径选择。同时,有利于助推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其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刘晓[4](2012)在《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回溯历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责难,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也从未如今天这样波澜迭起。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办学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但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三大瓶颈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中仍存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办学目的定位不清,学校运行机制不顺,尤其是还没有真正建立与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与此同时,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与科学的分析框架,由此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的混乱。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现实困境,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30年来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为分析样本,尝试在影响其办学改革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交互、冲突与协调中,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并就如何在制度层面延展和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聚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实践,关注前沿问题,尝试通过系统且独特的视角来尝试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何迫切需要改革?即为什么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什么力量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规划和实施改革?他们期望通过改革实现怎样的愿景?与以往改革相比,现阶段高职办学模式改革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又遭遇了哪些新的矛盾?其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触及谁的利益?即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利益主体?哪些利益主体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第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是什么?存在的利益冲突是什么?各利益的均衡与冲突如何促进或羁绊改革的进程?第四,国际范围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利益多元化趋势显现的中国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面临怎样的挑战?第五,行进中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何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发展和超越?基于上述分析逻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就本问的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核心概念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说明第一部分,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历史分析与现实思考。通过客观描述和系统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历程,总结经验与教训,探寻历史规律;从历史研究中获得历史规律,并回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办学模式的问题?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向着哪些方向去改革等,从而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利益相关者参与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和现实空间。第二部分,即我国高职办学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利益需求分析。要研究利益相关者如何影响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就必须首先明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利益相关者到底有哪些?其影响程度的排序等?采用米切尔的分类法,从合法性、合理性、紧迫性三个方面,通过实证调查厘清影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利益相关者都有哪些?影响的程度如何?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利益相关者的内涵、构成及其需求分析:包括高职利益相关者的内涵界定、范围识别、成员构成等。然后分析高职办学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需求是什么?第三部分,即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在上一章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之间的冲突是什么?从而了解各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影响和制约办学模式改革的,从而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障碍何在。第四部分,即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在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运用利益协调理论,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高职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当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寻求高职办学改革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点。第五部分,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验举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章通过选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和英国,分析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典型模式,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其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和运行机制,并了解其改革动向,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寻求经验借鉴。第六部分,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对策研究。以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基础,借鉴历史经验、国际经验和国内成功经验,结合存在问题,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化为中长期改革的目标、步骤、主要任务、重要措施,以及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制度环境创新。第七部分,案例研究。选取某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政校企”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剖析,以验证本文提出的思路的可行性与实际效果。最后,在全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研究的一些初步结论、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本研究既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更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力求对国内外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尝试提出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刘红,车明朝[5](2010)在《促进教育公平 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唐山“职业教育公益性学术研讨会”侧记》文中研究说明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温琬稀[6](2010)在《黄尧职业教育思想初探》文中指出黄尧先生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活跃在我国职业教育战线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任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近几年(1998-2009年)里,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并丰富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论文在介绍黄尧先生的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他任职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激烈、最深刻时期推行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迎来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所做的贡献;剖析其办学理念、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培养模式等所体现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进一步选取这一时期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影响深远的三个内容: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产教(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深入探讨,显现黄尧先生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实质。本文认为黄尧先生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等特征。黄尧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源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反过来又给予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于理论支持。既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史添上一笔,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办大职业教育的经验。

朱容皋[7](2009)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与贫困进行不懈的斗争,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并对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使农村贫困家庭可以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意义深远。本研究从责任问题开始分析,融合经济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对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及其对策展开论述,责任的意义在于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全文共分为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导论,对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等内容作了重点论述:第二章是基础理论,对农村职业教育、贫困与反贫困、责任与权利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理论是支撑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同时分析了相关责任;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有六条经验教训对我国有启示;第四章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现状分析,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需要进行身份确认、责任权利与权利义务的内容体系存在关系、内在标准是公平与发展、其价值目标是先富与后富:第五章对农村贫困个体责任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追问,农村贫困形成原因,贫困个体形成的基本特征、现状、责任意识、责任原则、所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权利的内容;第六章对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进行了审思,重点是主体与个体的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都负有不同的责任,九条责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成效;第七章建立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模型分析;第八章是案例分析;第九章提出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第十章是研究结论及展望。借鉴和总结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农村贫困个体要接受弹性学制、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新的课程体系,更新就业观念、通力协作做好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认识个体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农村职业学校要适时调整政策、结合实际开通城乡职业教育的联系与沟通渠道,降低求学成本、建立教学质量服务支撑体系启动名师名校工程,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农村职教反贫困的良性发展;各级政府要实行依法治教、落实县级政府及其责任人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加强政府统筹,硬性规定普职学生比例,明确农村教育普职分流,把握职教定位:重点扶持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办好职教中心,改善职教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整顿招生秩序,制止无序竞争,选择若干县、市,实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实验试点。

周济[8](2008)在《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同志们:2008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7年的教育工作,研究、部署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一

徐学庆[9](200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立论,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和任务,概括了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探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论证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着重对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分五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根本任务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进行,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二章: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是在中国农村独特的“境况”下形成的。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八个方面,即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地域性、内聚性、群众性和实用性。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便开始给予人类以方便和厚待。农村文化在产生、发展和提高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其功能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传承功能、导向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规范功能、服务功能、媒介功能和经济功能。第三章: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平衡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平衡性表现为:区域间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二者间的不平衡;复杂性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统一性和计划性,而要做好这些是不容易的,况且建设的方法和道路具有多样性,还要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长期性主要表现为克服旧的习惯势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性。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即当代农民的人格发生了转换,农民的自我意识和利益动机日渐觉醒、开拓进取和求实创新精神大为增强,平均主义公平观有所改变、新的公平观逐步确立,竞争观念增强;新型人格下农村文化建设出现新的机遇、新的定位、新的类型、新的模式;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交往方式的改变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冲击,农村政治结构变动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农民职业和收入的急剧分化给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农村流动人口增多给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难题;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的要求下进行,要有创新精神、务实精神、自主精神,同时要改造农村文化环境,改造农民传统观念,克服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第四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和开展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三个方面。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包括: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科普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着力发挥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扶持民办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农村开展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现阶段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培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措施包括:开展移风易俗教育,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奠定思想基础;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党群组织建设,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第五章: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是克服文化建设“一手软”、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即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健全农村文化机构,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第三,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即政策导向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第五,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第六,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第七,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第八,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第九,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第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

王霞[10](2003)在《我国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由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三者通力合作。其中,农村职业教育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很不适应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 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但是,学术界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专着、文章都比较少,尤其是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力图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对1978年以来20多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其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探求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本文在前言中论述了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正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分四个发展阶段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即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燎原计划”实施后的迅猛发展阶段;农业类专业滑坡阶段以及高校“扩招”后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阶段。在每一阶段的论述中,既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参照当时国家提出的一些政策、法规文件和工作实际论述其发展状况,也总结了历史经验。 第二部分从四个大的方面提出了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即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滑坡: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农村职教体系不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在论述各种问题时,都具体地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在以上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历史进程的梳理、现实问题的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性意见。主要从六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论述:①转变观念,走出几个思想误区:②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发挥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作用;③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④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⑤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③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二、把充满生机活力的职成教事业推向21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充满生机活力的职成教事业推向21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召唤: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理论深化:课堂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
        (三)现实诉求: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面临的危机
        (四)内在需要: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追求
        (五)长远动力:大学生增强竞争实力的需要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与环境
        (二)课堂生态与课堂生态环境
        (三)学习共同体与课堂学习共同体
    五、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高校课堂生态范式的变革及理论基础
    一、高校课堂生态范式的历史沿革:从“客观”到“建构”
        (一)客观主义与讲授式课堂生态
        (二)建构主义与建构式课堂生态
    二、高校课堂生态范式的未来发展:走向“共建”
        (一)共建式课堂生态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原理与学习共同体理论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全景解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现状审视
    一、从横向视角对我国高校课堂内外部环境的生态审视
        (一)对我国高校课堂内部环境的生态审视
        (二)对我国高校课堂外部环境的生态审视
    二、从纵向视角对中等与高等教育课堂环境有效衔接的生态审视
        (一)教学环境的生态审视
        (二)人际关系的生态审视
        (三)学习目标的生态审视
        (四)课程内容的生态审视
        (五)教学方法的生态审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建式高校课堂物质环境建设
    一、课堂自然物理环境
        (一)课堂自然物理环境对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影响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自然物理环境的建设
    二、课堂教学时空环境
        (一)课堂时空环境对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影响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时空环境的建设
    三、课堂教学设施设备环境
        (一)教学设施设备对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影响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设施设备环境的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建式高校课堂心理环境建设
    一、师生间的控制与自主
        (一)课堂中师生间的控制
        (二)课堂中师生间的自主
        (三)共建式高校课堂师生间控制与自主心理环境的建设
    二、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
        (一)学生间的竞争
        (二)学生间的合作
        (三)共建式高校课堂学生间竞争与合作心理环境的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建式高校课堂制度环境建设
    一、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三)共建式高校课堂班级管理制度环境的建设
    二、教师与师德规范制度
        (一)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制度根源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师德规范制度环境的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确立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的价值目标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与协同性统一的原则
        (二)交互性与共生性统一的原则
        (三)依存性与自组织性统一的原则
        (四)和谐性与可持续性统一的原则
        (五)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统一的原则
    三、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所在
        (二)舒适开放的物质环境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
        (三)融洽愉悦的人际关系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根基
        (四)清新高雅的文化品性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追求
        (五)丰富灵活的课程设置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
        (六)诚信卓越的学术追求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不竭之路
        (七)多元创新的课堂评价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诉求
        (八)交互关联的网络平台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支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小学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以上海“双名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概念界定
        1.2.2 专家型教师能否“培养”
        1.2.3 名师成长路径
        1.2.4 名师工程
    1.3 研究方法
        1.3.1 文本分析
        1.3.2 问卷调查
        1.3.3 深度访谈
        1.3.4 比较研究
    1.4 研究路径
    1.5 选题意义
第2章 专家型教师成长规律研究
    2.1 人格特征
        2.1.1 自我意识
        2.1.2 创造性
        2.1.3 批判与质疑
        2.1.4 专注与坚持
        2.1.5 职业情感
    2.2 能力结构
        2.2.1 缄默知识
        2.2.2 实践技能
    2.3 学习路径
        2.3.1 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2.3.2 缄默知识的分享与传递
        2.3.3 师父与同伴:学习者所面对的多元主体
        2.3.4 回归实践语境:知识与身份的双重构建
第3章 专家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3.1 专家型教师的自然成长与人工培养
        3.1.1 影响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3.1.2 政策支持系统的助推作用与“赋名”功能
    3.2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周期律”与培养政策“加速成长”的预期
        3.2.1 专家型教师成长周期“十年规则”
        3.2.2 “一体化”模式加速专家型教师成长
    3.3 名师“批量生产”的构想
        3.3.1 “量产”目标与达成度
        3.3.2 目标设定与“自我实现”
第4章 名师政策溯源与国际比较
    4.1 名师培养政策支持体系溯源
        4.1.1 培养名师的宏观政策体系
        4.1.2 名师的社会身份构建
    4.2 上海教师教育政策体系
        4.2.1 基础性保障政策:教师专业发展
        4.2.2 核心性培养政策:高端教师培养
        4.2.3 导向性支持政策:流动与倾斜机制
    4.3 名优师资培养是一个国际课题
        4.3.1 各国“优秀教师”培养政策
        4.3.2 各国名师“荣誉制度”政策
        4.3.3 名师培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5章 上海名师管理政策分析
    5.1 投入体系
        5.1.1 多元投入聚焦内涵
        5.1.2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5.1.3 规范管控与自主权
    5.2 荣誉与待遇
        5.2.1 特级教师制度
        5.2.2 正高级职称制度
        5.2.3 其他荣誉制度
        5.2.4 名师荣誉制度的价值反思
    5.3 流动政策
        5.3.1 名师作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5.3.2 名师成长:相对稳定与“流动”
        5.3.3 名师的“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取向
第6章 上海名师培养政策反思
    6.1 谁来培养:身份模糊
        6.1.1 导师标准相对笼统
        6.1.2 学员资格缺乏界定
    6.2 培养什么:重显性知识轻缄默技能
        6.2.1 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
        6.2.2 自主开发理论课程导致不均衡
        6.2.3 缄默与实践知识培训待提升
    6.3 如何培养:“基地”实践情境中的师徒带教与同伴学习
        6.3.1 培训方式多元化
        6.3.2 “名师基地”打造学习共同体
        6.3.3 基于教育实践的学习场
    6.4 效果评估:“赋名”机制与"自我实现"
        6.4.1 培养目标达成度:定性与定量
        6.4.2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6.4.3 机制培养与“赋名”效果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培养机制与“赋名”机制
        7.1.1 名师从自然成长到机制培养
        7.1.2 自我实现的“赋名”机制
    7.2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与政策的工具性取向
        7.2.1 名师工程助推个体发展
        7.2.2 政策侧重名师资源的“工具性”取向
    7.3 基地培养名师的“上海模式”
        7.3.1 学习共同体
        7.3.2 师徒制与同侪学习
    7.4 研发专家型教师标准,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求
        7.4.1 国外的优秀教师资格认证制
        7.4.2 我国教师的分级认证制度有待完善
    7.5 完善评估机制,助推“名后”成长
        7.5.1 从“自我实现”到第三方指标
        7.5.2 关注“名师后“发展
    7.6 摒弃工具取向,建设学分银行
        7.6.1 名师“符号化”
        7.6.2 建设“学分银行”
参考文献
    中文类
    英文类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职业教育共同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视角的选择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现状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六、研究的框架
第一章 “职业教育共同体”多元诠释与生成
    第一节 “职业教育共同体”概念的建构
        一、关于“共同体”的理解
        二、关于“教育共同体”的理解
        三、“职业教育共同体”概念的生成
    第二节 职业教育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一、动态性
        二、多元构成性
        三、整合性
        四、行业性
        五、多样性
    第三节 职业教育共同体构成的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行动者
        二、联结的纽带
        三、认同与共识
        四、互动机制与规则
        五、内生性
        六、内生限制因素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共同体的进化
    第一节 农业社会:“伦理性”职业教育共同体
        一、“行会学徒制”的形成
        二、农业社会与行会学徒制
        三、主要特征:伦理性
    第二节 工业社会:“工具性”职业教育共同体
        一、“工厂—学校”秩序的形成
        二、工业社会与“工厂—学校”
        三、主要特征:工具性
    第三节 后工业社会:“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
        一、“合作性”范式的形成
        二、后工业社会与“合作性”职教共同体
        三、主要特征:合作性
第三章 国际视阈中当代“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建构
    第一节 “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阶段论
        一、“合作性”职教共同体的促生阶段
        二、“合作性”职教共同体的成形阶段
        三、“合作性”职教共同体的成熟阶段
    第二节 “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模式
        一、政府行政驱动模式
        二、职业学校校本发展驱动模式
        三、企业(行业)发展驱动模式
        四、社会中介组织推进模式
    第三节 四种建构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需求”是建构的驱动力
        二、政府的调控与监督是建构的先决条件
        三、学校与企业是共同体建构的核心利益主体
        四、不同模式协调发展互为补充
第四章 我国当代“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征貌
    第一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源起
        一、理念的雏形
        二、多主体合作办学的探索
        三、建构的阶段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的主要特征
        一、行政驱动是建构的主推力
        二、职业学校是建构的主体实施者
        三、“熟人社会”是主体间关系建立的主要路径
    第三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建构中的问题
        一、各主体“泄力”问题突出
        二、学校主体与经济界分离
        三、主体间协作平台缺失
        四、共同体建构模式单一
第五章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支持条件
    第一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所需要件
        一、共同需求驱动
        二、共同认知达成
        三、共同责任承担
        四、共同利益分享
        五、共同文化生成
    第二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境遇
        一、时代特征审视
        二、国情解读
        三、人才战略分析
    第三节 我国“合作性”职业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思考
        一、从政策干预到自觉行动
        二、从冲突到协调
        三、从工具到价值
        四、从收权到放权
        五、从单一到多样
结语
附录一:访谈基本情况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教学产业园建设指导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时代呼唤与现实诉求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
        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外部制度环境
    第三节 研究的论域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二、研究维度的界定
        三、研究边界的划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历史分析与现实思考
    第一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历史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发展及时代特征
        二、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发展及时代特征
        三、新世纪近10年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发展及时代特征
    第二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现实审视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取得的成就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特点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矛盾与深化改革的可能路径
        一、利益的冲突与整合:对教育改革本质的再审视
        二、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一个拟议中的命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利益需求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网络分析
        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识别
        一、理论假设
        二、研究过程
        三、统计分析
        四、高职办学利益相关者的三维分析结果
        五、综合评价的差异比较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及优先度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二、利益相关者属性与优先度分析
        三、高职利益相关者意识与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第一节 利益冲突
        一、什么是冲突?
        二、如何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三、高职办学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利益冲突
        二、地方经济需求与高职办学定位的利益冲突
        三、高职学生需求与社会就业需要之间的矛盾分析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根源
        一、从主体论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存在先天不足
        二、从对象论角度来看,各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尚且不够
        三、从制度层面来看,保障制度的缺失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第一节 利益协调
        一、利益协调
        二、利益协调的目标
    第二节 利益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行为动机分析
        一、政府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行为动机
        二、学生个人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行为动机
        三、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行为动机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与行为调适
        一、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分析
        二、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的调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验举要
    第一节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典型模式
        三、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特点
        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一、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二、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典型模式
        三、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一、管理体制完善,调动社会相关各方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二、模式的丰富性和主体的多元化给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活力
        三、政府在不同模式的管理与运行中发挥不同的统筹、调控作用
        四、良好的办学模式改革机制得益于有配套性和连续性的政策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出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途径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理念创新
        一、办学体制:多元化的需求
        二、办学定位:一个元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经济协调机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现状与问题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经验借鉴
        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济协调机制分析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
    本章小结
案例研究:对XX市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剖析
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说明
后记

(5)促进教育公平 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唐山“职业教育公益性学术研讨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及其实现形式
王继平 (教育部职成教司巡视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把职业教育公益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之中
方光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副主任):《职业教育法》修订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公益性质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关系学院院长):国家战略是职业教育公益性的根本依据
马建斌(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从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公益性
邓泽民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师资资源研究室主任) :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黎德龙(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关于职业教育公益性及其实现形式研究成果的实践与思考
李胜利(河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应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
杨湘宁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及江苏的实践与探索

(6)黄尧职业教育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意义
    2 黄尧先生简介
    3 黄尧先生宏观教育研究的论着
        3.1 《中国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梗概
        3.2 《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梗概
    4 研究方法和路线
        4.1 文献查阅法
        4.2 专访、对话法
        4.3 历史事件分析法
        4.4 比对研究法
        4.5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黄尧任职期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 坚持改革和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
        1.1 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
        1.2 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1.3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1.3.1 依靠全社会办职业教育,推动多元化办学体制
        1.3.2 改革管理体制,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1.3.3 深化进行机制改革,推行新机制新模式
        1.3.4 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开创教育为"三农"服务新局面
        1.4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1.5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5.1 扩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1.5.2 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2 深化改革加大调整力度推动职业教育积极发展
        2.1 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
        2.1.1 开创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2.1.2 启动"创新工程"
        2.1.3 实施"创新工程"
        2.2 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和政策
        2.2.1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2.2.2 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新模式,建立学校与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2.2.3 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产教结合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
        2.3 推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和政策
    3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5-2007年)
        3.1 加快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
        3.1.1 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3.1.2 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3.1.3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3.2 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四大工程"
        3.3 以就业为导向,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3.4 全面推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3.4.1 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
        3.4.2 规划"十一五"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3.5 职业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
    4 小结
第三章 黄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1 黄尧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1.1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体系
        1.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 黄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中的服务理念
        2.1 我国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
        2.2 我国职业教育的服务理念
    3 黄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中产教结合机制和模式
        3.1 工学结合在世界职业教育史上的演义
        3.2 黄尧先生对工学(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的深入研究
    4 黄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1 黄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4.2 黄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特色
        4.3 黄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创新特征
        4.4 黄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以能力为本位的特征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2.1 责任问题的理论研究
        2.2 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2.3 职业教育反贫困与农村职业教育责任观点
    3 研究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步骤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农村教育
        1.2 职业教育
        1.3 农村职业教育
        1.4 贫困与反贫困
        1.5 责任与权利
    2 支撑理论
        2.1 激励理论
        2.2 公平理论
        2.3 二元经济理论
        2.4 人力资本理论
        2.5 科学发展观
        2.6 和谐社会理论
    3 相关责任问题
        3.1 对反贫困的责任进行分析
        3.1.1 各级政府的责任
        3.1.2 职业学校的责任
        3.1.3 贫困家庭的责任
        3.2 每个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3.2.1 国家行政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3.2.2 学校教职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3.2.3 家庭骨干成员应承担的责任
    4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职能
第三章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启示
    1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1.2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1.3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2 发展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
        2.1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模式
        2.2 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南美模式
    3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3.1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前提
        3.2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环节
        3.3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多元化是调节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
        3.4 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措施
        3.5 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途径
        3.6 增加职教投入和教育立法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现状分析
    1 贫困与返贫 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问题现状
        1.1 贫困与返贫的博弈
        1.2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含义与特征
        1.3 农业职业教育学生消费者身份确认
        1.4 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个体责任
    2 责任与权利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责任分析
        2.1 责任与权利的观念
        2.2 责任权利与权利义务的潜在关系
        2.3 责任个体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
        2.4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3 公平与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标准
        3.1 公平与发展的理念
        3.2 教育公平与农村职教制度改革的意蕴和体现
        3.3 和谐社会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3.4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内在的动力和途径
    4 先富与共富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价值目标
        4.1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4.2 先富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条件
        4.3 共富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功能效应
        4.4 农村职教缓解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措施
第五章 农村贫困个体责任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
    1 农村贫困形成的原因及责任问题
        1.1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1.2 农村贫困个体形成的基本特征
        1.3 农村贫困个体的责任现状评断
        1.4 农村贫困个体反贫困责任意识
    2 贫困个体的责任原则
        2.1 自觉的责任意识
        2.2 正确的贫困观念
        2.3 统一的价值倾向
        2.4 良好的道德原则
    3 贫困个体所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权利的基本内容
        3.1 知情权
        3.2 选择权
        3.3 消费权
第六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研究
    1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与个体的责任
        1.1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政府的责任分析
        1.2 农村职业教育与贫困个体的权利意识
        1.3 农村反贫困主体责任问题的历史回顾
        1.4 贫困个体脱盆致富奔小康的社会觉醒
    2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问题评述
        2.1 中央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1.1 增加职教投入扩大中职办学自主权
        2.1.2 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职教资源互补
        2.1.3 开展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职教协作
        2.2 省级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2.1 大力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
        2.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
        2.2.3 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
        2.2.4 完善绿色证书与农技资格证书制度
        2.3 县级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3.1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职教管理体制
        2.3.2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
        2.3.3 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的产教合作制
    3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社会责任
        3.1 社会各界自愿捐资农村职教反贫困
        3.2 企业扶持职教双家型管理队伍建设
        3.3 社会平等对待贫困个体的就业准入
    4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中的责任实践
        4.1 树立面向社会和面向市场的办学观念
        4.2 推广零学费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4.3 更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4.4 全面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确保办学质量
        4.5 抓好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4.6 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和积极推行学分制
        4.7 紧密结合生产服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
        4.8 初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半工半读的制度
        4.9 健全校企合作基地的学生实习实训制
第七章 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模型分析
    1 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模型分析
        1.1 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分析
        1.2 模型分析
        1.3 农村贫困家庭投入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影响
    2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入及其收益预算
        2.1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人的收益预算
        2.2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入的成本分析
第八章 案例分析
    1 中部发展地区湖南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1.1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1.2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3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 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2.1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2.2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3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 西部贫困地区贵州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3.1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3.2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3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对农村贫困个体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1.1 接受弹性学制适应农村职教教学改革学习新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更新就业观念通力协作拓宽农村职业学校贫困生的就业渠道
        1.3 认识个体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
    2 对农村职业学校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适时调整政策结合实际开通城乡职业教育的联系与渠道沟通
        2.2 降低求学成本建立教学质量服务支撑体系启动名师名校工程
        2.3 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农村职教反贫困的良性发展
    3 对各级政府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实行依法治教落实各级政府行政人员对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
        3.2 加强政府统筹硬性规定普职学生比例明确农村教育普职分流
        3.3 把握职教定位重点扶持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办好职教中心
        3.4 改善职教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整顿招生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3.5 选择若干县市实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实验试点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农村贫困个体(家庭)形成的基本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职生的权利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 C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 D 家庭骨干成员情系“三农”问题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奖励

(8)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二、关于过去5年的工作
    (一) 以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 义务教育进入历史新阶段
    (二)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四) 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
    (五) 把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促进了人民更好地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六) 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更加充满活力
三、关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一)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 进一步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二)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 优化教育结构, 提高教育质量
    (四)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六) 坚持教育改革开放,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9)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选题的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五、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 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织部分
        (二)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四)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五)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二章 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一、农村文化的特征
        (一) 农村文化的继承性
        (二) 农村文化的民族性
        (三) 农村文化的时代性
        (四) 农村文化的地域性
        (五) 农村文化的内聚性
        (六) 农村文化的多样性
        (七) 农村文化的群众性
        (八) 农村文化的实用性
    二、农村文化的功能
        (一) 农村文化的传承功能
        (二) 农村文化的导向功能
        (三) 农村文化的娱乐功能
        (四) 农村文化的认识功能
        (五) 农村文化的教育功能
        (六) 农村文化的沟通功能
        (七) 农村文化的规范功能
        (八) 农村文化的服务功能
        (九) 农村文化的媒介功能
        (十) 农村文化的经济功能
第三章 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一) 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二) 农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三) 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一) 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二) 新型人格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情况
        (四)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一) 对农民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教育
        (二) 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三) 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四) 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
        (一)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二)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三)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四) 开展科普教育,推广农业科技
        (五) 发展农村各项文化事业
    三、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
        (一) 移风易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 当前我国农村的不良习俗及其危害
        (三) 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主要途径
第五章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一) 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的重要性
        (二) 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的现状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 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二) 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
        (三) 健全农村文化机构
        (四)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三、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互动机制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外互动机制
    四、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力激发机制的理论依据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激励机制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激励机制
        (四)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激励机制
    五、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 加强党的领导,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保障机制
    六、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约束机制
    七、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
        (一) 切实发挥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
        (二) 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 高度重视管理行为的引导功能
        (四) 努力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
        (五) 突出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八、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
        (一) 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才能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二) 以广泛性要求为基点有利于农民群众坚持参与
        (三) 采取适当方式促进和保障农民群众广泛参与
    九、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
        (一)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二) 文化扶贫
        (三) 文化捐助
        (四) 文化赞助
    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考评奖惩机制的意义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考评奖惩机制的可行性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标准
        (四)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原则
        (五)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内容
        (六)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方式
        (七) 做好考评后的奖惩、总结、反馈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二) 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写作思路
一、 我国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农村职业学校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7)
    (二) 农村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阶段(1988-1993)
    (三) 农村职业教育的滑坡阶段(1993-1999)
    (四) 农村职业教育的两极分化阶段(1999至今)
    (五) 我国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二、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部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连续滑坡,政府保护性措施不够
    (二)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
        1 、 职教经费十分缺乏
        2 、 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3 、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建设跟不上
        4 、 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建设不足
        5 、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6 、 办学质量低
    (三) 农村职教体系不完善
    (四) 农村职教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
        1 、 科研体系不健全
        2 、 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3 、 制度建设不完善
        4 、 督导评估体系不完善
三、 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 转变观念,走出几个思想误区
        1 、 走出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误区
        2 、 走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单纯靠市场调节的思想误区
        3 、 走出农业职业教育单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思想误区
    (二)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发挥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作用
        1 、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2 、 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三) 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
        1 、 确立农村职校正确的发展方向、准确的目标定位
        2 、 专业设置要体现特色与优势,课程及教材要跟专业相配套
        3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 、 真正执行弹性学习制度及学分制
        5 、 广泛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四) 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1 、 完善经费体制
        2 、 加强基地建设
        3 、 建立健全科研机构
        4 、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5 、 加强制度建设
        6 、 建立健全督导评估体系
    (五) 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六) 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把充满生机活力的职成教事业推向21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D]. 徐建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2]中小学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以上海“双名工程”为例[D]. 李爱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3]职业教育共同体研究[D]. 赵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4]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 刘晓.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5]促进教育公平 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唐山“职业教育公益性学术研讨会”侧记[J]. 刘红,车明朝.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30)
  • [6]黄尧职业教育思想初探[D]. 温琬稀.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7]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D]. 朱容皋.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8]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周济.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2008(01)
  • [9]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徐学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10]我国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霞. 西南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将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事业推向21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