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于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

朱载于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

一、朱载堉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曹媛[1](2017)在《数学的应用之数学与音乐》文中提出数学与音乐在很多方面有紧密的关系。数学的计算决定了音乐中的音律,从五音音律发展到了七音音律,并且一直沿用到今。乐器的制作离不开数学中的平行线公理。这个公理可适用于各种弦乐器的测音。

钟予[2](2017)在《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文中研究指明建筑,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旨在向人类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环境,建筑师执行的是最具体的人文关怀,数学则是人文精神最完美,最具体的体现,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轻视或取消数学教学,伤及了建筑教育的根本。本文探讨建筑数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针,涉及国内外建筑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等。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建筑数学的教学应随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主张当代数学教学应顺应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避免系统数学知识的灌输,重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和造就人文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并最终建立起与建筑创作关系更为密切的建筑数学课程,作为原有高等数学课的补充或替代。

康宇[3](2016)在《论明代数学发展之衰落及其出路的选择》文中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至明代出现了"衰落"状况。科举科目变化、政治因素限制、社会思潮变迁、教育制度改革等元素,成为"衰落"的外在诱因。而数学发展自身失去前进动力,象数学成为社会批判对象,则成为"衰落"的内在缘由。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中国古代数学开发出两个创新路向:珠算学与中西数学会通。前者突显出作为工具性数学的实学、实用特质;后者引发出数学发展的一系列"嬗变":内算与外算地位互换,数学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大批新式"会通"着作涌现,数学学科的社会重视程度上升,规划出后世数学发展方向等。

汤婕[4](2015)在《东西方古代建筑中关于数的观念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探索重拾建筑“场所精神”的问题,即尝试从东西方“数”的观念发展史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宇宙观来溯源其各自美学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的脉络:西方主要是古希腊的科学理性与希伯来传统;而东方则是以河图洛书为肇始的《易经》传统,以及这些传统与思维方式在建筑上的反应,比如特定比例以及图形的运用与符号意涵数理哲学,以及音乐中所包含的“数”等等的运用以及他们使用这些设计方法所尝试达到的目的。试图还原并将现代人代入古人全息复杂的世界中去,解释其相应方法论的生成机制,并从中探求其对于今日设计以及处理建筑与周边环境以及宇宙关系的启发意义的可能性。其次,本研究在建筑案例部分涉及了一些有资料可查考的如东方明清建筑与西方哥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中的数字、几何、比例分析以及相关理论着述对其形式的解释,这些包括了天文,宗教,政治,哲学,美学的因素,其中最重要并且在东西方都不约而同所强调的就是“音乐”的要素,但是在建筑中的表达却是完全迥异的。这本质上是由于东西方对于“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各异而导致思维层次不同所致。

韩继斌[5](2015)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过分注重理论和规律,数学教学中只看重眼前的功效,追求现实的利益的特点越来越显着。数学就变成了无穷无尽的无趣的计算,考试取得好成绩已经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学怎样解题,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非常厌烦。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人的数学观念还处于模糊状态。教师应该将数学文化之思想贯彻到日常课堂里去,使学习者沉浸于探索过程里而领悟数学之美,探索数学的奥妙,领悟到数学精髓,塑造优秀的数学习性,进而落实数学文化的育人功效。基于以上几点,我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进行研究。该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数学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进行论证研究,力求通过对数学文化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高中数学教学有一定帮助。本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主要阐述了提出该问题的背景以及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第二章数学文化及理论分析,首先对数学文化的定义进行论述,分析了数学文化的传播性、渗透性、历史发展性以及审美性等特点,并对数学文化的价值进行阐述。其次,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文化的解读,包括新课标的要求及渗透数学文化的课堂实施建议。第三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以及数学文化在平时的学习中的渗透情况。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文化相关知识的缺失以及对获得相关知识的渴望。第四章主要介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首先是利用数学史的介绍来渗透数学文化,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来理解数学创造的真正过程,可以使他们的眼界开阔,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他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得到提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良好情感体验的建立。其次,通过展示数学美渗透数学文化,介绍了数学美的概念和数学美的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奇异性等基本特征以及数学美在教学中的渗透。再次,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文化,利用几个例子,通过展示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文化得到渗透。再次,利用课本习题后面的阅读与思考来渗透数学文化,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这部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这部分却恰恰是很有价值的,充分利用课本习题后面的阅读与思考,会让学生看到数学的神奇和伟大,从而深深地爱上数学。最后,通过数学建模等数学的应用来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处处都用到数学,并用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该论文对学生在认识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等方面是有很大帮助的。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是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出来。

王爱屏[6](2013)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与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次高峰》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连年的战争摧残着社会结构,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然而,与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状况不相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数学水平也达到了中国传统数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社会严重动荡的时期,数学研究反倒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内在的历史原因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论文首先回顾了魏晋南北朝数学的发展概况,总结了这个时期的数学研究在中外数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并从研究内容、逻辑推理、科学思想等方面总结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产、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数学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研究了社会生产和天文历法对魏晋南北朝数学研究内容的拓展;各种社会思想如儒家、玄学以及朴素唯物主义等对魏晋南北朝数学思想的促进影响;以及当时数学家的生活环境及其对数学研究活动的影响。从中提炼出影响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加以分析。最后,论文从数学发展与社会推动的关系,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中国式“科热伏尼科夫佯谬”并予以解读。并从数学史角度出发,阐述了魏晋数学发展对现代中国数学发展的启示。

徐传胜,孙洪春[7](2012)在《试析数学文化的力量》文中研究表明从蒙昧时代到现代社会,数学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毋庸置疑的深刻影响。作为一种隐形的巨大文化力量,它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教育方式、行为准则以及数学观、艺术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以其思维深邃性和不倦探索精神哺育和提升了人类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王军[8](2011)在《论朱载堉律学研究中的“以数为本”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华世纪坛遴选的25位"中华文化名人"中,晚明世子朱载堉作为古代乐律学家,唯一入选。他的杰出贡献是早于欧洲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数理理论——"新法密率"。他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具体研究中坚持以数为本,对世界影响很大。文章拟解读朱氏在具体研究中是如何以数为本,并阐述他的睿智及贡献。

宋芝业[9](2010)在《明末清初中西数学会通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简而言之,本研究运用历史学的思想方法:“古数复原”,研究数学问题:明末清初中西数学会通,和传统数学的原始形态(包括“内算”和“外算”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得出了哲学结论:通过中西数学会通,传统数学发生了结构调整(“内算”与“外算”易位),数学在儒学体系中地位上升,传统数学所描述的“理”的观念,以及传统思维方式都有所变化。与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相比,这三个方面都有新意,而且有意义。一、古数复原自从“五四”时期“赛先生”被请来中国以后,我们很多事情都以他的标准来办。关于明末清初中西数学会通的很多已有研究也不例外,于是产生了西方数学对中国传统数学、传统文化的“质疑”、“批判”、“冲击”、“肢解”等等。我们不禁想到庄子对“混沌”的同情和无奈:被凿了七窍的“混沌”还是“混沌”吗?他还有生命力吗?与之并存的还有另一个说法,即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其中的糟粕,又往往与算命等所谓传统数学中的“内算”联系在一起。精华与糟粕到底如何并存?这种情况是怎样转变的?这些问题,在当前新文化建设和国学复兴中都是不能回避的。国际着名数学家、数学史家吴文俊先生提出“古证复原”思想:在为古代数学中仅存结论补充证明时,要“符合当时本地区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凭空臆造”和“人为雕琢”。美国学者柯文(Paul A.Cohen)先生倡导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古史复原”思想:“以中国人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库恩也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史研究“范式”理论,法国史学家、哲学家福柯提出“知识考古学”思想。我们认为,借鉴这些思想、方法,关于明末清初中西数学会通的研究,可以提出“古数复原”思想:尊重当时中国传统数学“内算”与“外算”相互交织的历史事实,尊重当时数学家会通中西数学的强烈愿望和他们的心理体验,尊重当时数学与传统文化其他方面(如儒学的理的观念)的固有联系,进而研究中西数学会通的状况,及其对中国传统数学、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中西数学会通本研究复原了明末清初的中西数学会通,复原了中国传统数学“内算”与“外算”的关系及其变化,复原了与之相关的儒学文化。(一)复原明末清初的数学会通。关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数学会通,已有研究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而这一思想是很重要的,由明末徐光启提出后,几乎发展成了中国学术研究的范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已有研究很少以之为主题,来勾画出它的完整画面。通过对明末清初大量数学家数学作品和数学思想的考察(详见本论文第二章),本研究发现,这一时期中西数学的关系应该定性为会通,而不是已有研究所关注的“西方数学对中国数学的冲击”(详见本论文结语)。冲击论太多地关注了西方数学的传入,而对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数学的会通研究太少。本研究以中西数学会通为视角(与学术形态不同),完整地勾画了这一学术形态,填补空白;以中西会通为视角,可以避免西方中心论或中国中心论的缺陷,可以看到东渐、输入和传入等视角所没有看到的景象。(二)复原明末清初传统数学的大数学观念。已有研究绝大部分将“内算”与“外算”分开来研究,割裂了传统数学的整体性。本研究从大数学观、宇宙观念、思维方法入手,能更好地复原古学,把传统数学中“内算”和“外算”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历史上的原生态将其复原,并讨论了它们在中西会通过程中的发展或衰落,得出外算凸显、内算式微的结论。(三)复原数学会通过程中的两种话语空间。两中话语空间即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本研究讨论二者各自话语权力的形成和变迁,并揭示出数学会通的成效更多地存在于私人话语空间之中,从而更好地反驳已有的、数学会通没有成效的结论。(四)复原数学会通所涉及到的理、器两个儒学文化层次。已有研究所得出的,数学会通对中国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结论,是由单纯对“器学”即科学技术的研究得到的,在理的层面研究不够充分,由数达理的研究更少。本研究从明末李之藻《天学初函》所运用的“理”、“器”思想出发,考察数学会通涉及到的理、器两个层次。其实,对于西学“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仅仅是一些人面对先进的西学时,“舍器保理”的一个策略,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高度认同,同一个人在私人话语和公共话语空间中对它的认同度也有很大差别,这样西学中源说有很强的社会建构性。“舍器保理”又仅仅是倾向西学者的一个策略,为西学争取话语权是其真正目的,于是,“舍器保理”的目标是难以真正完成的。这是对已有研究中某些倾向和观点的超越,如无休止追究“西学中源说”产生源头的倾向,由于从“心同理同论”退化为“西学中源说”,因而中国人没有很好地吸收西学等观点。关于“舍器保理”,清初政府“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的政策;徐光启《辩学章疏》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坚持,和对“愿治乏术”的抱怨,在《同文算指序》中“虽失十经,如弃蔽履”的过度豪迈;《崇祯历书》编撰者和使用者,在历法理论基础上,舍弃“天圆地方”观念,选用西方大地圆球形说的勇气;薛凤祚《天学真原》“传统数术无用者十之八九”的断言。都说明当时官方和士人有“舍器保理”这一价值选择。(五)复原数学会通得以完成的文化张力。本文从明末相国叶向高的“拘儒”和“达儒”概念出发,探索中西数学会通过程中的儒学文化张力,这与已有研究多从理学、心学出发的思路相比,也是一个新思路,既别开生面,又可与当代国学发展相联系,为国学发展走向开放性提供历史依据。(六)在复原明末清初数学会通及其文化背景基础上,本研究在主题上,完成胡适、梁启超等人所坚持的,西学对中国思想、学术形成一个大变局这一观点的论证,探索前辈学者断言之外的会通成效。前人涉及了实证方法,我们在充实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数学方法、“物理”、“至理”和“宰理”观念等方面的研究。1、通过辨析中西数学会通对中国思想学术是否有影响两种对立观点,本研究赞成有影响的观点。没有影响的结论,错在对私人话语空间中的西学因素考察不够,根本原因是其所依据资料不完整。产生影响的过程,我们恰当地称之为中西会通。2、论证数学会通及其成效的存在,及其产生机制。前人对此论述很少,其实,围绕是否进行中西会通,及怎样进行中西会通,儒家中的“拘儒”和“达儒”展开了激烈的理论论战和流血斗争,我们通过对此考察发现,由于历法修改、军事战争和生产发展等需要,明末清初中外数学家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会通,从而促进了数学新发展,外算数学学科独立发展,“内算”受到大多数人的鄙弃,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公共话语空间中;由于当时数学学科的宽泛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天然联系,中国学者思维方式、宇宙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就为清末西学第二次东渐、1928年中国现代科学体制化打下了学术和思想制度等方面的基础;三、中国传统数学的嬗变在上述“古数复原”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数学发生了嬗变,数学在传统儒学中的地位发生了调整。(一)传统数学本身的“嬗变”中西数学会通导致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结构调整。知识层面,三角、对数是中国传统数学所没有的;思想方法层面,形式逻辑和公理化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数学所缺乏的。西方数学的传入为中国传统数学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中国社会事务的需要为中国传统数学的结构调整提供了现实性、必然性。于是在中西数学会通过程中,传统数学的“内算”与“外算”发生了易位,“外算”取代“内算”成为传统数学的重心之所在。具体来说,1、“内算”与“外算”易位;2、会通性着作爆炸式发展;3、传统“外算”复兴;4、数学思维方式发生变化;5、数学所描述的“理”(包括“物理”、“宰理”、“至理”)发生变化。(二)数学在儒学体系中地位的“嬗变”中西数学会通促进了数学在中国儒学文化地位的上升,儒家文化的研究重心有所转移。数学会通加强了这一转移的方法论、价值观依据。方法论依据就是乾嘉学派的实证和数学方法,价值观依据就是避虚就实、注重证据。明末清初中国士人们,也大多意识到了王学的“粗疏”和朱学的“支离”,只是在儒学改革的方法论上一筹莫展,具体方法上也不得要领,正像徐光启所说“愿治乏术”。而西方学术的传入为此提供了可能性,为儒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标杆,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知识和方法论,中西会通则将这一可能性付诸实现。于是,在中西会通过程中,一些价值观念如“修身为本”,“道本艺末”大为改变,儒学核心范畴“理”也发生很大改观,儒家士人们于是重新在古籍中重新寻找儒学真原,使考据之风更加兴盛,义理的阐扬也多有谨慎。具体来说,1、“外算”着作得到了“儒经”的地位;2、数学公认为经世致用之本;3、数学家社会地位上升。

索宇[10](2010)在《明清算学歌诀化及其在江南产业技术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一位中国数学家曾说西方数学的特点是个“证”字,而中国数学的特点是个“算”字。通观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其内容几乎都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着密切联系,主要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实际情况。以致史学家常常把古代数学典籍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典章制度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而明代中期以后兴起的各种珠算着作则更是直接应用于农、工、商业等方面的计算技术。算学歌诀作为传统数学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这种算学的歌诀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算学知识普及与产业技术发展的互动。探讨明清算学歌诀化与这一时期江南产业经济发展、社会实用技术进步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朱载堉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载堉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的应用之数学与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律
    1. 三分损益法
    2. 十二律
二、平行公理以及律尺的制作

(2)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的开设
    1.1 建筑教育的起步,1900-1920
        1.1.1 癸卯学制,1903
        1.1.2 壬子癸丑学制,1913
        1.1.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1926
        小结
    1.2 欧美化教育体系的自由探索,1920-1940
        1.2.1 逐渐完备的学院派体系
        1.2.1.1 中央大学建筑科系(早期),1928-1937
        1.2.1.2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1931
        1.2.1.3 全国统一科目表,1939-1949
        1.2.2 引入包豪斯的尝试
        1.2.2.1 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1942-1952
        1.2.2.2 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1949
        1.2.3 作为一门艺术的建筑
        1.2.3.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8-1934
        1.2.3.2 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1931-1938
        小结
    1.3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1950-80
        1.3.1 全面苏化时期,1950
        1.3.1.1 院系调整
        1.3.1.2 全国统—的专业教学计划
        1.3.2 政治运动主导时期,1960-70
        1.3.2.1 时局的影响
        1.3.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局部探索
        1.3.3 教育恢复时期,1980
        1.3.3.1 数学公共课的转向
        1.3.3.2 数学专业课的变化
        小结
    1.4 当代职业化建筑教育的探索,1990-今
        1.4.1 数学课程的科学化
        1.4.2 数学课程的建筑化
        1.4.2.1 画法几何
        1.4.2.2 建筑数学
        1.4.2.3 数学相关课程
        1.4.3 数学课程的人文化
        小结
2 建筑数学教学对象调研
    2.1 建筑学毕业去向调研
        2.1.1 设计:建筑师之路
        2.1.1.1 独立工作能力
        2.1.1.2 社会责任
        2.1.2 研究:升学深造
        2.1.2.1 教师的期待
        2.1.2.2 学生的需求
        2.1.3 其它:跨专业的转向
        2.1.3.1 艺术
        2.1.3.2 统筹管理
        小结
    2.2 生源的数学基础调查
        2.2.1 知识结构调研:中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分析
        2.2.1.1 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的变迁,1903-今
        2.2.1.2 现行的02版大纲
        2.2.2 学习方法调研:高考与奥数的影响
        2.2.2.1 高考:应试型教育的"独木桥"
        2.2.2.2 奥数:精英培养的迷途
        小结
3 建筑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启示
    3.1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两大体系中的数学课程
        3.1.1 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1.1 建筑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2 数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3 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师的出现
        3.1.1.4 学院派教育体系中的数学
        3.1.2 包豪斯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2.1 理论蓝图
        3.1.2.2 实践探索
        3.1.2.3 技术精神的延续——乌尔姆设计学院
        小结
    3.2 当代欧美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2.1 美国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1.1 入学要求
        3.2.1.2 教学计划
        3.2.1.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3.2.2 欧洲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2.1 入学要求
        3.2.2.2 教学计划
        3.2.2.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小结
4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索
        4.1.1 数学的"新"或"旧"
        4.1.1.1 数学的三次危机:方法论的启示
        4.1.1.2 非欧几何的诞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4.1.2 数学的"实"与"用"
        4.1.2.1 近代数学教育理论的一些探索
        4.1.2.2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探索
        4.1.3 数学的"爱"或"恨"
        4.1.3.1 两种教学法中的数学情感
        4.1.3.2 数学游戏的一些启示
        小结
    4.2 当代我国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4.2.1 高等数学教育的起源
        4.2.2 我国文科数学的探索
        4.2.3 我国高校数学通识教育的尝试
        4.2.3.1 理论探讨
        4.2.3.2 实践探索
        小结
5 建筑数学教学大纲初探
    5.1 教学的目标
        小结
    5.2 教学的原则
        5.2.1 现实问题驱动原则
        5.2.2 模型化原则
        5.2.3 适度抽象化原则
        5.2.4 素质教育原则
        5.2.5 美学和人文精神感召原则
        小结
    5.3 教学的内容
        5.3.1 建筑学观点中的初等数学
        5.3.1.1 数
        5.3.1.2 函数与集合
        5.3.1.3 几何
        5.3.2 设计视野中的高等数学
        5.3.2.1 画法几何与设计媒介
        5.3.2.2 微积分的概念
        5.3.2.3 概率统计
        5.3.3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新数学"
        5.3.3.1 胞体几何与镶嵌图形
        5.3.3.2 拓扑几何
        5.3.3.3 分形几何
        小结
    5.4 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4.1 "教":"讲授式"或"发现式"
        5.4.2 "学":数学兴趣的激发
        小结
    5.5 教学的计划
        5.5.1 开课时段
        5.5.2 课时分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附录A 教学档案
        附录A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则(1928年)
        附录A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课表(1929年)
        附录A3: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的科目分配表(1934年)
        附录A4: EAAE中部分建筑院校对新生数学的要求(2013年)
    附录B 教学资料
        附录B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步骤列表
        附录B2 《文科数学(丹尼斯版)》大纲
        附录B3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文科数学教材简明一览
        附录B4 当代建筑中的"新数学"主题(2010)
        附录B5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数学"讲座提纲(2016)
鸣谢

(3)论明代数学发展之衰落及其出路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代数学衰落的表现及社会诱因探讨
二、衰落内因讨论及明代数学之“实用”转向
三、中西数学会通: 另一种出路选择

(4)东西方古代建筑中关于数的观念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原因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4 论文框架
第2章 数的历史源流
    2.1 综述
    2.2 东方数之历史源流
        2.2.1 河图洛书
        2.2.2 八卦
        2.2.3 数术思想
    2.3 西方数之历史源流
        2.3.1 毕达哥拉斯学派
        2.3.2 柏拉图学派
        2.3.3 中世纪
        2.3.4 文艺复兴
    2.4 东西方数之比较
        2.4.1 数的特性之比较
        2.4.2 万物皆数观念之比较
        2.4.3 数理之比较
第3章 数引发的相关世界观
    3.1 综述
    3.2 宇宙观
        3.2.1 东方的宇宙观
        3.2.2 西方的宇宙观
        3.2.3 东西比较
    3.3 天人关系
        3.3.1 东方的天人关系
        3.3.2 西方的天人关系
        3.3.3 东西比较
    3.4 时间观
        3.4.1 东方的特点
        3.4.2 西方的特点
        3.4.3 时间观之比较
    3.5 东西方数与形而上观念之比较
        3.5.1 西方的逻各斯
        3.5.2 东方的道
        3.5.3 形而上对于数的观念之影响
        3.5.4 道器之辨
        3.5.5 总结
    3.6 东西方数与美学观念之比较
        3.6.1 音乐美学观念
        3.6.2 其它艺术
        3.6.3 东西比较
    3.7 东西方世界观之比较
        3.7.1 东西方认知世界观点之差异
        3.7.2 造物观点之比较
第4章 数的观念与建筑
    4.1 综述
    4.2 东西方的数理哲学
        4.2.1 东方的易数
        4.2.2 西方数理哲学
        4.2.3 东西方比较
    4.3 东西方的几何
        4.3.1 东方几何
        4.3.2 西方的神圣几何
        4.3.3 东西方比较
    4.4 东西方的音乐之数与建筑
        4.4.1 东方音乐律制
        4.4.2 西方的音程划分
        4.4.3 东西方比较
    4.5 东西方建筑之数比较
        4.5.1 东西方建筑数之观念脉络
        4.5.2 抽象与移情
        4.5.3 建筑与音乐
第5章 东西方数之启发
    5.1 关于比例
    5.2 音乐之于时间与建筑之于空间
    5.3 东西方的差异性
    5.4 东西方之共性
    5.5 基于建筑中的数之思考
        5.5.1 对于传统的态度
        5.5.2 建筑的场所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会议目录)

(5)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 数学文化的含义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数学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 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文化的解读
    第三节 数学文化的价值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文化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对象及形式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第四章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第一节 通过数学史的介绍来渗透数学文化
    第二节 通过展示数学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第三节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文化
    第四节 通过课本习题后面的阅读与思考渗透数学文化
    第五节 通过数学应用渗透数学文化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魏晋南北朝社会与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次高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价值观
        (二) 佛教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影响
        (三) 道家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数学的影响
        (四)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发展及其影响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注释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数学的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成就
        (一) 魏晋南北朝以前数学的发展
        (二) 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概况
    二、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特征
        (一) 研究内容的拓展
        (二) 逻辑推理的确立
        (三) 新科学思想的出现
        (四) 地位及其影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社会决定因素
    一、生产实践对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影响
        (一) 社会生产对数学内容的拓展
        (二) 天文历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
    二、社会政治对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影响
        (一) 数学研究的地位
        (二) 魏晋士族群体的兴起以及魏晋玄学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对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影响
        (一) 儒家、墨家思想的影响
        (二) 玄学及其思辨的影响
        (三) 汉末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现代启示
    一、魏晋南北朝数学发展的原因
        (一) 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
        (二) 对数学发展规律的尊重
        (三) 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
        (四) 相对独立的纯学术研究
    二、社会推动与数学发展
    三、中国式“科热伏尼科夫佯谬”及其解读
    四、对中国数学当代发展的启示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试析数学文化的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文化是种温暖情怀, 哺育了人类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文化是种隐形力量, 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三、数学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世界

(9)明末清初中西数学会通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一、古数复原
    二、中西数学会通
    三、中国传统数学的嬗变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来源和术语界定
    二、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一章 中西数学会通的文化环境
    第一节 拘儒·达儒·真儒
        一、数学会通与儒学分化
        二、达儒对中西数学、科学的认识
    第二节 数学会通与儒学的两个层次
        一、西学集团对儒学两个层次的态度
        二、东林、复社对儒学两个层次的态度
        三、矛盾中的无奈选择
        四、皇帝、历算名家和传教士共倡西学中源说
        五、西学中源说在公共话语空间中的建构
第二章 外算会通的巨大成就
    第一节 数学会通观念的一般发展
        一、中西会通观念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中西数学会通观念的发展
        三、会通基本类型
        四、数学会通与西学中源说的合理性
    第二节 社会与文化互动中的数学会通
        一、数学与上帝的不同待遇
        二、数学会通和战争、改历
        三、满、汉、西数学和文化大角逐
        四、数学会通与中西礼仪之争
    第三节 数学会通与笛卡尔思想
        一、笛卡尔思想与科学革命
        二、参与会通的笛卡尔思想
        三、没有充分传入的宗教原因
        四、没有充分传入的学术原因
第三章 外算会通案例研究
    第一节 《几何原本》简介
        一、《几何原本》概论
        二、《几何原本》内容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数学会通
        一、徐、利翻译时间断限
        二、徐、利译之前的尝试和探索
        三、翻译过程中的比较和会通
        四、版本流传与影响
    第三节 命名中的数学会通
        一、"几何"、"几何之学"的中西来源及其含义
        二、用"几何之学"表示西方数学的原因
        三、选择汉语"几何"、"几何之学"的原因
        四、从命名看会通
    第四节 《几何原本》在中国
        一、对《几何原本》的主要反应:不懂
        二、《几何原本》带来的巨大震憾
        三、中西两种不同范式的数学
        四、对《几何原本》的具体研究
第四章 内算会通和传统数学结构调整
    第一节 明末清初数学研究概览
        一、传统"外算"概况
        二、"内算"概况
    第二节 内算会通案例研究
        一、薛凤祚会通模式的一般特性
        二、薛凤祚"内算"会通思想概观
        三、薛凤祚的"内算"会通
    第三节 内算与外算的易位
        一、"内算"与"外算"关系概况
        二、内算与外算两千年的主仆关系
        三、易位原因
第五章 数学会通与"理"的演化
    第一节 数学会通与"物理"凸显
        一、理的传统观念
        二、理的变迁
    第二节 数学会通与"至理"变换
        一、数学与宇宙观的关联
        二、中西宇宙观的异同
        三、传统宇宙观的变迁
    第三节 数学会通与"宰理"危机
        一、宇宙观念与儒家伦理的完美结合:杨光先
        二、儒家伦理与宇宙观念
        三、从《不得已》看传统宰理(伦理)所受威胁
    第四节 数学会通中的两种话语空间
        一、两种话语并存的事实
        二、两种话语空间形成原因及其演变
        三、会通结果在私人话语空间中的潜伏
结语:古数复原
    一、什么是数学会通
    二、是数学会通还是其他
    三、数学会通与传统数学"嬗变"的关联
    四、传统数学发生了哪些"嬗变"
    五、本论文主要结论
    六、不足之处和进一步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明清算学歌诀化及其在江南产业技术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明清算学歌诀兴盛及其内容种类
    第一节 元末明初《算学启蒙》中算学歌诀
        一、《算学启蒙》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
        二、《算学启蒙》中的歌诀举例
        三、《算学启蒙》对算学歌诀化的影响
    第二节 明中后期《算学统宗》中算学歌诀
        一、成书和流传
        二、歌诀分类
        三、珠算口诀系统
    第三节 民间算学歌诀的兴盛
        一、工匠算学歌诀
        二、音律知识算学歌诀
        三、其它算法歌诀
第二章 算学歌诀在江南产业技术中的运用
    第一节 算学歌诀在农业技术及农村生活中的应用
        一、丈量田地中的算学歌诀
        二、水利工程中的技术歌诀
        三、小农日常家计中计算歌诀
    第二节 算学歌诀在建筑技术中的应用
        一、明清江南建筑技术的数量化
        二、建筑技术中的实数化歌诀
        三、建筑技术中的概数化口歌诀
    第三节 算学歌诀在商贸计算中应用
        一、商贸计算中珠算制度建立
        二、珠算四则运算歌诀的应用
        三、盈亏计算的歌诀
        四、商业难题歌诀
        五、斤两换算歌诀
第三章 算学歌诀化与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节 明清算学教育与算学歌诀化
        一、官方算学教育
        二、民间算学教育
        三、歌诀化与民间算学知识普及
    第二节 算学歌诀化与江南产业技术的科学化
        一、产业技术科学化的含义
        二、明清江南产业技术科学化趋势
        三、算学歌诀化促进江南产业技术科学化
    第三节 算学歌诀化与江南商品经济发展
        一、明清江南商品市场的发展
        二、明清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算学基础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四、朱载堉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的应用之数学与音乐[J]. 曹媛.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10)
  • [2]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 钟予.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3]论明代数学发展之衰落及其出路的选择[J]. 康宇.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04)
  • [4]东西方古代建筑中关于数的观念之比较研究[D]. 汤婕. 湖南大学, 2015(03)
  • [5]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D]. 韩继斌.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6]魏晋南北朝社会与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次高峰[D]. 王爱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7)
  • [7]试析数学文化的力量[J]. 徐传胜,孙洪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10)
  • [8]论朱载堉律学研究中的“以数为本”思想[J]. 王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1(04)
  • [9]明末清初中西数学会通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嬗变[D]. 宋芝业. 山东大学, 2010(09)
  • [10]明清算学歌诀化及其在江南产业技术中的运用[D]. 索宇. 苏州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朱载于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