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与研究

五台山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与研究

一、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忻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忻政发[2021]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16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史鹏飞[2](2021)在《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山”早已超越了地理环境的范畴,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近年来,山地旅游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这也必将对山地资源丰厚的中国尤其是“九分山和原,一分坝和田”的山地大省——云南,在大众旅游深化发展、全域旅游战略示范、品质旅游创意设计的旅游发展新阶段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山地旅游发展亦受到了足够的实践及学术关照。然而,除少量资源禀赋极高的山地外,山地旅游的发展往往陷入重效益、轻内涵和有理念、缺衔接的窘境,其中原因纷繁,却难以回避供需脱节的现实问题。倘若旅游者只是为了享受精致的服务、千篇一律的产品,那何以选择山地?于旅游者而言,山地的比较优势究竟为何?山地旅游的内在价值何以彰显?本研究的讨论将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希冀为山地旅游研究及实践提供些许参考。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编号:41961021)、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价值认同测度研究”(编号:2020YUFEYC034)为依托。研究将山地情感性、精神性、象征性特质与旅游者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相统一,聚焦山地旅游体验,以情境理论、情感认知评价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为支撑,在溯源山地非功用性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试图从新的视角探究山地旅游比较优势、山地旅游价值彰显等现实问题。在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剖析中,搭建了“逻辑框架梳理-价值内涵解构-体验价值测度—优化路径探析”的分析框架,重点回答了3个研究问题:“什么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其中包含哪些潜在的具体维度?”“如何测度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不同案例地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是如何表现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各维度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基于这种关系提升优化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水平以促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针对问题1这一探索性问题,研究以大数据爬取技术获取马蜂窝、知乎网的山地旅游网络游记为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逐级编码,抽象出55个初始范畴、13个主范畴,逐步“浮现”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核心范畴,辨识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具体维度,并对其内在机理及实质进行了阐释;针对研究问题2这一描述性问题,研究以扎根理论分析成果为依托、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参考,遵循一系列量表开发程序开发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量表,并以云南省典型山地旅游目的地玉龙雪山景区、苍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Mann-Whitney U test的连续过程检验、修正了测度量表,对比分析了玉龙雪山景区和苍山景区的测度水平;针对研究问题3这一涉及因果性的问题,研究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和对称思维,引入cs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收益”复杂因果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了影响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的多个条件组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优化提升路径及策略建议。对3个研究问题的探析主要形成如下结论:1)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核心范畴是“人-山对话下的成己之路”,包括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两个向度共计13个维度。其中,“我”的身体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生成的中介;“山”的情境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彰显的载体;“成己”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终极指向。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在中国的实践彰显了个人主义价值,其体验价值的意义中心是自我意识的回归和成就自我的终极指向。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量表包含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编制21个测量项)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编制32个测量项)两个部分,所编制的测量项简约地表征了所测维度,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经测度,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在不同山地旅游目的地表现出了显着差异,可作为山地旅游目的地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依托。除情感价值外,玉龙雪山景区在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整体水平表现上均好于苍山景区,两地在多个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和具体属性方面存在统计上的显着性差异。3)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之间存在复杂因果关系,证实了所构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收益”因果模型的合理性,并提出从定位重构→精神性的“召唤结构”、业态创新→具身化的“沉浸场所”、产品设计→挑战性的“成己镜像”、意境生成→差异化的“第三空间”、文化表征→神圣感的“体验世界”、情感联结→互动性的“对话之域”等方面提升优化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水平。本研究着眼于“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这一研究主题所进行的探究,是对旅游者与山地“人-山”关系新的诠释,在对3个具体研究问题做出回答后,本研究认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内核,是山地旅游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山地旅游内在价值彰显的重要途径,将对深化山地旅游研究并指导山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勤博[3](2021)在《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体育旅游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得以快速发展,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步融合的过程中,体育旅游得以收获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山西省内的一些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阻碍其自身的发展。相较于发达省份而言,山西体育旅游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对其下辖11市的体育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在评价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开发路径,打造独具山西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本文首先基于RMP-SWOT矩阵模型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其次,结合现有学者有关体育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研究,通过指标的筛选确定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各级评价指标,然后通过熵值法确定各项体育旅游资源指标的权重,对山西省各市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评分,针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不断优化自身的开发路径。研究结果得出:(1)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旅游的发展必然有助于山西省经济的增长,推动山西完成产业转型升级。(2)本文以体育旅游资源的相关文献和其他学者的研究为依据,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可划分为河系、湖沼、自然体育景观综合体、植被景观、人文体育景观综合体、体育建筑与核心设施、非物质类体育文化7类。(3)就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类型来看,人文体育景观综合体占比为44.8%,其次是非物质类体育文化占比16.91%,体育建筑与核心设施14.35%这三种体育旅游资源比重较大,禀赋状况较好,其余的河系、湖沼、自然体育景观综合体这几类体育旅游资源四舍五入后相同占比6.96%,其中生物景观比重最低,禀赋状况较差,仅为3.03%。(4)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中部盆地高,四周较弱的趋势。经由熵值法计算各类体育旅游资源的权重,最终得到山西省11市的体育旅游资源评分。得出晋中市、太原市、朔州市排名前三,其体育旅游资源的不仅丰度高数量多,自身的美誉度也好,晋中市体育赛事和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太原市的体育建筑与设施较多,体育旅游资源差异性相对较好,体育旅游资源评分最高,朔州市的马术旅游资源突出,成为朔州特色。忻州市、大同市、吕梁市、晋城市属于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一般区,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均匀;长治市、运城市、阳泉市、临汾市属于体育旅游资源贫乏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山西体育旅游的发展存在着体育旅游资源知名度较低、景区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这主要由于山西在体育旅游的宣传投入较少,粗放开发,未深度挖掘体育元素,省内城市之间未曾就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造成的。针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几条对策与建议: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培育专业的体育旅游从业者;落实景区责任主体,强化监管保障游客人身安全;打造山西精品体育旅游品牌,优化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实现山西体育旅游资源的全域开发,谱写山西体育旅游的新篇章。本文通过RMP-SWOT模型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利用熵值法对山西省11市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就山西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

陈娟[4](2020)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如今,旅游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行业之一,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近些年来,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备受人们关注。五台山作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其发展优势明显,具有很好的旅游发展前景。目前,虽然五台山已经得到人们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五台山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开发。并且,全域旅游背景下,五台山旅游景区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更好的促进五台山区域旅游的发展,我们需要充分分析五台山旅游优势,了解五台山区域旅游发展前景,从而更好开发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建设山水壮美圣地,促进五台山旅游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赵鹏宇,刘芳,崔嫱[5](2020)在《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依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结合实地调研,将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分为2大主类,5大亚类,7种基本类型,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与基尼系数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非均衡性的特征.山地、森林、草地类康养旅游资源集中分布于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从北到南集中分布于管涔山、恒山、五台山、北武当山、太岳山、中条山、太行山南部等中海拔区域;水域景观中的温泉集中分布于6大盆地区域,水体康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等水系周边;人文康养旅游资源中文旅村镇集中于太原盆地、汾河河谷地带和晋东南地区,宗教文化在晋北云冈、恒山和五台山以集群为主分布,晋南多以点为布局,集中在汾河河谷、泽州、上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了山西康养旅游资源分布的多重镶嵌式特征.

钟慧云[6](2020)在《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认同感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景观遗产是文化与自然的结合,1992被世界遗产组织认定为特殊遗产,将遗产类型分为设计型、关联型以及持续型三种,其普遍突出价值的研究是遗产界定以及保护策略制定的核心,已被世界各国学者所关注。目前,我国仅有5处认定的文化景观遗产,占我国世界遗产总数的9%,说明我国对于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挖掘整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认同评价机制亟待制定。本文在明确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相关理论和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世界遗产组织认定的三种类型,选择了我国三种不同类型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其中以庐山、五台山、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了研究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现状。通过采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三处遗产地进行价值挖掘。首先,庐山遗产价值分别从遗产区客观资源、物质载体、历史信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对遗产景区的功能演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其次,五台山遗产价值挖掘采用扎根理论对样本进行编码提取,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挖掘,进而得出样本的高频特征词汇,将所得特征词汇数据进行赋值比较,建立分析类目解读数据;再次,哈尼梯田遗产地进行调研问卷与专家访谈,将遗产价值多元要素界定为多种评价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将游客对遗产价值信息评价因子的认同感知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经研究分析最后得出庐山遗产价值感知要素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信息、杰出科学技术、美景美学艺术;五台山遗产价值感知要素的核心内容为:多元景观吸引物、历史文化资源、遗产区活动体验、环境服务设施;哈尼梯田遗产价值感知层次可分为四类:文化识别度因子,美感吸引度因子,生态理解度因子,影响了解度因子。本文通过对比以上遗产地的价值要素,发现不同类型的遗产地价值要素存在共性与特定的差异性。本研究可拓展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研究的新视野,为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界定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支强,刘坚,赵思思,王瑞泽[7](2020)在《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视域下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旅游资源丰富的五台山展开深入调查,并基于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机制对五台山现有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五台山具有开发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其登山、露营、民俗体育等项目可以为五台山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旨在为当地的体育旅游项目进一步开发提出政策建议。

周璞[8](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郝晓雪[9](2020)在《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体育+旅游”模式日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追捧,体育旅游业成为了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引发了新的消费热潮。山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加之山西获批为省级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黄河、长城、太行山”旅游新品牌提出的契机下,借助国家对健康产业的支持以及山西省各级政府对旅游品牌的扶持,“体育+旅游”大有可为。因此本文以山西省的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以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为主,结合田野调查,多种定量分析模型计算,通过全面调查和分析体育旅游政策、社会环境、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和资源分布空间分布特征等的基础上,对山西省的三大板块体育旅游圈构建情况进行了SWOT分析,并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依据测度结果提出山西省体育旅游圈构建路径。研究结果如下:(1)截至2019年4月1日,搜集、整理了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548项,其中自然类体育旅游资源262项、人文类体育旅游资源286项。(2)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结果为:构建优势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及集聚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劣势为体育旅游整体规划和方向指引的缺乏,现有的体育旅游展示模式单一,可达性较弱;山西省整体旅游空间组织趋势的指向性和政策扶持为体育旅游圈构建提供了机遇;体育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全国体育旅游热带来的冲击是其面临的挑战。优势和机遇是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板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3)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城市发展水平、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交通因素的关系密切。(4)依据点—轴理论构建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体育旅游圈,其包含了10个节点、12个发展节点和9条交通轴构成的体育旅游圈。其中黄河体育旅游圈以太原、吕梁、临汾、运城为核心城市,将沿线所途经县市及其体育旅游资源点连为一体,大力发展以河流观光、快艇漂流、民俗体验等为主的水上体育活动,实现黄河体育旅游圈的全域化;长城体育旅游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以朔州、大同为节点,深刻挖掘长城文化内涵,依托长城沿线古堡,打造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体验区。其二是以忻州为节点,以挠羊赛、杨家拳等非物质体育文化为依托,打造具有晋北风情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旅游;太行山体育旅游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以长治和晋城为核心,王莽岭、太行大峡谷、羊头山为标杆性龙头景区,打造野外探险太行游;其二是以晋中和阳泉为中心,平遥古城、藏山、晋商大院为标杆性龙头景区,结合历史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构建历史文化体育游。通过点—轴开发理论,结合体育+旅游的发展大趋势,建立“黄河、长城、太行山”三位一体的体育旅游圈发展路径,将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三大体育旅游圈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联动发展,推动山西省实现全域体育旅游的整合升级,统筹山西体育旅游大格局。

白鸽[10](2020)在《山西省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旅游业迎来蓬勃发展期。全域旅游作为一种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和模式,打破了旅游业传统格局,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全要素、全方位、全区域联动,一方面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山西省忻州市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2016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但由于区域内旅游资源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跟不上、市场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当前忻州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进程还比较缓慢。如何加快忻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成为当前政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了忻州市政府在推进全域旅游进程中职能的定位和发挥现状,找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旅游资源整合率低、产业融合不够深广、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监管存在短板、营销宣传不够到位,具体原因主要有政府主导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共建共享模式还未真正建立、全域旅游资金投入还不到位、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品牌营销宣传引导缺乏创新这几个方面,通过借鉴意大利五渔村和宁夏中卫市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中完善政府职能的五点建议:打造全体验旅游产品、促进全链化产业融合、完善全覆盖公共服务、优化全方位保障机制、强化全渠道品牌营销。

二、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旅游者需求和目的地选择的新特点
        二、目的地开发及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三、山地旅游深度体验性特质挖掘的新机遇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非功用性相关研究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山地旅游
        二、非功用性旅游体验
        三、体验价值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情境理论
        二、情感认知评价理论
        三、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第三节 山地的功用性与非功用性分析
        一、山地功用性:生存与生产的物质空间
        二、山地非功用性:浪漫与理想的精神王国
        三、山地旅游:亟待回归的非功用性实现路径
第三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解析
    第一节 分析方法阐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资料分析方法:扎根理论
        三、数据来源
        四、分析工具
    第二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解构过程
        一、扎根理论的分析准备
        二、开放式编码
        三、主轴式编码
        四、选择式编码
        五、理论饱和与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逻辑机理
        一、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
        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实质
第四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测度
    第一节 测度准备与步骤阐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案例地选择
        三、测度步骤阐述
    第二节 量表开发与问卷设计
        一、从扎根理论到概念化、操作化的理论探讨
        二、量表开发过程概述
        三、研究变量与测量项选择
        四、问卷内容与形式
        五、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量表检验
        一、数据收集与筛选
        二、差异显着性检验与样本概况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四、量表生成
    第四节 案例地测度结果对比评价
        一、测度结果总体评价
        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对比分析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对比分析
第五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组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研究假设
        三、体验价值“投入-收益”模型构建
    第二节 “投入-收益”模型定性比较分析
        一、研究方法选择
        二、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三、定性比较组态阐释
    第三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水平的优化提升
        一、定位重构:精神性的“召唤结构”
        二、业态创新:具身化的“沉浸场所”
        三、产品设计:挑战性的“成己镜像”
        四、意境生成:差异化的“第三空间”
        五、文化表征:神圣感的“体验世界”
        六、情感联结:互动性的“对话之域”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山地旅游网络游记文本目录
    附录B 云南玉龙雪山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调查问卷
    附录C 云南苍山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体育旅游
        2.1.2 体育旅游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RMP旅游产品昂谱理论
        2.2.2 SWOT理论
        2.2.3 RMP-SWOT模型
    2.3 小结
第3章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RMP-SWOT模型分析
    3.1 资源性优势(RS)分析
    3.2 资源性劣势(RW)分析
    3.3 资源性机会(RO)分析
    3.4 资源性威胁(RT)分析
    3.5 市场性优势(MS)分析
    3.6 市场性劣势(MW)分析
    3.7 市场性机会(MO)分析
    3.8 市场性威胁(MT)分析
    3.9 产品优势(PS)分析
    3.10 产品劣势(PW)分析
    3.11 产品机会(PO)分析
    3.12 产品威胁(PT)分析
    3.13 小结
第4章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
        4.1.3 评价指标体系解释
    4.2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2.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2.2 山西省11 市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4.3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5.1 打造全域模式,统筹区域发展
    5.2 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游客满意
    5.3 落实责任主体,保障游客安全
    5.4 塑造品牌形象,优化产品开发
    5.5 推动融合发展,创新文体旅模式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市场(M)性分析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发展前景
    (一)显着的自然资源开发价值
    (二)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
    (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全域旅游背景下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旅游市场定位不科学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不深入
■■全域旅游背景下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一)基于全域旅游背景调整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二)积极联动其它旅游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束语

(5)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资料与数据来源
    1.1 基础资料收集
    1.2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康养旅游资源的集中度和均衡度分析
        2.1.1 康养旅游资源的集中度分析
        2.1.2 康养旅游资源的均衡度分析
    2.2 不同类型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2.2.1 山地型康养旅游资源分布
        2.2.2 温泉养生旅游资源分布
        2.2.3 水体康养旅游资源分布
        2.2.4森林氧吧康养旅游资源分布
        2.2.5 草地养生旅游资源分布
        2.2.6 文旅村镇养生旅游资源分布
        2.2.7 宗教文化养生旅游资源分布
3 康养旅游资源分布影响因素
    3.1 山地型康养旅游资源
    3.2 温泉养生旅游资源
    3.3 水体康养旅游资源
    3.4 森林氧吧康养旅游资源
    3.5 草地养生旅游资源
    3.6 文旅村镇养生旅游资源
    3.7 宗教文化养生旅游资源
4 结论

(6)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认同感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社会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查阅法
        1.3.2 实地调研法
        1.3.3 网络文本分析法
        1.3.4 语义分析法
        1.3.5 统计分析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内容
        1.5.1 查阅文化景观遗产相关国内外文献
        1.5.2 遗产属性分析与历史文脉资料收集
        1.5.3 文化景观遗产区进行多元化调研
        1.5.4 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感知特征分析
        1.5.5 探究遗产景区价值要素的差异性
    1.6 研究结构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阐释
    2.1 文化景观遗产概述
        2.1.1 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
        2.1.2 文化景观遗产的定义
        2.1.3 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
    2.2 遗产价值界定
        2.2.1 遗产价值的发展历程
        2.2.2 国际认定标准
        2.2.3 中国认定标准
    2.3 遗产价值认同
第三章 庐山文化景观遗产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旅游资源
        3.1.3 价值要素
    3.2 庐山遗产价值评价分类
        3.2.1 自然生态环境因子
        3.2.2 历史文化环境因子
        3.2.3 社会科学发展因子
        3.2.4 美景美学艺术因子
    3.3 遗产价值要素演化
        3.3.1 景区功能演化
        3.3.2 历史文化演替
        3.3.3 价值要素载体
    3.4 遗产价值感知
        3.4.1 感知要素的提取
        3.4.2 价值要素的保护
第四章 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
    4.1 遗产区域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遗产资源
        4.1.3 价值要素
    4.2 数据来源于处理
        4.2.1 样本采集与处理
        4.2.2 样本筛选与处理
        4.2.3 样本内容挖掘
    4.3 遗产感知实证研究
        4.3.1 高频特征词统计分析
        4.3.2 语义网络分析
        4.3.3 建立分析类目
    4.4 量化结果分析与优化策略
第五章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
    5.1 遗产区域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遗产资源
        5.1.3 价值要素
    5.2 遗产价值评价
        5.2.1 多元的认同感知主体
        5.2.2 虚实共生的景观客体
        5.2.3 语义分析法
    5.3 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
        5.3.1 专家访谈
        5.3.2 感知评价因子确定
        5.3.3 问卷设计及调查
        5.3.4 样本选取与取样
    5.4 量化统计分析
        5.4.1 信度效度分析
        5.4.2 主成分分析
        5.4.3 因子分析
    5.5 因子组量化计算
    5.6 量化结果与优化策略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保护策略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已发表论文
    2)参与课题项目情况
致谢
附录

(7)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视域下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旅游与体育旅游
    1.2 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
2 五台山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
    2.1 自然资源优势
    2.2 人文资源优势
3 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链现况
    3.1 上游产业链
    3.2 中游产业链
        3.2.1 接待业
        3.2.2 交通业
        3.2.3商业
    3.3 下游产业链
4 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链现况
5 产业链与生态链融合视域下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培植
    5.1 五台山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5.2 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链与生态链的耦合过程
    5.3 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视角下的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布局
6 结语

(8)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9)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响应体育旅游的时代需求
        1.1.2 “三大板块”是实现山西省转型的谋篇布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1.2.1 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
        1.2.2 关于旅游圈的研究
        1.2.3 GIS空间分析法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
        1.2.4 山西省体育旅游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应用价值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GIS空间分析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区域划分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依据核密度空间分布划分板块区域
4 构建"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资源优势是先决条件
        4.1.2 集聚状的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发优势
    4.2 劣势分析
        4.2.1 体育旅游整体规划和方向指引的缺乏
        4.2.2 项目展示模式较单一,可达性较弱
    4.3 机遇分析
        4.3.1 旅游空间组织趋势提供了体育旅游圈的建设指向
        4.3.2 建设“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板块提供政策助力
    4.4 挑战分析
        4.4.1 山西省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4.4.2 全国体育旅游热带来的冲击
5 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省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5.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1.1 城市发展水平
        5.1.2 自然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河流水系)
        5.1.3 交通因素驱动
    5.2 体育旅游圈发展节点和发展轴线的确定
    5.3 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构建
        5.3.1 黄河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5.3.2 长城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5.3.3 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10)山西省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不足
二、全域旅游及政府职能的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2.1 全域旅游和政府职能的相关概念
        2.1.1 全域旅游的定义及特征
        2.1.2 政府职能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2.2 全域旅游中发挥政府职能的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3 发展全域旅游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2.3.1 旅游资源规划整合
        2.3.2 旅游产业要素融合
        2.3.3 旅游公共服务供给
        2.3.4 旅游市场监督管理
        2.3.5 旅游品牌搭建营销
三、山西省忻州市发展全域旅游中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3.1 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3.1.1 旅游资源现状
        3.1.2 旅游业发展现状
        3.1.3 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3.2 忻州市发展全域旅游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3.2.1 制定出台总体规划
        3.2.2 加快产业规模扩张
        3.2.3 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3.2.4 规范旅游市场管理
        3.2.5 加强景点营销宣传
四、山西省忻州市发展全域旅游中政府职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忻州市发展全域旅游中政府职能发挥中当前存在的问题
        4.1.1 旅游资源整合率低
        4.1.2 产业融合不够深广
        4.1.3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4.1.4 市场监管存在短板
        4.1.5 营销宣传不够到位
    4.2 忻州市发展全域旅游中政府职能发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主导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4.2.2 共建共享模式还未真正建立
        4.2.3 全域旅游资金投入还不到位
        4.2.4 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完善
        4.2.5 品牌营销宣传缺乏创新
五、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及借鉴
    5.1 意大利五渔村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5.1.1 全交通生态覆盖
        5.1.2 全空间文化串联
        5.1.3 全业态标识渗透
        5.1.4 全天候服务保障
        5.1.5 全年度节庆营造
    5.2 宁夏中卫市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5.2.1 以大景区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5.2.2 坚持“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5.2.3 品牌营销打响知名度
    5.3 经验借鉴和启示
        5.3.1 注重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5.3.2 做好交通和服务保障
        5.3.3 借助品牌和节事活动进行营销
六、进一步优化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6.1 打造全体验旅游产品
        6.1.1 提升重点景区,开发全新景点
        6.1.2 创新旅游业态,丰富产品体系
        6.1.3 做强特色城镇,发展乡村旅游
        6.1.4 放大平台效应,联动精品线路
    6.2 促进全链化产业融合
        6.2.1 明确产业定位,培育新兴产业
        6.2.2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
    6.3 完善全覆盖公共服务
        6.3.1 推动交通升级,健全咨询集散
        6.3.2 强化信息导向,规范标识系统
        6.3.3 完善智慧旅游,打造智慧景区
        6.3.4 推动厕所革命,美化城乡环境
    6.4 优化全方位保障机制
        6.4.1 推动体制改革,健全管理机制
        6.4.2 整治市场秩序,提升全民素质
        6.4.3 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投诉处理
        6.4.4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6.5 强化全渠道品牌营销
        6.5.1 实施品牌战略,创新旅游形象
        6.5.2 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内容
        6.5.3 创新营销机制,实现全员营销
        6.5.4 丰富节庆产品,加强赛事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国内文献
    国外文献
致谢

四、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D]. 史鹏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3]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D]. 王勤博.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J]. 陈娟. 营销界, 2020(34)
  • [5]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赵鹏宇,刘芳,崔嫱.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6]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认同感知评价研究[D]. 钟慧云.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视域下五台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支强,刘坚,赵思思,王瑞泽.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03)
  • [8]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9]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D]. 郝晓雪. 山西大学, 2020(01)
  • [10]山西省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白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五台山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