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病机中的虚实

论中医病机中的虚实

一、浅谈中医病机学中的虚与实(论文文献综述)

石英杰[1](2021)在《基于病机模型的胸痹病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思维指导下,通过对中医辨证方法和病机理论的研究,引入适用于中医药异构数据特点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适用于胸痹病智能辅助诊断的相关数据库。通过模拟临床上专科诊断路径设计基于胸痹病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模拟全科诊断路径,构建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以胸痹病为例进行应用和验证,为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基于研究目的实现形式,研究工作包含了理论分析和应用验证两方面。(1)引入适用于中医药异构数据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化采集胸痹病相关的诊疗标准数据及症状数据,结合人工校对构建适用于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的相关诊断数据库;(2)通过对证素辨证等理论的研究,设计一种辨证要素的多层次表示框架,提取胸痹病辨证要素,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将中医辨证过程转化为多标签文本分类的算法构建辨证模型,模拟基于专科知识的中医辨证路径。(3)通过对中医病机与证候关系的理论研究,设计一种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通过对《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的证候病机数据进行提取与分析挖掘,分析症状体征与病机要素的关系、病机要素的组合模式挖掘、病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设计出结构合理的病机模型,并构建病机知识图谱用于病机推理和证候预测。(4)筛选胸痹病名老中医医案,分别应用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进行证候诊断的预测,评价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探寻一种融合两种方法优势的中医智能辅助诊断实现方法。研究结果(1)在胸痹病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相关的诊断数据库的构建中,引入了一种基于字的序列标注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进行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误差,共提取不同来源的胸痹病相关标准的证候22个,形成含有症状多维属性的证候-症状数据条目380条,诊断知识数据共提取相关证候125个,形成含有症状多维属性的证候-症状数据条目2619条。构建了含有症状概念词441个,症状词22758个的症状数据库,可以实现对输入症状的规范化处理,同时还可以将新增症状数据不断补充到数据库中,使得该数据库具备不断扩展的能力,实现对各种症状术语更高的识别率。(2)遵循中医思维和辨证过程,将中医证候细化分类,分为复合证、最小证、基本证(包含基本证兼夹型)的类别。通过还原辨证过程中证候诊断的推理过程,并对证候名称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设计出辨证要素多层次表示框架,将辨证要素分为病位要素、病性要素(基本物质、病因、病理状态)、连接词2层5类。采用一种基于模式匹配思想的模式抽取方法,实现了辨证要素的自动化提取技术,通过测试完全准确占比达到71.4%;需部分人工校占比26.4%;完全错误占比2.2%。该方法适用于挖掘大批量中医药诊疗数据中的证候名称及辨证要素,为辅助诊断提供数据支持。(3)通过对胸痹病国家标准、教材、行业标准中的辨证要素的提取,构建了胸痹病的辨证要素多层次分类的数据集。以胸痹病辨证要素作为分类标签,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设计构建了症状-证素、症状-最小证、症状-证候三个多标签文本分类辨证模型,通过筛选出符合胸痹病诊断的名医医案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模型对辨证要素的预测准确率F1值能够达到82.90%,证候诊断准确率F1值达到72.08%。(4)通过对中医病机与证候的理论研究,梳理出了疾病、症状体征、病机与证候的关系,并进一步根据病机和证候名称的语义内涵进行分析,寻找病机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以证候病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证候病机数据中提取的病机要素进行研究,设计出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将病机要素分为具有4层32类,对《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中的病机单元数据共5675条病机单元数据进行提取,共提取出病机要素851个。其中病位要素197个,病性要素619个,连接词44个。病性要素中基本物质30个,生理功能50个,病因207个,病理状态332个。然后分析症状体征与病机要素的关系、病机要素的组合模式、病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证候-病机单元-病机要素-症状体征的病机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构建病机知识图谱,在病机知识图谱中实现知识检索和知识查询,同时可以实现病机推理和证候预测功能。(5)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胸痹病的名老中医医案111例,在对症状体征信息规范化处理后,分别对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进行应用测试。最终,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辨证准确34例,基本准确45例,错误32例,模型准确率71.17%;病机知识图谱辨证准确21例,基本准确52例,错误38例,病机知识图谱准确率65.77%。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辨证准确率较高,病机知识图谱准确率略低,但是中间增加了病机要素推理过程,对于中医辨证思维的还原性较高,使得推理结果可解释性增加。(6)分别按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与病机知识图谱推理结果的权重按比例6:4和4:6进行融合方案的验证与测试。权重比为6:4的融合结果为辨证准确51例,基本准确35例,错误25例,总准确率77.48%;权重比为4:6的融合结果为辨证准确56例,基本准确36例,错误19例,总准确率达到82.89%,是几种方法中准确率最高的方案。研究结论(1)通过分析中医药异构数据的数据结构和语义特点,引入合适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中医药异构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设计结构合理且包含症状多维属性的中医诊断数据库,能够实现很好的数据和知识扩展,为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相关研究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2)通过对中医证候名称数据的结构和语义表达规律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辨证要素多层次表示框架,尤其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中医证候数据的处理,应用基于模式匹配思想的模式抽取方法可以批量处理不同来源的证候数据。通过对胸痹病辨证要素的提取,以胸痹病辨证要素的多层次框架作为标签体系,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出症状-证素、症状-最小证、症状-证候多标签文本分类辨证模型。该辨证模型经过测试具有很好的准确率,可以用于胸痹病辨证诊断,模拟基于专科知识的中医辨证路径。(3)通过对中医病机与证候关系的理论研究,以证候病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设计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以及在该框架下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最新修订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中的病机单元数据进行提取,构建出证候病机数据库。通过分析挖掘症状体征与病机要素的关系、病机要素的组合模式规律、病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中医辨证的基本思维方法,应用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设计病机模型,以病机为核心将症状体征和证候信息统一到同一框架之内,模拟类似全科辨证思维路径,构建病机知识图谱,实现病机推理和证候预测等功能。(4)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在证候预测方面各有优劣,都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对部分复杂证候诊断准确率不如病机知识图谱;基于病机的知识图谱具有对病机要素的预测路径,使得辅助诊断的结果可解释性进一步增加,两种辅助诊断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进而研究中采用了基于一定权重比例的融合方案进行验证与测试,结果优于使用单一方法的准确率。因此,基于两种方法融合的方案应该是本研究的最佳方法。

马遇春,张林[2](2021)在《试论“伏瘀伤骨、肾虚瘀重、络虚络瘀”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中医发病病机通路》文中研究说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涉及骨科、妇科、内分泌等多学科交叉性的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医学科研的进步,PMOP病机的复杂性、治疗的棘手性导致其研究发展的方向必然趋向多中心、多学科协作,最便捷的方式即为西医学与中医学优势互补,二者病机通路的贯通是首要关键。然而,中医病机学基础与西医学理论基础不同,中医学对PMOP的认识无法从西医学角度、微观医学角度及在实验室中被证实。文章旨在探讨PMOP重要西医学病理机制与中医理论的关系,构建一套较完善的PMOP"中医发病的病机通路",即PMOP的中医病机模型为"伏瘀伤骨、肾虚瘀重、络虚络瘀",在制定该病治则时,除却应用经典的补肾、壮骨药物,更应该佐以活血化瘀及有通络功能的药物加强对该病病理因素的祛除。

胡嘉元[3](2020)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进入强调个体化的 4P(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Participatory)医学时代,个体化临床诊疗正在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与研究的主流;中医学自古以来一直践行着“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思想,其中“谨守病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病机集中体现了中医临床从接诊到辨析,再到确立成熟治疗方案的原创思维。目前仍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思维探讨等阶段的研究远不能够满足中医临床个体化实践应用与评价分析的需求,对中医病机本质内涵及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研究亦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基于对病机内涵的挖掘分析,探索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构建,结合应用系统的研发,以期建立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体系。研究目的:在挖掘分析中医病机知识本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中四诊-病机-论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构建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探索中医规范化临床实践的方法学研究;构建、研发及验证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基于病机的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研究方法: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病机理论分析、临床病机探讨与应用研究文献。阅读、整理与分析中医病机论述并提取病机相关元素,通过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对病机相关元素进行修订与分类提炼,确定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及其知识框架。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以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对病机内涵信息进行共现分析,应用Gephi0.9.2软件制作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临床数据进行病机内涵的诊疗实体映射分析。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基于已证实临床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探索建立病机主导下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文献。分析纳入临床医案的基本信息;应用2016版中医医案报告规范(CARC)对临床医案进行报告质量评价。阅读、分析并提取医案的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和治则治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治则治法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IBM SPSS Amos 24软件制作临床诊疗关联结构模型。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基于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应用Drupal内容管理系统研发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分析流程为临床病例信息录入-中医病机内涵辨识报告-基于病机的治则治法与参考方剂报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中文分词工具、正向最大匹配算法、文本向量表示等方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实例应用临床跟诊学习的形式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诊疗案例作为系统应用分析的范例。以系统基础数据层的字段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对临床病例信息进行预处理,便于病例信息的系统输入、分析、处理与报告。讨论临床真实案例系统应用分析的结果,与临床医师的诊疗思路、治法处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1)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检索获得2017-2019年发表的病机相关文献810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共412篇。全文阅读412篇文献,提取中医病机相关元素共47项。经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后,确定10项中医病机内涵要素,为病性、病程、基本病机、病因、病位、病势、病机演变、病情、病理因素和体质。共现分析各项病机内涵要素,构建了以基本病机为核心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基本病机与各项内涵要素均有紧密的关联性,与病因、病位、病理因素的相关度最高。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为病机辨识提供了基础的思维构图,概括了辨识病机所需的全面、重要的信息和关键点。2)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制作了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及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形成了以基本病机、病因和病机演变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图,构建了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与辨析病机内涵的知识体系。3)中医病机内涵的临床数据映射分析:共采集334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病例数据,男性病例130例,女性病例204例;病例的年龄均值为75.6± 10.2岁,主要集中在75-84岁年龄段;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数最多(89.2%),其次为高血压(79.9%)和心力衰竭(66.8%),中医诊断以胸痹和心衰最多;对回顾性病例数据进行病机内涵分析并制作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直观地显示334例病例的病机内涵结构与趋势。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1)中医临床医案信息:检索获得2016-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4504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159篇,共包含211则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对医案中211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病例120例,女性病例91例;病例平均年龄58±14.88岁,主要集中在55-64及65-74岁年龄段;病例的西医诊断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21类疾病;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心悸、胸痹、真心痛和眩晕5类。2)医案报告质量评价:211则医案的病例临床资料、中医四诊信息报告基本完整(97.6%),中医治则治法(83.4%)、中药(177)治疗方案、复诊的临床信息(89.6%)及医案讨论(85.8%)报告较为完整;病例身高、体重、职业及随访信息报告完整度较差;211则医案的报告质量整体较高。3)医案诊疗信息: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病因和病史共10项临床信息。基于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分析、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病机内涵。各医案的治则治法秉承治病求本的宗旨,以补益脏腑虚损和祛除病理因素为核心要义。4)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挖掘、分析个体化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对应关联性,构建了四诊信息与每项病机内涵要素以及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临床关联结构模型,形成了中医四诊与病机本质的思维链接、临床诊疗关系分析框架、以症-机-治为特点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1)系统构架:系统由后台技术和系统运行两大区域构成,系统运行区域,包括用户管理层、业务操作层;后台技术区域,包括基础数据层与数据处理层。用户管理层在系统管理员的监督下完成用户登录、账号管理、信息安全及数据维护;业务操作层是信息录入与结果报告的主界面,是用户完成系统操作的主窗口;基础数据层是系统的知识库,包括结构化病例信息采集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个主要的资源库;数据处理层是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录入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处理、数据交互及结果反馈的技术支持。2)系统功能:通过四个层级的构架,相应技术、算法的接驳,能够实现中医临床病例信息的规范采集与录入,病机为主导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支持的基本功能,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与辅助决策。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1)临床真实案例信息:共采集临床病例48例,男性病例26例,女性22例,55-64岁年龄段的病例数最多,病例的中医诊断以胸痹和眩晕最多,均为19例。对48例患者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中医诊断为眩晕和胸痹的患者各4例,心衰和心悸的患者各1例共计10例病例进行系统应用分析。2)系统应用分析结果:系统分析整体与临床真实诊疗情况接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合理性与实用性;部分病例的基本病机较复杂,系统辨识结果不能够达到实际临床诊疗的要求。分析与患者的个体化临床特征、病机内涵复杂度以及系统构建技术、分析、处理等因素相关,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完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提升临床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在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的基础上,研发并实践应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建立了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和实践体系,将助力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策略优化与效率提升,为中医临床个体化创新性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

王安[4](2020)在《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诊疗手段的普及,人类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1 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即可引起急性放射损伤,这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辐射防护剂的研究一直是电离辐射相关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辐射防护剂存在着诸如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效果不稳定或治疗窗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普及推广。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放射损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病因学、治疗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草药以其安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认为是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新热点。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或中药单体上,中药复方研究较少,难以凸显中药多系统、多靶点、整体防护的作用优势。同时,中医药防治放射损伤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理法”阐释不够透彻、全面,“方药”选择亦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且围绕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与中医理论间的关联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命名为“电离毒”,并明确了中医“脾”在电离辐射致病过程及防治方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脾”的功能定位涵盖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及肠道,这两者均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从而保护机体。对于“脾”的这种护卫机体的功能,中医有“脾为之卫”之说,认为“脾”在疾病发生、传变、防治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生理情况下,“脾”旺则不受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脾脏、肠道发挥免疫功能、护卫机体的作用不谋而合;病理情况下,“脾”伤则百病由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射线易致脾脏和肠道免疫损伤,进而引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引发并发症的病理过程相似。因此,本研究首次将中医“脾为之卫”理论引入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放射损伤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自拟益气解毒中药复方,利用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总结照射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探究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和机制,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目的:在理论上明确“脾为之卫”的源流与内涵,并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机,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研究中,首先总结电离辐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然后探究益气解毒方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最后,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预防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理论研究:(1)查阅、分析古代文献记载,阐述“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2)分析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各阶段病机;(3)根据分析得出的中医病机,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证急性放射损伤各阶段的防治方法,为益气解毒方的组方提供依据。实验研究:(1)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14、21 d观察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特点,为中药防护效应研究提供基础。(2)预防性给药10 d,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天,观察益气解毒方对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3)根据中药的防护特点,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护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1)“脾为之卫”理论肇起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与补充,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肉,抵御外邪;脾为五脏六腑之源,灌溉四傍,脏安难伤;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化生卫气,防御外邪。(2)通过分析急性放射损伤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我们从“脾失之卫”角度对其阶段病机进行论述。我们认为: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其中医病机为“毒邪致病,伤于脾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卫渐复,抗邪外出”。(3)我们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基本防治原则,并根据损伤不同阶段的侧重,提出分阶段的防治方法。我们认为,在损伤发生之前,以“未病先防,补脾实卫”为原则;感病之后以“既病防变,益气解毒”为原则;恢复阶段以“瘥后防复,益气扶正”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益气解毒方进行了组方分析,我们认为该方,配伍精当,用药以补脾、益气、实卫为主,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辅,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功,符合照射前“未病先防,重补脾实卫”的治疗原则。且复方中多味药物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作为预防性给药不会造成机体阴阳偏颇。实验研究:(1)①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定义,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成功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②从整体情况及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规律来看,对Balb/c小鼠行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d即可观察到显着损伤,其中整体情况及脾脏免疫在照后3d损伤最为严重,照后7 d出现好转,肠道免疫在照后1 d损伤最为严重,3 d可观察到好转。提示照后7 d之内为损伤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亦是观察防护效果的重要时期,故下一步将选取照后1、3、7d进行中药的防护效应研究。③上述小鼠照射后整体情况与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特点表明,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存在“脾失之卫”这一病理表现,且“脾卫”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病情变化,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供了科学支持。(2)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引发的整体及脾脏、肠道免疫损伤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整体情况的恢复;抑制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的减少,促进免疫细胞数量恢复,改善脾脏、肠道组织结构;改善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亚群分布,调控照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促进机体免疫平衡的恢复;减轻电离辐射引发的脾脏、肠道氧化损伤。(3)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铁过载、调控LPCAT3/LOX途径,来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复方中的一些药物或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氧化、调控铁代谢、防辐射作用,这些成分或成为益气解毒方抑制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潜在物质学基础。结论:理论研究表明,“脾失之卫”为急性放射损伤的重要病机,益气解毒方以“补脾实卫,益气解毒”为治则组方,符合其基本病机。动物实验表明2.0 G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可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益气解毒方可能通过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邹昕育[5](2019)在《消渴病病因病机源流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消渴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基本病理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的糖代谢紊乱,表现为高血糖、高血脂、葡萄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分泌释放试验异常等。根据临床特徵为中医的消渴症范畴,对于消渴之病机,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共识。此研究收集并梳理古今消渴病文献,对消渴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几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掌握其历史分布情况,从整体上、系统的认识消渴病的发展规律此研究对于古今文献与医家论点做系统整理与比对,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透过搜集古今中医学文献中有有关消渴病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有关消渴病症状、治则治法及预防调养等内容,通过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由现代医家对消渴病病机之论点,系统回溯古代各个时期对消渴相关病机及病证诊疗的认识情况,并从纵向比较其医学思想的发展变迁,探究其学术发展的脉络和源流,讨论消渴病(糖尿病)病机认识的发展及疾病演变轨迹。结果:消渴病前期、早期实证为主,随着病情延长逐渐转为虚证及虚实夹杂。现代医家认为消渴病本根在脾者为最多。根本内伤病因无外乎有五,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安逸失调、过食芳草石药,现代消渴病则少见过食芳草石药,因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对消渴病机与治则都有不同的见解,两汉时期治疗着重于“渴症”,并扩展热、湿、瘀、虚的病机,创立治消渴的常用方——肾气丸。魏晋时期提出新的分类方法(消利、消渴、渴利)。隋唐时期治疗上除了滋肾温阳,更加上清肺胃热之法,对于并发症也有较完整的叙述与治疗方案。宋代时期对消渴确定了三消分证,在治疗上分证分型而治,并发症上的治疗则更看重于后天脾土的调养。金元时期是中医学史上最繁华之时,消渴病机认识面象多元,治疗上有不同的着重点。明清时期,在分类上提出“阳消”、“阴消”,以提醒医家临床辩病虚火与实火之别。临床病案所见,现代病机常见于后天失调、木气不畅、损及先天、痰湿热毒、枢机不利等,治疗上大多重视脾虚、痰、湿、瘀等几个方面。结论:消渴病不可以单纯以“阴虚燥热”来概括全部病因病机,其病因由古至今一致认为有四,为五脏柔弱、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过食芳草石药,现代病因多为前三者所致。病程由魏晋时期的消利、消渴、渴利认识,至今现代则分为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因不同病程其消渴病病机,东汉至金元时期主要体现于肺、脾、肾三脏,至今因人们生活环境、习惯的改变,现代消渴病病机主要体现于脾、肝、肾三脏,其可分为六个方面,后天失调、损及先天、肝气不畅、瘀血阻络、痰湿热毒、枢机不利。

黄琼[6](2019)在《《伤寒论》胃痛病证治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伤寒论》对胃痛病的病因、病理、治则、治法、方药、预后等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本文旨在对《伤寒论》中胃痛病证治方证,治疗规律进行探讨,汲取精华,扩大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提升中医药治疗胃痛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伤寒论》条原文中治疗胃痛的方剂和治法总结出来(原文字句以钱超尘、郝万山整理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伤寒论》一书为准,并且结合后世医家治疗胃痛病的经方临床运用医案,来探讨《伤寒论》治疗胃痛病的证治规律。结果:《伤寒论》虽为六经病而设,但对于胃痛病的证治,不但有法可效,而且为脾胃病的论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如“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并非仅仅是单纯止痛,所有治法均针对病本而设,体现了张仲景“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伤寒论》中对胃痛病有方可循,含有丰富的胃痛病证治内容,张仲景提出胃痛病中解表和胃、清上温下、温中散寒、温肝暖胃等治法为后世掌握胃痛病传变及辨证规律提供了思路;其创立了数十个治胃方剂,为后世对胃痛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其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样也可以指导胃痛病的治疗。此外通过举隅后世医家临床经验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结合实际。结论:本文从方证及六经角度研究《伤寒论》张仲景治胃痛病的证治规律,这对于医者临床上学习张仲景辨证思维规律,结合胃痛病的临床特点,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更好地指导临床大有裨益。

卢屹东[7](2019)在《基于《正统道藏》的两汉至隋唐时期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挖掘整理《正统道藏》中,两汉至隋唐时期道教治病养生方药及其理论实践价值,为后世正确评价及其利用这些治病养生方药提供一些可资凭信的参考。方法:本文利用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等研究方法,探讨道教服食治病养生文化产生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理论思想基础;并从理论思想及其实践特色角度,研究分析《正统道藏》中两汉至隋唐时期的17部道教丹经,57首治病养生方剂。结果:本文发现,《正统道藏》两汉至隋唐时期17部道教丹经中57首治病养生方剂中,以茯苓、术、天门冬、松脂、丹、甘草、大豆、白蜜、巨胜、黄精、雄黄、地黄、云母等使用频率较高。考究这些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的文化思想来源,主要有中医学理论实践经验、神仙方术家理论实践经验,以及自然崇拜、阴阳五行等知识。从中医学角度看,这些道教治病养生方药主要集中在安神、健脾、补虚、外科专药等四个方面。从实践功效看,道教这些治病养生方药主要集中在延年益寿、返老还童、断谷不食、外科、治热病、安和脏腑等6个方面。结论:本文认为,服食是人类治病养生第一本能选择。在人类历史上,药食最初是不分家的,到三皇晚期,医药开始从饮食中独立出来。中华先民最初服食治病养生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基于自然崇拜精神的神仙服食文化。此后,随着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生产力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到汉代时期,道教在先秦自然崇拜服食文化基础上,吸收道家性命哲学,兼续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易经卦理、中医学理论实践、神仙方术家理论实际等知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食治病养生文化。《正统道藏》中两汉至隋唐时期的治病养生方药中,不乏对当今临床仍有参考价值的方药。

王成硕[8](2019)在《《西游记》涉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涉医文献的研究渐渐成为热点,从文学作品中探讨涉医内容,对于医药史有一定的丰富作用。明朝是小说盛行的时代,其中小说《西游记》自产生以来,不少学者对其作了各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小说作者探讨、主题内容、版本史,宗教文化等角度,医药养生也有所涉略。但关于医药方面内容,学者大多只截取其中部分探究,由于角度不同,所需不同,没有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西游记》的医药养生内容。目的弥补《西游记》医药上的研究缺憾,以期让读者对《西游记》所涉及医药与养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领略其中医药特色,素食养生特色、内丹炼养特色等。方法本文对《西游记》中涉及的医药与内丹养生内容进行相对全面的梳理,采用文献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框架进行梳理分析,结合中医经典及道家经典,力求系统剖析《西游记》的医药与养生内涵,并对其医药养生特色进行简要评述。引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涉医文学概念界定及其研究概况,《西游记》医药养生内容研究概况与不足,本文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内容。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西游记学术研究现状,包括了《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常见的研究问题,学术研究概况、版本的选定等。第二部分是《西游记》涉医文献整理分析,按中医相关理论,中医诊断,症候体征,病名,治法,方剂,中药,素食养生,内丹,外丹为框架进行梳理,并深入解析其内涵。第三部分是对《西游记》的医药与养生特色简评,总结为中医理论涉及较多,中药有文学趣味性,方剂符合医药知识,素食养生丰富,内丹歌诀众多,医药习俗丰富等特点。第四部分结合时代背景讨论了《西游记》涉医文献的文化价值,医学价值,引戒之处等。结语部分作了对整篇论文的总结。《西游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医药养生内容贴合实际,既不失专业角度,又具有神话特色。可窥见明代医药发展状况,有较高的探讨价值。《西游记》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具有积极意义。结果通过对《西游记》涉医文献的系统整理分析,发现《西游记》中的医药知识丰富,素食菜单尤多,内丹歌诀贯穿故事情节,反映出明代医药重视养生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医学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结论《西游记》涉及许多中医药知识,从侧面反应明代医药发展情况,值得探讨。

张惜燕[9](2019)在《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60余年来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分类整理病机创新理论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医病机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全面展示现代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现代中医病机理论的演变规律,明确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径,以期能补充丰富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推动构建当代中医病机学。方法:充分收集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对“病机创新理论”的范畴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及目的,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查找、筛选,再依据逻辑分析法、科学哲学研究法对提取归纳的病机创新理论进行概念规范、特性厘清、层级划分、分类鉴别,创新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的评价,病机创新理论演变规律的分析,最终构建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结果: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1)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素、分层、分类)对“病机”进行科学定义,从而准确指导病机创新理论的评价研究。病机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机理的本质概括,以因、位、性、势四者为基本要素,可分为单一病机与复合病机两类,层级划分是对病机从宏观到具体的准确把握。现代对“证”的内涵研究认识未达统一,病机与证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2)系统梳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依据内容划分为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界定各病机理论的概念或含义,厘清其形成原因、致病特性、致病机理、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鉴别分类、创新应用等,理清其逻辑层次,展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初步形成了共识性的病机创新理论。(3)从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到建立,深入剖析其所存在的内容不确定、层级不清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创新性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以脏腑经络分系统,以外感内伤分类病,明确系统病机与类病病机的概念内涵及要素;二是明确内生五邪病机是内伤病机,应归属于类病病机范畴;三是初步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4)剖析中医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规律,建立病机理论创新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四大影响因素,包括哲学思维、疾病谱变化、现代科技和其他因素;探索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三大模式,包括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提出了病机理论的创新路径和整体要求。结论:界定“病机”“伏邪”“玄府”“情志病因”“上火”等概念范畴,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和病机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梳理总结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的病机创新理论,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创新构建一个内容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阐明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研究病机理论的创新规律,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系统评价提供依据,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病机创新理论。诸方面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促进了现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

张喆[10](2018)在《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及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气流受限。在全球范围内,因COPD出现的残疾和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虽然COPD急性加重期的症状在合理的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下可以得到适当的缓解,但都难以阻止COPD的发展进程。肺纤维化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肺功能进行性、不可逆性下降,近年来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且预后较差,目前临床多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氧化剂等药物治疗,但临床疗效并不显着,且具有一定不良反应。吸烟是引发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诱发肺纤维化的重要因素。除了呼吸系统疾病,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近年来吸烟率呈现下降趋势,但被动吸烟状况却依然十分严峻,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逐年增长。随着研究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免疫失衡在慢性气道炎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辅助性T细胞(Th,CD4+)的免疫失调被认为是COPD、哮喘等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Th细胞参与黏膜炎症的多种免疫反应,并作为免疫调节的中心环节,在发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Th细胞按照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功能差异分为Th1、Th2、Th17、Treg、Th9及Th22等不同亚群,其中Th1及Th2、Th17及Treg两组细胞由于分化过程相互抑制,因此相互之间的平衡对维持免疫稳态至关重要,诸多研究显示调整Th1/Th2、Th17/Treg亚群之间的平衡能够有效控制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阿胶(Colla Corii Asini)是我国传统中药,自《神农本草经》首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阿胶产生之初原料为牛皮,后因战乱等历史原因变为驴皮并沿用至今,牛皮胶现名黄明胶(Colla Corii Bovis)。阿胶药理功效广泛,在临床多用其补血作用,而对于滋阴润肺作用了解较少。古代本草记载:阿胶具有治疗慢性咳嗽、肺痿(肺纤维化)的功效,现代临床应用于小儿咳嗽、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中咳血、小儿哮喘和慢性咽炎等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其治疗气道炎症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依照古籍记载,阿胶治疗肺燥咳嗽的效果要显着优于黄明胶,但这种理论至今没有通过实验数据加以证实。因此,深入研究阿胶、黄明胶对慢性气道炎症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差异对阿胶功效开发及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中药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首先对历代本草类古籍中阿胶、黄明胶原料及功效相关记载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采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气道炎症小鼠模型,评价阿胶和黄明胶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治疗效果,随后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烟雾暴露联合石棉纤维吸入的方法建立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研究阿胶、黄明胶对纤维化病变的抑制作用,在明确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以辅助性T细胞亚群为突破点,研究药物干预对模型动物Th1/Th2和Th17/Treg失衡的调节作用,以及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第一章 本草考证目的通过对历代本草类古籍中阿胶、黄明胶的记载进行系统梳理,研究阿胶药理功效与原料变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药文献学》中涉及的古代本草类文献书目,经图书馆及文献所查阅后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记载,以阿胶原料明显变更为时间划分依据,将各时间段内文献中阿胶药理功效的相关记载进行汇总比较,研究阿胶原料与功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阿胶原料由产生之初的牛皮变更为现在的驴皮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而各阶段阿胶药效存在明显差异。1.产生之初至唐代:阿胶原料为牛皮,功效以补虚为主;2.唐宋时期:牛皮、驴皮均可作为原料,牛皮胶主要用于补虚,驴皮胶主要用于祛风;3.明代:阿胶原料主要为驴皮,功效主治中增加“补阴清肺”,牛皮胶称黄明胶,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疮痈肿毒;4.清代:驴皮是唯一原料,牛皮制作的阿胶为伪品。强调阿井水是保证阿胶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是阿胶止咳祛痰的药效物质基础。结论阿胶原料正式定位于驴皮时,功效主治中开始出现治疗“肺燥咳嗽”的记载。且随后多处文献强调阿胶和黄明胶在治疗气道炎症方面存在功效差异,并采用中药药性理论加以阐释。提示明胶治疗“肺燥咳嗽”的疗效可能与原料有关。第二章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气道炎症治疗作用研究目的观察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6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胶组和黄明胶组,采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气道炎症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同时分别使用阿胶、黄明胶进行药物干预,模型建立及药物干预时间16周;2)观察小鼠一般状态、体重变化、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每组随机选择8只小鼠取左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及细胞因子含量测定;4)右肺上叶用4%甲醛固定,制成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炎症浸润情况;5)右肺中、下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6)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炎性介质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1)模型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造模结束时体重增幅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阿胶和黄明胶均能有效增加小鼠体重,且阿胶干预组增重速度较黄明胶组快,但至造模结束时,给药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2)模型小鼠肺脏HE染色切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脏间质充血水肿、可见红细胞渗出,炎症评分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阿胶组小鼠气道炎性损伤显着改善,炎症评分显着降低(P<0.01),黄明胶效果不明显(P>0.05);3)模型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显着升高(P<0.01),其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极显着升高(P均<0.01),巨噬细胞比例降低(P<0.01)。阿胶能够显着减少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均<0.01),而黄明胶组各类细胞数目降低不显着(P均>0.05);4)模型小鼠肺脏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阿胶干预治疗能使小鼠肺脏MPO活性显着降低(P<0.01),而黄明胶组小鼠肺组织MPO活性无显着变化降低(P>0.05),且显着高于阿胶组(P<0.01);5)模型小鼠血清TNF-α、IL-1β、IL-8、IL-6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均<0.01),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1)。阿胶组血清IL-8、TNF-α、IL-1β、IL-6水平均极显着降低(P均<0.01),血清IL-10水平显着升高(P<0.01)且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黄明胶组小鼠血清TNF-α、IL-8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P<0.05),但显着高于阿胶组(P均<0.01),IL-10因子水平显着升高(P<0.01),但显着低于阿胶组(P<0.01);IL-1β及IL-6因子水平较模型组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胶对于COPD模型小鼠气道炎症有显着的治疗效果,黄明胶对模型小鼠气道炎症评分、血清炎性介质水平、肺脏炎性细胞浸润无明显改善作用,对气道炎症治疗作用不及阿胶。第三章 阿胶、黄明胶对烟雾暴露小鼠辅助性T细胞分泌模式的影响目的研究阿胶、黄明胶对气道炎症小鼠肺脏及脾脏辅助性T细胞亚群免疫失衡的干预作用。方法1)取第二章实验中各组剩余小鼠左肺,剪碎后经胶原酶消化,研磨制成细胞悬液,然后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悬液,经过刺激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各Th细胞亚群的变化。脾脏直接研磨后制成细胞悬液经过刺激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中各Th细胞亚群的变化;2)右肺上叶匀浆后采用RT-PCR法检测Th细胞各亚群特异性趋化转录因子表达;3)取第二章中收集的小鼠BALF上清液,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与辅助性T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结果1)模型组小鼠肺脏CD3+、CD8+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均<0.01),辅助性T细胞中Th1、Th17亚群比例升高(P均<0.01),Treg亚群比例升高(P=0.276);阿胶组CD3+、CD8+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h1亚群和Th17亚群比例显着降低(P<0.01,P<0.05),Treg亚群比例升高(P<0.05);黄明胶组Th1亚群比例和Th2亚群比例无显着变化,Th17亚群比例和Treg亚群比例均升高但变化不显着;2)模型组小鼠Th1亚群核因子T-bet mRNA转录水平显着升高(P<0.01),Th2亚群核因子GATA-3转录水平升高(P=0.23),Th17亚群趋化转录因子RORγt mRNA转录水平与RORγt/Foxp3 mRNA转录水平相对灰度值比率显着升高(P均<0.01)。阿胶组小鼠肺脏组织T-bet mRNA及RORγt mRNA转录水平均显着降低(P均<0.01),Foxp3 mRNA转录水平显着升高(P<0.01)。黄明胶组T-bet mRNA极GATA-3 mRNA转录水平降低但差异不显着,RORγt mRNA、Foxp3 mRNA转录水平无显着变化;模型组小鼠BALF中IFN-γ、IL-17A因子水平均显着升高(P均<0.01),IL-4、IL-10水平升高但差异无显着性。阿胶组IFN-γ因子和IL-17A因子水平均显着降低(P均<0.01),IL-10因子水平显着升高(P<0.01)。结论COPD模型小鼠存在Th1、Th17亚群优势分化的分化失衡。阿胶可通过抑制Th1、Th17亚群分化,上调调节性T细胞分化及IL-10因子表达,减轻小鼠气道炎症;黄明胶对Th1、Th17亚群优势分化的免疫失衡状态没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导致其抑制炎症细胞分泌、改善组织病理损伤的效果不及阿胶。第四章 阿胶、黄明胶对小鼠肺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1)提出一种新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肺脏病理切片观察及指标测定,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2)在成功建立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基础上研究阿胶、黄明胶对纤维化及气道重塑等病理改变的防治作用。3)研究药物干预前后模型小鼠肺脏辅助性T细胞分化模式,分析阿胶、黄明胶干预辅助性T细胞分化与防治肺纤维化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1)模型建立:6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胶组和黄明胶组。将5支香烟烟丝与0.1g石棉混合后置于被动吸烟装置中自然燃尽,使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小鼠暴露于充满烟丝+石棉颗粒混合烟尘的环境中。每日暴露一次,每次按照上述方法连续点燃2组,暴露时间约30min。阿胶组和黄明胶组小鼠在混合烟雾暴露同时分别使用阿胶、黄明胶进行药物干预,模型建立及药物干预时间16周;2)模型评价:造模结束后,各组随机选取8只小鼠取左肺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和Masson染色病理切片,根据HE染色石蜡切片对各组小鼠肺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利用IPP6.0图像处理软件对Masson染色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分析,统计各组小鼠胶原纤维面积、平滑肌厚度病计算支气管平滑肌指数及胶原指数;3)右肺中、下叶匀浆后使用ELISA试剂盒对小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TGF-β1、Smad3蛋白含量进行测定;4)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BALF中MMP-2、MMP-9 mRNA表达情况;5)使用ELISA试剂盒对小鼠BALF中IFN-γ、IL-4、IL-17A、IL-10蛋白含量进行测定;6)取各组剩余小鼠肺脏,剪碎后经胶原酶消化,研磨制成细胞悬液,然后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悬液,经过刺激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各Th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1)HE染色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小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组织ECM增多,肺泡间隔增厚,呈纤维化样改变,且纤维化评分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肺脏Masson染色病理切片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支气管及肺间质胶原含量明显增多,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肺组织羟脯氨酸蛋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肺脏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P<0.01),显示肺纤维化病理改变形成。综合上述结果说明香烟烟丝与石棉粉混合点燃产生的烟雾染毒16周,可以成功建立肺纤维化小鼠模型。2)阿胶组和黄明胶组小鼠肺脏间质胶原含量减少;纤维化评分较模型组降低(P均<0.01);胶原纤维面积、平滑肌厚度、支气管平滑肌指数及胶原指数均有所下降,其中黄明胶组小鼠胶原纤维面积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与阿胶相比,黄明胶具有更加显着的防治肺纤维化形成的作用。3)肺纤维化小鼠肺脏TGF-β1、Smad3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黄明胶干预后肺组织TGF-β1因子和Smad3蛋白水平均极显着降低(P<0.01),阿胶组均显着降低(P<0.05),黄明胶对TGF-β1因子的干预作用显着高于阿胶组(P<0.05)模型组小鼠MMP-9转录水平显着降低(P<0.05),MMP-2转录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黄明胶组MMP-2转录水平降低,MMP-9转录水平显着升高(P<0.05),阿胶组小鼠肺脏MMP-9表达水平上调,但上调幅度小于黄明胶。4)模型组小鼠肺脏CD8+细胞比例降低(P<0.05,P<0.05),Th1亚群比例较对照组并没有显着变化,但Th2亚群比例显着升高,Th1/Th2平衡向Th2极化。与模型组相比,黄明胶干预后小鼠肺脏Th1亚群比例上调(P<0.05),Th2亚群比例显着降低(P<0.05),而阿胶组Th1亚群比例升高以及Th2亚群比例降低均无显着性。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脏Th17亚群比例降低,Treg亚群比例显着升高,Th17/Treg比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阿胶干预后Th17亚群和Treg亚群比例均无显着变化,而黄明胶组小鼠Th17亚群比例出现显着升高(P<0.05),同时Treg亚群比例显着降低(P<0.05)。6)模型组小鼠IFN-γ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IFN-γ/IL-4平衡向/IL-4偏移,IL-17A表达水平降低,IL-10表达水平升高(P<0.05)。阿胶组IL-4、IL-17A因子水平无显着变化,IFN-γ及IL-10因子水平较模型组升高但不显着;黄明胶组IFN-γ水平显着升高(P<0.05),IL-17A因子水平升高,IL-4和IL-10因子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利用香烟烟丝与石棉粉混合点燃产生的烟尘可以成功诱导小鼠肺纤维化形成。肺纤维化评分、胶原纤维面积、支气管平滑肌厚度、支气管平滑肌指数及肺脏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等指标比较结果显示:黄明胶对于小鼠肺纤维化形成的抑制作用优于阿胶。进一步研究显示Th1/Th2、Th17/Treg失衡、TGF-β1、MMP-2、MMP-9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黄明胶通过上调Th1/Th17亚群分化和MMP-9表达、抑制Treg亚群分化并下调TGF-β1、MMP-2表达有效抑制了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而阿胶组小鼠Th亚群分泌模式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TGF-β1、MMP-2、MMP-9表达与模型组差异较小,因此治疗效果不及黄明胶;但阿胶组小鼠肺纤维化程度与模型组相比仍然减轻,可能是由于早期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二、浅谈中医病机学中的虚与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医病机学中的虚与实(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病机模型的胸痹病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中医辨证方法与病机理论概述
        1.1 中医辨证方法概述
        1.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概述
        1.3. 中医对胸痹病机的认识
    2. 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发展历程
        2.2 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2.3 病机的信息化研究进展
        2.4 知识库构建技术
    3. 小结
前言
第一部分 胸痹病相关诊断数据库构建
    1. 胸痹病相关诊疗数据采集及处理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采集内容
        1.3 数据采集方法
        1.4 数据清洗
        1.5 数据采集结果
    2. 症状数据库构建与优化
        2.1 症状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2.2 症状数据库的优化与校验
    3. 胸痹病诊断数据库构建
        3.1 诊断知识数据库构建
        3.2 胸痹病的诊断标准数据库构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辨证要素的胸痹病辨证模型构建
    1. 胸痹病辨证要素多层次分类表示研究
        1.1 胸痹病的基本辨证路径
        1.2 辨证要素的多层次表示框架
    2. 胸痹病辨证要素的自动化提取
        2.1 辨证要素自动化提取算法原理
        2.2 辨证要素自动化提取准确率评价
    3. 基于辨证要素的胸痹病辨证模型构建
        3.1 基于辨证要素的多标签文本分类方法研究
        3.2 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评价
    4. 小结
第三部分 病机模型及病机知识图谱构建
    1. 病机与证候关系的理论研究
        1.1 辨证相关概念的内涵
        1.2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分析
    2. 病机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3. 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设计
        3.1 数据预处理
        3.2 病机要素的定义与层级框架设计
        3.3 病机要素的自动化提取
        3.4 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的应用
    4. 病机要素的分析挖掘
        4.1 病机要素与症状关联性的分析挖掘
        4.2 病机要素的组合模式分析
        4.3 病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5. 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构建
        5.1 病机数据处理
        5.2 病机模型的构建
        5.3 病机知识图谱构建
        5.4 病机知识图谱的应用
    6. 小结
第四部分 胸痹病的辨证模型应用与验证
    1. 测试数据准备
        1.1 数据来源
        1.2 医案纳入标准
        1.3 医案数据预处理
        1.4 医案脱敏处理
        1.5 医案质控
    2. 评价标准及测试方法
        2.1 辨证准确性评价标准
        2.2 测试方法
    3. 两种辨证推理方法测试结果评价
        3.1 辨证准确率结果
        3.2 测试医案结果分析
    4. 基于两种辨证推理方法融合的测试结果评价
        4.1 测试准备
        4.2 融合方法的辅助诊断原理
        4.3 融合方法的测试结果
        4.4 融合方法测试结果分析
    5. 小结
研究总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两种方法辨证均为错误的医案及诊断结果
附录2 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辨证正确的医案及诊断结果
附录3 病机知识图谱辨证正确的医案及诊断结果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试论“伏瘀伤骨、肾虚瘀重、络虚络瘀”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中医发病病机通路(论文提纲范文)

1 PMOP西医学病机模型
    1.1 PMOP的主要病理机制——绝经后雌激素的降低
    1.2 PMOP的病理表现及疼痛产生的机制
2 PMOP中医病机通路
    2.1 PMOP中医的病因病机
        2.1.1 肾虚
        2.1.2 肝血虚与肝郁
        2.1.3 脾虚
        2.1.4 血瘀
    2.2 PMOP中医病机通路假说
        2.2.1 伏瘀伤骨为PMOP发病之始
        2.2.2 肾虚骨空、血瘀加重为PMOP病机之本
        2.2.3 络虚络瘀为PMOP疾病进展及疼痛、易骨折之关键

(3)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病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
    1.1 基于文献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构建
        1.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1.1.2 中医病机内容提取与内涵要素确定
        1.1.3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
    1.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2.1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
        1.2.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3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映射分析
        1.3.1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采集
        1.3.2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
        1.3.3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研究
    2.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基本信息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2.1.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报告质量评价
    2.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诊疗信息
        2.2.1 中医临床医案四诊信息
        2.2.2 中医临床医案病机内涵分析
        2.2.3 中医临床医案治则治法
    2.3 基于医案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2.3.1 医案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关联性
        2.3.2 病机内涵与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3.1 系统的搭建
        3.1.1 系统整体构架设计
        3.1.2 系统搭建工具及运行环境
        3.1.3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系统分析
    3.2 系统操作界面及运行展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
    4.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案例信息
        4.1.1 临床案例信息采集
        4.1.2 临床案例抽样
        4.1.3 临床案例信息预处理
    4.2 临床真实案例的系统应用分析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铁死亡与放射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1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2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3 “脾为之卫”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的联系
        4 结语
    第二节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1 “脾失之卫”的含义
        2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3 结语
    第三节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及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1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
        2 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3 结语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引言
    第一节 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实验(一) 2.0 Gy ~(60)Coγ射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与铁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二) 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射后细胞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消渴病病因病机源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消渴的定义
    1.1 消渴病名源流
    1.2 消渴的原始含义
    1.3 历代消渴病相关病名分类概说
        1.3.1 以发病部位分类
        1.3.2 以病势轻重分类
        1.3.3 以病机证候分类
2.历代消渴病病因病机研究概略
    2.1 先秦时期消渴病病因病机研究概略
        2.1.1 五脏柔弱,先天不足
        2.1.2 七情内伤,内火郁炽
        2.1.3 饮食不节,内蕴湿热
        2.1.4 芳草石药,气悍化热
    2.2 两汉时期消渴病因病机研究概略
        2.2.1 胃热致消
        2.2.2 因湿致消
        2.2.3 因瘀致消
        2.2.4 肾虚致消
    2.3 魏晋时期消渴病病因病机研究概略
    2.4 隋唐时期消渴病病因病机研究概略
    2.5 南北宋时期消渴病病因病机研究概略
    2.6 金元时期消渴病病因病机研究概略
    2.7 明清时期消渴病病因病机研究概略
3.现代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
    3.1 1型糖尿病
    3.2 2型糖尿病
4.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4.1 后天失调
    4.2 损及先天
    4.3 木气不畅
    4.4 痰湿热毒
    4.5 瘀血阻络
    4.6 枢机不利
    4.7 其他
5.典型验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伤寒论》胃痛病证治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胃痛概述
    1.1 胃痛定义
    1.2 胃痛的名称
    1.3 胃痛病因病机
        1.3.1 外寒侵袭
        1.3.2 肝气犯胃
        1.3.3 内伤饮食
    1.4 历代医案胃痛证治
2. 《伤寒论》胃痛证治研究
    2.1 胃痛病机归类
        2.1.1 以《伤寒论》六经归类
        2.1.2 以寒热虚实归类
    2.2 《伤寒论》胃痛治法
        2.2.1 以六经辨证论治
        2.2.2 以脏腑辨证论治
        2.2.3 以八纲辨证论治
    2.3 六经辨治胃痛的意义
3.《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胃痛规律
    3.1 太阳胃痛
        3.1.1 水饮内停之胃痛
        3.1.2 上热下寒之胃痛
        3.1.3 痰热互结之胃痛
        3.1.4 寒热错杂之胃痛
    3.2 阳明胃痛
    3.3 少阳胃痛
        3.3.1 枢机不利,胆热犯胃之胃痛
        3.3.2 少阳郁热,阳明里实之胃痛
        3.3.3 少阳兼太阳表证,胃气不和
        3.3.4 枢机不利,土虚木乘之胃痛
    3.4 太阴胃痛
    3.5 少阴胃痛
        3.5.1 少阴水亏土燥,胃热壅滞之胃痛
        3.5.2 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之胃痛
    3.6 厥阴胃痛
        3.6.1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胃痛
4.讨论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基于《正统道藏》的两汉至隋唐时期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理论基础
    1.1 道家治病养生方药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1.2 道家性命哲学对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的影响
    1.3 自然崇拜思想对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理论实践的影响
        1.3.1 金石崇拜及其对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的影响
        1.3.2 仙草崇拜及其对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的影响
    1.4 阴阳五行及周易八卦对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的影响
    1.5 中医学对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的影响
        1.5.1 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1.5.2 中药学的影响
        1.5.3 配伍理论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至隋唐道教丹经方药整理与研究
    2.1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2 道教常用养生药物研究
        2.2.1 茯苓
        2.2.2 术
        2.2.3 天门冬
        2.2.4 松脂
        2.2.5 丹砂
        2.2.6 甘草
        2.2.7 大豆
        2.2.8 蜜
        2.2.9 巨胜
        2.2.10 黄精
        2.2.11 雄黄
        2.2.12 地黄
        2.2.13 云母
    2.3 道教治病养生药物的功效特色
        2.3.1 安神药
        2.3.2 健脾药
        2.3.3 补虚药
        2.3.4 外科药
    2.4 道教治病养生复方研究
        2.4.1 延年益寿方分析
        2.4.2 返老还童方分析
        2.4.3 断谷不食方分析
        2.4.4 外科方分析
        2.4.5 治热病方分析
        2.4.6 安和脏腑方分析
        2.4.7 其他杂病方药分析
    2.5 方名研究
    2.6 配伍规律演变
    2.7 对后世中医学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两汉至隋唐时期道家外丹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8)《西游记》涉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西游记》学术研究现状
2 《西游记》中的医药与养生
    2.1 中医相关哲学理论
        2.1.1 气一元论
        2.1.2 阴阳五行
    2.2 藏象
    2.3 经络腧穴
    2.4 体质
    2.5 病因
        2.5.1 外感六淫
        2.5.2 内伤七情
        2.5.3 饮食失宜
        2.5.4 劳逸失度
        2.5.5 邪毒
        2.5.6 外伤
    2.6 病机
    2.7 中医诊断
        2.7.1 四诊
        2.7.2 辨证
    2.8 症状体征
        2.8.1 精神类
        2.8.2 头面类
        2.8.3 胸腹类
        2.8.4 全身类
    2.9 病名
        2.9.1 内科诸病
        2.9.2 妇科诸病
        2.9.3 眼科
    2.10 治法
        2.10.1 吐法
        2.10.2 下法
        2.10.3 补法
    2.11 方剂
        2.11.1 乌金丹
        2.11.2 三花九子膏
        2.11.3 盐白汤
        2.11.4 还魂丹定风丹
    2.12 中药
        2.12.1 药名诗
    2.13 素食养生
        2.13.1 民间乡野类
        2.13.2 道观寺庙类
        2.13.3 宫廷斋宴类
    2.14 内丹
        2.14.1 内丹学概述
        2.14.2 内丹术语分析
        2.14.3 内丹炼养与中医理论关系讨论
    2.15 外丹
        2.15.1 红铅秋石
        2.15.2 持砂炼汞
3 小结
    3.1 涉及诸多中医理论知识
    3.2 方剂的使用
    3.3 中药的趣味性和文学性
    3.4 素食丰富
    3.5 内丹歌诀众多
    3.6 医药习俗特色
4 讨论
    4.1 时代背景
    4.2 文化价值
    4.3 医药价值
        4.3.1 五行协调,水火既济
        4.3.2 四诊合参,重视脉诊
        4.3.3 致病因素,内伤较多
        4.3.4 治法方药,偏于攻邪
        4.3.5 中药养生,重视服食
        4.3.6 内丹练养,静调心神
    4.4 引戒之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西游记》学术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西游记》涉医文本分类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等

(9)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范畴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方法
        4.2 逻辑学方法
        4.3 科学哲学方法
    5 研究路径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概念创新研究
    1 病机的内涵
    2 病机的外延
        2.1 依据构成内容分要素
        2.2 依据等级关系分层次
        2.3 依据复杂程度分类
    3 病机与证关系研究
        3.1 证是疾病外候
        3.2 证是证候阶段本质
        3.3 其他认识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
    1 毒邪病机
        1.1 毒邪的内涵
        1.2 毒邪的外延
        1.3 致病特点
        1.4 创新应用
    2 络病病机
        2.1 络脉的含义
        2.2 络脉的生理
        2.3 病机含义
        2.4 创新应用
    3 毒损络脉病机
        3.1 病机含义
        3.2 创新应用
    4 伏邪病机
        4.1 伏邪概念
        4.2 形成机制
        4.3 致病特性
        4.4 创新应用
    5 玄府病机
        5.1 玄府的含义
        5.2 玄府的生理
        5.3 玄府的病理
        5.4 生物学基础
        5.5 玄府与络脉
        5.6 创新应用
    6 情志病机
        6.1 情志病因的概念
        6.2 情志病因的形成
        6.3 致病特性
        6.4 致病机理
        6.5 创新应用
    7 上火病机
        7.1 上火的含义
        7.2 病机形成
        7.3 致病机理
        7.4 临床表征
        7.5 生物学基础
        7.6 创新应用
    8 复合病机
        8.1 瘀热病机
        8.2 瘀毒病机
        8.3 痰瘀互结
        8.4 毒热病机
    9 其他病机
        9.1 脏腑风湿
        9.2 瘀血生风
        9.3 虚气留滞
        9.4 气虚浊留
        9.5 奇经病机
        9.6 体质与病机
    10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
        1.1 教材病机体系
        1.2 专着病机体系
    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现状研究
        2.1 中医病机理论具体内容的确定
        2.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
    3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创新构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规律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影响因素
        1.1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
        1.2 现代疾病谱变化的要求
        1.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
        1.4 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2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形成模式
        2.1 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模式
        2.2 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模式
        2.3 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模式
    3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整体要求
        3.1 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3.2 始终以多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研究为手段
        3.3 始终以服务临床、提高疗效为目的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及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本草考证阿胶功效与原料本草考证
    1 阿胶原料的历史变革
        1.1 阿胶产生之初原料为牛皮
        1.2 唐宋时期牛皮和驴皮均可作为阿胶原料
        1.3 明朝至今阿胶原料为驴皮
    2 阿胶功能主治的历史沿革与原料变更的相关性
        2.1 牛皮阿胶重于补虚
        2.2 驴皮阿胶主风为最
        2.3 驴皮胶化痰清肺效甚于牛皮胶
        2.4 清代:驴皮和阿井水为阿胶“滋阴补肺”的必备条件
    3 讨论
第二章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治疗效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气道炎症小鼠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
        1.2.2 小鼠体质量测量
        1.2.3 外周血血细胞分析
        1.2.4 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表达
        1.2.5 肺组织HE染色病理学观察
        1.2.6 气道炎症评分
        1.2.7 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酶(MPO)活性检测
        1.2.8 小鼠肺脏BALF细胞计数
        1.2.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体重及行为学变化的影响
        2.2 各组小鼠肺部HE染色病理切片分析
        2.3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目及比例的影响
        2.4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BALF中细胞数目和比例的影响
        2.5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6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肺组织MPO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气道炎症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3.2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治疗效果差异
    4 小结
第三章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辅助性T细胞分泌模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RT-PCR法检测各因子mRNA表达水平
        1.2.2 ELISA检测BALF细胞因子表达
        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肺脏及脾脏T细胞
        1.2.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肺脏T细胞分增殖和活化的影响
        2.2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肺脏辅助性T细胞分泌模式的影响
        2.3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肺脏Th亚群趋化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2.4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Th1、Th2、Th17及Treg亚群分化相关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阿胶、黄明胶对肺脏基质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分泌模式的影响
        2.6 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脾脏T细胞分化的影响
    3 讨论
        3.1 吸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2 阿胶通过调节小鼠Th亚群平衡的抑制气道炎症的发展
    4 小结
第四章 阿胶、黄明胶对烟雾暴露联合石棉吸入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肺脏HE染色病理切片及纤维化评分
        2.2 阿胶、黄明胶对肺纤维化小鼠肺脏纤维化程度指标的影响
        2.3 阿胶、黄明胶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4 阿胶、黄明胶对肺纤维化小鼠Smad3及TGF-β1 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阿胶、黄明胶对肺纤维化小鼠MMP-2、MMP-9 转录水平的影响
        2.6 肺纤维化小鼠肺脏辅助性T细胞分化特点以及阿胶、黄明胶的干预作用
        2.7 阿胶、黄明胶对肺纤维化小鼠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建立
        3.2 辅助性T细胞免疫失衡与肺纤维化
        3.3 阿胶、黄明胶干预辅助性T细胞分化与抑制小鼠肺纤维化形成作用的相关性
        3.4 阿胶、黄明胶对肺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3 表达的影响
        3.5 阿胶、黄明胶对肺纤维化小鼠MMP-2、MMP-9 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附件

四、浅谈中医病机学中的虚与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病机模型的胸痹病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D]. 石英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试论“伏瘀伤骨、肾虚瘀重、络虚络瘀”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中医发病病机通路[J]. 马遇春,张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1)
  • [3]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 胡嘉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D]. 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消渴病病因病机源流初探[D]. 邹昕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伤寒论》胃痛病证治规律探讨[D]. 黄琼.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正统道藏》的两汉至隋唐时期道教治病养生方药研究[D]. 卢屹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西游记》涉医文献研究[D]. 王成硕.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D]. 张惜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阿胶、黄明胶对COPD模型小鼠及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论中医病机中的虚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