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

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王真[1](2017)在《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结构蛋白16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禽类传染性支气管炎,严重影响禽类养殖业的发展。IBV属于冠状病毒科γ冠状病毒属,为正向单链R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27.6kb。IBV与其它冠状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6(nsp16)具有2’-O-甲基转移酶(2’-O-MTase)活性,与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相关。冠状病毒nsp16酶活性中心均由保守的赖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谷氨酸(KDKE)四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将其中的D突变为A(丙氨酸)会导致nsp16 2’-O-MTase活性的丧失。本研究旨在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对IBV nsp16 2’-O-MTase活性中心的D128氨基酸进行突变,使其2’-O-MTase活性丧失,构建并获得含IBV nsp16点突变D128A的重组病毒,通过生物学特性分析和转录组学分析,明确IBV nsp16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如下:1、以IBV-P65为遗传背景,利用已建立的IBV反向遗传学方法,分别构建并获得了重组病毒rIBV和含IBV nsp16点突变D128A的重组病毒IBV-D128A。2、以rIBV为对照病毒,通过噬斑试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RT-PCR及Western blot比较分析IBV-D128A的生物学特性。实验结果如下:(1)噬斑试验结果显示感染Vero细胞5d后,IBV-D128A的噬斑平均直径为0.54±0.12 mm,而rIBV的噬斑直径为1.20±0.23 mm,表明突变体病毒D128A的致病力明显降低;(2)两种病毒感染Vero细胞呈现出相似的生长走势,其滴度均在感染24h时达到峰值,但在相同的感染时间点,IBV-D128A的滴度均低于rIBV;(3)半定量RT-PCR检测两种病毒分别感染Vero细胞24h、36h、48h后病毒RNA的合成量,发现rIBV与IBV-D128A的RNA相对表达量比值为1.70、1.43和1.28,表明感染相同的时间,IBV-D128A的核酸表达量低于rIBV;(4)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病毒感染Vero细胞24 h和36 h后病毒纤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表达量,发现感染同样的时间,IBV-D128A的蛋白表达量略低于rIBV。上述结果表明,IBV nsp16的2’-O-MTase酶活性并非为IBV复制所必需,但点突变D128A引起的该酶酶活性的丧失会导致病毒复制降低,致病力明显减弱。3、为了了解IBV感染对宿主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RT-PCR检测rIBV与IBV-D128A分别感染H1299和DF-1细胞相同时间后细胞因子或其它抗病毒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两种病毒感染H1299细胞后,细胞内β干扰素IFN-β、白细胞介素6(IL-6)和8(IL-8)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但两种病毒感染DF-1细胞后,发现很多细胞因子或蛋白如IFNγ、IFNα、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干扰素刺激基因12(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2,ISG12)、SOCS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OASL(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like)、RSAD2(radical S-adenosylmethionine domain containing 2)、IFITM1(IF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1)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两种病毒感染能上调DF-1细胞IFNγ、STAT1、SOCS3、OASL和RSAD2的表达。结果表明IBV感染DF-1细胞能激活IFNγ信号通路,继而诱导抗病毒相关基因SOCS3、OASL和RSAD2的表达。4、为了明确IBV-D128A致病力降低的机制,揭示2’-O-MTase生物学功能,我们对IBV-D128A和rIBV病毒分别感染DF-1细胞24 h后的RNA样品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rIBV和IBV-D128A分别感染DF-1细胞24h后,差异表达的基因(DEG)总共有883个,其中IBV-D128A感染上调的基因有487个,下调的基因有396个;(2)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数据库的功能注释,总共得到注释的基因有799个,具体注释到相应功能数据库的类别及个数分别为:COG为292个、GO为725个、KEGG为491个、KOG为531个、NR为777个、Swiss-prot为749个、eggNOG为785个;(3)883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有725个注释到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三大GO分类中;(4)883个差异表达基因中,292个在COG数据库的25类基因功能之中得到注释。其中注释到常规预测(General function prediction only)功能上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最多,共有104个,占比为25.68%;其次为复制、重组与修复(Replication,recombination and repair)上的差异表达基因为42个,占比为10.37%;与信号转导机制(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32个,占比为7.9%;(5)将883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与代谢通路KEGG数据库中,发现共有491个DEGs被注释到50个代谢通道上。其中,细胞进程(Cellular Processes)网络中有9条通路共76个DEGs;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网络中有12条通路共106个DEGs;遗传信息处理(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生物网络中有2条通路共11个DEGs;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网络有3条通路共43个DEGs;代谢相关的生物过程有14条通路102个DEGs;有机系统(Organismal System)生物网络有9条通路共64个DEG;(6)883个差异表达基因中总共得到151个和免疫有关的18条KEGG信号通道。涉及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模式识别受体类、补体系统类、细胞因子类、细胞凋亡类等。通过KEGG模式图分析,发现IBV-D128A感染DF-1细胞后,识别外源dsRNA的TLRs家族中的TLR3和1型干扰素IFNβ明显上调表达,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上调表达,但IL-18下调表达;(7)关键蛋白的互作分析表明,可由干扰素诱导产生的抗病毒蛋白OASL(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like,基因编号为ENSGALG00000013723)是个重要的节点,它可与12种发生互作。这些蛋白的鉴定及其生物学功能正在研究之中。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IBV非结构蛋白16的2’-O-甲基转移酶的酶活性并非为IBV复制所必需,但该酶酶活性的丧失会导致IBV复制水平降低,致病力明显减弱;结果也表明,IBV感染DF-1细胞可激活IFNγ信号通路,继而诱导抗病毒相关基因SOCS3、OASL和RSAD2的表达;另外,转录组学分析数据表明IBV-D128A感染DF-1细胞可上调与先天性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蛋白基因的表达,说明IBV非结构蛋白16与病毒免疫逃逸有关。

彭苗苗[2](2016)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耐热剂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雏鸡感染会导致发育迟缓,甚至死亡。成年鸡感染一般不会死亡,但会引起母鸡产蛋量下降,鸡蛋的质量下降,对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关键。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耐热性差,目前市场上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疫苗主要在-15~-20℃下保存,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依靠“冷链”系统,成本高且不便于偏远地区的运输、使用。本试验通过配制的耐热保护剂与病毒液混合,并经过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和真空泡沫干燥技术制备出能够耐高温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疫苗。通过耐热保护剂的筛选、干燥工艺的优化、样品残余水分的测定、37℃10天耐老化试验以及保存期试验等筛选出能够耐受高温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疫苗。以期解决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室温保存不稳定的难题,为活疫苗室温保存的研究奠定基础。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真空冷冻干燥剂型的研究为了提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疫苗的耐热性能,首先进行冷冻干燥耐热保护剂的筛选,配方中的主要成分有蔗糖、明胶、EDTA等,通过单因素变量试验,以制备出的疫苗的外观形态、干燥疫苗残余水分含量以及37℃耐老化试验筛选出合格的耐热保护剂配方。配方确定后又对真空冷冻干燥工艺进行调整,以期制备出圆饼状、表面平整无萎缩、底部无分层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疫苗的残水含量在2~3%之间,37℃ 10d耐老化试验病毒滴度损失在1.OLg以内。本次试验筛选出S3-T4、S3-T9耐热保护剂配方,37℃耐老化试验病毒滴度损失分别为 0.74Lg、0.67Lg。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泡沫干燥剂型的研究泡沫干燥保护剂的主要成分有海藻糖、明胶、EDTA等,通过单因素变量试验对耐热保护剂的各个成分及比例进行筛选,以此获得能够增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疫苗稳定性的耐热配方。以制备出的疫苗的外观形态、干燥疫苗残余水分含量以及37 ℃耐老化试验筛选出合格的耐热保护剂配方,再通过保存期试验筛选出最优的耐热保护剂配方。基于国内外文献及试验室已有的泡沫干燥程序进行调整,筛选出适合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干燥程序,以期最终制备的疫苗泡沫高度在1/2~3/4之间、泡沫均匀、残余水分含量不超过4%、在室温能够较长时间保存。本次试验筛选出P3、P3-11、P3-13、P3-15这4个比较稳定的耐热保护剂配方,对疫苗的残余水分测定结果为2.5%、2.6%、2.8%、2.2%,室温保存4个月后病毒滴度分别损失了 0.79Lg、0.85Lg、0.89Lg、0.59Lg。

魏曾洁[3](2015)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zy3株细胞适应株的培育及其免疫效力的评价》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 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导致。该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血清型众多,且不同血清型之间仅有部分交叉反应甚至不存在交叉反应性。国内外主要采用弱毒疫苗接种对JB进行预防,但现有的传统疫苗对目前流行毒株仅能提供部分免疫保护。因此,为制定有效的免疫程序和为鸡群提供坚实的保护,应选择地方分离毒株或与流行毒株同一血清型毒株研制的疫苗。Sczy3是本实验室于2009年分离的一株LX4型的IBV毒株,利用鸡胚肾细胞(CEK)将其连续传至100代(C100)以致弱,希望制备出一株IB弱毒疫苗的候选株。试验结果显示:毒株在CEK细胞传代过程中,毒株能够高度适应CEK细胞,并能出现合胞体、空斑等典型病变。此后,将C]00代毒接种后非免疫雏鸡群未见临床发病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这说明Sczy3毒株在CEK细胞连续传至C100代时已充分致弱。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不同代次的病毒在CEK细胞中CEK内增殖变化曲线呈单峰状,接毒后12-36h时是病毒增殖的高峰期,并于36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但从接毒后36h至72h内病毒滴度则逐渐降低。在CEK细胞中大致传10代,Sczy3即可适应细胞,且病毒滴度逐渐升高,但在感染CEK细胞36h时,则呈现出早期代次的Sczy3病毒滴度要高于中、晚期代次的病毒滴度(病毒滴度:C20>C50>C90)。为评价Sczy3 C100对同源毒株及当前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效力。采用Sczy3C100、4/91和H120商品化疫苗分别接种7日龄的非免疫雏鸡,经二免后2周分别用Sczy3P3和SCTW分离株进行攻毒,统计各试验组鸡群抗体效价、攻毒后临诊症状、气管和肾脏的带毒情况等指标。结果显示:免疫组鸡群免疫后抗体效价均为阳性,Sczy3 C100对同源毒株可提供有效免疫保护;而对不同基因型毒株SCTW可提供一定临床保护,但鸡群气管和肾脏的病毒检出率稍高于Sczy3 P3攻毒组。目前我国有众多的IBV基因型流行,故而IBV新疫苗的研究任重道远。

李伟[4](2013)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纳米二联活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城疫(ND)和传染性支气管炎(IB)分别是由NDV和IBV所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免疫接种是预防ND和IB发生的主要方法。ND和IB可通过呼吸和采食等在鸡群内传播,且NDV和IBV对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有均有易感性,但ND和IBV二联活疫苗引起的黏膜局部抗体反应较低,因此,本试验利用黏膜递送系统加强疫苗的黏膜免疫水平,延长抗体持续期,从而有效的阻止NDV和IBV的吸附和侵入,达到更好的预防ND和IB的目的。本试验以实验室自行合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N-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N-2-HACC)和羧甲基壳聚糖(CMC)为载体,采用聚电解质复合法制备NDV-N-2-HACC/CMC-NPs和IBV-N-2-HACC/CMC-NPs,并通过考察纳米粒制备条件对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以及生物活性和动物体内外试验,建立病毒疫苗纳米化的安全级黏膜免疫递送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NDV-N-2-HACC/CMC-NPs口IBV-N-2-HACC/CMC-NPs形态规则、外形圆整、大小均一、分散性好,平均粒径分别为251.8nm和122.4nm,Zeta电位分别为46.6mV和53.2mV,包封率分别为(96.10±1.13)%和(95.56±0.28)%(n=3),载药量分别为(53.21±0.97)%和(52.13+1.52)%(n=3);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N[DV-N-2-HACC/CMC-NPs和IBV-N-2-HACC/CMC-NPs均具有缓释的特性;贮藏稳定性试验表明,在20℃、4℃、-20℃贮藏3周,纳米粒外观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本试验制备了两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纳米二联活苗(NDV/IBV-N-2-HACC/CMC-NPs和NDV-IB V-N-2-HACC/CMC-NPs),细胞毒性和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NDV/IBV-N-2-HACC/CMC-NPs和NDV-IBV-N-2-HACC/CMC-NPs细胞毒性很低,表明构建的黏膜免疫递送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二联活疫苗在常温、冷藏和低温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活病毒量检测结果表明,纳米二联活疫苗中NDV和IBV的病毒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医生物制品规程》;.SPF鸡滴鼻免疫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纳米二联活疫苗组均产生了高水平的IgG抗体水平,与商业化二联苗组差异显着(p<0.05),且IgA抗体水平以及IIL-2和IL-4分泌量和免疫鸡脾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商业化疫苗组也有显着增加(p<0.05),说明本试验制备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纳米二联活疫苗产生了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本试验制备的NDV/IBV-N-2-HACC/CMC-NPs 和 NDV-IBV-N-2-HACC/CMC-NPs稳定性强、释药时间长,对病毒抗原具有保护作用,经滴鼻免疫后,增加了抗体持续期,增强免疫效果,可明显延长免疫保护期,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宋志光[5](2011)在《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的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及IB-ND-IBD-EDS-AI五联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世界范围内养鸡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制备了血凝抑制(HI)试验抗原,建立了检测IBV抗体的HI试验方法;对分离的IBV流行毒株(LH株)进行了全面鉴定,并研制了IB-新城疫(N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减蛋综合症(EDS)-禽流感(AI)五联灭活疫苗。1检测IBV抗体的HI试验抗原制备本研究比较了三种浓缩IBV方法(超速离心法、PEG沉淀法和PEG透析法)和三种酶(A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滤液、Ⅰ型卵磷脂酶C和神经氨酸酶)对制备HI试验抗原的影响。最后确定最佳方法为:将IBV(M41株)接种于10日龄SPF鸡胚,37℃孵化36h,收获尿囊液经4000g离心30min,将上清再次以25000g离心70min。浓缩的病毒液加入终浓度为3U/mL的PLC1,37℃孵育2h,制备的HI试验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建立的HI试验方法可以用于检测IBV HI抗体。2IB-ND-IBD-EDS-AI五联灭活疫苗的研制本研究对IBV(LH株)种毒进行了鉴定,将毒株在鸡胚中连续传10代,测得P1、P5和P10代的病毒含量都≥106.5EID50/0.1mL,说明此毒株稳定。IBV(LH株)种毒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和其他外源病毒污染。使用H120弱毒疫苗做基础免疫,3周后再用本毒株所制灭活疫苗免疫,二免IBV HI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是首免HI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的3倍以上,IBV(LH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用NDV(LaSota株),IBV(LH株),IBDV(NF8株),EDSV(AV127株)和H9亚型AIV(F株)接种SPF鸡胚或非免疫鸭胚,收获病毒液,经0.1%甲醛灭活后制得抗原,按照一定生产工艺方法乳化,制成IB-ND-IBD-EDS-AI五联灭活疫苗。用五联灭活疫苗免疫鸡只,免疫3周后NDV HI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达到6.5log2,IBV HI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达到7.1log2,IBDV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达到583(大于等于391为阳性)。免疫4周后,免疫鸡只的H9亚型AIV HI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达到7.510g2,EDSV HI抗体几何平均值可以达到8.8log2。攻毒后,免疫鸡可以抵抗IBV(LH株)、ND(F48E8株)和H9亚型AIV(F株)攻击,获得完全保护。五联灭活疫苗对IB、ND、IBD、EDS和H9亚型AI的免疫保护期至少12周。

黄水莲[6](2009)在《白羽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频繁,血清型复杂,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地方流行毒株总是以各种面目出现,在鸡群中甚至在免疫鸡群中流行。本试验对一地方发病鸡群的病料采用鸡胚连续传代和动物回归实验进行病毒分离,发现死亡胚出现胚体萎缩,血管萎缩脱落,尿囊膜显着增厚,未死亡的鸡胚观察至19胚龄出现矮小侏儒胚;动物回归实验可复制肾型传支病变。初步断定分离到地方流行鸡肾型传支病毒---GZ株。对GZ株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RT-PCR)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可以确定分离到的病毒株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GZ株与BJ株、LX4株同属于中国境内分离的肾病变型毒株,但在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进化关系上却分属于不同的分支。因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频繁变异,常规血清型的疫苗对于变异毒株的保护力不强,本实验将分离到的毒株做了适量扩大培养,将收获尿囊液灭活后与油相按一定比例配合成实验用苗,进行田间实验测定免疫效力,并与国内外部分疫苗做比较。实验结果表明:GZ株免疫后产生抗体的时间比其它疫苗早且维持的时间长,抗体效价均比其他疫苗高,对攻毒鸡的保护率为100%。剖检攻毒实验鸡,观察肾脏病变,发现接种灭活GZ株疫苗后,引起的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比选用的3种国内产家疫苗病理变化轻微,而与进口疫苗引起的病理变化程度相当,属可逆性病变。通过本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地方流行病毒株的免疫控制以匹配毒株疫苗为优选。

邢俊吉[7](200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鉴定》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由于IBV易变异,不同血清型毒株之间具有较小的交叉保护性甚至无交叉保护性,因此,IB仍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重要疫病之一。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对IBV抗原表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IBV抗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而且对该病的诊断以及设计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表位疫苗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RT-PCR克隆了IBV CK/CH/LHLJ/04Ⅴ毒株681bp的M蛋白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通过双酶切将羧基端387bp的M基因片段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c(+)上,构建重组质粒pET-30c-M。然后将重组阳性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用IPTG于37℃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重组M蛋白分子量约为20kDa。通过ProBondTM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此蛋白,逐步透析法对其进行复性。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M蛋白能与鸡抗IBV的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证明重组M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以表达的IBV重组M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并通过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抗IBV 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经过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筛选和克隆后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最终获得了两株能稳定分泌抗IBV 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3A3和15E2。其单抗亚类均为IgG1,轻链均为κ链。这两株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均能与IBV CK/CH/LHLJ/04Ⅴ毒株的M蛋白发生特异性的反应,为M蛋白功能研究及抗原表位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详细而精确的研究IBV M蛋白的表位结构,本研究设计表达了一组总数为13个部分重叠且覆盖羧基端387bp M基因的短肽融合蛋白,利用肽扫描技术对这两株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所针对的抗原表位进行了研究,鉴定出了一个新的M蛋白抗原表位:199FATFVYAK206。Western blot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此表位是IBV M蛋白的一个高度保守的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明了IBV M蛋白抗原结构,探讨其表位生物学功能,设计科学合理的疫苗和诊断试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宇文延青[8](2008)在《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近年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过程中出现的免疫失败现象,对该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采集法氏囊病料68份,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21株。运用RT-PCR方法对VP2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除SH-h株外,其余20株均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核苷酸同源性比较表明:分离毒株与欧洲超强毒株UK661和我国超强毒株Gx株核苷酸同源率均在97.5%~99.4%;推导氨基酸同源在98.9%~100%。分离毒株间核苷酸同源率在96.7%~99.9%;推导氨基酸的同源率在98.2%~100%。以UK661为参考毒株,对分离毒株第一亲水区和第二亲水区推导氨基酸比较发现:SH-h株在222位发生A→P替换;HLJ-1、HLJ-2、HLJ-3和HLJ-4在第一亲水区的212位发生D→N替换,HLJ-3和HLJ-4株在第二亲水区321位氨基酸发生A→V替换,且血清I型IBDV均起源于同一祖先序列,所有分离毒株均位于vvIBDV进化群内。遗传距离表明:进化顺序为经典毒株、变异株,最后出现的是vvIBDV。以7株抗IBDV VP2单克隆抗体介导的间接ELISA方法对Gx、HLJ-2株和HLJ-4株3株病毒的抗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LJ-2、HLJ-4和Gx在抗原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用HLJ-4株和Gx株对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Gt株)的免疫保护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Gt株)免疫SPF鸡群能抵抗超强毒株Gx和HLJ-4的攻击,SPF鸡保护率达100%。从山东、甘肃、江苏和辽宁等地的7个鸡场采集349份血清,对禽类三种重要的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病毒(CAV、ALV-J和REV)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CAV的血清阳性率高达81.4%,表明CAV在我国的一些鸡场普遍存在。为进一步研究CAV感染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影响,将80羽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5组,即Gx攻毒对照组(A组)、感染组(B组)、Gt株免疫组(C)、感染-法氏囊活株疫苗(Gt株)免疫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每组16羽,B组和D组在1日龄人工肌注感染病毒CAV-M9905株;7日龄,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Gt株)口服免疫C组和D组雏鸡;14日龄、20日龄和28日龄翅静脉采集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IBDV抗体水平,在28日龄对A、B、C和D组通过滴鼻点、点眼途径攻IBDV超强毒株Gx(ELD50=102.72/0.1ml),0.1ml/羽,攻毒后连续观察2周。结果表明:CAV感染使IBDV活疫苗(Gt株)的免疫保护率降低,抗体滴度上升缓慢。

张晓楠[9](2008)在《几株IBV弱毒对流行毒株CK/CH/LDL/97I的免疫保护作用评价》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的防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除引入的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血清型疫苗H120, H52外,还有许多由地方分离株通过鸡胚致弱制备的商品化活疫苗被用于IBV的防制,而且大多数疫苗的分子背景不清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反应小或不具有交叉反应性,因此世界各国均选择与本地区流行血清型相匹配的毒株进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 IB)弱毒疫苗的研制。为了调查我国IBV疫苗株的来源和进化及其与IBV分离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选择了5株具有代表性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JAAS, H120, IBN, Jilin, J9)和3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致弱毒株CK/CH/LHLJ/04ⅤF110、tl/CH/LDT3/03 F120和CK/CH/LDL/97ⅠF115和当地流行毒株CK/CH/LDL/97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S1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通过序列比较,分析疫苗株与参考株相应基因之间的序列同源性;根据结构蛋白基因和非结构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疫苗株与参考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阐明我国IBV的基因型,探讨我国IB流行的背景和原因。IBV S1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病毒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在病毒致病性和组织嗜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对于IBV致病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S1基因。首先对不同毒株及参考毒株的S1基因进行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研究了CK/CH/LDL/97Ⅰ与其他病毒的基因型关系。证明CK/CH/LDL/97Ⅰ属于有别于其它IBV毒株的一个独立的基因群。在此基础上,通过血清抗体检测、攻毒后发病率、死亡率、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以及气管和肾脏中病毒分离等方面研究了同种致弱毒株和异种致弱毒株对CK/CH/LDL/97Ⅰ的免疫效力。对其S1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疫苗株与流行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不超过76.4%和78.7%。其氨基酸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发现,CK/CH/LDL/97Ⅰ与Q1、J2、T3属一个群。以上结果表明:CK/CH/LDL/97Ⅰ与Q1、J2、T3属于我国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基因型IBV。根据IBV疫苗株S1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选择5株最具有代表性的疫苗(JAAS, IBN, Jilin, H120, J9)和3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致弱毒株(CK/CH/LHLJ/04ⅤF110、tl/CH/LDT3/03 F120、CK/CH/LDL/97ⅠF115)进行免疫保护试验。180只SPF白莱航鸡随机分成9组(20只/组),饲养在负压隔离器中。在15日龄时分别用此8株弱毒苗经滴鼻途径对1-8组鸡进行免疫接种,第9组鸡用作阴性对照。从免疫后20天,用间接ELISA能从所有免疫鸡的血清样品中检测到抗体,证明此5株商品疫苗和3株人工致弱毒均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在35日龄时,用异种分离株CK/CH/LDL/97Ⅰ对所有试验鸡进行攻毒。攻毒后3天,部分免疫鸡群开始出现IB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0~100%、死亡率为0;非免疫鸡群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10%。死亡的免疫鸡和非免疫鸡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脏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积,外观呈现典型的“花斑肾”。攻毒5d后每组随机扑杀10只鸡,采集器官,应用RT-PCR法检测病毒,气管样品病毒检出率为50%~90%,肾脏样品病毒检出率为10%~30%。然而,同种致弱毒株CK/CH/LDL/97ⅠF115对CK/CH/LDL/97Ⅰ强毒的攻击可提供100%的临诊和病毒分泌的保护性。由此可见: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活疫苗对异种IBV分离株的感染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作用。

荣骏弓[10](2003)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根据临床与组织嗜性通常可分为呼吸型、肾病变型和腺胃病变型三种类型。自1995年以来,腺胃病变型IB在我国部分省(市)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控制肾型、腺胃病变型IB的发生和流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该疫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科研究员荣骏弓等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的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D971株)并进行了系统鉴定,该成果"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于2003年1月20日通过了农业部成果鉴定,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2等奖。利用该病毒(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105代,培育出

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结构蛋白16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1.1.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
        1.1.2 IBV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1.1.3 IBV结构蛋白
        1.1.4 IBV的非结构蛋白
        1.1.5 IBV基因的转录与复制
        1.1.6 IBV反向遗传学
        1.1.7 IB疫苗研究进展
    1.2 2'-O-MTase研究进展
        1.2.1 冠状病毒2’-O-MTase抗病毒机制
        1.2.2 基于2’-O-MTase的治疗剂进展
        1.2.3 基于2’-O-MTase的疫苗
        1.2.4 针对冠状病毒2’-O-MTase活性的药物
    1.3 转录组学在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突变体IBV-D128A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毒与细胞
        2.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感染性克隆连接片段的制备
        2.1.5 含点突变IBV-D128A质粒的获取
        2.1.6 全长cDNA片段的体外连接
        2.1.7 蛋白酶K处理连接产物
        2.1.8 连接产物纯化
        2.1.9 体外转录
        2.1.10 电转
        2.1.11 观察细胞病变(CPE)
    2.2 结果
        2.2.1 质粒酶切及目的片段回收
        2.2.2 分片段体外连接结果
        2.2.3 体外全长连接结果
        2.2.4 病毒拯救结果
    2.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突变病毒IBV-D128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毒与细胞
        3.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3.1.3 主要试验仪器及系统
        3.1.4 病毒滴度测定
        3.1.5 病毒致病力检测
        3.1.6 病毒增殖速率测定试验
        3.1.7 病毒核酸表达量测定试验
        3.1.8 病毒蛋白表达量比较试验
        3.1.9 部分宿主因子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3.2.2 病毒致病力检测结果
        3.2.3 病毒增殖速率比较结果
        3.2.4 病毒核酸表达量比较
        3.2.5 病毒蛋白表达量比较
        3.2.6 部分宿主因子检测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突变病毒IBV-D128A感染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毒与细胞
        4.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4.1.3 主要试验仪器
        4.1.4 病毒感染细胞试验
        4.1.5 RNA的提取
        4.1.6 RNA质量检测
        4.1.7 文库构建,质控和上机测序
        4.1.8 生物信息学分析
        4.1.9 转录组数据的验证
        4.1.10 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的互作分析
    4.2 转录组学结果与分析
        4.2.1 总RNA的质量鉴定
        4.2.2 RNA-seq各重复之间的相关性
        4.2.3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4.2.4 可变剪切事件预测
        4.2.5 荧光定量RT-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2.7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统计
        4.2.8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4.2.9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4.2.10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4.2.11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
        4.2.12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类
        4.2.13 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4.2.14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网络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4.3.1 转录组分析病毒致病力变化机制的适应性
        4.3.2 差异表达的抗病毒分子基因
        4.3.3 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
        4.3.4 信号通道的筛选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耐热剂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写及缩略语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研究现状
        1 IBV的流行危害与防控措施
        2 IBV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兽用耐热疫苗的研究进展
        1 耐热保护剂主要成分及作用机理
        1.1 耐热保护剂主要成分
        1.2 耐热保护剂的作用机理
        2 影响耐热保护剂功能的因素
        3 耐热保护剂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4 兽用耐热疫苗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兽用疫苗耐热剂型及其制备技术
        1 传统耐热剂型及其制备技术
        1.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1.2 喷雾干燥技术
        2 耐热新剂型及其制备技术
        2.1 真空泡沫干燥技术
        2.2 生物矿化
        2.3 蚕丝蛋白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冷冻干燥剂型的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毒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冷冻干燥耐热保护剂配方筛选
        2.2 冷冻干燥工艺优化
        2.3 耐老化检测试验
        2.4 冻干样品3批次重复试验
        3 结果
        3.1 耐老化试验
        3.2 残余水分含量测定
        3.3 疫苗外观形态
        3.4 疫苗热参数测定结果
        3.5 疫苗微观结构
        3.6 3批次冻干重复性结果
        4 讨论
        4.1 干燥程序对耐热性能的影响
        4.2 耐热保护剂的成分对耐热的影响
        4.3 残余水分对疫苗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泡沫干燥剂型的研究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毒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泡沫干燥耐热保护剂配方初步筛选
        2.2 泡沫干燥工艺的优化
        2.3 理化性质测定试验
        2.4 耐热干燥疫苗的比较
        2.5 保存期试验
        3 试验结果
        3.1 泡沫干燥配方筛选结果
        3.2 优化配方筛选结果
        3.3 耐老化测定
        3.4 残余水分测定
        3.5 外观形态结果
        3.6 泡沫干燥疫苗理化性质
        3.7 耐热干燥疫苗的比较
        3.8 保存期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泡沫干燥疫苗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
        4.2 保护剂的不同组成对疫苗稳定性的影响
        4.3 残余水分的含量对疫苗稳定性的影响
        4.4 玻璃化转变温度对疫苗稳定性的影响
        4.5 干燥曲线参数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zy3株细胞适应株的培育及其免疫效力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和选题目的意义
    1 概论
        1.1 流行概况
        1.2 病原学
        1.2.1 病原分类
        1.2.2 IBV病毒粒子结构
        1.2.3 生物学特性
        1.3 IBV的基因结构
        1.4 结构蛋白
        1.5 IBV的遗传变异机制
        1.6 培养特性
    2 IB疫苗研究进展
        2.1 IB灭活疫苗
        2.2 IB弱毒疫苗
        2.3 IB亚单位疫苗
        2.4 IB载体疫苗
        2.5 IB DNA疫苗
    3 荧光定量PCR研究进展
    4 实验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内容
    试验一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ZY3细胞适应株的培育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鸡胚和鸡红细胞
        1.2 毒株与菌株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1.5 试剂的配制
        1.6 引物的设计
        2 方法
        2.1 Sczy3细胞适应株的培育及传代
        2.2 鸡红细胞凝集实验
        2.3 病毒滴度测定
        2.4 Sczy3细胞适应毒株的致弱评价
        2.5 遗传稳定性和毒力稳定性
        2.5.1 细胞水平检测
        2.5.2 动物水平检测
        3 结果
        3.1 IBV Sczy3在CEK细胞上的适应
        3.2 细胞上清液对鸡红细胞的凝集活性
        3.3 病毒滴度的测定
        3.4 不同代次IBV Sczy3 CEK细胞适应毒的致弱评价
        3.5 遗传稳定性和毒力稳定性评价结果
        3.5.1 不同代次细胞适应株NP基因的RT-PCR测定
        3.5.2 Sczy3C100的毒力返强测定
        4 讨论
        4.1 关于CEK细胞的培养
        4.2 关于IBV Sczy3在CEK细胞上的适应
        4.3 关于IBV Sczy3的病毒滴度
        4.4 关于IBV Sczy3的致弱
        4.5 关于IBV Sczy3的稳定性
    试验二 建立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IBV SCZY3 CEK细胞适应株的增殖规律进行研究
        1 材料
        1.1 试剂
        1.2 试剂
        1.3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2 方法
        2.1 病毒RNA提取与cDNA的合成
        2.2 N基因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2.3 荧光定量RT-PCR反应体系和条件的优化
        2.4 标准曲线的建立
        2.5 敏感性试验
        2.6 重复性检验
        2.7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研究Sczy3细胞适应株的增殖特点
        2.7.1 比较Sczy3细胞适应株在CEK细胞内不同感染时间的病毒量
        2.7.2 比较不同代次的Sczy3细胞适应株在不同感染时间CEK细胞的病毒核酸拷贝数
        3 结果
        3.1 检测IB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1.1 质粒浓度的测定
        3.1.2 建立荧光定量RT-PCR的反应程序与反应体系
        3.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1.4 敏感性试验结果
        3.1.5 重复性试验结果
        3.2 IBV Sczy3在CEK上的增殖规律的研究
        4 讨论
    实验三 SCZY3 C100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毒株
        1.3 常用试剂和试剂盒
        2 方法
        2.1 攻毒毒株病毒滴度的测定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的采集
        2.4 样品病毒的分离
        2.5 间接ELISA检测抗体
        3 结果
        3.1 攻毒毒株病毒滴度的测定
        3.2 Sczy3 C 100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价
        3.2.1 发病鸡临诊症状、发病率及死亡率
        3.2.2 血清抗体变化及病毒分离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纳米二联活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新城疫
        1.1.1 新城疫及其流行情况
        1.1.2 新城疫病毒概况
        1.1.3 NDV的生物学特性
        1.1.4 新城疫疫苗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1.2.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情况
        1.2.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1.2.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
    1.3 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
    1.4. 黏膜免疫及纳米递送系统
        1.4.1 黏膜免疫
        1.4.2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1.4.3 纳米递送系统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NPs的制备
    2.1 试验材料
        2.1.1 病毒
        2.1.2 可降解生物材料
        2.1.3 试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5 主要仪器
        2.1.6 主要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株的增殖与纯化
        2.2.2 传染性支气管炎N-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IBV-N-2-HACC/CMC-NPs)的制备条件优化
        2.2.3 IBV-N-2-HACC/CMC-NPs形态、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测定
        2.2.4 包封率(Entrapment Efficiency,EE)及载药量(Loading Capacity,LC)的测定
        2.2.5 IBV-N-2-HACC/CMC-NPs体外释放
        2.2.6 IBV-N-2-HACC/CMC-NPs中活病毒量检测
        2.2.7 IBV-N-2-HACC/CMC-NPs贮藏稳定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IBV-N-2-HACC/CMC-NPs制备条件的优化
        2.3.1.1 单因素试验
        2.3.1.2 正交试验
        2.3.1.3 优化的IBV-N-2-HACC-NPs制备工艺
        2.3.2 IBV-N-2-HACC/CMC-NPs形态、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
        2.3.3 IBV-N-2-HACC/CMC-NPs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2.3.4 IBV-N-2-HACC/CMC-NPs体外释放试验
        2.3.5 IBV-N-2-HACC/CMC-NPs中活病毒量检测
        2.3.6 IBV-N-2-HACC/CMC-NPs贮藏稳定性
    2.4 讨论
        2.4.1 影响N-2-HACC/CMC-NPs形成的主要因素
        2.4.2 N-2-HACC/CMC-NPs缓释特性
    2.5 结论
第3章 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纳米二联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作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病毒及疫苗
        3.1.2 可降解生物材料
        3.1.3 试验动物
        3.1.4 试剂及仪器
        3.1.5 常用溶液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新城疫N-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NDV-N-2-HACC/CMC-NPs)的制备及检测
        3.2.2 商业化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La Sota+H120)二联活苗中病毒量检测
        3.2.3 NDV-IBV-N-2-HACC/CMC-NPs的制备
        3.2.4 NDV/IBV-N-2-HACC/CMC-NPs的制备
        3.2.5 NDV-IBV-N-2-HACC/CMC-NPs和NDV/IBV-N-2-HACC/CMC-NPs安全性评价
        3.2.6 NDV-IBV-N-2-HACC/CMC-NPs、NDV/IBV-N-2-HACC/CMC-NPs贮藏稳定性
        3.2.7 NDV/IBV-N-2-HACC/CMC-NPs和NDV/IBV-N-2-HACC/CMC-NPs免疫效果
        3.2.8 攻毒试验
        3.2.9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NDV-N-2-HACC/CMC-NPs
        3.3.2 商业化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苗中活病毒量检测
        3.3.3 NDV-IBV-N-2-HACC/CMC-NPs、NDV/IBV-N-2-HACC/CMC-NPs制备
        3.3.4 NDV-IBV-N-2-HACC/CMC-NPs、NDV/IBV-N-2-HACC/CMC-NPs安全性评价
        3.3.5 NDV-IBV-N-2-HACC/CMC-NPs、NDV/IBV-N-2-HACC/CMC-NPs贮藏稳定性
        3.3.6 NDV-IBV-N-2-HACC/CMC-NPs、NDV/IBV-N-2-HACC/CMC-NPs免疫效果
        3.3.7 攻毒试验
    3.4 讨论
        3.4.1 纳米递送系统
        3.4.2 黏膜免疫途径
        3.4.3 免疫效果
    3.5 结论
第4章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课题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情况

(5)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的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及IB-ND-IBD-EDS-AI五联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检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抑制抗体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菌种和毒种
        1.2 鸡胚、阳性血清和抗原
        1.3 试剂
        1.4 仪器及耗材
    2 IBV HI试验抗原的制备
        2.1 IBV的浓缩
        2.2 A型产气荚膜梭菌上清的制备
        2.3 不同酶处理IBV后HA效价的比较
        2.4 IBV HA和HI试验标准操作步骤
        2.5 IBV HI试验抗原的特异性检测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IB-ND-IBD-EDS-AI五联灭活疫苗的研制
    1 材料
        1.1 疫苗和毒株
        1.2 检测抗原和试剂盒
        1.3 鸡胚和鸡
        1.4 培养基和普通化学试剂
        1.5 仪器
    2 方法
        2.1 IBV(LH株)种毒的鉴定
        2.2 五联灭活疫苗的制备
        2.3 五联灭活疫苗的质量检验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白羽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1.1.1 国外流行情况
        1.1.2 国内流行情况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1.2.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1.2.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型
        1.2.2.1 免疫型
        1.2.2.2 抗原分型
        1.2.2.3 基因型
        1.2.2.4 临床分型
        1.2.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凝特性
        1.2.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培养
        1.2.5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结构
        1.2.6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结构蛋白
        1.2.7 致病机理
        1.2.8 潜伏期
        1.2.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临床症状
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病料来源、处理
        2.2.2 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2.2.3 血清学检测
        2.2.4 动物回归实验
        2.2.5 RT-PCR鉴定
        2.2.5.1 引物
        2.2.5.2 RNA的提取
        2.2.5.3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2.5.4 PCR产物鉴定及纯化回收
        2.2.5.5 PCR产物连接与转化
        2.2.5.6 重组质粒提取、鉴定及序列测定
        2.2.6 免疫效力试验
3 结果
    3.1 病毒分离
    3.2 病毒的血凝特性
    3.3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3.4 RT-PCR结果
    3.5 5种IB疫苗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GZ株的分离
    4.2 3CL~(pro)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4.3 免疫效力和疾病控制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7)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基因组结构
        1.1.3 结构蛋白及功能
        1.1.4 流行病学
        1.1.5 预防与控制
    1.2 冠状病毒M 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冠状病毒M 蛋白功能
        1.2.2 M 蛋白的相互作用
    1.3 抗原表位的研究方法及IBV 抗原表位研究进展
        1.3.1 抗原表位的研究方法
        1.3.2 抗原表位的研究意义
        1.3.3 IBV 抗原表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重组 M 蛋白的制备与抗原性检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M 蛋白基因的RT-PCR 扩增
        2.1.3 M 蛋白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2.1.4 M 蛋白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1.5 M 蛋白基因的表达
        2.1.6 重组M 蛋白的纯化
        2.1.7 重组M 蛋白的Western Blot 分析
    2.2 结果
        2.2.1 M 蛋白基因的RT-PCR 结果
        2.2.2 重组质粒pMD18-T-M 的鉴定
        2.2.3 M 蛋白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2.2.4 pET-30c-M 重组表达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2.2.5 重组M 蛋白的表达纯化结果
        2.2.6 重组M 蛋白的抗原性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M 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动物免疫
        3.1.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1.4 杂交瘤细胞及单克隆抗体特性的鉴定
    3.2 结果
        3.2.1 ELISA 筛选方法的建立
        3.2.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3.2.3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分析
        3.2.4 单克隆抗体亚类的鉴定
        3.2.5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M 蛋白抗原表位的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表位预测及短肽设计
        4.1.3 M 蛋白分段扩增、克隆与表达
        4.1.4 Pepscan 技术筛选抗原
        4.1.5 表位反应原性检测
        4.1.6 表位的保守性及同源性分析
    4.2 结果
        4.2.1 M 表位预测及短肽设计结果
        4.2.2 M 蛋白分段扩增、克隆与表达
        4.2.3 Pepscan 技术筛选抗原表位
        4.2.4 表位的反应原性检测结果
        4.2.5 表位的保守性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简介
    1.2 病原学
        1.2.1 IBDV 的形态结构
        1.2.2 IBDV 的分型
        1.2.3 IBDV 的基因组结构
        1.2.4 IBDV 基因组编码蛋白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3.1 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
        1.3.2 IBD 的流行病学
        1.3.3 IBD 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
        1.3.4 分子进化树构建常用方法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制
        1.4.1 诊断方法
        1.4.2 IBD 的防制
    1.5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SPF 鸡胚及试验动物
        2.1.4 病料采集
        2.1.5 病料处理
        2.1.6 病毒分离
        2.1.7 病毒免疫荧光检测
        2.1.8 IBDV 基因组RNA 的提取
        2.1.9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10 病毒RT-PCR 鉴定
        2.1.11 病毒ELD50测定
        2.1.12 SPF 鸡致死率测定
    2.2 结果
        2.2.1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2.2.2 分离毒株的地理分布
        2.2.3 病毒的RT-PCR 鉴定结果
        2.2.4 ELD50测定结果
        2.2.5 SPF 鸡致死率测定结果
        2.2.6 发病鸡法氏囊、肝脏、盲肠扁桃体和胸腺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2.3 讨论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分离毒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载体、菌种、工具酶与主要试剂
        3.1.3 IBDV 基因组RNA 的提取
        3.1.4 IBDV 基因组的反转录
        3.1.5 IBDV VP2 基因cDNA 的扩增与克隆
        3.1.6 IBDV VP2 基因cDNA 序列分析
        3.1.7 IBDV 遗传进化分析
    3.2 结果
        3.2.1 IBDV 分离株VP2 基因cDNA 的克隆
        3.2.2 VP2 基因序列分析
        3.2.3 IBDV 遗传演化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分离毒株 VP2 蛋白抗原性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2 分离毒株VP2 蛋白抗原性差异分析
        4.1.3 HLJ-2、HLJ-4 和Gx 株同源建模
        4.1.4 HLJ-2、HLJ-4 和 Gx 抗原性差异检测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分离毒株的抗原差异分析
        4.2.2 HLJ-2、HLJ-4 和Gx 同源建模结果
        4.2.3 7 株单克隆抗体介导的 HLJ-2、HLJ-4 株和 Gx 株间接 ELISA 结果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Gt 株)对 HLJ-4、Gx 株免疫保护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鸡胚、主要试剂及仪器
        5.1.2 Gx 株ELD50测定
        5.1.3 动物试验设计
    5.2 结果
        5.2.1 Gx 株ELD50
        5.2.2 死亡鸡胚 IBDV 琼脂扩散检测结果
        5.2.3 疫苗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5.2.4 攻毒死亡鸡IBDV 琼脂扩散检测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感染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 (Gt 株)免疫效果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血清采集与抗体检测
        6.1.2 动物试验设计
        6.1.3 传染性贫血病病毒PCR 检测
    6.2 结果
        6.2.1 CAV、ALV-J 和REV 血清学检测结果
        6.2.2 CAV 感染后PCR 检测结果
        6.2.3 IBDV 抗体检测结果
        6.2.4 Gx 株攻毒结果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几株IBV弱毒对流行毒株CK/CH/LDL/97I的免疫保护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生物学分类地位
        1.2.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结构
        1.2.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结构蛋白
        1.2.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变异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IB 灭活苗
        1.3.2 IB 弱毒疫苗
        1.3.3 IB 基因工程疫苗
        1.3.4 IB 活疫苗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毒
    2.2 鸡外周血红细胞、SPF 鸡胚、SPF 雏鸡
    2.3 载体与受体菌
    2.4 主要试剂
    2.5 主要仪器设备
    2.6 引物
    2.7 病毒增殖
    2.8 红细胞凝集试验
    2.9 电镜检测
    2.10 RT-PCR 检测
        2.10.1 病毒RNA 的提取
        2.10.2 反转录
        2.10.3 聚合酶链式反应
    2.11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
    2.12 PCR 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2.13 重组质粒提取、鉴定及序列测定
        2.13.1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2.13.2 重组质粒的鉴定
        2.13.3 序列测定
    2.14 基因序列确定及分析、比较
    2.15 IB 疫苗及致弱株对异种IBV 分离株的保护评价
        2.15.1 疫苗毒半数鸡胚感染量(EID50)的测定
        2.15.2 实验设计
        2.15.3 免疫鸡血清的抗体检测
        2.15.4 免疫鸡攻毒后器官的采集及病毒的分离
3 结果
    3.1 商品疫苗毒及致弱毒致鸡胚病变特征
    3.2 红细胞凝集试验
    3.3 电镜检测结果
    3.4 RT-PCR 检测结果
        3.4.1 CK/CH/LDL/97ⅠN 基因的鉴定
        3.4.2 CK/CH/LDL/97ⅠS1 基因的扩增、回收及质粒鉴定
    3.5 CK/CH/LDL/97ⅠS1 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3.6 病毒毒价(EID50)测定结果
    3.7 免疫鸡群的抗体检测
    3.8 攻毒试验
    3.9 气管和肾脏的病毒分离
4 讨论
    4.1 病毒增殖及鉴定
    4.2 CK/CH/LDL97ⅠS1 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4.3 对异种IBV 分离株的保护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A
附录B

四、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结构蛋白16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 王真. 长江大学, 2017(12)
  •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耐热剂型的初步研究[D]. 彭苗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zy3株细胞适应株的培育及其免疫效力的评价[D]. 魏曾洁.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7)
  • [4]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N-2-HACC/CMC纳米二联活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作用研究[D]. 李伟. 黑龙江大学, 2013(04)
  • [5]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的血凝抑制试验抗原及IB-ND-IBD-EDS-AI五联灭活疫苗的研制[D]. 宋志光. 扬州大学, 2011(06)
  • [6]白羽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控制[D]. 黄水莲.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2)
  • [7]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鉴定[D]. 邢俊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8]我国部分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宇文延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几株IBV弱毒对流行毒株CK/CH/LDL/97I的免疫保护作用评价[D]. 张晓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1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J]. 荣骏弓. 北方牧业, 2003(24)

标签:;  ;  ;  ;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免疫效果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