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春玉米不同育种方法比较研究

稻田春玉米不同育种方法比较研究

一、稻田春玉米不同育苗方式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斌[1](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谢勇[2](2018)在《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控释尿素(PCU)是一种新型氮肥,施入土壤后受水分和温度影响来调控氮素(N)的释放,养分释放规律基本符合作物需肥规律,施用控释氮肥有利于作物对氮素养分的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可有效减少氮素养分损失。目前农业氮素面源污染的严峻性导致PCU施用成为热点。如何合理施用PCU实现产量最佳、氮素环境损失最低、投入-产出-环境成本的耦合经济效益最佳等目标需要通过系统的探讨完成。因此,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连续3年研究了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我国南方丘陵区春玉米生长和氮素损失的影响,旨在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与CU处理比较,控释尿素减氮020%施用处理的3年春玉米产量差异均不显着,但70PCU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在前2年的种植过程中产量降低不显着,在第3年出现13.07%的显着减产。(2)与CU处理比较,NUE(氮肥利用率)在控释氮肥减氮20%30%时,可显着提高1523个百分点,PFPN(氮肥偏生产力)在控释氮肥减氮10%30%时,可显着提高12.49%31.80%。(3)与CU处理比较,控释氮肥全量或减氮10%施用对氮素气态损失的降低效果不显着,减氮20%30%施用可显着减少25.50%55.12%的N2O排放损失和15.62%43.90%的氨挥发损失。(4)与CU处理比较,控释氮肥全量或者减氮10%施用的全氮径流损失阻控效果不显着,减氮20%30%之后,效果越来越显着,可止损23.03%48.52%(P<0.05),径流损失的氮以NO3--N和PN(颗粒态氮)为主,这两种形态损失的氮占径流TN损失比例达76.32%90.44%。控释氮肥减量030%施用的氮素渗漏损失阻控效果显着,可减少15.67%58.92%的氮素渗漏损失(P<0.05),渗漏损失的氮以NO3--N和DON(溶解态氮)两种形态为主,分别占渗漏TN的70%93%和6%28%。(5)控释氮肥的施用能够显着降低春玉米土壤氮素通过N2O排放、氨挥发、径流和渗漏损失途径进入周边环境,尤其是施氮量越少,氮素止损效果越好。本试验中控释氮肥030%减氮施用显着阻止了12.83%46.13%的氮素损失进入生态环境,并且表明减少氮素损失的关键措施在于降低旱地氮素渗漏(占氮损失的55.22%62.26%)和氨挥发损失(占氮损失的29.81%36.03%)。(6)3年以来,基于春玉米种植的产投经济效益而言,该区域控释氮肥减氮030%施用不能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甚至会因为控释氮肥的高成本投入而导致亏损5633615元·hm-2;从综合考虑提高产量经济效益和降低环境代价的净经济效益(NEB)而言,CU的年均NEB为-546313211元·hm-2,100PCU、90PCU、80PCU、70PCU的年均NEB分别为-346312836元·hm-2,-120413005元·hm-2,79213098元·hm-2,256512829元·hm-2。(7)确定控释氮肥施用的最佳施氮量不能仅局限在投入和产出的保障上,还要着眼于环境保护,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综上可知,本研究结果发现,3年连续春玉米种植过程中,控释氮肥不减氮或者减氮10%施用的产投经济效益亏损较小,但净经济效益风险较高,不利于环境保护;控释氮肥减氮20%施用的产投经济效益亏损适中,净经济效益可维持正效应;控释氮肥减氮30%施用的春玉米种植尽管净经济效益最好,但产投经济效益亏损最大,不利于生产者的利益。因此,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春玉米种植最佳施氮量是控释氮肥减氮20%施用(192 kgN·hm-2),生产者利益的亏损部分可以通过PCU生产技术改革降低投入成本或者政策补贴等方式弥补。

王元元[3](2017)在《玉米对中度镉污染稻田水稻的季节性替代种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重金属“五毒”(铅、铬、砷、汞、镉)是农业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物。水稻镉污染问题,尤其湖南省的水稻镉污染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本研究2015-2016年在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镇典型中度镉污染稻田开展试验,通过比较3种种植模式(双季稻、春玉米-晚稻、早稻-秋玉米)下的土壤全镉与有效镉动态、作物镉积累与分配特性、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等。探讨玉米对中度镉污染稻田早稻与晚稻进行季节性替代种植的可行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以明确中度镉污染稻田双季稻的适宜两熟制替代种植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双季稻﹑春玉米-晚稻和早稻-秋玉米种植模式下,各作物均可正常成熟,两年表现一致,可见从季节上看三种种植模式在湖南省湘潭地区均是可行的。2.从产量﹑纯收入﹑单个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来看,春玉米-晚稻和早稻-秋玉米模式可以替代双季稻模式。3.水稻各器官镉含量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上升趋势。2015年成熟期糙米镉含量均达0.231-0.344mg/kg,2016年成熟期糙米镉含量均达0.426-0.823mg/kg;玉米各器官镉含量最高的是苗期(五叶期),随生育进程推进,各器官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016年玉米籽粒镉含量在0.0360.081 mg/kg之间。玉米替代水稻种植,可确保农产品镉含量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要求。4.前作玉米对降低次年早稻糙米镉含量作用不大,但前作玉米对降低当年晚稻糙米镉含量有一定效果。2016年春玉米-晚稻模式晚稻糙米镉含量为0.621mg/kg,较双季稻模式少0.202mg/kg,降幅为24.54%。5.2015年晚稻成熟期植株总镉累积量明显高于早稻,但其成熟期空壳﹑空粒﹑糙米的镉累积量都低于早稻,2016年各模式下水稻各器官镉累积量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渐增大,双季稻模式晚稻镉累积量为46.541g/hm2,春玉米-晚稻模式中晚稻镉累积量为28.300 g/hm2,可见前季玉米有降低晚稻镉积累量的作用。春玉米-晚稻模式玉米籽粒镉含量低,且地上部镉积累移除量较早稻-秋玉米模式多,所以春玉米-晚稻模式替代双季稻模式种植更有利于镉污染稻田的修复和农产品的安全。6.不同作物的镉累积规律不同,水稻生育前期镉累积量少,灌浆中期-成熟期镉累积最多,而春玉米和秋玉米镉积累量主要来自生育前期即播种-大喇叭口期。前作玉米对早稻各生育阶段镉累积影响不大,但是可使晚稻灌浆中期-成熟期的镉累积量有所降低,2016年表现更明显。7.前作玉米对晚稻成熟期土壤有效镉含量有降低作用,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效镉含量显着高于水稻成熟期土壤有效镉含量。8.土壤全镉含量两年来变化不大,但是与种植水稻相比,种植玉米后土壤中全镉含量有显着差异。成熟期有效镉含量占土壤全镉的比例,2015年早季各处理差异不大,但从2015年晚季开始,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效镉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同季水稻成熟期土壤有效镉所占比例,可见水旱轮作对土壤镉有活化作用。综上,在中度镉污染稻田上,以春玉米-晚稻和早稻-秋玉米模式获得比双季稻高的经济效益,且玉米籽粒可确保农产品镉含量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就镉移除量和土壤修复而言,春玉米-晚稻较早稻-秋玉米模式更有优势。

张玉平[4](2011)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动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采用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探明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从土壤肥力、养分淋失和作物生理特性等方面揭示其作用机理,为猪粪型有机肥的应用,并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以氮素施用量为计算标准,分别以稻草、猪粪、沼渣沼液和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磷、钾折算,确保各处理N、P、K肥料施用量相等。双季稻试验共设8个处理:T1(10%的稻草N+90%的化肥N);T2(20%猪粪N+80%的化肥N);T3(20%猪粪堆肥N+80%的化肥N);T4(20%的沼渣沼液N+80%的化肥N);T5(10%的猪粪堆肥N+90%的化肥N);T6(30%猪粪堆肥N+70%的化肥N);T7(施纯化肥);CK(不施肥)。旱地试验采用春玉米-小白菜轮作,共设7个处理:Ta(20%的猪粪N+80%的化肥N);Tb(20%的猪粪堆肥N+80%的化肥N);Tc(20%的沼渣沼液N+80%的化肥N);Td(10%猪粪堆肥N+90%的化肥N);Te(30%的猪粪堆肥N+70%的化肥N);Tf(施纯化肥);CK(不施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施纯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可增加稻田和旱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SMN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提高SMNC向土壤有机碳(SOC)和SMBN向总氮(TN)转化的潜力,从而增加SOC与TN累积量。以20%的猪粪堆肥N+80%的化肥N效果最明显,2年后,与施纯化肥相比,稻田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38.07%、9.9%和27.01%, SMBC、SMBN、SOC、TN含量可分别提高125.62%、134.26%、60.47%和13.44%;旱地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了447.85、60.87和160.8倍,SMBC、SMBN、SOC、TN含量可分别提高97.51%、68.26%、16.49%和7.95%。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的稻田土壤中SMBC、SMBN和SOC三者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旱地土壤中的SMBC、SMBN、SOC和TN四者之间也有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正相关。2.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稻田和旱地土壤N、P、K养分和有机质(OM)含量增加,减缓土壤酸化进程。2年后,以稻草或猪粪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增加稻田土壤碱解N含量,以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促进稻田土壤P、K的累积,且土壤K素和OM含量随猪粪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旱地土壤中P、K和OM含量,且在供试的配比范围内,其土壤全P、速效P、速效K和OM含量均随猪粪堆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20%的猪粪N+80%的化肥N处理的旱地土壤全N、速效N分别较Tf提高了18.54%和8.14%。3.稻田氮素淋溶以有机态氮为主,旱地土壤地表径流以无机态氮为主,且矿质氮淋溶和径流损失均以硝态氮为主。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降低稻田渗漏液中TN、TP、NH4+-N、NO3--N浓度,减少旱地地表氮磷径流损失,促进水稻、春玉米和小白菜对养分的吸收并提高肥料利用率。水稻试验表明,与T7相比,T3的稻田渗漏液中TN、TP、NH4+-N、NO3--N浓度明显降低,N、P、K养分累积量分别提高7.83,0.33,3.14 g.kg-1,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5.22,0.55和3.50个百分点。旱地试验表明,以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最有利于减少氮素流失,且其流失量随猪粪堆肥配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以20%的猪粪堆肥或沼渣沼液与化肥配施可降低磷素径流损失,过高或过低配比的猪粪堆肥及猪粪与化肥配施对降低磷素径流损失的效果不明显;Tb、Tc第2年的作物(春玉米+小白菜)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较Tf提高了20.28%和34.32%,两年总氮肥利用率分别较Tf提高了2.96和2.75个百分点。4.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改善水稻、春玉米和小白菜叶片光合特性,提高其功能叶NR和SPS酶活性,促进产量提高并改善品质。三种作物试验的结果均表明,以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较其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具有较明显优势。与T7相比,T3的早稻孕穗期功能叶NR酶活性提高了65.06%,蜡熟期SPS活性提高了7.70%,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43.87 mg·kg-1,产量增加19.65%。第2年春玉米试验表明,Tb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较Tf提高了13.35%和9.81%;灌浆期功能叶NR和SPS活性分别较Tf提高了17.96%和9.98%;籽粒中粗蛋白、粗淀粉含量分别提高30.4%和7.48%,硝酸盐含量降低了49.97%,增产7.94%。第2年小白菜试验表明,与Tf相比,Tb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提高了18.35%、4.16%和1.53%,胞间CO2浓度降低16.48%;移栽后第10d,叶片NR活性提高69.5%;移栽后第20d,叶片SPS活性提高8.24%;产量提高0.85%;Te最有利于改善小白菜品质,其小白菜体内可溶性糖、Vc含量分别提高22.82%、46.02%,硝酸盐含量降低29.93%。

李小勇[5](2011)在《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挖掘南方双季稻田的粮食生产潜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因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南方季节性干旱问题,促进南方稻区“粮-经-饲”结构协调发展,提高稻田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益,促进稻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和低碳发展,为稻田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R-R)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定位试验和土壤-作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M-R)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及氮素利用特征;土壤背景供氮对M-R模式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及不同施氮水平和耕作方式对M-R模式中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R模式的周年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优势显着,与传统R-R模式比较,产量和物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20.0%和23.2%;土地资源利用率,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75%,14.7%,20.4%,12.1%和19.1%;周年总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16.7%和8.04%,体现了M-R模式高产高效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特点。2.M-R模式的N肥利用效率与R-R模式不同。与传统R-R模式比较,M-R模式的周年氮素收获指数提高3.01%~3.98%;氮肥籽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8%~12.6%和12.7%~20.6%,氮肥吸收利用率(RE)增加13.0%-20.3%,而氮肥偏生产力(PFP)、农学利用率(AE)和生理利用率(PE)偏低,但与R-R模式差异均不显着。3.与R-R模式的连作晚稻比较,采用同一耕作方式,M-R模式的晚稻产量增幅为2.13%~6.47%;增产原因主要是由于叶面积指数增加,抽穗后剑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PSⅡ的光化学量子产量(EQY)提高,热耗散(qN)降低,表现出光化学利用效率优势,最终使晚稻总干物质重增加了3.7%~6.8%。与常规翻耕栽培(CT)比较,免耕移栽(NT)使M-R模式的晚稻产量显着增加10.5%,增产效应显着的原因在于单位面积有效穗和颖花量增加(8.53%和6.77%);采用翻耕+秸秆碳(CTC)、翻耕+秸秆还田(CTS)处理可使M-R模式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4%和3.3。4.采用同一耕作方式,M-R模式晚稻收获后土壤全量养分与R-R模式比较,差异不显着;但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CTC除外)有不同程度提高。正常翻耕条件下,与R-R模式比较,M-R模式晚稻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4.44%,且土壤pH值略有降低;采用免耕、秸秆还田和添加生物碳等措施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0.8%,3.41%和44.4%。5.与R-R模式的连作晚稻比较,采用同一施氮水平,M-R模式的晚稻产量增加2.41%~6.32%,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的增加,生育后期(齐穗期后15天)LAI提高了1.34%~17.5%,叶片SPAD值提高0.75%~2.64%,剑叶净光合速率(Pn)提高7.77%~11.1%;同时提高PSⅡ的EQY和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热耗散(qN),辐射利用率(RUE)提高,最终使总干物重增加(1.64%~4.22%)而增产。6.在低土壤背景氮下,与NoNo比较,M-R模式NoN处理的晚稻产量显着增加41.8%,增产原因在于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在生育后期,LAI和叶片的SPAD显着提高了52.0%和13.0%;剑叶Pn明显提高13.2%、EQY、ETR和qP上相对优势较大,qN较低,RUE提高了4.49%;最终导致总干物质积累量显着提高了21.2%;高土壤背景氮下,与NN比较,M-R模式NNM处理的晚稻产量提高了4.73%,增产原因在于单位面积颖花量和有效穗的增加。7.晚季不同土壤背景供氮下,采用同一施氮水平,与R-R模式比较,M-R模式晚稻收获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降幅分别为5.44%~15.1%和1.4%~10.3%;土壤pH值略升高;在低土壤背景氮下,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4.65%,13.7%%和10.5%;在高土壤背景氮下,碱解氮平均增加2.33%,速效钾平均降低了12.0%。在两季不施氮肥情况下,M-R模式的晚稻土壤碱解氮含量比R-R模式降低了9.30%,晚季增施氮肥能明显提高其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但会降低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在两季施氮情况下,土壤碱解氮则提高了2.5%,晚季增施有机肥能明显提高其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但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钾的含量。8.整个生育期间,M-R模式晚季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出与R-R模式一致动态特征:土壤pH呈“先降后升,再略降低”的趋势;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略升高”的趋势;全量养分含量变化较小;在低土壤背景氮下,速效养分含量均呈“先持续下降,后略升高”的趋势;在高土壤背景氮下,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与低土壤背景氮的趋势一样,而碱解氮呈“先持续下降后升高,再略下降”趋势。

刘建[6](2004)在《稻田种植春玉米经济效益及高效耦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与常规麦 稻二熟制相比稻田种植春玉米的麦 /玉米 稻三熟制年产量为1.4 2 5 4万kg/hm2 ,增产率 17.6 9% ;有机投能、无机投能和总投能分别高 3.5 4 %、8.37%和 7.90 % ,生物量和籽粒能量产出分别高 16 .99%和 15 .12 % ,能量产投比较高 ;N、P2 O5和K2 O等养分盈亏率增大 ,土壤有机质盈余较多 ,盈亏率为 81.18% ;新增纯收益率 2 2 .4 2 % ,边际成本报酬率 3.33。稻田种植春玉米高效耦合技术包括部分放开冬春茬 ,稻田冬春季改小麦为菜果经济作物 ;春玉米采用两段覆膜种植技术 ,其产量 >82 5 0kg/hm2 的综合措施为种植密度792 0~ 8990株 /hm2 ,施N量 2 88.6~ 35 2 .4kg/hm2 ,玉米 11~ 12叶展开时以 30 4 .6~ 4 98.0mg/kg浓度乙烯利化学控制叶面喷施 ;后季稻实施塑盘旱育秧大苗抛栽技术 ,其产量 >75 0 0kg/hm2 的综合措施为在培育 >35d秧龄壮秧基础上 ,基本苗 2 2 5~ 2 4 0万株 /hm2 ,施N量 2 2 5~ 2 5 5kg/hm2 。

刘建[7](2003)在《江苏沿江地区以春玉米为中心多元高效种植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江苏沿江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农产品、农田产出和种植效益要求高的实际 ,研究并建立了以春玉米为中心的多元高效种植制度。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 :一是提出了以春玉米为中心种植制的高效技术途径 ,即调整种植结构 ,确立主体种植模式 ;纳入现金作物 ,实行弹性作物布局 ;创新栽培技术 ,挖掘农田增效潜力。二是开发了以覆膜移栽为特征的春玉米早熟高效种植方式。三是围绕稻田春玉米 -后季稻、旱粮田蚕豆 春玉米两大主体模式 ,研制出多元高效关键配套技术。

陈同旺,唐建雄,欧阳先辉,蔡长元[8](2001)在《稻田春玉米不同育苗方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选择登海 1号为材料 ,比较了不同育苗方式稻田春玉米的生长发育速度、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情况 ,结果表明 ,与直播相比 ,采用软盘育苗、营养方块育苗和一般育苗等育苗移栽方式的稻田春玉米 ,其整体生长发育进程加快 ,单株叶片数有所减少 ,叶面积指数上升较快 ,但最大叶面积指数相差不大 ;生育期缩短 3~ 9d,株高和穗位高降低 ,秃顶长度减少 ,行粒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增加 ,经济性状明显改善 ,产量显着提高。其中尤以软盘育苗和营养方块育苗两种育苗移栽方式效果为好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一般育苗移栽方式由于在移栽过程中根系损伤较大而有一个明显的缓苗期 ,生长发育进程较前两种育苗方式略显迟缓 ,但产量仍比直播明显提高

刘建,徐少安,周根友,沈锦根,陆虎华[9](2001)在《沿江稻区多熟制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根据长江下游沿江稻区多熟制生产的自然生态特点 ,以春玉米露地移栽和地膜直播为对照 ,研究了营养钵育苗两段覆膜新型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的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具有增产与早熟的显着特征。春玉米的主要生长发育特性为 :大田初期株高日增量大 ,叶片早生快发 ,生长旺盛 ;中期植株叶面积多且高峰稳定期长 ,叶面积系数大 ,光合势强 ;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多 ,贮藏物质向穗部运转效率高 ,穗大粒多粒重。通过产量函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寻优 ,探明了春玉米两段覆膜方式的最大生产潜力和高产技术优化组合。玉米产量 82 5 0kg/hm2 以上的农艺措施为 :种植密度 1hm2 7 92× 10 4 株至 8 99× 10 4 株 ,纯N施用量 2 88 6~35 2 4kg/hm2 ,乙烯利化控浓度 30 4 6× 10 -6~ 498 0× 10 -6。

刘建[10](2000)在《沿江稻区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及其高效技术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产品需求日趋多样的现实 ,结合长江下游沿江农区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特点 ,研究并提出了沿江稻区种植业实行粮饲经菜多元多熟结构的优化途径。开发出粮饲肥、粮饲果、粮饲菜、稻田超高效等类型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与此同时 ,研究了与多元多熟种植模式相配套的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二、稻田春玉米不同育苗方式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田春玉米不同育苗方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控释氮肥研究进展
        1.2.2 控释氮肥施用对土壤氮素损失的调控
        1.2.3 控释氮肥施用对土壤氮素养分含量的影响
        1.2.4 控释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3 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产
        2.1.5 数据分析
    2.2 2014~2016 年产量差异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3.1.3 试验设计
        3.1.4 数据计算公式
        3.1.5 数据分析
    3.2 2014~2016 年春玉米秸秆和籽粒氮素含量分析
    3.3 2014~2016 年春玉米籽粒和秸秆氮素累积量差异分析
    3.4 2014~2016 年春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肥料利用率分析
    3.5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4.1.3 试验设计
        4.1.4 气温和降水监测
        4.1.5 N_2O采集与测定
        4.1.6 数据分析
    4.2 玉米种植期间的气温与降水变化
    4.3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土壤N_2O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4.4 N_2O累积排放量变化
    4.5 控释尿素施氮量与春玉米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的关系
    4.6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5.1.3 试验设计
        5.1.4 氨挥发收集和测定
    5.2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土壤氨挥发通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5.3 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变化
    5.4 控释尿素施氮量与春玉米土壤氨挥发累积排放量的关系
    5.5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土壤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6.1.3 试验设计
        6.1.4 径流水收集和测定
    6.2 不同处理地表径流体积变化情况
    6.3 不同处理地表径流各种形态氮素损失动态变化
        6.3.1 径流水中TN和 DN的流失浓度变化特征
        6.3.2 径流水中NO_3~--N和 NH4~+-N的流失浓度变化特征
    6.4 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氮素损失负荷差异
    6.5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土壤氮素渗漏损失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7.1.3 试验设计
        7.1.4 渗漏水收集和测定
        7.1.5 渗漏水收集和测定
    7.2 不同处理土壤渗漏体积变化情况
    7.3 不同处理渗漏水中各种形态氮素损失动态变化
        7.3.1 渗漏水中TN和 DN的淋失浓度变化特征
        7.3.2 渗漏水中NO_3~--N和 NH4~+-N的流失浓度变化特征
    7.4 不同处理渗漏氮素损失负荷差异
    7.5 讨论与小结
第8章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影响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材料
        8.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8.1.3 试验设计
        8.1.4 计算公式
    8.2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影响
    8.3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生产的环境效益影响
    8.4 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生产的净经济效益影响
    8.5 小结与讨论
第9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玉米对中度镉污染稻田水稻的季节性替代种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镉污染现状
        1.2.2 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作物镉吸收积累特性
    1.4 作物镉吸收阻控技术
        1.4.1 物理方法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方法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的物质生产与经济效益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植模式的生育时期比较
        2.2.2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形成特性
        2.2.3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2.2.4 不同种植模式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的镉积累与分配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与指标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各器官镉含量
        3.2.2 不同种植模式作物镉吸收积累量
        3.2.3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各生育阶段镉吸收积累量
    3.3 小结与讨论
        3.3.1 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各器官的镉含量
        3.3.2 不同种植模式作物镉吸收积累量
第4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镉含量动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点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全镉和有效镉含量动态变化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动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1.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1.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2.1.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病害及抗性的影响
        1.2.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2.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2.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酶及功能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1.2.2.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氮转化的影响
        1.2.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2.3.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2.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养分淋失的影响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1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作用机理研究欠系统
        1.3.2 研究区域和有机肥对象比较分散
        1.3.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待深入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及养分变化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取样及测定项目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对稻田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
        2.3.2 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影响
        2.3.3 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变化的影响
        2.3.4 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的SMBN、SMBC、TN和SOC间的相关性分析
        2.3.5 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土壤微生物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的影响
        2.3.6 对稻田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2.3.6.1 对稻田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
        2.3.6.2 对稻田土壤磷素变化的影响
        2.3.6.3 对稻田土壤钾素变化的影响
        2.3.6.4 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
        2.3.6.5 对稻田土壤pH变化的影响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及养分变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取样及测定项目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旱地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
        3.3.2 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影响
        3.3.3 对旱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3.3.4 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的SMBN、SMBC、TN和SOC间的相关性分析
        3.3.5 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土壤微生物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的影响
        3.3.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3.3.6.1 对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
        3.3.6.2 对土壤磷素变化的影响
        3.3.6.3 对土壤钾素变化的影响
        3.3.6.4 对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
        3.3.6.5 对土壤pH值变化的影响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养分利用与淋溶损失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取样及测定项目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氮、磷养分渗漏淋失的影响
        4.3.1.1 对稻田渗漏水中总氮、总磷浓度的影响
        4.3.1.2 对稻田渗漏水NO_3~--N和NH_4~+-N浓度的影响
        4.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磷钾养分累积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3.2.1 对水稻氮磷钾养分累积的影响
        4.3.2.2 对水稻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作物养分利用及径流损失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取样及测定项目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养分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
        5.3.1.1 对TN、TP、TK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
        5.3.1.2 对铵态氮、硝态氮径流损失的影响
        5.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作物地上部养分累积的影响
        5.3.2.1 地上部氮素累积量
        5.3.2.2 地上部磷素累积量
        5.3.2.3 地上部钾素累积量
        5.3.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作物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5.3.3.1 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3.3.2 对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5.3.3.3 对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5.4 讨论与结论
        5.4.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土壤养分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
        5.4.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作物地上部养分累积及肥料利用的影响
第六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NR与SPS酶活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取样及测定项目
        6.2.4 测定方法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6.3.1.1 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
        6.3.1.2 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
        6.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6.3.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功能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6.3.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6.3.4.1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6.3.4.2 对稻米可溶性糖与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6.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品质及NR与SPS活性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材料
        7.2.2 试验设计
        7.2.3 取样及测定项目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玉米叶片SPAD值的影响
        7.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7.3.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玉米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7.3.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玉米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7.3.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7.3.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春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7.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NR与SPS活性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供试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取样及测定项目
        8.2.4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白菜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8.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白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8.3.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白菜叶片NR活性的影响
        8.3.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白菜叶片SPS活性的影响
        8.3.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白菜单株鲜重及产量的影响
        8.3.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
    8.4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引言
    9.2 综合讨论
    9.3 结论
    9.4 创新点
    9.5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主要研究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本研究相关论文
致谢

(5)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1 国外稻田种植模式发展和研究概况
        2.2 我国稻田种植模式发展概况
        2.3 南方双季稻区主要种植模式研究
        2.4 南方稻田水旱轮作研究概况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周年生产力特征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生产力特征
        2.2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物质生产特点
        2.3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资源利用效率特征
        2.4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比较
        2.5 春玉米-晚稻模式的周年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南方双季稻区发展春玉米-晚稻复种轮作模式的可行性
        3.2 稻田春玉米-晚稻复种轮作是资源高效生产种植模式
        3.3 春玉米-晚稻复种轮作模式为稻田改制提供了一条重要技术途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周年氮肥吸收、转运及利用特征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2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周年氮素转运的影响
        2.3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2.4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3.2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3.3 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4 提高稻田生产系统周年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耕作方式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晚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晚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4 不同耕作方式对剑叶荧光参数特征的影响
        2.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对耕作方式对晚稻产量结构影响
        3.2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耕作方式对晚稻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耕作方式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施氮对晚稻产量及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2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2.3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2.4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剑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5 不同施氮水平对晚稻光合辐射特征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产量的影响
        3.2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3.4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剑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5 春玉米-晚稻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晚稻群体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土壤背景氮对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项目测定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背景氮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2 土壤背景氮对晚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影响
        2.3 土壤背景氮对晚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供应潜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土壤背景氮供应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
        3.2 土壤背景氮供应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1.1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周年生产力特征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1.2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周年氮肥吸收、转运及利用特征研究
        1.3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耕作方式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4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下施氮对晚稻产量及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1.5 土壤背景供氮对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2 主要创新点
缩写符号列表
致谢
作者简历

(6)稻田种植春玉米经济效益及高效耦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种植春玉米年产出与能量平衡
    2.2 稻田种植春玉米养分平衡特征及经济效益
    2.3 春玉米-后季稻模式周年高效耦合技术
3 小 结

(7)江苏沿江地区以春玉米为中心多元高效种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以春玉米为中心种植制高效技术途径
    1.1 调整种植结构, 确立主体种植模式
        1.1.1 稻田区建立春玉米-后季稻种植模式
        1.1.2 旱粮田建立蚕豆/春玉米种植模式
    1.2 纳入现金作物, 实行弹性作物布局
    1.3 创新栽培技术, 挖掘农田增效潜力
2 多熟制春玉米早熟高效技术研究与开发
    2.1 春玉米覆膜移栽种植的早熟效应
    2.2 春玉米覆膜移栽种植的高产特征
    2.3 春玉米覆膜移栽种植的早熟高产技术
        2.3.1 品种选用
        2.3.2 培育壮苗
        2.3.3 覆膜移栽
        2.3.4 大田管理
3 春玉米-后季稻模式多元高效关键配套技术
    3.1 冬春现金作物高产配套技术
        3.1.1 选用早熟品种, 实施覆盖栽培
        3.1.2 优化时空配置
    3.2 后季稻盘育大苗抛栽
        3.2.1 选用适用品种
        3.2.2 培育适龄壮秧
        3.2.3 精细抛栽, 搞好大田管理
4 蚕豆/春玉米模式多元高效关键配套技术
    4.1 选择适宜复种的作物及品种
    4.2 优化茬口配置, 建立复合高效群体

(8)稻田春玉米不同育苗方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方法与过程
    1.2 育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分化生长动态
    2.2 叶面积增长动态
    2.3 株高和生育期
    2.4 经济性状
    2.5 产量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9)沿江稻区多熟制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栽种方式对比
        1.2.2 高产技术优化试验
    1.3 测定方法
2 结 果
    2.1 春玉米产量表现及其增产效应
    2.2 春玉米生育进程及其早发早熟性
    2.3 春玉米植株的生长特点
        2.3.1 叶片
        2.3.2 株高
    2.4 春玉米叶面积消长及其光合势比较
        2.4.1 叶面积系数
        2.4.2 光合势
    2.5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特征
    2.6 两段覆膜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优化
        2.6.1 产量函数模型及生产潜力
        2.6.2 高产种植的综合技术组合
3 讨 论

(10)沿江稻区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及其高效技术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沿江稻田种植结构优化途径
2 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及其评价
    2.1 粮饲肥并重型种植模式
    2.2 粮饲果复合型种植模式
    2.3 粮饲菜结合型种植模式
    2.4 稻田超高效型种植模式
3 多元多熟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3.1 选用早熟优质品种
    3.2 冬春作物的覆盖栽培
    3.3 春玉米的早熟高产技术
    3.4 后季稻的轻型高效技术

四、稻田春玉米不同育苗方式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玉米生长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D]. 谢勇. 湖南农业大学, 2018(10)
  • [3]玉米对中度镉污染稻田水稻的季节性替代种植效应研究[D]. 王元元.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4]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动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 张玉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6)
  • [5]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D]. 李小勇.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6)
  • [6]稻田种植春玉米经济效益及高效耦合技术研究[J]. 刘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02)
  • [7]江苏沿江地区以春玉米为中心多元高效种植制度研究[J]. 刘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03(06)
  • [8]稻田春玉米不同育苗方式比较研究[J]. 陈同旺,唐建雄,欧阳先辉,蔡长元. 作物研究, 2001(04)
  • [9]沿江稻区多熟制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技术[J]. 刘建,徐少安,周根友,沈锦根,陆虎华. 江苏农业学报, 2001(01)
  • [10]沿江稻区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及其高效技术途径研究[J]. 刘建. 南京农专学报, 2000(03)

标签:;  ;  ;  ;  ;  

稻田春玉米不同育种方法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