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45例鉴别治疗经验

病毒性心肌炎45例鉴别治疗经验

一、病毒性心肌炎45例辨证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詹鸿越[1](2012)在《从近30年相关文献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证治》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30年来有关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和用药的临床研究文献,期待从中发现并总结出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证型和用药规律,并尝试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证治,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方法:本课题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近30年有关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期刊文献。以[“病毒性心肌炎”AND(“中医”0R“中西医”)]为检索规则,对1981年1月至2011年1月的全部文献进行模糊检索,检得文献889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共有261篇文献被纳入研究。按照设定标准进行数据收集及规范化,形成Excel数据仓库,使用SPSS12.0及Weka3.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结果:所纳入的261篇文献,共有349条证型记录,涉及药物共160种,18大类,36小类,出现频次达3394次,证素11类。证型规律表现虚实夹杂证占大部分,其中以“气阴两虚,痰瘀热毒”、“邪毒内扰,气血阴阳亏虚,瘀血内阻”为主要代表。气虚、阴虚、热、毒及瘀为疾病的五大证素。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安神、解表、收涩及理气等功效的药物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具体药物包括甘草、麦冬、黄芪、丹参、五味子、生地黄、当归、人参、酸枣仁、党参、苦参、桂枝、金银花、连翘、太子参、川芎、板蓝根、茯苓及黄连等。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清热药、活血药、安神药、收涩药及补虚药常组成一方,联合使用,五味子、丹参、甘草、黄芪、麦冬、金银花及板蓝根等常被选为组方药物。结论:近30年来的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的文献中并未在中医诊断与疗效上达成明确共识或形成统一标准。但从这些文献中仍可发现无论是有关病因上还是病机上的论述,都有其相似性。基本上均强调毒邪致病为关键病因,而发病则与机体的状态关系密切;毒、虚、痰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贯穿疾病的始末;疾病证候多属虚实夹杂,治疗上以补虚、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立法,辅以安神、行气,并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

李敬华[2](2009)在《中医治疗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及示范应用研究》文中提出1背景与研究内容随着中医临床的快速发展,临床文献的发表量呈跳跃式增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医学文献轻而易举地海量呈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全面掌握有用信息成为制约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研究水平及深度的关键问题,知识服务取代传统的信息服务成为未来趋势。同时,现代医学已由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发展,大规模的文献评价工作已经被开展,目的是将科学、可靠、有临床价值的文献应用于临床、教学、科研和卫生方案的制定之中。但目前,中医临床文献评价基本上还处于借鉴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初步阶段,没有建立适合中医临床实际的评价方法,因此利用中医临床证据以支持临床决策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立适合中医自己的证据等级体系。中医治疗不同于西医,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方剂配伍是其特点,方剂配伍的合理性在临床文献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方剂之间既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相异,往往是围绕某些常见药物进行加减变化,这就是中医基本方的雏形,体现出了方剂群中内在变化规律,这是中医临床文献评价可以利用的切入点。根据以上现状分析,本研究以中医治疗文献的综合评价与利用为目的,通过中医治疗文献证据等级体系及方剂树形分析算法的建立,搭建起中医治疗文献评价的方法学基础,并对评价过程进行规范化处理,形成一套可操作的方剂数据综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搭建中医临床辅助决策平台以促进证据利用,最后以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文献为示范,进行证据评价与利用,以此对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学进行验证。2建立中医治疗文献证据等级体系临床证据等级划分是循证医学评价临床文献的重要依据。不同的临床研究设计是为了实现不同的目的,其证明因果关系的能力和预期的潜在偏倚都不尽相同,提供的证据可靠性也各不相同,为了获得最可靠证据需要对临床文献的质量划分等级。2.1西医临床证据等级划分方法与问题目前西医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临床证据等级划分方法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委员会的证据等级、美国国家临床指南交换所的证据等级、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等级。研究西医临床文献质量证据等级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证据分级是筛选海量临床信息以取得最优证据的有效方法,证据等级的划分方法随着实践领域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有别于西医理论与实践的中医临床来说,建立自己的证据等级体系是评价中医药临床治疗文献质量的必要条件。2.2中医治疗文献的证据等级划分方法与原则中医临床与现代医学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其坚持辨证论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临床检验,辨证论治体系已趋于成熟和稳定,成为中医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首先,本文以“辨证论治”作为评价中医临床治疗文献质量等级的第一要素,并将辨证论治的研究列为Ⅰ级证据,目的在于筛选一批合乎中医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并能体现中医治疗特色优势的文献,以便获得高质量临床治疗方案。有些研究文献虽然没有进行证候诊断,但在治疗过程中却应用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并根据病人症状的不同对方剂进行了一定的加减变化,这类文献在本研究中被定义为非严格辨证论治研究,由于其没有明确的证候诊断,难以进行同类证据的比较、分析、整合,故列为Ⅱ级证据。还有一些研究未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而是根据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或西药药理研究成果,将中药作为植物药使用,没有运用中医理论,这类文献在本研究中被定义为非辨证论治文献,列为Ⅲ级证据。在本研究中,Ⅱ、Ⅲ级文献一般不予利用。其次,本文以临床研究的类型作为治疗文献证据等级划分的第二要素。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各种临床研究方法由于设计、实施方案的不同,最终结果的可靠性也不同;而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各种临床研究方法在验证中医治疗方案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上有着不同的参考价值。RCT因其为群体性研究的最优设计所获得的结果最为可靠,故列为Ⅰa等级;其它临床试验方法,如非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等,获得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稍有不同,但均弱于RCT,故皆列为Ⅰb等级;专家经验总结一般均进行了较高的理论概括,有着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尤其是对有较深造诣专家治疗体会的高质量总结,浓缩了专家数十年实践积累的珍贵经验和教训,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因此列为Ⅰc证据;中医医案完整地记录了中医诊疗经过,其中往往夹杂特殊的辨证用药或特殊的诊疗情况,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相对较低,因此列为Ⅰd等级。最后,以设计方案及完成质量作为等级划分的第三要素。考虑到每种类型研究中均存在设计缺陷或实施不利的可能,故根据各自特点分别进行分析评价,如下所示。评分标准(暂定):每一项为1分,得分≥10分者为高质量文献。评分标准(暂定):每一项为1分,得分≥10分者为高质量文献。评分标准(暂定):每一项为1分,得分≥7分者为高质量文献。评分标准(暂定):每一项为1分,得分≥5分者为高质量文献。3.方剂树形分析算法中医临床治疗文献质量等级的建立,使得我们能够获得符合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高质量治疗文献,但高质量文献中的治疗方案很难是一致的,尤其是使用的方剂更是千差万别,其间的差别或很小,或相去甚远,这给最佳方案的筛选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尽管如此,高质量治疗文献使用的方剂间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是方剂“基本方”现象,即以某几个中药为核心进行加减变化,从而产生出一批相关方剂。如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成为六君子汤,再加木香、砂仁又组成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又构成了八珍汤等等,在这里四君子汤就是这一系列方剂中的基本方。因此,最佳方案的筛选可以利用“基本方”现象,从高质量方案群中获得其基本方,以此抓住某病证的中医治疗核心,发现适合大多数情况的基础方案。为此,本研究根据中医方剂数据结构特点,利用关联分析相关理论,建立了方剂树形分析算法,以建立中医方剂基本方的数学模型。3.1数学模型设变量a,将数据库中各方剂(m)和涉及的药物(n)进行编码,如方剂中包含某药物则am,n取1,不包含则am,n取0,以此对所有方剂及药物进行初次编码,组成n×m的二维矩阵A。3.2方剂树形算法基本规则规则一:方剂树由下至上生成。所有方剂都包含的中药为根节点,根节点不一定存在。规则二:如没有根节点,那么以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为主节点。包含主节点的方剂居于主干,形成主干集合;不包含主节点的方剂居于枝干,形成枝干集合。规则三:主干集合和枝干集合分别按规则循环计算,如集合中没有重复中药,则节点终止产生。规则四:如某几个中药出现频次一样多,则选取能够发出最多节点的中药为节点,即相似程度最高的节点。规则五:如某方剂参与下级节点生成而不能参与上级节点生成,则从所在集合中分离,并在下级节点之上、上级节点之下形成叶。3.2.3方剂树的图形性质性质一:中药出现频次与所在层级成反比,即药物的出现频率越多,其节点的层级越低。性质二:层级以及方剂树叶数与此枝干基本方的可信性呈正相关,某节点以上所有叶方剂的相似系数与该节点下基本方可行性呈正相关。性质三:树形图可以从主干按一定支持度和吻合度截取相应的基本方。4.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文献评价及利用示范检索1994年~2003年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主题词“心肌炎”,除外感染性、风湿性等非病毒性心肌炎文献及针灸、推拿、护理、药理等类文献,最后共纳入971篇。按照病、证、方、药模式从文献中抽取治疗方案数据,获得数据1155条方案。依据中医治疗文献等级对纳入的方案进行证据等级划分,获得各类证据结果如下:对文献中较多的10个证候,应用方剂树形分析算法进行分析,对获得的计算结果总结如下。基本方推荐方5.总结与创新性本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课题的子课题“基于临床文献数据独立评价中医临床效应的方法研究”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如何基于临床文献数据对中医药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为此本研究建立了中医治疗文献证据等级体系及方剂树形分析算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中医治疗文献分级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中医临床辅助决策平台,最后以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文献为例进行了示范性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提出符合中医实际并满足循证医学理论的中医治疗文献证据等级体系;提出针对中医方剂数据的分析工具——方剂树形分析算法。6.结语中医临床方案的评价是在中医界广泛引起注意但尚未深入开展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在此做了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冀望于对后来研究有所裨益。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仍有部分未能在博士期间完成,如评价标准的论证、软件的开发、数学计算的优化、平台的实用性论证、大规模的数据采集等,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研究。随着中医药临床信息量的不断增多,进一步研究适合该领域的数据挖掘方法,提高中医药数据的利用效率,促使传统的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使知识服务更多地为临床与科研决策提供参考,必将使中医药信息学在中医药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寨华[3](2006)在《基于临床数据分析的病毒性心肌炎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系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201例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病例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建立病毒性心肌炎病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交叉列联分析、构成比、转移概率矩阵等数据挖掘方法,利用SAS统计软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证候进行系统研究,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总结其证候特征,分析该病在发展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经研究得出:1.病毒性心肌炎基本证型有8个:邪毒侵心证、大气下陷证、痰阻心络证、心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阴虚火旺证及阴阳两虚证。2.急性期多见热毒侵心证、气阴两伤证;迁延期多见大气下陷证和气阴两虚证;慢性期多见大气下陷证和心血瘀阻证。3.病毒性心肌炎证候演变规律:急性期热毒侵心证在迁延期、慢性期主要演变为大气下陷证和心血瘀阻证;急性期湿热蕴结心脾证在迁延期主要演变为心脾两虚证和痰阻心络证,慢性期多演变为大气下陷证和心脾两虚证;急性期气阴两虚证在迁延期主要演变为大气下陷证或仍为气阴两虚证,慢性期多演变为心血瘀阻证和大气下陷证。

韩丽华,王振涛,尚东丽[4](2002)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西医对本病无特效疗法,而祖国医学注重整体调节,辨证治疗,显示出对本病治疗的良好前景。现将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胡丹丹[5](2019)在《病毒性心肌炎的磁共振量化分析及其在中医证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1.心脏磁共振(CMR)能够显示急性心肌炎心肌组织的特征性变化,其临床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9年,JACC提出了《心肌炎CMR诊断标准建议》即路易斯湖标准,但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MR定量组织标记技术能够对受累心肌进行量化分析。因此,本文旨在探求CMR定量组织标记技术在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VMC)时的应用价值以及CMR能否一站式完成对VMC的心脏功能和心肌病理改变的量化评估。2.比较VMC热毒冲心证及热伤心阴证患者的心脏磁共振常规序列(路易斯湖诊断)和量化评估值的差异,以期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确诊为VMC的患者19例(试验组),其中包含热毒冲心证患者11例和热伤心阴证患者8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3.0T超导磁共振机(Verio,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所有受试者行心脏核磁共振(C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WI序列、钆对比剂早期强化(EGE)和延迟强化(LGE)序列、初始和团注GD-DTPA后的T1-mapping、电影序列。采集层面包括左心室两腔心长轴、四腔心长轴、左心室短轴。获取CMR图像后进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每搏输出量(SV)、心室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测量每个节段初始的T1弛豫时间,团注GD-DTPA后的T1弛豫时间,通过绘制T1-mapping彩图测量细胞外容积分数(ECV)。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Origin2017软件作图。评价CMR定量组织标记技术对VMC的诊断价值,并比较热毒冲心证与热盛伤阴证各个参数之间的差别。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SV、EF、CO,初始的T1弛豫时间,团注GD-DTPA后的T1弛豫时间及ECV值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2.VMC中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患者比较,T2WI、EGE及LGE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3.VMC中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比较,心功能SV、EF、CO,初始的T1弛豫时间,团注GD-DTPA后的T1弛豫时间,ECV值及中医量化分数方面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CMR作为一种无创伤无辐射的检查能够对VMC进行量化评估,CMR定量组织标记技术可以为VMC的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和量化数据,且CMR能一站式完成对VMC的心脏功能和心肌病理改变的量化评估。2.VMC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的磁共振检查各参数间并无显着差异,因此,就本次试验结果来看,CMR对VMC患者证型区分尚未能提供客观化征象。

马娜,林琳[6](2017)在《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对照组45例,采用抗生素、营养心肌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及护理;实验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观察2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心肌酶谱AST、LDH、CK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计算临床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0.28%,优于对照组的70.83%(P<0.05);2组胸闷心痛,心悸乏力等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实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心肌酶谱AST、LDH、CK各指标均有所降低(P<0.05),且实验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利湿与清热并举,针对证型辨证施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曹永[7](2015)在《五参二连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五参二连颗粒对乳大鼠及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实验:制备Wistar乳大鼠心肌细胞,培养观察后随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测定五参二连颗粒心肌细胞毒性;另一部分在人工接种柯萨奇病毒B3后,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五参二连颗粒及利巴韦林不同剂量组。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TT法检测五参二连颗粒抗病毒效果。体内试验:建立BalB/c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利巴韦林组及五参二连颗粒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0只小鼠,各组小鼠均连续灌胃给药6天并观察一般情况,在末次给药2小时后终止实验,称重并根据检测要求采集标本,随后对所取标本进行心肌酶指标检测、脏器指数检测、NK杀伤细胞检测及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五参二连颗粒及利巴韦林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415.28±1.82μg/mL、376.49±2.77μg/mL;柯萨奇病毒B3感染乳大鼠心肌细胞后,ELISA法检测心肌损伤指标显示,五参二连颗粒在250μg/mL时与模型组及利巴韦林组相比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及肌红蛋白(MYO)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说明五参二连颗粒此浓度可明显减轻心肌细胞由病毒感染造成的损伤。MTT法检测五参二连颗粒抗病毒效果显示,五参二连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指数为13.02±0.94,体外抗病毒治疗指数明显高于利巴韦林组 6.93±0.93(P<0.05)。心肌组织光镜下检查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心肌外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灶,灶内可见心肌细胞坏死,偶见心肌细胞浊肿变性、肌纤维断裂等,模型组病理积分(3.02±0.3)与正常组相比P<0.01,表明造模成功;同时五参二连颗粒大、中剂量组病理积分与利巴韦林组相比P<0.01,说明五参二连颗粒在减轻柯萨奇病毒B3对小鼠心肌组织损伤方面优于利巴韦林。五参二连颗粒大、中剂量组及利巴韦林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有升高迹象,表明受试药物具有明显调节体内免疫作用(P<0.05);NK杀伤作用的检测结果表明五参二连颗粒大、中剂量均能提高NK细胞杀伤能力,与模型组及正常组相比P<0.05。小鼠心肌酶检测结果显示,五参二连颗粒大、中剂量组与模型组及利巴韦林组相比CK-MB、cTnI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五参二连颗粒大、中剂量可以保护心肌细胞,减轻CVB3导致的心肌损害,有助于心肌修复。结论:五参二连颗粒具有一定的抑制柯萨奇病毒B3增殖作用,可以减轻柯萨奇病毒B3造成的心肌损伤,并激发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张俊清,张军平[8](2011)在《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1978年1月~2010年1月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从符合研究标准的30篇文献中提取证候要素,对证候要素进行归类合并,总结证候类型。结果 143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共有证候要素9个,主要为气虚659例(45.80%),阴虚652例(45.31%),热(火)毒邪403例(28.01%);共有证候类型28种,主要为气阴两虚453例(31.48%)和邪毒侵心195例(13.55%)。全部病例中虚证774例(53.79%),虚实夹杂证170例(11.81%),实证495例(34.40%)。气虚、阴虚是主要的虚性证候要素;热(火)毒邪、瘀血、痰(湿)浊是主要的实性证候要素。结论气虚、阴虚、热(火)毒邪、瘀血、痰(湿)浊是病毒性心肌炎中较为重要的证候要素。邪(风、热)毒侵心、挟瘀挟痰伴气阴亏虚和气阴两虚、挟瘀挟痰伴阳亏血虚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两大基本证型。

董清科[9](2011)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订“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及专家论证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制订“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文献研究:参考循证医学原则,利用检索工具,采取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查找古今相关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对所搜集文献资料中关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逐项进行分析,汇总证型、证候、病因病机、选方及用药的各家认识,形成文献总结报告。专家问卷调查: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以信函形式向全国范围内遴选的40位专家发送调查问卷;对回收的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制订第二轮调查问卷;将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寄发给回复第一轮调查问卷的专家以及另外增补的专家,将此轮专家调查问卷回收后进行分析统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初稿。课题组就第二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制定出本指南初稿,邀请本行业4位专家审稿,吸收审稿意见后形成专家会议讨论稿。专家论证:邀请国内着名中医及中西医儿科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专家会议讨论稿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审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结果:通过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制订出较为科学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作为行业标准已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实施。

赵智高,刘小兰,朱德礼[10](201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越来越容易,但目前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以抗病毒、调节肌体免役、改善心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中医药在治疗上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对病毒性心肌炎病情的控制以及从根本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在治疗上无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法,且在剂型尚不如西医方便。

二、病毒性心肌炎45例辨证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心肌炎45例辨证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从近30年相关文献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证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病因
        二、病理生理
        三、辅助诊断
        四、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概况
        一、分期论治
        二、脏腑辨证
        三、分型论治
        四、中药针剂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文献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来源
        三、文献纳入标准
        四、文献排除标准
        五、数据的收集及规范化
        六、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总体证型分布统计
        二、总体用药规律统计
        三、总体证素规律统计
        四、聚类分析结果
        五、关联规则挖掘用药规律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毒邪是疾病发病的关键,机体状态影响发病
        二、毒邪与正气相争,痰瘀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三者相互胶结
        三、气血阴阳亏虚,痰热瘀毒是疾病的基本证型
        四、补虚、化瘀、清热解毒法为主要的治法
        五、用药的探讨
    第四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医治疗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及示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1章 引言:问题与挑战
    1.1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医药发展
    1.2 中医药知识服务与循证医学
    1.3 建立符合中医实际的证据等级体系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第2章 临床证据等级体系与中医药
    2.1 临床证据等级体系的内涵
    2.2 临床证据等级体系的历史演化
    2.3 对中医药的启示
    2.4 各类研究证据在中医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价值
    2.5 现行证据等级体系与中医治疗方案评价
第3章 中医治疗文献证据等级体系
    3.1 中医治疗的特点
    3.2 中医治疗文献评价的特殊性
    3.4 中医治疗文献证据等级划分原则及方法 #4l
    3.5 中医治疗文献等级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第4章 方剂"基本方"理论及树形分析算法原理
    4.1 "基本方"的理论基础
    4.2 "基本方"在方剂治疗方案评价中的意义
    4.3 "方剂树形分析算法"与基本方
    4.4 "方剂树形分析算法"的过程与规则
    4.5 方剂树形结构图生成实例
    4.6 方剂树的图形性质与作用
    4.7 方剂树形分析算法的性能及对比分析
    4.8 方剂树形分析算法的特色与创新
第5章 中医方剂数据综合利用方法
    5.1 获得临床文献并建立数据库
    5.2 文献筛选
    5.3 质量方案筛选
    5.4 治疗方案抽取
    5.5 方案按病证归类
    5.6 树状结构图及基本方分析
    5.7 层级及相似性分析
    5.8 分析并提出推荐方案
第6章 中医临床辅助决策平台的开发设计
    6.1 平台设计目的和基本功能
    6.2 中医临床辅助决策平台的开发
    6.3 平台界面展示
    6.4 中因临床辅助决策平台的功能及特色
第7章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文献评价及利用示范
    7.1 获得证据
    7.2 评价证据
    7.3 利用证据
        7.3.1 Ⅰa级证据的数据分析
        7.3.2 全部Ⅰ级证据的数据分析
        7.3.2.1 外感风热
        7.3.2.2 火热证候
        7.3.2.3 气滞血瘀证候
        7.3.2.4 湿热证候
        7.3.2.5 痰热证候
        7.3.2.6 痰湿证候
        7.3.2.7 血虚证候
        7.3.2.8 阳虚证候
        7.3.2.9 阴虚内热证候
        7.3.3 小结
第8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一) 中医临床文献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及方法分析
    (二) 方剂"基本方"现象及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探讨
    (三) 方剂"基本方"理论及"方剂树形分析工具"的开发设计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临床数据分析的病毒性心肌炎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古代文献记载
    二、现代医家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分型辨证
        (三) 以期分证
        (四) 心电图改变
    三、立题依据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
        (二) 诊断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制定临床病例报告表(CRF)
        (二) 建Access数据库
        (三) 病例采集点的选择
        (四) 数据库病例采集
        (五) 统计分析软件
        (六) 统计分析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结果
        (一) 20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基本情况
        (二) 20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或诱发原因
        (三) 20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状、体征频数分布
        (四) 证候的聚类及变量在证候的分布情况
        (五) 各期证候演变情况
    四、讨论
        (一)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特点
        (二) 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特点
        (三) 病毒性心肌炎的证候类型及证候特征
        (四) 病毒性心肌炎的证候演变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原创性声明

(5)病毒性心肌炎的磁共振量化分析及其在中医证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病毒性心肌炎及其辅助检查
        1.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
        1.2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2. 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2.1 实验室检查
        2.2 心电图
        2.3 心脏超声
        2.4 心内膜心肌活检
        2.5 心脏核磁共振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 病因病机
        1.1 古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研究
        1.2 当代中医学者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研究
        2. 辨证论治
        2.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2.2 中医辨证分期治疗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数及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方法
        1.6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成像设备
        2.2 检查方法
        2.3 图像及数据处理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3.2 病毒性心肌炎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的比较
    4.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CMR序列陈述及结果分析
    2. 病毒性心肌炎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3.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6)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实验组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比较
3 小结

(7)五参二连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理论研究
        1.1. 历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
        1.2. 中医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3. 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1.4.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机制研究
        1.5. 总结
        参考文献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概况
        1.1. 病毒性心肌炎的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1.3.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1.4. 诊断
        1.5. 治疗
        1.6. 预后与转归
        1.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五参二连颗粒体外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二、五参二连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6.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1. 五参二连颗粒辩证论治的处方依据
    2. 五参二连颗粒组成及方解
    3. 组方药物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全文结论
    6. 研究创新点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1.4 资料提取情况
    1.5 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归类合并原则 (自拟)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2.2 证候类型分布情况
    2.3 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2.4 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2.4.1 虚证、虚实夹杂、实证证候类型中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2.4.2 各证候类型中证候要素的组合规律
3 讨论

(9)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献研究
    1. 选择数据库
    2. 制定检索策略
    3. 文献筛选
    4. 软指标的筛选
    5. 研究内容
    6. 文献研究结果归纳
二、专家问卷调查(德尔菲法)
    1. 编制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2. 选择专家组
    3. 调查方法
    4. 建立数据库
    5. 统计方法
    6. 形成初稿
三、各轮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1. 问卷设计
    2. 专家积极系数
    3. 第一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4. 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5. 第三轮调查
四、专家论证会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七、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病毒性心肌炎45例辨证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近30年相关文献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证治[D]. 詹鸿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2]中医治疗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及示范应用研究[D]. 李敬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1)
  • [3]基于临床数据分析的病毒性心肌炎证候演变规律研究[D]. 刘寨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10)
  • [4]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进展[J]. 韩丽华,王振涛,尚东丽. 中国医药学报, 2002(08)
  • [5]病毒性心肌炎的磁共振量化分析及其在中医证型中的应用[D]. 胡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J]. 马娜,林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1)
  • [7]五参二连颗粒对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曹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4)
  • [8]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J]. 张俊清,张军平. 中医杂志, 2011(13)
  • [9]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 董清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5)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进展[J]. 赵智高,刘小兰,朱德礼. 内蒙古中医药, 2011(07)

标签:;  ;  ;  ;  ;  

病毒性心肌炎45例鉴别治疗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