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镍

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镍

一、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体镍(论文文献综述)

李冏晛[1](2021)在《纳米孪晶、纳米晶/非晶Ni-Mo合金的结构稳定性及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纳米晶体材料随晶粒尺寸减小,晶界体积分数不断增加,尤其是当晶粒尺寸降至极小尺度(<10 nm),晶界对材料的变形机制、结构稳定性乃至力学行为的影响都愈加显着。极小晶粒尺寸下,材料的变形机制更加复杂,全位错、不全位错、晶界行为甚至剪切带相互竞争,除晶粒尺寸外,微观结构、成分、加载方式、温度等因素都有可能改变其变形机制,继而影响其力学行为。同时,晶粒尺寸降至极限,是否会引入非晶结构,继而对极小纳米晶体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本工作在前续电沉积极小晶粒尺寸Ni-Mo合金的研究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具有极小晶粒尺寸的柱状纳米孪晶Ni-12.5at.%Mo在单轴拉伸加载方式下的变形机制及结构演变,以及通过调控成分获得的具有极小晶粒尺寸纳米晶/非晶复合结构的Ni-26.0 at.%Mo合金的结构稳定性、力学行为以及变形机制。首先利用直流电沉积制备出具有极小晶粒尺寸柱状纳米孪晶Ni-12.5 at.%Mo合金,结合X射线衍射技术(XRD)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等进行微观结构表征,研究了单轴拉伸加载方式下纳米孪晶Ni-Mo合金的力学行为及结构演变规律,分析了其变形机制;其次利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在Ni中引入更多的Mo原子制备出具有极小尺寸纳米晶/非晶复合结构Ni-26.0 at.%Mo合金,并利用TEM、纳米束衍射(NBED)及能谱分析(EDS)等手段研究其结构、成分分布及相应的变形机制;最后对Ni-26at.%Mo的退火硬化行为进行研究,探索Ni-Mo合金的极限硬度,相应的结构演变、变形机制及硬化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极小晶粒尺寸柱状纳米孪晶Ni-12.5 at.%Mo合金样品的晶粒尺寸为8±1.7 nm、孪晶片层厚度为1.3±0.5nm。在单轴拉伸条件下,加载方向平行于孪晶面时,可获得2.11±0.17GPa的屈服强度及13.8%±1.9%断裂伸长率,具有超高强度和很好的变形能力。拉伸过程中出现各向异性晶粒长大及显着的退孪生,织构从初始的<111>丝织构演变为具有孪晶关系的(111)<110>和(111)<011>板织构。分析表明,极小晶粒尺寸柱状纳米孪晶Ni-Mo合金的拉伸变形可能由贯穿位错主导(Threading dislocation),贯穿位错不仅可以解释获得的超高拉伸强度,而且可以很好地解释从<111>面内织构到面外织构的演化。其超高强度主要决定于极小的孪晶片层厚度,而极小的晶粒尺寸则主要体现在其织构的演变上。2.与直流电沉积不同,脉冲电沉积中糖精与1,4-丁炔二醇组合添加剂的加入并不能持续降低晶粒尺寸或提高Mo含量,这主要源于其与Mo还原的三元前驱体在阴极上的吸附竞争。降低镀液pH可有效增加镀层中的Mo含量,因为pH值决定了 Mo的三元络合物前驱体浓度。通过调节溶液pH值并优化脉冲电沉积参数成功制备出Ni-26.0 at.%Mo合金,与具有单一极小纳米晶结构的Ni-21.5 at.%Mo相比,结构中出现了非晶相,为纳米晶界面包围着纳米晶/非晶混合区域的复合结构。这一复合结构对应化学成分的不均匀:纳米晶界面为低Mo区,Mo含量约为12 at.%,而纳米晶/非晶混合区域对应24-28 at.%的高Mo区。3.具有纳米晶/非晶混合结构的Ni-26.0 at.%Mo合金的显微硬度为7.04±0.11 GPa,比单一极小尺寸纳米晶结构的Ni-21.5 at.%Mo硬度提升40%。显微硬度压痕表面下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Ni-26.0at.%Mo合金塑性变形过程发生显着的非晶晶化,非晶晶化程度随距压痕表面距离变远而逐渐减弱。非晶相的引入抑制了纳米晶晶界迁移等晶界活动导致的软化,同时由于非晶晶化伴随着原子扩散抑制了剪切带的形成,避免了应变局域化的发生,使其表现出比单一纳米晶结构更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及更高硬度。与极小晶粒尺寸纳米晶类似,具有纳米晶/非晶混合结构的Ni-26.0 at.%Mo合金同样表现出显着的退火硬化效应,适当退火获得的极值硬度可高达12.87±0.21 GPa,比单一纳米晶提高1.5 GPa,极值退火温度提高50℃。显示了合金元素Mo在调控结构稳定性及力学性能上的重要作用。极值硬度对应的微观结构中出现了大量孪晶、层错以及密排六方结构,表明不全位错的密集活动可能是获得超高硬度的主要原因,同时第二相Ni3Mo的出现可能对提高结构稳定性及硬度有所贡献。

闾雪娇[2](2020)在《新型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负载钯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改性催化材料,以往多孔钯材料所采用的多孔支撑材料尺寸较大,因此研究钯颗粒在纳米孔径模板上的负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将钯纳米颗粒负载到AAO模板上,制备成真正意义上的钯纳米多孔催化材料,并研究其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性能。本文在0.3 mol/L H2C2O4溶液和20 wt%H2SO4中制备AAO模板,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制备成了 Pd@AAO纳米催化剂。通过场扫描电镜(FESEM)和交流阻抗测试技术(EIS)探讨了沉积时间和沉积电压对Pd@AAO微观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H2O2催化分解过程中气泡的生成情况探究不同工艺下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实验过程中,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了不同参数下如电压、温度、氧化时间制备得到的AAO模板的孔径参数。最后分别在H2C2O4和H2SO4中选取了孔径均匀,有序度高的两个AAO模板,它们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00 nm和20 nm,厚度分别为1μm和13 μm。利用交流阻抗谱图比较了沉积工艺对Pd@AAO沉积效果的影响,从模板的修饰和电化学沉积的控制参数两个方面对工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板中Pd在孔道中的沉积量较少,只显示出了体现AAO模板结构特征的峰值。H2C2O4模板中,最佳的扩孔时间在2~3 min,此时相位角峰值最明显为67°;H2SO4模板中,由于模板有序性的提高,预阳极氧化后的相位角峰值更明显。电化学沉积控制参数设置为沉积时间、电流波形、电压大小。交流电沉积过程中存在最佳的沉积时间,H2C2O4模板中是30s,H2SO4模板中是10min。另外还发现,H2C2O4模板中直流电沉积时间越长,H2SO4模板中沉积电压为-0.1 V时,阻挡层的响应最明显。EDX表明,Pd主要分布在孔道的上部并且采集到的含量达到0.9 wt%和0.7 wt%,孔道中、底部含量为0.2 wt%。用金相显微镜跟踪拍摄催化剂表面H2O2分解产生的气泡,它们的增长规律受到纳米钯的沉积状态的影响,并且增长和减小的规律符合抛物线的形状。不同催化剂气泡的消失时间不同,反应10 min时最大的气泡直径达到130 μm,最小的在20 s时接近0μm。同一个催化剂上,个别气泡在增长时会存在S型波动的现象,气泡出现时间较慢而增长速率很快,反应10 min时达到140 μm,这与孔道中H2O2的扩散有关。另外,催化剂的失活测试中发现,气泡的数量明显减少,增长速率变慢。

张鸣显,赵彦杰,张娜,于升学[3](2017)在《工艺参数对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镍晶粒粒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0.05 cm2的玻碳材料上利用双脉冲法电沉积纳米晶体镍。在主要成分为300 g/L NiSO4·6H2O,45 g/L NiCl2·6H2O,40 g/L H3BO3,5 g/L C7H5NO3S,0.05 g/L C12H25NaO4S的镀液中,把晶粒粒径当成研究标准,通过调整脉冲工艺参数,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即脉冲平均电流密度9 A/dm2、脉冲占空比r正=30%、r反=10%、T正=100 ms、T反=10 ms、脉冲频率1 kHz、镀液θ为55℃、pH为1.5。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利用双脉冲法在玻碳材料上获得了平均粒径在18 nm的纳米晶体镍。

赵彦杰[4](2014)在《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纳米晶体镍及其合金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采用新型玻碳材料为基底,运用周期换向双脉冲法,在玻碳材料上电沉积纳米晶体镍及Ni-W合金,并着重分析研究脉冲工艺参数对纳米晶体镍及Ni-W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电化学性能、平均晶粒尺寸等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测试确定最优工艺条件,比较其电催化氧化性能,制备表面致密、性能优良的催化材料。电化学、XRD测试,确定了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纳米晶体镍的最优工艺条件:NiSO4·6H2O300g/L、NiCl2·6H2O45g/L、脉冲平均电流密度为70mA/cm2、脉冲占空比为30%、脉冲频率为1000Hz、pH为1.5、温度为55℃。制备的电沉积层致密平整、连续均匀,呈现典型的面心立方结构(fcc),晶面(111)、(200)共择优生长,形成20nm左右的团簇结构,平均粒径尺寸最小且晶格参数不变。分析并推测出玻碳材料电沉积纳米晶体镍的沉积机理、电催化氧化甲醇的机理。实验确定了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纳米晶体Ni-W合金最优工艺条件:NiSO4·6H2O15g/L、Na2WO4·2H2O30g/L、脉冲平均电流密度为100mA/cm2、脉冲占空比为30%、脉冲频率为100Hz、pH为7、温度为55℃。经过XRD、EDS、TEM、SEM表征,实现了Ni-W合金共沉积,且W含量相对较大。电沉积层更加致密平整、连续均匀。Ni-W合金与纯Ni相比选区电子衍射环从稀疏的衍射点逐渐变得均匀、密实的衍射环,这也与晶粒粒径尺寸减小的转变是吻合的;Ni-W合金中2θ衍射角发生偏移并接近Ni衍射峰,形成了一种以Ni为溶剂W为溶质的置换型固溶体结构,并且是Ni的典型的面心立方结构(fcc),表明W的加入并没有改变Ni的面心立方结构。循环伏安曲线、交流阻抗测试,分析Ni、Ni-W合金最优条件下的沉积机理、催化机理。在沉积机理研究中,Ni-W合金是纯Ni氧化还原峰的4倍左右,更有利于催化剂的生成;发现Ni-W合金与纯Ni相比电催化氧化甲醇的性能更好,为纯Ni的3倍左右;Ni、Ni-W合金交流阻抗图谱都显示出高频部分的特征阻抗半圆与低频部分的特征直线,但Ni-W合金交流阻抗图比纯Ni要小,阻抗值小,表明制备的Ni-W合金层性能更加优良。

葛文,肖修锋,王颜[5](2010)在《双向脉冲电镀纳米级镍镀层耐腐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了普通光亮镍镀层,同时用双向脉冲电镀制备了纳米级镍镀层。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镀层的晶粒尺寸、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通过孔隙率测定、盐雾试验、静态浸泡腐蚀失重试验和电化学方法等测试了镀层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双向脉冲电流制备的纳米级镍镀层的耐蚀性明显优于普通直流镍镀层。

冯冲[6](2009)在《离子交换树脂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及电化学方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据已报道的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中,多选用尿素、氢氧化钠、氨水等作为沉淀剂,使用这些沉淀剂的优点是成本低廉,易于化学计量,镁的沉淀率高,但是使用此类沉淀剂合成氢氧化镁的同时溶液中剩余的阴离子洗除困难,一方面可能影响产物的纯度,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清洗废水,污染环境,浪费水资源。本文选用了阴离子交换树脂为沉淀剂,在生成沉淀的同时将干扰离子置换到树脂上,解决了以往沉淀法阴离子洗脱困难的问题,降低了水耗和成本。本文以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交换介质、MgCl2为原料,在水浴搅拌条件下制备了高纯超细氢氧化镁,并以微机差热天平、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纯度等进行了表征;最后初步探索了电化学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的试验。在保持其他反应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分别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溶液浓度进行实验,确定60℃为制备超细氢氧化镁的最佳反应温度,确定16h为制备超细氢氧化镁的最佳反应时间,确定0.1mol/l为制备超细氢氧化镁的最佳反应浓度。对优化反应条件下所制备的超细氢氧化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的氢氧化镁分散性较好,形貌规则,晶粒为规则的多边形片状结构,平均晶粒约为18nm左右。本方法制备的氢氧化镁热分解温度在300℃以上,适合做阻燃材料。本文还初步探索了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的反应条件。该方法采用自制的阴阳极交叉排布的电解反应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以D113大孔弱酸性树脂为模板,以氯化镁为原料进行电解直接合成超细氢氧化镁。通过对反应电流和电压的控制,初步确定在电流为4A,电压为20V时,能够制备出纯度较高,形貌较为规则的六方片状的超细氢氧化镁。

丘国平[7](2009)在《电沉积纳米镍及镍钴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改进的Watts溶液作为电解液,通过直流电沉积法制备出了一组晶粒尺寸从257nm (超细晶)到16 nm的Ni和一种Co含量为24.7%的纳米晶Ni-Co合金。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电沉积Ni的晶粒尺寸分布从双峰分布到宽分布,最终到均匀分布;其晶体学结构从显着(200)晶面生长织构逐渐地转变为各向同性生长,而且衍射峰逐渐宽化。拉伸实验结果表明,电沉积纳米晶Ni存在一个最佳的晶粒尺寸区域(28-41nm),在这个晶粒尺寸区域的纳米Ni同时具有高的强度和好的塑性。当晶粒尺寸进一步减小到22 nm和16 nm后,其塑性迅速降低,同时强度也发生降低的趋势。电沉积纳米晶Ni-24.7%Co合金具有均匀的晶粒尺寸分布5-45 nm,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8 nm,具有单一面心立方相结构。在应变速率范围1.35×10-5-4.17×10-1s-1内,纳米晶Ni-24.7%Co合金同时具有高的强度(1813?2232 MPa)和好的韧性(6%-9.6%),这与添加Co元素引起的固溶强化以及层错能降低有关。Ni-24.7%Co合金的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为0.029,激活体积约为13b3,由此可以推测其变形机制主要以晶界发射位错运动为主。

张含卓[8](2008)在《块体电沉积纳米晶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行为》文中指出提出一种无毒碱性电解液制备块体纳米晶Cu,对工艺参数如添加剂、电流密度和pH值的影响作了分析。采用该方法制备了三种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33 nm、90 nm和200 nm的纳米晶Cu,以及一种晶粒尺寸宽分布的纳米结构Cu。室温拉伸实验表明,33 nm Cu的强度极高,然而在塑性变形的初期即发生脆性断裂;90 nm Cu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塑性;200 nm Cu的塑性随应变速率的升高显着增大,这与其应变硬化能力和颈缩过程的剪切局部化机制有关;拓宽纳米晶体材料的晶粒尺寸分布是改善其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采用脉冲电刷镀制备的大块25 nm Cu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应变速率敏感性。室温压缩实验表明,其变形机制在不同应变速率下发生转变。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晶粒尺寸、晶界结构和应变速率均是影响纳米晶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机制的重要因素。

于杰[9](2007)在《电沉积纳米镍的制备及力学和耐腐蚀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制备纳米晶体镍及其力学性能和在AZ91D镁合金上电沉积纳米镍的耐蚀性能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直流电沉积方法制备纳米晶体镍。制备的纳米晶体镍的致密度达到99.4±0.5%。其平均晶粒大小为40nm;显微应变为0.39%;且其具有{200}织构;还得到特别的显微结构。纳米晶体镍在室温和应变速率为1.04×10-3下所测得强度为1200MPa;同时测得其塑性可提高到7.5-8.3%。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纳米晶体镍塑性之所以能有较大的提高,是由应变硬化时位错运动和拉伸失稳后产生的集体晶粒旋转所引起的。同时在以化学镀镍层为保护层的AZ91D镁合金基体上电沉积纳米镍来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纳米镍层的显微硬度远高于AZ91D镁合金。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在所研究的镁合金上镀层中纳米镍镀层具有最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和最大的腐蚀电位。而且在本文中的快速腐蚀实验中AZ91D镁合金上的纳米镍镀层表现出很好的耐蚀性。这种镁合金上纳米镍镀层的耐蚀性能提高是由其良好的晶体结构和镀层中少孔性所引起的。

许姣姣[10](2007)在《电沉积制备纳米晶镍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晶粒尺寸小于100nm的纳米晶体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米晶材料因自身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和界面等特殊效应,表现出与传统材料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材料”,是科学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与其它制备方法相比,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材料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容易大量制备金属、合金和复合材料的纳米晶;工艺参数容易控制,沉积温度低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学者及工业部门的关注。本论文主要是在电沉积纳米晶镍的基础上,研究电沉积的工艺参数以及电解液成分对沉积过程以及阴极极化的影响,以及纳米晶镍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工作中,主要通过实验用正交法确定电沉积过程的最佳组成和工艺条件,即采用Watt型电解液,在电流密度为5A/dm2以上,控制温度和溶液pH值即可获得纳米结构的镍沉积物,并且讨论了电解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及温度、溶液pH值、电流密度及搅拌对纳米晶镍电沉积的影响。在第二部分工作中,主要是进行一些分析测试工作,利用电化学测试仪研究了电解液成分、电沉积工艺参数及添加剂(硫脲)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影响,探讨了极化机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研究了温度、添加剂(硫脲)和电流密度对电沉积纳米晶镍样品的微观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的影响,发现电流密度是影响晶粒尺寸以及沉积层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它影响沉积层的择优取向,高电流密度下,择优取向面为(200)晶面,低电流密度下,呈现(111)和(200)的双择优取向,另外添加剂(硫脲)的加入,也会改变沉积物的择优取向;通过Tafel极化曲线测试和交流阻抗实验对比研究了常规镍与纳米晶镍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发现纳米晶镍的耐蚀性比起常规镍有大幅的下降,分析认为可能是纳米结构的镍其晶界处镍原子数增加,参与反应的镍原子数增加,同时,有利于氧的自由传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腐蚀性介质的侵蚀,另外添加剂的加入致使样品中含有微量的硫,使得耐蚀性又略有下降。

二、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体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体镍(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孪晶、纳米晶/非晶Ni-Mo合金的结构稳定性及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极小尺寸纳米金属材料
    1.2 纳米孪晶材料
        1.2.1 纳米孪晶材料的微观结构
        1.2.2 纳米孪晶材料的强塑性
        1.2.3 纳米孪晶材料的变形机制
        1.2.4 纳米孪晶材料的尺寸效应
    1.3 纳米晶/非晶复合材料
        1.3.1 纳米晶结构材料
        1.3.2 非晶结构材料
        1.3.3 纳米晶/非晶复合材料的性能
        1.3.4 纳米晶/非晶混合结构材料的制备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及试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
    2.2 微观结构及成分表征方法
        2.2.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
        2.2.2 X射线衍射(XRD)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4 能谱分析(EDS)及化学成分分析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6 旋进电子衍射技术(PED)
    2.3 力学性能测试
        2.3.1 单轴拉伸
        2.3.2 显微硬度
    2.4 退火实验
    2.5 电化学测试
第三章 柱状纳米孪晶Ni-12.5 at.%Mo合金的拉伸行为
    3.1 引言
    3.2 沉积态样品的微观结构
    3.3 拉伸性能
    3.4 拉伸过程微观结构演化
        3.4.1 拉伸断口形貌
        3.4.2 各向异性晶粒长大
        3.4.3 退孪生
        3.4.4 织构演变
    3.5 分析与讨论
        3.5.1 退孪生
        3.5.2 热力学分析
        3.5.3 拉伸强度与变形机制
        3.5.4 变形机制与织构演变
    3.6 小结
第四章 纳米晶/非晶混合结构Ni-26 at.%Mo合金的制备及微观结构表征
    4.1 引言
    4.2 脉冲电沉积参数对Ni-Mo合金Mo含量的影响
        4.2.1 添加剂在脉冲电沉积过程中对Ni-Mo合金成分的影响
        4.2.2 脉冲电沉积参数对Ni-Mo合金成分的影响
        4.2.3 镀液pH值对Ni-Mo合金成分的影响
        4.2.4 分析与讨论
    4.3 Ni-26 at.%Mo合金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微观结构表征
        4.3.1 化学成分分析
        4.3.2 Ni-26 at.%Mo的XRD微观结构表征
        4.3.3 Ni-26 at.%Mo的TEM微观结构表征
        4.3.4 分析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纳米晶/非晶混合结构Ni-26 at.%Mo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5.1 引言
    5.2 Ni-26 at.%Mo合金的机械稳定性及力学行为
        5.2.1 硬度
        5.2.2 微观结构演化
        5.2.3 化学成分分布
        5.2.4 分析与讨论
    5.3 Ni-26 at.%Mo合金的热稳定性和极值硬度
        5.3.1 Ni-26 at.%Mo合金的热稳定性
        5.3.2 退火硬化
        5.3.3 退火态Ni-26 at.%Mo合金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
        5.3.4 分析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新型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负载钯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研究现状
        1.2.1 纳米金属材料的物化性质
        1.2.2 负载型纳米金属材料分类
    1.3 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的精准控制
        1.3.1 物理法制备金属纳米催化剂
        1.3.2 电沉积法制备金属纳米催化剂
        1.3.3 物理沉积与电化学沉积方法的比较
    1.4 Pd纳米功能材料的微观结构控制方法
        1.4.1 Pd纳米颗粒的控制方法
        1.4.2 Pd纳米薄膜的控制方法
        1.4.3 Pd纳米线的控制方法
        1.4.4 Pd金属纳米管的控制方法
    1.5 负载型纳米金属催化剂中过氧化氢分解
        1.5.1 过氧化氢催化分解的应用
        1.5.2 H_2O_2催化分解相关理论与模型
        1.5.3 不同受体上H_2O_2分解反应机理
        1.5.4 H_2O_2催化分解的影响因素
        1.5.5 催化剂孔道研究进展
        1.5.6 孔道中的微泡研究进展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草酸电解液中Pd@AAO催化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AAO模板的制备
        2.2.3 电化学沉积制备Pd@AAO催化剂
    2.3 AAO模板与Pd@AAO催化剂的表征
        2.3.1 AAO模板的表征
        2.3.2 Pd@AAO催化剂的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AAO模板氧化时间的确定
        2.4.2 扩孔时间对Pd@AAO直流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2.4.3 不同直流沉积时间对Pd@AAO沉积效果的影响
        2.4.4 不同交流沉积时间对Pd@AAO沉积效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酸模板制备工艺对Pd@AAO催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AAO模板扩孔对Pd@AAO催化性能的影响
        3.3.2 沉积时间对 Pd@AAO催化性能的影响
    3.4 Pd@AAO对H_2O_2催化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电解液中Pd@AAO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AAO模板的制备
        4.2.3 电化学沉积制备Pd@AAO催化剂
    4.3 AAO模板与Pd@AAO催化剂的表征
        4.3.1 AAO模板的表征
        4.3.2 Pd@AAO催化剂的表征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AAO模板扩孔时间的确定
        4.4.2 模板的有序度对Pd@AAO沉积效果的影响
        4.4.3 直流沉积电压对Pd@AAO沉积效果的影响
        4.4.4 交流沉积时间对Pd@AAO沉积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酸模板制备工艺对Pd@AAO催化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直流沉积电压对Pd@AAO催化性能的影响
        5.3.2 交流沉积时间对Pd@AAO催化性能的影响
        5.3.3 Pd@AAO催化剂的失活性能测试
    5.4 Pd@AAO对H_2O_2催化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工艺参数对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镍晶粒粒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电沉积纳米晶体镍的制备
    1.2 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玻碳电极活化处理
    2.2 脉冲平均电流密度的影响
    2.3 脉冲占空比的影响
    2.4 脉冲频率的影响
    2.5 镀液温度的影响
    2.6 镀液p H的影响
    2.7 最优条件下玻碳材料电沉积镍的表面形貌
3 结论

(4)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纳米晶体镍及其合金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与纳米科技
        1.2.1 纳米简介
        1.2.2 纳米材料特性与应用
    1.3 纳米材料制备
        1.3.1 机械合金法
        1.3.2 非晶晶化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电沉积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装置
    2.5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性能分析方法
        2.5.1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电化学性能分析
        2.5.2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XRD 分析
        2.5.3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TEM 分析
        2.5.4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SEM 分析
        2.5.5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EDS 分析
第3章 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纳米晶体镍
    3.1 实验基础配方条件
    3.2 玻碳材料处理工艺
    3.3 脉冲平均电流密度对玻碳材料电沉积层性能的影响
        3.3.1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XRD 分析
        3.3.2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3.3.3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电化学性能分析
    3.4 脉冲占空比对玻碳材料电沉积层性能的影响
        3.4.1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XRD 分析
        3.4.2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3.4.3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电化学性能分析
    3.5 脉冲频率对玻碳材料电沉积层性能的影响
        3.5.1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XRD 分析
        3.5.2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3.5.3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电化学性能分析
    3.6 pH 对玻碳材料电沉积层性能的影响
        3.6.1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XRD 分析
        3.6.2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3.6.3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电化学性能分析
    3.7 温度对玻碳材料电沉积层性能的影响
        3.7.1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XRD 分析
        3.7.2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3.7.3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电化学性能分析
    3.8 最优条件下玻碳材料电沉积层性能分析
        3.8.1 最优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条件
        3.8.2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电化学性能分析
        3.8.3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TEM 分析
        3.8.4 玻碳材料电沉积层 SEM 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纳米晶体 NI-W 合金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条件
    4.3 脉冲平均电流密度对电沉积 Ni-W 合金性能的影响
        4.3.1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 XRD 分析
        4.3.2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4.3.3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电化学性能分析
        4.3.4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最小晶粒尺寸 EDS 分析
    4.4 脉冲占空比对电沉积 Ni-W 合金性能的影响
        4.4.1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 XRD 分析
        4.4.2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4.4.3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电化学性能分析
        4.4.4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最小晶粒尺寸 EDS 分析
    4.5 脉冲频率对电沉积 Ni-W 合金性能的影响
        4.5.1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 XRD 分析
        4.5.2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4.5.3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电化学性能分析
        4.5.4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最小晶粒尺寸 EDS 分析
    4.6 温度对电沉积 Ni-W 合金性能的影响
        4.6.1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 XRD 分析
        4.6.2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平均晶粒尺寸分析
        4.6.3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电化学性能分析
        4.6.4 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最小晶粒尺寸 EDS 分析
    4.7 最优条件下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性能分析
        4.7.1 最优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 Ni-W 合金条件
        4.7.2 最优条件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 XRD 分析
        4.7.3 最优条件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电化学性能分析
        4.7.4 最优条件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 EDS 分析
        4.7.5 最优条件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 TEM 分析
        4.7.6 最优条件玻碳材料电沉积 Ni-W 合金 SEM 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双向脉冲电镀纳米级镍镀层耐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
    2.1 材料及工艺条件
    2.2 镀层晶粒尺寸
    2.3 孔隙率
    2.4 腐蚀液静态浸泡腐蚀试验
    2.5 盐雾腐蚀试验
    2.6 电化学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晶粒尺寸
    3.2 表面形貌
    3.3 孔隙率
    3.4 静态浸泡腐蚀试验
    3.5 盐雾腐蚀试验
    3.6 电化学测试
        3.6.1 极化曲线
        3.6.2 电化学阻抗谱
4 结论

(6)离子交换树脂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分析表征手段
第一章 超细氢氧化镁及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进展
    1.1 超细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1.1.1 物理法
        1.1.2 化学法
        1.1.3 团聚问题
    1.2 氢氧化镁的用途
        1.2.1 无机阻燃剂
        1.2.2 环保领域的应用
        1.2.3 氢氧化镁在监测物质方面的应用
        1.2.4 其它方面的应用
        1.2.5 发展前景展望
    1.3 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进展
        1.3.1 离子交换—沉淀反应
        1.3.2 离子交换—络合反应
        1.3.3 离子交换—水解反应
        1.3.4 电化学离子交换(EIX)
    1.4 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电化学沉积法
        1.4.2 模板辅助沉积法
    1.5 电化学制备纳米晶体的影响因素
    1.6 小结
第二章 离子交换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的研究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表征方法
        2.3.1 热重分析(TG-DTA)
        2.3.2 XRD(X-ray diffraction)
        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 实验方法
    2.5 实验装置
    2.6 对比实验的结果表征
        2.6.1 扫描电镜分析
        2.6.2 XRD 分析
    2.7 实验原理
        2.7.1 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2.7.2 均匀沉淀机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备超细氢氧化镁最佳合成温度的确定
    3.1 产率分析
    3.2 扫描电镜分析
    3.3 XRD 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备超细氢氧化镁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4.1 产率分析
    4.2 扫描电镜分析
    4.3 XRD 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备超细氢氧化镁最佳反应物浓度的确定
    5.1 产率分析
    5.2 扫描电镜分析
    5.3 XRD 分析
    5.4 透射电镜分析
    5.5 TG 曲线分析
    5.6 产物的EDX 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初探电化学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镁
    6.1 电化学方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镁的原理
    6.2 超细氢氧化镁的电化学方法制备及实验装置
        6.2.1 超细氢氧化镁的电化学制备方法
        6.2.2 实验装置图
        6.2.3 电极排布图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电流的影响
        6.3.2 电化学反应过程中pH 值的变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电沉积纳米镍及镍钴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概述
        1.2.1 纳米材料分类
        1.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3 纳米晶体材料制备技术
        1.3.1 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成型法
        1.3.2 机械合金法
        1.3.3 严重塑性变形法
        1.3.4 非晶晶化法
        1.3.5 电解沉积法
    1.4 电解沉积法制备纳米晶体材料
        1.4.1 制备方法
        1.4.2 技术特点
        1.4.3 应用及前景
    1.5 纳米晶材料的力学性能
        1.5.1 强度
        1.5.2 塑性
        1.5.3 应变速率敏感性
        1.5.4 变形机理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样的制备及检测方法
    2.1 实验原理
        2.1.1 电沉积纳米镍的基本原理
        2.1.2 沉积层的形成原理
    2.2 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镍
        2.2.1 试样制备装置
        2.2.2 实验材料选择及前处理
        2.2.3 电解液成分分析
        2.2.4 实验步骤
    2.3 样品微观结构观察方法
    2.4 样品力学性能实验
第三章 电沉积纳米镍晶粒尺寸依赖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晶粒尺寸纳米镍的制备
    3.3 显微结构和晶体结构分析
        3.3.1 纳米镍显微结构分析
        3.3.2 纳米镍晶体结构分析
    3.4 不同晶粒尺寸纳米镍拉伸性能研究
    3.5 断口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沉积纳米晶Ni-Co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成分分析
    4.3 晶体结构与显微结构分析
    4.4 拉伸性能研究
        4.4.1 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拉伸力学行为
        4.4.2 断口形貌分析
        4.4.3 变形机理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8)块体电沉积纳米晶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简介
    1.2 纳米晶体材料结构特征
    1.3 纳米晶体材料制备技术
        1.3.1 惰性气体冷凝法
        1.3.2 机械合金化法
        1.3.3 严重塑性变形法
        1.3.4 非晶晶化法
        1.3.5 电沉积法
    1.4 纳米晶体材料力学行为
        1.4.1 强度与Hall-Petch 关系
        1.4.2 塑性与应变硬化
        1.4.3 应变速率敏感性与激活体积
        1.4.4 理论模型与计算机模拟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晶Cu 的制备和研究方法
    2.1 槽镀电沉积实验
    2.2 电刷镀实验
    2.3 纯度和密度测定
    2.4 微观结构分析
    2.5 力学性能实验
    2.6 表面形貌分析
第三章 电沉积工艺对纳米晶Cu 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添加剂的影响
    3.3 电流密度的影响
    3.4 电解液pH 值的影响
    3.5 沉积方式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临界晶粒尺寸范围(3311m)纳米晶Cu 的拉伸行为
    4.1 前言
    4.2 显微组织分析
    4.3 拉伸性能研究
    4.4 断口形貌分析
    4.5 变形机理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高强度高塑性的纳米晶Cu
    5.1 前言
    5.2 显微组织分析
    5.3 拉伸性能研究
    5.4 断口形貌分析
    5.5 与其它纳米晶Cu 的比较
    5.6 小结
第六章 塑性异常速率敏感的纳米晶Cu
    6.1 前言
    6.2 显微组织分析
    6.3 拉伸性能研究
    6.4 变形后试样表面形貌分析
    6.5 断口形貌分析
    6.6 剪切局部化
    6.7 小结
第七章 晶粒尺寸宽分布纳米结构Cu 的拉伸行为
    7.1 前言
    7.2 显微结构分析
    7.3 拉伸性能研究
    7.4 晶粒尺寸分布的影响
    7.5 断口形貌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电刷镀纳米晶Cu(25 nm)的压缩行为
    8.1 前言
    8.2 显微结构分析
    8.3 压缩行为和变形机制
    8.4 应变速率跳跃实验
    8.5 变形后试样表面和断口形貌分析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9)电沉积纳米镍的制备及力学和耐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概述
        1.2.1 纳米材料的分类
        1.2.2 纳米材料的基本组成
        1.2.3 纳米材料的特性
    1.3 纳米晶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成型法
        1.3.2 机械合金法
        1.3.3 严重塑性变形法
        1.3.4 非晶晶化法
        1.3.5 电解沉积法
    1.4 纳米晶材料的力学性能
        1.4.1 硬度
        1.4.2 屈服强度
        1.4.3 应变速率对拉伸的影响
        1.4.4 拉伸性能
        1.4.5 断裂及变形机理
    1.5 纳米晶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样制备与检测方法
    2.1 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制备
    2.2 AZ91D镁合金上电沉积纳米镍的制备
    2.3 微观结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试验
        2.3.2 透射电镜(TEM)分析
        2.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4 面探测器X 射线衍射仪(GADDS)表征
    2.4 力学性能实验
    2.5 耐腐蚀性能实验
        2.5.1 极化曲线
        2.5.2 快速腐蚀实验
第三章 电沉积纳米晶镍显微结构及其拉伸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纳米晶体镍显微结构
    3.3 力学行为
    3.4 变形和断裂的表面形貌
    3.5 面探测器X衍射探测(GADDS)结果
    3.6 分析与讨论
        3.6.1 位错运动对塑性的影响
        3.6.2 晶粒旋转对塑性的影响
第四章 AZ91D镁合金上电沉积纳米镍的耐蚀性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构表征
        4.2.1 X射线衍射(XRD)实验结果
        4.2.2 镀层表面形貌和端面形貌观察
    4.3 镀层显微硬度测定
    4.4 耐腐蚀实验结果
        4.4.1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
        4.4.2 镀层的耐蚀性测试
    4.5 镀层的结合力检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电沉积制备纳米晶镍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电沉积纳米晶材料的方法分类
    1.3 电沉积纳米晶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4 电沉积制备纳米晶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的理论基础
    2.1 电沉积镍的反应原理
    2.2 金属电结晶的基本历程
    2.3 金属析氢过电位
    2.4 电沉积金属的形态和结构
    2.5 电解液对沉积层结构的影响
    2.6 电解规范对沉积层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 电沉积及其阴极极化曲线测定装置
    3.2 电极材料
    3.3 电解液组成及工艺条件
    3.4 实验内容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温度的影响
    4.2 pH值的影响
    4.3 添加剂(硫脲)的影响
    4.4 电流密度的影响
    4.5 电解液主盐浓度的影响
    4.6 搅拌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晶镍的耐蚀性
    5.1 腐蚀测试方法
    5.1 塔菲尔法测试结果
    5.2 交流阻抗法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体镍(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孪晶、纳米晶/非晶Ni-Mo合金的结构稳定性及力学行为研究[D]. 李冏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新型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负载钯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的研究[D]. 闾雪娇. 江苏理工学院, 2020(01)
  • [3]工艺参数对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镍晶粒粒径影响的研究[J]. 张鸣显,赵彦杰,张娜,于升学. 电镀与精饰, 2017(12)
  • [4]玻碳材料脉冲电沉积纳米晶体镍及其合金的性能研究[D]. 赵彦杰. 燕山大学, 2014(01)
  • [5]双向脉冲电镀纳米级镍镀层耐腐蚀性能研究[J]. 葛文,肖修锋,王颜. 电镀与涂饰, 2010(08)
  • [6]离子交换树脂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D]. 冯冲. 大连交通大学, 2009(04)
  • [7]电沉积纳米镍及镍钴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丘国平. 吉林大学, 2009(09)
  • [8]块体电沉积纳米晶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行为[D]. 张含卓. 吉林大学, 2008(11)
  • [9]电沉积纳米镍的制备及力学和耐腐蚀性能研究[D]. 于杰. 吉林大学, 2007(03)
  • [10]电沉积制备纳米晶镍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许姣姣.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