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桂林》文字学历史成就的传承

《古文字桂林》文字学历史成就的传承

一、《古文字诂林》对文字学历史成果的继承(论文文献综述)

顾王乐[1](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贾红[2](2020)在《贺崧龄《六书原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説文》学、“六书”学相关的着作与研究,并非纯粹的考证名物,而是想通过考据去建构义理。清代学人在考订“小学”问题的同时,在考订义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学术流变的过程中,晚清学者们重视实务,爲了达到参与政治的目的,他们多宗宋采汉,主张通过“以礼改革”的方式来影响政治,故而多着书立传。《六书原始》是晚清学者贺崧龄在《説文解字》《説文系传》及《説文解字注》基础上,更改《説文解字》之部居、仿《六书故》之收字体例,由楷书而通篆、籀等古文之形的一部文字学着作,也是一部探求汉字字原的字原学着作,还是一部以易象数学、义理之学附会“六书”的“六书”学专着。贺崧龄着此书,汉宋兼采,旨在正许君之误而补其遗、探寻汉字之本形本义,考察古今异体俗字之源流。该书自问世以来,因不合於学术主流,学者多以爲穿凿附会,故至今未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中肯的评价。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整理、对比分析、归纳分类、图表诠释、资料统计等方法对贺崧龄对《六书原始》一书进行全面整理研究,对贺崧龄的文字学思想进行分析,对着者的相关情况、《六书原始》全书的体例、收字与字体、贺氏的汉字起源观点、“六书理论”以及释义系统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并作出文字学学术史意义上的评述。本文共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学界对贺崧龄、对《六书原始》一书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意义及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一章“贺崧龄与《六书原始》槪述”:通过梳理贺崧龄的生平、交游、相关着述去了解贺崧龄其人及其撰写《六书原始》一书的具体情况,同时对《六书原始》版本流传与体例等情况进行分析。第二章“《六书原始》收字与解字”:对《六书原始》一书的收字与解字原则进行探讨,从“许书讹脱字”“二义分注字”“经典有而《説文》未收之字”三个方面对贺崧龄认爲的失收之字进行考辨;并对《原始》所收楷书字头的来源、分析方法以及隶古定字的情况进行归纳和评价。第三章“《六书原始》文字起源分析”:首先对已有的影响比较大的文字起源观点进行爬梳,把握汉字的流变的源头;然後对贺崧龄诸如“同原于一而同归于一”“易象数演变説”“声韵皆归于一”等相关汉字起源説进行评述,认爲贺崧龄的文字起源思想吸收了陈搏的易学、象数学思想,是以“易图”爲原型来建构文字的框架体系,以义理爲指导思想来规范文字的发展演变历程。第四章“《六书原始》‘六书’理论研究”:从“六书”角度对《原始》的“造字之原”进行分析。首先在对贺崧龄的“六书”观点进行分疏,然後再论其“六书”之次第。对贺崧龄“六书”分疏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象形分“正例”及“变例”两类,指事分“独体”及“合体”两类,会意从“遵循许君之説”及“不合许君之説”两类进行讨论,形声从“以声符爲説者”“以形符爲説者”及“构件声义具备者”三类进行讨论,説皆从许君而稍异。以上“四书”,贺崧龄认爲是造字条例。转注以“形转”“加注”爲説;假借从意义是否相关切入,意义相关从“词义引申”“音同音近”“形体变易”三类而论之,意义无关则分“借声”“借形”两类。以上两“书”,贺崧龄以爲用字条例。第五章“《六书原始》释义系统研究”:从词义演变角度对《原始》的释义系统进行了分析。对《原始》一书的释义方法、相关训释的来源进行研究,并对《原始》释义系统进行评价,认爲《原始》的可分爲内外两个系统,内部系统讲求的是字本形本义,同时也需要全面把握字的本义、引申义及假借义,明确相关意义之间的关系;外部系统则是以“还音说”而贯之的同义同源的字类联结系统,是形声字声符表意现象的延伸,也是对同源字族的一种探索。第六章“《六书原始》的价值与不足”:通过对《六书原始》的内容进行评定,并将之与同时期的“六书”研究着作相比较,对贺崧龄《六书原始》一书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总结,明确其在汉字学史上的地位。结语:对《六书原始》一书的探讨研究做一个总结。通过研究发现,《原始》对“六书理论”的部分认识以及对词义系统的建构,确实有一定的发明;部分字形的训释符合汉字发展演变的实际,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以“其説解篆体,直如梦呓,全书之无足取”来批判此书有失公允。但贺氏以“起一成文説”爲説,据《太极图》而配以阴阳五行、封建伦理思想来附会“六书”,以己之见、以己所谓“理”而强断“六书”的做法,《推十书》中以“穿凿附会之处颇多”来评价此书也符合该书的实际情况。

王东[3](2020)在《朱士端《说文》研究考述》文中研究指明朱士端自小受业於朱彬,又得亲炙於高邮王念孙,年长後醉心於小学研究,尤於《说文》用力最深。本论文以朱士端四本《说文》着述为研究对象,从“校勘”“阐释”“应用”“评价”四个角度探讨朱士端的《说文》研究成果。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本章对朱士端的生平及其着述作了简要介绍,说明了选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也叙述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对朱士端校订《说文》的相关内容的梳理和考察。本章首先介绍了《校订本》的释解体例,接着从形声字、读若、字形、释文四个角度对《校订本》的校勘内容进行了考证,以此阐述朱士端以二徐本校订《说文》原本的探索。第三章有关朱士端以前人古音研究成果来展开的对《说文》研究的探讨。本章以《说文谐声举要》及《说文形声疏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朱士端研究《说文》谐声关系的依据与方法,梳理和总结了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当今古音研究成果对朱士端的论断进行了重新论证。第四章有关朱士端对於《说文》的应用。本章从训诂条例、字书训诂、群经释义探讨朱士端《说文》研究的训诂学视域。第五章为对朱士端《说文》研究的评价。朱士端极其重视古音学及古文字材料的应用,但朱士端的着述中亦存在徵引不当、考辨失据的情况。最後是结语部分,在全面研究朱士端《说文》着述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其存在的成就与不足,并结合当时学术背景,力求对其《说文》研究做出客观的评价。

蔡宏炜[4](2020)在《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放马滩秦简为研究对象,以李运富汉字职用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出放简中不重复单字960个,对其记词职能进行考察,从字词关系角度分析秦代文字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对简牍年代进行新考。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放马滩秦简这批出土材料,兼及对简牍研究现状和字词关系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对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进行穷尽式梳理,其间立足於两个维度:从字的角度考察其记词职能、从词的角度考察其用字现象。经此将简中字词对应关系分为三种情况:一字记录一词、一字记录多词、多字记录一词。第一节通过判断词义与该字构型理据相关与否,将一字记录一词分为本字记录本词和借字记录他词。第二节通过考察单字所记诸词位与该字的形义相关性,将一字记录多词分为一字记录本词和派生词、一字记录本词和他词、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他词三种情况并分别举例论证。第三节通过分析一词位所用各字的对应关系,将多字记录一词分为异构字共记一词、本字与借字共记一词、借字与借字共记一词三种情况并逐类例析。第二章基於第一章的测查结果,对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第一节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简中字词对应关系进行数据及占比的统计。第二节将放简与包山楚简、睡虎地秦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三]》进行对比,发现放简较包山楚简、睡虎地秦简用字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与北大汉简相差不大,与此同时,放简用字仍存在一定复杂性。第三节对放简字词关系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原因分析,其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文字因素、简牍性质及书手个人因素三方面的影响。第三章通过将里耶秦简8-461号正字木方所载,以及学界新研木方中未载但亦可用作年代考辨的字组逐条与放简中相关用字进行比对,发现简中用字与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的相关规范高度契合,因此我们判断,放马滩秦简确为秦统一後竹简。最後是论文结语,对全文观点进行总结。

金瑞[5](2019)在《《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大字典》是在现代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部新型字典,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第一版出版後,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2010年第二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又用时10年,卷轶浩繁,体量巨大,堪称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以《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词典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对《大字典》水部字整部字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大角度入手,一是从辞书编纂和词典学角度入手,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必要的时候还有《辞源》《近代汉语词典》)大型语文辞书整部字进行综合比较,试图较为先行地发现两部辞书在收字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探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和修订方面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大字典》本身为语言文字材料,梳理了所有水部字,从词汇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典型的语义类聚范畴进行个案描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的研究情况。关於这两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专着,专着以《汉语大字典》疑难字的考释方面居多;二是论文,又可以分为字典编排、本体研究及非纯语言文字角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是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声训注音商榷,字头、字形的收录和古文字字形商补,释义的指瑕和训释方式的研究,书证的辨误,字际关系的考证,疑难字的考释,《异体字表》研究,综合性训诂等。第二部分全面比较了两版《汉语大字典》。通过比较,可知第二版《大字典》较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完善。首先是收字有所增加。就整部字典而言,由原来的54678个字头增加到60370个。具体到水部字,增加了 59个类推简化字字头和133个新收字。其次是字形处理得更规范统一。释义方面,第二版秉着词义具有概括性、历史性、社会性、准确性等要求对词义进行了完善。有的增加义项,包括增加新按语和增加条目互见;还有对专名义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行政区划的名称更新和科学名词的定义的更新等;还有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後对旧有义项进行重新编辑等;当然也删减了某些不恰当的义项。例证方面,针对第一版存在的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引书格式不统一等疏漏,新版主要对其中的硬伤、明显存在的疏误问题进行了修订,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不准确不恰当的书证,更方便读者理解。第三部分全面比较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所收水部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水(氵)”部字共收录字头2148个(包含简化字、类推简化字),《汉语大词典》“水(氵)”部字共有字头904个(第五卷并第六卷续)。我们从收字、音项、义项、书证各方面对二典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大量的不一致性,包括音项设置不同、义项设置不同、义项分合不同、方言标注不同、字际关系的沟通不同、相同义项归在不同的音项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例要求不同之外,有的是因为编者的疏漏,有的是因为对书证及古注的文本理解不同,还有的则是无法避免的学术分歧和尚不能搞清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水部字进行范畴分类辨析。这些水部字基本上都显示出与“水”有关的词义属性。其中又可以按具体的词义分为表示江河湖海或地名专称的名词;表示水流的通称或水流的停聚处的名词;表示与水相连的陆地或水边的相关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的某种液体的名词;表示与天气有关的气象或气候的名词;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主要是他动,与水自流状态相区别)的动词;表示描摹水的形状和态貌的形容词;表示模拟与水相关的声音的拟声词以及其他等等。这每一类大的范畴中又可再细分出许多子范畴的小类。对这些范畴内的单字进行辨析不仅有助於我们对水部字的整体范畴有宏观上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水部字内部的单字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反过来也将对《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义项编排逻辑、字际关系沟通等方面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

束凡[6](2019)在《宋本《玉篇》古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宋本《玉篇》古文进行研究。首先,对古文的含义、宋本《玉篇》古文的说解形式以及古文的来源和分类等问题作了说明,并根据“古文”形体的来源情况,分为隶定古文和俗字两大类型。其次是对其中的隶定古文进行研究,梳理了隶定古文的形体来源,结合具体字例分析了字形演变的脉络,并且对隶定古文中构件的演变也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其传承与变异的情况。再次,介绍了《玉篇》中的俗字,分析了以俗字为“古文”的现象。最後对宋本《玉篇》古文中的部分疑难字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附录对《玉篇》古文进行了全面疏证。

王栋[7](2019)在《王筠諟正段氏《说文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说文》是汉代字书,宋以前皆以手抄传世,至宋世活字印刷之兴方得以广布天下,故《说文》流传既久,)误在所不免。有清一代是《说文》研究的巅峰时期,成就最高的是“说文四大家”。其中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王筠撰《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两位学者对《说文》都进行了详细的校勘和注解。《说文注》的成就虽然很大,但不是没有瑕疵,王筠在他的着述中对段氏的订正就有很多。王筠的这些批评,有说对的,也有说错的。本文即以王筠订正段玉裁《说文注》的条目为对象,考察王筠订段的得与失。通过考察王筠“说文五种”着述,共收集订段材料约有450条。本文按照材料的类型分三章论述:王筠订正段注之校勘篆文、王筠订正段注之校勘注文、王筠订正段注之注释说解。每一章再根据材料的类型分小节讨论,如第二章“订正段注校勘篆文”,即分为“订正段注改篆、订正段注改删篆、订正段注补篆、订正段注移篆”四节。每节内以王筠订段之理由分小标题行文,如“订正段注改篆”一节分:订段误析字形、订段误析字音、订段误析字义、订段徵引群书致误”四个标题,每标题下例举2-3个例子作重点分析。第三章、第四章内容和行文体例同第二章。最後“结论”以前三章材料分析为基础对王筠订段的得失进行评价,总结王筠订段的成就和不足。其中,王筠订正段注的成就有五种:1.大胆创新运用金石材料;2.将方言俗语纳入语言研究;3.注重《说文》全书体例的抉发;4.密切联系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5.学风朴实,读书精审。王筠订正段注的失误有三条:1.重於眼学,拘泥字形;2.以己度人,疏於音切;3.尊许迷许,过信说文。

龚奇冉[8](2019)在《《说文释例》引金文研究》文中提出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他研治《说文》三十年,不泥古人,独辟蹊径,成就突出。王筠在《说文》方面着述繁多,以《说文释例》最为着名,是其研治《说文》的精华之作。《说文释例》其中一项重大成就是利用大量金石材料研究字形结构和字形演变,为传统的“说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即着眼于《说文释例》(下文或省称《释例》)所引金文和石刻文字,探究古文字材料来源,并对《释例》引金石文字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王筠的一些文字学思想。本文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对《释例》引金文的概况、成就与不足以及王筠的文字学思想进行探究。《释例》引金文条目共计144条,字数达401个,涉及器物184件,可以看出王筠对金文材料的高度重视。《释例》引金文的成就在於补充和订正了《说文》古、籀字形,订正了《说文》错误的小篆字形,证明《说文》古、籀字形正确,为许、段之说或自己观点提供证据,纠改许、段错误观点,辨二徐本《说文》之正误,揭示字形演变规律如分化、合体省变、变文、)变,对异体字进行辨析以及发现古人书写特点。然而,《释例》引金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金文字形摹写有误,器物名引用沿宋人之误,改篆、补古籀文较为草率,还有一些古文字材料不全致误的情况。从《释例》引金文的状况来看,王筠具有历史比较的眼光,重文字发展,而且尊重物情,有着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下编是对《释例》徵引金文条目的疏证。首先逐条摘录出《释例》引金文内容,之後进行两方面的正本清源工作:一是找出该字在《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或《秦汉金文汇编》中所在器号和位置,将王筠摹写的字形和《集成》、《图像集成》或《汇编》中的字形进行对比,再进行器物名核对,指出王筠摹写不够准确的字形并加以纠正,判断是否对分析文字造成了影响;二是对每一个徵引金文的条目进行考定,对於王筠的精妙之见给予肯定,对於其未能解释清楚或分析有误的内容重点探究,通过将《释例》前後内容对比及将王筠的论述和学界研究成果对比,对其谬误之处辨误校订。除金文外,《释例》还引用石刻文字进行文字研究,本文将《释例》引石刻部分集中在附录一中进行疏证。

袁晓光[9](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薛永刚[10](2019)在《《同文备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文备考》(以下简称《备考》)成书於明嘉靖庚子年,即公元1540年,是明代学者王应电(以下简称王氏)编着的一部字书,包括卷之首三卷、正文八卷及附录,共三大部分。附录部分为音韵研究,约占全书四分之一,其余正文八卷及卷之首三卷均为文字研究。该书文字研究部分以“取古文诸书正小篆之谬”为宗旨收字,并将所收字按意义类属编排,即天文、地理、人容、人道、人体、动物、植物、用物等。从对所收字的编排及解说等角度可以看出,该书在汉字研究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涉及方面:对以往汉字字体及历史发展的独特认知,对汉字构造及书写的独特认知、对汉字字形的独特改变,对前代字书的独特借鉴,对六书理论的独特理解等。通过研究可知,王氏师从魏校,勤敏好学,其字学研究以《备考》为代表。王氏编纂《备考》,期间既受流离之苦、又受疾病困扰。然王氏持之以恒,於嘉靖十九年完成初稿,又历七年修订,颇多不易。后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为较为完备的八卷本,为本研究所据本。对该书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方面,即收字和编排体例研究以及文字理论研究。在收字和编排体例研究方面,经逐字统计,全书共收一万余字。所收之字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为有明确参考来源之字,经统计,参考字源分别为《说文》、“钟鼎文”、《六书统》、魏校解说及《六书精蕴》、其他来源等共五类,该类字数量较少。相较而言,未明确参考字源之字数量为绝大多数,且宁字形几乎尽为改动、甚或自造,而这一点正是历来多遭诟病之处。总体看来,王氏编纂《备考》一书,在对其所收之字做出的说解及分析上,虽不乏合於古文字形者,然总体上为王氏一己之见,於文字实际多有不合。王氏基於对所收字在字形、意义等方面的认知,在编排体例上,既参考前人字书、又贯以己见。对照《说文》“部首”,确立二百四十“字母”,并以此为核心统摄全书收字。然经研究发现,《备考》对“字母”概念的表述在全书中不尽一致,可见龃龉之处;在编排实践上,体例亦不够严谨,可见粗疏之处。另一方面,就编纂《备考》“以古文正小篆之谬”的初衷而言,确立字母并统摄全书不失为合于初衷的大胆尝试。在文字理论研究方面,《备考》主要涉及两类理论问题,其一为“六书”理论,其二为与书写及书法相关的理论。关於“六书”理论,《备考》在沿袭《说文》以来“六书”基本概念的同时,在名称及认知上都提出了自己相应的见解。如以“六艺”称“六书”,以“处事”称“指事”,并从字源角度指出“六书”为汉字产生的先後顺序,其中又以“形”、“义”、“音”的顺序为“六书”先後变化顺序之纲。其理论观点独特,有一定的创新性,不失为对传统“六书”理论研究的有益的尝试性补充。关於书写及书法理论问题,《备考》以此角度对汉字形体、笔画线条及析形溯源等问题的述说。“画母”主要涉及构成小篆形体的基本线条笔画;《布字原病》主要涉及字的结体及书写要求;《飜楷举要》则主要涉及文字的析形溯源,反映王氏对汉字发展进程的认知。以上两大部分为研究《备考》的主要内容,要点及细节较多,所涉篇幅较大。另有《经传正讹》一篇,为王氏基於自己对文字历史及形音义的认知而对“经传”文献用字的厘正,由於王氏对文字的认识多有偏颇,因而对“经传”的“正讹”也不尽正确,实际上对错间见。该部分既非文字字形的系统分析,又非文字理论的系统阐释,实为有一定实践性的篇章,因而在本研究中独立为一章以详述该篇内容。由於该书以王氏自己特有的视角编定而成,对传统的汉字研究而言,或为标新立异之学,问世以来鲜有相关的系统研究。至於该书的价值,历来亦多有争论,犹以批评为常,如《四库总目提要》便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认为该书“端绪丛杂,如治乱丝。亦可云劳而鲜功矣。”本研究立足於通读全书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另参考古文字资料、前代经典字书等其他相关资料,以文字学及文字学史为理论背景展开。研究侧重于对原书的客觐描述,对全书的体例、全书的收字、字形分析及释义、杜撰的汉字形体及偏旁、王氏的六书理论、汉字构造及书写理论等,作出文字学学术史意义上的评述。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该书在汉字研究领域是一部标新立异之作,虽有可资启发思考的部分,但是综合来看,《四库总目提要》“劳而鲜功”的评价还是基本贴合实际的。

二、《古文字诂林》对文字学历史成果的继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文字诂林》对文字学历史成果的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贺崧龄《六书原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贺崧龄与《六书原始》槪述
    第一节 作者简介
        一、生平
        二、交游
    第二节 着述简介
        一、小学着述
        二、其他着述
    第三节 《六书原始》简介
        一、成书与版本
        二、结构与体例
        三、着述目的
第二章 《六书原始》收字与解字
    第一节 收字
        一、隶古定字
        二、俗字不取
    第二节 解字
        一、以奇字爲説
        二、以构字部件爲説
        三、以谶纬神异怪诞之説爲训
    第三节 补阙
        一、许书讹脱之字
        二、二义分注字
        三、经典有而许书未收之字
第三章 《六书原始》文字起源分析
    第一节 文字起源论综述
    第二节 贺氏“同原于一而同归于一”説
    第三节 贺氏“声韵皆归于一”説
    第四节 贺氏“易象数演变”説
        一、易象数学源流
        二、易象数相生説
第四章 《六书原始》“六书”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六书分疏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假借
        五、转注
        六、形声
    第二节 “六书”次第
第五章 《六书原始》释义系统研究
    第一节 释义方法
    第二节 训释来源
    第三节 释义系统
        一、内部系统
        二、外部系统
第六章 《六书原始》的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六书原始》的价值
    第二节 《六书原始》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朱士端《说文》研究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朱士端及其着述
    第二节 朱士端着述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朱士端对於《说文》的校订
    第一节 《校订本》的释解体例
    第二节 《校订本》的校勘内容
第三章 朱士端对於《说文》谐声关系的阐释
    第一节 朱士端分析《说文》谐声关系的依据
    第二节 朱士端对於《说文》谐声关系的论证
    第三节 朱士端对《说文》谐声关系的应用
第四章 朱士端《说文》研究的训诂学视域
    第一节 对训诂条例的阐发
    第二节 对字书训诂的考辨
    第三节 对群经释义的辩正
第五章 朱士端《说文》研究的评价
    第一节 朱世端《说文》研究的特色
    第二节 朱士端《说文》研究的阙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材料简介与选题意义
        一 材料简介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放马滩秦简研究现状
        二 字词关系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测查与描写
    第一节 一字记录一词
        一 本字记录本词
        二 借字记录他词
    第二节 一字记录多词
        一 一字记录本词和派生词
        二 一字记录本词和他词
        三 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他词
    第三节 多字记录一词
        一 异构字共记一词
        二 本字与借字共记一词
        三 借字与借字共记一词
第二章 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特点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数据统计
    第二节 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特点
        一 放马滩秦简与包山楚简对比
        二 放马滩秦简与睡虎地秦简对比
        三 放马滩秦简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三]》对比
        四 小结
    第三节 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特点成因分析
        一 社会文化因素
        二 语言文字因素
        三 简牍性质及书手个人因素
第三章 放马滩秦简年代新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一字记录本词和他词
附录B 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他词
附录C 本字与借字共记一词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及难点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研究回顾
    第一节 关於第一版《汉语大字典》
    第二节 关於第二版《汉语大字典》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一二版不同
    第一节 字头变化
        一 增加字头
        二 删除的字头
        三 次序调整
    第二节 注音变化
        一 删减多余反切
        二 纠正声调疏误
        三 标注新义今读
        四 重置音项
        五 补全读音
        六 待商榷问题
    第三节 释义变化
        一 增加新内容
        二 删减义项
        三 分设义项
        四 更新义项
        五 调整义项顺序
        六 沟通字际关系
        七 音项和义项相配合
        八 改动较大
        九 待商榷问题
    第四节 书证变化
        一 规范书证
        二 增加书证
        三 删减书证
        四 调整书证顺序
        五 义项和书证相搭配
        六 待商榷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水部字比较研究
    第一节 音项设置不同
        一 《大字典》比《大词典》多音项
        二 《大词典》比《大字典》多音项
    第二节 义项设置不同
    第三节 义项分合不同
    第四节 同一个义项归在不同音项下
    第五节 差异巨大
    小结——兼谈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 要注意收字完备
        二 要注意书证准确问题
        三 要注意利用方言材料
        四 要注意吸收近代汉语研究成果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范畴类聚研究
    第一节 动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一 “洗涤”类
        二 “涉渡”类
        三 “浇灌”类
        四 “淘滤”类
        五 “沉没”类
        六 “漂浮”类
        七 “泼洒”类
    第二节 名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个案一 汉语“浇灌”义词汇类聚辨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个案二 动词“注”的灌注义发展及其成因
        个案三 “潮”义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字典》《大词典》方言标注不同
附录二 《大字典》《大词典》字际关系沟通不同
附录三 《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词义范畴类聚
致谢

(6)宋本《玉篇》古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解题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本《玉篇》及其引用古文概述
    第一节 宋本《玉篇》的基本情况
        一、《玉篇》的成书及流传
        二、宋本《玉篇》内容简述
        三、宋本《玉篇》的文字学价值
    第二节 宋本《玉篇》中的古文
        一、古文以及宋本《玉篇》古文的含义
        二、宋本《玉篇》古文的说解体例
    第三节 宋本《玉篇》古文的来源和分类
        一、宋本《玉篇》古文的来源
        二、宋本《玉篇》古文的分类
第二章 宋本《玉篇》隶定古文研究
    第一节 宋本《玉篇》隶定古文形体溯源
        一、来源於商代文字
        二、来源於西周春秋文字
        三、来源於战国文字
    第二节 宋本《玉篇》隶定古文的构件分析
        一、宋本《玉篇》古文构件的隶定情况
        二、隶定古文构件变异释例
        三、隶定古文构件变异现象分析
第三章 宋本《玉篇》古文中的俗字、疑难字
    第一节 宋本《玉篇》古文术语下的俗字
        一、对俗字的理解
        二、宋本《玉篇》“古文”术语下所含俗字举例
        三、以俗字为古文现象分析
    第二节 宋本《玉篇》古文中的疑难字分析
        一、本节中疑难字的界定
        二、疑难字释例
结论
附录:宋本《玉篇》古文疏证
书名及引用材料简称对应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王筠諟正段氏《说文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王筠及其说文五种
        一、生平介绍
        二、说文五种
    第二节 王筠语言学研究综述
        一、综合研究
        二、专书研究
    第三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二章 王筠订正段注之校勘篆文
    第一节 订正段注改篆
        一、订段误析字形
        二、订段误析字音
        三、订段误析字义
        四、订段徵引群书致误
    第二节 订正段注删篆
        一、订段不知“异部重文”
        二、订段不知“累增字”
        三、订段不知“《说文》分据《诗经》异文收字”
        四、订段读书不审
        五、订段不明列字之例
    第三节 订正段注补篆
        一、订段不明说解语例
        二、订段考据不充分
    第四节 订正段注移篆
        一、订段不知列字之法
        二、订段不明说解之例
        三、订段不知注文有)
        四、订段不知发明假借
第三章 王筠订正段注之校勘注文
    第一节 订正段注校改释义
        一、订段误说“转注”
        二、订段误说“说解用本字”
        三、订段误说“复举字、三字句”
        四、订段误据群书改释义
        五、订段误引文献而私改
    第二节 订正段注校改释形
        一、订段误改会意
        二、订段误改形声
        三、订段误改省声
        四、订段不知“非字不出於说解”
    第三节 订正段注校改一曰
    第四节 订正段注校改读若
    第五节 订正段注校改引经
第四章 王筠订正段注之注释说解
    第一节 订正段注说解字义
        一、订段不知“异部重文”
        二、订段误说“本义”
        三、订段误说“字义”
        四、订段误说“古今字”
        五、订段误说“一曰、引经”
    第二节 订正段注说解字形
        一、订段误说象形
        二、订段误说会意
        三、订段误说形声
        四、订段误说重文
    第三节 订正段注说解字音
        一、订段误说许氏古音
        二、订段误说徐氏反切
    第四节 订正段注引证文献
        一、订段误说经典用字
        二、订段误驳引用文献
        三、订段误解文献本意
        四、订段曲解傅会许说
    第五节 订正段注不识物情
    第六节 订正段注误施句读
结论
    一、王筠订段之成就
    二、王筠订段之失误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王筠订正段注字例索引
附录二:王筠语言研究综述索引
附录三:“先豰,字彘子”辨误——兼论名字训诂法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说文释例》引金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王筠与《说文释例》
    二、论文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对《说文释例》的研究
        (二)对《说文》及其研究专着引用古文字材料的研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参考材料
        (一)研究方法
        (二)参考材料及简称
上编·综论
    一、《说文释例》引金文概况
        (一)金文来源
        (二)数量统计
    二、《说文释例》引金文成就及不足
        (一)成就
        (二)不足
    三、从《说文释例》所引金文看王筠的文字学思想
        (一)重物情
        (二)重文字发展
下编·《说文释例》所引金文疏证
    一、凡例
    二、疏证正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说文释例》所引石刻文字疏证
附录二 王筠引金文字形、器物名与《集成》、《图像集成》或《汇编》对照表
致谢

(9)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同文备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 历史研究概况
        二 近代研究概况
    第二节 本选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三 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 有助於丰富“六书”理论
        二 有助於丰富六书理论
        三 有助於文字学学术史的构建
第一章 王应电及《备考》概述
    第一节 王应电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备考》成书及流布
第二章 《备考》体例
    第一节 《备考》全书的组成
    第二节 《纂辑凡例》概说
    第三节 编纂通例
        一 基於《凡例》的考查
        二 “字母”分析
        三 刻印编排
第三章 《备考》收字
    第一节 收字总数
    第二节 参考字体来源
    第三节 所收不同类型字体及字数
        一 有参考来源之字
        (一) 采自《说文》
        (二) 采自“钟鼎文”
        (三) 采自《六书统》
        (四) 采自魏校说解及《六书精蕴》
        (五) 其他来源
        二 王氏自定之字
        (一) 王氏自改之字
        (二) 王氏自造之字
第四章 《备考》的文字学理论
    第一节 “六书”
        一 “六书”理论概述
        二 《备考》的六书观
        (一) 理论认知
        (二) 具体内容
        1 象形
        2 会意
        3 处事
        4 形声
        5 转注
        6 假借
        三 小结
    第二节 “六艺”
        一 “六艺”概念
        二 《六义贯珠》及《六艺相关图》
    第三节 “三母”
        一 “三母”概述
        二 “三母”分述
        (一) 声母
        (二) 字母
        (三) 画母
        三 小结
    第四节 关於《布字原病》
    第五节 关於《飜楷举要》
    第六节 王氏文字学理论评述
第五章 关於《经传正讹》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古文字诂林》对文字学历史成果的继承(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2]贺崧龄《六书原始》研究[D]. 贾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朱士端《说文》研究考述[D]. 王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放马滩秦简字词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D]. 蔡宏炜. 郑州大学, 2020(03)
  • [5]《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D]. 金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6]宋本《玉篇》古文研究[D]. 束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7]王筠諟正段氏《说文注》研究[D]. 王栋.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说文释例》引金文研究[D]. 龚奇冉. 武汉大学, 2019(06)
  • [9]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同文备考》研究[D]. 薛永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古文字桂林》文字学历史成就的传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