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智力资本

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智力资本

一、资本新形式:知识资本(论文文献综述)

陈琦[1](2021)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相关论述散见于《资本论》第三卷各章中,主要从虚拟资本的生成逻辑、概念内涵、存在形态、内在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探讨。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虚拟资本不仅仅从属于产业资本的资本形式,其存在形态具有多样性。研究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深刻理解我国防止经济脱实向虚的必要性。

李斌,郑运慧,马莉丽,闫凌山[2](2021)在《企业社会资本的科学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文中指出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以信任为特征的、深度嵌入企业内外网络中并能动员网络成员以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其在企业创新、投融资、绩效提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1998—2020年的CSSCI来源期刊上企业社会资本的相关文献为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以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从总体发文特征、学科分布、合作网络、学科结构及研究前沿等方面揭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动态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资本研究整体趋于成熟饱和,主要以"企业绩效""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为核心议题,而"创新绩效""融资约束"与企业社会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有可能成为研究热点。后疫情时代下,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高质量企业社会资本网络将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降低风险,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申青雯[3](2021)在《SaaS开放式创新社区中开发者影响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鲁全[4](2021)在《生产方式、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文中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内嵌于经济社会体系之中,是应对劳动者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本质是对不同类型社会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设计。在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特征的新业态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必须澄清社会保险权是基于劳动还是基于受雇劳动,平台就业是就业新形式还是资本新形式两项理论误区。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保资格、缴费方式、基数确定等均存在不利于新业态劳动者参保的弊端。应当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在优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前提下,将新业态从业者按类型纳入到现行社保制度中。

孙颖[5](202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性作为一个辩证的总体,从历史阶段上经历现代性的潜意识、现代性意识觉醒、现代性批判自觉三个主要时期,从文明模式上并存有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两种基本模态。但由于现代性的后两个历史阶段公认的源发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现代性在批判意识中与资本主义文明同义,而其他文明类型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要想冲破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类型,便需在批判反思中参证出超越的文明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批判史可谓当代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史,其聚焦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主题,有机融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主张、方法,形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批判的第三条道路。在多元话语批判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凝汇有三条主要路径:一是生产-消费路径。商品形式普遍化的逻辑结构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思想的人本主义承递,其关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重心从生产环节转向交换、分配、消费环节,基本遵循“某物化→物化物商品化→交换价值主体化、使用价值虚化→主体异化→异化主体复归”的批判逻辑与解放方案。其中,“某”可以指代实物、数字、情感、交往、语言等实在或虚在的社会存在或社会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批判大体未出离于上述逻辑路径,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实证批判在异化批判的语境与观念中愈发式微,造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深化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文化意识批判的轴心错轨。二是个体-共同体路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一个指向在于寻找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解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宏观对共同体意义上的制度虚假性批判转向当代对个体意义更为关注的生命政治批判,分析路径大体存在一条主线,即“社会元素权力化→权力集中化→权力集中化的理性合理化→共同体合法化、个体虚假化→共同体与个体和解”的批判思路与解放途径。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假共同体极权主义危机之隐匿性特征的同时,却逐渐消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原则。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揭批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与新问题,但就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偏离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的政治实践原则立场,使其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思考不是陷于乌托邦的遐思,就是倒退回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调节与妥协。三是启蒙-再启蒙路径。启蒙理性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与精神气质,因此也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焦点。现代性危机的表征之一在于,启蒙理性的观念机制塑就与巩固了资本与权力对主体的合理化控制。对于启蒙理性的这一自反性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持辩证态度,认为对启蒙理性进行再启蒙是正确认知启蒙理性这一现代性之核,是打开资本主义现代性悖谬之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史中,形成回归总体性、否定辨证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三大阶段,为理性自反性危机带来从复归到破维到融建的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秉持形而上精神在不断试错中为理性的退化寻找再启蒙的道路,尤其是当代提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地理学、空间化融建的思想,其内涵着从时空观的基点上新解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形而上意义。这一延续“后现代思潮”的新思路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群像创造新的多元话语空间,但同时带来共识危机与隐忧。如果以“中西马”圆融为构建未来文明型社会的哲学文化语境及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可谓沟通西方现代性模式与中国现代性模式的桥梁。从整体上与之展开理论对话,既有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论资源,又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共同理论问题,亦有基于异质文化传统背景交流差异性经验的话语空间。基于规律性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思想进路,本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整体具有现象学方法意义上的存在论特征,反映出西方文明血缘孕育的西方文化基因特点。中国模式在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思维局限与实践困境等方面体现出独特智慧与卓越效力,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可见的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人类文明型构建历史进程中,现代性的中国模式正在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李亚琪[6](2021)在《破解数字拜物教 ——数字资本时代拜物教新形式批判》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本样态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数字化转型。从传统资本主义向数字资本主义的过渡,在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和积累创造新的生产资料与生产条件的同时,也形成了更为抽象化的数字拜物教。在社会生活遽变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的具体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全新拜物教形式——数字拜物教,是我们当前阶段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数字拜物教为核心论题,旨在通过对数字拜物教的具体表现、深层内涵及内在机制的批判性考察,破解数字拜物教现实存在的秘密,从而推动数字资本时代拜物教新形式批判的深度研究。数字拜物教本身并未脱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与逻辑,它是随着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拜物教形式。在对资本样态的历史裂变与数字资本时代生产方式的最新变化分析基础上,文章重点阐述了数字拜物教的具体表现与深层内涵。数字拜物教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不仅表现为人们对数据、数据商品、数字资本的崇拜,同时还表现为社会整体对数字技术尤其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当代智能数字技术的膜拜,我们可以把这种崇拜或膜拜称为“数字崇拜”。数字崇拜对主体价值意识的渗透和浸润,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把数字拜物教意识再生产出来,进而,数字拜物教意识在深层次上融入到人们的生命结构中,并对其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施加隐秘影响,使之成为认同和接受数字资本主义颠倒社会秩序的物化存在,数字拜物教的社会现实由此强化,这正是数字拜物教意识发挥社会效力的体现。数字资本主义为数字拜物教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而数字拜物教内在机制的展开同时又为数字资本逻辑统治的强化营造了有利环境。数字资本主义通过操控商品符号的数字媒介传播与文化工业景观,诱导大众沉浸在数字化幻象之中,致使数字拜物教意识或者说观念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同并且接受的意识形式。在此基础上,数字拜物教机制又进一步为数字—生命政治与数字平台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合法性根据。在这里,数字拜物教已经由一种虚假意识幻象转化为社会现实存在,成为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秩序能够稳固运行的条件与基础。正是在数字拜物教内在机制多层面的作用下,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主体以及我们所处的全球化社会政治经济秩序,才真正被数字资本逻辑控制与塑造,数字资本逻辑的统治也因此得到巩固和强化。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颠倒假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破解数字拜物教秘密的根本途径。数字资本主义与数字拜物教彼此支撑相互补充,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及其社会关系形式内在需要并不断要求数字资本逻辑在拜物教机制展开的基础上,生产出适合且认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秩序的劳动主体。所以对数字拜物教的批判,就需要将其放置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展开探究,即揭示出拜物教形成的社会历史前提及其遮蔽的数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矛盾本质。为此,本文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方法论基础,从数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出发,具体揭露了“劳动的自由自主”、“合理的分配关系”、“流通生产价值”、“消费需要的满足”等资本主义的颠倒假象背后,被数字拜物教遮蔽的“无酬数字劳动剥削逻辑的延伸”、“不平等的分配关系”、“流通时间是价值实现的障碍”、“拜物需要替换真实需要”的社会现实,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形成数字拜物教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前提批判。消解数字拜物教,实现人类解放并不是内涵于哲学理论中的抽象论断,而是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现实建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文中指出,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揭示,是消解数字拜物教的理论前提。数字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本性决定了它必然在自我增殖的过程中遭遇到限制,从而走向自我否定,数字拜物教消解的现实根据就在于资本逻辑的自我否定。同资本逻辑自我否定与扬弃资本文明的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客观趋势相呼应的是,原来物化的人将在生存实践活动中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承担起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重任,从而推动全新社会关系形式的历史生成。归根结底,消解数字拜物教,一方面需要从资本逻辑自我否定的历史过程,洞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及其必然灭亡的演化趋势;另一方面还需要以人的社会性生存方式取代物化的片面存在,激发人的社会性生产与生活的共同感,最后统一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过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扬弃资本主义“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之后,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实现与社会整体充分发展的历史形态,它所要确立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此阶段,不仅数字拜物教被消解,任何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抽象统治将得到全面祛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压迫、矛盾关系都将被彻底超越,普遍性意义的人类解放将会成为现实。

刘倩[7](2020)在《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探析》文中提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两场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一场是思想领域的解放,即从当时封闭、僵化的思想桎梏中脱离出来,重新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另一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即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笔者以为,由邓小平领导的这两场改革和运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与影响。首先,在“人事实上应当如何生活”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忧患意识的感召下,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重大历史转折,拉开了中国现代性发育的大幕,从此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次,思想解放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环境,为我国经济改革与现代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更重要在于,其与这场经济改革之间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张力,指出了人的文化、人的思想与人的价值的建设问题的迫切性。这一点,与中国着名思想家唐君毅于上世纪70年代所发出的,通过对人文思想的重建反哺政治经济的呼唤一脉相承。因此,在这一历史转折所引发的中国现代性发育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研究与探析,在以下双重维度上彰显了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一是从反思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至今所显示的特点和历史质料的存在,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不间断的历史进步性这两个方面,对马尔库塞的精神财富进行重新考察与评估;二是不仅仅依赖于文化哲学批判的单一视角,而是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逻辑的高度对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评价,借鉴其所反映的“人文精神之沦丧”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的现代性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资源与研究问题,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文主义之政治经济”。围绕“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马克思思想遗产的轴心原则,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探析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主要通过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导论部分揭示了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预设。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尔库塞的理论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比如将其归结为一种由卢卡奇等人开辟的文化批判,一种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支配原则的压抑性批判,以及一种反思技术文明的生产性破坏的技术理性批判等等。本文认为,虽然这些批判有其各自的阐释特点,但并没有全面地、深刻地把握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要义,也即没有揭示其与马克思理论的内在本质之间的关联,这一关联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本文认为,一方面,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延续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首先,它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相统一的哲学道统;其次,它一脉相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市民社会——国家”的批判逻辑;再次,作为一种针对社会各界面的总体性批判,它深刻反映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具有的社会复杂系统的批判功能。另一方面,在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轴坐标的前提下,对社会历史重大思潮的高度敏感又使得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鲜明特征,包括哲学追问的主题和话语的不同,批判逻辑的路径不同,对异化问题的理解不同,对阶级分析的读解不同,以及所借助的批判工具不同。导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本质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主题的当下延续和问题域的不同转换。第一章梳理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动因。他一生经历了20世纪许多重大社会事件,其理论思想的生发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和德国革命的时代背景,促使马尔库塞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发生兴趣,试图为无产阶级革命在革命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之际却没能取得真正胜利的问题寻找理论上的解释。这一时期,马尔库塞的三篇重要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具体哲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基础》,显示了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底板,融合当代各种理论思潮,阐释人类生存境遇的最初尝试。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特殊历史现实使马尔库塞对法西斯主义的起源做了深入剖析。他认为极权主义是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产物,为抵御资本主义内在危机以及对该危机的各种反抗与革命提供了保障。通过对极权主义的批判,他呼唤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社会批判理论,它以唯物史观和辩证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宗旨,强调对现存秩序的彻底的批判、否定与超越。最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与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带来了资本与精神对立的新形式,从暴力冲突转向了对心理能量的压抑,引导马尔库塞转向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理论的融合探寻这一阶段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新特征。第二章阐释了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第一个层次,即对经济界面的本质抽象。针对后工业社会全新的历史世俗基础,马尔库塞以经济现实为切入点,对纷繁杂芜的经济现象的新趋势和新发展进行了深刻剖析,并由此抽象出三个本质特征:1、消费社会。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社会的剧变之一,乃是马克思时代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转变成了消费对生产的牵引和驱动。消费成为一种主导的社会存在方式,其心理学逻辑预设从“内心世界的禁欲主义”变成了力比多释放的函数,消费异化的秘密则在于“虚假需要”对真实需要的替代。2、高度垄断的资本及其技术化趋势。消费之所以成为经济本体的重要范畴,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来自于高度垄断以及高度技术化资本构成的本质。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到高度发达阶段。作为这一转折的结果,垄断资本的运行方式相应发生改变,一方面是从帝国主义时期的海外殖民地转变为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诞生了高端技术资本,即形成了以资本逻辑为驱动的技术逻辑,它通过建立起一套高度理性与权宜的生活系统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支配与操纵。3、剩余价值的新模式。马尔库塞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垄断及其高度技术化的资本逻辑的运行下,马克思意义上的剩余价值已经转变为“剩余意识”。它体现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型所导致的资本扩大化的剥削问题,表明剥削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遍及其他一切领域的空间,深刻显示出人类解放所面临的新障碍与新困难。第三章探讨了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第二个层次:政治形式的新变化。马尔库塞对后工业社会经济界面新趋势的分析不单单反映了其经济领域的本质特征,更同时显示了政治领域的新变化,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从经济利益向政治利益的嬗变。第一个政治新形式是利益高度集中、权力高度垄断。资本逻辑的政治权力借助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政治思想灌输与社会潜意识操控,通过技术理性、资本逻辑与政治理性的共谋构建起一种新“极权主义”。面对这一新的“意义之网”,剩余意识的生产与再生产运动表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本质:一方面,它为发达工业文明维系其自身的剥削与控制的机制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动力同时又对一种新“革命主体”的萌芽起到了催化作用。第二个政治新形式是革命概念的新内涵。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对立面一体化的背景下,马克思的革命概念的涵义从贫困和匮乏的暴力革命转变为由丰裕社会和过剩体制所导致的危机,由此终结了马克思主义对乌托邦的禁忌,革命变成如何在重构技术的前提下建立一个与现存完全不同质的非压抑性社会。第三个政治新形式是新“革命主体”。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物化趋势日渐加剧,传统的革命主体正在淡去,因而只有对现存秩序的彻底“大拒绝”,才能够为新的“革命主体”的孕育提供生长空间。马尔库塞认为,新“革命主体”就是那些在资本主义一体化趋势中艰难地生存着的边缘团体与少数派,他们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一种人类自治的新形式的可能。第四章揭示了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最后一个层次:物质丰裕与精神匮乏,展现了从经济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哲学批判的内在逻辑联系。其哲学追问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单向度的人”与单向度社会。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富裕社会的内在本质是一个矛盾冲突高度累积的社会,物质充裕带来的享乐与满足同时隐含着形形色色的痛苦与匮乏。这是因为人被裹挟进彻底由物欲宰制的单维界面,而精神向度的需要被压抑和剥夺了。对这一重大现实遭遇所带来的人类命运的深层忧虑与关怀,成为贯穿马尔库塞毕生研究的宏大主题。第二,“爱欲与文明”。对晚期资本主义“单向度的人”与单向度社会的本质的揭示,提出了人类如何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的问题。马尔库塞认为,现实的革命问题不再体现为暴力的革命冲突与阶级斗争,而是显现为种种心理层面与文化维度的矛盾与冲突。所以,自由和解放首先意味着需要释放和升华由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压抑的心理能量,也即呼唤爱欲与文明在新时代的辩证统一。由此才能够塑造一种“新类型的人”,追求一种“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更加理想的社会形态。第三,审美救赎。马尔库塞晚年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学境界,特别强调对美学意义上的哲学升华及其价值的完整追求。但他的美学具有比单纯的审美艺术更深层的内涵,即将整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哲学升华的一种质料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人性的光辉,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高意境的显现。第五章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评价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作用与意义,另一个是试图分析其所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本文认为,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20世纪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过渡的标志性人物之一,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为这一过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第二,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有着强烈的“追求行动哲学”的特征,始终以追求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全面复归为旨向,密切关注当代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精神意向性。第三,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视域,为中国的现代性发育与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与思考的理论资源与理论启示。同时,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本与精神的关系的分析缺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系统性与深刻性,二是仅仅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与冲突的特征,但未能深入把握资本在当代对人的精神“再次异化”的实质。所以,对他的精神遗产需要批判性地继承。总之,通过探析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本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重大问题:一是丰富了现有的马尔库塞学术研究成果,为填补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考察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空白做出有限的尝试。同时,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轴心重释马尔库塞的理论思想,开创了马尔库塞理论研究的新路径与新内容,扩展了国内学术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域。二是通过将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置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中查审,补充与完善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史研究的学术链条,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三是对一直以来伴随中国现代性进程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问题,即如何平衡物质利益的解放与感性精神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积极探索,从而为中国下一步的现代性发育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与理论问题。

董欣[8](2020)在《驻村干部社会资本对扶贫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 ——以福建省第四批“第一书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村受制于当地稀缺、匮乏的资源水平,无法依靠固有资源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村庄发展出现“后继无人”、经济发展乏力和基础设施损毁等现象。而要更好地解决贫困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需借助外来资源帮扶。“干部驻村”是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的创新,在干部驻村的制度安排下,驻村干部通过自身“一根针”,整合各种渠道资源,形成“千条线”,将外部资源输入贫困村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驻村干部的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驻村干部资源获取逻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驻村干部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其资源获取成效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的分析。文章在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已有关于驻村干部、村干部、社会精英等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并对福建省省派第四批与第五批驻村干部进行电话访谈,构建了驻村干部在官员晋升锦标赛的动力前提下,动用自身与派出单位的社会资本对贫困村所需要的发展资源进行获取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访问福建省派第四批197位驻村干部得到一手数据资料,并结合省派第四批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总结汇报文件,进行了统计描述与实证分析。探究了驻村干部社会资本中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社会交往、行政级别、派出单位性质和派出单位支持力度,以及驻村干部胜任力方面的岗位适应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扶贫责任意识对其资源获取成效的影响程度,通过最后的回归模型验证假设,最终揭示出驻村干部社会资本对其资源获取成效的影响效应。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为:驻村干部的社会资本中受教育经历对其资源获取成效的影响不显着。驻村干部的工作经历、社会交往经历、行政级别均对资源获取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派出单位的影响更是十分重要,派出单位的强弱与重视程度极为显着的正向影响驻村干部资源获取的工作成效。此外,在胜任力方面,驻村干部岗位适应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对资源获取影响不显着,而扶贫责任意识则与资源获取呈显着正相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最后提出完善驻村干部选拔与培训机制,加大岁驻村干部的选拔甄别力度,从根本上提升驻村帮扶的工作效率。并且加强对驻村干部的各项培训,提高其扶贫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其资源获得方面的工作成效。强化对驻村干部的激励与表彰,努力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本与派出单位的社会网络与政治影响力,发挥其扶贫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平衡派出单位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构建帮扶资源蓄水池平衡各单位资源,实现驻村干部之间的互通互助,避免因为单位资源的差异形成贫困村新一轮的贫富差距,同时建议各单位建立专门的扶贫帮扶部门等。

陈乐毅[9](2019)在《经济“脱实向虚”倾向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经济金融化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规律性现象。随着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经济的“脱实向虚”倾向也日益明显。辩证地看,经济金融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风险。要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化与虚拟经济的发展现状适度发展金融市场,更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针对经济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双刃剑”效应,经济政策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具体地说,在经济繁荣阶段,政府要主动抑制金融化过度发展,矫正经济“脱实向虚”倾向。本文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出发,探讨了虚拟经济的本质与深层次特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剖析了经济“脱实向虚”的内在根源。同时,依据我国的实际数据,分别从金融业自我膨胀、房地产业泡沫化、实体经济自身走向虚拟化这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表现,从而进一步研究经济“脱实向虚”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最新发展成果,与时俱进地提出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分而治之的策略,即实体经济应更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虚拟经济应更强调发挥政府监管调控作用。此外,本文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与误差修正模型ECM,对我国经济“脱实向虚”倾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做出更加精准的分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大方面的政策建议: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大力倡导顺应市场机制的自主创新,加大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度,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加快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遏制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在矫正“脱实向虚”倾向方面,要抑制金融业过高的资本回报率,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推动金融工具多样化,适当控制金融衍生品交易,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促进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大力扶持“三农”、小微企业,不断提高虚拟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

黄少杰[10](2018)在《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和Web2.0技术不断应用,衍生了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社会化电子商务,随后国内外诞生了一大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如Pinterest、蘑菇街和美丽说等,社会化电子商务正成为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社会化电子商务具有互动性的特征,用户参与社会交互是社会化电子商务的重要驱动力量,如何建立用户在线信任从而驱动用户参与信息发布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认为社会化电子商务独特的社交性决定了个体社会资本会对在线信任起到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尝试在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探索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的影响机理,以期为社会化电子商务企业未来的运营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通过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社会资本和用户信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社会化电子商务、社会资本以及在线信任的概念;接着,本文在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本文的9个假设;随后,本文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数据,并借助SPSS22.0和AMOS21.0进行实证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为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策略提供了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会对在线信任的产生存在显着影响,其中:1)结构资本中社会交互联结只对用户正直信任产生存在正向影响,而不对能力信任存在正向影响;2)认知资本中共享愿景对用户能力信任、正直信任和友善信任均存在正向影响,共享语言对用户友善信任存在正向影响;3)关系资本中社区认可对用户正直信任、友善信任存在正向影响,互惠对用户能力信任存在正向影响。(2)在线信任受到各维度社会资本(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和关系资本)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为:1)能力信任受到共享愿景和互惠的影响,其中共享愿景相较于互惠,对能力信任的影响程度更大;2)正直信任受到社会交互联结、共享愿景和社区认可的影响,其中社区认可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社会交互联结,共享愿景对正直信任的影响程度最小;3)友善信任受到共享愿景、共享语言和社区认可的影响,其中社区认可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共享愿景,共享语言对友善信任的影响程度最小。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从如何加强社会资本进而提升用户在线信任的角度,为社会化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如下运营建议:(1)结构资本方面,社会化电子商务企业要加强用户的社会交互联结程度;(2)认知资本方面,社会电子商务企业要注重提升用户感知价值和网站信息的可理解性;(3)关系资本方面,社会化电子商务企业要建立高忠诚度社区和制定分享奖励机制。

二、资本新形式:知识资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本新形式:知识资本(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虚拟资本的生成逻辑
    (二)虚拟资本的内涵
    (三)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
    (四)虚拟资本的内在性质
二、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一)虚拟资本所处地位的改变
    (二)虚拟资本存在形态多样化
三、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科学认识当代世界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必然趋势
    (二)有助于理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三)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防止经济脱实向虚的必要性

(2)企业社会资本的科学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二文献分布分析
    (一)总体发文特征
    (二)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
三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
    (一)知识基础
    (二)学科结构
    (三)研究前沿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4)生产方式、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框架
二、对新业态劳动者社会保险问题的理论反思
    (一)劳动者社会保险权:基于劳动还是基于受雇劳动?
    (二)平台就业:就业新形式还是资本新形式?
三、对当下中国新业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政策的审视
    (一)社会保险的基本逻辑与政策内涵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不利于新业态从业者参保
四、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分类解决思路
    (一)新业态从业者的多样性特征
    (二)新业态从业者的三种类型及其社会保险问题的相应策略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政策要点

(5)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资本主义批判与两种现代性模式
        (二)现实背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总批判的现实任务
        (三)理论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的范式转型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三)总结评析
    三、研究重心与创新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主要方法
第一章 地图与模型: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观探思
    一、图示:资本主义现代性
        (一)核心词:再释“现代性”
        (二)耦合因:缘何以资本主义划界
        (三)时空观:资本主义现代性特质
        (四)辩证法: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
    二、图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破解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现代性批判:对理性主义的反叛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双向融嵌中对主体的勘辨
    三、图例: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三条路径
        (一)资本的症候:经济现象的异化批判路径
        (二)理性的滥觞:政治哲学的自由解放路径
        (三)主体的困境:文化观念的再启蒙路径
第二章 生产-消费路径:从经济现象揭批到哲学文化批判
    一、震源:商品拜物教
        (一)现代性的细胞繁殖:从商品到商品化
        (二)现代性的运行系统:拜物教机制
        (三)现代性的机体病症:物化与异化
    二、纵波:资本剥削形式的变迁
        (一)劳动新形式:非物质劳动条件下的主体异化
        (二)生产新态势:智能化生产转型中的“新奴隶主义”
        (三)消费新观念:符号政治经济学与大众文化批判
    三、横波:资本剥削关系的扩张
        (一)从实体到虚体:物化逻辑下的“数字异化”
        (二)从时间到空间:空间生产的异化之意
        (三)商品全景的“景观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的幻象与梦魇
第三章 个体-共同体路径:从宏观制度批判到微观生命政治批判
    一、共同体对个体的压迫:“新控制形式”
        (一)技术合理化:资本的技术化运作
        (二)媒介合理化:资本对媒介的虚伪化利用
        (三)合理化危机:隐身的资本霸权构筑起新帝国
    二、个体向共同体的依附:“生命政治”
        (一)消极自由无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规训与惩罚”
        (二)积极自由无法超拔的生命之轻:“逃避自由”
        (三)毁灭还是创生:新治理体系的可能性
    三、个体与共同体的间性关系:“重建公共领域”
        (一)间性关系的认知基础:交往理性
        (二)组建合法共同体的主渠道:参与式民主
        (三)重建公共领域:卓越个体基础上的乌托邦
第四章 启蒙-再启蒙路径:从解构形而上学到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一、返本:回归总体性及其失败
        (一)问题:碎片化现象的理性方案
        (二)方法:历史总体性辩证法
        (三)结果:落于空想的总体替代方案
    二、破维:否定辩证法及其自我解构
        (一)对否定的新解:辩证法的哥白尼革命
        (二)对否定的否定:“反体系的体系”
        (三)对否定的扬弃:对“后学”与启蒙的重思
    三、开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及效应
        (一)新境遇:从时间基质的线性发展观到空间基质的谱系认识论
        (二)新范式: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融建
        (三)新道路:形而上学终结后的意义之归
第五章 超越-文明型路径:中国特色现代性方案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检视
        (一)问题洞察力有余,但实践能力有限
        (二)突破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旨趣鲜明,但理论立场妥协性较强
        (三)交互性研究范式的范例,但社会历史观共识不足
    二、中国方案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有效回应
        (一)破解资本逻辑困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二)回应理性滥觞危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优势
        (三)祛除中心主义魔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站位与宏伟格局
    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中国智慧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二)融通“中西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哲学文化理念
        (三)“新轴心时代”的创生: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型文明体系
结语:未竟的解放事业与未来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6)破解数字拜物教 ——数字资本时代拜物教新形式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反思数字拜物教:深化拜物教理论研究的当代重要课题
        (一)拜物教理论内容的历史嬗变
        (二)数字拜物教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主要思路
第一章 数字拜物教:数字资本时代拜物教的新形式
    1.1 资本样态历史裂变中的数字资本的形成
        1.1.1 产业资本的积累
        1.1.2 金融资本的兴起
        1.1.3 数字资本的形成
    1.2 数字资本与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特质
        1.2.1 数字平台与平台经济的发展
        1.2.2 劳资关系的弹性化与网络化
        1.2.3 数字资本的金融化趋势
    1.3 数字拜物教的表现与内涵
        1.3.1 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困境的分析
        1.3.2 数据商品化和资本化与数字拜物教
        1.3.3 数字技术膜拜与数字拜物教
        1.3.4 数字崇拜对人的价值意识的塑造
第二章 数字拜物教机制对数字资本逻辑统治的强化
    2.1 数字拜物教的意识结构内化机制与数字化幻象统治的实现
        2.1.1 商品符号的数字媒介传播与文化工业景观的繁荣
        2.1.2 沉迷他者的欲望:数字拜物教意识的同一性接受
        2.1.3 数字化幻象统治:数字拜物教结构的无意识认同
    2.2 数字拜物教机制:数字—生命政治的支撑性条件
        2.2.1 数字—生命政治治理术的形成
        2.2.2 量化自我的拜物教行为:巩固数字—生命政治统治的关键
        2.2.3 拜物教机制内的“透明人”:数字—生命政治治理对象的最终形成
    2.3 数字拜物教机制:强化数字平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2.3.1 数字拜物教的意识形态性质:数据殖民的合法性依据
        2.3.2 数字拜物教机制与数字平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霸权的确立
    2.4 数字拜物教机制:强化数字资本逻辑统治的必要条件
        2.4.1 数字资本逻辑成为控制意识、生命、全球社会的同一性力量
        2.4.2 数字拜物教机制与数字资本主义现代性悖论
第三章 数字拜物教的秘密与数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批判
    3.1 勘破拜物教秘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3.2 数字拜物教机制与劳动过程的剥削新形式
        3.2.1 数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价值生产的源泉
        3.2.2 拜物教机制掩盖的真实生产过程:数字劳动生产剩余价值
        3.2.3 数字拜物教机制与数字劳动剥削逻辑的延伸
    3.3 数字拜物教机制遮蔽分配关系的不平等实质
        3.3.1 平台层面:数字资本处于价值分配关系的核心
        3.3.2 社会层面:处于分配关系边缘的主体低酬或无酬劳动
    3.4 数字拜物教机制掩盖“流通生产价值”的假象
        3.4.1 数字资本借助数字平台技术加速资本流通
        3.4.2 平台加速流通与在线的数字劳动:流通生产价值的假象
    3.5 数字拜物教机制与消费需要的虚假满足
        3.5.1 数字化消费与数字资本的价值实现
        3.5.2 数字化消费与拜物欲望的生产、膨胀
        3.5.3 自由的假象:虚假拜物消费需要的满足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四章 数字拜物教的消解与人类解放
    4.1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揭示:消解数字拜物教的理论基础
    4.2 资本的限度与资本逻辑的自我否定:消解数字拜物教的现实根据
    4.3 新型社会关系的重构:消解数字拜物教的现实道路
        4.3.1 共产主义运动:新型社会关系重构的途径
        4.3.2 从物化存在到社会性存在:重构新型社会关系主体力量的凸显
    4.4 数字拜物教的消解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求
        4.4.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目标
        4.4.2 数字拜物教的消解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马尔库塞的精神遗产?
        二、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逻辑框架
        三、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单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点与研究方法分析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动因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革命的忧患意识
        一、垄断资本主义、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遗憾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基础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源起
        一、法西斯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哲学与社会批判理论
        三、重建“理性”与“革命”的辩证原理
    第三节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初探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
        二、“新”工人阶级的壮大
        三、从暴力革命的外部冲突到心理能量的内部压抑
第二章 经济界面的本质抽象
    第一节 消费社会
        一、消费社会: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成就
        二、消费的心理学逻辑预设:从“内心世界的禁欲主义”到力比多释放的函数
        三、消费异化的本质:“虚假需求”对真实需求的替代
    第二节 高度垄断的资本及其技术化趋势
        一、高度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作为高度垄断资本特殊运行模式的跨国公司
        三、技术资本的新特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新模式
        一、高度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剩余”
        二、马尔库塞对巴罗“剩余意识”范畴的解析
        三、剩余意识的动力学机制
第三章 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第一节 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的嬗变:利益高度集中、权力高度垄断的政治新形式
        一、政治思想灌输与社会潜意识操控:消费意识形态
        二、新“极权主义”:技术理性、资本逻辑与政治理性的共谋
        三、新自由主义浪潮下剩余意识的政治潜能
    第二节 革命概念的新内涵
        一、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
        二、马尔库塞对马克思革命概念的扬弃和新“革命”概念
        三、“乌托邦的终结”
    第三节 新“革命主体”与自治
        一、“无产阶级的物化”
        二、“大拒绝”的革命之路
        三、新“革命主体”的提出
第四章 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匮乏
    第一节 “单向度的人”与单向度社会
        一、“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
        二、“富裕社会的不满者”
        三、“从富裕社会中解放出来”
    第二节 “爱欲与文明”
        一、压抑性的俗化趋势及其心理学基础
        二、“新感性”
        三、追求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
    第三节 审美救赎
        一、当代艺术状况及其与艺术本质的背离
        二、艺术的政治实践功能
        三、作为未来社会新构想的审美之维
第五章 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含中译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驻村干部社会资本对扶贫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 ——以福建省第四批“第一书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1.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相关文献综述
    2.1 驻村干部帮扶效应相关研究
    2.2 驻村干部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2.2.1 社会资本的内涵研究
        2.2.2 社会资本模型的应用研究
        2.2.3 驻村干部社会资本研究
    2.3 驻村干部资源获取相关研究
        2.3.1 资源获取内容与成效研究
        2.3.2 资源获取来源与途径研究
        2.3.3 资源获取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简要研究评述
3.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与政策
        3.1.1 驻村干部相关概念
        3.1.2 驻村干部选派政策
        3.1.3 驻村干部工作职责
    3.2 理论基础
        3.2.1 资源基础理论
        3.2.2 社会资本理论
    3.3 驻村干部社会资本影响资源获取模型的构建
        3.3.1 驻村干部社会资本与资源获取关系
        3.3.2 驻村干部胜任力与资源获取关系
        3.3.3 理论模型
4.驻村干部资源获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说明
        4.1.2 数据来源
    4.2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取
        4.2.1 实证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驻村干部基本特征
        4.3.2 派出单位基本特征
        4.3.3 贫困村基本特征
        4.3.4 驻村干部资源获取情况
    4.4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诊断
    4.5 回归分析与结果讨论
        4.5.1 回归结果
        4.5.2 结果分析
5.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启示建议
        5.2.1 完善选拔与培训
        5.2.2 强化激励与表彰
        5.2.3 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
参考文献
附录 驻村干部资源获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经济“脱实向虚”倾向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经济“脱实向虚”的理论分析
    2.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范畴界定
        2.1.1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
        2.1.2 虚拟经济的界定与现代发展
        2.1.3 实体经济的界定与现代发展
    2.2 经济“脱实向虚”的定义与内在根源
        2.2.1 经济“脱实向虚”的定义
        2.2.2 经济“脱实向虚”的内在根源和应对策略
第三章 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3.1 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具体表现
        3.1.1 金融业自我膨胀
        3.1.2 房地产业泡沫化
        3.1.3 实体经济自身走向虚拟化
    3.2 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具体原因分析
第四章 经济“脱实向虚”倾向的实证研究
    4.1 样本、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实证检验
        4.2.1 平稳性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误差修正模型
        4.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内涵及特征
        2.1.1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定义
        2.1.2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特点
        2.1.3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
        2.1.4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分类
        2.1.5 社会化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2.2 社会资本的定义和维度
        2.2.1 社会资本的定义
        2.2.2 社会资本的层次
        2.2.3 社会资本的维度
        2.2.4 社会资本的新形式
        2.2.5 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
    2.3 在线信任的内涵及维度
        2.3.1 传统信任的定义
        2.3.2 在线信任的内涵
        2.3.3 在线信任的维度
        2.3.4 在线信任的研究现状
    2.4 研究评述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3.1 理论模型构建
        3.1.1 研究模型借鉴
        3.1.2 本文研究模型
    3.2 研究假设提出
        3.2.1 结构资本维度对在线信任的影响分析
        3.2.2 认知资本维度对在线信任的影响分析
        3.2.3 关系资本维度对在线信任的影响分析
    3.3 研究假设总结
第4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4.1.1 社会资本的操作性定义
        4.1.2 在线信任的操作性定义
    4.2 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
        4.2.1 问卷思路
        4.2.2 问卷调查对象
        4.2.3 问卷预测试与正式发放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型检验与结果解释
    5.1 描述性统计
        5.1.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5.1.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2 信度效度检验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相关分析
    5.4 结构方程验证分析
        5.4.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5.4.2 研究模型构建
        5.4.3 拟合指数检验
        5.4.4 路径显着性验证
    5.5 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资本新形式:知识资本(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陈琦. 宁夏党校学报, 2021(06)
  • [2]企业社会资本的科学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J]. 李斌,郑运慧,马莉丽,闫凌山.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1(05)
  • [3]SaaS开放式创新社区中开发者影响力的研究[D]. 申青雯.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4]生产方式、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J]. 鲁全. 社会科学, 2021(06)
  • [5]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研究[D]. 孙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破解数字拜物教 ——数字资本时代拜物教新形式批判[D]. 李亚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7]马尔库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探析[D]. 刘倩.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5)
  • [8]驻村干部社会资本对扶贫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 ——以福建省第四批“第一书记”为例[D]. 董欣.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9]经济“脱实向虚”倾向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陈乐毅.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10]社会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社会资本对在线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D]. 黄少杰.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智力资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