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一、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快(论文文献综述)

杨子锋[1](2021)在《基于异山梨醇的生物基聚碳酸酯合成及改性研究》文中指出传统聚碳酸酯(PC)以石油基化合物双酚A(BPA)和光气为原料合成,因为BPA的雌激素效应以及光气的剧毒挥发性导致传统工艺存在一些缺点。目前,采用生物基单体异山梨醇(ISB)和二氧化碳基化合物碳酸二甲酯(DMC)为原料直接一步酯交换熔融缩聚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PIC),不仅绿色无毒,而且与传统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相比,具有更加优异的光学性能、耐划伤和耐热性能,已经成为现在开发高性能聚碳酸酯的研究方向。但是要合成性能优异的PIC,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ISB存在分子内氢键导致其反应活性低;其次,DMC存在甲基化和甲酯化的竞争反应,并且甲基化产物抑制PIC分子链的增长;最后,ISB的刚性结构导致PIC的力学柔韧性能差,加工性能不好,限制了其工程化的使用。针对以上的难点,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筛选一系列有机碱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有机碱金属对ISB的催化活性和DMC甲酯化反应的选择性。利用DFT模拟计算、红外、核磁、质谱等分析手段结合试验数据,研究了催化剂自身阴阳离子结合能以及其活化反应底物的能力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合成PIC的影响,并获得了催化剂开发和设计的理论指导依据。另外,通过核磁对PIC低聚物和终聚产物的端基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分析,获得了 ISB和DMC的反应特性规律。最后结合质谱分析首次捕捉到了PIC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结合中间体结构最终提出了阴阳离子共同促进链增长的机理。(2)结合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的可设计性,设计并合成一系列以邻、间、对苯二酚为阴离子,[N1111]+、[N2222]+、[N3333]+、[N4444]+为阳离子的双活性位点离子液体催化剂,并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筛选,合成了高分子量的PIC。结合试验数据和DFT模拟计算研究了阴阳离子活性位点的类型、数量和空间结构等因素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了双活性位点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DMC和ISB合成PIC的反应活性规律。最终结合对PIC合成过程中间体的捕捉分析,证实了 DMC和ISB交替加成的反应路径,为DMC和ISB合成PIC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3)为进一步提高催化活性,设计合成了以[Py]-、[Im]-、[Tr]-为阴离子,[N2222]+、[Emim]+、[P4444]+为阳离子的7种离子液体催化剂,对其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经活性筛选,[Emim][Im]展现了最高的催化活性,实现了 ISB的98%转化率,并合成了重均分子量为53100 g/mol的PIC。另外,通过核磁手段对不同温度下合成PIC的反应过程进行原位跟踪表征,发现了反应工艺条件对DMC甲基化反应、ISB内外羟基活化存在的影响规律,并使用核磁证实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全文的表征分析,最终提出了阴阳离子协同氢键共同促进链增长的机理。(4)提出一步法共聚新方法,缩短了聚合工艺流程,提高了反应效率,并筛选了一系列脂肪族和芳香族二醇单体成功合成了共聚改性PIC。另外经过芳香族二醇单体配比的优化,最终合成了重均分子量高达80300 g/mol的共聚PIC,并且通过对共聚PIC羰基碳区的碳谱进行积分计算分析,找到了共聚PIC的玻璃转化温度降低规律。DSC和TGA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实现了 PIC热学性能的可控和可调。另外,DMA测试结果表明芳香族二醇单体的引入有效改善了 PIC的柔韧性,降低了 PIC的刚性。通过共聚改性研究不仅极大地改善了 PIC的柔韧性和加工性能,而且保持了较高的热学性能。

巩如楠[2](2021)在《水性阳离子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氨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泡沫等领域的大型商用材料。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及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水性聚氨酯取代传统溶剂型聚氨酯成为趋势。水性聚氨酯包括阴离子、阳离子、中性三大类,目前水性阴离子聚氨酯的商业化产品很常见,但是却很少见到水性阳离子聚氨酯(CWPU)的工业化产品,而且与水性阴离子聚氨酯相比,文献上对CWPU的报道也很少,更谈不上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原因在于CWPU的水分散性远低于阴离子聚氨酯,因此制备过程中必须使用过量的阳离子亲水扩链剂来弥补这一缺陷,导致CWPU的耐水性很差。提高阳离子亲水扩链剂的乳化效率是制备高耐水性CWPU的关键,另一个重要解决方案是设计合成新结构的低聚物多元醇。目前用于合成聚氨酯的低聚物多元醇主要有聚醚型多元醇和聚酯型多元醇两大类,基于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调聚反应所合成的二氧化碳基多元醇(CO2-polyol)具有碳酸酯和醚共存的结构,有望用于制备新颖的CWPU。本论文重点研究水性阳离子二氧化碳基聚氨酯(CO2-CWPU)的设计、制备与性能,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CO2-polyol为原料,制备了阳离子亲水基团分别在主链、侧链和端基的CO2-CWPU,研究了亲水基团位置对于CO2-CWPU稳定分散所需的最低亲水扩链剂用量的影响。当亲水基团位于端基时,其乳化能力是侧链亲水基团的3.5倍、主链亲水基团的4.4倍。因此,使用末端亲水基团诱导分散策略制备乳液稳定的CWPU时,亲水扩链剂用量可显着降低至仅1.0 wt%。该分散策略不仅适用于不同碳酸酯单元含量CO2-polyol为原料制备CWPU,对于广泛使用的聚酯、聚醚型多元醇同样有效。得益于CO2-polyol中碳酸酯单元和醚键共存的特殊结构,CO2-CWPU表现出优异的耐水解和耐氧化性能,具有突出的应用潜力。2.采用末端亲水基团诱导分散策略制备了一系列带有侧链双键的CO2-CWPU,随后通过紫外光固化使其形成交联结构,以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通过调节光引发剂用量、紫外光密度、CWPU侧链双键密度和亲水基团含量使得紫外固化后的CO2-CWPU薄膜在浸泡72 h内达到吸水平衡,即使浸泡240 h后,吸水率仅为5.8%。与聚酯和聚醚型CWPU相比,CO2-CWPU在HCl溶液中耐水性能优势明显。不同碳酸酯单元含量的CO2-polyol可以调节固化CO2-CWPU薄膜的力学性能,同时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水性能均超过90%。3.采用无溶剂/无表面活性剂策略制备了 CO2-CWPU与聚丙烯酸丁酯复合乳液。首先,在CO2-CWPU制备过程中使用丙烯酸丁酯(BA)单体作为稀释剂以降低体系粘度。乳化后的CO2-CWPU可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将BA单体包覆在乳胶粒子中,加入自由基引发剂实现BA单体的乳液聚合。与非官能化的CO2-CWPU相比,在CO2-CWPU中引入双键后与聚丙烯酸丁酯形成的接枝或交联结构能够提升乳液稳定性,同时薄膜表现出突出的热稳定性和广泛可调的力学性能。

张雷[3](2021)在《我国聚碳酸酯发展新趋势》文中提出结合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实际,在详细分析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聚碳酸酯发展的十大新趋势,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肖刚[4](2020)在《国内聚碳酸酯生产现状及市场应用与发展分析》文中指出阐述了国内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市场现状,着重介绍国内生产装置建设情况与发展趋势,分析聚碳酸酯的市场应用范围,预测市场需求,提出目前国内聚碳酸酯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闫绍辉[5](2020)在《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理论的化工新材料企业价值评估 ——以万华化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的化工新材料行业稳步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化工新材料企业面临着规模小、技术低、行业分散等问题。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的化工新材料中小企业居多,占比达到80%左右,西方的化工新材料公司经过不断的整合重组,形成了全球的产业链和经销链,因此国内化工新材料企业的并购重组势在必行;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化工新材料领域将是国家政策扶持的对象和值得注意的投资标的。所以对化工新材料企业进行准确的评估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从化工新材料行业和企业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化工新材料的种类、行业特征、行业发展现状、企业特点和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通过这些分析,并对化工新材料企业的价值结构进行论述,得出企业价值由显性资产创造的价值和隐性资产创造的价值组成,基于化工新材料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价值结构,进一步论述了实物期权法评估化工新材料企业价值的适用性。建立了收益法评估企业显性资产,实物期权法评估企业隐性资产的评估模型,在模型中使用模糊数学对实物期权法的参数进行修正,减少主观因素对价值评估造成的影响。以万华化学为例对评估模型进行实例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实物期权法更能合理的评估化工新材料企业的价值,模糊数学的引入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合理的结论。

王钰玮[6](2019)在《聚碳酸酯生产技术与国内外市场需求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聚碳酸酯凭借自身所具有的良好性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简单介绍了其生产技术,然后细致深入地探讨了聚碳酸酯的世界供需情况以及我国的供需状况。

张瑞金[7](2019)在《熔融酯交换法聚碳酸酯聚合过程的建模及分析》文中指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光学媒介等领域。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聚碳酸酯已经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工程塑料之一。工业上聚碳酸酯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界面缩聚法和熔融酯交换法两种,其中,熔融酯交换法实现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同时使用剧毒光气,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生产工艺在高温低压下进行,聚合反应过程复杂,成为该工艺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聚合过程为研究对象,借助Aspen软件与MS软件对聚合过程进行建模与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聚碳酸酯聚合机理,以四面体中间物模型为基础,将聚合反应归纳为分子碎片之间的反应,结合Aspen中数据库,将聚合反应归纳为6个主要反应。同时,根据现有的聚碳酸酯连续化生产工艺和聚合反应过程特点,提出组合建模的思想,采用多釜串联、前全混流后降膜反应器的反应流程模型。与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比对,检验模型的准确性。(2)在聚合模型的基础上,分析聚合生产中的进料比、聚合压力、聚合温度以及停留时间的对聚碳酸酯数均分子量的影响,提出聚合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预聚温度保持在190℃至195℃,缩聚温度保持在270℃至280℃;进料比保持在1.01-1.03;预聚压力0.4bar-0.7bar,缩聚阶段压力越低越有利于聚碳酸酯分子量增长;预聚阶段停留时间保持在0.8h,缩聚阶段单个降膜蒸发反应器时间保持在0.2-0.3h,最终产品数均分子量在1.4万左右。同时,针对生产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3)缩聚阶段,聚合反应受苯酚扩散控制,苯酚在聚碳酸酯内扩散系数成为缩聚反应研究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缩聚反应器设计的关键,针对聚合反应中的聚碳酸酯苯酚分子的扩散,以MS软件为平台,采用分子动力学与分子力学,建立聚碳酸酯聚合物与苯酚体系晶胞模型。计算不同条件下苯酚分子扩散系数,研究表明:在190℃-310℃,扩散系数随温度增加而增大,晶胞苯酚浓度对其本身扩散系数无影响;聚合度越高,苯酚扩散系数越小,短链较长链,为苯酚提供更大的自由体积。实际生产,缩聚阶段高温与膜状流动更有利于聚合反应进行。

崔小明[8](2017)在《国内外双酚A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认为分析了国内外双酚A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2016年,世界双酚A的总产能为6 874 kt/a,2015年的消费量为5 562 kt,预计2020年的需求量将达到6 250 kt。2016年我国双酚A的产能为1 210 kt/a,消费量为1 306.4 kt,预计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1 7501 800 kt,同时指出了双酚A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今后的发展建议。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9](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崔小明[10](2017)在《国内外聚碳酸酯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国内外聚碳酸酯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截止到2016年11月底,全世界聚碳酸酯的总生产能力达到5 121 kt/a,2015年消费量为3 983 kt,预计2020年生产能力和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 600 kt/a和4 600 kt。截止到2016年11月底我国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为870 kt/a,2015年的消费量为1 655 kt,预计2020年消费量将达到2 0002 100 kt。指出聚碳酸酯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今后的发展建议。

二、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异山梨醇的生物基聚碳酸酯合成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聚碳酸酯概述
        1.2.1 双酚A型聚碳酸酯
        1.2.2 双酚A型聚碳酸酯合成工艺
        1.2.3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
        1.2.4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合成工艺
    1.3 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制备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研究进展
        1.3.1 异山梨醇及碳酸二甲酯性质
        1.3.2 催化剂研究进展
        1.3.3 离子液体催化剂
    1.4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改性研究进展
        1.4.1 共聚改性
        1.4.2 共混改性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1.5.2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有机碱金属催化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IC结构表征
        2.3.2 催化剂筛选
        2.3.3 反应条件优化
        2.3.4 反应机理推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活性位点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离子液体合成及表征
        3.2.4 PIC合成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活性筛选
        3.3.2 反应条件优化
        3.3.3 反应机理推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咪唑型离子液体催化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离子液体合成及表征
        4.2.4 PIC合成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活性筛选
        4.3.2 反应条件优化
        4.3.3 反应机理推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共聚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PICs结构表征
        5.3.2 催化剂筛选
        5.3.3 二醇单体筛选
        5.3.4 单体配比的优化
        5.3.5 热学性能
        5.3.6 动态机械性能
        5.3.7 形貌表征
        5.3.8 耐刮擦性能
        5.3.9 熔体流动速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说明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水性阳离子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二氧化碳基多元醇及其研究进展
        1.1.1 前言
        1.1.2 链转移剂与不死聚合反应
        1.1.3 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的合成体系
        1.1.3.1 Salen-Co催化体系
        1.1.3.2 Salen-Cr催化体系
        1.1.3.3 钴卟啉催化体系
        1.1.3.4 铝卟啉低聚物催化剂
        1.1.3.5 大环双核催化剂
        1.1.3.6 双金属氰化物催化体系
        1.1.3.7 非金属催化剂
    1.2 水性阳离子聚氨酯及其研究进展
        1.2.1 前言
        1.2.1.1 聚氨酯的起源和发展
        1.2.1.2 聚氨酯化学
        1.2.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1.2.2.1 丙酮法
        1.2.2.2 预聚体法
        1.2.3 水性阳离子聚氨酯性能
        1.2.3.1 水性阳离子聚氨酯的耐水性
        1.2.3.2 水性阳离子聚氨酯的酸碱性
        1.2.3.3 高固体含量水性阳离子聚氨酯
        1.2.4 水性阳离子聚氨酯的应用
        1.2.4.1 胶黏剂
        1.2.4.2 防腐涂料
        1.2.4.3 抗菌材料
        1.2.4.4 药物载体
    1.3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思路
        1.3.1 选题背景
        1.3.2 选题思路
第2章 末端亲水基团诱导分散策略制备CO_2-CWPU及其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及厂家
        2.2.2 分析和测试
        2.2.2.1 CWPU涂膜的制备
        2.2.2.2 吸水率测试
        2.2.2.3 CWPU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基团(NCO)的质量分数
        2.2.2.4 CWPU乳液的固体含量测试
        2.2.2.5 CWPU乳液的pH值测试
        2.2.2.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2.2.7 凝胶渗透色谱(GPC)
        2.2.2.8 液相核磁共振(NMR)
        2.2.2.9 粒径测试
        2.2.2.10 电位测试
        2.2.2.11 CWPU乳液电解质稳定性
        2.2.2.12 耐水解性能测试
        2.2.2.13 耐氧化性能测试
        2.2.2.14 粘结测试
        2.2.3 不同碳酸酯单元含量的CO_2-polyol的制备
        2.2.3.1 锌-钴基双金属氰化物(Zn-Co-DMC)的制备
        2.2.3.2 CO_2-polyol的制备
        2.2.4 CO_2-CWPU的制备
        2.2.4.1 亲水基团封端CWPU(CWPU-t-DMAD)的制备
        2.2.4.2 亲水基团在侧链的CWPU(CWPU-s-DMAD)的制备
        2.2.4.3 亲水基团在主链的CWPU(CWPU-b-MDEA)的制备
        2.2.4.4 水性阴离子二氧化碳基聚氨酯(CO_2-AWPU)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O_2-polyol的表征
        2.3.2 CO_2-CWPU的表征
        2.3.3 水性阳离子聚氨酯乳液的稳定性
        2.3.4 叔胺基团在CWPU-t-DMAD中的位置
        2.3.5 内乳化剂的乳化能力(Emulsifying Capacity,EC)
        2.3.6 末端亲水基团诱导CWPU分散策略的普适性
        2.3.7 不同CWPU薄膜吸水率的探究
        2.3.7.1 内乳化剂用量
        2.3.7.2 中和度
        2.3.7.3 中和剂的种类
        2.3.7.4 异氰酸酯的种类
        2.3.8 低聚物多元醇的种类对于耐水性的影响
        2.3.9 CO_2-CWPU的粘结性能
        2.3.10 高固体含量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紫外光固化的CO_2-CWPU的制备和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及厂家
        3.2.2 分析和测试
        3.2.2.1 CWPU涂膜的制备
        3.2.2.2 吸水率测试
        3.2.2.3 水溶解率测试
        3.2.2.4 凝胶含量测试
        3.2.2.5 CWPU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基团(NCO)的质量分数
        3.2.2.6 CWPU中双键密度
        3.2.2.7 CWPU乳液的固体含量测试
        3.2.2.8 CWPU乳液的pH值测试
        3.2.2.9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2.2.10 凝胶渗透色谱(GPC)
        3.2.2.11 液相核磁共振(NMR)
        3.2.2.12 粒径测试
        3.2.2.13 电位测试
        3.2.2.14 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
        3.2.2.15 X-射线电子能谱(XPS)
        3.2.2.16 拉伸性能测试
        3.2.2.17 耐水解性能测试
        3.2.2.18 耐氧化性能测试
        3.2.3 不同碳酸酯单元含量的CO_2-polyol的制备
        3.2.3.1 锌-钴基双金属氰化物(Zn-Co-DMC)的制备
        3.2.3.2 CO_2-polyol的制备
        3.2.4 CO_2-CWPU的制备
        3.2.5 CO_2-CWPU的紫外固化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O_2-polyol的表征
        3.3.2 原位红外光谱(in situFT-IR)监测CO_2-CWPU的制备
        3.3.3 CO_2-CWPU的表征
        3.3.4 紫外光固化条件的调节
        3.3.4.1 光引发剂用量的调节
        3.3.4.2 紫外光密度的调节
        3.3.5 CWPU中化学结构的调节
        3.3.5.1 AOPD含量的调节
        3.3.5.2 DMAD含量的调节
        3.3.5.3 不同分子量的调节
        3.3.6 不同低聚物多元醇制备的固化CWPU膜的耐水解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溶剂路线制备CO_2-CWPU与聚丙烯酸丁酯复合乳液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及厂家
        4.2.2 分析和测试
        4.2.2.1 CWPU涂膜的制备
        4.2.2.2 CWPU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基团(NCO)的质量分数
        4.2.2.3 CWPU中双键密度
        4.2.2.4 CWPU乳液的固体含量测试
        4.2.2.5 丙烯酸丁酯(BA)单体的转化率
        4.2.2.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2.2.7 凝胶渗透色谱(GPC)
        4.2.2.8 液相核磁共振(NMR)
        4.2.2.9 粒径测试
        4.2.2.10 电位测试
        4.2.2.11 拉伸性能测试
        4.2.2.1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4.2.2.13 热失重(TGA)测试
        4.2.3 不同碳酸酯单元含量的CO_2-polyol的制备
        4.2.3.1 锌-钴基双金属氰化物(Zn-Co-DMC)的制备
        4.2.3.2 CO_2-polyol的制备
        4.2.4 CO_2-CWPU的制备
        4.2.4.1 带有双键的CO_2-CWPU的制备
        4.2.4.2 不带有双键的CO_2-CWPU的制备
        4.2.5 无表面活性剂制备聚丙烯酸丁酯(PBA)乳液
    4.3 结论与讨论
        4.3.1 CO_2-polyol的表征
        4.3.2 无溶剂制备CWPU策略
        4.3.2.1 基于预聚体法无溶剂制备CWPU的尝试
        4.3.2.2 基于丙酮法无溶剂制备CWPU策略
        4.3.3 CO_2-CWPU及复合乳液的表征
        4.3.4 CWPU-AOPD/PBA与CWPU-BDO/PBA的比较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我国聚碳酸酯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产能快速释放,自给率将快速攀升
2 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将并存
3 一体化、规模化将构建综合竞争优势
4 通用聚碳酸酯将大宗化,改性聚碳酸酯将通用化
5 高端应用的差异化需求将会愈加明显
6 价格将由市场导向转向成本导向
7 再生聚碳酸酯将规模化、规范化
8 两种聚碳酸酯合成技术将长期并行发展
9 共聚聚碳酸酯产品国产化将加速
1 0 标准先行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1 1 发展建议

(4)国内聚碳酸酯生产现状及市场应用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聚碳酸酯简介
2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现状
3 聚碳酸酯市场现状与分析
    3.1 国内外生产形势
    3.2 PC市场应用及消费情况
        3.2.1 电子电气及电动工具市场应用
        3.2.2 家电市场
        3.2.3 消费电子市场
        3.2.4 办公市场应用
        3.2.5 汽车市场
        3.2.6 板材/薄膜市场
        3.2.7 光学市场应用
        3.2.8 医疗/包装应用
    3.3 市场需求分析
4 发展分析

(5)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理论的化工新材料企业价值评估 ——以万华化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案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企业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
        二、模糊实物期权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三、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国内外研究
    第二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第二节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一、市场法
        二、成本法
        三、收益法
        四、实物期权理论
第四章 化工新材料行业与企业分析
    第一节 化工新材料介绍与行业特点
        一、化工新材料的种类
        二、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化工新材料企业的特点
        一、化工新材料行业特征
        二、化工新材料企业特点
    第三节 影响化工新材料企业价值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行业竞争
        三、行业发展趋势
    第四节 影响化工新材料企业价值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技术研发能力
        二、技术转化能力
        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第五章 模型构建
    第一节 化工新材料企业适用模型分析
        一、化工新材料企业价值结构分析
        二、实物期权法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一、基于收益法的企业显性资产价值评估模型
        二、基于模糊实物期权法的企业隐性资产价值评估模型
第六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万华化学现状分析
        一、万华化学公司概括
        二、万华化学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第二节 识别万华化学实物期权
        一、万华化学各行业基本情况
        二、万华化学实物期权
    第三节 确定相关参数
        一、收益法评估万华化学显性资产P
        二、实物期权的市场价格S
        三、实物期权的执行价格X
        四、实物期权的有效期权T
        五、无风险收益率r
        六、标的资产的波动率δ
    第四节 估值计算与分析
        一、未引入模糊数学估算整体价值
        二、引入模糊数学估算整体价值
        三、评估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聚碳酸酯生产技术与国内外市场需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概括
2 世界范围内PC的供需情况与前景
    2.1 基本生产情况
    2.2 消费情况与前景
3 我国PC的供需情况与前景
    3.1 基本生产情况
    3.2 进出口情况
    3.3 消费情况与前景
4 结束语

(7)熔融酯交换法聚碳酸酯聚合过程的建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碳酸酯性质及用途
    1.3 聚碳酸酯市场及发展前景
        1.3.1 世界聚碳酸酯发展
        1.3.2 聚碳酸酯国内发展状况
    1.4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及设备
        1.4.1 溶液光气法
        1.4.2 光气界面缩聚法
        1.4.3 固相缩聚法
        1.4.4 开环聚合法
        1.4.5 熔融酯交换法
        1.4.6 聚合工艺设备研究
    1.5 聚碳酸酯聚合过程研究进展
        1.5.1 聚合过程实验研究进展
        1.5.2 聚合过程模拟技术应用研究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聚碳酸酯聚合过程建模
    2.1 聚碳酸酯聚合反应动力学
        2.1.1 反应动力学模型
        2.1.2 聚合反应动力学建模基础
    2.2 聚碳酸酯聚合反应热力学方程
    2.3 聚碳酸酯反应流程模型建立
        2.3.1 聚合反应流程简述
        2.3.2 聚合过程建模基本假设
        2.3.3 聚合过程模型建立
        2.3.4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碳酸酯聚合过程工艺优化
    3.1 进料比影响
    3.2 温度影响
    3.3 停留时间影响
    3.4 压力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苯酚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
    4.1 分子力学模拟方法
        4.1.1 常见力场
        4.1.2 能量最小化
    4.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4.2.1 积分运动等式
        4.2.2 分子动力学算法
        4.2.3 分子体系中的积分方法
        4.2.4 不同系综中的分子动力学
    4.3 统计力学基础
        4.3.1 统计力学基本原理
        4.3.2 粒子动力学
    4.4 体系模型的建立
        4.4.1 模型力场选择以及周期边界确定
        4.4.2 苯酚与聚碳酸酯分子模型的建立
        4.4.3 晶胞模型建立
    4.5 苯酚扩散系数计算
    4.6 模拟结果分析
        4.6.1 温度对苯酚扩散系数影响
        4.6.2 苯酚浓度对苯酚扩散系数影响
        4.6.3 聚合度对苯酚扩散系数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国内外双酚A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双酚A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1.1 生产现状
    1.2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2 我国双酚A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生产现状
    2.2 进出口情况
    2.3 消费结构现状及发展前景
    2.4 市场价格
3 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今后的发展建议
    3.1 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我国双酚A行业未来的发展建议

(9)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1 聚乙烯(PE)
    2.2 聚丙烯(PP)
    2.3 聚氯乙烯(PVC)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3 工程塑料
    3.1 尼龙(PA)
    3.2 聚碳酸酯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4 特种工程塑料
    4.1 聚苯硫醚(PPS)
    4.2 聚醚砜(PESU)
    4.3 聚芳醚酮(PAEK)
    4.4 液晶聚合物(LCP)
5 热固性树脂
    5.1 酚醛树脂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5.1.4 结语
    5.2 聚氨酯(PU)
        5.2.1 全球投资近况
        5.2.2 聚氨酯原材料
        5.2.3 建筑节能
        5.2.4 汽车用聚氨酯
        5.2.5 医用聚氨酯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5.2.8 小结
    5.3 环氧树脂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5.3.1. 1 双酚A(BPA)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5.3.4 新产品[153-159]
        5.3.5 应用领域发展
        5.3.5. 1 涂料[161-183]
        1)管道及储罐
        2)建筑
        3)汽车
        4)船舶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1)汽车
        2)石墨烯/航空航天
        3)船舶
        4)运动器材
        5.3.6 结语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5.4.1 市场动态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10)国内外聚碳酸酯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聚碳酸酯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1.1 生产现状
    1.2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2 我国聚碳酸酯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生产现状
    2.2 装置新建或扩建情况
    2.3 进出口分析
    2.4 消费现状
    2.5 市场价格
3 聚碳酸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今后的发展建议
    3.1 聚碳酸酯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我国聚碳酸酯行业的发展建议

四、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异山梨醇的生物基聚碳酸酯合成及改性研究[D]. 杨子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2]水性阳离子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巩如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我国聚碳酸酯发展新趋势[J]. 张雷. 化学工业, 2021(01)
  • [4]国内聚碳酸酯生产现状及市场应用与发展分析[J]. 肖刚. 山东化工, 2020(15)
  • [5]基于模糊实物期权理论的化工新材料企业价值评估 ——以万华化学为例[D]. 闫绍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聚碳酸酯生产技术与国内外市场需求问题研究[J]. 王钰玮. 化工设计通讯, 2019(09)
  • [7]熔融酯交换法聚碳酸酯聚合过程的建模及分析[D]. 张瑞金.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8]国内外双酚A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 崔小明.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7(04)
  • [9]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 [10]国内外聚碳酸酯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 崔小明.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7(01)

标签:;  ;  ;  ;  ;  

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