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对花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花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一、花椒种子不同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玲燕[1](2021)在《沼渣沼液除油处理对花椒种子出芽率的影响》文中认为花椒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业、工业、医疗行业。花椒栽植以种子繁育为主,但种子发芽率低、发芽困难、培育难度大。本文利用沼渣沼液对花椒种子进行除油处理,大大提高了其发芽率,可广泛推广应用。

杨玲[2](2021)在《山苍子幼龄园生草栽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苍子(Litsea cubeba)是樟科(Lauraceae)木姜子属(Litse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香料植物资源之一。山苍子的用途广泛,它的根、茎、叶和果实均可入药,精制的山苍子油可直接用作食用香料。山苍子市场需求量大,但该树种在生草栽培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山苍子(来自同一家系)幼龄林为对象,从生草栽培对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及精油成分、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山苍子浸提液对4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得出最适合山苍子园的生草栽培模式,为山苍子的生态化栽培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草栽培促进了山苍子植株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表明:红三叶、白三叶和高羊茅三个处理的株高增量显着高于清耕,分别比清耕高出45.81%、14.24%和63.64%;红三叶和高羊茅的地径增量显着高于清耕,分别比清耕高出26.57%和64.34%。红三叶、白三叶和高羊茅的叶片鲜重显着高于清耕,分别比清耕高出93.72%、93.53%和95.90%;红三叶和高羊茅的叶片干重显着高于清耕,分别比清耕高出76.71%和100.91%;红三叶、白三叶和高羊茅的叶面积显着高于清耕,分别比清耕高出94.57%、89.93%和101.15%。2.生草栽培提高了山苍子果实产量和外果皮精油得率。自然生草、红三叶、白三叶3个处理的果实横径显着高于清耕处理;红三叶、白三叶、高羊茅3个处理的果实纵径显着高于清耕处理;6个处理下的山苍子单株果实总质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自然生草、红三叶、白三叶、高羊茅和狗牙根处理的单株果实总重显着高于清耕处理,分别比清耕增加了 32.89%,201.69%,61.24%,88.72%和48.46%;红三叶、白三叶、高羊茅和狗牙根处理的外果皮精油得率显着高于清耕,分别比清耕增加了 22.54%,31.92%,47.89%和5.63%;不同生草处理下的山苍子果实精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但所有处理中均含有α-柠檬醛(香叶醛)、β-柠檬醛(橙花醛)、D-柠檬烯和β-蒎烯4种组分,且α-柠檬醛(香叶醛)和β-柠檬醛(橙花醛)的相对含量都较高。3.生草栽培可以显着改善山苍子幼龄园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生草栽培能够在高温季节降低山苍子林地土壤温度。其中红三叶的降温效果最好,其次为白三叶。生草栽培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其改善效果在0-10 cm 土层最为显着。在0-10 cm 土层,红三叶、白三叶和高羊茅三个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比清耕处理高出13.92%,14.78%,10.88%;红三叶、白三叶和高羊茅三个处理的土壤容重在0-30 cm 土层均显着低于清耕处理,且红三叶的效果最明显;在0-10 cm 土层,红三叶、白三叶、高羊茅和狗牙根4个处理的土壤孔隙度分别比清耕处理显着高出11.26%,7.98%,8.33%和1.93%。生草栽培提高了山苍子林地土壤养分含量。高羊茅处理下的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最高,分别比清耕对照显着高出63.60%、64.27%、1297.88%、125.27%和 290.53%。红三叶处理下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最高,分别比清耕处理显着高出75.74%和41.82%。4.通过对山苍子幼龄园的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处理的综合得分排名为:高羊茅>红三叶>白三叶>狗牙根>自然生草>清耕。高羊茅是山苍子幼龄园生草栽培的最理想草种,其次为红三叶。5.当山苍子浸提液来自于山苍子雄株叶片时,结果表明:山苍子浸提液对4种牧草总体呈现出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的程度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高羊茅>红三叶>白三叶>狗牙根。当山苍子浸提液来自于山苍子雌株叶片时,结果表明:山苍子对红三叶、白三叶和高羊茅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且作用程度为:高羊茅>红三叶>白三叶。对狗牙根表现为抑制作用。

韦业[3](2020)在《花椒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椒是我国重要的木本调料、香料、药材和蔬菜树种。近年来,我国花椒良种选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选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少刺或无刺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为促进我国花椒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在花椒良种苗木繁育方面,对一些关键技术尚缺乏研究,由此对花椒良种的推广应用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花椒实生繁殖中,种子采收时期不但影响椒皮产量和质量,而且影响种胚发育和种子发芽能力;对于一些少刺或无刺花椒品种,常规实生繁殖条件下苗期和幼树阶段仍然存在皮刺发达的缺陷,而通过扦插或嫁接繁殖能够实现苗期少刺或无刺;此外,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本论文针对花椒良种繁育中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了花椒采种时期对种胚发育和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播种季节和育苗密度对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扦插育苗的生根原理和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了嫁接育苗的时机和方法,以期为花椒良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Logistic生长方程,拟合出花椒1年生播种苗的高径生长曲线,确定了苗高生长过程的生长拐点,并据此确定了苗高生长的四个时期,即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旺期、生长后期,对比分析高径生长特征及其差异。(2)随着采种日期的后延,花椒种子及椒皮千粒重、有胚率逐渐增大,种子活力、实验发芽率和大田出苗率逐渐增大并在8月30日达最大值,之后略有下降;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逐渐增大,至8月30日采种的达到最大值,高、径生长量和总生物量鲜重分别达117.06 cm、10.60 mm和79.78 g。(3)花椒秋播较春播出苗期提早10天,出苗率提高0.81%;不同播种季节对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无明显影响。(4)育苗密度对苗木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有显着影响。15株·m-2(C1)、25株·m-2(C2)、30株·m-2(C3)、38株·m-2(C4)4种育苗密度之间,随着密度增大,地径生长逐渐减小,苗高在C2达到峰值,之后下降;生物量及根冠比差异显着,其中与C1相比,处理C2的叶片和茎鲜重显着提高,根冠比降低,而根系鲜重无显着差异。(5)花椒扦插生根类型为愈伤组织生根型,生根过程可分为愈伤组织诱导期、不定根形成期、不定根伸长期、生根后期4个阶段。IAA、IBA处理浓度为250 mg·L-1时成活率和生根效果指数最高,NAA处理浓度为500 mg·L-1时有利于促进生根。生长季节不同的时期嫩枝扦插,扦插苗生根率6月>4月>8月。嫩枝扦插时,插穗留6片小叶较不留小叶生根效果指数提高77.94%。单一基质中以珍珠岩扦插成活率最高,为50.67%;混合基质中以珍珠岩:草炭=2:1扦插成活率最高,为66.67%;混合基质显着优于单一基质。(6)研究发现,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皮部酶活性呈现前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规律,表现为:SOD和PPO活性在愈伤组织诱导期和不定根形成期上升,在不定根伸长期和后期下降;POD、IAAO活性在愈伤组织诱导期和不定根伸长期上升,在不定根形成期和生根后期下降。(7)运用隶属函数法对花椒嫁接育苗的技术要素进行了评价:嫁接方法:芽接>舌接>腹接;接穗品种:莱芜少刺>韩城无刺>西农无刺;嫁接时间:4月>6月>8月。

吴晓英[4](2019)在《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文中研究说明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我国传统经济树种,是中国特色的食用辛香料和中药材之一,其具有生长快、结果丰、收益大、用途广,栽培管理简便,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等优点。但是目前花椒栽培技术还不够科学和规范,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花椒是喜温不耐寒、抗旱性较强、对土壤适应性强的强阳性植物,重庆地区地理环境较适宜种植,江津是重庆地区花椒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本论文依托江津区重庆盎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江津九叶青花椒为研究对象,优化了九叶青花椒的繁殖、移栽、施肥管理、修剪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总结了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并形成规程,探索了九叶青花椒规模种植技术的推广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九叶青花椒种子在平均气温约25℃时,经过1%碱水浸泡2d搓洗脱脂处理后,用150 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h的发芽率最高达到85.32±0.24%;在平均气温约15℃时,用150mg/L ABT1生根剂溶液浸泡2小时的成活率最高为51.22±0.32%。九叶青花椒苗移栽成活率均较高,但不同椒苗类型和土壤类型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当营养袋苗移栽在红棕紫泥土上时,成活率最高达到95.83±0.91%,长势也更好。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花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当每年平均施用尿素125g/株、过磷酸钙750g/株、硫酸钾300g/株时产量最高,比施肥前平均提高76.95%,平均折干率和出皮率也比未作施肥处理组高。九叶青花椒通过夏季主枝回缩和树枝修剪,在采摘效率和花椒产量上都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效果,分别提高36.62%和245.89%,同时还能延长花椒树龄恢复树势。通过病虫害调查,规范种植的椒园病情指数最高仅为15.34±4.17%,低于农户粗放式管理的病情指数85.66±9.34%,夏季主枝回缩、冬季清园结合化学防治能大大减少九叶青花椒的病虫害。根据试验结果,形成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规程,结合生产实际,在江津区探索应用“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并总结经验。经过调查,江津区花椒产业发展面临规模优势逐渐减弱、花椒质量前景堪忧、产品开发停滞不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4个严峻形势,提出了建议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人大“立规”提供执法依据、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落实加工要素保障、深入开展花椒基础性研究等5个发展建议。本文对九叶青花椒的高产高效种植有参考价值,为推动花椒集约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池永宽[5](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杨柳璐[6](2019)在《60Co-γ对青花椒幼苗诱变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辐射诱变技术打破遗传连锁、诱变率高、育种周期短且育苗效率高,是获得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青花椒是重要的香料树种和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价值。为丰富青花椒的种质资源和拓宽其变异类型,以期为青花椒遗传育种改良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辐射剂量处理下青花椒种子发芽状况、幼苗株高、地径、复叶数量等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等指标,以探究60Co-γ辐射源与青花椒种子之间的诱变效应,并筛选出60Co-γ辐射源对青花椒的适宜辐射剂量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辐射剂量对青花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随辐射剂量的增加,青花椒种子萌芽个数逐渐减少,种子发芽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各辐射剂量处理间以25Gy剂量的处理发芽率最高,为52.67%,相对发芽率为81.24%,600 Co-γ射线对青花椒的半致死剂量为50100Gy。(2)随辐射剂量的加大,青花椒幼苗高度与地径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25 Gy辐射剂量处理中,分别为达21.25cm和0.24cm;复叶片数量、叶片长度与宽度在各辐射剂量处理梯度下呈现偏峰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25 Gy时,辐射剂量(>25 Gy)对叶形态生长产生负向效应;在辐射剂量150 Gy时,叶形态变异程度最大。(3)100Gy辐射剂量处理下青花椒MDA含量最高,植物细胞内膜质受损严重、植株受害程度较高;在025 Gy辐射剂量时,POD和SOD活性较小,随辐射剂量的增加,保护酶活性急剧上升,在200Gy辐射剂量时,酶活性减小。(4)辐射剂量处理后,青花椒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对各辐射剂量响应不一致,25Gy辐射剂量时,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最高,其后各辐射剂量处理下的两者含量均低于对照;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25Gy辐射剂量处理中,各辐射处理后的青花椒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因此,一定范围内辐射剂量(25 Gy除外)对青花椒种子发芽率、苗高、地径及叶形态等指标具有抑制作用,MDA含量较高时,植物膜受损、植株受侵害程度大,保护酶系统会激发自我保护机制,使青花椒植株得以在逆境条件下生长,叶绿素及光合速率皆受到辐射程度的影响,60Co-γ射线对青花椒的半致死剂量介于50Gy至100Gy之间,最适宜剂量介于025Gy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为筛选青花椒优良品种,提高育苗效率提供参考。

鲁强[7](2019)在《三桠苦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和初步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Champion ex Bentham)T.G.Hartlry 为芸香科的一种常绿小乔木植物,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常用于城市和园林绿化。三桠苦的干燥茎及带叶嫩枝是岭南地区的一种常用中药(中药名:三叉苦)。三叉苦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和消肿止痛等多种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喉炎、黄疸型肝炎、胃脘疼痛、疟疾、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湿疹、皮炎和痔疮等症。此外,三叉苦也是广东凉茶、三九感冒灵和三九胃泰等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三桠苦的分布地区较广泛,但是大多呈零星分布,而市场需求巨大,其野生资源日益匮乏。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对三桠苦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填补市场需求的缺口。由于三桠苦种子量大易得,大部分企业主要采用种子繁殖方式进行育苗。但在实际生产中发现,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极低。为提高种子繁殖效率,降低育苗成本,本课题组针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极低的情况展开了系统研究。基于前期预实验,本课题组提出假说,“三桠苦种子可能存在休眠现象”。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全面掌握三桠苦种子的生物学特性,推测三桠苦种子具有休眠特性,为三桠苦种子的休眠解除方法研究提供一个方向;其次,通过尝试多种处理方法,筛选得到简单实用的破眠方法,并为三桠苦种子休眠解除机理研究提供理想的测序材料;再次,在大棚内进行发芽试验,考察在实验室中摸索出的种子处理方法对实际生产的适用性;然后,通过尝试在多种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筛选出三桠苦种子的适宜采收期和萌发条件;最后,建立了三桠苦种子的全长转录组作为参考序列,并对休眠解除前后的种子进行比较组学研究,以阐明三桠苦种子的休眠解除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桠苦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在接近成熟期间,三桠苦果实经历了果皮开裂和干枯的过程。在生长过程中,三桠苦种子从白色变为黄色,再变为红色,最后变为黑色。成熟的三桠苦种子的质量较小,千粒重为7.53±0.07 g;其所含水分较少,含水量为11.81 ± 0.14%,便于种子贮藏;其体积较小,长为 2.89±0.10 mm,宽为 2.23±0.14 mm,厚为 1.84±0.10 mm。成熟的三桠苦种子呈椭球形,由种皮、胚乳和双子叶的胚组成,种皮表面覆盖了一层黑色油亮的蜡质。按照胚乳的有无进行植物学分类,三桠苦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类别。本研究还观察并记录了三桠苦种子的整个发芽过程。最后,将三桠苦与同科具有休眠的其他物种的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推测种皮可能是三桠苦种子休眠的一种重要因素。2.三桠苦种子具有复合休眠考察了多种种皮处理方法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三桠苦种子经过浓硫酸处理(在浓硫酸中浸泡2、4或6分钟)、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在30%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10、20或30分钟)或搓洗处理后,发芽率均显着提高,说明三桠苦种子具有种皮引起的物理休眠。在所有种皮处理组中,搓洗处理组的发芽率最高(42.67±4.62%),与其它处理组的发芽率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搓洗处理被优选为最佳的种皮前处理方法。经过种皮前处理后发芽率显着提高,但仍低于50%,且发芽周期较长(2个月)。因此,本课题组推测三桠苦种子可能还存在生理休眠。采用三种常用的生理休眠解除方法(低温层积、暖温层积和赤霉素溶液浸种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种皮前处理的三桠苦种子低温(4℃)层积15天和30天,发芽率没有进一步显着提高。经过种皮前处理的三桠苦种子暖温(30℃)层积5天,发芽率没有进一步显着提高;而暖温(30℃)层积10和15天,发芽率进一步显着提高,且暖温层积15天的效果最好(发芽率为82.00±3.46%)。经过种皮前处理的三桠苦种子在100、200、300和400 mg·L-1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小时后,发芽率都进一步显着提高,且300 mg·L-1的赤霉素溶液处理效果最好(发芽率为77.33±5.03%)。这说明三桠苦种子同时具有种胚引起的生理休眠。因此,三桠苦种子具有复合休眠,搓洗处理加暖温层积15天(或在300 mg·L-1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小时)可以解除三桠苦种子的复合休眠。为了考察实验室中筛选出的种子处理方法对三桠苦实际生产的适用性,还进行了大棚发芽试验。在大棚条件下,种皮处理组的发芽率显着高于种皮未处理组;种皮处理联合100 mg·L-1或300 mg·L-1的赤霉素处理组的发芽率都显着高于单纯种皮处理组。种皮处理联合暖温层积5天组的发芽率与单纯种皮处理组的发芽率无统计学差异;种皮处理联合暖温层积15天组的发芽率显着高于单纯种皮处理组的发芽率。大棚发芽试验结果的总体趋势与实验室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在实验室中摸索出的三桠苦种子处理方法对于实际生产具有良好的适用性。3.三桠苦种子的适宜采收期和萌发条件考察了不同采收期、不同发芽床、光照有无和不同温度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果皮在树上大规模自然开裂时采集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更高;不同发芽床上培养的三桠苦种子,以及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发芽床和光照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无影响。在30℃(12 h)/20℃(12 h)变温条件下培养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显着高于20℃、25℃和30℃恒温下培养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说明不同温度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具有显着影响,且30℃(12 h)/20℃(12 h)的变温条件更有利于三桠苦种子的萌发。4.暖温层积解除三桠苦种子休眠的机理由于三桠苦没有参考基因组,在研究三桠苦种子的休眠解除机理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可用的参考序列。本研究采用三代和二代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了 98892个isoforms和93481个unigenes作为参考序列。通过比较转录组学研究,共鉴定到89216个倍数变化大于2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4686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上调,34530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下调。根据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15天暖温(30℃)层积引起的三桠苦种子的生理休眠解除主要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通路中脱落酸受体、蛋白磷酸酶2C、赤霉素受体和DELLA蛋白等差异基因的显着变化,代谢通路中腺苷激酶、甘氨酸羟甲基转移酶、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和二磷酸核苷激酶等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变化,翻译活动中翻译起始因子和热休克蛋白等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变化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中β-天冬氨酰-半醛脱氢酶、异丙基苹果酸合酶、酮醇酸还原异构酶和磷酸甘油酸脱氢酶等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变化相关。

何婧芝[8](2018)在《川白芷早薹机制及美白活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中药白芷Angelica dahurica[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是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两用名单中药材之一,也是传统美白运用最多的一味药材,本实验在前期课题组选育的白芷品种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进行白芷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以得到抽薹率较低的白芷品种。进而结合白芷传统应用对其美白护肤成分进行科学挖掘,为更好地开发白芷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采收部位川白芷种子对早薹影响以“川芷2号”不同部位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萌发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其中侧顶种子含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发芽率较高(78.33%),表明种子中充足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为其萌发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不同部位种子的发芽率与其碳氮比成反比,植株早薹率与其种子碳氮比成正比。综合来看,侧顶种子千粒重最大为3.12g,营养物质丰富,种子活力指数达到88.16%,含水量最低11.20%,早薹率较低,因此确定白芷留种采收部位以侧顶种子为最好。2.不同采收时期川白芷对早薹影响对不同采收期(成熟度一致)“川芷2号”种子来说,采收时间越晚,其种子碳氮比和发芽率越低。子代株高和茎粗随母本种子成熟期的延后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当年6月28日采收的种子最高。子代叶片碳氮比与母本种子采收期呈一定相关关系,母本种子采收越晚,其子代叶片碳氮比越低,早薹率也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母本种子不同采收期对子代产量和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以6月28日成熟的种子后代产量最高,根形最优,异欧前胡素最高,欧前胡素含量居中。3.外源糖处理对川白芷生长及抽薹的影响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糖处理“川芷2号”幼苗发现,外源糖处理在早期可以提高内源可溶性糖含量,但长期处理后则影响不大,甚至会导致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外源糖处理未能导致白芷早薹,但对植株生长有较大促进作用,可显着提高白芷株高和产量等,糖处理后期,淀粉含量随糖浓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但总体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4.不同抽薹品性川白芷转录组数据分析对“川芷2号”不同抽薹特性(同一时期早期抽薹和未抽薹两份材料)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着重对早期抽薹白芷和未抽薹白芷材料中进行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在早薹材料中一个MADS盒子基因及FUL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也具有一些与糖相关的基因,推测与早薹相关。5.川白芷水提液提取方式优化及美白活性成分分析以“川芷2号”干燥根为实验材料,选取不同溶剂进行提取,考察不同提取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白芷水提液与醇提液相比,具有更高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且存在一定的浓度效应,其抑制率与水提液浓度成正比;通过人体美白功效评价实验可知,涂抹白芷水提液两周后L值有逐渐升高的趋势,△Eab在第二周达到显着差异,第三周达到极显着差异,相同浓度的水提液比曲酸美白效果更好;通过液相条件检测,发现水提液中两种呋喃性香豆素几乎检测不出,而相对应的醇提液中含量较高。进一步说明水提物所含光敏性物质少,结合人体试验表明白芷水提液可直接作用于皮肤,对人体皮肤无过敏作用。选择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等因素,以酪氨酸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采用Box-Behnken方法优化影响酪氨酸酶的主要因素,进行3因素3水平的试验设计,以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建立影响酪氨酸酶抑制率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最后得到白芷美白活性部位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温度30℃,水料比为25 mL/g、提取时间为30 min。最优条件下提取部位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为24.20%。考虑到白芷水提部位含有较多多糖成分,在去除多糖前后,对提取液进行酪氨酸酶活性检测,发现两者对酪氨酸酶抑制率的IC50差异不大,分别为35.36 mg/mL和32.23 mg/mL,表明白芷水提物中多糖的存在对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贡献不大,其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去除多糖后的活性部位里面。采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按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响应面优化后的提取液进行萃取,旋转蒸发得到膏状物,再用蒸馏水溶解,依次等比稀释,所得到的乙酸乙酯相的IC50最小,为9.58 mg/mL,表明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存在于乙酸乙酯部位。6.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有效美白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文献所报道的白芷有效化学成分分别与酪氨酸酶进行对接实验,发现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与酪氨酸酶的结合力最强,氧化前胡素次之。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与酪胺氨酸酶的作用力有与HIS-263有π-π共轭作用,和Cu离子有络合作用,在HIS-61、HIS-296有氢键作用,这几个作用位点与曲酸的相同。其中氧化前胡素与酪氨酸酶之间的作用力是氢键与π-π共轭,与曲酸具有作用相同的氨基酸残基的位点ASN-260,VAL-283,推测白芷中起美白作用的物质可能是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及氧化前胡素。综上,本文系统研究了碳氮比与抽薹率之间的关系,经过试验表明,在白芷中,不同采收部位的种子以及不同采收时期的种子,其碳氮比直接关系到白芷的抽薹率,这一结果为碳氮比指导生产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探究了提取溶剂对美白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水提液效果更好,活性部位在乙酸乙酯层,为以后白芷重返化妆品市场作铺垫。

张振山,何瑞,詹若挺,卢识礼,唐立伟,邢建永[9](2016)在《两面针种子萌发的物理抑制因素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从物理因素的角度探讨两面针种子休眠的原因。【方法】通过种子吸水试验检查两面针种子的吸水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种皮的显微结构,并比较层积处理对两面针种皮的影响。【结果】两面针的种皮透水性良好,无明显吸水障碍;两面针种子具有坚硬致密的种皮结构,低温层积处理可以降解、软化其种皮结构。【结论】两面针种子中存在种子发芽的物理抑制因素,采用低温湿沙层积处理可解除两面针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

张振山[10](2015)在《两面针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休眠,是指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本研究以两面针种子为实验材料,从种子发芽抑制效应,种子代谢生理和种子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两面针种子休眠的原因,以期为两面针种子的繁殖育种应用提供技术参考。1.两面针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的测定依据《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1],以红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两面针种子生活力。两面针种子生活力较高,测定结果均在60%以上,但两面针种子萌发周期长,发芽率较低,可能存在休眠现象。采用层积处理和赤霉素诱导可以解除种子的休眠,显着地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缩短实验周期。2.两面针种皮的物理抑制研究吸水实验表明两面针种皮不存在明显的吸水阻滞作用,种子用水室温浸润24h后即可完成吸胀。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两面针种子外被一层薄而致密的蜡质,外种皮为一层腔隙状的表皮细胞,中种皮为种皮的主体部分,坚硬而致密,能机械性束缚种胚的生长、伸长。层积处理可以软化种子的种皮,使得种子的机械束缚作用减弱,提高种子发芽率。3.两面针种子发芽抑制物的研究两面针种子的水,80%甲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浸提液应用于白菜种子的发芽试验中,以水提物的发芽抑制作用较显着。四种提取物的GC-MS分析结果发现,以长链脂肪酸及其酯类为主要成分,它们是植物化感作用的重要成分[2],可抑制种子的萌发。4.两面针种子代谢动态研究在两面针种子低温层积期间,逐月对其代谢营养物质的含量及相关酶的酶活力进行动态测定,绘制各指标随层积时间变化的曲线。随着层积时间的增加,两面针种子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先降低而后慢慢升高,淀粉酶活力则先升高,后慢慢降低,种子在慢慢完成淀粉的累积过程;种子的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为粗脂肪逐渐降解、利用的过程;酸性磷酸酶的趋势则呈现出先高后低的情况,进一步表明种子层积前期有脂类、糖类和蛋白质间的能量物质转变的过程,后期趋于平稳,为种子的萌发做储备。5.两面针种子蛋白质组学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两面针种子蛋白质进行提取,建立两面针种子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两面针种子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利用质谱技术,检测两面针种子经层积处理,赤霉素诱导后的差异蛋白情况,共获得31个差异蛋白;鉴定出14个蛋白序列,其中有4个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4个为代谢相关蛋白,6个蛋白功能未知。本研究结果表明两面针种子的休眠为种皮的物理抑制作用子发芽抑制物和种子生理后熟共同作用导致。采用低温湿砂层积处理,赤霉素浸种可以显着地提高种子发芽率。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两面针种子休眠的原理,改进催芽技术手段,为两面针的种子检验、种子扩大种植提供服务。

二、花椒种子不同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椒种子不同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沼渣沼液除油处理对花椒种子出芽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沼渣沼液对花椒种子进行除油处理的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棚基本概况与供试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整地。
        2.2.2 施肥。
        2.2.3 做床。
        2.2.4 采集种子。
        2.2.5 种子处理。
        2.2.6 播种。
        2.2.7 结果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2)山苍子幼龄园生草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草栽培的研究进展
        1.1.1 生草栽培的发展与应用
        1.1.2 生草栽培的草种选择
        1.1.3 生草栽培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4 生草栽培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5 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 山苍子精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
        1.2.1 山苍子精油的提取
        1.2.2 山苍子精油成分分析
    1.3 化感作用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2.4.1 山苍子植株生长发育
        2.4.2 山苍子果实及其精油成分
        2.4.3 山苍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
        2.4.4 山苍子浸提液对4种牧草的化感作用
        2.4.5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植株株高、地径的影响
        3.1.2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3.1.3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1.4 小结
    3.2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果实及其精油成分的影响
        3.2.1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果实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精油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生草处理的山苍子精油成分分析
        3.2.4 小结
    3.3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1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3.2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3 小结
    3.4 不同生草处理对山苍子幼龄林影响的综合评定
    3.5 山苍子浸提液对4种牧草的化感作用
        3.5.1 山苍子浸提液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3.5.2 山苍子浸提液对4种牧草苗高、根长和根粗的影响
        3.5.3 山苍子浸提液对4种牧草干鲜重的影响
        3.5.4 化感效应评价
        3.5.5 小结
4 讨论
    4.1 生草栽培对山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生草栽培对山苍子果实生长的影响
    4.3 生草栽培对山苍子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 山苍子浸提液对4种牧草的化感效应评价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B 试验照片
致谢

(3)花椒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花椒种质资源概况
        1.1.2 当前花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花椒良种繁育研究现状
        1.2.1 实生繁殖
        1.2.2 扦插繁殖
        1.2.3 嫁接繁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拟解决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播种育苗试验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方法
    2.2 扦插育苗试验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测定方法
    2.3 嫁接育苗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测定方法与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3.1.1 采种期对种子发育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3.1.2 播种季节对苗木生长特性的影响
        3.1.3 育苗密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3.2 播种苗木生长的规律
        3.2.1 苗木生长进程
        3.2.2 生长曲线拟合
        3.2.3 苗木生长节律
    3.3 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3.3.1 插穗生根进程
        3.3.2 插穗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3.3 激素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3.3.4 扦插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3.3.5 插穗留叶数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3.3.6 扦插基质配比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3.3.7 插穗生理特性变化规律
    3.4 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3.4.1 嫁接方法
        3.4.2 嫁接时间
        3.4.3 嫁接品种
4 讨论
    4.1 采种时期、播种季节以及育苗密度影响苗木的生长发育
    4.2 插穗规格、扦插时间和基质配方影响花椒插穗成活率和生根效果
    4.3 外源激素处理影响花椒扦插成活和生根生理特性
    4.4 嫁接时间、方法和品种对花椒嫁接成活有显着影响
    4.5 花椒无性繁殖的优缺点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花椒的概述
        1.2.1 花椒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1.2.2 花椒的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我国花椒种植的现状
        1.3.2 花椒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3.3 拟解决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青花椒繁殖技术
        2.2.1 种子育苗
        2.2.2 扦插育苗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播种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3.2 扦插因素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2.4 结论
3 九叶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3.1 椒苗移栽
        3.1.1 试验区域
        3.1.2 材料选择
        3.1.3 试验方案
        3.1.4 试验结果和讨论
        3.1.5 结论
    3.2 花椒的施肥管理
        3.2.1 试验区域
        3.2.2 材料选择
        3.2.3 试验设计
        3.2.4 结果及分析
        3.2.5 结论
    3.3 花椒的修剪管理
        3.3.1 调查区域
        3.3.2 样地选择
        3.3.3 调查方案设计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结论
    3.4 花椒的病虫害调查
        3.4.1 调查区域
        3.4.2 样地选择
        3.4.3 调查方案
        3.4.4 结果与讨论
        3.4.5 结论与防治方案
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
    4.1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规程
        4.1.1 九叶青花椒种植环境
        4.1.2 九叶青花椒繁殖技术
        4.1.3 九叶青花椒种苗移栽
        4.1.4 九叶青花椒的园间管理
        4.1.5 九叶青花椒的采收
    4.2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
        4.2.1 九叶青花椒推广模式探索
        4.2.2 九叶青花椒推广策略探索
        4.2.3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模式总结分析
        4.2.4 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4.3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九叶青花椒栽培过程图片集
    附录2 :与九叶青花椒相关的江津区政府文件
    附录3 :江津区企业(家庭农场)九叶青花椒种植情况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5.1 模式构建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60Co-γ对青花椒幼苗诱变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辐射育种研究
        1.1.1 辐射育种概述
        1.1.2 辐射剂量选择
        1.1.3 辐射育种生物学效应研究
        1.1.3.1 生长及表型性状特征
        1.1.3.2 生理生化
    1.2 青花椒研究概述
        1.2.1 青花椒简介
        1.2.2 青花椒研究进展
        1.2.3 四川青花椒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预处理
        2.2.2 辐射处理
        2.2.3 播种育苗
    2.3 指标测定
        2.3.1 发芽率统计
        2.3.2 苗高与地径测定
        2.3.3 叶形态指标测定
        2.3.4 生理生化测定
        2.3.5 光合特性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辐射后青花椒种子发芽率变化
    3.2 辐射后的花椒幼苗生长特征分析
        3.2.1 苗高与地径变化
        3.2.2 叶形态变化
        3.2.3 叶片性状变异
    3.3 生理生化分析
        3.3.1 丙二醛(MDA)含量
        3.3.2 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酶活性(SOD)
    3.4 辐射对青花椒光合特性的作用
        3.4.1 叶绿素含量
        3.4.2 净光合速率及日变化
4 讨论
    4.1 辐射对青花椒种子发芽率的作用及适宜辐射剂量选择
    4.2 辐射对青花椒生长及叶形态的影响
    4.3 辐射对青花椒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4 辐射对叶绿素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部分调查实验照片

(7)三桠苦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和初步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桠苦的研究进展
    1.2 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1.2.1 种子萌发和基本结构
        1.2.2 种子休眠的定义
        1.2.3 种子休眠的分类
        1.2.4 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
        1.2.5 种子休眠的分子调控
        1.2.6 药用植物的种子休眠
    1.3 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三桠苦种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样品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生长期的三桠苦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观察
        2.2.2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千粒重测定
        2.2.3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含水量测定
        2.2.4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形态大小测定
        2.2.5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组织结构观察
        2.2.6 三桠苦种子的植物学分类
        2.2.7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种皮透水性测定
        2.2.8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发芽过程观察
        2.2.9 三桠苦种子与芸香科其它休眠种子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生长期的三桠苦果实和种子的特征
        2.3.2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千粒重
        2.3.3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含水量
        2.3.4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形态大小
        2.3.5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组织结构和植物学分类
        2.3.6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种皮透水性
        2.3.7 成熟三桠苦种子的发芽过程
        2.3.8 三桠苦种子与芸香科其它休眠种子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三桠苦种子的休眠解除方法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样品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种皮前处理
        3.2.2 层积和赤霉素处理
        3.2.3 发芽试验
        3.2.4 搓洗处理前后三桠苦种子的种皮透水性测定
        3.2.5 搓洗处理前后三桠苦种子的种皮结构观察
        3.2.6 大棚发芽试验
        3.2.7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浓硫酸处理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
        3.3.2 氢氧化钠处理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
        3.3.3 搓洗处理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
        3.3.4 层积和赤霉素处理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
        3.3.5 搓洗处理前后三桠苦种子的种皮透水性
        3.3.6 搓洗处理前后三桠苦种子的种皮结构
        3.3.7 大棚条件下不同处理的三桠苦种子的发芽率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三桠苦种子的采收期和萌发条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
    4.2 实验方法
        4.2.1 采收期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2.2 发芽床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2.3 光照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2.4 温度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2.5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采收期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3.2 发芽床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3.3 光照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3.4 温度对三桠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三桠苦种子的休眠解除机理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样品
        5.1.3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转录组的三代测序流程
        5.2.2 转录组的二代测序流程
        5.2.3 全长转录本数据分析
        5.2.4 全长转录本的功能注释
        5.2.5 二代转录本数据分析
        5.2.6 二代转录本的功能注释
        5.2.7 比较转录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8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全长转录本分析
        5.3.2 二代转录本分析
        5.3.3 全长和二代转录本的功能注释
        5.3.4 比较转录组的生物信息分析
        5.3.5 比较转录组分析中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5.4 讨论
        5.4.1 三桠苦种子参考序列的建立
        5.4.2 三桠苦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转录组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三桠苦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6.1.2 三桠苦种子的休眠解除方法
        6.1.3 三桠苦种子的适宜采收期和萌发条件
        6.1.4 三桠苦种子的休眠解除机理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川白芷早薹机制及美白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芷研究进展
        1.1.1 川白芷概述
        1.1.2 白芷早薹研究进展
        1.1.2.1 种子质量
        1.1.2.2 生长环境
        1.1.2.3 栽培方式
        1.1.2.4 外源激素
        1.1.2.5 碳氮代谢
        1.1.3 白芷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3.1 白芷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3.2 白芷地下部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4 白芷美白研究进展
        1.1.4.1 古代对白芷美白方剂研究
        1.1.4.2 现代对白芷美白机制研究
    1.2 化妆品美白剂的美白功能原理和功能评价方法
        1.2.1 人体美白作用机理
        1.2.2 美白评价研究进展
        1.2.2.1 生物化学法
        1.2.2.2 细胞水平功效测定法
        1.2.2.3 动物实验法
        1.2.2.4 人体试验法
    1.3 分子对接在药物虚拟筛选中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白芷早薹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形态观测与指标测定
        2.2.1.1 形态
        2.2.1.2 千粒重
        2.2.1.3 含水量
        2.2.2 萌发指标测定
        2.2.2.1 活力测定
        2.2.2.2 发芽率测定
        2.2.3 品质指标测定
        2.2.3.1 可溶性糖测定
        2.2.3.2 可溶性淀粉测定
        2.2.3.3 可溶性蛋白测定
        2.2.3.4 全氮的测定
        2.2.4 田间试验
        2.2.4.1 农艺性状测定
        2.2.4.2 生长后期指标测定
        2.2.4.3 产量及根指标测定
        2.2.4.4 白芷根有效成分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采收部位种子形态特征鉴定结果
        2.4.2 不同采收部位萌发指标测定结果
        2.4.2.1 生活力测定结果
        2.4.2.2 发芽率测定结果
        2.4.3 不同采收部位品质指标测定结果
        2.4.4 不同采收部位白芷的抽薹率
        2.4.5 不同采收时期白芷种子的指标测定结果
        2.4.6 不同采收时期白芷种子生长后期农艺性状测定结果
        2.4.7 不同采收时期白芷种子生长后期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2.4.8 不同采收时期白芷根产量及指标测定结果
    2.5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外源糖处理对白芷生长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试剂
    3.2 实验内容
        3.2.1 不同浓度外源糖处理
        3.2.2 指标测定
        3.2.2.1 不同浓度糖处理24h内各生化指标测定
        3.2.2.2 不同浓度糖处理一周后各生化指标测定
    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浓度糖处理24h以内各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4.2 不同浓度糖处理一周后各生化指标测定
        3.4.3 不同浓度外源糖对白芷株高、产量及抽薹率的影响
    3.5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白芷抽薹转录组分析
    4.1 不同抽薹特性白芷材料的叶片转录组分析
第五章 白芷美白活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5.1.1 材料
        5.1.2 仪器
        5.1.3 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5.2.1.1 白芷浸提液提取
        5.2.1.2 酪氨酸酶抑制试验
        5.2.1.3 人体涂抹实验
        5.2.1.4 不同提取液香豆素含量检测
        5.2.1.5 水提部位多种光敏性香豆素成分联合测定
        5.2.2 水提方案优化
        5.2.2.1 单因素实验
        5.2.2.2 响应面优化试验
        5.2.2.3 验证实验
        5.2.3 去多糖后白芷水提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测定
        5.2.4 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及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测定
        5.2.4.1 乙酸乙酯部位硅胶柱层析
        5.2.5 白芷香豆素成分与酪氨酸酶的分子对接
    5.3 数据分析与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探结果
        5.4.1.1 白芷不同提取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较
        5.4.1.2 白芷水提液人体美白功效评价
        5.4.1.3 白芷不同提取液香豆素含量测定结果
        5.4.1.4 光敏性香豆素检测结果
        5.4.2 水提单因素试验结果
        5.4.2.1 提取时间
        5.4.2.2 水料比
        5.4.2.3 提取温度
        5.4.2.4 提取次数
        5.4.3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5.4.3.1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及结果
        5.4.3.2 响应面和等高线
        5.4.3.3 验证试验
        5.4.4 白芷多糖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5.4.5 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对酪氨酸酶的影响
        5.4.6 层析柱分离后活性测定结果
        5.4.7 分子模拟对接光敏性香豆素结果
    5.5 讨论与结论
        5.5.1 溶剂对白芷美白效果的影响
        5.5.2 单因素优化结果分析
        5.5.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分析
        5.5.4 白芷美白活性部分分析
        5.5.5 分子对接有效成分分析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两面针种子萌发的物理抑制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层积处理对两面针种子发芽的影响
    2.2 两面针种子吸水性检查
    2.3 两面针种子外部形态及种皮电镜观察
        2.3.1 两面针种子性状特点
        2.3.2 两面针种子扫描电镜观察
        2.3.2. 1 外种皮
        2.3.2. 2 中种皮
        2.3.2. 3 种皮内壁
3 讨论

(10)两面针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本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
        2.1 总体思路
        2.2 技术路线
        2.3 预期目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2 野生资源及人工栽培现状
    3 花椒属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
        3.1 成熟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储藏
        3.3 发芽前处理
        3.4 温度
    4 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4.1 种子的休眠类型
        4.2 种子休眠原因研究进展
    5 小结
第二章 两面针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的测定
    1 前言
    2 两面针种子生活力测定和发芽试验的测定
        2.1 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两面针种皮物理抑制作用的研究
    1 前言
    2 两面针种子吸水性检查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3 两面针种子外部形态及种皮电镜观察
        3.1 材料
        3.2 仪器
        3.3 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两面针种子发芽抑制物的研究
    1 前言
    2 两面针种子抑制物质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层积过程中两面针种子营养物质及相关酶的变化
    1 前言
    2 两面针不同层积时间的糖类、蛋白质、粗脂肪变化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和分析
    3 两面针不同层积时间的酶活性动态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层积、赤霉素处理两面针种子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1 前言
    2 两面针种子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3 不同处理后的两面针种子差异蛋白研究
        3.1 材料
        3.2 试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1.1 两面针种子具有种皮物理抑制作用,此抑制可被层积处理解除
        1.2 两面针种子中含有种子发芽抑制物,其中水提取物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
        1.3 层积过程中两面针种子代谢动态情况说明其具有后熟现象
        1.4 两面针种子蛋白质表达受层积和GA处理影响,初步说明了种子休眠的生理后熟机制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四、花椒种子不同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沼渣沼液除油处理对花椒种子出芽率的影响[J]. 周玲燕. 乡村科技, 2021(16)
  • [2]山苍子幼龄园生草栽培研究[D]. 杨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花椒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 韦业.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4]九叶青花椒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及推广[D]. 吴晓英.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7)
  • [5]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6]60Co-γ对青花椒幼苗诱变效应的研究[D]. 杨柳璐.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三桠苦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和初步机理研究[D]. 鲁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川白芷早薹机制及美白活性初步研究[D]. 何婧芝.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9]两面针种子萌发的物理抑制因素探讨[J]. 张振山,何瑞,詹若挺,卢识礼,唐立伟,邢建永.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3)
  • [10]两面针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D]. 张振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不同处理对花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