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

天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

一、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18)在《创伤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分析及双侧开颅平衡减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伤性脑膨出(traumatic encephalocele,TE)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开颅术中发生的急性脑膨出危象,是指术中脑组织快速从骨窗缘膨出,超出骨窗缘,不能自行还纳回颅腔,可发生于术中硬脑膜剪开的瞬间、颅内损伤清除的过程中及清除完毕后。脑膨出进展迅猛,使丘脑、脑干等重要的中线结构发生快速摆动,造成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同时膨出脑组织严重嵌顿于骨窗边缘,脑组织严重损伤,神经功能严重损害,给病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致残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达60%~73%。TE不同于的单侧脑肿瘤、脑出血术中的脑膨出。脑肿瘤、脑出血时脑膨出前病灶对侧脑组织是正常的,而TBI具有多发性损伤及迟发性损伤的特点,TBI脑膨出前颅内可能已经存在头颅CT显示明确的损伤或头颅CT分辨不出来的潜在的损伤。TBI术中急性脑膨出较脑肿瘤脑膨出更严重、速度更快,发生率更高,可能与术前开颅对侧已存在或潜在的占位性损伤术中突然加重有关。Jorgen等在1977年发现一侧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脑疝对侧侧脑室颞角呈扩张状态。但之后关于小脑幕切迹疝对侧侧脑室颞角扩张和消失的不同变化在TBI患者中的不同作用的研究罕见报道。小脑幕切迹疝对侧侧脑室颞角的形态、脑组织顺应性等间接占位征象的动态变化不仅能间接反应小脑幕切迹疝侧脑损伤的占位效应还能反应对侧的占位效应的变化。回顾国外文献,关于TBI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是关于术中急性脑膨出时开颅对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的回顾性分析,大样本病例的研究非常罕见,结论普遍认为术中填塞效应的解除及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是开颅对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常见原因。但也有研究认为只有18%的开颅对侧合并颅骨骨折的患者出现硬脑膜外血肿,大部分合并颅骨骨折的患者并未出现硬脑膜外血肿及急性脑膨出,填塞效应解除并不是开颅对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CRASH和IMPACT研究预测模型包含了中线移位距离、脑池的阻塞及血肿,但未包括颅内损伤的体积变化及占位效应的动态变化因素。也有单中心对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中脑膨出患者进行持续脑室内颅内压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这三组间术前颅内压间无显着性差异,行双侧开颅减压术后颅内压较术前均显着性下降。国内文献关于术中急性脑膨出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很少,回顾性研究结论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普遍认为开颅对侧远隔部位骨折及硬脑膜外血肿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文献认为:开颅术中,颅内血肿、脑挫伤等占位效应病灶清除后,填塞效应的快速去除诱发开颅对侧硬脑膜外血肿的发生,特别是对侧有颅骨骨折,且骨折线与硬脑膜动脉走行交叉,宽度大于3mm时,对侧更容易迟发硬脑膜外血肿。手术远隔部位出血是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常见原因之一,术前脑疝、弥漫性脑肿胀、术前缺氧、脑干伤、受伤至手术的时间与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临床实践中多数患者没有典型的冲击伤侧骨折,无颅骨骨折的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情况并不少见,开颅侧是冲击伤侧即颅骨骨折侧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这时如何预测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关于TBI术中急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动态观察及前瞻性研究更有助于脑膨出危险因素的评估,如何选择更具有普遍性的、能反应随颅内损伤体积变化而变化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制定预防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的平衡减压开颅手术策略,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脑外伤后颅内占位性损伤体积的变化是动态的,这种动态变化是开颅术中脑膨出的根本原因。占位效应同样随占位性损伤体积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同时动态的反映占位性损伤体积变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反应中线两侧占位性损伤体积的变化。准确把握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的动态变化及其引起的占位效应的动态变化特点,正确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是术前评估脑膨出的关键。回顾性分析受固定资料的限制,不能准确反应颅内损伤容积变化及其占位效应动态变化的特点。文献中关于颅内损伤占位效应动态变化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危险性关系的前瞻性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主要对颅内损伤容积的动态变化及其占位效应的动态变化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危险性进行前瞻性研究。对不同因素引起的终极占位效应及脑组织顺应性变化如侧脑室颞角形态变化、中线移位距离与颅内血肿厚度差值,以及双侧颅内损伤、术前时间等进行前瞻性研究,这更有利于全面系统的评估TE的危险因素。首先观察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的形态、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血肿厚度的差值、双侧颅内损伤等因素在术前观察期间动态变化的趋势及术前的特点,应用单因素分析鉴别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危险因素,再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哑变量分析探讨其与术中脑膨出的相关性,鉴别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双侧开颅平衡减压提供理论支持。目的:观察脑膨出可能危险因素术前动态变化的特点,探讨TE的常见危险因素、术中脑膨出原因的快速诊断策略、预防TE发生的手术策略选择,为急性脑膨出的术前评估及手术预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年龄≥18岁;有明确脑外伤病史;外伤至第一次颅脑CT检查时间在4小时以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分~12分;颅脑CT检查发现明确颅内出血或脑挫伤。排除标准:既往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合并严重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近7天内应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有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50×109/L;双额叶脑挫伤、脑干挫伤或脑干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家属拒绝对侧开颅手术并死亡;开颅术中死亡;未行开颅手术的;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过去30天内分娩:合并严重的复合伤需急诊行颅外手术的患者;有手术禁忌证或严重麻醉药品过敏反应者。(1)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颅脑损伤患者,根据美国第三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指导临床治疗,入院后动态复查颅脑CT,观察术前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的形态、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向肿厚度的差值、双侧颅内损伤、脑池受压、术前GCS、术前瞳孔直径的动态变化特点。护士每隔30分钟记录一次患者的GCS评分及瞳孔变化,GCS每下降2分即复查一次颅脑CT。(2)最终选入675例开颅患者,根据术中有无脑膨出,分为脑膨出组及无脑膨出组。首先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脑膨出组与无脑膨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一步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卡方检验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确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哑变量分析,比较不同哑变量因素与脑膨出的相关性。比较脑膨出后颅脑CT检查组与彩超检查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总结急性脑膨出患者的术中有效可行的应急处理措施。(3)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资料以χ±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对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进一步行哑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为自变量,以术中是否发生急性脑膨出为因变量。以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两者间的关联强度(OR>1为危险因素,OR<1为保护因素)。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脑膨出组患者共170例,均在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其中23例患者行同期双侧侧开颅颅平衡减压,147例患者在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后并接受对侧开颅,505例患者术中未发生急性脑膨出,行单侧开颅。单因素分析表明:脑膨出组患者的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消失、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血肿厚度的差值、中线偏向侧合并颅骨骨折、双侧颅内损伤、术前时间、弥漫性脑肿胀、环池受压、瞳孔散大与无脑膨出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三脑室受压、术前GC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消失(95%CI2.399-212.276,OR=22.569,P=0.006)、双侧颅内损伤(95%CI1.104-7.256,OR=127.506,P<0.001)、弥漫性脑肿胀(95%CI9.052-1796.089,OR=124.169,P<0.05)为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血肿厚度的差值(95%C/0.012-0.235,OR=0.053,P<0.001)、术前时间(95%CI0.032-0.389,OR=0.112,P=0.001)为保护因素。哑变量分析表明: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受压越重,术中脑膨出的危险度越高(OR值越大),侧脑室颞角变扁与扩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表明颞角变扁与扩张不是脑膨出的危险因素。术前时间越长,术中脑膨出的危险度越低(OR值越小),4~6小时组(OR=33.465)与大于6小时组(OR=1.66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表明4~6小时组及大于6小时组均是脑膨出的保护因素。170例脑膨出患者中23例直接行双侧开颅平衡减压,80例在术中发生进行性脑膨出,复查颅脑CT后完成对侧开颅,67例患者在剪开硬脑膜时就出现急性脑膨出,即刻行术中彩超检查明确脑膨出原因后行对侧开颅。3组脑膨出患者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直接双侧开颅组:术后2例死亡(GOSⅠ级),6例预后不良(GOS Ⅱ级和Ⅲ级),15例预后良好(GOS Ⅳ级和V级)。脑膨出后复查颅脑CT组:结果术后12例死亡(GOSⅠ级),41例预后不良(GOS Ⅱ级和Ⅲ级),27例预后良好(GOS Ⅳ级和Ⅴ级)。脑膨出后复查彩超组:7例死亡(GOSⅠ级),22例预后不良(GOS Ⅱ级和Ⅲ级),38例预后良好(GOS Ⅳ级和Ⅴ级)),3组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前时间大于4小时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保护因素:脑外伤后4小时内,颅内损伤多不稳定,常迅速加重,是观察颅内损伤及占位效应动态变化的最佳时间窗。脑外伤后4小时内动态复查颅脑CT能发现颅内损伤及其占位效应发生显着性变化,这段时间内因不可逆损伤开颅的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显着增高。(2)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扩张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保护因素:当术前颅脑CT显示中线偏离侧占位性损伤体积逐渐增大,中线移位距离逐渐增加,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呈直接扩张或逐渐扩张趋势时,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显着降低。(3)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消失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当术前颅脑CT显示术前中线偏离侧占位性损伤体积逐渐增大,中线移位距离增加不明显,即颅内血肿厚而中线移位距离小,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呈直接消失或逐渐消失趋势时,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显着增高。(4)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血肿厚度的差值越大,即在相同厚度血肿的压迫下,中线移位距离越大,表明中线偏向侧脑组织顺应性越好,术中脑膨出的风险越低,反之则顺应性越差,提示中线偏向侧有重度占位效应,术中脑膨出的风险显着增高。(5)当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受压消失,同时颅内血肿厚而中线移位距离小,或有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时,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显着增高,术前做好双侧开颅平衡减压的手术预案准备、合理设计开颅术式是预防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关键。

郭永榜[2](2015)在《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9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本研究79例患者的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31例,小脑幕区48例,CT表现为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附近脑沟和脑池,MRI表现为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陈彦飞,李常伟,周斌,罗晨,鲍欢,徐垠[3](2015)在《外伤性天幕急性硬膜下血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伤性天幕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分析22例外伤性天幕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6例天幕与大脑凸面硬膜下复合血肿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清除沟通的凸面与天幕血肿;2例单纯巨大天幕硬膜下血肿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清除;1例大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大脑纵裂及天幕硬膜下血肿经枕叶小脑幕清除血肿。其余13例伤情较轻、血肿不大的均保守治疗。结果22例患者中,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2例均为合并凸面的硬膜下血肿。结论对于平铺于天幕表面的天幕硬膜下血肿,CT多平面重建有利于明确诊断。单纯天幕硬膜下血肿通常预后较好,而天幕与大脑纵裂或与大脑凸面巨大的复合硬膜下血肿病情复杂,治疗棘手。应根据血肿类型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清除该处血肿。

陈志伟[4](2014)在《MR对不典型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CT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MR对不典型硬膜下血肿(SDH)的应用价值及CT误诊、漏诊分析。方法:32例病例具有完整CT、MR资料,就其影像表现对比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发生于左侧24例,右侧17例,其中双侧性9例。伴大脑镰旁SDH 8例,小脑幕旁SDH 4例,枕部SDH 17例,由硬膜下积液渐变为SDH 4例。SDH MR信号表现复杂各异。结论:MR对SDH特别是不典型SDH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CT。

丁大明[5](2013)在《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40例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CT表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T诊断表现急性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下方呈新月形或半月形较高密度影像,GT值为70~80Hu,视血肿量可出现相应占位效应。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高度或等密度影像。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一侧或双侧新月形或梭形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像,有时可见包膜钙化,占位效应较明显。结论 CT对硬膜下血肿诊断很有价值,CT可以帮助判断其分期,CT表现上的高、等、低密度并不与急性、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对应。

高志友[6](2011)在《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CT再认识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31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7例,表现为与大脑镰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呈细条状、宽带状及剑形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表现为片状、新月形、扇形高密度影,大脑镰并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镰刀形或"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硬膜下血肿,具有特殊的CT征象,结合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CT复查,可明确诊断。

高钧亮[7](2011)在《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附46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对少量硬膜下血肿CT征象的认识及正确诊断。方法:46例头部外伤患者于伤后24h内行头部CT检查,多于治疗后310d复查头部CT,并分析其不典型CT征象。结果:单纯表现为硬膜下小血肿21例,合并硬膜外血肿6例,并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所有硬膜下血肿均表现为邻近颅骨内缘模糊不清,呈"毛边征",局部颅骨"假性增厚"改变;血肿内缘与脑表面分界欠清,形态呈线弧状、细新月状改变,大部分病例颅内占位效应不明显。结论:颅骨内缘变模糊,呈"毛边征"、局部颅骨"假性增厚征"是诊断少量硬膜下血肿的重要CT征象。

张见增[8](2011)在《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55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5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病例中,大脑镰旁16例,小脑幕区39例。(2)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呈局限性片状高密度影或形态多样。各部血肿均边界清楚,不进入邻近脑沟和脑池。(3)MRI表现: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

雷国亮,李东升,张成贵,李玉辉,李奎智,杨炯达[9](2010)在《改良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的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患者27例,随访其临床效果并分析原因。结果术后25例患者癫痫发作停止,2例基本控制。术后患者行为异常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无加重,康复期缩短,无远期合并症出现。结论改良的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合理,是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有效方法。

曾秋华,黎景光,刘军[10](2009)在《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CT及MR1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11例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位于前纵裂5例,后纵裂4例,全纵裂2例,血肿量最大的28ml,最小的6ml。CT表现为大脑中线部位的带状高密度,一侧贴附于大脑镰,另一侧凸向大脑半球。2例行MRI检查,T1WI呈现为中线部位的带状高信号,T2WI血肿呈等信号。结论CT及MRI检查能对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做出正确诊断。

二、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创伤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分析及双侧开颅平衡减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与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2)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MR对不典型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CT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分析方法及重点
2结果
3讨论
    3.1 SDH发生机制
    3.2 CT和MRI表现
    3.3 CT漏诊、误诊原因分析
    3.4 MR应用价值

(5)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CT表现
    2.1 急性期
    2.2 亚急性期
    2.3 慢性期
3 讨论

(6)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CT再认识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设备及参数
2 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CT特征
    3.3 鉴别诊断

(8)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
2 结果
    2.1 血肿部位
    2.2 血肿CT和MRI表现
    2.3 血肿密度及信号演变
3 讨论

(9)改良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15例, 女12例, 共27例, 均为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患者;发病年龄均在9岁以下;手术时年龄7~22岁, 平均15岁。
    1.2 临床表现癫痫发作类型包括全身发作12例, 部分发作4例, 部分发作继发全身发作11例;发作频率2~35次/d;病程5~20年, 平均10年。均有典型偏瘫表现, 表现为一侧肢体痉挛性偏瘫, 肌张力高, 上肢肌力Ⅱ~Ⅲ级, 下肢肌力Ⅲ~Ⅳ级, 近端肌力大于远端肌力, 腕关节下垂, 可成爪形手或握拳, 手指不能伸直, 下肢多呈足内翻, 严重者马蹄足, 行走时典型偏瘫步态, 患侧肢体发育差, 肌肉萎缩, 形体较小, 病理征 (+) 。多伴有性格行为异常, 表现为易激惹, 脾气暴躁, 甚至伤人毁物, 部分患者有反应迟钝, 智力和记忆力差, 言语不畅等。
    1.3 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部CT和MR检查, 表现为健侧大脑半球代偿性增大, 向对侧颅腔生长, 中线结构向患侧移位;患侧大脑半球明显萎缩, 额顶叶受累多见, 脑室扩大, 皮层变薄, 也可见不同程度的皮层囊变或穿通畸形;健侧大脑脚明显代偿增粗, 患侧大脑脚变细。其中2例儿时患脑炎, 健侧脑皮层有轻微萎缩, CT上可见点状钙化。
    1.4 脑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均行24 h视频脑电图监测, 22例表现为患侧半球广泛棘波或棘慢波, 患侧为主;3例表现为患侧全导懒波, 健侧棘波或棘慢波;2例表现为双侧棘慢波, 患侧为主。其中9例左侧半球萎缩患者进行了阿米妥实验或脑磁图检查, 证明优势半球在右侧半球。
    1.5 手术方法22例采用改良的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侧卧位, 做患侧额颞顶枕大骨瓣开颅, 尽量沿骨窗边缘剪开硬膜, 翻向中线, 打开侧裂, 沿蝶骨嵴找到大脑中动脉, 在豆纹动脉远端结扎切断。在中线沿纵裂找到患侧大脑前动脉, 在前交通动脉远侧结扎切断。抬起颞叶, 在中颅窝底打开环池, 暴露大脑后动脉, 在后交通动脉远端结扎切断。可以见到各动脉均变细 (图1A) 。由额至枕切断引流入上矢状窦的引流静脉和颅底的引流静脉。纵裂沿胼胝体切开进入患侧侧脑室, 沿脑室周缘切开脑白质, 包括杏仁核、海马一并切除, 仅保留基底节, 脉络丛烧灼后切除。基底节上放置电极片监测, 如有棘波或棘慢波, 表层切除直至其消失。取合适大小颞肌片, 约1.0 cm×1.0 cm×0.5 cm, 填塞室间孔并用丝线缝合固定于大脑镰后部和前颅窝底硬膜上, 防止肌片脱落。将硬膜反折缝合在大脑镰下缘、小脑幕孔缘和前颅窝底硬膜上, 尽量缩小和密闭硬膜下腔 (图1B) , 目的是防止硬膜外血性液流入脑室系统, 又对健侧半球起到支撑作用, 防止发生脑摆动。术毕硬膜外残腔放置引流管, 常规引流3 d左右, 引流液清亮后拔管。
2 结果
3 讨论

四、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伤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分析及双侧开颅平衡减压的研究[D]. 张强. 山东大学, 2018(02)
  • [2]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J]. 郭永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9)
  • [3]外伤性天幕急性硬膜下血肿[J]. 陈彦飞,李常伟,周斌,罗晨,鲍欢,徐垠. 浙江创伤外科, 2015(03)
  • [4]MR对不典型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CT对比分析[J]. 陈志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06)
  • [5]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体会[J]. 丁大明. 中国卫生产业, 2013(07)
  • [6]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CT再认识及临床意义[J]. 高志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11)
  • [7]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附46例报告)[J]. 高钧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10)
  • [8]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J]. 张见增. 罕少疾病杂志, 2011(02)
  • [9]改良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疗效观察[J]. 雷国亮,李东升,张成贵,李玉辉,李奎智,杨炯达.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05)
  • [10]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诊断[J]. 曾秋华,黎景光,刘军.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05)

标签:;  ;  ;  ;  

天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分析(附3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