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辞典》的特点初探

《物辞典》的特点初探

一、“事典词”特点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贾维琳[1](2021)在《《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典故词编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中收录的典故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统计法、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查证法等方法,对两部词典中的典故词进行描写、对比和分析,探究两部词典在收词立目、释义、配例上的差异,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阐述典故词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典故词的收词立目对比研究,在统计出《现汉》收录典故词338个,《规范》收录典故词284个,两部词典同收典故词278个的基础上,首先对同收典故词从音节、义项数量进行概貌分析;接着对两部词典独收的典故词进行具体分析,词典收词立目上存在的差异主要分为三类,每一类都结合语料库的词频进行详尽考查,并提出相应建议。第三部分同收典故词的释义对比研究,从义项数量、释义内容、词源标注三方面展开。义项数量对比上主要总结出现数量差异的原因;释义内容对比上,主要阐述两部词典在词的释义方式、词性、语体风格上存在的差异,并对其中词性标注不够准确的词提出修改建议;词源标注对比上,主要分析两部词典给词注源上采用何种方式、存在什么差异,对没有注源的词进行分类,探寻词典未注源的原因,并提出编纂建议。第四部分同收典故词的配例对比研究,对两部词典同收的典故词的配例在数量上进行对比分析,在一些具体差异、问题上提出编纂建议。第五部分结语,主要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张福通[2](2019)在《唐代公文词语研究刍议》文中提出唐代公文词语指产生及主要行用于唐代公文文献的词语。文章立足于唐代公文的现存情况、已有研究现状,指出公文词语的研究有利于断代语言研究和辞书编纂,对史学研究也有一定助力。具体来说,我们需要从词语考释、典制内涵与文献校勘等几个角度对公文常用词语和专用词语等加以考察。

蒋世凤[3](2018)在《唐代(唐初至大历年间)碑刻楷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从殷商甲骨文到晋唐楷书,汉字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到演变爲“横平竖直”的线条式表意文字,彻底完成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转变。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代已趋定型。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十分繁盛的时期,碑刻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碑刻字迹多爲楷书,是很好的文字研究材料。研究唐代碑刻的楷书,探讨汉字演变规律和当时汉字规范意识,归纳碑刻材料中出现的文字现象,可爲汉字的发展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选取288块唐初至大历年间(618-779)字迹清晰的碑刻爲研究对象。按照社会地位爲主要标准将分其爲上、中、下三个文化层次,通过量化与比较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上、下层的文字规范程度比中层相对要高,上层又高於下层,中层低於下层。汉字的规范相当於朝廷的政令,按道理要求全国上下都使用规范字,但有时也因人而异,不同文化层次的使用者用字的情况不尽相同。结合当时的字书《干禄字书》来看,文字规范的分层意识已经形成。从整体上看,唐人对文字的规范已经超越前代,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规范程度上并没有达到整齐划一的严格要求,如同部件字的相同构件可以有不同的写法等。我们在分析文字形体繁多的原因时往往是从材料所反映出的文字现象去分析、归纳,容易忽略当时人们对汉字的认知与使用态度,所以在分析材料所呈现出的文字现象的同时也要探讨唐人当时对汉字的规范意识。在这一时期,碑刻出现的十七个武周新字,通过对武则天改字时间与字形的探讨,认爲武周新字的第二个“月”字是698年改的;武周新字之“君”也不一定仅用于对帝王的尊称。此外还探讨了这一时期出现的、以大写数字纪时的九个大写数字,认爲“大写数字纪时是武则天新创”之说并不成立。从材料上看,大写数字在高宗时便出现了,不仅用於纪时,还当作数词用。

牛兰兰[4](2018)在《《欢喜冤家》词汇研究》文中认为《欢喜冤家》是明代晚期的一部短篇白话小说集。书中内容涵盖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近代汉语研究的语料,具有广泛性、通俗性、可靠性。《欢喜冤家》中存在大量方俗词。其中一部分俗语词和吴方言词释义仍有待商榷或未有释义。这类词语主要有三个特点:一重在记录字音,不重视字形。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献中可能会有不同书写形体,甚至在同一文献中也存在不同形体。二多隐语、行话,其意义往往比较隐晦,需要进行考证。三词义发展复杂。有的词语是在原有意义上引申出一个或多个意义,有的词语出现了特定情景下的特殊义,还有的词语直接借用旧形生出了完全不同的新义。《欢喜冤家》中夹杂了一部分典故词。根据典源时间可以将这些典故词分为三类:一是源于先秦经典作品的典故词,二是源于汉魏六朝史书杂记的典故词,三是源于唐宋以后诗文小说的典故词。第一类典故词大部分来自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或诸子作品,而从汉魏六朝开始,典故词的来源渐渐复杂起来。源自笔记小说、诗文歌赋等比较通俗的文献的典故词开始增多。当典故凝固成词时,一般从典源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入手进行取义。或取典故中同性质要素整合在一起表义,或取不同典故中同性质要素进行整合以表义,或取同一典故中的不同要素进行整合表义,或将典故中的要素与典故的核心意义整合来形成典故词。典故词使用过程中,一般通过添加同义或近义的新语素、替换同义语素的方式衍生出新典故词,且添加的新语素多数情况下可构成一个词语。不论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典故词,所有同源典故词都有共同的核心含义。《欢喜冤家》中包含了大量同义表达。从词义、感情色彩、语用三个方面来看,词义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意义重点、意义轻重、意义范围的不同。色彩的不同体现在敬谦和雅俗两个方面。其中具有敬谦色彩的词语,多用在与人交际时的称呼语中。造成雅俗色彩不同的原因是方俗语词和文言典故词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语用方面的区别,一是不同的同义表达适用对象不同,二是搭配的词语或搭配的方式不同。从构成同义聚合各成员的性质看,小说的同义表达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一方言和通语,其中很多表达是吴语地区的特有的说法。二古语和新兴的白话。文言色彩较重的古语在近代通俗文献中的使用大致有三种情况:出现在通俗文献夹杂的诗词韵文中,或出现在一些知识分子的对话中;搭配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使用;以构词语素的身份出现在词语中。三音译词和意译词,这类词语反映了佛教词汇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易佳稳[5](2017)在《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研究》文中提出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极大的完善和发展,也影响了许多诗人诗歌作品的创作。本文就从词汇内容、词语形式和词语意义和词语应用四个方面,对唐科举诗歌中的典故词语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唐代科举诗中典故词语的运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分五章展开对唐科举诗典故词语讨论: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阐述典故与典故词语的区别与联系。介绍唐科举诗典故词语的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章为科举诗中典故词语的具体内容。主要根据第一章中确定的分类标准对科举诗歌中的典故词语进行分类,并选词为例作深入分析。明确这些典故词语词汇的具体内涵,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唐科举诗典故词语的主要内容。同时将唐科举诗典故词语的来源文献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分类。第三章为唐科举诗典故词语的形式分析。在存在形式上,唐科举诗典故词语存在形式有一源一形、一源多形和多源一形三种情况。在形式演变方面,唐科举诗典故词语表现为篇章、句子、短语演化为词、短语等情况。第四章为唐科举诗典故词语意义研究。分别从字面义、语境义、典源义三个层次分析典故词语的层次结构,讨论了典故词语意义演变情况。还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讨论唐科举诗典故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第五章为典故词语在唐科举诗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讨论典故词语与科举制度,典故词语与诗人及典故词语修辞上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前五章的研究情况对唐科举诗典故词语进行总结,得出本文的重要结论。

龙俊旭[6](2016)在《唐代墓志文献中的名典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典故文化异彩纷呈,在典故传承基础上形成的典故词语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内蕴深厚,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不管是从传统的以典故为修辞手法的研究,还是到20世纪後从汉语词汇的角度对典故的研究都从未中断,对典故词语的性质、形成过程、结构形式、语义特点等也都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也无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直到今天,学界仍然对典故的性质、分类、结构形式等存在争议。这是因为典故词语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的内部存在不同的“派别”,且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往我们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典故这个整体,致力於“共同点”的研究,而较少关注到各自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现在对典故的研究应该开始着眼於“小”,细致的研究典故的每一个方面。同时,从材料上看,研究者多以传世文献为主,墓志材料还没有全面跟进。近年来,学界对墓志典故也逐渐重视起来,从汉魏六朝到隋唐,墓志典故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唐代墓志语料非常丰富,本文拟以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中所收录的唐代墓志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唐代墓志续编》等相关唐代墓志文献,选取典故词语中的名典词语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从典故词语内部的分类特点出发,对典故词语性质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典故、典故词语和名典词语的界定,介绍典故,典故词语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价值,介绍论文的材料来源、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名典故词语的形成过程来展开的,主要分析其词汇化过程、构成方式和表意特点。名典词语由於其自身词性的特殊性,故其在词汇化过程、构成方式等方面与其他类的典故词语有很大的区别。第三部分主要从名典词语的文化意义方面来展开,典故词语是文化词语中的一类,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者,蕴意深厚。这一章分别从名典词语的文献来源和文化内涵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三个方面着手。“文献来源”一节从传统的经、史、子、集等四个部类出发,分析和归纳其来源特点。“文化内涵”一节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出发,揭示名典词语与文化的渊源关系。“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一节主要选取人名典作为参考,利用数据统计和“知人论世”相结合的方法,试图从中窥探唐代士人和妇女不同的的精神状态,并以此考察人名典与文化的交融关系。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名典词语的变体形式,并试图从用典形式变体背後的构成方式、形成原因等方面来探究名典词语在用典形式变体方面的特殊之处。第五部分主要对名典词语的应用,即利用名典词语的特殊性校勘墓志文献,以及唐代墓志典故词语与大型辞书的编撰,具体到本文实则是利用本文搜集到的有价值的、意义有较大变化的名典词语来补充《中国典故大辞典》在义项方面的不足。

杨等华[7](2016)在《柳永词北宋接受史研究 ——以北宋词艺发展史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柳永词在词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其词内容的复杂性和传统以“人品论文品”的评价标准,其词在词史上的争议一直较大,有宋一代开始,世人对他的评价便毁誉参半,歧议纷呈。本文立足于传统的文献学、批评史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采用陈文忠教授接受史研究的三维历时结构(本文主要是影响史),以柳永词为立足点,以后代作家接受柳永词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等事实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以北宋为主的柳永词接受史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并从中考察具体词作家对柳永词接受活动的某些特点,借以总结北宋时期各代表作家对柳永词接受的美学倾向和规律,从柳词对北宋时期词作家影响的角度来窥探柳永在词史上的真实地位。论文除绪论部分以外,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以柳永词为基础,综合借鉴古今研究柳永词的学术成果,对柳永词作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一个比较详尽的梳理和总结。厘清词作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为下文不同接受群体的具体接受点做好基础。第二章为“显性接受”柳永词的作家群体以及他们接受柳词的文本体现和这一接受的文学史意义,具体以黄庭坚、秦观、曹组、曹端礼为研究个案。黄庭坚对柳词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俗”的风格特点上,这与他求新求变的审美追求有关,但他偏离了柳词俗易的方向,而转向艰涩。秦观虽然受柳永的多方面影响,但因为始终在审美趣味上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词作显得情韵高雅,深受雅俗两大群体的认可,黄柳二人的接受呈现出较为突出的个人特色。曹组和曹端礼对柳词的接受受到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们的接受始终笼罩在柳永的光芒之下,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第三章是“隐性接受”柳永词的代表作家——苏轼。主要探讨“东坡境界”对“屯田蹊径”的借鉴和超越。苏轼对柳永的正向接受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的仿袭和追摹上,还体现在句式、意象的再运用以及结构模式、风神情韵的暗袭上。苏词“自是一家”对“柳七郎风味”的变革主要在于主流审美趣味的回归和重塑。第四章“隐性接受”柳永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主要探讨“清真范式”是如何在柳苏对峙中进行二者内容和词艺的继承和整合。主要表现在抒情主体,情景组合,体段配置,情节化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最后总结北宋时期柳词接受特点。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北宋柳词接受始终呈现出雅与俗、本色与诗化、抒情与言志等对立词学范畴的交叉与互融和受非文学因素影响的特点。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接受特点是柳词接受史的开端,也是基础,后世对柳词接受的主要趋向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

邵远静[8](2015)在《事典的生成》文中研究说明事典指的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但并非所有引用的古代故事都能称为事典。事典首先要具备故事性,这是区别语典的最大特征。其次事典的典面①需足够的凝练,这是典源发展为事典的必需条件之一。最后事典还需具备一定的熟知性,事典是在逐渐为人熟知的过程中生成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事典的生成进行分析探究。第一,本文选取《文选》②作为探讨事典生成的标本,并对其进行了事典施用的调查分析。首先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时段分布的分析,分为晚周、两汉、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段探究,分析了事典的生成在这三个时段的发展和变化。其次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文体分布的分析,分为赋体、散文、骈文、诗歌四种文体进行探究,事典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有较大差别。最后是对唐前事典施用的典源分布的分析,从史传文学和诸子散文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二,本文对事典生成的演进理路进行了一番探究,分为晚周用事之物类相从、两汉用事之义类相聚和六朝用事之心物交感三个方面。事典在晚周时期同类相感原理影响下,以物类相从为思维方式,寻求到发生及发展的理据。两汉时期,事典在气类相感原理的影响下,形成了义类相聚的特性,即多个同类事典聚集形成一个表义单元。而魏晋之后,形成了物类相感原理,该原理所产生的物性自得、心物交感机制对事典的最终生成产生了质的推进。总之,事典乃是随着同类相感、气类相感和物类相感三个原理不断递进而逐渐生成的。第三,事典的生成具有三个基本形态特征,即熟知性、凝练性和灵活性。事典是在多次被人使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因此事典在生成的过程及生成之后都具备了一定的熟知性。而事典从其典源发展至事典,形成典故词语③,还需经过一定的凝练、浓缩,因此又具备一定的凝练性。事典的灵活性表现于事典生成的整个过程,一典多源及一源多典的现象展现了事典生成过程的灵活性,而事典生成后的运用技巧也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事典的生成有着重大的文学史意义,它的研究不单揭示了事典的演化特点及规律,还为文学史上诸如诗歌演进史、小说演进史等具有互通之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构建增添一砖一瓦。

周毅[9](2014)在《“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文中认为汉语篇章中"征圣"、"宗经"的为文之道和复古传统使我国的诗文绘画等艺术有了仿古、尊古的互文表征;类书和集注是"征圣"、"宗经"影响下形成的巨大的互文空间;事典和集诗是汉语篇章生成中习见的互文形式。儒家的好古宗经、官员选拔制度的唯"经"是举、公私教育中的唯"经"是教、艺文技能习得中的摹写和背诵是传统艺文互文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周毅[10](2014)在《论篇章典雅体的构成——以国画画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中留存不少文言成分,这些文言成分构成书面篇章的典雅体特征。篇章典雅体的言语表征是词汇和句法选择上的复古,主要体现在文言成分的选用上。词汇选择上的复古主要表现为使用生僻词、保存古义词、文言词和事典词几个方面;句法选择上的复古主要表现采为用四六言句叙事写景。

二、“事典词”特点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事典词”特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典故词编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典故的研究现状
        1.3.2 典故词语的研究现状
        1.3.3 《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典故词的收词立目情况对比
    2.1 典故词统计说明
    2.2 两部词典同收的典故词
        2.2.1 典故词的音节数量情况分析
        2.2.2 典故词的义项数量情况分析
    2.3 单部词典独收的典故词
        2.3.1 《现汉》独收典故词分析
        2.3.2 《规范》独收典故词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同收典故词的释义对比
    3.1 义项数量对比
        3.1.1 义项收释多少不同
        3.1.2 义项分合处理不同
        3.1.3 词目出条处理不同
    3.2 释义内容对比
        3.2.1 释义方式的对比
        3.2.2 词性的对比
        3.2.3 语体风格的对比
    3.3 词源标注对比
        3.3.1 来源统计
        3.3.2 注源方式与差异对比
        3.3.3 未注源分析与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同收典故词的配例对比
    4.1 配例数量的对比
        4.1.1 无配例的情况
        4.1.2 一个配例的情况
        4.1.3 两个配例的情况
        4.1.4 三个配例情况
    4.2 配例的具体差异与问题
        4.2.1 配例的具体差异
        4.2.2 配例存在的问题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典故词
附录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 版)典故词
致谢

(3)唐代(唐初至大历年间)碑刻楷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一、楷字的发展史史略
        二、碑刻文字研究史略
    第二节 研究概况
        一、综合性的研究
        二、专题性的研究
        三、碑刻楷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材料的选取、处理方法与原则及研究方法
        一、材料来源
        二、研究的范围、对象
        三、处理方法与原则
        (一)文化层次的划分
        (二)材料的处理操作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社会(唐初至大历年间)汉字规范程度探究
    第一节 各文化层次用字的情况及比较研究
        一、用字情况
        二、比较分析
    第二节 从《干禄字书》来看唐代的汉字规范意识
        一、文字规范的分层意识
        二、与《干禄字书》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 碑刻(唐初至大历年间)楷书字形的研究
    第一节 碑刻楷书中的几种文字现象
        一、异字同体现象
        二、偏旁的混同现象
        (一)形近混同
        (二)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混同
        三、改换部件或形旁
        四、增加形旁
        五、文字的类化现象
        六、构件错位现象
        七、声旁换用
        (一)音同或音近换用
        (二)其他
        八、避讳
        九、存古
    第二节 部分词的字形、字义分析
第三章 武则天用字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 武则天用字情况
        一、十七个武周新字
        二、九个大写数字
    第二节 武周新字字形分析
结语
    一、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字使用者使用文字的特点呈现差异性
    二、一字多形的根本原因
    三、对武周改字的一些细节进行了论证
参考文献
附录 字形表
    一、上层
    二、中层
    三、下层
附录 分层表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欢喜冤家》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欢喜冤家》成书年代及作者
    二、语料性质与研究现状
    三、语料价值与研究材料
第一章 《欢喜冤家》的方俗词
    第一节 方俗词的界定
    第二节 俗语词考释
    第三节 吴方言词考释
第二章 《欢喜冤家》的典故词
    第一节 典故词的界定
    第二节 典故词探源
    第三节 同源典故词的形义变化
第三章 《欢喜冤家》的同义表达
    第一节 同义表达的辨析
    第二节 同义表达的聚合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5)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0.2 典故与典故词语
    0.3 研究现状
        0.3.1 典故的研究现状
        0.3.2 典故词语的研究现状
        0.3.3 唐代科举诗的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价值
第1章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内容及文献分类
    1.1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内容分类
        1.1.1 名物类典故词语
        1.1.2 情感类典故词语
        1.1.3 品行类典故词语
        1.1.4 志向类典故词语
        1.1.5 称颂类典故词语
        1.1.6 文化类典故词语
        1.1.7 其它类典故词语
    1.2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文献分类
        1.2.1 出自经部的典故词语
        1.2.2 出自史部的典故词语
        1.2.3 出自子部的典故词语
        1.2.4 出自集部的典故词语
第2章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形式及演化
    2.1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的形式
        2.1.1 一源一形
        2.1.2 一源多形
        2.1.3 多源一形
    2.2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形式演化
        2.2.1 典故词语形式保持不变
        2.2.2 由篇章演化为词、短语
        2.2.3 由句子演化为词、短语
        2.2.4 由短语演化为词
    2.3 小结
第3章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意义
    3.1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意义构成
        3.1.1 字面义
        3.1.2 语境义
        3.1.3 语源义
    3.2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意义变化
        3.2.1 意义扩大
        3.2.2 意义缩小
        3.2.3 意义转移
    3.3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文化意义
        3.3.1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反映的物质文化
        3.3.2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反映的制度文化
        3.3.3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反映的精神文化
第4章 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应用研究
    4.1 典故词语与科举考试
        4.1.1 表示科举干谒意义
        4.1.2 表示科举及第意义
        4.1.3 表示科举落第意义
    4.2 典故词语与诗人
        4.2.1 诗人与典故词语的数量
        4.2.2 诗人与典故词语的类型
    4.3 典故词语与表达效果
        4.3.1 以简驭繁,言简意赅
        4.3.2 一语双关,语义含蓄
        4.3.3 表意精炼,典雅庄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唐代墓志文献中的名典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典故和典故词语概述
        一、典故和典故词语
        二、典故词语的分类
    第二节 典故和典故词语的研究现状
        一、典故的研究现状
        二、典故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材料、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材料及其整理
        二、研究方法
        三、名典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名典词语的凝成过程
    第一节 名典词语的词汇化过程
    第二节 名典词语的构成方式
    第三节 名典词语的表意特点
第三章 名典词语与汉语文化
    第一节 名典词语的文献来源
    第二节 名典词语来源数据统计
        (一)名典词语文献来源数据统计
        (二)名典词语文献来源特点简评
    第三节 名典词语中的文化隐义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第四节 人名用典与唐人的社会价值观
        (一)男性人名用典与唐代士人的价值观
        (二)女性人名用典与唐代妇女观
第四章 名典词语的形式变体研究
    第一节 名典词语变体的构成方式
    第二节 名典词语的变体形式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一)名典词语的变体形成的原因
        (二)名典词语的变体形式的特点
第五章 利用名典词语校勘唐代墓志释文举例
    一、《麹举墓志》(开明 002,第 6 页)
    二、《杨敏墓志》(贞观 005,第 12 页)
    三、《萧4)墓志》(贞观 066,第 50-51 页)
    四、《马志道墓志》(贞观 093,第 67-68 页)
    五、《王仁则墓志》(贞观 094,第 68-69 页)
    六、《王怀文墓志》(贞观 095 ,第 69-70 页)
    七、《贾昂墓志》(贞观 161,第 110-111 页)
    八、《杨全墓志》(贞观 171,第 117-118 页)
    九、《马寿墓志》(永徽 037,第 154-155 页)
    十、《张万善墓志》(永徽 050,第 163-164 页)
    十一、《王惠墓志》(永徽142,第224页)
    十二、《周绍业墓志》(显庆 070,第 272-273 页)
    十三、《张处士故夫人朱氏墓志》(龙朔 038,第 361 页)
    十四、《王罗墓志》(龙朔 044,第 365 页)
    十五、《仵愿德墓志》(龙朔 081,第 389-390 页)
    十六、《周君妻郭氏墓志》(麟德 046,第 426 页)
    十七、《张运才墓志》(麟德 048 ,第 427-428 页)
    十八、《田博墓志》(乾封 OO4,第 444 页)
    十九、《王深墓志》(调露 O12,第 660-661 页)
    二十、《杨君夫人杜芬墓志》(永淳 O26,第 704-705 页)
    二十一、《李灌顶墓志》(光宅 OO6 ,第 725 页)
    二十二、《丁范墓志》(垂拱 O10,第 735 页)
    二十三、《孙澄墓志》(天授 OO2,第 794 页)
    二十四、《陈察墓志》(长寿 018,第 844-845 页)
    二十五、《杨顺墓志》(长寿 022,第 848 页)
    二十六、《张德墓志》(延载 OO2,第 861 页)
    二十七、《赵睿墓志》(万岁通天 019,第 901-902 页)
    二十八、《崔韶墓志》(圣历 012,第 932 页)
    二十九、《李氏幽壤记》 (圣历019, 939页)
    三十、《萧言思墓志》(圣历 O38,第 955 页)
    三十一、《许枢墓志》 (久视OO5,第970页)
    三十二、《刘达墓志》(神龙 050,第 1075 页)
    三十三、《魏体玄墓志》(景龙 O25,第 1097-1098 页)
    三十四、《朱贞墓志》(开元 051,第 1189 页)
    三十五、《张齐丘墓志》(开元 052,第 1189-1190 页)
    三十六、《杨纯墓志》(开元 124,第 1240 页)
    三十七、《朱行斌墓志》(开元 245,第 1325 页)
    三十八、《朱信墓志》 (开元246,第1327页)
    三十九、《谈昕墓志》(开元 286,第 1353 页)
    四十、《元振墓志》(天宝 O57,第 1569-1570 页)
    四十一、《张泚墓志》(天宝 084,第 1591 页)
    四十二、《张德墓志》(天宝 198,第 1669-1770 页)
    四十三、《慕容晓墓志》(乾元 OO2 ,1735 页)
    四十四、《卢仲容墓志》(乾元 OO9,第 1740 页)
    四十五、《蒋氏墓志》 (大历O21,第1773 页)
    四十六、《昭成寺尼大德三乘墓志》(元和 010,第 1955-1956 页)
    四十七、《张儁及妻李氏墓志》(开成 O20,第 2181-2182 页)
    四十八、《田在卞墓志》(会昌 043,第 2242 页)
    四十九、《王君妻崔氏墓志》(咸通 019 ,第 2392 页)
第六章 名典词语与典故辞书编撰
附录表一:唐代墓志文献中出现6 次以上(男性)的人名用典情况统计表
附录表二:唐代墓志文献中所见女性人名用典情况统计表
附录表三:唐代墓志文献中所见地名、处所名用典情况统计表
附录表四:唐代墓志文献中所见篇名(含曲名)用典情况统计表
附录表五:唐代墓志文献中所见职官、典制名用典情况统计表
附录表六:文中校勘墓志出处表
参考文献
後记

(7)柳永词北宋接受史研究 ——以北宋词艺发展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 传播学研究
        (二) 传播和接受研究
        (三) 接受史研究
    三 研究内容设计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屯田蹊径”的多维论析
    第一节 题材的突破和开创
        (一) 女性词的变异和羁旅词的开创
        (二) 咏物词、怀古词的续承和过渡
        (三) 都市、颂圣和游仙词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词艺的丰富和发展
        (一) 体制的拓展和四六言句式
        (二) 羁旅词的模式化和女性词的自我化
        (三) 结构安排和情感展开的程式化
        (四) 景物描写和情节化特征
第二章 源流皆从柳氏来
    第一节 俗风的承袭和变味:山谷词“俗”之意义变迁
        (一) 俗风的承袭和放大
        (二)“俗”之内涵的变迁和异化
    第二节 仿袭中的“柳七郎风味”:秦观对柳词的仿袭和导引
        (一) 内容和手法的承传
        (二) 意趣的改造与提升
    第三节 “柳派词人”之曹组
        (一) 羁旅意义的继续叩问
        (二) 谐谑背后的人生哲思
        (三)“浅近卑俗”的承传
    第四节 “柳派词人”之晁端礼
        (一) 恋情词继续和深化
        (二) 羁旅行役词和谀颂词的承接
        (三) 词法的承传
第三章 “东坡境界”对“屯田蹊径”的借鉴与超越
    第一节 文本的直接引用和借鉴
        (一) 遣词造句的仿袭和追摹
        (二) 句式与意象的运用和再现
        (三) 结构模式、风神情韵的暗袭
    第二节 境界的超越和开拓
        (一) 羁旅行役词:主体形象从沉沦到超越
        (二) 歌妓词:情感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和深化
        (三) 咏物词:主体哲思的渗透与物我交融的境界
    第三节 主流审美趣味的重塑和回归
        (一) 语言的去俗就雅
        (二) 词体的诗化
        (三) 气格的融入
第四章 “清真范式”对“屯田蹊径”的偏取和整合
    第一节 抒情主体的自我化
    第二节 情景组合由赋到比兴
    第三节 体段配置模式由直线到曲线
    第四节 情节化到故事性
    第五节 语言从自然天成到雅丽精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事典的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事典定名及定义
    三、相关文献之评析
第一章 事典施用的调查分析——以《文选》为标本
    第一节 唐前事典施用的时段分布
    第二节 唐前事典施用的文体分布
    第三节 唐前事典施用的典源分布
第二章 事典生成的演进理路
    第一节 晚周用事之物类相从
    第二节 两汉用事之义类相聚
    第三节 六朝用事之心物交感
第三章 事典生成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 事典的熟知性
    第二节 事典的凝练性
    第三节 事典的灵活性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文之道:“宗经”复古
二、“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表现
    1.绘画和戏剧中的“征圣”、“宗经”
        (1)绘画
        (2)戏剧
    2.类书和集注中的“征圣”、“宗经”
        (1)类书
        (2)集注
    3.事典和集诗中的“征圣”、“宗经”
        (1)事典
        (2)集(句)诗
三、“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原因分析
    (1)儒家好古宗经
    (2)官员选拔制度唯“经”是举
    (3)公私教育中唯“经”是教
    (4)艺文技能习得中的摹写和背诵
四、结语

(10)论篇章典雅体的构成——以国画画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典雅体的构成———文言成分
    (一) 现代汉语中的文言成分
    (二) 文言成分的典雅功能
二篇章典雅体的言语表征
    (一) 词汇使用上的复古
        1.使用生僻词
        2.词保存古义
        3.多文言词
        4.事典词 (辞)
    (二) 句法选择上的复古———四六言句
        1.骈文的四六句
        2.四六言句的分布
        3.四六言句的典雅功能
附注:

四、“事典词”特点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典故词编纂比较研究[D]. 贾维琳. 河北大学, 2021(02)
  • [2]唐代公文词语研究刍议[J]. 张福通. 国际汉语学报, 2019(01)
  • [3]唐代(唐初至大历年间)碑刻楷书研究[D]. 蒋世凤.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4]《欢喜冤家》词汇研究[D]. 牛兰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唐代科举诗典故词语研究[D]. 易佳稳. 湘潭大学, 2017(02)
  • [6]唐代墓志文献中的名典问题研究[D]. 龙俊旭. 西南大学, 2016(02)
  • [7]柳永词北宋接受史研究 ——以北宋词艺发展史为视角[D]. 杨等华. 上海大学, 2016(02)
  • [8]事典的生成[D]. 邵远静. 上海大学, 2015(02)
  • [9]“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J]. 周毅. 当代修辞学, 2014(03)
  • [10]论篇章典雅体的构成——以国画画论为例[J]. 周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

标签:;  ;  ;  

《物辞典》的特点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