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离子导入中药治疗颈椎病123例

针刺配合离子导入中药治疗颈椎病123例

一、Acupuncture therapy combined with ion-introduction of Chinese herbs on 123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论文文献综述)

师月[1](2021)在《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针灸相关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并定性归纳优化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英文文献,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之前,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来补充获取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基本信息提取,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局指标主要关注有效率、VAS评分和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运用Stata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选用比值比(odd ratios,OR)计算效应值;连续性变量采用标准化均值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计算效应值;并计算SMD及OR的95%可信区间,并绘制网状关系图、不一致性检验图、曲线下面积概率排序图、漏斗图等,得出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排序,进而得到最佳干预措施。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44篇文献,其中1篇英文文献,其他均为中文文献,共涉及3291名患者,包含17种治疗措施,纳入的所有文献均报告了治疗的有效率有29篇文献报告了VAS评分情况。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VS针刺、针刺+放血VS针刺、针刺+艾灸VS针刺、电针VS针刺、针刺+耳针VS针刺、温针VS针刺、火针VS针刺、电针+放血VS电针,总共6组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针刺VS针刀、针刀+针刺VS针刺、针刀+银质针VS电针、针刀VS针刺、针刀VS电针、针刺+放血VS针刺、针刺+耳针VS针刺、针刺+艾灸VS针刺、针刺VS西药、长圆针VS针刺、温针VS针刺、火针+针刺VS火针、火针VS针刺、温针VS电针、电针+艾灸VS电针,共15组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看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针灸类方法疗效优于西药,有效率的具体排序为:针刀+银质针、火针+针刺、电针+温针、针刺+艾灸、电针+艾灸、长圆针、针刀+针刺、温针、针刺+放血、针刺+耳针、火针、针刀、耳针、电针、圆利针、针刺、西药。针刀+银质针疗效最佳。纳入的文献有9篇文献提到了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有1篇文献无具体描述、1篇未统计结果,4篇的不良反应人数为0,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经过处理后都得到改善。对最优方案进行研究发现选穴以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C2~T2项伸肌群附着处两侧,相当于夹脊穴与阿是穴。先采用针刀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一般隔3~5天后再行银质针治疗,针刀与银质针各行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论: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发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的针灸疗法、优于西药治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最高的针灸疗法是针刀+银质针;2.描述分析后发现针灸疗法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3.通过定性分析得出,针刀+银质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选穴以局部压痛点、条索状结节、C2~T2项伸肌群附着处两侧为主。先采用针刀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一般隔3~5天后再行银质针治疗,针刀与银质针各行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林汉瑜(Lam Hon Yu)[2](2021)在《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研究针灸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近视患者使用针灸治疗后在总有效率、裸眼视力、眼压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对针灸治疗近视选用的标准穴位进行收集、筛选以及分析。运用基于偏序结构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用穴规律分析,为针灸治疗近视的临床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法:(一)系统评价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收集。收集数据后对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科学的分析以及综合性的结论。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标准统一的检索策略,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搜索。检索数据库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的中英文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从各大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的文献。检索文献词包括主题以及自由词。以“疾病类型:近视+假性近视+屈光不正”,“干预措施:针灸+针+针刺+电针+耳针+耳穴+腹针+皮内针+梅花针+眼针+头针”,“研究方法:随机+随机对照+随机分配+RCT”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以“myopia OR degenerative myopia OR high myopia OR Acupuncture OR Pharmacopuncture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 OR placebo”进行检索。(2)应用Noteexpress软件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3)参照Cochrane评估手册以及改良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提取相关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view5.3进行Meta分析;(5)解释结果,得出结论。(二)用穴规律研究(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2)根据纳入标准收集近视的针灸疗法的临床RCT文献,采用Excel 2019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文献选用的穴位需符合国家标准的十四经穴的针灸穴名,数据库的变量名由:编号、作者、发表年份、选用的穴位等组成;(3)根据针灸疗法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为对象,借助基于偏序结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生成能多层次、多因素反映针灸疗法治疗近视选择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的属性偏序结构图;(4)根据生成的偏序结构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关系;(5)总结针灸治疗近视的用穴规律。结果:(一)系统评价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共收集到783篇文献。其中在知网(CNKI)检索获得190篇文献、维普数据库(VIP)检索获得121篇文献、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442篇文献、Pub Med检索获得8篇文献、Emba se检索获得10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获得12篇文献。将各大数据库例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管理软件中,将重复文献264篇剔除,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余下文献进行全文阅读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数为71篇。其中高质量文献有17篇(2篇5分文献,15篇4分文献),低质量文献有55篇(3分文献共55篇)。共计17篇高质量文献以及54篇低质量文献。纳入本系统评价的71项研究,共纳入8285例近视患者,其中对照组4031例,实验组4254例。本次研究实验组采用单纯针刺或者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入的71个研究中的实验组,有37个研究包含针刺治疗近视,有9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中药薰眼治疗近视,有39个研究包含耳穴贴压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腹针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灸法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梅花针治疗近视,有13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近视,有4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近视。在主要结局指标这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总有效率,在纳入的71个研究均报道了针灸治疗近视的总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次要结局为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眼轴和眼压的参数变化。在纳入的71个研究中,有28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值,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轴值,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压值。安全性概要:71个研究中,有2个研究报告了共10例失访或脱落案例。3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1)1个研究报告了有晕针现象;(2)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5例口干、4例眼缘部皮肤瘙痒、2例眼睑分泌异常、4例脸部潮热;(3)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2例患儿眼外周红肿并伴有轻微疼痛、3例患者耳部轻微疼痛和3例耳穴皮肤溃烂。Meta分析结果:(1)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总有效率评分的影响71个研究均采用总有效率作为评估治疗近视的疗效的测量指标。对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能更好提高总有效率。按照不同针灸类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灸配合中药熏眼、针刺配合梅花针等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提高总有效率;仅2个研究报道了针刺结合灸法治疗近视,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RR值大于1,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未来需要更多证据以验证该种疗法的有效性;(2)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裸眼视力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29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对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裸眼视力;(3)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眼压、眼轴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眼压值;共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来需要更多证据进行验证;(二)用穴规律研究共有53篇文献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所有文献中含有52种穴位,共计394频次的穴位被录入数据库。对纳入的文献中选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进行分析与研究。(1)选用穴位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攒竹穴37频次,睛明穴33频次,四白穴32频次,太阳穴29频次,丝竹空穴25频次,风池穴24频次,鱼腰穴22频次,光明穴17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是: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丝竹空穴、风池穴和鱼腰穴等。攒竹为最常用的穴位,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等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2)穴位归经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48频次,足少阳胆经41频次,足阳明胃经43频次,手少阳三焦经24频次,手阳明大肠经20频次,足太阴脾经13频次,经外穴41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最常用的经络,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3)穴位位置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眼周部穴位50频次,头面部穴位50频次,四肢35频次,胸腹部3频次,背部10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4)近视分类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近视53频次,其中青少年近视27频次,儿童近视7频次,假性近视11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近视分类为“青少年近视、儿童近视和假性近视”。结论:1.针灸疗法治疗近视有效:针灸疗法中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刺配合梅花针、针灸配合中药熏眼等针灸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针灸疗法在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改善眼压上也优于常规治疗;2.针灸治疗近视中常用穴位为: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和凤池,其中攒竹为最常用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3.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是针灸治疗近视最常用的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4.针灸治疗近视常用的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5.医家在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较为常用的近视分类是:假性近视、儿童近视和青少年近视。针灸治疗近视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

刘慧[3](2021)在《针刺列缺穴干预不同证型项痹病的镇痛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列缺穴干预不同证型项痹病的镇痛效果差异,分析列缺穴干预项痹病的最佳适应证型,为针刺治疗项痹病的临床选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受试对象的标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项痹病受试者90例,其中风寒痹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项痹病各30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风寒痹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项痹病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三组均采取针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选取双侧列缺穴,穴区皮肤用75%的酒精消毒后,选用直径0.25mm、针身长40mm不锈钢毫针进行针刺,在双侧列缺穴施迎随补泻之泻法,针尖朝肘关节方向平刺,得气后施捻转补泻之泻法,捻转角度在180°左右,频率在60次/分左右,同时嘱患者缓缓左右、上下活动头项部,幅度由小到大,针刺手法的操作时间为2分钟,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30分钟后出针。每组患者均治疗一次。本研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现时疼痛强度量表(PPI)评分为观察指标。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将三组治疗前后VAS和PPI评分以及三组组间差值进行比较,分析治疗前后三组的针刺镇痛效果差异。对三种证型项痹病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客观的临床评价,优选出列缺穴干预项痹病的的最佳适应证型。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PPI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三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风寒痹阻组、气滞血瘀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1、P<0.05),提示列缺穴干预风寒痹阻型、气滞血瘀型项痹病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肝肾亏虚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列缺穴干预肝肾亏虚型项痹病的镇痛作用不明显。3.三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的比较:风寒痹阻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与气滞血瘀组、肝肾亏虚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提示风寒痹阻组的镇痛效果优于气滞血瘀组、肝肾亏虚组;气滞血瘀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与肝肾亏虚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气滞血瘀组的镇痛效果优于肝肾亏虚组。4.风寒痹阻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气滞血瘀组的总有效率为60.00%,肝肾亏虚组的总有效率为6.67%,风寒痹阻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气滞血瘀组、肝肾亏虚组,气滞血瘀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肝肾亏虚组,说明风寒痹阻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气滞血瘀组、肝肾亏虚组,气滞血瘀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肝肾亏虚组。研究结论:针刺列缺穴干预项痹病的最佳适应证型为风寒痹阻型,本研究为“头项寻列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益指导。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4](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吴海波[5](2020)在《韦氏整脊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比较韦氏整脊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差异,同时探究韦氏整脊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韦氏整脊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例治疗临床总体疗效、VAS评分、NDI评分、20分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2)VAS评分: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DI评分: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0分量表评分: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20分量表评分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观察组20分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韦氏整脊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两种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且在临床总体疗效上无明显差异。(2)韦氏整脊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陈铭慧,李万瑶[6](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甘宗容[7](2019)在《走罐结合电针干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走罐结合电针与单纯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探讨走罐结合电针干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走罐结合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推广与临床应用与提供理论依据,为增进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受试者纳入标准的7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入走罐结合电针治疗组与单纯电针治疗组,两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走罐结合电针治疗,走罐疗法2日1次,共治疗7次,针刺每日治疗1次,6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电针操作同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月应用VAS评分、McGill疼痛询问简化量表、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田中靖久20分法、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定,对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各项指标评分以及主要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干预措施间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中医症候分型,病情程度、观察指标(VAS评分,McGill疼痛询问量表、NDI评分,NDI分级、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SF-36评分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2.首次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3例,显6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McGill简表评分,ND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说明走罐结合电针能更有效的降低疼痛程度与强度,改善颈椎功能障碍。两组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升,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走罐结合电针能更有效的纠正临床阳性体征,提高生活质量。5.一月后随访两组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总评分及各分项评分(VAS、PPI、PRI)、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F-36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结合走罐疗法降低了患者疼痛强度与疼痛程度,改善了颈椎功能活动障碍,可使查体阳性结果转为阴性,减轻了因颈型颈椎病所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情况,临床疗效确切,适合推广与应用。2.走罐结合电针干预颈型颈椎病的即时疗效(首次治疗后立即评价疗效)与单纯电针相比较无优势。3、走罐结合电针干预颈型颈椎病疗效的累积效应(治疗疗程结束后的疗效评价)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组。

杨宗蒲[8](2019)在《加味补阳还五汤经中药离子定向导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经中药离子定向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指导。方法:根据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选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按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加味补阳还五汤经中药离子定向导入治疗,对照组予以活血安痛酒经中药离子定向导入治疗。所有患者均为1次/d,1次/30min,5次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用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日本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主观VAS评分评估患者症状,记录相关数据,整理数据入库,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数据中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在均衡性方面未见明显差异性,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先后的中医症状量化评分、VAS评分以及日本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均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经为期2周治疗后,治疗组的在镇痛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经中药离子定向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有明确疗效。

邓美君[9](2019)在《不同频次的毫针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以毫针浅刺作为干预措施,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干预措施的频次对颈椎病颈痛疗效的影响,探寻最佳的针刺频次,完善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方案。方法:所有受试者均来自2018年5月到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招募的患者,共纳入105例。按照真实世界研究原则,按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意愿分为三组,分为每周5次组、每周3次组、每周2次组进行干预,最终纳入101例有效病例。治疗评价周期为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5个时点进行NPQ颈痛量表及简式McGill疼痛量表采集。将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条件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各个观察点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分析进行比较,不符合协方差矩阵及球形度检验,采用G-G模型。分类资料用构成比、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 检验。结果:(1)基线比较: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保持低头时间、病程、是否习惯高枕睡姿、中医辨证分型及量表评分等进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三组基线均等,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指标: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①组内比较:三组经治疗后NPQ评分在各个观察点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不同频次的毫针浅刺在改善颈椎病造成的其他功能障碍方面均具有临床疗效。②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降低NPQ评分,治疗1周时每周5次组、每周3次组在改善NPQ评分方面均优于每周2次组(P<0.001和P=0.017<0.05),而每周5次组与每周3次组NPQ评分相差不大(P=0.189>0.05),说明每周5次组、每周3次组起效快。治疗2周结束时三组NPQ评分相近(P>0.05),且疗效均可持续至随访1个月,提示效果稳定性尚可,随访3个月时三组患者的NPQ评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且回升幅度基本一致(P>0.05),提示随着时间的增加,三组患者颈椎病颈痛的均有复发,且相差不大。(3)次要结局指标: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①组内比较:三组经治疗后McGill评分在各个观察点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不同频次的毫针浅刺均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的颈痛情况。②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降低McGill评分,治疗1周时每周5次组在改善McGill评分方面优于每周2次组(P=0.025<0.05),但不优于每周3次组(P=0.168>0.05),说明每周5次组起效快,且与每周3次组效果相当。治疗2周后三组McGill评分进一步下降,三组疗效相当(P>0.05),并且治疗效果可持续1个月。在随访3个月时三组患者的McGill评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且回升幅度基本一致(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三组患者颈椎病的疼痛均有复发,且复发率相当。(4)总体疗效比较①组内比较:三组治疗结束时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提示毫针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②组间比较:疗程结束时,每周5次组的总愈显率为82.35%,每周3次组的总愈显率为88.57%,每周2次的总愈显率68.75%,对比三组的愈显率相差不大(P>0.05),提示三组治疗的总体疗效相当,但从显愈率数值来看每周3次组高于其他两组,而统计学未显示出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量不足,可在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结论:三组频次的毫针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效果显着,疗效巩固。每周5次组、每周3次组与每周2次组比较,起效更快。结合卫生经济学考虑,每周3次的治疗频次最优,能保证疗效、节约医疗成本,减少患者负担。

李梦[10](2017)在《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在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首次来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所选取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A组予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组治疗,对照B组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上述治疗时间每次均为30分钟,每日一次,6日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优选方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显示:治疗A组(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组)痊愈16例(占53.3%),显效9例(占30.0%),有效4例(占13.3%),无效1例(占3.3%),总有效率达96.7%;对照B组(针刺结合中药离子导入组)痊愈13例(占43.3%),显效7例(占23.3%),有效3例(占10.0%),无效7例(占23.3%),总有效率达76.7%。两组组数据经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各对照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功能状态评价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和功能状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总分、VAS评分、PPI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各组在三种评分上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组在PRI总分、VAS评分、PPI评分方面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组在PRI总分、VAS评分方面优于治疗前(P<0.05),但在PPI评分方面,对照B组治疗后则与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A组在积分差值上结论: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法能显着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可以较好的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能够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的一种新的方案,且安全有效的方法。温针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法与对照组治疗方案相比,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一般情况改善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7%。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均较针刺结合中药离子导入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疼痛评价指标比较结果亦表明温针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缓解患者的疼痛状况更具有治疗优势,值得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二、Acupuncture therapy combined with ion-introduction of Chinese herbs on 123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upuncture therapy combined with ion-introduction of Chinese herbs on 123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近视的中医学渊源
    1.2 近视的病因病机
    1.3 近视的中医治疗
        1.3.1 针刺治疗近视
        1.3.2 艾灸治疗近视
        1.3.3 耳穴贴压治疗近视
        1.3.4 推拿治疗近视
        1.3.5 中药治疗近视
        1.3.6 梅花针治疗近视
    1.4 针灸治疗近视的机制
第二部分 西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2.2 近视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2.2.1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2.2.2 眼部调节功能因素
        2.2.3 其他危险因素
    2.3 近视的发病机制
    2.4 近视的西医治疗
        2.4.1 配镜治疗
        2.4.2 药物治疗
        2.4.3 常规治疗
        2.4.4 手术矫正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系统评价
    3.1 纳入标准
        3.1.1 文献类型
        3.1.2 研究对象
        3.1.3 干预措施
        3.1.4 语言
    3.2 排除标准
        3.2.1 文献类别
        3.2.2 文献内容
    3.3 文献检索
        3.3.1 文献检索用数据库
        3.3.2 检索时间
    3.4 结局指标
    3.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3.5.1 文献筛选
        3.5.2 记录文献数据
    3.6 文献质量评价
    3.7 统计学方法
    3.8 敏感性的评价
    3.9 发表偏倚的评价
    3.10 结果
        3.10.1 文献筛选情况
        3.10.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3.10.3 干预措施特征
        3.10.4 结局指标特征
        3.10.5 文献的质量评估
        3.10.6 疗效评价
    3.11 讨论
        3.11.1 文献一般情况
        3.11.2 临床疗效
        3.11.3 不良反应
        3.11.4 治疗近视有效的针灸方法
        3.11.5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3.11.6 结论
        3.11.7 创新点
        3.11.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第四部分 基于偏序结构图方法的针灸治疗近视用穴规律研究
    4.1 知识图谱与偏序结构图
    4.2 文献纳入
        4.2.1 纳入标准
        4.2.2 排除标准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4.4.1 小结
        4.4.2 从中医药传统理论解释结果
        4.4.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针刺列缺穴干预不同证型项痹病的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
    2 中医学对项痹病的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样本情况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观察方法
    2.1 列缺穴的定位方法
    2.2 操作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4.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4.3 中医学对项痹病的认识
    4.4 列缺穴的选穴依据
    4.5 列缺穴治疗项痹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4.6 证型与疗效的关系
    4.7 运动针法的相关论述
    4.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4)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韦氏整脊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观察组
        2.2.2 对照组
        2.2.3 神经松动术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
    4.1 中医对于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
        4.1.2.1 外治法
        4.1.2.2 内治法
    4.2 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4.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流行趋势
        4.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生理以及病理的情况
        4.2.3 病因
        4.2.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4.3 西医治疗方法
        4.3.1 保守治疗
        4.3.2 手术治疗
第五部分 韦氏整脊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5.1 韦氏整脊手法的选择依据
    5.2 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的特点
    5.3 韦氏整脊手法的应用要素
    5.4 韦氏整脊手法的应用注意事项
第六部分
    6.1 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
    6.2 整脊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结果分析
第七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7)走罐结合电针干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1.7 研究病例的中止
    2 试验设计
        2.1 研究内容----走罐结合电针干预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2.2 研究目标
        2.3 技术路线图
        2.4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2.5 试验分组情况
        2.6 随机方法
        2.7 对照设计
        2.8 盲法
        2.9 干预手法
        2.10 观察指标
        2.11 质量控制
        2.12 安全性评价
        2.13 依从性评价
        2.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15 伦理学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纳入情况
        3.2 基线资料分析
        3.3 疗效评价
        3.4 安全性评价
        3.5 依从性评价
        3.6 随访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1 颈椎病的病名及病因病机浅析
        1.2 中医治疗方法
    2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颈型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
        2.2 颈型颈椎病相关发病机理
        2.3 颈型颈椎病西医治疗方法
    3 走罐疗法的探讨
        3.1 走罐疗法
        3.2 基于中医学理论应用走罐治疗颈型颈椎病
        3.3 走罐作用于颈型颈椎病的现代机理分析
    4 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探讨
        4.1 电针参数
        4.2 电针镇痛原理
        4.3 电针处方
    5 走罐结合电针干预颈型颈椎病疗效的优势探讨
        5.1 走罐疗法的复合治疗作用
        5.2 走罐的“治未病”作用
        5.3 罐斑效应
        5.4 联合应用临床疗效优势
    6 研究结果分析
    7 不良反应分析
结论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文献综述
    1.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1.1 针灸疗法
        1.2 小针刀治疗
        1.3 推拿治疗
        1.4 刮痧疗法
        1.5 中药外用治疗
    2. 颈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2.1 物理方式治疗
        2.2 药物治疗
        2.3 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附件2 McGill疼痛问卷(简表)
附件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附件4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
附件5 生活质量评分
附件6 不良事件
附件7 试验完成情况总结
附件8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加味补阳还五汤经中药离子定向导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及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2.4 疗效观察方法
        2.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事件观察
        2.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1.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2.可比性分析
    3.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3 加味补阳还五汤方药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表

(9)不同频次的毫针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认识
        1.1.1 颈椎病的流行病调查
        1.1.2 颈椎病的病因
        1.1.3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1.1.4 西医治疗
        1.1.5 小结
    1.2 中医对颈椎病颈痛的认识
        1.2.1 颈椎病颈痛的病因病机
        1.2.2 中医药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概况
        1.2.3 小结
    1.3 浅刺针法
        1.3.1 浅刺针法的机制
        1.3.2 浅刺针法的施术部位
        1.3.3 浅刺针法的取穴原则
        1.3.4 浅刺针法的具体操作
    1.4 针灸频次的相关性研究
        1.4.1 频次与效应规律
        1.4.2 古代文献对针灸频次的记载
        1.4.3 现代文献对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频次的记载
        1.4.4 小结
    1.5 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况
        1.5.1 真实世界研究的定义
        1.5.2 真实世界研究的起源与特征
        1.5.3 研究人群与样本量
        1.5.4 研究周期及评价指标
        1.5.5 对照与随机
        1.5.6 数据采集、管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局限性
        1.5.7 真实世界研究在国内外的运用
        1.5.8 针灸临床与RWS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研究标准
        2.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1.7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与盲法
        2.2.2 样本量
        2.2.3 治疗方案
        2.2.4 疗效评价
        2.2.5 研究质量控制
        2.2.6 伦理标准
        2.2.7 数据管理与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脱落病例
    3.2 基本资料分析
    3.3 三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点各评价指标分析
        3.3.1 主要结局指标
        3.3.2 次要结局指标
    3.4 三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点有效率比较
    3.5 初步推测最优针刺频次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颈椎病颈痛的研究概况
    4.2 毫针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理论依据
    4.3 毫针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频次选择
    4.4 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理论依据
    4.5 结果分析
        4.5.1 基线情况及受试者特征
        4.5.2 治疗疗效讨论
        4.5.3 每周3次的毫针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可能疗效更优
        4.5.4 频次与疗效的相关性
        4.5.5 随访疗效分析
    4.6 结论
    4.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原则
        2.2 治疗方法
        2.3 针刺突发状况处理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安全性指标评价
        3.4 统计分析
        3.5 治疗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1.1 颈椎病中医病名析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颈椎生理特点
        2.2 颈椎病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夹脊穴选穴依据及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制探讨
    4.温针灸治疗的机理研究
    5.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6.本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
附录
致谢

四、Acupuncture therapy combined with ion-introduction of Chinese herbs on 123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D]. 师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D]. 林汉瑜(Lam Hon Y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针刺列缺穴干预不同证型项痹病的镇痛效果观察[D]. 刘慧.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韦氏整脊手法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吴海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蜂针优势病种治疗[A]. 陈铭慧,李万瑶.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7]走罐结合电针干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甘宗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加味补阳还五汤经中药离子定向导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宗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不同频次的毫针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D]. 邓美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温针灸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D]. 李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针刺配合离子导入中药治疗颈椎病12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