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巨大恶性神经鞘瘤手术切除一例报告

腹膜后巨大恶性神经鞘瘤手术切除一例报告

一、腹膜后巨大恶性神经鞘膜瘤手术切除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危志远[1](2021)在《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亦称异位嗜铬细胞瘤,将所有非来源于肾上腺组织的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节瘤是发自于副神经节的肿瘤,分为分布在肾上腺髓质的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和主要分布在脊柱旁和和主动脉旁轴心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正因为副神经节分布广泛,所以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从颅底到盆底的广泛区域,而副神经节瘤的命名方式也是依据其发生部位。神经鞘瘤(Neurilemmoma,NL)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Schwann细胞瘤,主要发生于上肢的颅神经和周围神经,发生于腹膜后的情况少见,但是神经鞘瘤却是腹膜后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同属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副神经节瘤因其特殊的内分泌功能,早期临床症状与儿茶酚胺类分泌过多有关,但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却为数不多,大多数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同样的,因神经鞘瘤发展缓慢且腹膜后为疏松组织组成的间隙,若肿瘤并非发自脊柱神经根等能在早期产生压迫症状的位置时,早期肿瘤体积小不产生疼痛、里急后重等压迫症状时多无就诊意识,在有明显临床表现时肿瘤体积多已很大。目前对于此两种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是在术前无法确定肿瘤性质却会使手术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甚至产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或再次手术。所以对于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与术中处理方式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与生存特征,讨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差异与治疗预后特征。以求对两种疾病的术前鉴别诊断与治疗方式的选择作出指导。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与32例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现有文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及预后情况。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定性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共纳入40例患者,男女患者各20例(20/40,50%),男女患者比例1:1,患者年龄为6-77岁,平均年龄46.83±15.69岁。患者于各科室就诊比例为肝胆外科(10/40,25%),胃肠外科(5/40,12.5%),普通外科(9/40,22.5%),泌尿外科(13/40,32.5%),心内科(2/40,5%),内分泌科(1/40,2.5%),多数患者就诊于肝胆胃肠等普外科科室。术前误诊率高,本组患者术前误诊16例,误诊率高达40%。其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占比最大。首发症状多样,腹痛14例(14/40,35%),血压改变7例(7/40,17.5%)腰痛6例(6/40,15%),血尿2例(2/40,5%),下肢疼痛或麻木2例(2/40,5%),血糖异常2例(2/40,5%),晕厥1例(1/40,2.5%),餐后胸闷1例(1/40,2.5%),发热1例(1/40,2.5%)。虽然症状多样,但体检入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共7例(7/40,17.5%)。治疗方式及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腹治疗25例(25/40,62.5%),腹腔镜手术15例(15/40,37.5%),其中中转开腹1例。2例开腹手术患者及1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肿瘤大于7cm时有更大的可能性联合脏器切除(P=0.040)。随访40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75个月,其中有5例患者于3-35个月因肿瘤转移导致死亡,3例患者因突发心脑血管卒中死亡,2例患者术后肿瘤转移二次手术,1例因手术后因手术并发症死亡,1例于手术后10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功能组肿瘤与非功能组肿瘤比较:两组患者无性别与年龄的统计学差异(P>0.05)。以7cm为界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非功能组患者肿瘤多超过7cm(P=0.047)。功能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多(P=0.045)。开腹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不会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差异(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开腹手术组(P=0.041)。腹膜后神经鞘瘤:共纳入32例患者,男性患者12例(12/32,37.5%),女性患者20例(20/32,62.5%),男女患者比例3:5,患者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45.19±14.30岁。患者于各科室就诊比例为肝胆外科(5/32,15.6%),胃肠外科(15/32,46.9%),普通外科(2/32,6.25%),泌尿外科(4/32,12.5%),骨科(4/32,12.5%),妇产科科(2/32,6.25%),多数患者就诊于肝胆胃肠等普外科科室。术前诊断困难,本组患者术前误诊7例,仅有10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为神经鞘瘤。首发症状多样,腹痛12例(12/40,37.5%),腰背痛伴下肢疼痛或麻木6例(6/32,18.75%),排便困难1例(1/32,3.13%),虽然症状多样,但体检入院或外伤入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共13例(13/32,40.6%)。治疗方式及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放治疗22例(22/32,68.75%),腹腔镜手术10例(10/32,31.25%),其中中转开腹1例。2例患者术中请脊柱外科行椎旁肿物切除术。1例患者出现术后左腿活动不能,对症治疗后无好转。随访32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88个月,其中有3例患者于3-6个月因肿瘤转移导致死亡,2例患者术后肿瘤转移二次手术,分别于术后9个月与15个月后因肿瘤转移死亡。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两组患者无性别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年龄要大于良性肿瘤组(P=0.003)。恶性肿瘤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P<0.05)。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综合比较两种肿瘤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前影像学表现方面,副神经节瘤的囊变/坏死分布位置以周边为主,而神经鞘瘤则更靠近中心位置,副神经节瘤实质的平扫CT值高于神经鞘瘤(P<0.05)。两种肿瘤的3年生存率也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一:CT可作为术前鉴别两种肿瘤的有效手段。二:直径>7cm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更易发生联合脏器切除,需在术前做好准备。三:腹膜后神经鞘瘤相较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更加重视多学科合作诊疗。尤其脊柱外科会诊,共同治疗。四:建议将腹腔镜手术作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曹凡[2](2021)在《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胰腺解剖,胰腺癌发生、进展、转移的观念更新及胰腺癌手术方式演变及面临的争议问题的学习、总结,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建立以肿瘤切除原则加细则的胰头导管腺癌 R0+根治性切除(R0+radical pancreatodudenectomy,R0+-RPD)的手术策略及手术流程。2.通过 R0+-RPD 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tandard pancreatodudenectomy,SPD)在围术期及预后相关指标的比较,对R0+-RP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做出评价。[方法]1.对当前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热点和争议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与本研究团队的临床实践结合,对R0+-RPD手术的策略和步骤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2.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四病区付必莽医师团队在2015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29例患者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组),35例患者于2017年7月-2019年5月行R0+根治性切除术(R0+-RPD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对手术方式作出评价,要观察的病史资料包括:①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A199。②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是否联合血管切除。③术后观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胰瘘、胆瘘、出血、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腹腔感染]、围术期死亡率。④病理情况:R0切除率、淋巴结数目、淋巴结阳性率(lymph nodes ratio,LNR)、肿瘤大小、TNM分期。⑤预后指标:是否术后化疗、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上述病史资料,以评价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指导临床实践。[结 果]1.R0+-RPD组和SPD组在年龄、性别、BMI、CA199这些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9、0.149、0.115、0.094)。2.对于术中观察指标,R0+-RPD组由于要切除原发病灶、包括区域淋巴结、神经、血管、系膜等软组织,对手术范围的广度、操作的精细程度和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导致R0+-RPD组更多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7、0.035)。术中输血量和是否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病例数所占比例的差异在本研究的两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136,P=0.589)。3.包括术后住院时间、胰瘘、胆瘘、术后出血、DGE、腹腔感染、总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在内的术后观察指标在R0+-RPD和SPD两组病例中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值分别为 0.430、0.885、0.577、0.783、0.558、0.778、0.931、0.905、0.312、0.414、0.729、1.000)。4.术后病理检查指标的比较中R0+-RPD组清扫淋巴结数量为21.31±6.539枚、SPD组为14.69±8.26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但两组在标本切缘R0状态、淋巴结转移数量、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上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 1.000、0.518、0.857、0.334、0.575、0.786)。5.R0+-RPD组和SP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0.0%和44.8%,有统计学差异(P=0.033)。R0+-RPD组和SPD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0个月,15.0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7.1%,65.5%;2年生存率分别为20.0%,13.8%。两组病例在术后是否接受化疗的人数比例和生存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61和 0.052)。[结 论]1.R0+-RPD手术策略在胰头导管腺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是可实现的并且是安全的,但由于涉及除原发病灶之外的区域淋巴结清扫、神经和系膜切除、动脉鞘的剥离,因此R0+-RPD手术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因此建议在积累一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量的基础上由专科团队或中心开展。2.与标准胰十二指肠手术相比,R0+-RPD手术策略要求更高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有利于针对阳性淋巴结和潜在阳性淋巴结,高复发风险区域的神经、血管、系膜组织的切除。3.R0+-RPD手术策略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标准胰十二指肠手术相比无异,且R0+-RPD手术策略的局部复发转移率低。因此,R0+-RPD手术策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短期疗效满意。

李颖[3](2020)在《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研究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病理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01月-2019年10月经我院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8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CT及MRI表现,结合肿瘤的生长方式、部位、血供特点及其某些特征性成分(钙化、囊变坏死、脂肪、黏液基质),并对照病理结果,比较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和病理类型估计的差异性。所有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内容包括:(1)计算CT或MRI征象对部分病理类型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公式为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2)使用卡方检验对肿瘤形态学(形态、边界)及肿瘤内部成分(脂肪、钙化、黏液基质等)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诊断能力使用敏感性、特异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使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肿瘤的长径、短径进行统计,然后制作ROC曲线,得出最佳的诊断阈值、特异度、灵敏度。结果:1.在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良性肿瘤44例(53%),恶性肿瘤39例(47%),其中间叶源性肿瘤25例(30.1%)、神经源性肿瘤38例(45.8%)、淋巴来源肿瘤9例(10.8%)、生殖细胞源性肿瘤4例(4.8%),其他来源不明肿瘤7例(8.4%)。2、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来源,2例被误诊为肾脏来源,4例被误诊为腹腔来源。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无统计学差异(x2=1.578,P=0.372;x2=1.391;P=0.474;x2=0.576,P=0.748)。3.病变形态、边界、周围组织有无侵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有统计学意义(x2=25.984、87.596;x2=32.435、93.676;x2=17.508、91.646,P<0.001);钙化、囊变或坏死及脂质的有无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长径、短径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诊断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长径>7.6 cm,短径>6.25 cm为最佳诊断阈值,此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4.6%、69.2%,特异度分别为75.0%、79.5%。综合评分≥2.5时诊断病变恶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6%、90.9%(x2=47.732,P=0.000)。4、囊变或坏死对于副神经节瘤及神经鞘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52.1%及76.9%、52.1%;明显强化副神经节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71%;脂肪或脂质对脂肪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93.3%;所有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脊柱两旁或骶前交感神经链区;包绕血管生长对于淋巴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98.7%。结论:1.CT及MRI对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价值相同,但是对于肿瘤内部成分的识别上,两者优势互补。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及对周围组织结构是否侵犯对良恶性的判断有价值,而肿瘤内部成分(钙化、囊变或坏死、脂肪)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无价值,但是其可以缩小鉴别诊断。3、综合评分能够提高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支秀芳[4](2020)在《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回顾2008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24日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复习国内外中英文相关文献,分析总结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过程、预后等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2008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24日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的病历资料,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中文报道病例、通过检索Pub Med数据库收集英文报道病例,回顾从199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国内外中、英文报道的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汇总并总结该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病例中,4例患者为男性,1例为女性。2例寄生于腹部,2例寄生于脊柱,1例为胎中胎。5例患者中其中1例为弃婴,其余4例中,仅1例(胎中胎)于母亲孕25周时于产前超声检查中诊断,余均于生后发现。5例患者均接受了分离手术,手术时患儿年龄为9天-6月,5例患儿均通过一期手术成功分离寄生胎。5例患者切除寄生胎全部送检病理,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非对称性联体双胎。术后恢复中,除1例伤口发生感染积极对症处理后恢复外,其余均恢复顺利,术后随访均恢复顺利,情况良好。非对称性联体双胎分为外生性寄生胎和内生性寄生胎,中文外生性寄生胎的报道病例共18例,加上本文报道的外生性寄生胎4例,共22例,英文外生性寄生胎共83例,中英文报道的外生性寄生胎合计105例。中文内生性寄生胎的报道病例共73例,加上本文报道的内生性寄生胎1例,共74例,英文内生性寄生胎报道病例共126例,中英文报道的内生性寄生胎合计200例。文献复习中,非对称性联体双胎国外报道病例最多的国家是印度。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中男性较女性占优势,外生性寄生胎寄生部位最常见的是腹部和脊柱,寄生胎最常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镰状韧带血管,最常见的主胎合并畸形为腹壁相关畸形,尤其是脐膨出。外生性寄生胎中寄生胎最常见结构为肢体,其次为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绝大部分接受分离手术治疗,17例术后恢复不畅,12例随访中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异常。内生性寄生胎最常见寄生部位为腹膜后,寄生胎最常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主动脉和肠系膜血管,主胎合并畸形较少见。寄生胎数量多为1个,最常见结构为肢体。内生性寄生胎大多数接受手术治疗,1例术中死亡,13例术后恢复不畅,4例随访中遗留不同程度畸形。结论1.非对称性联体双胎非常罕见,分为外生性寄生胎和内生性寄生胎,男性占优势,内生性寄生胎较外生性寄生胎多见。2.孕期超声检查无创、安全、可重复操作,是目前诊断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主要方法,早期发现双胎畸形对优生优育及孕母健康非常重要,临床要提高对孕早期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不同类型超声表现的认识。3.术前完善CT、MRI等检查辅助了解联体双胎之间连接部位的局部解剖并提示两者之间的血管沟通情况,对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4.较对称性联体双胎而言,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主胎合并畸形较少,双胎间器官融合较少见且更轻微。最常见合并畸形为包括脐膨出在内的腹壁发育畸形,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畸形。5.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一经发现必须手术分离寄生胎,最佳分离时间为生后1周到1岁。若出现危及主胎生命的情况,如主胎呼吸窘迫、肠坏死、寄生胎活动性出血等,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寄生胎最常见的结构为肢体,其血供来源方面,外生性寄生胎最常见的为镰状韧带血管,内生性寄生胎为主动脉。6.非对称性联体双胎预后与双胎之间连接范围、器官融合程度、主胎并发畸形有关,一般成功施行分离手术后,预后良好。但亦有术后恶性复发病例报道,仍需定期随访。7.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治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需要组建多学科团队共同诊疗。

杜源[5](2020)在《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PT)是临床上一类少见的、多分化来源的腹腔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肿瘤的局部复发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与归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其中实验室结果包括:术前的三大常规、血生化资料、血型(ABO型)、肿瘤抗原指标。门诊、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随访终点:患者死亡、失访或截止随访日期。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病例201例,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余下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30:1。年龄范围:11-83岁,平均年龄49.4±14.9岁。平均住院时间13.0±6.72天。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38.7%)、体检发现(40.3%)、腹部包块(11.8%)。辅助检查主要为腹部彩超、CT、MRI,部分累及大血管行DSA。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收集73例,其中升高25例。CA-199升高8例(32%)。CA-125升高10例(40%),CEA升高4例(16%),AFP升高(12%)。肿瘤血型中O型75/120(62.5%),A型20/120(16.7%)。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80例(67%),腹腔镜手术40例(33%)。术后病理回报:肿瘤直径6.8±3.8cm;完整切除103例(85.8%),R1切除12例(10%),R2切除5例(4%)。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53.8%),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46.6%);其中良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62/64(96.8%);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42/56(75%),联合脏器切除15例(12.5%)。随访结果: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死亡1例(死因与肿瘤无关,意外死亡),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98.4%。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死亡30人。肿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71.4%,46.7%;其中根据恶性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分组,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9.7%,82%,64%。不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70.6%,52.9%,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最大直径(>10cm),是否完整切除,是否有腹膜后肿瘤切除病史,肿瘤的病理类型是肿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否再次行手术治疗是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首诊症状为体检发现,其次为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原因就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鉴别,其中MRI、CT的确诊率较高,B超、DR腹部平片确诊率稍低,且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2、本中心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中:良性肿瘤常见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恶性肿瘤常见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患者中以O血型居多,但整体生存期(OS)与血型无关。3、在所有的的手术治疗中,保证腹膜后肿瘤被完整切除是手术时应当首先满足的原则,这与预后密切相关;良性PRPT相较于恶性PRPT有更好的生存预后;手术中合并器官切除的案例仅占整体的一小部分(12.5%),是否有脏器切除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原发病灶的病理类型有助于预测切除器官的浸润情况。4、PRPT术后易出现局部的复发,且与病人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最为典型的是脂肪肉瘤,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术中肉眼观察与脂肪瘤并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定期随访,及时再次手术治疗复发有助于提高整体生存率。

何向阳[6](2019)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利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众数字化病例检索系统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01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腹膜后畸胎瘤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50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腹膜后畸胎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分析影响肿瘤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10例(20.0%),女性40例(40.0%),男女之比为1:4。患病年龄1675岁,平均(41.9±14.4)岁,中位年龄43岁。良性49例(98.0%),恶性1例(2.0%),良恶性之比为49:1。首诊单纯查体发现者占42%(21/50),肿瘤部位疼痛者占36%(18/50),自行触及包块者占24%(12/50),大便情况改变者占18%(9/50),出现泌尿系统症状者占8%(4/50),下肢麻木疼痛者占4%(2/50)。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56%。肿瘤位于盆腔骶尾部者占64%(32/50),位于腹部者占36%(18/50)。5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15月,中位随访时间60.5月。截止到随访时间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4.0%。复发时间为术后796月,平均复发时间37.1月,中位复发时间24月。对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12)、肿瘤是否残留(P=0.002)与患者术后复发有关(P<0.05);而患者性别(P=1.000)、肿瘤直径(P=0.692)、肿瘤部位(P=0.086)、肿瘤数目(P=0.579)、术中肿瘤是否破溃(P=1.000)、肿瘤是否分叶(P=0.065)等均不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将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年龄、肿瘤是否残留2个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是否残留(OR=13.320,95%CI=0.0030.414,P=0.008)与术后复发显着相关(P<0.05),而诊断年龄(P=0.052)不是其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P>0.05)。50例患者的总体无瘤生存率为75.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96.0%、88.9%、88.9%。对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07)、肿瘤部位(P=0.018)、肿瘤是否残留(P=0.000)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多为良性,临床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位置则以骶尾部最为常见。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增大后则以相关压迫症状为主。术前应行CT检查,根据脂肪及钙化组织等典型表现多可提示诊断。手术中肿瘤是否残留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术后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手术的完整切除是腹膜后畸胎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力求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无论肿瘤是否良恶性,腹膜后畸胎瘤手术切除后应定期复查,尤其对于术中肿瘤残留、年龄≤35岁、肿瘤位于骶尾部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关注,以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情况,并及时治疗。

Sarcoma Committee of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7](2016)在《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文中研究指明软组织肉瘤是一类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由于发病率低,种类繁多且生物学行为各异,如何规范诊疗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难点。外科治疗仍然是软组织肉瘤唯一可获得根治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在某些肉瘤类型或某些情形下需要进行化疗和放疗,靶向治疗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目前,对于如何实施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如何配合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尚缺乏普遍认可的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同时吸纳了部分已获认可的专家经验和研究心得,深入探讨了软组织肉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形成了中国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诊疗活动发挥指导性作用。

华亦实[8](2015)在《上颌窦恶性蝾螈瘤的诊断与治疗 ——附一例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道一例右侧上颌窦恶性蝾螈瘤病例,患者,女,64岁,因发现右侧上颌窦占位2个月入院。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提示恶性占位,但无法确诊,最后通过两次病理检查才得到明确诊断,并予以了有效治疗。患者最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蝾螈瘤,这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容易误诊和漏诊,本文希望通过这个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恶性蝾螈瘤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对恶性蝾螈瘤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周红华[9](2014)在《影响后腹腔软组织肉瘤手术预后的COX回归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后腹腔软组织肉瘤(Retroperitoneal Soft-tissue Sarcoma,RSTS)的手术预后相关因素。供临床制定降低局部复发率(Local RecurrenceRate, LRR),提高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Survival,DFS)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200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的RSTS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完全切除30例(42.2%),联合多脏器切除23例(32.4%),姑息性切除9例(12.7%),单纯活检9例(12.7%)。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OS、DFS和PFS,复发率及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整体切除(完全切除、联合多脏器切除)术后1,3,5年LRR分别为26.7%、86.7%,100%,复发中位时间17.5月;1年、3年、5年OS分别为100%、93.3%、40%,中位生存时间56月;1年、3年DFS83.4%、33.4%。单因素分析肿瘤分层、大小、切缘、分化程度、AJCC分期、手术方式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COX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方式(P=0.045)与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 system)分期(P=0.05)是复发率的影响因素,切缘(P=0.050)、手术方式(P=0.019)、AJCC分期(P=0.035)是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1、RSTS早期诊断困难,完整切除困难,术后极易复发。2、整体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3、手术方式、切缘、AJCC分期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

艾力·赛丁[10](2013)在《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表现及预后相关因素。(2)研究DOG1在胃间质瘤中的免疫组化表达及临床意义,并与CD117、CD34等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比较,为进一步提高GST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3)通过DOG1、CD117、CD34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恶性潜能分级的对比研究,分析以上指标在两种民族间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70例胃间质瘤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和信件随访。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生物学特性、诊治、以及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破裂、核分裂像、手术方式、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志、恶性潜能分级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2)使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73例经手术与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检测DOG1的表达,分析DOG1在GIST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3)选择经手术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资料完整的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病例共62例,经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DOG1,并通过比较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胃间质瘤中的表达、恶性潜能分级等生物学特征分析等对比研究,分析GST的民族差异,分析比较两各民族的生存率和预后。结果:(1)在70例GST中CD117、CD34、SMA、S-100和Ki-67阳性比例各自是94.3%(66/70)、91.4%(64/70)、38.6%(27/70)、24.3%(17/70)、84.3%(59/70);以上免疫组化指标在GST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及恶性潜能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2)CD117、CD34、SMA、S-100和Ki-67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CD117检测是诊断GST的常规检查,但以上指标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3)GST患者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肿瘤原发部位等因素与预后无相关性(P>0.05)。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计数和恶性潜能分级与预后相关,其中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计数是影响GS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在73例GIST中DOG1阳性率为91.78%(67/73),而在26例非GIST中阳性率为11.5%(3/26)。因此在GIST的诊断方面,特别是针对CD117阴性的GIST中,DOG1能够起很好的补充效益,能够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率,可以作为诊断GIST的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5)DOG1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6) DOG1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预后无相关(P>0.05), DOG1不能作为评价GIST预后的指标。(7)GST中汉族和维吾尔族在性别方面有差异(P<0.05),GST在维吾尔族男性中比汉族男性多见。(8) DOG1、CD117、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分别为91.67%(44/48)、93.75%(45/48)、91.67%(44/48)和92.86%(13/14)、92.86%(13/14)、92.86%(13/14),在两个民族之间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9)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与预后相关(P<0.05),但对两个民族间生存率的影响作用无区别。结论:(1)GST患者男女比例1.06:1,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50-69岁居多,中位年龄59.1岁。临床表现以腹胀不适为主,其次为腹痛、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临床特异性不明显。(2)GST发病部位常见于胃体,其次是贲门和胃窦。GST以超声内镜检查率最高,免疫组化检查,特别是CD117检测是诊断GST的常规检查。免疫组化检测SMA和S-100蛋白有利于GIST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3)DOG1在GIST诊断方面,具有CD117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尤其对于CD117阴性的GIST,DOG1可发挥良好的互补作用,减少GIST的漏诊率,可推广应用DOG1在GIST诊断过程中的免疫组化检测。联合CD117和CD34在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诊断准确率。(4)DOG1不能作为划分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在划分肿瘤恶性程度方面,需要结合肿瘤实体大小、细胞分裂像等因素。(5)在临床上,运用NIH恶性潜能分级方法来判断G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是合理、科学、简单、可行的方法。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是影响GST预后的独立因素。(6)GST的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首发症状和DOG1、CD117、CD34、SMA S-100、Ki67的表达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7)手术是原发GST的首选治疗,首次手术力争根治性切除肿瘤是GST手术治疗的关键。(8)GST在维吾尔族男性中比汉族男性多见。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和恶性潜能分级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与预后相关,但对两个民族间生存率的影响作用无差异。(9)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同时与两个民族的预后无相关性。

二、腹膜后巨大恶性神经鞘膜瘤手术切除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膜后巨大恶性神经鞘膜瘤手术切除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的诊疗进展
    2.1 发病机制及病因
    2.2 分类
        2.2.1 副神经节瘤
        2.2.2 按照肿瘤的生物特性分类
    2.3 诊断
        2.3.1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2.3.2 实验室检查
        2.3.3 影像学检查
        2.3.4 基因检测
        2.3.5 病理学检查
    2.4 手术治疗
        2.4.1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2.4.2 腹膜后神经鞘瘤
    2.5 预后及其他治疗方法
第3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分组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资料分析
        4.1.1 一般资料分析
        4.1.2 初诊情况
        4.1.3 治疗情况
    4.2 副神经节瘤组与神经鞘瘤组
        4.2.1 副神经节瘤功能组与非功能组比较
7cm组与直径<7cm组比较'>4.2.2 副神经节瘤直径>7cm组与直径<7cm组比较
        4.2.3 副神经节瘤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比较
    4.3 神经鞘瘤组
        4.3.1 神经鞘瘤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
        4.3.2 神经鞘瘤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概述
    一、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原则
    二、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细则
    三、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手术策略的建立
第二部分 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应用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可切除性评价标准的胰腺癌新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报道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
        1.2.2 外生性寄生胎
        1.2.3 内生性寄生胎
    1.3 讨论
        1.3.1 概述
        1.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1.3.3 临床特征
        1.3.4 术前诊断
        1.3.5 鉴别诊断
        1.3.6 治疗
        1.3.7 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随访资料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首诊特征
    3.3 术前检查
        3.3.1 术前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4 术中情况
    3.5 术后病理
    3.6 随访及预后
        3.6.1 单因素比较
        3.6.2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4.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
        4.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4.2 肿瘤治疗策略
    4.3 手术治疗
        4.3.1 手术方式入路
        4.3.2 手术切除范围
    4.4 化疗和放疗
    4.5 术后并发症
    4.6 术后病理
        4.6.1 基本信息
        4.6.2 脏器浸润
    4.7 预后及随访
    4.8 肿瘤与血型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搜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临床资料
        1.4.1 一般资料
        1.4.2 现病史及体格检查
        1.4.3 既往史
        1.4.4 影像学检查
        1.4.5 实验室检查
    1.5 手术相关资料
        1.5.1 肿瘤具体部位
        1.5.2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1.6 病理结果
    1.7 随访
    1.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预后分析
    2.1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2.3 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8)上颌窦恶性蝾螈瘤的诊断与治疗 ——附一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病例报告
讨论
    1.来源
    2.临床特点
    3.发病机制
    4.影像学表现
    5.病理表现
    6.诊断
    7.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影响后腹腔软组织肉瘤手术预后的COX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式
    1.5 综合治疗
    1.6 随访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治疗结果
    2.3 随访结果
三、讨论
    3.1 临床表现与分期
    3.2 手术治疗
    3.3 预后
    3.4 综合治疗
四、结论
五、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临床表现
        1.1 生物学与临床特点
        1.2 肿瘤的分级
    2.复发
        2.1 复发临床解剖学特点
        2.2 复发原因
        2.3 切除率和、疗效和手术的必要性
    3 手术治疗
        3.1 术前评估
        3.2 术前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
        3.3 术前准备
        3.4 手术路径
        3.5 手术治疗
    4 术中大出血的处理
        4.1 累及大血管的术中处理
        4.2 术中大出血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目录

(10)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胃间质瘤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统计资料
        2.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2.3 治疗
        2.4 病理组织学形态
        2.5 免疫组织化学
        2.6 生存分析
    3 讨论
        3.1 胃间质瘤的定义
        3.2 胃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3.3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
        3.4 辅助检查
        3.5 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
        3.6 GST的治疗
        3.7 预后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学形态
        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2.3 生存及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DOG1的介绍
        3.2 DOG1与GIST的免疫组化特点
        3.3 DOG1在其他肿瘤中的研究情况
        3.4 GIST的诊断步骤
        3.5 基因学研究及诊断
        3.6 DOG1与GIST预后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胃间质瘤CD117、CD34、DOG1表达及恶性潜能对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实验材料
        1.4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临床表现及特征
        2.2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组织病理特点
        2.3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免疫组化特点
    3 讨论
        3.1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临床病例特点比较
        3.2 DOG1、CD117和CD34在汉族和维吾尔族GST中的表达
        3.3 汉族和维吾尔族GST预后分析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腹膜后巨大恶性神经鞘膜瘤手术切除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D]. 危志远. 吉林大学, 2021(01)
  • [2]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D]. 曹凡.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D]. 李颖.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4]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支秀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D]. 杜源. 南昌大学, 2020(08)
  • [6]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D]. 何向阳. 青岛大学, 2019(03)
  • [7]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J]. Sarcoma Committee of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中华肿瘤杂志, 2016(04)
  • [8]上颌窦恶性蝾螈瘤的诊断与治疗 ——附一例病例报告[D]. 华亦实.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5)
  • [9]影响后腹腔软组织肉瘤手术预后的COX回归分析[D]. 周红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1)
  • [10]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的分析研究[D]. 艾力·赛丁.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腹膜后巨大恶性神经鞘瘤手术切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