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阳光房被动式太阳能空气加热系统

反向阳光房被动式太阳能空气加热系统

一、反向阳光间被动式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田师果[1](2021)在《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广泛应用于我国太阳能丰富地区,由于其受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双波动外扰影响,导致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负荷波动较大,传统稳态算法难以满足计算精度要求,需采用动态算法,而已有的科研软件如Dest、Energyplus、Trsnsy等模拟软件上手难度大、建模过程复杂等原因难以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筑传热模型,分析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筑热负荷构成,研究了围护结构参数对各项传热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被动建筑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并开发了适用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的动态负荷计算软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被动房传热过程,建立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传热数学模型。在忽略内表面互辐射的前提下,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筑基础耗热量分解为被动部件传热量、重质墙体传热量、门窗传热量、冷风渗透传热量;分别针对各项传热过程建立了其传热数学模型,其中,基于周期反应系数,建立了附加阳光间被动部件和重质墙体传热数学模型;基于逐时稳态热过程,建立了门窗传热数学模型;基于冷风渗透传热过程,建立冷风渗透传热数学模型。并就各项传热模型进行分析,将非南向重质结构传热量和附加阳光间被动部件传热量的简化计算作为本研究的研究重点。(2)分析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墙体构造对的重质墙体传热量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热负荷系数法的重质墙体传热量的简化计算模型。通过重质结构周期反应系数传热模型,分析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围护结构构造和朝向对重质结构传热量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了热负荷系数法的重质结构传热量计算思路,建立了热负荷系数计算模型,按照城市-构造-朝向的数据结构给出热负荷系数计算结果。(3)模拟分析了附加阳光间传热量随关键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附加阳光间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基于附加阳光间传热模型,模拟分析了附加阳光间传热量与进深、窗墙比等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公用墙体传热量变化系数和阳光间空气温度变化系数的附加阳光间传热量简化计算方法。结果显示,公用墙体传热量变化系数和阳光间空气温度变化系数仅与地区和围护结构类型有关,具有地点和围护结构的唯一性。进而建立了典型城市关键结构参数与公用墙体传热量和阳光间空气温度的经验模型,提出了以墙体传热量变化系数结合墙体传热量经验模型计算公用墙墙体传热量的简化计算模型,以及阳光间空气温度变化系数结合阳光间空气温度经验模型计算阳光间空气温度进一步以阳光间空气温度计算公用墙内门传热量的公用墙内门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4)结合门、窗、冷风渗透、重质结构及被动结构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形成了被动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并利用工程数据验证了简化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一步开发了适用于工程设计应用的被动房热负荷计算软件。为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建立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物理传热模型计算被动房热负荷并与简化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可以准确计算被动房热负荷。结合集热蓄热墙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采用C#语言开发被动房热负荷计算软件,实际工程测试结果显示,软件计算误差小于10%,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刘昕宇[2](2021)在《关中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营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中传统民居极具地域气候适应性与文化生命力,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营建技术。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这些丰富的营建技术伴随着民居空间形制、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结构体系的转变而逐渐被忽视,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关中普遍存在的既有民居,愈加追求“风格现代化”、空间“高而大”,忽视了生态性的考量,因此出现了不合理、不生态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在围护界面上,与传统民居相比,既有民居的围护界面几乎无地域气候适应性可言,随之并存的,还有地域形式语言的缺失。从建构角度出发,基于对关中既有民居六个朝向围护界面的不生态、不地域的问题思考,通过模型还原及典型实测的方法进行大量样本的分析总结后,提出一条民居向地域绿色转型的发展路径:挖掘地域优秀传统建筑技术现代化,通行绿色技术地域化,并有机整合。传统民居经过千百年气候的“调试作用”,内涵丰富。笔者从中挖掘智慧,营建技术及生态理念,按照不同朝向归纳总结出回应气候的要点,厘清并权衡终而确定六个界面现代绿色营建的至关重要策略为南得热、北保温、东西遮阳防潮、屋顶得热隔热、地面种植防潮,并结合气候软件验证及民居特定对象界面热过程分析后与朝向对位,从而切中要害。借鉴沿用上述思路,为通行技术地域化提供策略方针,选择现代建造体系下的适宜技术进行现代化营建,分别叠加至南向、北向、东西向、屋面、地面围护界面,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及经济性建造适应性等的分析,针对六个朝向的每一项适宜技术,都阐述了技术要点以及本土化时适宜材料的特性及具体的构造做法。最后顺应时代发展下民居形制变化的趋势,选取过渡型民居,将营建技术付诸应用,实现营建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张昕[3](2021)在《大庆地区农宅利用太阳能改善室内热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农宅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提出更高需求。现有农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不仅导致室内热环境差,还增加建筑能耗。附加阳光间作为一种被动式利用太阳能改善农宅室内热环境的节能优化形式,在我国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附加阳光间农宅室内空气湿度高,温度变化范围大,不能达到居民对舒适室内热环境要求。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作为主动式利用太阳能形式应用到附加阳光间农宅,是实现太阳能高效利用、改善农宅室内热环境和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附加阳光间和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为研究对象,开展农宅利用太阳能改善室内热环境的研究。首先,通过Energyplus对大庆地区典型农宅室内热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农宅室内热环境现状;其次,改善农宅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并以此为基础,研究附加阳光间玻璃围护结构、窗墙比、集热蓄热墙结构和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透明盖板、吸热板太阳能吸收率及保温层厚度对农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最后,从室内热环境,建筑能耗,经济性和环境效益方面对农宅利用太阳能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性能进行评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杏树岗村农宅调研结果,分析农宅围护结构和太阳能利用现状。为了解农宅室内热环境现状,使用EnergyPlus软件建立典型农宅模型,分析典型农宅采暖期室内热环境变化情况。2.建立传统附加阳光间农宅模型,研究传统附加阳光间对农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析传统附加阳光间玻璃围护结构,集热蓄热墙和建筑窗墙比对农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进行参数优化。研究发现,附加阳光间农宅室内热环境并不理想。3.建立含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附加阳光间农宅模型。为提高集热器集热效率,对集热器玻璃盖板,吸热板和保温材料参数进行优化,提出适用于大庆地区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形式。分析了优化后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4.基于上述优化结果,对农宅利用太阳能前后的室内热环境,建筑能耗,经济性与环保效益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大庆地区农宅利用太阳能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建筑能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徐浩[4](2021)在《香格里拉民居庭院式阳光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庭院式阳光间属于被动式太阳房基本类型中的组合式被动太阳房,这种太阳房通过太阳能的辐射、传导,影响毗邻民居的物理环境。香格里拉地处高海拔低纬度的严寒地区,拥有良好的太阳能资源。独克宗古城的藏式民居遵循“形式因循气候”的建造模式,而庭院式阳光间也是遵循这类模式的产物。根据对独克宗古城内被动式太阳房的模拟计算,得出阳光间不能满足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本论文通过对民居范式和庭院式阳光间的模块化分析,推导出阳光间与民居的组合形式共为24种,调研测试中涉及到的组合关系为19种。阳光间可以按照尺度分为大中小型阳光间,按构造可分为庭院、幕墙、屋顶层三部分。通过对庭院式阳光间的物理环境的测试分析,了解到阳光间的得热模式是以热压作用为主,对毗邻民居的影响为热辐射传导为主。在对当地居民热舒适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修正了香格里拉地区的热适应范围,提出庭院式阳光间的热舒适设计指标。并基于现场调研与实测的研究成果,从各方面提出香格里拉庭院式阳光间与民居的一体化的优化策略,对香格里拉庭院式阳光间的发展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

李珍妮[5](2021)在《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世界各国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共同压力,各行各业都开始探索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有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行业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十三五规划将建筑节能上升到国家高度。北方农村住宅由于量大面广,受地区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建筑节能工程推进较为缓慢,因能耗高、节能潜力巨大而成为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的突出短板。论文以河南省济源市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经过对当地农村住宅的深入调研,采用主观调查问卷、居民访谈和客观测试等方法,综合评价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和能耗现状。调研发现该地区大多数农村住宅缺少保温隔热构造,冬季主要房间的平均温度低至4℃,夏季主要房间的平均温度高达29℃,确实存在夏热冬冷,室内热环境差,采暖制冷能耗高的问题。论文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主观感受等因素,主要从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改善夏季自然通风两方面对既有农宅提出节能改造措施,进而探索该地区新农宅的节能设计方案。论文最后利用斯维尔绿色节能系列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新旧民居的室内自然通风、暖通负荷和热舒适比例,验证农宅改造和新民居设计方案的节能效果。

郑媛[6](2020)在《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领域,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呈现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认知上“重指标、重技术”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人们过于依赖、运用高技术,而忽视了人、建筑与自然之间本应具有的调适性。对气候、地貌的应对态度与策略是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出发点,也是形成建筑形态特征的根本缘由。以气候与地貌为视角研究地域性绿色建筑的营建,有益于地域文化与建筑技术的对接融合,对创造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为主要内容,通过“认知框架—地域环境—在地智慧—营建策略—实证研究”五个方面形成逐层推进的研究路径。首先,解析了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作用机制,通过借鉴相关理论的核心概念,建立了整体的认知框架;第二,针对长三角地区的气候和地貌环境特征进行了解读,依托“建筑气候分析”等方法,得出了该地区适宜性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并诠释了各策略的应用效率排序与时空分布规律;第三,从建构方式、空间形态、界面构造三个方面凝炼了长三角地区既有建筑的“在地营建智慧”,进而归纳出其绿色建筑营建模式的“地域基因库”,并围绕着媒介、语境、路径、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地营建智慧”的转译机制;第四,针对建筑群体、基本单元、界面设计三个层面,提出了基于气候与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策略与方法;最后,以浙江德清县张陆湾村绿色农居为例加以论证,以期研究成果对当前地域性绿色建筑实践起到一定的方法指导。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融贯的方式建立了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与方法,目的在于对当下以“绝对指标”和“技术控制”为导向的绿色建筑本质的误读进行厘清,强调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地域性绿色建筑适宜的营建策略。

唐羽洁[7](2020)在《辅助太阳能采暖技术的北京北部被动式农房正房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市整个辖区中北部有大量山区,其中有大量农村住宅。在冬季,由于场地分散、管道设施经济因素等原因,大部分山区农村住宅难以采用市政供暖,而单独供暖的成本对于农村住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意在通过建筑设计,取一个适用于北京市北部地区的辅助太阳能采暖的被动式农村住宅基本模型,解决冬季农村住房供暖问题。对国内外的农村被动式采暖技术研究现状文献进行文献综述比对。分析传统建筑形式的被动式采暖措施,在尊重传统的北京北部地区的建筑形式前提下,进行使用于被动式住宅的辅助太阳能采暖设计。根据现状人均房屋面积统计数据控制房屋的面积、高度等,以此控制变量。用Design Builder建筑模拟软件,模拟房屋长宽比、窗墙比、阳光房大小、建筑保温材料选择等不同条件下的耗能情况。经每个步骤的横向模拟对比,进行太阳能被动式农村房屋模拟设计。从建筑单体总布局、单体设计、蓄热设施等方面出发,提出太阳能被动式设计策略。用稳态热平衡的前提下,模拟分析直接受益式、蓄热墙式和附加阳光间式这三种已知的被动太阳能采暖方式在北京北部地区的最佳应用形式,并比较得出适用于北京北部地区农村住宅的最佳模型。以延庆地区为典型地区选址,进行被动式太阳能设计。最后用能耗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后与传统住宅对比,验证被动式太阳能设计在北京北部地区的可实施性。利用辅助太阳能设计,优化北京北部地区的农村民居冬季采暖结构,利用太阳能这一清洁能源降低传统能源消耗,减少采暖费用,提高室内的舒适性。从而缓解能源消耗速度过快的问题,从根本上降低北京冬季因房屋采暖带来的污染问题。

马倩[8](2020)在《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农村地区居住建筑的能耗与日俱增,农村住宅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京津冀地区在建筑节能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先后颁布了促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激励措施,并通过大量实际项目开展试点工程,在全国处于先行区域。因此,本文选择该地区覆盖面较广的农宅作为研究对象,对超低能耗农宅设计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推进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清洁供暖与节能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当前京津冀农村地区的区域范围、气候条件、建筑特点与经济技术条件的全方位分析,并参考我国现有规范,设定了京津冀地区农宅超低能耗目标:即通过被动式设计策略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相较于现有农宅采暖与供冷综合节能75%。在此目标下,本文选取了京津冀农村地区类型最多的“U字形”三合院农宅为代表,在能耗模拟软件De ST中建立了模拟用基准农宅的模型。通过建筑气候模拟软件Climate Consultant对京津冀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到了适应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De ST定量化模拟,确定了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中各要素的最佳取值:在满足舒适性、经济性与节能性的条件下,农宅最佳朝向角度应取南偏东10°;外墙传热系数的最佳值为0.36W/(m2·K),屋面传热系数的最佳值为0.40W/(m2·K);窗户推荐采用双层普通玻璃塑钢窗,传热系数为2.7 W/(m2·K),南向可适当增大窗墙比,夏季采用深色内遮阳;附加阳光间宜采用双层普通玻璃塑钢窗,利用竹帘遮阳,夏季增加通风散热,当阳光间只作为集热蓄热构件时,进深600mm为宜,当阳光间兼具使用功能时,进深宜选取1200mm~1500mm。同时,本文对当前京津冀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种类与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宅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并针对于单一技术的不足对各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集成分析。最后,结合研究成果进行了超低能耗农宅设计实践。能耗模拟结果表明:该超低能耗农宅对比现有农宅,本体节能率可达到61%;当采用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时,可实现农宅综合节能75%的超低能耗目标;当采用光伏-空气源热泵耦合供热系统后,农宅全年采暖供冷能耗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率为100%,远远超越了农宅综合节能75%的超低能耗目标。研究成果对推动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参考。

杨心悦[9](2020)在《基于成本效益的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技术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村镇住宅总量大,建设水平相对城市住宅较为落后,传统村镇住宅存在着采暖制冷能耗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村镇住宅的质量和居住品质。随着国家对村镇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村镇生活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建设低成本、舒适且节能的村镇住宅成为目前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高效地利用气候条件既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整体成本又可以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蓄热效果,从而提升村镇住宅节能效果及室内舒适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村镇实地调研,总结分析目前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设计建造及使用现状、建造成本及居民经济状况,总结归纳出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的典型模型。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温湿度测试仪、巡检仪等仪器对村镇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村镇住宅室内热环境及舒适度现状,得出现有村镇住宅在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梳理寒冷地区村镇住宅适用的结构体系及墙体构造措施。总结归纳低能耗村镇住宅示范项目以及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案例中适用于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的被动式节能技术策略,以冬季保温蓄热、夏季遮阳隔热为需求提出适宜于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被动式技术设计策略。再次,采用Designbuilder能耗模拟软件对总结归纳的典型村镇住宅模型进行性能模拟,(1)模拟墙体构造内外表面温度波动,分析得到不同墙体构造蓄热性能差异。(2)模拟分析非透光双层墙体、特朗伯墙、蓄热屋顶、附加阳光间设计参数、设置朝向改变对空间热环境以及围护结构传热的影响规律,得到被动式技术适宜设计参数,并量化对比被动式技术应用于不同功能空间的温度调控潜力,从改善室内热环境的角度得出适用于客厅、东卧室、西卧室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最后,建立基于成本效益的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被动式围护结构技术评价方法,计算不同墙体构造、被动式节能技术方案在建造阶段的增量成本和运营阶段的增量效益,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墙体构造及被动式技术应用适宜性。研究得出:草砖墙体构造经济性较好;东西卧室采用双层蓄热屋顶的经济性较优,净现值分别为1758.3、1852.4;客厅采用南向非透光双层墙体和附加阳光间经济性较好,净现值分别为7879.4、7264.7。本研究为被动式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在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应用提供设计思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对被动式技术应用适宜性进行评估,对于寒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刘鲁[10](2020)在《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与围护体系改造方法探析 ——以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改造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北方寒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有效解决北方寒冷地区现存农居能耗高、围护体系保温隔热性能低且室内舒适性差的问题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战略意义。围护体系是室内外环境的重要分隔,提升围护体系的热工性能以降低农居的能耗需求,可以从根源上提升节能效果。在国家推广清洁能源供暖的现阶段,太阳能利用是适度调节农居室内热环境和降低能耗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北方寒冷地区的农居为研究对象,从太阳能利用和围护体系改造两方面展开探究农居的节能方法。首先,实地调研北方寒冷地区农居现状并分析总结现存的问题,通过搜集整理寒冷地区和国外类寒冷地区的相关改造案例,剖析可供借鉴的改造经验;其次,提出结构可承载、经济适宜性、技术可行性、整装一体化作为农居太阳能利用的原则,总结了主动式和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针对农居围护体系的改造,提出了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环境适宜、施工易行和风貌维护的五条改造原则,并系统梳理了外墙、屋顶、门窗、地面的改造路径。最后,针对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改造形成技术思路。利用Design Builder能耗模拟软件对改造前农居以及围护体系改造后农居和加建阳光间后农居的室内能耗和温度情况进行了模拟、量化,以数据分析为依据,形成了高成效改造方案。

二、反向阳光间被动式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向阳光间被动式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负荷计算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被动建筑传热过程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传热过程及负荷构成
    2.1 概述
    2.2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过程
        2.2.1 基本假设
        2.2.2 热负荷构成
        2.2.3 重质围护结构传热量
        2.2.4 门窗传热量
        2.2.5 附加阳光间传热量
        2.2.6 模拟程序框图
    2.3 典型城市选择
    2.4 设计日气象参数
        2.4.1 设计日逐时空气干球温度
        2.4.2 设计日逐时计算太阳辐射
    2.5 模型评价指标
    2.6 小结
3 重质结构传热量简化计算研究
    3.1 概述
    3.2 围护结构选择
    3.3 墙体传热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物性参数对墙体传热量的影响分析
        3.3.2 朝向差异对墙体传热量的影响分析
        3.3.3 气候条件对墙体传热量的影响分析
    3.4 热负荷系数法
        3.4.1 热负荷系数求解模型
        3.4.2 热负荷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3.5 热负荷系数计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附加阳光间传热量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模型验证
        4.2.1 验证数据来源及介绍
        4.2.2 模拟结果验证
    4.3 模拟工况设置
        4.3.1 单因素工况设置
        4.3.2 多因素工况设置
    4.4 单因素模拟分析
        4.4.1 围护结构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2 南向窗墙比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3 内门高度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4 内门宽度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5 阳光间南向面积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4.6 采暖设定温度对阳光间热过程的影响
    4.5 多因素模拟分析——墙体导热量模拟及简化计算模型
        4.5.1 墙体传热量模拟结果
        4.5.2 导热变化系数的提出
    4.6 多因素模拟分析——内门传热量模拟计算及简化计算模型
        4.6.1 内门传热量模拟结果
        4.6.2 温度变化系数的提出
        4.6.3 结构参数和阳光间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
    4.7 附加阳光间被动部件传热量简化计算模型验证
        4.7.1 墙体导热量简化计算结果验证
        4.7.2 内门传热量简化计算结果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方法验证及软件开发
    5.1 概述
    5.2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验证
        5.2.1 案例简介
        5.2.2 物理仿真模型建立
        5.2.3 模拟结果
    5.3 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简化计算软件开发
        5.3.1 开发环境
        5.3.2 太阳房热负荷计算软件系统架构
        5.3.3 软件运行界面说明
        5.3.4 软件的计算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数据库
附录2 附加阳光间模拟程序
附录3 周期反应系数计算程序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2)关中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适应气候是民居向地域绿色转型的物质要素
        1.1.2 农村住宅建筑能耗量大
        1.1.3 优化围护界面是民居体现地域绿色的关键
    1.2 概念界定
        1.2.1 关中地区
        1.2.2 民居类型
        1.2.3 不同朝向
        1.2.4 围护界面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非平衡保温技术理念的借鉴引用
        1.3.2 民居气候适应性理论的发展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关中民居围护界面营建调研及问题总结
    2.1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营建背景
        2.1.1 关中地区自然气候特征
        2.1.2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的营造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营建现状调研
        2.2.1 关中既有民居南北向围护界面营建现状调研
        2.2.2 关中既有民居东西向围护界面营建现状调研
        2.2.3 关中既有民居屋顶围护界面营建现状调研
        2.2.4 关中既有民居地面营建现状调研
    2.3 关中既有民居典型选取及热环境测试调研
        2.3.1 典型选取
        2.3.2 热环境测试
    2.4 关中既有民居围护界面现状问题总结
        2.4.1 关中既有民居南北向围护界面现状问题
        2.4.2 关中既有民居东西向围护界面现状问题
        2.4.3 关中既有民居屋顶向围护界面现状问题
        2.4.4 关中既有民居地面营建现状问题
    2.5 关中民居围护界面营建策略
        2.5.1 传统做法现代化
        2.5.2 通行技术地域化
    2.6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生态智慧梳理
    3.1 围护界面生态性
        3.1.1 材料生态性
        3.1.2 构造生态性
    3.2 南北向围护界面生态智慧
        3.2.1 南向门房——巽位门避风
        3.2.2 南向门房——挑檐遮阳
        3.2.3 南向正房——通透隔扇门窗得热
        3.2.4 北向正房——仅设置通气孔保温
    3.3 东西向围护界面生态智慧
        3.3.1 界墙——“公墙合脊”自遮阳
        3.3.2 厦房——“三分界面”防潮
        3.3.3 厦房——“复合式双层窗”保温
    3.4 屋面围护界面生态智慧梳理
        3.4.1 闷顶保温隔热
        3.4.2 仰瓦“压七露三”保温隔热
        3.4.3 坡度坡向利于得热
    3.5 地面围护界面生态智慧梳理
        3.5.1 台基防潮
        3.5.2 渗水铺装
        3.5.3 院落种植
    3.6 生态智慧的现代转译策略及与朝向的对位
        3.6.1 不同朝向生态智慧的现代转译策略
        3.6.2 基于软件模拟对策略的验证
        3.6.3 基于热过程分析对策略与朝向对位
        3.6.4 小结
4 南北东西向围护界面气候适应性的现代营建技术研究
    4.1 南向得热的适宜营建技术
        4.1.1 控制窗墙比为0.45
        4.1.2 直接受益双层窗
        4.1.3 集热蓄热墙
        4.1.4 太阳墙
        4.1.5 附加阳光间
    4.2 北向保温的适宜营建技术
        4.2.1 控制窗墙比为0.15
        4.2.2 门窗材料及构造
        4.2.3 墙体保温构造
    4.3 东西向遮阳防水的适宜营建技术
        4.3.1 墙体增厚自遮阳
        4.3.2 垂直绿化遮阳
        4.3.3 勒脚防水构造
    4.4 本章小结
5 屋面与地面围护界面气候适应性的现代营建技术研究
    5.1 屋面保温隔热的适宜营建技术
        5.1.1 保温构造
        5.1.2 通风屋面
    5.2 屋面得热的适宜营建技术
        5.2.1 太阳能热水利用技术
        5.2.2 太阳能光伏采暖技术
        5.2.3 太阳能空气采暖技术
    5.3 地面种植及防水的适宜营建技术
        5.3.1 院落地面多层级种植
        5.3.2 散水构造
6 关中新民居建筑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设计实践探索
    6.1 问题总结及整体营建思路
        6.1.1 问题总结
        6.1.2 整体营建思路
    6.2 南向围护界面营建分析
        6.2.1 直接受益式双层窗
        6.2.2 附加阳光间
    6.3 东西向界面营建分析
        6.3.1 公墙合脊自遮阳
        6.3.2 院墙生态文化
    6.4 屋面围护界面营建分析
        6.4.1 通风屋面
        6.4.2 吊顶保温
    6.5 地面围护界面营建分析
        6.5.1 通风井
        6.5.2 院落种植
        6.5.3 渗水铺装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3)大庆地区农宅利用太阳能改善室内热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1.2.2 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研究现状
        1.2.3 建筑主动式太阳能利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庆农宅室内热环境现状分析
    2.1 大庆地区农宅建筑调研研究
        2.1.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1.2 围护结构现状
    2.2 建筑利用太阳能形式研究
        2.2.1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2.2.2 主动式太阳能利用
    2.3 大庆地区农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研究
        2.3.1 模型建立
        2.3.2 软件利用及模型验证
        2.3.3 室内热环境分析
        2.3.4 典型农宅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被动太阳能利用农宅热环境研究
    3.1 建筑概况及模型建立
        3.1.1 建筑概况
        3.1.2 室内热环境及能耗分析
    3.2 附加阳光间农宅室内热环境影响分析
        3.2.1 模型建立
        3.2.2 建筑室内热环境分析
        3.2.3 建筑能耗分析
    3.3 附加阳光间围护结构优化
        3.3.1 阳光间透明围护结构优化
        3.3.2 附加阳光间集热墙优化
        3.3.3 附加阳光间窗墙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改善室内热环境研究
    4.1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4.1.1 太阳能集热器设计及工作原理
        4.1.2 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在建筑中的适用性研究
    4.2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模型验证
        4.2.1 建筑基本信息
        4.2.2 模型建立
        4.2.3 结果对比
    4.3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研究
        4.3.1 模型建立与传统集热器性能分析
        4.3.2 集热器性能优化分析
        4.3.3 优化后集热器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被动利用太阳能改善农宅室内热环境研究
    5.1 集热器对农宅室内热环境影响
        5.1.1 建筑参数
        5.1.2 集热器角度优化
        5.1.3 集热器集热面积优化
    5.2 农宅热环境和建筑能耗
        5.2.1 主被动利用太阳能农宅形式
        5.2.2 室内热环境
        5.2.3 建筑能耗
    5.3 经济与环境效益
        5.3.1 经济效益
        5.3.2 环境效益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香格里拉民居庭院式阳光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1.3 研究内容、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问题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概述
        1.4.1 被动式太阳能相关构造与模式
        1.4.2 香格里拉被动式太阳房及其研究现状
    1.5 论文提纲及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庭院式阳光间应用现状调研
    2.1 香格里拉物理和建筑环境
        2.1.1 .温湿度
        2.1.2 热湿图表
        2.1.3 太阳辐射量
        2.1.4 地形地貌
    2.2 庭院式阳光间民居风貌
        2.2.1 民居范式
        2.2.2 结合矛盾
        2.2.3 元素提取
        2.2.4 小结
    2.3 庭院式阳光间构建模式
        2.3.1 阳光间分布
        2.3.2 结合形式
        2.3.3 建构模式
    2.4 庭院式阳光间利用模式
        2.4.1 模块化分析
        2.4.2 组合模块
        2.4.3 量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庭院式阳光间物理环境分析
    3.1 测试
        3.1.1 调研民居
        3.1.2 测试方法
        3.1.3 样本采集
        3.1.4 数据对比
    3.2 温湿度
        3.2.1 室外温湿度与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情况
        3.2.2 阳光间温湿度的变化情况
        3.2.3 室内温湿度变化情况
        3.2.4 阳光间和毗邻民居的相关情况
    3.3 壁面温度
        3.3.1 阳光间的冬夏壁面温度效应分析
        3.3.2 民居的冬季壁面温度效应分析
        3.3.3 民居壁面相关性与作用原理分析
    3.4 阳光间其他环境因素分析
        3.4.1 照度
        3.4.2 噪声分析
        3.4.3 风环境分析
        3.4.4 热成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格里拉阳光间庭院与民居热舒适适应性研究
    4.1 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
        4.1.1 样本基本信息
        4.1.2 民居热环境评价
        4.1.3 热舒适评价指标
    4.2 庭院式阳光间冬夏热舒适与热适应对比
        4.2.1 冬季平均热感觉(MTS)与操作温度(Top)定量分析
        4.2.2 冬季热不可接受百分率(PD)分析
        4.2.3 夏季平均热感觉(MTS)与操作温度(Top)分析
        4.2.4 夏季不可接受范围(PD)分析
    4.3 庭院式阳光间实测值与预测值对比分析
        4.3.1 实测热感觉(MTS)与预测热感觉(PMV)对比分析
        4.3.2 实测热不可接受范围(PD)与预测热不可接受率(PDD)对比分析
        4.3.3 热舒适标准评价
    4.4 APMV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庭院式阳光间优化设计
    5.1 阳光间环境优化
        5.1.1 温湿度优化
        5.1.2 壁面温度优化
        5.1.3 光环境优化
        5.1.4 声环境优化
        5.1.5 风环境优化
        5.1.6 热环境优化
    5.2 阳光间效能优化
    5.3 阳光间空间优化
    5.4 阳光间结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庭院式阳光间民居一体化策略
        6.1.1 被动式太阳房的一体化策略
        6.1.2 庭院式阳光间的一体化策略
    6.2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调查问卷
附录C: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民居色彩提取
附录D:图表索引

(5)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济源市农村住宅建设与能源利用现状
    2.1 济源市基本概况
    2.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建造体系
    2.3 济源市既有农宅改造现状
    2.4 案例地选择
    2.5 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现状
    2.6 济源市农村住宅室内光热环境与能耗现状主观问卷调查
        2.6.1 调研内容
        2.6.2 调研过程
        2.6.3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现状测试
    3.1 济源市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1.1 测试方案
        3.1.2 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1.3 不同民居同一空间的室内热环境对比
        3.1.4 夏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评价
    3.2 济源市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2.1 冬季测试调研方案
        3.2.2 不同围护结构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2.3 不同改造类型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2.4 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评价
    3.3 分析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设计
    4.1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检查
    4.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原则
    4.3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设计
        4.3.1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设计
        4.3.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4.4 改造成本
    4.5 节能改造前后传统民居的暖通负荷对比
        4.5.1 传统民居的暖通负荷
        4.5.2 传统民居节能改造后的暖通负荷
        4.5.3 传统阳光间民居节能改造后的暖通负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及软件模拟
    5.1 建筑节能技术在农村的认知现状
        5.1.1 农村住宅未采用节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原因
        5.1.2 拓宽农村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渠道
    5.2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及节能检查
        5.2.1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建筑设计要求
        5.2.2 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
        5.2.3 提高农村住宅的能源利用率
        5.2.4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节能检查
    5.3 新旧农村住宅暖通负荷对比
        5.3.1 新建民居热负荷
        5.3.2 新建民居冷负荷
        5.3.3 各类农村住宅暖通负荷对比
    5.4 新旧农村住宅室内热舒适对比分析
        5.4.1 传统民居的室内热舒适计算
        5.4.2 新建农村住宅的室内热舒适计算
        5.4.3 新旧民居的室内热舒适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竞赛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
附录 D:内扰设置

(6)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的缘起: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研究
        1.1.2 “建筑文脉”的厘清与诠释
        1.1.3 地域性建筑营建现存问题的思考
        1.1.4 长三角地区经济、气候、地貌的特殊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发展动态:系统性方法的产生与多元化实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地域性求解与探索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1.7.1 章节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2 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认知框架
    2.1 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作用机制解析
        2.1.1 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认知图式
        2.1.2 传统风水学的环境观
        2.1.3 人地系统的要素、结构与作用关系
    2.2 建筑气候学视野下的绿色营建
        2.2.1 建筑气候学的概述:追随地方气候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2.2.2 建筑气候调节原理:逐级调整使室内环境趋于舒适
        2.2.3 建筑气候分析方法:气象参数向建筑气候转换的媒介
    2.3 基于地貌学视角的适应性营建
        2.3.1 地貌的成因及其特征
        2.3.2 影响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地貌要素
        2.3.3 基于地貌特征的绿色建筑营建的关键问题
    2.4 基于气候与地貌特征的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目标、原则与基本思路
        2.4.1 目标:动态舒适
        2.4.2 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双极控制性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
        2.4.3 基本思路:分析、提炼、转译、建立、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长三角地区地域环境的解读与分析
    3.1 气候环境
        3.1.1 气候特征:夏热、冬冷、潮湿、静风
        3.1.2 气候分区:局地气候的差异
        3.1.3 建筑气候分析:建筑气候调节策略的有效性排序与时空分布规律
    3.2 地貌环境
        3.2.1 地形地貌:平原水网、山地丘陵、滨海岛屿
        3.2.2 整体格局与地貌特征:破碎地貌
    3.3 地形气候与微气候
        3.3.1 地形气候: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中观维度气候
        3.3.2 微气候:与建筑室内环境直接相关的微观维度气候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建筑“在地营建智慧”的凝炼与“地域基因库”的建立
    4.1 建筑空间形态、界面构造应对“气候要素”的在地智慧
        4.1.1 群体组合:整体的规模效应与单元的空间层级
        4.1.2 体形系数:形体规整与较小的体形系数
        4.1.3 朝向方位:综合太阳辐射与风向的朝向选择
        4.1.4 空间组织:内聚型的格局与可调节的气候缓冲空间
        4.1.5 生态界面:对不同气候要素的阻隔、渗透与交换
    4.2 建筑建构方式应对“地貌单元”的在地智慧
        4.2.1 群体布局:顺应地形地貌的形态格局
        4.2.2 构成模式:以单元为构成组合的基本要素
        4.2.3 结构体系:灵活的可扩展性、可调整性与适应性
        4.2.4 接地方式:人居单元与地貌单元的契合性
    4.3 绿色建筑营建模式“地域基因库”的建立
        4.3.1 “地域基因库”的研选与建立
        4.3.2 “在地营建智慧”对现代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启示
    4.4 “在地营建智慧”的转译机制
        4.4.1 转译的媒介:原型
        4.4.2 转译的语境: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环境、典型个例因素
        4.4.3 转译的路径:结构模式的拓扑转换、实体要素的变更、比例尺度的变换
        4.4.4 转译的评价:转译差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与方法
    5.1 营建的对策
        5.1.1 能源:充分把握低品位能源的利用
        5.1.2 资源:建立资源的微循环系统
        5.1.3 形态:建构具有应变性的建筑形态
    5.2 气候、地貌与建筑群体设计
        5.2.1 群体构成与地貌适应
        5.2.2 群体建造与建筑节地
        5.2.3 群体组织与自然通风
        5.2.4 群体布局与太阳辐射
    5.3 气候与建筑节能形态
        5.3.1 平面形态与热环境
        5.3.2 剖面设计与风环境
        5.3.3 自遮阳的形体设计
    5.4 地貌与实体构筑方式
        5.4.1 下垫面的柔性应变
        5.4.2 地形因借的气候适应
        5.4.3 结构体系的技术支撑
    5.5 生物气候界面的建构
        5.5.1 内外界面的属性差异
        5.5.2 气候要素“防”、“适”、“用”的适时调整
        5.5.3 生物气候界面的拓扑转换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浙江德清张陆湾村地域性绿色建筑的营建
    6.1 地域环境解析
        6.1.1 “因地而异”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
        6.1.2 “因时而异”的社会与经济
        6.1.3 “因例而异”的历史缘由
    6.2 建成环境现状分析与原型提炼
        6.2.1 筒屋式民居
        6.2.2 筒屋室内热工环境实测
        6.2.3 现存问题分析
    6.3 现代地域性绿色农居营建方法
        6.3.1 群体的构成与组合
        6.3.2 宅院基本单元的建构
        6.3.3 建筑风貌的传承与创新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概括与总结
    7.2 问题与不足
    7.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的建筑气候分析图表
作者简历

(7)辅助太阳能采暖技术的北京北部被动式农房正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与目的
    1.3 辅助太阳能技术采暖被动式房屋设计概念界定
        1.3.1 被动式及太阳能房概念
        1.3.2 辅助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被动式采暖
        1.3.3 常用热工计算软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小结
第2章 北京北部地区农村现状调研
    2.1 北京北部地区自然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气象
    2.2 北京北部地区农村现状调研
        2.2.1 北京北部地区农村传统住宅平面形式
        2.2.2 北京北部地区农村传统住宅测绘
        2.2.3 北京北部地区农村热环境数据记录
        2.2.4 北京北部农村地区传统住宅被动式策略分析
    2.3 被动式太阳能住宅在北京北部地区农村建造的实际性
    2.4 小结
第3章 北京北部地区农村被动式太阳能住宅设计策略
    3.1 被动式太阳能住宅总体规划设计策略
        3.1.1 建筑场地选择
        3.1.2 建筑朝向选择
        3.1.3 建筑间距选择
    3.2 被动式太阳能住宅单体设计策略
        3.2.1 建筑长宽比选择
        3.2.2 建筑窗墙比选择
        3.2.3 建筑围护结构选择
    3.3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方式设计策略分析
        3.3.1 直接受益式设计策略
        3.3.2 集热蓄热墙式设计策略
        3.3.3 附加阳光间式设计策略
        3.3.4 结合式设计策略
    3.4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方式与太阳能采暖设备装置结合
    3.5 小结
第4章 北京北部地区农村被动式太阳能住宅设计
    4.1 住宅方案设计
        4.1.1 住宅平面
        4.1.2 住宅剖面
        4.1.3 构造设计
    4.2 应用辅助太阳能采暖技术的被动式住宅冬季采暖热工计算
    4.3 应用辅助太阳能采暖技术的被动式农房冬季采暖能耗模拟
        4.3.1 软件选择
        4.3.2 基础模型建立
        4.3.3 参数设置及模拟结果
        4.3.4 结果分析
    4.4 被动式住宅与传统住宅对比
        4.4.1 基础模型建立
        4.4.2 参数设置和模拟结果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附录 A: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8)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有关“京津冀地区农宅”的界定
        1.2.2 有关“超低能耗建筑”的界定
        1.2.3 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评价指标的确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外超低能耗建筑研究
        1.3.2 国内外农村住宅节能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京津冀地区农宅现状分析与典型农宅模型建立
    2.1 京津冀地区农宅现状分析
        2.1.1 京津冀地区农宅建筑现状分析
        2.1.2 京津冀地区农宅用能现状分析
    2.2 典型农宅模型建立
        2.2.1 典型农宅选取
        2.2.2 农宅能耗模拟软件选择
        2.2.3 农宅围护结构参数设置
        2.2.4 农宅运行参数设置
        2.2.5 农宅初始能耗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农宅能耗影响因素分析与超低能耗设计研究
    3.1 基于Climate Consultant的京津冀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
        3.1.1 气候分析工具及舒适模型选择
        3.1.2 京津冀地区气候条件分析
        3.1.3 京津冀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分析
    3.2 京津冀地区农宅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2.1 农宅朝向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2 外窗与窗墙比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3 外墙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4 屋顶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5 遮阳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6 附加阳光间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3 农宅节能效益分析
        3.3.1 农宅本体节能性分析
        3.3.2 农宅节能经济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3.4.1 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指导原则
        3.4.2 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围护结构推荐做法
第4章 京津冀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遴选
    4.1 概述
    4.2 京津冀地区可再生能源种类与利用现状分析
        4.2.1 太阳能
        4.2.2 生物质能
    4.3 京津冀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适用技术
        4.3.1 太阳能利用技术
        4.3.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4.4 京津冀地区农宅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技术
        4.4.1 太阳能—生物质能采暖系统
        4.4.2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
        4.4.3 光伏发电—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实践
    5.1 设计说明
        5.1.1 农宅设计思路
        5.1.2 农宅平面设计
        5.1.3 剖面与立面设计
    5.2 超低能耗农宅能耗模拟
    5.3 超低能耗农宅节能效益分析
    5.4 超低能耗农宅可再生能源潜力计算
        5.4.1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计算
        5.4.2 光伏-空气源热泵耦合供热系统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成本效益的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技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村镇住宅居住环境现状
        1.1.2 村镇住宅节能与太阳能资源利用现状
        1.1.3 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村镇住宅节能研究
        1.3.2 住宅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
        1.3.3 建筑经济效益研究
        1.3.4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寒冷地区村镇住宅现状调研与热环境测试
    2.1 现状调研与分析
        2.1.1 调研内容
        2.1.2 村镇住宅建造年代及成本
        2.1.3 村镇住宅空间及围护结构
        2.1.4 村镇住宅能源使用情况
        2.1.5 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典型空间
        2.1.6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定性检测
    2.2 现有村镇住宅热环境测试
        2.2.1 测试对象
        2.2.2 测试方案
        2.2.3 测试结果及舒适度分析
    2.3 墙体传热测试
        2.3.1 测试方案
        2.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2.4 现有村镇住宅问题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围护结构适宜性技术分析
    3.1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地域适宜性分析
        3.1.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气候分区
        3.1.2 夏季被动式降温适宜性
    3.2 被动式围护结构技术应用
        3.2.1 被动式围护结构设计要点
        3.2.2 直接受益式墙体构造
        3.2.3 被动式技术案例分析
        3.2.4 村镇住宅被动式技术设计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冷地区被动式围护结构性能分析
    4.1 典型村镇住宅模型建立与热工参数确定
        4.1.1 软件选取
        4.1.2 模拟参数确定
        4.1.3 实验验证
        4.1.4 模拟内容
    4.2 模块化围护结构主体蓄热性能模拟分析
        4.2.1 围护结构蓄热性能
        4.2.2 墙体蓄热性能模拟
        4.2.3 非透光双层墙体性能模拟
        4.2.4 特朗伯墙性能模拟
        4.2.5 双层蓄热屋顶性能模拟分析
    4.3 附加阳光间模拟
        4.3.1 阳光间进深
        4.3.2 立面遮阳
        4.3.3 通风
        4.3.4 附加阳光间结合不同墙体构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节能和成本的被动式技术评价
    5.1 被动式围护结构技术增量成本效益评价
        5.1.1 增量成本
        5.1.2 增量效益
        5.1.3 被动式围护结构增量成本效益评价方法
    5.2 不同墙体构造成本效益现值分析
        5.2.1 建造阶段增量成本
        5.2.2 运营阶段增量效益
        5.2.3 增量成本效益现值
    5.3 生态保温材料成本效益现值分析
        5.3.1 建造阶段增量成本
        5.3.2 运营阶段增量效益
        5.3.3 增量成本效益现值
    5.4 空间模块被动式节能技术成本效益现值分析
        5.4.1 建造阶段增量成本
        5.4.2 运营阶段增量效益
        5.4.3 增量成本效益现值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国际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与围护体系改造方法探析 ——以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1.1.2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节能改造的迫切性
        1.1.3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和围护体系改造的适用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
        1.3.1 空间范围
        1.3.2 时间范围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现状调查及改造案例分析
    2.1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现状调研
        2.1.1 调研目的与内容
        2.1.2 调研地点的选择
        2.1.3 调研方法
        2.1.4 农居围护结构现状调查分析
        2.1.5 农居空间布局现状调查分析
        2.1.6 农居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方式
        2.1.7 农居太阳能利用现状
        2.1.8 农民改造意愿调查
    2.2 农居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3 寒冷地区与国外类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验借鉴
    2.4 寒冷地区与国外类寒冷地区居住建筑改造案例剖析
        2.4.1 济南市刚家村农居节能改造项目
        2.4.2 北京市农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
        2.4.3 英国牛津市东街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原则与技术策略
    3.1 农居太阳能利用的原则
        3.1.1 结构可承载原则
        3.1.2 经济适宜性原则
        3.1.3 技术可行性原则
        3.1.4 整装一体化原则
    3.2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
        3.2.1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模式
        3.2.2 附加阳光间技术策略
    3.3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策略
        3.3.1 太阳能光热技术
        3.3.2 太阳能光电技术
        3.3.3 太阳能组件与农居一体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围护体系改造原则与技术策略
    4.1 农居围护体系节能改造原则
        4.1.1 安全可靠原则
        4.1.2 经济可行原则
        4.1.3 环境适宜原则
        4.1.4 施工易行原则
        4.1.5 风貌维护原则
    4.2 农居围护体系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4.2.1 外墙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4.2.2 屋顶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4.2.3 门窗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4.2.4 地面节能改造技术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朱家林典型农居太阳能利用与围护体系节能改造设计
    5.1 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概况
        5.1.1 气候条件分析
        5.1.2 建筑初始现状分析
        5.1.3 农居室内外温度现状分析
    5.2 农居空间布局优化及外立面改造设计
    5.3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阳光间
        5.3.1 平面结合形式与屋顶坡度
        5.3.2 进深设计
        5.3.3 冬季蓄热与夏季防热
        5.3.4 立面设计
    5.4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5.4.1 加建展厅屋顶的太阳能利用
        5.4.2 室外空廊的太阳能利用
    5.5 围护体系改造技术选型及组合方案
        5.5.1 围护体系改造技术选型
        5.5.2 组合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朱家林典型农居节能模拟与成效分析
    6.1 节能改造模拟分析的设定
        6.1.1 模拟软件的选取
        6.1.2 模拟参数的设定
    6.2 农居改造前能耗模拟分析
    6.3 围护体系改造后能耗模拟分析
        6.3.1 能耗模拟结果
        6.3.2 能耗模拟数据分析
    6.4 围护体系改造方案适用性分析
        6.4.1 经济效益分析
        6.4.2 环境效益分析
        6.4.3 室内热环境分析
    6.5 阳光间能耗室温模拟分析
        6.5.1 室温模拟分析
        6.5.2 能耗模拟分析
    6.6 农居改造后的外观效果
    6.7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北方寒冷地区农居现状调查表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反向阳光间被动式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热负荷简化计算方法研究[D]. 田师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关中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营建技术研究[D]. 刘昕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大庆地区农宅利用太阳能改善室内热环境研究[D]. 张昕.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香格里拉民居庭院式阳光间优化研究[D]. 徐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5]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D]. 李珍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6]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D]. 郑媛. 浙江大学, 2020(01)
  • [7]辅助太阳能采暖技术的北京北部被动式农房正房设计研究[D]. 唐羽洁.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8]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研究[D]. 马倩. 天津大学, 2020(02)
  • [9]基于成本效益的寒冷地区村镇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技术评价[D]. 杨心悦. 天津大学, 2020(02)
  • [10]北方寒冷地区农居太阳能利用与围护体系改造方法探析 ——以临沂朱家林典型农居改造为例[D]. 刘鲁.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反向阳光房被动式太阳能空气加热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