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天道和人道毕业论文

老子的天道和人道毕业论文

问:分析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人之道”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1. 答:“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人之道”则指当时损人利己、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秩序。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平衡的规律或准则。但他忽略了这个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规律;事物双方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就是动态的不平衡。一切“顺其自然”,不去创造条件使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转化,期望的平衡是无法出现的。老子的这种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对当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答:天之道不偏不为物物人人都公平对待,人之道是为人类为大伙儿为自个儿的道,对人外物是不公平的。
  3. 答:搞地越复杂越搞不清楚.
    就是人道要法天道,在上人君要守君位,不要欲望过甚,否则天下必乱.在下人民要守民位,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事业得以发展.
    现实没意义,你只能看了使心开阔.
    社会问题将自化,自己走向自己的方向.
问:道教的“天道”和“人道”
  1. 答:天道 与“人道”相对。“道”原为道路,“天道”连用,指天的行事法则。最初“天”的观念与中国远古宗教相联,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天道”即为最高主宰之神的意志。《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周公更明确地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认为帝王“以德配天”,敬德而受天之命。天道与人事休戚相关。春秋战国之际,怀疑思潮兴起,天道受到审视,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将“天道”和“人道”加以区别,轻天重人。“天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老子以“有为”作为“人道”特征,以“无为”作为“天道”之标志,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庄子又对这种无为而自然的“天道”观作了进一步发挥。
    人道 与“天道”相对。“人道”有两种含义;①指社会和人的行为规范。《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人道”亦即人伦纲常,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②指人事,与“天道”相对,属于“天人之辨”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贯穿始终的主题。远古的天道观强调“天”的绝对权威,将“人”置于完全屈从的地位。春秋战国之际,人格神的天道观受到批判,重人道人事的思潮兴起,传统哲学的“天人之辨”随之展开。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自然之理深远,人事之理切近,天上的星象和人间之事两不相关,不能由天象来推知人事。此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萌芽。道家学派区分“天道”、“人道”,倡导“天道自然无为”。荀子讲究天人之分,重人事轻天命,力倡“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道”获得了理论上的论证。
  2. 答:天道即自然之道,人道即人间世之道。
    天道与人道,都是道的衍生物。
    故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解释为自身的样子。
    你可以去看一看《度人经》,深入了解一下。
  3. 答:道德经第21章告诉我们,道不但有精神性的一面,还有物质性的一面。道德经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德也有物德和人德,在道德经中,玄德孔德上德下德,都指的什么意思呢?
  4. 答:高度同意一楼。二楼无趣。
    再简说:天道是自然法则,无为,人道是社会法则,有为。
    补:一切有为法是梦幻泡影。
问:怎样理解老子所说“天之道”,“人之道"?
  1.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所以天之道在于平衡。
    人之道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两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是说,为别人奉献,自己奉献了,也获得更多。还有一句就是:人之道,为而弗争。意思是做事,但不去争,我觉得这个争引申的含义很多,很多人也做事,但做完以后争名夺利,生怕自己白干,怕自己做的别人不知道,怕自己做了但没有受到应有的表扬,应有的利益。所以总会去争。所以我对老子人之道的理解是付出。
    天之道追求平衡,人之道追求奉献付出
  2. 答: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说的“道”分“天之道”和“人之道”。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两种存在模式:天之道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宇宙万物”;人之道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建立在“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平台之上的;人间万态都是建立在“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平台之上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老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
    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3. 答:老子说天之道人之道天地不仁等话是争对生命说的,天地产生生命,而生命是大鱼吃小鱼,强欺弱,少有平等心。
    老子看重阴阳平衡,看重水求平润低,这在无生命物中普遍存在,可是生命那部份物有些不适用平的自然规则,因此,见出天地不仁的存在。
    在2000多年前那会人们将生命与物等观,天地的理向物是统一的,直到进化论出现物存之理和生命之理才见分别。由此,有人觉得老子将天之道强用在人之道上是错的,其实不然,天之道和人之道是可以合一的,分别的仅是表面现象。
    人向利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的,各个人的处境不同,不同的处境中都存有优缺点,人与人相近有比较,人和人相近有相玩求快乐的需要,这相玩求快乐是以平等着条件的,最多近的人之间最现平等。
    大自然中有能量平衡,人有心理平衡,天之道也进人之道,人虽多动可人中的平衡也在多动中作用。
  4.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人之道”则指当时损人利己、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秩序。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平衡的规律或准则。但他忽略了这个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规律;事物双方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就是动态的不平衡。一切“顺其自然”,不去创造条件使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转化,期望的平衡是无法出现的。
  5. 答:人之道逆天道而行,终将被天道损之。
  6. 答:说点自己的意见:
    老子所讲的天道和人道精辟概括了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
    一条是自然法则,讲究的是平衡,“损有余以奉不足”。目前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远没突破物理学中的几条最根本守恒定律。既便是物理学的先驱——数学,也是完善的遵循着守恒。
    另一条是人类社会法则,讲究的是剥削,“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被人类历史一再证明了的至理,至少现在,还有可以预见的未来都不会改变。
  7. 答:天地人为三才。天之道即天之气运,而如人之命运也,如有好有歹之岁时罗列也。
    人之道即是和,人类和谐乃可消弭罪恶,使万民乐业而世乃太平耳。不知有三才者,则不知有世道沧桑之变化,则无以治民而道安兴焉?故而,君子处世,要知时知运知三才之变而波及万物之存亡也,乃俱知矣而乐乐也。
  8. 答: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说的“道”分“天之道”和“人之道”。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两种存在模式:天之道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宇宙万物”;人之道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建立在“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平台之上的;人间万态都是建立在“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平台之上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老子的天道和人道毕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