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21年的知识分子

两个21年的知识分子

一、一个知识分子的两个21年(论文文献综述)

程莲雪[1](2021)在《乡村教师岗位胜任力研究 ——以L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董若楠[2](2021)在《滞重的跋涉 ——李洱的知识分子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洱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数量不算多,但是每一部都属于上乘之作,在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自觉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去审视现实、历史世界中的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严肃追求和内心的智性思考,用先锋的姿态开掘人性,关注着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困境。李洱的小说创作,单单从数量上看,知识分子书写就占据了大部分。因此,本文以李洱的知识分子书写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三个角度阐释知识分子的日常生存困境,揭示他们从“神圣化向世俗化”归化的过程,在现实方面,对日常生活状态下的知识分子及其人际交往关系的混乱进行勾画,最后说明他们是怎样成为在场的“失踪者”的。第二部分,主要说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时代大背景中,他们面临着情感荒原的“失重”、空位,面临着生死抉择,同时也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会进行自省。第三部分,从作家对知识分子写作的坚守和具有特色的叙事策略入手,阐明无论是意象的运用还是极致的反讽,都使知识分子的困境更加凸显。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李洱进行知识分子书写的意义,他的知识分子书写具有写作的难度和限度。通过阐述知识分子的生存和精神困境,使李洱的知识分子书写特色更加鲜明,以期对其创作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把握。

钟美玲[3](2020)在《一位民办中学校长教育信念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校长负责制及校长专业化的背景下,以贵州省毕节市H中学的W校长为个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件分析法,对W校长的教育信念,从关于教育的信念、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校管理的信念、关于校长自我角色的信念、关于教师的信念、关于学生的信念、关于家校和社校关系的信念等7个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W校长教育信念中的积极信念与消极信念。同时根据收集的一手资料,对W校长教育信念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挖掘,发现W校长的教育信念形成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特殊经历的影响。通过2015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与析取出的W校长教育信念进行对比,发现了W校长的专业标准符合程度与教育信念中的积极信念、消极信念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基于W校长教育信念中的积极信念与消极信念,为中小学校长群体提供了以下借鉴意义:在教育本身,中小学校长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并确认教育是一种贡献;在课程与教学方面,中小学校长要坚信每一门学科的价值,并提倡教学过程中的个体活到老学到老;在学校管理方面,中小学校长应少行政命令多激励,建构学习型组织,树立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创设特定的校园文化与氛围,以师为本;在校长自我角色方面,中小学校长应成为学校使命的认定者和坚守者,要成为教师团队的引领者,要成为学校规划的设计者,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在教师信念方面,中学校长应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合伙人,要和教师有情感的交流,要能感染教师群体;在学生信念方面,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杨明轩[4](2020)在《《朝鲜与中华》韩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便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在政治文化上交往密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自古以来对韩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朝鲜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认识世界之时选取的视角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他们以“中华”的视角认知世界,这使得在韩国书籍尤其是历史文化类书籍当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带有明显的“中国烙印”。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寻找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的证据,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精神动力。而《朝鲜与中华》这本书客观地佐证了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故具有充分的翻译和研究价值。本篇韩中翻译实践报告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和“文化回流”为指导,笔者以该书的第五部为翻译对象,并进行了案例分析。《朝鲜与中华》一书主要介绍了高丽末期朝鲜初期到韩国帝国末期,中华世界观对朝鲜影响的轨迹。本书当中专有名词、多义词以及引文数量众多,是本书的主要特点及难点。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将上述翻译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希望能够为其他同学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篇翻译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翻译项目介绍,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和意义、作品介绍及翻译难点;第二章是翻译实践过程,分为译前准备以及翻译过程两个部分;第三章是翻译理论及方法介绍,主要介绍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理论,即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以及“文化回流”,并提出适当的翻译方法及技巧,为下文的翻译案例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翻译案例分析,笔者在该部分对专有名词、多义词、引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专有名词中,笔者主要参考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进行了翻译;在多义词翻译,笔者参考了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力求实现文化上的“传承”、语言上的“忠实”:在引文翻译当中,笔者主要参考了“文化回流”的理论进行了翻译以达到忠实原文的效果;第五章是结语,主要对本次翻译实践收获的经验和启示进行了介绍。

任航[5](2020)在《《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文中认为庚子事变后,北京的各项新学迅速勃兴,民间兴起了办学、办报的热潮,北京的画报业也在此时发展起来。自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开始,画报便作为一种通俗的传播形式,受到民众的喜爱。此后,北京画报的办刊数量平稳增长,至1928-1937年形成了北平“画报热”。其中,《世界画报》得益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渐显现代性特征的社会环境,并因其专业的编排理念、精准的经营策略在北平的画报业中脱颖而出,发行长达十二年,出刊共计607期,成为华北地区销量第一的画报,也是北方摄影画刊中出版时间最长,期数最多的一个刊物。作为一份恪守新闻专业理念的画报,《世界画报》以图像为主的记录方式构筑了一部北平的社会图像志,其中既有技术力量、思想观念以及物质景观的不断发展,也有大众群体与都市的成长。它不仅记录了北平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信息,也持续关注着北平都市文化的发展。本论文系统梳理了北京画报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整理了1902年至1949年间所有现存可考的北京画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画报研究“南热北冷”现象的研究缺陷。在基本掌握北京画报历史的前提下,重点探求了1928‐1937年“画报热”中北平画报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采用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把画报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文化现象,将《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从媒体视角切入,探讨《世界画报》所展示出的都市“侧影”。自1928年6月20日,北京丧失了数百年来未曾中断的首都身份,经历了长达21年的非国都时代。在这21年中,1928-1937年的“北平十年”是北平由政治中心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呈现了独特的城市表现,也最能呈现出北平的都市文化特色。在这十年间,《世界画报》一直保持着对北平都市文化的关注,记载了北平都市文化转型与变迁的大量历史信息。因此,从北平都市文化语境中感受《世界画报》的文化张力,从《世界画报》中见证北平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在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的话语框架下,探究《世界画报》的城市叙事方式,及《世界画报》与北平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思维平台与研究立场,也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具体而言,《世界画报》作为北平的都市文化样本,给予了北平更加多元化的叙事与解读方式。它凭借视觉媒体的再现,将各阶层市民原本彼此疏离的各式生活样貌拼剪于一体,其中既有新旧权贵、豪门巨贾、文人学者、青年学子的都市体验,也有普通市民、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不同的市民阶层构成了不同的休闲娱乐方式,不论是戏园、庙会等传统娱乐场所,还是电影院、公园等新式游乐项目,都在这座新旧并重、中西交融的北平城各放光彩。《世界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生产媒介,以摄影、绘画、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自由穿行在各个文化维度中,不论是西方艺术的西风东渐,还是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改良,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待艺术的视角,构造出既蕴含高雅又不吝世俗的都市空间。此外,《世界画报》极为关注女性议题,以图文并茂的传播样式充分展示了当时都市女性生活,把女性推向具有高密度话语的平台,塑造了美丽、时尚、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通过画报详尽的叙事重构,我们看到它对于许多对立的事物都能包容与接纳,“传统的”与“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多种元素在其中融于一体,又相对独立。本文通过深度挖掘《世界画报》在参与市民日常生活、都市休闲娱乐、都市艺术以及对现代女性形象建构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探究画报对北平都市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建构功能,以及都市文化与画报内容之间表现出的双向作用,以媒体视角探讨北平城市发展与转变的主轴,多维度地建构了20世纪20、30年代北平的都市文化。可以说,《世界画报》为都市群体叩启了一扇探索现代生活的大门,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现代性的“软性入口”,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推进了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发展变迁。这一过程,也正从一个侧面透射出北平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本文在对《世界画报》解读的过程中,试图刻画出一个不同于上海的“现代性”的可能,最大限度地想像、构建与呈现一个交织于媒介记忆与历史现实之间的拟态化的“北平十年”。

刘思宇[6](2020)在《言文一致与日本的近代化》文中认为明治时期(1868-1912)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从国策角度来说,是由闭关锁国到学习西方的转化期。对于近代日本来说,完成本国的近代化,是其步入强国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语言方面的近代化也不可以忽视,语言方面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是近代化的基础。日本长期以来的言文分离局面不利于国家发展,日本通过言文一致统一了表述,不只易于学习他国的文化知识,也更易于本国国民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加强国民的归属感,这对其近代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将对言文一致运动进行整理,从政治、文学和教育的角度,以历史事件为参照,将言文一致与言文一致运动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首先在起源阶段,从政治层面对言文一致运动进行考察。叙述言文一致先觉者的主张,例如前岛密发出的言文统一倡导。之后从民间和国家两个层面对言文一致运动进行分析。在民间层面结合自由民权运动来进行论述,其中植木枝盛为了宣传政治思想将自己演讲的内容转化为文本进行发表,可以说是文章趋于“口语化”的先例。此外报纸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为了一般民众更易于理解政治思想,难解的文本被翻译成通俗的口语,也出现了文言统一的萌芽。在国家层面为了摆脱日本落后于时代的命运,国家倡导学习西方,此时出现了森有礼等知识分子发起了推崇国语改革的运动,觉醒了言文统一的意识,从而更有效率地学习先进知识,完成国家的近代化。之后在文体探索阶段,从文学层面对言文一致运动进行考察。通过梳理近代小说家对于新文体的摸索历程,对言文统一所依赖的言文一致体的来源进行考证。在文体摸索的过程中,论述小说文体改革经历了二叶亭四迷的「だ」体、山田美妙的「です」体、最后统一于尾崎红叶「である」体的艰辛过程,由此确立了言文一致体的基本形式。并且通过对言文一致体小说《浮云》的分析,发现小说中运用言文一致体所体现的语言简洁的特点,此外文章采用言文一致体也更易于人物心理描写并且方便文章写实。最后通过分析《浮云》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小说对明治社会西欧化的真实写照和对明治社会官僚批判所体现的近代性。最后在教育改革阶段,从教育层面对言文一致运动进行考察。通过文体摸索阶段确立的言文一致体,使身处于明治初期文体混乱局面的日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了抓手。本阶段通过分析教科书的五个版本中口语文和文语文存在的比例,考察国语教材中的口语文逐渐取代文语文的过程,也就是教材用语的言文一致化过程。由于教材用语更容易理解,使国民更易于学习文化知识,民众的角色由封建社会的臣民转换成现代社会中的国民,逐渐拥有了权利意识,最后通过语言的统一,同时提升了民族归属感。

丁天立[7](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研究(1928-1946)》文中指出1928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立法轨迹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效仿大陆法系国家,于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即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部门;总结中西方法律传统和法律文化差异,以法律概念、原则和规范为内容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六法体系”;在立法程序、立法技术和立法价值观方面破旧立新,与现代政治文明相接轨。虽然“代议制”的立法模式并非立法院首创,但是作为承接清末资政院、民初临时参议院以及北洋国会等尚处探索阶段的新式立法模式,国民政府立法院的实践结果,无疑开创了中国立法进程的全新阶段。是故,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在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立法实践活动,就值得加以探索和研究,并思考为时空转换了的当下立法活动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镜鉴。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准备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的建立本身就极具争议。各方学者和政治人物就立法院在国民政府中的定位问题,曾展开激烈的争论,导致立法院成立之后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各家学说的影响和掣肘,虽然胡汉民作为第一任院长,使得立法院起初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但是各方面的争议未曾休止。与此同时,立法院中法学精英们所秉持的立法社会化、本土化思潮也方兴未艾,国民党“训政”时期大力推行的司法党化,也成为研究同时期立法实践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国民政府立法院的机构设置上看,虽然依照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的构想和《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本应作为“治权”机关执掌立法大权的立法院,由于需要受到国民党党内机关的裁制,成为了并无实际治权的行政立法部门。立法院的运作严格依照《立法院组织法》《立法院议事规则》相关规定进行,其职权也被全面限定,立法委员、专职委员会、秘书处、编译处各司其职;立法院会议也具有了类似议会式的诸多表征,提案、表决、三读等程序被严格贯彻;立法会议记录工作也尽善尽美,形成的《立法院会议录》《立法院公报》《立法专刊》也成为后世研究国民政府立法院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在立法委员的选任方面,虽然胡汉民一直标榜立法院网罗了诸多法学精英以行专家立法之实,但通过对行宪之前的四届立法委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可以看出,训政时期历届院长、副院长均是由国民党中执委决定其人选,立法委员则在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之前,皆经过国民党政治会议的审查以符合党治精神,“民选委员”终成了口号。国民政府立法院在成立初期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对现行法规的整理和重要部门法典的编纂。胡汉民任院长之时,推行立法院的立法原则和职权方面,与国民党训政时期对于立法院的设定高度一致。在胡汉民治下的立法院,不仅在制度层面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立法就是国会”的设计初衷,也在实践层面因为民意缺失、地域配额不均和内部组织不合理等原因,实则与所期许的“法治”渐行渐远。胡汉民的继任者如林森、邵元冲、张继等人,多承担过渡性角色。由于蒋、汪的政治斗争逼迫,孙科在行政院院长任上被迫辞职,并被安排在立法院院长一职。尽管依着《五权宪法》之设定,立法院院长确是拥有实际权力的政府要职,但国民党内部长期的权力斗争造成的立法院制度摇摆不定,真真切切影响了立法院实际权力效用的发挥。在面对中西法律文化碰撞和价值抉择上,多位拥有西学智识背景的立法委员,通过民国24年新《刑法修正案》,促成了训政时期立法院刑事立法思想由全盘西化开始向继受中国传统法的转型。虽然法律移植一直是清末民初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促成方法,但是,由于传统生活方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仍具有普遍意义,中华法系的传承性和保守性,裹挟巨大的历史惯性,使得中国传统法在新式法典编纂的过程中仍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而随着社会化立法思潮的兴起,由于民生问题贯穿其中,劳动立法成为了整个社会化立法活动的标杆。国民政府立法院意识到了劳资矛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聚合而变得难以调和,故劳工法起草委员会总结了国外解决劳工问题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民政府自身的经济环境,运用立法手段试图解决当时经济制度不合理之处。总体上看,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的立法实践活动,在推动立法技术发展和维护法律体系稳定等方面,具有多重功效和积极意义。虽然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未能从根本上变革国民政府的“党治”色彩,亦未改善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法制环境,但体现在立法院所纂每一部成文法典和规范性文件当中的立法者群体的法学素养和政治智慧,仍值得后人在提升立法水平等方面借鉴和思考。

王江波[8](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史湘洁[9](2019)在《曼涅托《埃及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曼涅托是埃及祭司与史家,生活于希腊化时代早期的托勒密王朝(约公元前3世纪)。他以希腊语着述的三卷本《埃及史》,记述了从远古时期至亚历山大征服前夕的埃及历代诸王。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散佚,经不同时代不同史家的转述,其中的年表与少量叙事内容得以传世。尽管如此,曼涅托《埃及史》中的年表部分对古埃及历史年代的构建影响重大。西方学界对曼涅托《埃及史》的关注素有传统,但古典学者与埃及学家的研究重点与成果始终泾渭分明。国内学界对曼涅托及其《埃及史》的研究相对有限,迄今未见《埃及史》的汉译本或评注本,也没有研究专着出版。本文拟从古典学研究角度,以存世残篇和相关文献为基础,对曼涅托的《埃及史》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梳理《埃及史》在古代的流传,介绍现代学者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主旨。正文主要分为四章,分别探究曼涅托的生平、着作与时代背景,《埃及史》的史料来源、内容特征以及“希腊化”倾向。其中第一章述及曼涅托作为祭司与廷臣的双重身份、文化教育背景等生平信息,以及史家在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亦即希腊化时代早期撰写的希腊文相关着作。第二章主要探究《埃及史》的史源。据公元1世纪的犹太史家约瑟夫斯记载,曼涅托所着《埃及史》系源自“圣籍”与“传说故事”,即古代埃及神庙所藏的祭司记录与其他文献。而通过梳理古代埃及与古代希腊的史学传统,可看出曼涅托《埃及史》具有埃及王表和希腊史着的双重来源。第三章探讨《埃及史》的内容与特征。《埃及史》分为三卷,逐一记述了先后统治埃及的三十个王朝,且全书涉及约3000年左右的古代埃及历史以及300多位国王。曼涅托在此书中首创以王朝划分埃及历史的原则,又把埃及传统的王表结构与希腊史学的述史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记史方式。第四章论及《埃及史》的“希腊化”倾向或其体现出的希腊化时代特征。该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埃及史》在撰史方式、所记内容及部分价值取向方面受到了古希腊传统史学的直接影响,曼涅托记载了古代埃及与希腊“对照性人物与同时性事件”并不自觉地融入到当时的希腊史学发展中,与之同时,其记述又表现出明显的托勒密王朝的政治文化立场与希腊化时代的思想观念。总之,曼涅托及其《埃及史》具有鲜明的早期希腊化时代特征,它不仅是托勒密王朝治下埃及本土文化与古典希腊文化开始融合发展的产物,并且与同时期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希腊化趋势密切相关。

张兰[10](2019)在《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形塑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职业认同是认同在职业领域的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个体的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行业,由于体制转轨和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管辖权,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不少新闻从业者高调离职或转型,而在职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则自诩为“新闻民工”,职业认同危机严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新闻实践及报道风格,也可能影响媒体的社会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两大部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部分由第2、3、4、5四章构成,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因缘与影响。第二大部分由第6、7、8三章构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开发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借助大样本数据分别对转型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影响效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建议。第9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新闻职业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讨论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论文从商业报刊的发展、专职记者的出现、职业团体的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等五大方面考察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与孤立地关注职业团体、伦理规范等职业组织形态问题不同的是,职业社会学强调每一个职业在这一领域中对某些工作的“管辖权”,职业化是在不同职业对管辖权边界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职业的特性,包括: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面很广、对技术和信源的依赖性强等。新闻业的不景气导致新闻从业者待遇下滑、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新闻业的危机引起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从“无冕之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社会认同危机,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以及从知识分子到“新闻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论文主要从管理政策、经济、技术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具体体现为: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专业技术更新迭代、传播主体日趋多元、经济压力难以纾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陷入重重危机,已有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精神日益弱化,粗浅浮躁充斥着新闻生产过程,新闻品质下降: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娱乐化趋势明显;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自诩为“新闻民工”的新闻记者受到商业化逻辑的侵蚀,职业道德和操守严重受到侵蚀,“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屡禁不止;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急剧下降,“离职潮”时现。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先后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经由预调研与正式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在SPSS与Amos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开发了信效度均良好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量表由23个题项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子构成结构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信念。以此量表检验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3.10)。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收入水平、职务、编制性质、媒体属性、媒体类型等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工作压力对其职业认同具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与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对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负影响,并通过职业认同间接影响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是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的中介变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了如下建议:再造新闻采编流程,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人职匹配度,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实施差异化管理,注重新闻从业者职业发展。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第一,深化了新闻传播主体的研究领域,拓展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第二,首次开发了适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第三,实证研究了媒体转型期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揭示了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在个体背景变量上的特点;第四,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初步构建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二、一个知识分子的两个21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知识分子的两个21年(论文提纲范文)

(2)滞重的跋涉 ——李洱的知识分子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世界的“祛魅”
    第一节 神圣向世俗归化
        一、从“声音”说起:现实与想象背离
        二、物质生活的困窘
        三、利用知识追名逐利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一、无力的情爱与夫妻间的“乱象”
        二、亲情的淡化与人情的冷漠
        三、友情的变味与师生关系的异化
    第三节 在场的“失踪者”
        一、于知识和思考间踏步不前
        二、无处不在的缝隙和错位
        三、利益诱惑下的“躯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知识分子精神向度的审视
    第一节 情感荒原的“孤独”
        一、失语的境地
        二、个人意识的消亡
        三、“无边的妥协”
    第二节 “烦恼”人生:有关生死
        一、精神救赎
        二、精神溃散
    第三节 迷茫与自省
        一、寻找个体的“我”
        二、“无物”以应物的生命哲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作立场与讲述方式
    第一节 “我一直关注知识分子的生活”
        一、不间断的文化积蓄
        二、转型期的文学选择
        三、先锋性的创作态度
    第二节 叙事策略的巧妙
        一、反讽的运用
        二、隐形化书写:“悬置”的道德判断
    第三节 特殊的意象勾画
        一、悬铃木:“悬浮”
        二、“午后”:暧昧的时刻
        三、利眠宁:身体出现状况的隐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分子书写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知识分子书写的独特性
        一、与日常不离不弃又自成一格
        二、延续和召唤:《应物兄》创作前后
    第二节 知识分子书写的难度
        一、繁密的知识元素
        二、知识分子书写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一位民办中学校长教育信念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关键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信念的相关研究
    (二)中小学校长教育信念的相关研究
    (三)当前研究成果评述
三、走近H中学与W校长
    (一)H中学发展历程
    (二)W校长其人
四、研究发现:W校长的教育信念
    (一)关于教育的信念
    (二)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信念
    (三)关于学校管理的信念
    (四)关于校长角色的信念
    (五)关于教师的信念
    (六)关于学生的信念
    (七)关于家校、社校关系的信念
五、成因分析:W校长教育信念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自身特殊经历
六、总结与反思
    (一)W校长教育信念的内容与结构
    (二)W校长教育信念与H中学两个奇迹的关系
    (三)W校长教育信念与校长职业标准的比较
    (四)W校长教育信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4)《朝鲜与中华》韩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作品介绍
    1.3 翻译难点
第二章 翻译实践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流程
第三章 翻译理论及方法
    3.1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
    3.2 文化回流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专有名词的翻译
        4.1.1 古代地名的翻译
        4.1.2 古代官职名的翻译
    4.2 多义词的翻译
        4.2.1 “(?)”一词的翻译
        4.2.2 “(?)”一词的翻译
    4.3 引文的翻译
        4.3.1 中国古籍引文的翻译
        4.3.2 韩国古籍引文的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1: 《朝鲜与中华》(第五部)韩文原文
附录2: 《朝鲜与中华》(第五部)中文译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北平画报的独特文化意义
        0.1.2 北平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0.2 相关学术史回顾
        0.2.1 中国近现代画报相关研究
        0.2.2 中国大众媒体与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0.2.3 民国北京/北平都市文化相关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及视角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视角
    0.4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0.4.1 研究思路
        0.4.2 创新点
        0.4.3 研究框架
第1章 北平画报业的成长与《世界画报》
    1.1 从“京城”“国都”到“故都”:1928‐1937 年的北平
        1.1.1 政治地位的起落浮沉
        1.1.2 时局演变下的商业形势
        1.1.3 发达的现代教育体系
        1.1.4 城市消费新主力及其表现
        1.1.5 兼容并蓄的“文化古城”
    1.2 从北京到北平:画报业的发展状况和文化定位
        1.2.1 北京画报的早期发展
        1.2.2 1928 -1937 北平阶段的“画报热”
        1.2.3 补说:1938-1949 北平画报基本走向
    1.3 都市文化的表述者——《世界画报》
        1.3.1 《世界画报》的发展阶段
        1.3.2 《世界画报》的主编及创作群体
        1.3.3 《世界画报》的出版困境与生存策略
        1.3.4 《世界画报》的经营策略
第2章 都市生活:《世界画报》中的市民休闲生活与游乐想像
    2.1 《世界画报》中的市民日常生活叙事
        2.1.1 形色生活:中上层阶级的都市人生
        2.1.2 校内校外:青年学子的新式生活
        2.1.3 “另一个都市”:下层贫苦市民的都市体验
    2.2 西风东渐下的休闲娱乐空间
        2.2.1 异彩纷呈的新式游乐
        2.2.2 备受追捧的传统娱乐
        2.2.3 作为平民游乐场的天桥地带
    2.3 岁时节日与习俗的变迁
        2.3.1 传统节日与习俗变迁
        2.3.2 新式城市民俗与现代节令习俗新貌
        2.3.3 婚丧嫁娶中的新风尚
第3章 :都市艺术:《世界画报》中的中西文化记忆
    3.1 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西风东渐
        3.1.1 摄影文化:艺术与写实并存
        3.1.2 漫画艺术:都市空间的多棱镜
    3.2 传统文化的渐进式文化改良
        3.2.1 北平画坛:欧美风雨下的吐故纳新
        3.2.2 戏曲艺术:“中西对话”中的竞相争荣
第4章 都市女性:《世界画报》中的现代女性形象
    4.1 对女性身份与身体的展现
        4.1.1 女性身份的类别
        4.1.2 以艺术之名:女性身体的公开
        4.1.3 女性身体“健康美”观念的表达
        4.1.4 舞蹈艺术与舞动的女性身体
    4.2 追求自立与自新的新时代女性
        4.2.1 独立:知识化的职业都市女性
        4.2.2 时尚:走在消费潮流之上的女性
        4.2.3 美丽:自信的精神与健康的体魄
    4.3 图说女性:焦虑中的两性关系与都市想像
结论 想像与构建:《世界画报》中的北平都市叙事
    一、画报是城市现代生活的“文化符号”
    二、《世界画报》中的现代性想像
    三、《世界画报》对社会矛盾冲突的“逃避”与“面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言文一致与日本的近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言文一致与言文一致运动
    第一节 言文一致概述
    第二节 言文一致运动概述
第二章 言文一致运动的起源阶段
    第一节 民间层面的言文一致运动
        一、自由民权运动的推动
        二、宣传媒介中的言文一致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言文一致运动
        一、明治维新下的西洋学习
        二、文体变革运动的必然
第三章 言文一致运动的文体摸索阶段
    第一节 非言文一致体
    第二节 近代小说新文体的摸索
    第三节 《浮云》中的言文一致实践
        一、《浮云》中言文一致体的优势
        二、《浮云》中的近代性
第四章 言文一致运动的教育改革阶段
    第一节 义务教育国语教材中的言文一致表现
    第二节 义务教育国语教材中的言文一致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研究(1928-19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基本思路
    三、史料收集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立法院的制度起源和前期探索
    第一节 混乱的政局与激变的思潮
    第二节 议会制的立法模式源起与引进
    第三节 新式立法制度的初步发展与实践
    第四节 探索阶段议会式立法的困局
第二章 立法院的指导思想和定位
    第一节 西学分权思想的推演
    第二节 国民党与训政时期约法的调适
    第三节 立法院宪法地位的论争
第三章 立法院的人员构成和立法活动
    第一节 《立法院组织法》与立法院制度设计
    第二节 立法委员众生相
    第三节 立法院的立法活动
    第四节 立法院的运作特质
第四章 立法院的中西法律文化聚焦——以新《刑法修正案》为例
    第一节 新《刑法修正案》的修法背景
    第二节 立法院刑事修法的实践与问题
    第三节 立法院法律移植思维的本土化转型
第五章 立法院的社会本位立法导向——以劳工法为例
    第一节 立法院对于“民生主义”的理解
    第二节 立法院《工会法》《工厂法》起草经过
    第三节 立法院劳工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四节 社会本位在立法院劳动立法上的取舍
第六章 立法院立法活动的历史省思
    第一节 立法院的总体特征与观感
    第二节 立法院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立法院立法活动的反思与启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曼涅托《埃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曼涅托的生平、着作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曼涅托的生平
    第二节 曼涅托的着作
    第三节 曼涅托写作的时代背景
    小结
第二章 《埃及史》的史源
    第一节 古代文献中所见的《埃及史》史源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王表
    第三节 古代希腊的着史传统
    小结
第三章 《埃及史》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节 《埃及史》内容与王朝划分
    第二节 《埃及史》的王表与年代学
    第三节 《埃及史》的历史叙述
    小结
第四章 《埃及史》的“希腊化”倾向
    第一节 《埃及史》与古希腊传统史学
    第二节 《埃及史》所记“对照性人物与同时性事件”
    第三节 《埃及史》体现出的希腊化时代立场与思想观念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1.4.1 可能遇到的困难
        1.4.2 解决措施
    1.5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1.5.1 论文结构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2.1.1 研究对象
        2.1.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2.2 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2.2.1 场域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3.1 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
        3.1.1 商业报刊的发展
        3.1.2 专职记者的出现
        3.1.3 职业团体的组建
        3.1.4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3.1.5 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
    3.2 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职业化
        3.2.1 职业的概念与职业化
        3.2.2 新闻职业的特性
第4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
    4.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1.1 “认同”的概念
        4.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4.1.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2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4.2.1 职业认同危机的界定
        4.2.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症候
第5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与影响
    5.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
        5.1.1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5.1.2 专业技术更新迭代
        5.1.3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
        5.1.4 经济压力难以纾解
    5.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影响
        5.2.1 新闻品质下降
        5.2.2 职业失范频发
        5.2.3 “离职潮”时现
第6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研究与量表开发
    6.1 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6.2 预备性研究
        6.2.1 深度访谈法
        6.2.2 扎根理论
    6.3 实证检验
        6.3.1 被试及样本特征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7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7.1.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作用效应
        7.1.3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7.2 变量的测量
        7.2.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测量
        7.2.2 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测量
        7.2.3 离职意愿的测量
        7.2.4 控制变量的设置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8.1 数据分析
        8.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
        8.1.2 人口学变量和媒体变量的影响
    8.2 研究假设检验
        8.2.1 相关分析
        8.2.2 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8.3 管理建议
        8.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8.3.2 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8.3.3 实施差异化管理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期刊论文
    二、中文着作(含译作)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二、对专家的访谈
    附录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
    附录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附录4 工作压力量表
    附录5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6 离职意愿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一个知识分子的两个21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教师岗位胜任力研究 ——以L县为例[D]. 程莲雪. 西南大学, 2021
  • [2]滞重的跋涉 ——李洱的知识分子书写研究[D]. 董若楠.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一位民办中学校长教育信念的个案研究[D]. 钟美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朝鲜与中华》韩中翻译实践报告[D]. 杨明轩. 山东大学, 2020(10)
  • [5]《世界画报》中的都市“侧影” ——1928-1937《世界画报》的北平十年[D]. 任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6]言文一致与日本的近代化[D]. 刘思宇.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研究(1928-1946)[D]. 丁天立. 南京大学, 2020(08)
  • [8]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9]曼涅托《埃及史》研究[D]. 史湘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D]. 张兰.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两个21年的知识分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