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相关性研究

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相关性研究

一、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英,高远,林梦婷,黄小燕,林平[1](2021)在《乳腺增生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现状》文中提出查阅近10年来关于乳腺增生病机和辨证分型相关的文献,发现病因为肾气不足、后天劳损、情志、饮食、劳倦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郁脾虚、肝肾亏虚、冲任失调为主;标实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辨证分型以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和冲任失调为主。现代医学认为发病机制是黄体期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升高,持续刺激乳腺腺体和导管,引起乳腺组织增生和复旧不全。证型在发病年龄、病程、影像表现、性激素水平、体质、疼痛性质、经产史等方面具有相关性,有一定的癌变可能,有必要研究其病机与证型的相关因素,为治疗提供方案。

任宝凤[2](2019)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文中指出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中药网络药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并预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通路及潜在药物作用靶点。方法:1.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2.利用 ECTM(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的“中药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图。结果:1.符合条件的565首治疗乳腺增生方剂中的中药的四气分布的前三位是寒、温、平,五味分布前三位是苦、辛、甘,归经分布的前三位是肝、脾、心。在使用频次方面,其中有23味中药使用频次高于100,前十位分别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夏枯草、茯苓、浙贝母、青皮、甘草。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演化出包含7味中药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核心组合(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2.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为通过其所含的胆碱(choline)、谷甾醇(sitosterol,B-sitosterol)、香兰素(Vanil l in)和豆甾醇(Stigmast erol,C29 H48 0)主要作用于AR与SLC22 A1靶点,影响神经递质清除、细胞跨膜运输及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释放和核受体转录途径、细胞内受体的酰基化及Hsp90伴侣复合体对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调节来发挥对乳腺疾病的积极治疗作用。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要通过性味苦寒、辛温、甘平的疏肝健脾中药来治疗本病,核心组合包含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7味中药。主要作用靶点为雄激素受体(AR)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SLC22A1)。

钱梦[3](2018)在《肝郁证雌性大鼠乳腺的癌前基因表达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与癌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肝郁证是乳腺增生性疾病重要的中医证型之一。临床和实验显示,疏肝解郁方-柴胡疏肝散防治乳腺增生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本文提出肝郁、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变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的关联的推测,拟在束缚肝郁证雌鼠模型复制的基础上,观察该模型大鼠性腺轴以及乳腺的变化,在分子层面上探查了其乳腺增生及其相关癌前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基于方证相关原理,观察了因证治方柴胡疏肝散对该模型雌鼠肝郁证候和性腺轴的影响及对乳腺增生的防治作用机制。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围绕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防治和乳腺增生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实验研究探查了束缚肝郁模型雌鼠中医证候、乳腺增生及其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及柴胡疏肝散的相关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模型组(以下简称模型组)、柴胡疏肝散大剂量组(柴大组)、柴胡疏肝散小剂量组(柴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按慢性束缚应激法连续造模4周。造模第2周末,柴大组和柴小组分别按相当于药材1.24g/kg、0.31g/kg的剂量(相当于成人用量的2倍和0.5倍)给予柴胡疏肝散灌胃,每日1次,连续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于造模第27天制备各组大鼠阴道涂片观察动情周期情况,选择动情前期/动情间期(实验第28-30d)进行麻醉处杀,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和血浆;低温下取下丘脑和乳腺组织,待测。观测指标:(1)肝郁证相关外观行为指标:1)造模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每周外观行为和体重的变化,于2周末和4周末做糖水偏嗜试验,4周末做旷场试验;2)肝郁证相关实验室指标: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肾上腺酮(CORT)、血浆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2)性激素及其调节轴指标: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孕酮(P)、睾酮(T)、雌二醇(E2);(3)乳腺器官:乳腺病理组织学观察;(4)癌前基因指标:血清三叶因子1(TFF1)、三叶因子3(TFF3),乳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存活素(Survivin);(5)PRL介导的信号通路相关指标:泌乳素受体(PRLR)、AKT、BAD、Bcl-2、MDM2、P53。数据处理:所得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检验后,多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Newman Keuls Test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 20.0 for windows软件统计处理。所有图表均用GraphPad Prism 7软件制作。结果:(1)肝郁证相关指标:1)一般外观行为学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第2周~第4周各组行为评分明显升高(p<0.01),体重明显降低(p<0.01);第2周糖水偏嗜度明显升高(p<0.01),第4周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p<0.01);第4周旷场试验中央区停留时间、爬格数、爬格里程数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第3~4周各组行为评分明显降低(p<0.01),第4周体重明显增加(p<0.01);柴大组大鼠第4周糖水偏嗜度明显升高(p<0.01),旷场试验中央区停留时间、爬格数、爬格里程数明显升高(p<0.01);柴小组大鼠上述指标未见明显变化。2)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CRH、血中ACTH、CORT、E表达明显升高(p<0.01 或p<0.05)、血中 5-HT、NE、DA 含量明显降低(p<0.01 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下丘脑CRH、血中ACTH和CORT表达明显降低(p<0.01或p<0.05)、血中5-HT、NE含量明显升高(p<0.01或p<0.05),柴小组大鼠血中CORT表达降低(p<0.05),NE、D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柴大组比较,柴小组大鼠下丘脑CRH、血中DA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血中5-HT明显降低(p<0.01)。(2)性激素及其调节激素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GnRH、血清FSH、LH、PRL、T、E2、P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下丘脑GnRH,血清LH、PRL、T、P表达明显降低(p<0.01或p<0.05),柴小组血清LH、PRL、T、E2表达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柴大组比较,柴小组下丘脑GnRH表达明显升高(p<0.01);E2/P的比值在四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乳腺器官的变化:镜下观察到正常组大鼠乳腺腺泡形状规则,腺导管管腔无扩张,腺泡和导管内无分泌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腺腺泡形状不规则,腺导管管腔扩张,腺泡和导管内分泌物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乳腺腺泡形状见规则,但仍伴有不规则腺泡,腺泡和导管内分泌物见少,柴小组大鼠乳腺腺泡见规则,以不规则腺泡居多。(4)乳腺癌前基因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腺Survivin和TIMP-2表达明显升高(p<0.01)、血清TFF1、TFF3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大鼠乳腺Survivin和TIMP-2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柴小组TIMP-2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柴大组比较,柴小组大鼠乳腺Survivin表达明显升高(p<0.01)。(5)PRL介导的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腺PRLR、AKT、BAD、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MDM2和P53未见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柴大组和柴小组大鼠乳腺PRLR、AKT、BAD表达明显降低(p<0.01),柴小组Bcl-2表达降低(p<0.05)。与柴大组比较,柴小组Bcl-2表达降低(p<0.05)。结论:慢性束缚法复制的肝郁证模型雌性大鼠呈现中医证候相关的外观行为和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并伴有性腺轴功能的亢进、乳腺病理增生;乳腺组织伴有相关癌前基因表达及其PRL相关信号通路的异常,提示肝郁证乳腺增生可能存在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柴胡疏肝散不仅对肝郁证雌性大鼠的中医证候和实验室指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而且对模型大鼠的性腺轴异常和乳腺增生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在改善模型大鼠乳腺增生和降低血清PRL的同时,调节模型大鼠乳腺促癌/抑癌基因的表达,涉及对PRL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研究结果为中医“肝郁证—血清PRL↑—乳腺增生—相关癌基因异常表达—柴胡疏肝散调节作用”的推测提供了 一定的生物学证据。该研究为认识中医“肝郁”与女性乳腺增生性疾病关联和中医辨证论治“未病防变”的科学内涵提供了现代病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为柴胡疏肝散防治乳腺癌的效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张丽霞[4](2017)在《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候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术后及化疗后中医证候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合客观的量化指标以探讨乳腺癌中医辨证的微观实质,为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及判断预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随机以及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方式,观察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中医门诊部和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五邑中医院肿瘤科门诊就诊的I-III期乳腺癌术后患者,共110例。观察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中医症状、病理结果、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p53、E-cadherin)等。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乳腺癌的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分子分型及其它分子标志物与中医证型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Log-rank检验等统计方法。结果:纳入研究的11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为50.64±11.31岁,415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占35.45%。病理类型中浸润性导管癌99例,最为多见(90.0%)。乳腺癌术后证型中肝郁气滞证最常见,68例,占61.8%;脾虚痰湿证21例,气虚血瘀证12例,气血两虚证9例。乳腺癌患者的年龄与术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与术后中医辨证分型无相关性(P>0.05);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与术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乳腺癌的临床分期与术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之间有关联性(P<0.05);p53与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E-cadherin与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乳腺癌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与分子分型之间有关联性(P<0.05);p53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E-cadherin与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对本课题纳入的11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追踪,期间有2例复发,11例出现转移,无死亡病例。乳腺癌术后化疗后的4个中医证型的复发转移率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乳腺癌术后化疗后4个中医证型的无瘤生存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4种分子分型的复发转移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4种分子分型的无瘤生存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表达的p53与复发转移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表达的p53与无瘤生存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表达的E-cadherin与复发转移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表达的E-cadherin的无瘤生存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分子分型、p53的表达、E-cadherin的表达与术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与中医的证型之间无相关性。分子分型、p53的表达、E-cadherin的表达与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预后方面,乳腺癌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分子分型、p53的表达、E-cadherin的表达与复发转移率、5年无瘤生存率存在相关性。

张海霞[5](2017)在《乳腺增生病月经期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乳腺增生病患者月经期前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的主次症,进而为本病“中医药周期疗法”制定可行性的治疗原则,以期为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病提供借鉴。方法:观察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乳腺增生病的193例患者,并且记录所有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时间、地址、文化程度、职业、婚况、既往史、家族史、月经史、生育史、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信息。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患者症状及舌苔脉象进行频数统计,去掉<10%的变量,选择≥10%的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乳腺增生病患者月经期前后的中医证型。并且由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中医临床专家进行辨证分型。对各证候的症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每种证候可以提取出的主成分。依据聚类结果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分别对月经期前后的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辨证,并分析各证候的分布情况。结果:1.四诊信息的频数频率分析结果显示:乳腺增生病患者月经期前频数≥10%的症状共有48个,分别为:胸胁作胀或疼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口淡、口黏腻、胸闷、善太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泛酸、腹胀、腰膝酸软、嗳气呃逆、耳鸣、畏寒肢冷、头晕目眩、体倦乏力、神疲懒言、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咽喉犹如梅气堵塞、大便溏薄、大便干燥、大便不爽、小便黄、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面色萎黄、面色白、面色暗、月经颜色、痛经、月经质、舌质淡、舌质淡胖、舌质紫暗、舌质淡红、舌质暗红、舌边有瘀、舌苔薄白、舌苔白、舌苔少、舌苔白腻、脉弦、脉细、脉滑、脉涩;月经期后频数≥10%的症状共有40个,分别为:胸胁作胀或疼痛、乳房疼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口黏腻、胸闷、善太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泛酸、腹胀、腰膝酸软、嗳气呃逆、耳鸣、畏寒肢冷、头晕目眩、体倦乏力、神疲懒言、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咽喉犹如梅气堵塞、大便溏薄、大便干燥、小便黄、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面色萎黄、面色白、月经质、舌质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苔白、舌苔少、舌苔白腻、脉弦、脉沉、脉细、脉涩。2.聚类分析结果:193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后月经期前聚为四类,分别为:肝郁痰凝证、脾虚湿盛证、阴虚热盛证、肾阳虚衰证;月经期后聚为三类,分别为:肝郁脾虚证、冲任失调证、阴虚热盛证。3.主成分分析结果:月经期前肝郁痰凝证主成分1为:胸胁作胀或疼痛、胸闷,主成分2为:精神抑郁,主成分3为:咽喉犹如梅气堵塞。脾虚湿盛证主成分为:口黏腻、泛酸、腹胀、面色萎黄。阴虚热盛证主成分1为:口咽干燥、潮热盗汗、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苔少,主成分2为:五心烦热。肾阳虚衰证主成分1为:耳鸣、神疲懒言、夜尿频多,主成分2为:腰膝酸软。月经期后肝郁脾虚证主成分1为:泛酸、腹胀、夜尿频多,主成分2为:精神抑郁、咽喉犹如梅气堵塞,主成分3为:胸闷。冲任失调证主成分1为:腰膝酸软、神疲懒言,主成分2为:耳鸣,主成分3为:乳房疼痛。阴虚热盛证主成分1为:烦躁易怒、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苔少,主成分2为:脉沉。4.乳腺增生病患者月经期前后各证型分布情况:月经期前肝郁痰凝证患者最多共78例(40.4%),其次为脾虚湿盛证46例(23.8%),阴虚热盛证35例(18.1%),肾阳虚衰证34例(17.6%);月经期后冲任失调证患者最多共97例(50.3%),其次为阴虚热盛证53例(27.5%),肝郁脾虚证43例(22.3%)。结论:1.乳腺增生病患者月经期前后的症状可出现差异,从而可归入不同的证型。2.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对各证型提取主成分,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3.根据乳腺增生病患者在月经期前后不同的证型表现及周期性变化,现代中医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经前着重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月经期后可着重补肾养血。4.应用临床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对目前正在使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数理验证,可以建立比较科学的、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辨证分型模型。

陈慧明[6](2014)在《穴位贴敷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HMG)属祖国医学“乳癖”范畴,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以周期性乳房胀痛,乳房肿块为临床特点,常有烦躁、易怒、焦虑等情绪体验,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肝脾肾三经和冲任两脉与乳房关系最密切,肝郁脾虚是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基本病机。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通过中药对穴位的敏感性和刺激作用以及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着的疗效。乳腺增生病治疗周期长,患者难于坚持服药,因此,该疗法在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①通过观察穴位贴敷法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讨穴位贴敷法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优势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②采用亚健康状态自评量表(SRSHS)进行测试,以探讨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评价穴位贴敷法对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的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门诊及针灸门诊选取63例符合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治疗组33例和针刺加电针对照组30例。穴位贴敷治疗组选取气海、天枢、肩井、期门、关元、足三里、膻中、太冲穴等外敷“穴位贴敷药”,每周三次,每次贴敷6~8个小时。针刺加电针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每周三次,每次针刺加电针持续30分钟。两组均以28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1疗程、2疗程和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乳痛肿块总积分、肝郁脾虚症状总积分、亚健康状态得分和程度分级。所有观察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亚健康状态得分与同龄健康女性比较,均见到显着性统计学差别(均为P<0.001);两组患者的亚健康状态得分均高于同龄健康女性。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与亚健康状态得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乳痛肿块总积分和症状总积分与亚健康状态之间均呈显着性正相关(均为P<0.001)。③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和治疗结束后三个月,四次重复测量的结果显示,两组症状总积分与亚健康状态得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均呈现好的发展趋势,症状总积分和亚健康状态得分明显下降。但是,治疗组症状总积分和亚健康状态得分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时,治疗组对乳痛肿块的近期疗效较好,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6.7%,两组见到显着性统计学差别(P<0.01),亚健康状态亚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①穴位贴敷法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具有“身心同治”的临床疗效,且毒副作用小,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一种有效方法。②乳痛、肿块症状越明显、肝郁脾虚证的负性情绪状态就越严重,进而引起亚健康状态程度升高。亚健康状态与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

李晓红,杨力强[7](2013)在《肝郁脾虚证本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证本质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主体方向,也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医证本质的含义是指引起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候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在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群[1]。如肝郁脾虚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是临床上的常见证型,涉及许多疾病。30多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对肝郁脾虚证本质进行了多系统、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研

赵迎春[8](2012)在《影像学在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高频钼靶摄影检查在乳腺增生病治疗前、后的特点,考察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钼靶摄影反映病变的可信度和变异度,与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建立客观化中医辨证标准及疗效评价方法,为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规范化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门诊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患者180例,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冲任失调三型,采用随机双盲法,设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开郁散结颗粒,治疗前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高频钼靶摄影检查,分析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变化规律和高频钼靶摄影图像的变化。结果:1、综合疗效:各证型治疗组、对照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超声特征:(1)超声声像图分型:痰瘀互结型集中在II型,占70.56%。(2)腺体厚度:治疗前、后各证型间腺体厚度均有差异(x2=1.347,p=0.047;x2=1.743,p=0.040),且脾虚湿盛型>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3)肿块:46.11%可探及肿块,且92.77%肿块直径在1cm以下。各证型间肿块最大径有显着差异(P<0.01),肝郁气滞组<脾虚湿盛组<冲任失调组。(4)血流:各证型间血流分布无差异(P>0.05),且治疗前后血流信号无明显改变(均为I级)。3、超声疗效评价:(1)超声声像图分型:治疗组用药后I型比例增高, II, III型比例减少。(2)腺体厚度:治疗后各证型治疗组腺体厚度减小(P<0.05),对照组肝郁气滞型腺体厚度减小;腺体厚度差值随显效、有效、无效的变化顺序呈递减趋势。(3)肿块最大径:治疗后各证型治疗组肿块最大径减小(P<0.05)。(4)超声影像学评分:各证型在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0.01)且降低随无效→有效→显效递增。(5)治疗前后腺体厚度、肿块最大径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0.01)。4、高频钼靶摄影特征:(1)X线分型:以多量腺体型和致密型居多,治疗组少量腺体型和致密型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均P<0.05)。(2)BI-RADS分级:肝郁气滞型以Ⅱ级为主,脾虚湿盛型、冲任失调型以Ⅲ级为主。治疗前后的变化有显着差异(P<0.05)。(3)治疗组肿块密度分布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开郁散结颗粒对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方面安全有效。2、彩色超声显示腺体结构特征,痰瘀互结乳腺增生声像图表现有其共性但同时腺体厚度、肿块最大径间的差异可体现不同兼证间的客观影像学差异,提示临床需辨证施治;通过肿块最大径、声像图分型比例变化趋势及腺体厚度、影像学评分变化程度可判定疗效。3、乳腺增生程度在高频钼靶摄影分型及分级中可得到相对应的体现,高频钼靶摄影分型及分级结果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通过钼靶分型、分级及肿块密度变化程度可判定疗效。

刘其禹[9](2011)在《弹性成像在乳腺增生瘤变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乳腺增生瘤变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表现及弹力指数,旨在寻找彩色多普勒各参数、弹力指数、乳腺增生病辩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乳腺增生瘤变的诊断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采集166例患者一般信息,并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筛查出瘤变患者81人,依据影像学特点将肿块分为低回声区、低回声、无回声、等回声,建立腺体厚度、腺体结构、血流动力学、肿块弹性指数相关数据,对手术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增生瘤变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增生瘤变患者中低回声35(46.7%)低回声区18(24.0%)无回声21(28.0%)等回声1(1.3%),弹力成像在中低回声评分以2分为主,而低回声区、无回声以1分多见,在腺体结构上,Ⅰ型与Ⅲ型的弹力指数分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而在CDFI的统计中,0~Ⅲ级血流与弹力指数无明显相关,有IV级血流的肿块,血流越丰富,弹力指数越大;从病理上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弹力指数分布多≥2分,而单纯上皮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弹力指数多以1分为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弹力指数的差异能反映出乳腺增生瘤变肿块性质的不同,可丰富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参考依据,可作为乳腺增生病瘤变辨证诊断的延伸。

郭琪[10](2010)在《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医乳癖诊疗指南制定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对中医乳癖的辨证分型及各证型的诊断标准进行专家调研分析,并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检验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以及通过病例采集分析影响乳癖发病的各个因素,最终初步建立中医乳癖的辨证分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乳癖中医诊断的行业标准及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在进行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乳癖中医症候信息,运用德尔菲(Delphi)法,设计两轮专家问卷,向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乳腺病专家开展问卷调查。咨询问卷包括中医乳癖各型症候条目的咨询,请专家对证候分布是否合理作出同意与否的判断,再根据证型诊断的需要,对症候条目的地位进行判断。在第一轮咨询表回收后,由院内课题专家小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修订第一轮的专家咨询问卷,形成第二轮的专家咨询问卷。再向来自全国的“中医外科诊疗指南编写”成员进行第二轮的专家咨询调研。咨询表回收后,院内专家小组对第二轮咨询结果进行统计。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可靠性分析、多指标相关性等统计方法,观测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及问卷信度指标,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整理,初步建立乳癖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在德尔菲法两轮专家问卷的出结论的基础上,制作临床调查问卷,经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乳癖患者病例及健康女性基本情况,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指标相关性、多元逻辑回归、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统计,总结临床乳癖患者集中证候分布,及各个证型对应的症状,体征,以验证专家调查问卷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运用统计学分析乳癖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共23名,问卷收回22份,咨询表回收率为95.65%,专家积极系数为95.65%,符合纳入条件的22名专家,其中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乳腺病专家19名,中医妇科专家3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有22名占100%,从事专业时间10年或以上者共21人,占95.45%。第二轮选取《中医外科诊疗指南》编写委员专家中的20名中医外科专家,改善了第一轮选取的专家地域限制的不足,第二轮专家咨询咨询表回收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参与完成第二轮专家均为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从事专业时间最长45年,平均23.65士6.92年,提示专家在本专业领域有较好的代表性及较高的权威性,较高的满足的德尔菲法对专家的要求,提高了第二轮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各个辨证分型的调查,平均变异系数(0.306)较第一轮的平均变异系数(1.2796)明显降低,表明专家一致性较高,各个证型条目的平均变异系数(0.29386)较第一轮的各个条目平均变异系数(0.775)有明显改善,说明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专家内部意见一致性较高。第二轮专家调查的内部一致性指标信度平均值(0.7892)为高信度,较第一轮平均信度值(0.6468)明显增高,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强,调查科学、可信,因此可以结束专家咨询。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证型条目的满分比、权重系数、等级和,等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个证型的主症及次症组成,初步建立乳癖辨证的诊断标准。在德尔菲法两轮专家问卷的出结论的基础上,制作调查问卷,经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256例,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指标相关性、多元逻辑回归、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统计,以验证专家调查问卷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根据病例收集调查乳癖发病相关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饮食偏嗜、性格差异、家族史、体型、结婚年龄、生育年龄等方面),统计分析得出乳癖发病相关因素。[结论]通过运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中医乳癖辨证规范化的研究,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综合分析两方面调查结果,讨论出符合临床实际的乳癖辨证及乳癖发病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中医乳癖辨证的行业标准奠定基础。同时证明德尔菲(Delphi)法作为一种充分发挥专家智慧、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与临床流行病学相验证,提高了本课题关于乳癖辨证分型研究的临床实用性。

二、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增生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机研究现状
    1.1 病因研究
    1.2 病性和病位研究
    1.3 病机研究
        1.3.1 肝气郁结
        1.3.2 肝郁脾虚
        1.3.3 痰瘀凝结
        1.3.4 阳明胃热
        1.3.5 肾元亏损或冲任失调
    1.4 病机研究讨论
2 证型的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2.1 证型与年龄和病程的关系
    2.2 证型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
    2.3 证型与性激素及其受体的关系
    2.4 证型与体质关系
    2.5 证型与月经和生育史的关系
    2.6 证型与其它因素关系
    2.7 证型的相关因素讨论
3 结论和展望

(2)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分析软件、数据库
    2.2 处方来源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4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组方规律分析
    2.5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网络靶标预测
        2.5.1 乳腺增生核心方靶标数据收集
        2.5.2 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的构建
3. 结果
    3.1 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3.2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3.3 组方规律分析
    3.4 提取核心组方
    3.5 核心方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信息的收集
    3.6 构建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
    3.7 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关键靶点及通路(pathway)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3)肝郁证雌性大鼠乳腺的癌前基因表达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上篇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乳腺增生病的研究
        1.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认识
        2. 中医药防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3. 中医药防治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
        1. 乳腺增生的发病机制
        2.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3.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的研究
        4. 乳腺癌前病变的分子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肝郁证雌性大鼠乳腺的癌前基因表达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1 柴胡疏肝散对雌性肝郁证大鼠中医证候的影响
        2 柴胡疏肝散对雌性肝郁证大鼠性腺轴及其相关激素的影响
        3 雌性肝郁证大鼠乳腺组织的变化及柴胡疏肝散的作用
    讨论
        1 学术背景及设计思路
        2 雌性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复制
        3 雌性肝郁证大鼠性腺功能的变化
        4 雌性肝郁证大鼠乳腺组织的变化
        5 柴胡疏肝散对雌性肝郁证大鼠的防治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候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1.1 乳腺癌分子标志
    1.2 乳腺癌分子分型
2 乳腺癌的中医学认识
    2.1 乳腺癌的中医病名
    2.2 乳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乳腺癌的中医证型
    2.4 乳腺癌中医证型和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与诊断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收集情况及基本资料
    4.2 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相关性研究
    4.3 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4.4 乳腺癌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4.5 乳腺癌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与预后的关系
    4.6 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5 讨论
    5.1 乳腺癌术后中医辨证分型
    5.2 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与各影响因素
    5.3 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与相关基因表达
    5.4 乳腺癌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与相关基因表达
    5.5 乳腺癌术后化疗后中医证型与预后关系
    5.6 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关系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乳腺增生病月经期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研究
    1 乳腺增生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乳腺增生病的定义
        1.2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
        1.3 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2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学研究
        2.1 乳癖的定义
        2.2 乳癖的病因病机
        2.3 乳癖的中医治疗
    3“周期疗法”与乳腺增生病
        3.1“周期疗法”的中医理论依据
        3.2“周期疗法”的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3.3“周期疗法”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调查表制定
        1.6 数据采集及录入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乳腺增生病患者月经期前后症状聚类树状图
附录3 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穴位贴敷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
        一、乳腺增生病的概念及国内患病现状
        二、乳腺增生病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
        三、乳腺增生病的疼痛评估
        四、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概况
    第二节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
        一、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概念以及经络关系
        二、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
        三、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
        四、针灸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观察资料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脱落病例及其处理
        七、中止试验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意外及处理
        四、疗程
        五、观察项目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病例基线(治疗前)资料
        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亚健康状态得分的比较
        三、治疗结束后三个月随访观察结果
        四、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第四节 讨论
        一、穴位贴敷法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的机理探讨
        二、亚健康状态与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
        三、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肝郁脾虚证本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系统的研究
2 内分泌系统的研究
3 免疫系统的研究
4 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
5 消化系统的研究
6 结语

(8)影像学在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二、 诊断标准
        (一) 乳腺增生病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二) 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三) 乳腺增生病兼证分型标准
    三、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一) 入选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三) 剔除标准
        (四) 病例脱落(退出)标准
        (五) 脱落病例的处理
        (六) 研究病例的终止
    四、 研究方法
        (一) 研究药物说明
        (二) 对照措施
    五、 观察指标
        (一) 一般记录项目
        (二) 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性指标
        (三) 乳房疼痛评价
        (四) 乳房肿块评价
        (五) 彩色多普勒影像学检查评分方法
        (六) 乳腺增生病 B 超声像图分型标准
        (七) 高频钼靶摄影 BI-RADS 对乳腺腺体分型标准
        (八) 高频钼靶摄影 BI-RADS 分级
    六、 疗效判定
        (一) 综合疗效
        (二) 主要症状(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疗效
    七、 观测时点的规定
        (一) 随访对象
        (二) 观测指标
        (三) 观测时点
    八、 统计方法
    九、 研究结果
        (一) 试验病例入选情况
        (二) 患者一般信息比较
        (三) 各证型综合疗效评价
        (四) 超声评价
        (五) 钼靶 X 光片评价
讨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一)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理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三、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一) 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对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的认识
    四、 对痰瘀互结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组方分析
        (一) 痰瘀互结为乳腺增生病的共有病机
        (二) 组方分析
    五、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
        (一) 声像图分型比例
        (二) 腺体厚度
        (三) 肿块最大径
    六、 综合疗效
    七、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一) 腺体结构变化
        (二) 腺体厚度改变
        (三) 血流
        (四) 肿块最大径变化
    八、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钼靶 X 光片特征
        (一) 各证型乳腺 X 线分型比例
        (二) 各证型高频钼靶摄影 BI-RADS 分级比例
        (三) 各证型钼靶摄影肿块密度分布
    九、 钼靶摄影综合疗效评价
        (一) 治疗前后各证型乳腺 X 线分型比例变化
        (二) 治疗前后各证型高频钼靶摄影 BI-RADS 分级比例变化
        (三) 治疗前后各证型钼靶摄影肿块密度分布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弹性成像在乳腺增生瘤变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资料来源
        (二) 临床诊断标准
    二、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 信息采集
        (二) 检查仪器
        (三) 彩色多普勒检查方法
    四、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中医辨证分型规律
    二、乳腺多普勒弹力成像结果
讨论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一) 肝气郁结、痰瘀凝滞为发病之标
        (二) 肾气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
        (三) 中医近代医家认识的新观点
    二、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三、乳腺增生瘤变临床表现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四、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弹性指数相关性分析
        (一) 现代诊疗技术在中医乳腺增生病辨证中的研究概况
        (二) 超声弹力成像在乳腺增生瘤变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医乳癖诊疗指南制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中医治疗乳癖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3 乳癖中医症候规范化研究的现状
    4 德尔菲法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前言
第一部分 德尔菲法对中医乳癖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第一轮专家咨询
        2.2 第二轮专家咨询
    3 小结
第二部分 乳癖临床调查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统计结果
        2.2 乳癖影响因素临床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中医乳癖辨证分型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表二:中医乳癖辨证分型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表三:中医乳癖证候分类方法研究临床调查表
附四:中医乳癖诊疗指南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增生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现状[J]. 张伟英,高远,林梦婷,黄小燕,林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 [2]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D]. 任宝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肝郁证雌性大鼠乳腺的癌前基因表达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D]. 钱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候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张丽霞. 暨南大学, 2017(07)
  • [5]乳腺增生病月经期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研究[D]. 张海霞.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6]穴位贴敷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D]. 陈慧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肝郁脾虚证本质研究进展[J]. 李晓红,杨力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1)
  • [8]影像学在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中的应用[D]. 赵迎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4)
  • [9]弹性成像在乳腺增生瘤变诊断中的应用[D]. 刘其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医乳癖诊疗指南制定的研究[D]. 郭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