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建设相关问题探讨

城市森林建设相关问题探讨

一、城市森林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淑梅[1](2021)在《郑州城市森林景观肌理演化过程与调控路径》文中提出城市森林建设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城市空间与森林空间的协同增长和耦合共建,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国家级中心城市郑州市域为研究区域,以城乡森林资源现状为研究对象,依据程序性规划设计理论,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空间形态熵指数分析、斑块矩阵建模预测等技术,研究过去三十年间森林斑块和城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解析郑州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森林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肌”理和演化机制,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森林空间优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城市空间与森林空间的肌理演化和协同规律基于3S技术对研究区1992年至2018年的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分类,运用GIS、ENVI、MSPA等技术,定量分析了过去27年郑州森林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消长趋势、速度、空间转移规律的博弈与协同。城市空间中常住人口 27年间由570万增加到1014万,城市每平方公里由767人增加到1361人,不透水地面由4.74%增加到28.78%,森林面积变化剧烈,由1992年的41.88%降低至2000年的14.06%,随后到2018年恢复增长至32.42%。城市空间的扩张逐渐消耗了耕地与森林,形成了更密集的不透水地表、更连续的城市肌理。27年间城市森林形态结构和肌理发生较大变化,森林斑块密度指数从45.3%下降到24.4%,森林空间的核心斑块面积比例从24.43%下降到10.4%,边缘状林带面积比例从24.98%下降到11.45%,孤岛斑块面积比例从13.37%增加到33.33%,环道和桥接区的面积比例相继增加,森林空间结构经历了一个被逐渐分割或转化成更小碎片的过程,大多数核心斑块转化为了孤岛斑块和其他形状,景观结构更加复杂。曲线拟合分析表明,城市空间的变化与森林空间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强度和速度显着影响了森林资源的优势斑块和内部斑块。核心斑块的变化与城市扩展的强度有关,补丁斑块的变化与城市扩展的速度有关。过渡斑块和破碎斑块与城市功能区划、生态政策的实施有关。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根据斑块类型进行多层次的规划调控,引导城市森林资源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2)郑州城市森林资源本底以2018年3月高分2号卫星影像结合同时期的GoogleEarth历史影像,通过dARTMAP分类技术进行市域森林景观遥感调查,同时结合郑州市2016林地变更数据库和多次不同季候的实地野外调查为补充,在ArcMap下生成市域森林景观分布图和景观要素的空间属性数据。结果显示:郑州市域森林覆盖率37.96%,森林植被种类包括了植物181科,941属,2562种(另有198种亚种和变种),分为4个大类、21个亚类,主要以中龄木、幼龄木为主。森林植被主要林层结构分为复层型、双层型和单层型,“乔+草”的双层型约占样地总数的59.8%,“乔+灌+草”的复层型约占24.1%,乔木或草或灌的单层型占16.1%。研究区内单位面积植被的三维绿量自西南郊区向中心建成区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巩义和登封境内的嵩山周围植被叶面积指数较高。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为572.79*108元.a-1,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现象,生态价值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郑州西南部中山和低山区、黄河沿岸及南部自然植被资源丰富的区域,生态价值较低的区域集中在平原区的东北部建成区,其中固碳、气体调节、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价值水平较高。(3)森林空间协同城市空间发展的调控路径在对森林空间与城市空间肌理演化协同规律和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功能特征充分研究分析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林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依据需求导向、供给导向和复合导向的规划范式,借鉴国内外城市森林规划实践经验,提出了城市森林景观规划营建的实施路径:首先是以森林景观肌理和城市空间协同度调查为基础,通过评估优化,明确城市森林空间的整体结构与布局、局部形态与管控、以及重点区域建设任务。其次要将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指标为上限,确立开发强度、生态敏感性、生态重要性,划定森林空间的导控边界。第三从优化格局、调节过程、提升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城市森林景观物质空间的落地。最后借助生态政策、部门职责和公众参与等手段,实施保障机制。规划营建的理论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两条线索,三个层次即现状资源本底调查与规划发展趋势分析、森林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协同度分析与调控目标制定、确定结构模式与具体实施办法;两条线索即现状景观肌理和目标调控机制。(4)郑州城市森林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基于程序性和实质性相结合的规划理论,按照表征、过程、评估、变迁、影响以及决策六个理论导向模式的规划步骤,运用森林植被分类、景观制图、生态服务评价、景观结构转化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不同尺度下的城市森林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即主城区的圈层式结构模式(一带一圈、六楔、多园)和市域多节点辐射状外延的结构模式。主城区以优化生态空间利用、提升空间服务供给为目标,把黄河生态走廊作为规划重点,根据主城区地形地貌、地表温度、主导风向,规划了六片以改善城区环境气候为目标的楔形绿色综合体,结合现状路域森林景观形成氧源森林通风廊道,依托目前研究区现有的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城市公园,整合尽可能利用的城市森林景观,塑造城市森林空间形态;市域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为重点,分级分类对高质量森林斑块进行保护、恢复,作好生态空间规模总量的加减乘除。(5)郑州退化森林斑块的恢复与重建郑州森林总量自1992年起净损失率是9.46%,低于城市扩张指数。从2018年各类斑块的形态组成来看,除核心斑块外,其他各类斑块中约50%为新建(含转化)斑块,从而导致森林本体质量不高,森林生态功能较差等问题。参考7个不同时期森林水平结构特征,通过多尺度推移分类定位了核心斑块、内部斑块、优势斑块、过渡斑块、补丁斑块和矿区、废弃地等在变迁过程中丢失的区域,结合实地调研获取的现状生境特征,以及研究区现状森林植被结构类型,提出各类森林景观的典型种植模式,包含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为森林景观斑块恢复重建提供关键措施参考。

王成[2](2021)在《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范围与研究尺度》文中研究表明建设城市森林是我国推进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正经历着观念和路径的巨大转变,即建设思路更加强调生态系统观、建设实践更加强调科学绿化观、建设目标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涵盖范围和人为管理范围2种空间范围,科学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地块(群落)、城近郊区、市域行政区和城市群5个尺度。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城市森林建设管理和科学研究中尺度不匹配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刘新元[3](2021)在《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创建森林城市,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为人民添加生态福祉;为地方发展提供大量机遇和挑战,促进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森林城市的创建将提升中方县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内涵,推进中方县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能为发展重点决策提供支撑,为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推动中方县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新方向,为未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从解决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森林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对森林城市有了完整的认知。阐释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在森林文化学、森林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主要标准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取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整体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论述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为66.605 3分,27项指标中有17项指标属于“良好”范畴,中方县森林城市在综合评价等级中处于“良好”的等级。意味着中方县森林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维持较好,森林文化价值效益良好,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整体建设条件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文化科普场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休闲旅游场所较少、森林投入管理监测力度不足等问题。各项权重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为: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公众态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义务植树>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其他绿地>村庄绿化>树种配置>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保护>林产基地>科普活动>生态监测>科学规划>生境保育与森林经营>古树名木>森林认证>生态服务>组织领导>保障措施。(2)针对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结果与城市森林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中方”的理念,综合推进森林健康、经济与文化建设。以中方县城区城市森林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网和水系林网建设为主轴,以刺葡萄和油茶产业建设为动力,以森林旅游和森林文化建设为牵引,以百村千点森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山水林城,生态中方”的总目标,构建“一核一屏、二网二产、百村千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3)根据中方县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对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公园绿地面积、生态休闲旅游、树种配置、义务植树等指标内容进行重点专项规划。全面提升中方县的环境质量、经济水平和城市影响力。为中方县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也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

张恒[4](2021)在《城市森林结构与秋季城市鸟类栖息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是其生态功能实现的基础。而城市鸟类作为城市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物种。为优化城市森林结构,提高破碎化城市森林斑块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以城市鸟类为指示物种,选取合肥市一环及其附近区域内21处0.5-2.5hm2的样地,进行城市森林结构和秋季城市鸟类数据调查。结合Arc GIS软件与卫星影像图,量化城市森林树种组成、空间、基础设施、景观结构指标。以城市鸟类丰富度、多度、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为指示指标,参照狭义上城市森林的定义,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对符合定义的20处城市森林样地结构与鸟类栖息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研究结果显示:(1)21个样地实测乔木662株、灌木573株以及灌木绿篱214.5m2、草本地被46.3 m2,隶属51科76属90种。株数上应用最高的乔灌木依次是棕榈、桂花、香樟、女贞、栾树、紫薇、构树、石榴、海桐、雪松。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合肥城市森林乔木胸径有了明显增加,整体树高仍维持在中小乔木水平,大乔木规格林木稀缺,大胸径和树高的树种组成多为水杉、银杏、雪松、乌桕、香樟等。景观结构上,由临泉路、潜山路、望江路、铜陵路围合的合肥市外一环区域内城市森林斑块总面积约为432hm2,各样地d IIC值和d PC值都偏低,对区域整体景观连通性贡献小。(2)秋季样地鸟类调查中共记录到鸟类8目22科38种,占合肥市记录鸟种的10.08%,最大值保留法计1213只。区系上鸟类古北界种与东洋界种相互渗透,食性上食虫性鸟类与杂食性鸟类占比高达76%。按照优势种定义,白头鹎(19.37%)、灰喜鹊(12.04%)、树麻雀(11.38%)为城市鸟类优势种,皆为杂食性、集群性鸟类。20个城市森林样地鸟类组成相似度在0.381-0.857之间,均值在0.588,具有较高的相似性。(3)城市森林树种组成、空间、基础设施、景观结构对鸟类指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可以将影响鸟类丰富度的因素归为城市森林样地中所拥有的资源量和潜在可获取的资源、乔木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单位面积下城市森林所拥有的资源富集程度三个方面。对影响鸟类多度的因素可以归为城市森林内部景观结构特征的综合影响和城市森林结构外的因素,对鸟类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的影响则是除场地结构特征外,仍有外在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用逐步回归得到关于鸟类丰富度与鸟类多度的方程:a:Y(BR)=0.399*TR+0.005*TD+3.176*AR+0.755BR:鸟类丰富度(种);TR:乔木丰富度;TD:乔木密度(株/公顷)AR:场地面积(公顷)b:Y(BA)=30*AR-0.945*RER+73.26BA:鸟类多度(只);AR:场地面积(公顷);RER:道路围合率(%)

陈珊,万金红[5](2021)在《我国森林城市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脱节的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高度重视,提出要认真做好国家森林城市的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要重点关注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仅对公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更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和其他生态环境产品及公共服务建设的高度重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是牢固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城乡生态绿化体系建设,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理念的重要手段。积极推动我国森林城市建设不仅能响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号召,满足我国人民对优质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更有助于推动我国"美丽中国"建设。我国从2004年正式开始森林城市建设以来,不断探索,规范各种建设指标和监查审核体系。目前,我国森林城市评估指标逐渐趋于完善,森林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截止2019年11月我国已有194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但是,在实际建设中依旧存在规划不合理,监督系统不完善,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本文采用综述的方法,系统总结我国森林城市的管理现状、发展阶段和存在问题,并尝试从城市管理、建设城市规划、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森林城市建设的建议举措,以期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彭昭[6](2020)在《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灰色空间不断扩增,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对良好的绿色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向往与要求,建设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生态化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热潮。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实现生态化城市的关键,它对改善城市自然条件、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定程序,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投身于森林城市建设队伍中来。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背景,对鼎城区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建设现状并总结其森林城市建设的潜力;通过对比省级评价指标要求,得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以森林生态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现有的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5大体系28项指标内容,形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以及综合评价分值,分析总结出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并根据硬性指标与关键性指标来确定重点项目建设,以此进行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森林城市理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研究地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出其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建设潜力,包括市域森林覆盖率有待提高;城市绿地系统有待完善;森林网络连接度不够、树种结构单一且缺乏层次;特色林业产业有待提升;生态旅游及生态文化有待发展等5个方面。(2)通过对比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指标要求,结合鼎城区实际,得出森林城市建设28项指标中,已有11项达到指标要求,10项指标还有待建设,另有7项暂未达标。该7项指标也是鼎城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分别为:市域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休闲游憩绿地建设、村庄绿化、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休闲旅游。(3)依照现有的指标体系,构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体系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每项指标的权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得出系统层指标权重城市森林网络B1>城市森林健康B2>城市林业经济B3>城市生态文化B4>城市森林管理B5,权重值分别为:0.3801、0.2881、0.1712、0.1041、0.0565,其中城市森林网络指标最为重要,其次是城市森林健康指标,两者之和约占总体的67%。在28项指标层中共有7项权重值超过0.05,是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域森林覆盖率(0.1054)、林产基地(0.1052)、生物多样性保护(0.0991)、营造林面积(0.0933)、树种配置(0.0843)、森林保护(0.0569)、城镇绿化覆盖率(0.0521),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以及林产基地重要性最为突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定,得出总体综合评价分值为VB=3.8410,评价结果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即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而系统层中城市森林管理评价结果最好,属于Ⅰ级,其余四项评价结果均属于Ⅱ级。按照评分结果对各指标排序,从高到低为城市森林管理VB5=4.1840、城市生态文化VB4=3.8860、城市森林网络VB1=3.8730、城市林业经济VB3=3.8470、城市森林健康 VB,=3.7090。(4)鼎城区应在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尤其是城市森林网络建设最为重要。而在城市森林网络中市域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建设紧迫性越强,且目前鼎城区森林覆盖率暂未达标,后续规划中应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的网络建设,增强网络之间的连接度,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山体造林绿化、植被恢复也是努力建设的方向。(5)本文森林城市的规划紧扣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硬性指标和关键性指标,以此来确定重点建设内容。以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构建“一心二核、二屏三网、百村千点”的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并进行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管理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森林城市专项规划建设,以期为鼎城区森林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张媛飞[7](2020)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以长三角为例》文中提出

巩赫欣[8](2020)在《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森林项目是在城市环境中构建以高大乔木为主体、模仿自然群落结构、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的森林景观。项目建设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理念,重在改善城市生态,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憩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森林及其评价研究进展的总结,进而提出一套城市森林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案例的研究对该体系进行实践和验证。研究目的是为城市森林项目各项效益的发挥提供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结论,从而直观准确地衡量城市森林项目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为项目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评价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频度分析法以及数据的无量纲化法建立了城市森林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评价研究部分,通过森林资源价值评估规范等文献资料,对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替代工程法和价值工程理论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风险矩阵法和专家赋值法对项目风险控制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对各项评价数据标准化处理,将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得出项目的综合评价值以及评价等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实证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I级,项目建设水平非常好,同时在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分析,本研究可为城市森林工程项目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李承玺[9](2020)在《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温天数增加、高温日期提前等城市热环境问题对市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绿色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一直以来,城市林木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城市热环境有积极作用,而城市森林理念的引入,为风景园林学科应对城市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研究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森林、有效发挥其调节城市热环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择2005、2009、2015、2019年夏季,城市热岛现象突出、树冠长势完整的4期数据,研究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与演变,以及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布情况,从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和景观格局两个方面,研究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对于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土地覆盖类型分为5大类,不透水面斑块面积占全区面积72%左右,比重较大;其次是树冠覆盖斑块面积,占全区面积24%左右;水体、裸地及草地斑块面积占比较小,约占全区面积的3%,2005-2019年间总体呈现不透水面与树冠覆盖的动态转化过程。公园绿地树冠覆盖斑块具有多样化的斑块面积和形状,且斑块聚集程度较高,主要分布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行道树及防护绿地树冠覆盖斑块依托城市道路和河道形成绿色网络,但部分区域由于建设用地限制导致冠覆盖斑块连接性较差;附属绿地树冠覆盖斑块在全区分布相对均匀,但由于建设用地及道路分割形成一系列面积小、形状简单规整的斑块,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2)2005-2019年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热岛现象较为明显,中温斑块面积占比最大,其次是次高温斑块。空间上呈现中温斑块覆盖全区、次高温斑块聚集、特高温斑块与高温斑块点状分布态势。依据4期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可以发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热岛现象呈现略微缓解趋势。(3)首都功能核心区土地覆盖类型与城市热环境存在相关性:通过选取随机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呈负相关,当NDVI在0.25-0.45区间范围内降温作用较为明显,即植被覆盖度在25%-45%范围时,植被的降温效应明显;MNDWI在0.25-0.50范围内水体降温作用较为明显;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呈正相关关系,建筑及不透水面对城市地表温度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4)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城市森林规模及景观格局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当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面积在13-25ha、斑块周长在7-10km范围时,其调节热环境的效率最大。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形状指数与城市森林调节热环境能力呈现线性正相关。而在景观格局层面,当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率大于33%时,增加城市林木树冠覆盖面积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地表温度。平均地表温度与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率、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聚集度指数(AI)负相关,与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正相关,说明可以通过调整城市森林空间布局,即通过增加城市森林斑块间连通性、提高斑块间聚合程度等辅助手段达到降低城市地表温度的目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从(1)增加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率,优化城市森林斑块特征;(2)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3)加强城市乔灌木养护管理等三个方面提出基于城市热环境调节的城市森林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一定建议。

祖笑艳[10](2020)在《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快速的城镇化过程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也给居民带来了健康问题。当前国内针对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森林康养基地和社区花园两个方面,森林康养基地由于生态基底的建设需求多位于远郊,社区花园则存在环境、范围和活动类型的限制,两者的使用对于城市居民健康问题的缓解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城市双修、留白增绿、森林城市构建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研究针对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受到污染的大面积腾退用地,探讨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通过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进行场地修复,在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植入康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康养空间结构体系,实现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在尝试构建高生态效益城市森林的同时,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以健康服务为目的的绿色健康环境,突破以健康为目的的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北京市朝阳区横街子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对场地周边用地性质、交通、人群结构及需求、场地内部原有地形、植被、水系、道路、建构筑物等进行勘察。通过文献阅读,总结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同时结合康养环境的建设需求,从环境自身和人体健康需求两个方面实现物理环境的修复和设计,打造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植入康养活动体系,最终实现环境与人的共同健康。以期为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提供方法参考,科学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目标。

二、城市森林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森林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郑州城市森林景观肌理演化过程与调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提出
        1.1.2 当前城市森林营建所面临的问题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辨识
        1.2.1 城市森林概念的界定
        1.2.2 城市森林本体认知
    1.3 城市森林研究综述
        1.3.1 城市森林的提出与发展
        1.3.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问题的引出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本章小节
2 研究体系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郑州城市概况
        2.1.2 郑州城市空间与森林空间发展现状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5 本章小节
3 郑州城市森林景观肌理的演化过程
    3.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城市森林形态空间分析与计算
        3.1.3 城市森林景观破碎度变化计算
        3.1.4 森林景观结构建模预测
        3.1.5 城市扩张分析
    3.2 城市森林景观肌理的量化
        3.2.1 形态结构分析与统计
        3.2.2 森林斑块密度
    3.3 森林景观空间形态的动态变化过程
        3.3.1 形态结构的变化和转化关系
        3.3.2 重要森林斑块转化分析
    3.4 森林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3.4.1 城市扩张指数分析
        3.4.2 城市蔓延与森林形态结构关系
    3.5 城市空间各生态要素的结构关系
    3.6 城市森林景观肌理的演化对社会要素的响应
        3.6.1 政府的决策和规划引导
        3.6.2 城市功能区划对森林发展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郑州城市森林景观结构与评估
    4.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地调查法
        4.1.3 森林总量与布局分析方法
        4.1.4 森林植被指标计算方法
        4.1.5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4.1.6 森林空间供需评估方法
    4.2 森林景观组分与结构现状
        4.2.1 森林总量
        4.2.2 林种分布
        4.2.3 林龄结构
        4.2.4 自然林现状
    4.3 城市森林植被结构合理性分析
        4.3.1 林层结构特征分析
        4.3.2 群落类型分析
        4.3.3 主要类型物种组成分析
        4.3.4 物种多样性分析
        4.3.5 主要类型植物频度分析
        4.3.6 不同类型植株生长指标分析
    4.4 森林景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4.5 城市森林景观使用情况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森林景观规划营建框架构建
    5.1 规划范式
        5.1.1 需求导向
        5.1.2 供给导向
        5.1.3 复合导向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国外经验借鉴
        5.2.2 国内实践思考
    5.3 规划营建应对思路
        5.3.1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趋势
        5.3.2 科学识别城市森林生态区
        5.3.3 统筹调适功能型生态网络
        5.3.4 功能控制区的提升增质
    5.4 规划营建理论框架
    5.5 本章小结
6 郑州城市森林景观响应城市发展目标的调控路径
    6.1 郑州城市森林景观调控理论框架
        6.1.1 理论基础
        6.1.2 关键内容
    6.2 郑州城市森林景观调控目标制定
        6.2.1 调控尺度与对象
        6.2.2 调控原则与约束指标
        6.2.3 调控需求分析
        6.2.4 现状结构与发展模式
    6.3 郑州城市森林景观调控实施路径
        6.3.1 导控边界划定
        6.3.2 结构调控
        6.3.3 功能提升
        6.3.4 保障机制
    6.4 郑州城市森林景观典型种植模式规划
        6.4.1 树种选择
        6.4.2 典型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相关学术研究情况
致谢
附录

(2)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范围与研究尺度(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生态建设方向及其对城市森林的要求
    1) 城市生态建设思路更加强调生态系统观。
    2) 城市生态建设实践更加强调科学绿化观。
    3) 城市生态建设目标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观。
2 城市森林建设范围和研究尺度
    2.1 城市森林建设管理的2种范围
    2.2 城市森林科学研究的5个尺度
        1) 个体尺度。
        2) 地块(群落)尺度。
        3) 城近郊区尺度。
        4) 城市行政区尺度。
        5) 城市群尺度。
3 城市森林建设管理和科学研究中尺度不匹配带来的问题
    1) 城市绿化的小尺度管理建设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碎片化。
    2) 城市绿化的小尺度规划建设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成分同质化。
    3) 城市生态的小尺度科学研究缺乏代表性而导致研究成果局地化。
    4) 城市生态的大尺度科学研究缺乏落地性而导致研究成果无用化。
4 结语

(3)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城市相关概念
        2.1.1 城市林业
        2.1.2 生态城市
        2.1.3 园林城市
        2.1.4 森林康养
        2.1.5 生物多样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森林文化学
        2.2.2 森林生态学
        2.2.3 生态经济学
3 中方县城市概况
    3.1 城市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2 生态环境概况
        3.2.1 环境质量情况
        3.2.2 自然资源情况
    3.3 森林资源现状
        3.3.1 林地资源
        3.3.2 野生动植物资源
4 中方县创建森林城市评价分析
    4.1 评定指标体系
    4.2 灰色关联分析指标权重
        4.2.1 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矩阵
        4.2.2 灰色关联改良计算权重
    4.3 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4.3.1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
        4.3.2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情况分析
        4.4.2 指标情况分析
5 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目标
        5.2.1 总体目标
        5.2.2 分期目标
    5.3 规划布局
6 重点工程专项规划
    6.1 城市森林网络工程
        6.1.1 绿色廊道
        6.1.2 绿色城镇
        6.1.3 美丽乡村
        6.1.4 郊野公园
        6.1.5 绿色屏障
    6.2 城市森林健康工程
        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6.2.2 树种配置
        6.2.3 森林保护
    6.3 城市林业经济工程
        6.3.1 生态休闲旅游
        6.3.2 林产基地
        6.3.3 森林认证
    6.4 城市生态文化工程
        6.4.1 文化科普场所
        6.4.2 生态标识
        6.4.3 生态文化宣传
        6.4.4 义务植树
        6.4.5 科普教育活动
    6.5 城市森林管理工程
        6.5.1 支撑体系
        6.5.2 保障措施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专家咨询表
附录B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打分表
附录C 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主要动植物
致谢

(4)城市森林结构与秋季城市鸟类栖息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解析
        1.1.1 城市森林
        1.1.2 城市森林结构
        1.1.3 城市生物多样性
        1.1.4 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学
        1.1.5 鸟类生态学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城市鸟类与城市森林关系概述
        1.2.2 国内外城市森林结构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城市鸟类研究进展
        1.2.4 小结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城市发展建设诉求
        2.1.2 多学科生态理念实践诉求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框架
3 研究区概况、范围及研究方法
    3.1 合肥市整体概况
        3.1.1 区位及面积人口
        3.1.2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
        3.1.3 植被组成、城市绿化及合肥城市森林研究状况
    3.2 合肥市鸟类资源分布状况
    3.3 研究范围及样地选择
    3.4 研究方法
        3.4.1 数据调查获取
        3.4.2 数据及相关指标分析方法
4 城市森林结构特征与城市鸟类群落特征分析
    4.1 城市森林结构特征分析
        4.1.1 树种组成结构特征分析
        4.1.2 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4.1.3 基础服务设施结构特征分析
        4.1.4 景观结构特征分析
    4.2 城市鸟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4.2.1 整体鸟类群落组成特征
        4.2.2 各样地鸟类群落组成及相似度分析
5 城市森林结构与城市鸟类关系分析
    5.1 城市森林场地特征与城市鸟类的关系
    5.2 城市森林结构与城市鸟类间的简单相关性分析
        5.2.1 城市森林结构与鸟类丰富度间的相关性
        5.2.2 城市森林结构与鸟类多度间的相关性
        5.2.3 城市森林结构与鸟类多样性间的相关性
        5.2.4 城市森林结构与鸟类均匀度间的相关性
    5.3 城市森林结构与城市鸟类栖息关系回归分析
        5.3.1 城市森林结构与鸟类丰富度间的回归分析
        5.3.2 城市森林结构与鸟类多度间的回归分析
        5.3.3 城市森林结构与鸟类多样性、均匀度间的回归分析
    5.4 城市森林样地鸟类栖息影响因素及栖息活动特点
        5.4.1 影响城市森林鸟类栖息的因素
        5.4.2 城市森林鸟类栖息特点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6.1.1 主要研究结论
        6.1.2 对城市森林建设的建议
    6.2 论文创新点
    6.3 存在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样地植物统计名录表
附录 B 样地鸟类统计名录表
附录 C 样地部分鸟类图
作者简介

(5)我国森林城市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城市建设历程
    1.1 起步阶段(2004—2006年)
    1.2 系统规范阶段(2007—2012年)
    1.3 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以后)
2 我国森林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2.1.1 城市森林有固定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的作用
        2.1.2 城市森林建设有利于我国城市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工作
        2.1.3 城市森林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2.2 经济效益
        2.2.1 直接经济效益
        2.2.2 间接经济效益
    2.3 社会效益
3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问题
    3.1 森林城市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空间分布不均匀
    3.2 城市森林建设过于注重结果,规划建设过程中土地乱用滥用严重
    3.3 科学研究成果较少,缺乏城市林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3.4 监督体系不完善,造林优势永续利用乏力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发挥国家政府职能,统筹调控区域城市森林
    4.2 推进多主体协调机制,加强民间集体和个人参与
    4.3 提高规划建设能力,保证区域城市特色
    4.4 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思想认识

(6)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湖南省政策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森林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2.2 国内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3 基础理论
        1.3.1 森林生态学理论
        1.3.2 城市规划理论
        1.3.3 系统工程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对比分析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数据来源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形态
        3.1.3 母质母岩及土壤特征
        3.1.4 气候特征
        3.1.5 水文特征
    3.2 社会经济情况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概况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交通条件
    3.3 自然资源状况
        3.3.1 森林资源
        3.3.2 湿地资源
        3.3.3 旅游资源
    3.4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3.4.1 水环境质量
        3.4.2 大气环境质量
        3.4.3 声环境质量
        3.4.4 土壤污染防治
    3.5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与潜力分析
        3.5.1 建设现状
        3.5.2 建设潜力
        3.5.3 与省级森林城市指标对比分析
4 鼎城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4.1 规划思想
    4.2 规划原则
    4.3 规划范围和期限
    4.4 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权重的计算
        4.5.1 基本步骤
        4.5.2 结果分析
    4.6 综合评价
        4.6.1 基本步骤
        4.6.2 专家评价统计
        4.6.3 模糊评价矩阵
        4.6.4 综合评价与分析
    4.7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思路
        4.7.1 规划目标
        4.7.2 规划布局
5 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5.1 森林生态体系
        5.1.1 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5.1.2 郊野公园建设
        5.1.3 绿色多彩廊道建设
        5.1.4 生态安全与绿色屏障建设
        5.1.5 树种选择与配置建设
        5.1.6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5.1.7 森林防控建设
    5.2 林业产业体系
    5.3 生态文化体系
    5.4 管理保障体系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册
附录B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C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咨询表
致谢

(8)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外城市森林评价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国内外城市森林评价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森林的内涵
        2.1.2 城市森林与林业用地的区别和联系
        2.1.3 城市森林与普通城市绿地的区别和联系
        2.1.4 工程项目评价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评价法
        2.2.3 替代工程法
        2.2.4 条件价值评估法
        2.2.5 价值工程理论方法
        2.2.6 风险矩阵评估法
第三章 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3.3.1 确立指标的思路
        3.3.2 指标的初步筛选
        3.3.3 指标的最终确定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
        3.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4.3 指标值的计算
        3.4.4 综合评价标准
第四章 Z城市森林项目概况与方案
    4.1 项目概况
        4.1.1 位置概况
        4.1.2 自然条件
    4.2 项目方案与特点
        4.2.1 土方工程建设
        4.2.2 灌溉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
        4.2.3 绿化工程建设
第五章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5.1 生态效益评价
        5.1.1 生物量及固碳释氧量的计算
        5.1.2 净化大气效益的核算
        5.1.3 水土保持效益的核算
        5.1.4 降噪效益的核算
        5.1.5 生物多样性效益的核算
        5.1.6 调节小气候效益的核算
        5.1.7 小结
    5.2 社会效益评价
        5.2.1 服务能力与需求评价
        5.2.2 满意度评价
        5.2.3 生态科普效益评价
        5.2.4 休闲娱乐服务价值评价
        5.2.5 小结
    5.3 经济效益评价
        5.3.1 经济价值的内容
        5.3.2 经济价值计算
        5.3.3 经济评价
        5.3.4 价值工程评价
        5.3.5 小结
    5.4 风险评价
        5.4.1 风险评价的内容
        5.4.2 病虫害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3 火灾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4 群落结构失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5.4.5 项目风险评价
        5.4.6 小结
    5.5 综合评价
        5.5.1 基准值的来源
        5.5.2 项目值的来源
        5.5.3 指标值的计算
        5.5.4 评价结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城市森林建设效果与满意度调查
附录2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结果统计表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9)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热环境相关研究
        1.2.2 城市森林与林木树冠覆盖
        1.2.3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1.2.4 城市森林与城市热岛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1.3 北京城市森林建设现状
    2.2 数据来源
        2.2.1 全色卫星影像
        2.2.2 遥感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2.3.2 地表温度反演
        2.3.3 地表温度归一化与热岛比例指数计算
        2.3.4 归一化植被指数、归一化建筑指数与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计算
        2.3.5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提取
3 首都功能核心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及地表热环境演变
    3.1 首都功能核心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时空变化
        3.1.1 首都功能核心区土地覆盖类型时空变化
        3.1.2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类型时空变化
    3.2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热环境时空演变
        3.2.1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
        3.2.2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热岛空间分布
        3.2.3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趋势
    3.3 小结
4 土地覆盖类型与城市热环境的关系
    4.1 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类型相关性分析与最优回归模型选择
        4.1.1 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类型相关性分析
        4.1.2 最优回归模型选择
    4.2 地表温度与三种土地覆盖类型参数单因素回归分析
        4.2.1 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回归分析
        4.2.2 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回归分析
        4.2.3 地表温度与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回归分析
    4.3 小结
5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5.1 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5.1.1 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对斑块内部平均地表温度的影响
        5.1.2 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对斑块外部地表温度的影响
    5.2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5.2.1 城市森林样方与景观格局指标选择
        5.2.2 平均地表温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分析
        5.2.3 平均地表温度与景观格局指数回归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策略
        6.1.1 结论
        6.1.2 基于城市热环境调节的城市森林优化策略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城市森林
        1.3.2 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
        1.3.3 生态修复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城市森林的生态修复及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城市森林康养服务相关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 城市森林生态修复及重建相关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
        2.1.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理论
        2.1.2 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位理论
        2.1.3 生物多样性原理
        2.1.4 植物群落演替理论
        2.1.5 生态平衡理论
        2.1.6 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应用
    2.2 城市生态学原理
    2.3 景观生态学原理
        2.3.1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2.3.2 复合种群理论
        2.3.3 景观连接度
        2.3.4 景观异质性
    2.4 人居环境科学原理
    2.5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3 城市森林康养服务支撑体系
    3.1 森林环境健康因子
        3.1.1 森林物理环境因子
        3.1.2 森林化学环境因子
        3.1.3 森林景观环境因子
    3.2 森林活动健康因子
        3.2.1 森林休憩性因子
        3.2.2 森林活动性因子
    3.3 健康恢复相关理论支撑
        3.3.1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
        3.3.2 亲生命性假说
        3.3.3 压力缓解理论
        3.3.4 注意力恢复理论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泰国曼谷都市森林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相关策略借鉴
    4.2 日本大阪万博纪念公园——自然文化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相关策略借鉴
    4.3 日本十胜川千禧森林——森林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相关策略借鉴
    4.4 伊瓦瓦森林
        4.4.1 项目概况
        4.4.2 相关策略借鉴
    4.5 丹麦纳卡蒂亚森林医疗花园
        4.5.1 项目概况
        4.5.2 相关策略借鉴
    4.6 韩国国立山阴疗养林
        4.6.1 项目概况
        4.6.2 相关策略借鉴
    4.7 小结
5 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5.1 生态优先原则
    5.2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因地制宜原则
    5.4 以人为本原则
6 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6.1 建筑垃圾废弃地土壤修复
    6.2 地形塑造
    6.3 水系塑造
        6.3.1 河流
        6.3.2 湿地
        6.3.3 生态护岸技术的运用
    6.4 森林植物群落构建
        6.4.1 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6.4.2 植物群落构建要点
    6.5 空间环境设计
    6.6 康养步道设计
    6.7 小结
7 北京市横街子公园规划设计
    7.1 背景分析
    7.2 场地概况
        7.2.1 场地区位及区域概况
        7.2.2 相关上位规划
        7.2.3 周边交通环境
        7.2.4 周边用地性质
        7.2.5 周边环境资源
        7.2.6 周边环境分析
        7.2.7 场地现状分析
        7.2.8 SWOT分析
    7.3 设计定位、目标与策略
        7.3.1 设计定位
        7.3.2 设计目标
        7.3.3 总体策略
    7.4 总体布局
        7.4.1 总体布局
        7.4.2 空间结构
        7.4.3 功能分区
    7.5 分区及节点设计
        7.5.1 森林游赏区
        7.5.2 康养休闲区
        7.5.3 生态涵养区
        7.5.4 自然静憩区
    7.6 专项规划设计
        7.6.1 竖向设计
        7.6.2 水系规划设计
        7.6.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7.6.4 康养专项规划设计
        7.6.5 交通规划设计
        7.6.6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7.7 用地平衡
8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北京市横街子公园规划设计图集

四、城市森林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郑州城市森林景观肌理演化过程与调控路径[D]. 张淑梅.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范围与研究尺度[J]. 王成. 中国城市林业, 2021(04)
  • [3]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D]. 刘新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城市森林结构与秋季城市鸟类栖息关系的研究[D]. 张恒.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5]我国森林城市现状、问题及对策[J]. 陈珊,万金红. 温带林业研究, 2021(01)
  • [6]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D]. 彭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7]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以长三角为例[D]. 张媛飞.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8]城市森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以Z项目为例[D]. 巩赫欣.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D]. 李承玺.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康养服务型城市森林的生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横街子公园为例[D]. 祖笑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城市森林建设相关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