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ZCC-1型车辆自动管理系统通过专家鉴定

总参ZCC-1型车辆自动管理系统通过专家鉴定

一、总参ZCC-1 车辆自动管理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范芷萱[1](2021)在《面向实时仿真系统的燃料电池系统建模与策略验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以其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无污染等优势而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为了使燃料电池系统能够适应复杂的车载工况,本文对燃料电池系统进行研究,通过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的方法提升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结合热力学公式、能量守恒定律等原理,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完成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模型的搭建;包括燃料电池电压模型、阴阳极流道模型、质子交换膜水合模型、温度模型,以及空气压缩机模型等等;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策略的优化提供了基础。(2)利用所搭建的燃料电池系统模型探究了不同系统参数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与大多数研究仅针对单一参数影响进行分析不同,本文同时选定温度和阴极气体过量系数作为控制策略优化的对象,探究多种系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了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的方法进行系统策略优化,发现模糊PID控制对阴极气体过量系数的控制效果更好。(3)为了使燃料电池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车载工况,本文采用预测控制的方法对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跟随效果进行优化,并联合CRUISE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然后基于NI PXI的硬件设备,在硬件选型和软件设计的基础上搭建了燃料电池系统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对所构建的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策略完成了实时仿真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所搭建地控制策略能够保证系统在稳定跟随目标功率的同时保持系统温度和阴极气体过量系数稳定在目标状态。

王刚[2](2019)在《视频侦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刑事犯罪高发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型犯罪的出现给侦查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犯罪态势,公安机关必须在侦查观念、制度以及方法上进行全面优化,大力提升犯罪打防控的作战能力。在此背景下,视频侦查孕育而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视频侦查焕发出强大实战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侦查体系和犯罪防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视频侦查被誉为侦查破案的四大支撑手段之一。刑事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首先会考虑运用视频侦查。视频侦查不仅仅成为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合成作战体系落地实施,形成打击力量的前置手段。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视频侦查与公安信息化、大数据侦查一起,推动我国侦查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并走向世界侦查工作的前列。视频侦查的繁兴,既是“控发案、压增速”基本目标下公安机关侦查工作体系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应对犯罪形势发展变化的必要手段。近些年来,中国刑事案件发案总体比较稳定,严重暴力案件立案数量连年降低,社会安全指数名列世界前列,这都说明中国现代侦查工作理念、制度、方法技术上的先进性,其中中国特色的视频侦查功不可没。视频侦查是现代侦查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侦查与现代侦查方法的融合创新,使新时代侦查工作不断开拓前进。在总结现代侦查战法规律的基础上,公安机关侦查部门逐步探索形成了从视频轨迹到人的侦查途径,成为当前打击刑事犯罪的基本路径和范式。在不断深化的刑事司法工作改革的背景下,视频侦查规范化既是侦查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系列创新的有力回应。当然,视频侦查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视频侦查打击效能的进一步发挥。本文由导论和五章内容构成,按照视频侦查的理论引入——机理研究——运用现状——问题分析——优化与构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在犯罪日益网络化、技术化、职业化,犯罪行为更加隐蔽复杂的今天,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和证实犯罪的难度大,凸显公安机关应对犯罪的诸多被动与压力。视频侦查是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创新和应对犯罪新情势的有效手段。视频侦查理论研究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信息论角度,分析视频侦查是信息在侦查工作领域展现所出来效用,即情报导侦;二是从系统论上看,视频侦查利用视频影像、犯罪嫌疑人特殊行为和活动、视频轨迹等系统要素来发挥侦查破案的作用,即视频侦查机理研究。三是在视频侦查的证据链构建上,提出以视频影像为中心来搭建“两关系三要素”视频侦查证据链模型。在视频侦查的现实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展现视频侦查工作的实际状况,分析视频侦查的现实不足,最后提出优化视频侦查的对策方案。第一章阐述视频侦查的基本理论。视频侦查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的界定,视频侦查的原理和视频侦查的意义三个方面。本文认为,视频侦查的准确定义,是指侦查人员借助于视频技术,在侦查活动中利用视频影像和轨迹,通过轨迹追踪,来获取侦查线索与犯罪证据的一种专门方法。视频侦查具有直观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发挥着发现犯罪、收集线索、证实犯罪三大功能。本章的第二部分,通过对视频侦查的原理:信息转移、情报导侦、同一认定研究,展现视频侦查在实践层面的基本理论依据。视频侦查的普及是有效应对刑事犯罪新趋势的需要,回应了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新要求。第二章解读视频侦查机理,即视频侦查在实践中是如何发挥出侦查破案效果的。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视频侦查发挥作用是依靠犯罪嫌疑人的视频影像、特殊行为和活动、视频轨迹三个要素,视频影像是基础,视频轨迹最重要和普遍,涵盖视频影像的基本信息。在实践中,侦查人员围绕以上三要素来形成有效的破案线索并来构建视频侦查证据链。视频侦查机理的实现,要求视频侦查人员通过轨迹追踪来获取,然后在此基础上,视频侦查人员对视频轨迹进行有效分析,直到获取有效的破案线索和案件证据。第三章是视频侦查的现实考量。从社会公众、视频侦查主体的认知考察、实务效能调查、实际使用情况以及视频侦查的证据应用状况四个维度,对实践层面的视频侦查进行了全面考察。本章以走访调查和数据统计方式,对视频侦查的实践运用状况进行分析。一是调查了社会公众、公安民警、侦查人员以及检察官、法官对视频侦查的认知情况,重点对视频侦查打击和证实犯罪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深入地调查。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本文对视频侦查工作的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本章第三节检视刑事诉讼各阶段视频侦查证据的运用情况。第四章分析实践中视频侦查存在的问题。一是视频侦查的认识和主体观念落后。社会公众对视频侦查认知比较浅显,视频侦查观念比较落后。二是视频侦查制度不健全,影响了视频侦查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视频侦查机构建设上比较混乱,有关人员组成复杂等诸多问题。三是实践运用层面,视频侦查面临方法落后、视频侦查与合成作战机制对接不力、反视频侦查行为的难题。四是受犯罪类别化治理的局限、视频侦查碎片化、视频侦查取证工作薄弱和证明体系缺失的影响,视频侦查整体性防控机能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第五章针对实践中视频侦查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视频侦查优化路径和对策。首先是视频侦查理念形成:视频侦查法治观、视频侦查先行观、视频侦查证据观;其次完善视频侦查制度体系;三是运用视频侦查全轨迹追踪方法,深化视频侦查启发法,推动视频轨迹引导侦查和有效应对反视频侦查行为;四是积极拓展视频侦查平台,引入视频侦查第三方警务,建设社会广泛参与的视频侦查力量。逐步推进视频侦查取证工作,打造以视频侦查为中心的取证和以视频影像为中心的证据证明体系。本章的重点提出视频侦查证据链的建构模型及其关键技术方法。视频侦查证据链的深化运用,需要司法机关协调合作,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运用。视频侦查是也存在完善的空间。从方法上看,视频侦查还有与现代侦查技术深度融合和运用的潜力。视频侦查的证据链建设,视频轨迹和视频影像的证据化运用,有待理论创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也存在着上述问题的困扰,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3](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吴俊峰[4](2017)在《履带车辆综合传动装置换挡离合器功率损失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综合传动装置是现代履带车辆的关键技术特征之一,其损失功率以热能的形式向传动机构以及周围舱体散发传递,随着履带车辆柴油机功率不断增加,其发热量也逐步增加,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愈发不能被忽视。本文以履带车辆综合传动装置及其换挡离合器为研究对象,探讨车辆直驶工况功率损失及热特性规律。首先建立了考虑摩擦副间隙动态变化影响的离合器带排损失改进模型,为离合器分离阶段功率损失计算奠定了基础;接着建立了湿式离合器系统温升特性模型,探究了离合器系统滑磨功率损失与元部件温升关系;同时建立了综合传动装置直驶功率损失模型与不同地区车辆行驶工况模型,从工况角度总结了功率损失特性;最后构建了综合传动装置直驶热特性模型,分析了主要元部件热特性及影响因素。主要工作如下:(1)探究了摩擦元件偏置及高转速差下间隙收缩现象对湿式离合器带排转矩的影响,并与传统及间隙不均匀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湿式多副离合器带排功率损失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摩擦副间隙动态变化影响的带排扭矩及功率损失改进模型,分析了全转速差范围内间隙动态变化影响比重,提出了带排转矩的评价参数体系。(2)以离合器系统液压回路为基础,对热流传递节点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离合器系统温升特性热阻网络模型,并通过湿式离合器系统温升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仿真分析了湿式离合器系统摩擦副及油液温升特性对应关系及冷却效果影响因素。(3)总结和建立了综合传动装置直驶工况下各主要功率及总损失模型,结合台架试验对综合传动装置总功率损失模型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分析了综合传动装置直驶工况总功率损失特性及影响因素、各挡位负载传动效率及主要热源的功率损失占比。(4)针对具有差异性的五种不同地区车辆行驶路况,结合各自挡位使用比例,建立了履带车辆直驶换挡频次计算模型,得到了五种地区的统计性履带车辆挡位使用特征及行驶工况图,分析了路况区别下的挡位使用及换挡频次特征。(5)基于离合器系统温升特性模型,结合液压及箱体两种集总参数法,构建了综合传动装置直驶热特性模型,依据不同地区车辆行驶工况分析了综合传动装置各主要元件热特性及影响因素,为其冷却润滑系统参数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模型基础。

董亮[5](2016)在《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正规化管理是部队建设永恒的主题,我军的建设史就是一部正规化管理史,是一部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史。在新形势下,习主席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提出“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并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战略思想摆上新的历史高度,这对加强我军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火箭军作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打击力量,地位作用突出、使命任务艰巨,对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要求和更为严格的标准。正规化管理似乎是军队管理学的专用词汇,军外研究成果中鲜有涉及,但与正规化管理理论相近的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早已各成一脉并结出了丰硕的理论应用成果。我军对正规化管理的研究也同样硕果累累,无论是学术论文和研究专着的理论成果,还是集训研讨取得的制度成果,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正规化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关乎部队建设方方面面,涉及全领域、全要素、全时域的“大管理”,其主要特点是高效有序、正规统一。要提升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在贯彻落实好以条令条例为核心的各项军队法规制度的同时,还应总结推行有益的经验做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以在书面制度与行为执行之间搭建一座转化实现的桥梁。目前,大部分火箭军部队都各自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规范,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够强、合理性有所欠缺等问题,特别是相同类型部队之间没能形成统一标准,这也不符合正规化管理的“统一性”要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要点,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总结提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必须遵循合法性、可行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原则,采取立足管理实践、人员广泛参与、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内容、着眼适度开发、配套保障机制的方法,提出了在决策筹划、人员选配和策略选择等环节上的具体意见,以及在规范体系的施行与修订的具体步骤和注意要点。依据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构建了以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四个秩序”为主体框架,涵盖火箭军部队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方面建设的管理规范体系,并结合部队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内容。本文的研究成果已在部分火箭军部队得到推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该研究成果对火箭军机关、科研院校以及其他军种部队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也具有借鉴价值。

卢苏宁[6](2015)在《终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黑格尔1、EA病毒星期一中午,黎媛和卫东俩人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720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前往美国。黎媛身穿高档巴洛克套装,意大利名牌高跟鞋,身背LV时尚包,步履优雅从容穿过机场候机大厅,表情在平静中显出尊贵,目光在无意之中流露出自信,看上去像个阔太

关云平[7](2014)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论述1920—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区分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历史中形成的各种模式,探究该产业历史结构的转换以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来说,汽车是一种舶来品,192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自造汽车。在1949年之前,尽管中国未能发展出具有真正制造能力的汽车工业,但已能通过进口部件组装汽车,并形成了相关的零件配制产业,为1949年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本土渐进演化模式”打下了基础。此外,民国时代中国工程界对自主汽车工业的构想,已经包含了向苏联学习的内容,这也为新中国建立后移植苏联技术的汽车工业建设模式打下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汽车工业的创立就成为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的议题。起初,政府曾经制订过利用旧中国遗产发展汽车工业的计划,不久之后,随着苏联援华的展开,苏联对中国建设汽车工业的援助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较利用旧中国遗产为优,故旧方案被废止,代之以全面移植苏联体系的新方案,创立了一汽。一汽的建设可以被称为“苏式体系移植模式”。此后,在被封锁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出于备战的目的创立了重庆重型汽车厂、二汽等企业。在二汽等企业的创办过程中,一汽起到了“包建”的作用,所以二汽的发展模式又可以称为“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与“苏式体系移植模式”和“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不同,以上海汽车工业为代表的“本土渐进演化模式”并非直接由苏联大规模转移现代技术而来,而是以民国时代汽车修配业的基础嫁接现代技术而成。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该模式体现为渐进演化,而非整体转移。在1978年之前,上海汽车工业研制了三轮汽车、凤凰牌(上海牌)轿车、载重卡车等各种产品,最典型地展示了“土洋结合”技术发展模式的成功与失败。除了国家大规模投资建设一汽、二汽外,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区都发展成为了汽车生产基地。尤其是大跃进和“三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曾经“遍地开花”,分布于大江南北,形成地理分布上的散布型格局。而这种“遍地开花”也直接造成此后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结构性弊病,负面影响至今犹在。但从另一方面说,尽管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汽车工业“遍地开花”,其发展模式却相对简单,绝大部分为本土渐进演化模式,一小部分为兼具本土渐进演化色彩的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本文表明,尽管国家对于汽车工业这一新兴产业采取了推动政策,但总体而言,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各种模式恰恰与人口众多、购买力低下的国情相契合,故政策上以载重车和军车而非轿车为发展重点,是符合中国当时的资源比较优势的,并未出现日韩式赶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实际上的比较优势战略,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最重要的轿车制造业实质上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加之计划经济抑制了市场发育,作为个人消费品的轿车根本无发展空间,遂导致中国汽车工业错失了最佳发展时机。因此,1978年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发展模式虽广受诟病,但实际上反而体现了政府发展汽车工业的更强烈的意志,而合资发展模式对于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在此前的历史模式中已然存在。

窦曼莉[8](2014)在《基于纵向驱动模型的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度优化》文中指出随着汽车技术不断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质生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汽车在促进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和舒适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普及成为世界各国的选择。本文分析和讨论了纯电动客车的舒适性和节能性的指标;建立了纯电动车纵向驱动模型;提出了司机驾驶意图解析和基于纵向驱动模型的纯电动客车控制与优化算法;针对异步电机励磁电感和转子电阻在运行过程中的变化,作了参数校正,提高了电机驱动器的效率;最后设计了整车控制器的软硬件和电机驱动器软件,在整车控制器中实现了优化控制策略并在实际的纯电动车上做了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纯电动客车的舒适度和节能性的定义,研究了国际和国内关于车辆舒适度和节能性的评价指标,提出了适用于纯电动客车的舒适度和节能性指标,该指标综合了国际国内对新能源车的舒适度和节能性研究成果,很好的反应了司机和乘客对纯电动客车在舒适度和节能性方面的要求,对新能源汽车舒适度和节能性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根据纯电动客车驱动系统结构和物理原理,建立了纯电动客车的纵向驱动系统的分系统模型和非线性输入输出模型。通过CAN总线采集了车辆运行时的数据,对分系统模型和非线性输入输出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和验证,非线性输入输出模型的输出值和实际值的误差最小值为1.08%,拟合效果较好。(3)提出了基于非线性预测控制算法的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性控制策略(Energysaving and comfort optim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NMPC, NMPCESCOP)。NMPCESCOP包括了司机驾驶意图解析和非线性控制算法,仿真试验表明,纯电动客车的速度值与根据司机踏板开度得到的速度设定值的误差的平均值为1.48%,客车的加速度位于[-0.9m/s2,1.122m/s2]区间内,满足舒适度要求。(4)研制了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器并在其中实现了NMPCESCOP算法。将具有校正电机转子电阻和励磁电感功能的矢量算法应用于纯电动车电机驱动器。实验室的AVL台架试验和实车测试都表明,NMPCESCOP可使纯电动客车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变化量减小12.5%,客车行驶时加速度均小于1.122m/s2、减速度均小于0.9m/s2,显着提高了纯电动客车的节能性与舒适度。上述研究工作已经在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1700辆新能源客车上使用,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对纯电动汽车纵向舒适度和节能性研究以及如何简化优化算法使之能用于实际车辆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立[9](2012)在《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系统分析、内容分析、专家咨询、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家应急卫生队伍、外军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经验,研究其概念、性质、任务功能、建设背景、建设特点、能力要素构成,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建设需求为牵引,对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并提出建设的策略措施。论文分为七部分,包括前言和六章正文。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正文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和美国、加拿大、法国、俄国、日本、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军队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的情况,总结其建设特点和模式,借鉴其建设经验。第二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主要对应急医疗救援、应急医疗救援队、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组织形式,建设的形势背景、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介绍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筛选的92篇与军队机动医疗分队建设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建立了8个一级分析类目,用人工方法分析每篇文献的内容并按既定的类目归类,形成16个二级类目,通过统计分析,指出军队机动医疗分队既往遂行应急医疗救援存在的问题大小依次为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药材保障、卫勤训练、组织建设和卫勤预案等6个主要方面,并通过二级类目详细介绍了各类问题的具体表现,为确定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依据。第四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分析了确定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的依据和原则,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能力要素构成及各项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度,形成了包括应急筹划能力、应急准备能力、机动部署能力、医疗后送能力、药材装备保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6个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29个三级要素的能力要素体系,分析了各个能力要素的内涵和建设要求。第五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总体设计。包括七个部分。一是明确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建设任务、总体建设目标和具体建设目标。二是在职能分析基础上,进行工作岗位设计、组室设计、职责权限设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计,形成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结构。三是根据军队应急医疗救援的需求和野战医疗所的相关指标,参考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技术结构。四是对应急医疗救援队的药材装备配备进行设计,提出药材储备供应采取基本模块(战常材)+补充模块(水灾、地震、火灾、特殊人群)+药材单品种(缺乏消耗规律的品种)的模式;装备配备采用基本模块加补充模块的方式,以野战医疗所的基本卫生装备为基本模块,配备抗洪抢险(包括洪涝水灾、海难)、重大伤亡事故救援(包括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矿山事故、航空事故等)和火灾救援(包括重大火灾火情等)3个补充子模块。五是设计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室关系、标准制度、救援预案、运行机制和组织适应性。六是在应急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应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改造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研发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伤病救治智能专家系统、研制或改造信息化卫生装备。七是采取合理安排岗位和人员、灵活编组、加强对任务和环境的预测、加强组织间合作、降低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等措施,增强应急医疗救援队的适应性。第六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研究。提出了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试点试验,确保建设质量;抓好综合集成,形成整体救援能力;开展基地化训练;加强检查评估6个方面的策略措施。本研究主要有以下4个创新点:一是运用组织理论,首次分析提出应急医疗救援队与医院在组织结构上构成矩阵式关系;二是首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展应急医疗救援问题研究;三是首次运用组织设计方法,分析应急医疗救援队职能,并进行岗位设计、组室划分、职责权限划分,以及技术结构、物资配备、运行机制和组织适应性设计;四是突破传统预案模式,以救援行动程序为主线制订基本预案框架。本研究提出的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特点、基本原则、各项能力要素的构成及建设要求,已经在总参谋部颁发的《医疗防疫救援队建设方案》、即将由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防疫救援队建设使用管理规定》中得到应用,在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基础上撰写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卫勤分队能力建设》被收入《军队卫生发展研究报告》。

龚卫国[10](2010)在《筹集、储备、调度和投送:应对灾害事件的赈灾物资物流管理》文中提出赈灾物资物流管理是为了应对灾害或灾难事件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灾区或发生灾难的地方,筹集、储备、调度、运输和投送赈灾物资,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赈灾物资物流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抗击灾害或灾难事件对物资资源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或灾难事件给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本研究对赈灾物资物流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赈灾物资物流管理的宏观理论与微观机理,有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对支撑赈灾物资物流管理的技术途径,也作了初步探索。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支撑赈灾物资物流管理活动的管理系统。该内容主要是:为了辅助赈灾物资物流管理决策,对赈灾物资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了开发,构建了赈灾物资物流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框架和技术实现途径。通过本研究所开发的赈灾需求的赈灾物资物流管理系统,可以进一步增强赈灾物资的筹集能力、改善赈灾物资的供给状况,进一步完善赈灾物资储备和布局以及赈灾物资的调度和运输,实现赈灾物资的准确高效快速投送;二是初步探讨了赈灾物资筹集力及其构成因素,建立了赈灾物资筹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内容主要是:针对赈灾物资筹集状况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主观性问题,依据灰色变权聚类原理,提供了一种计算各指标权重的方法,使得指标之间的权重在评价过程中自动产生,不需要经过人为判断,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结合案例,通过专家对各指标进行评估打分,根据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为赈灾机构提高筹集赈灾物资的管理水平提供建议。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赈灾物资筹集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今后有关赈灾机构建立筹集赈灾物资预案提供了依据;三是建立了“既满足物资储存的科学规律,又符合物资储备的经济规律”的赈灾物资储备模型。该内容主要是:一方面,把灾害事件划分为重复灾害事件和未遂灾害事件两种类型。在这两种类型的赈灾物资储备中,如何同时满足这两个规律,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同的赈灾物资储备模型加以解决。另一方面,把救灾工作划分为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赈灾物资储备和存放位置,是不一样的。基于赈灾阶段的不同划分,探讨了不同的赈灾物资储备模型和存放位置模型;四是建立了以“尽可能缩短物资投送时间、尽可能增加物资投送点数目”为赈灾理念的数学模型。该内容主要是:抗击灾害所需要的物资消耗,在抗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不同的。根据赈灾物资投送速率为非恒定的情况,本研究建立以“尽可能缩短物资投送时间、尽可能增加物资投送点数目”为赈灾理念的数学模型,并给出求解算法。并在给定相应的赈灾物资消耗曲线情况下,验证所建模型的合理性以及算法的有效性;五是建立了基于多目标数学规划的赈灾物资运输模型。该内容主要是:分析了赈灾物资运输与商业运输的不同特点,指出赈灾物资运输问题综合了多种类赈灾物资、多个运输起止点网络流、多种运输方式满载车辆调度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多分层的网络,基于延期费用和划分时段的方法,构建了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提出了一个基于拉格朗日松弛法的解决方法,将原问题分解为赈灾物资车辆流与物资运输流问题两个子问题,通过多种类赈灾物资流与最小费用循环流算法分别求解,最后通过实例计算验证该解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与计算效率;六是解决了不确定灾情下赈灾物资的调度问题。该内容主要是:针对灾情复杂的特点,在赈灾物资资源有限,赈灾物资保障网络不确定的前提下,而客观存在着赈灾物资调度与优化的技术问题。采用集对分析中的联系数对不确定性进行描述和求解,定义了联系数的序关系,所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不确定灾情下的赈灾物资调度问题。数值算例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七是提出了基于CBR的赈灾物资投送预测方法和基于MFR的赈灾物资投送分级管理方法。该内容主要是:由于缺少全面的反映评判赈灾物资投送等级的综合指标体系,也由于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非例行性的特点,一次灾害事件中赈灾物资的级别,往往不宜再用于另一次灾害事件的处理。尽管目前常用的赈灾物资分等级管理方法有模糊综合评判法、神经网络分等级法、模糊聚类分析等,但是由于这些方法要建立在采集到用于评估指标的数据,而评估指标的数据一般很难找到,因此,目前还缺乏评价模型(评判指标)来解决赈灾物资投送分等级管理问题。本研究在赈灾物资投送分等级管理的决策中,基于Mamdani模糊推理(Mamdani Fuzzy Reasoning, MFR)的赈灾物资投送分等级管理方法,尝试着把模糊推理逻辑的近似推理和决策方法结合起来,建立赈灾物资投送分等级管理模糊推理模型,通过例子说明模型的可信性和科学性,为在智能决策系统中实现对赈灾物资投送智能划分等级奠定方法与模型基础。

二、总参ZCC-1 车辆自动管理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参ZCC-1 车辆自动管理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实时仿真系统的燃料电池系统建模与策略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料电池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PEMFC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3.2 PEMFC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PEMFC系统模型构建
    2.1 电堆模型
        2.1.1 电压模型
        2.1.2 阴极流道模型
        2.1.3 阳极流道模型
        2.1.4 质子交换膜水合模型
    2.2 温度模型
    2.3 空气压缩机模型
        2.3.1 转动参数模型
        2.3.2 空气压缩机MAP图
    2.4 本章小结
3 模型验证和仿真分析
    3.1 基于Simulink的 PEMFC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3.2 PEMFC系统模型验证
        3.2.1 PEMFC系统性能测试台
        3.2.2 PEMFC性能测试试验
    3.3 不同系统参数对PEMFC性能影响
        3.3.1 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3.3.2 反应气体压力对系统性能影响
        3.3.3 反应气体过量系数对系统性能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PEMFC系统控制策略优化
    4.1 温度控制
        4.1.1 PID控制
        4.1.2 温度控制仿真分析
    4.2 阴极气体流量控制
        4.2.1 过氧比
        4.2.2 PID控制
        4.2.3 模糊PID控制
        4.2.4 阴极气体流量控制仿真分析
    4.3 功率跟随控制
        4.3.1 预测控制
        4.3.2 预测控制仿真分析
    4.4 PEMFC系统控制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实时仿真系统策略验证
    5.1 硬件在环介绍
    5.2 实时仿真平台硬件设计
    5.3 实时仿真平台软件设计
    5.4 测试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视频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视频侦查概述
    第一节 视频侦查的内涵
        一、视频侦查的定义
        二、视频侦查的特点
        三、视频侦查的功能
    第二节 视频侦查的原理
        一、信息转移
        二、情报导侦
        三、同一认定
    第三节 视频侦查的意义
        一、应对刑事犯罪的新情况
        二、侦查模式转型的新需要
        三、刑事司法改革的新要求
第二章 视频侦查机理
    第一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概念及要素
        一、视频侦查机理的概念
        二、视频影像要素
        三、特殊行为和活动要素
        四、视频轨迹要素
    第二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核心——视频轨迹
        一、视频轨迹的形成
        二、视频轨迹的结构
        三、视频轨迹的特性
    第三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实现
        一、视频轨迹追踪
        二、视频轨迹分析
        三、视频轨迹的线索形成
        四、视频轨迹的证据转化
第三章 视频侦查的现实考量
    第一节 视频侦查的实务调查
        一、社会公众的认知情况
        二、视频侦查的主体考察
        三、视频侦查的使用状况
    第二节 视频侦查的运行
        一、视频影像搜集
        二、视频侦查线索落地
        三、视频侦查取证
    第三节 视频侦查的证据应用检视
        一、侦查阶段视频侦查证据的运用
        二、逮捕和审查起诉阶段视频影像证据的运用
        三、审判阶段视频影像证据的运用
第四章 视频侦查的现存问题
    第一节 视频侦查人员的问题
        一、视频侦查观念落后
        二、人员构成复杂效率低
        三、视频侦查行为不规范
    第二节 视频侦查制度不健全
        一、视频侦查机构不规范
        二、视频侦查法制不齐备
        三、视频侦查机制不通畅
    第三节 视频侦查应用的掣肘
        一、视频侦查方法应用落后
        二、视频侦查与合成作战对接不力
        三、反视频侦查行为频发
    第四节 视频侦查整体性防控机能的不足
        一、视频侦查碎片化的制约
        二、犯罪类别化治理的局限
        三、视频侦查取证薄弱和视频影像证据证明体系的缺失
第五章 视频侦查的优化
    第一节 视频侦查理念导引
        一、视频侦查法治观
        二、视频侦查先行观
        三、视频侦查证据观
    第二节 视频侦查制度跟进
        一、视频侦查管理制度
        二、视频侦查运行制度
        三、视频影像证据应用规范体系
    第三节 视频侦查方法改善
        一、视频侦查全轨迹追踪方法
        二、视频侦查启发法
        三、视频轨迹引导侦查
        四、识别反视频侦查行为
    第四节 视频侦查平台拓展
        一、视频侦查第三方警务
        二、以视频侦查为中心的取证体系
        三、以视频影像为中心的证明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4)履带车辆综合传动装置换挡离合器功率损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式离合器热负荷研究概况
        1.2.2 其他元件发热损失研究概况
        1.2.3 传动系统热特性研究概况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改进湿式多片离合器带排损失模型研究
    2.1 考虑润滑油膜覆盖状态的转矩模型
    2.2 三种考虑摩擦副间隙影响的转矩模型
        2.2.1 考虑摩擦副间隙不均匀性的转矩模型
        2.2.2 考虑摩擦副间隙偏置现象的转矩模型
        2.2.3 考虑摩擦副间隙收缩现象的转矩模型
    2.3 湿式多副离合器带排功率损失试验研究
        2.3.1 试验系统布置方案
        2.3.2 试验内容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4 仿真结果与讨论
    2.4 考虑摩擦副间隙动态变化影响的带排损失改进模型
        2.4.1 考虑间隙动态变化影响的改进模型推导
        2.4.2 改进模型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
        2.4.3 考虑间隙动态变化影响的带排损失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式离合器系统温升特性模型研究
    3.1 热量传递形式与导热微分方程
        3.1.1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
        3.1.2 导热微分方程基本形式
    3.2 集总参数法与热阻网络模型
        3.2.1 液压系统集总参数法使用条件
        3.2.2 热阻网络模型基本公式
    3.3 离合器系统温升特性模型构建
        3.3.1 离合器系统温升特性模型建立
        3.3.2 离合器滑磨功率损失模型建立
    3.4 湿式离合器系统温升模型验证试验研究
        3.4.1 试验系统布置方案
        3.4.2 试验内容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离合器系统温升特性仿真分析
        3.5.1 仿真及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5.2 离合器摩擦副和油液温升的影响因素
        3.5.3 离合器系统冷却效果的影响因素
        3.5.4 摩擦副和油液温升对应关系及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传动装置功率损失与不同地区行驶工况分析
    4.1 综合传动各热源功率损失模型
    4.2 综合传动装置总功率损失模型
    4.3 功率损失模型仿真及分析
        4.3.1 仿真及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3.2 综合传动装置效率分析
        4.3.3 各热源功率损失占比分析
    4.4 换挡频次及行驶工况相关模型
    4.5 不同地区换挡频次分析
        4.5.1 不同地区换挡次数
        4.5.2 不同地区各换挡系列及动作次数
    4.6 不同地区行驶工况分析
        4.6.1 不同地区行驶工况计算与分析
        4.6.2 不同地区行驶工况图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传动装置直驶热特性模型研究
    5.1 复杂系统热特性研究方法及分类
    5.2 箱体自然散热简化分析
    5.3 综合传动装置直驶热特性模型构建
        5.3.1 散热器强制换热模型
        5.3.2 综合传动装置热特性模型
    5.4 综合传动装置直驶热特性模型仿真分析
        5.4.1 各挡位匀速行驶工况
        5.4.2 各地区行驶循环工况
        5.4.3 考虑换挡滑磨功率损失的影响
        5.4.4 考虑换挡时润滑流量变化的影响
        5.4.5 考虑增大系统初始温度的影响
        5.4.6 考虑润滑冷却流量变化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5)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火箭军部队
        1.2.2 正规化管理
        1.2.3 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1.3 相关理论
        1.3.1 我军主要领导人正规化管理思想
        1.3.2 系统整合原理
        1.3.3 规范行为理论
        1.3.4 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
    1.4 国内外正规化管理有关研究综述
        1.4.1 精细化管理
        1.4.2 规范化管理
        1.4.3 正规化管理
    1.5 研究目标
        1.5.1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5.2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方法论
        1.5.3 研究构建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与原因分析
    2.1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
        2.1.1 取得的成绩
        2.1.2 存在的问题
    2.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对正规化管理理解不深
        2.2.2 人治思想还未彻底扫清
        2.2.3 存在军法化的认识误区
        2.2.4 研究推动力度还不够大
        2.2.5 配套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3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的法规依据
    3.1 我军管理法规体系
        3.1.1 我军管理法规的纵向划分
        3.1.2 我军管理法规的横向划分
    3.2 我军条令条例
        3.2.1 条令条例概念
        3.2.2 我军条令条例发展历程
    3.3 我军基层建设纲要
        3.3.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发展历史
        3.3.2 新修订纲要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4.1 规范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4.1.1 合法性
        4.1.2 可行性
        4.1.3 先进性
        4.1.4 针对性
    4.2 规范体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4.2.1 立足管理实践
        4.2.2 人员广泛参与
        4.2.3 坚持科学合理
        4.2.4 突出重点内容
        4.2.5 着眼适度开发
        4.2.6 配套保障机制
    4.3 规范体系构建的组织实施
        4.3.1 研究工作的决策筹划
        4.3.2 研究小组的人员选配
        4.3.3 体系构建的模式选择
        4.3.4 规范施行的学习培训
        4.3.5 规范体系的修订完善
5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框架及内容
    5.1 战备秩序
        5.1.1 战备职责
        5.1.2 战备方案
        5.1.3 战备教育
        5.1.4 战备值班
        5.1.5 战备演练
        5.1.6 战备设施
        5.1.7 战备检查
    5.2 训练秩序
        5.2.1 训练计划
        5.2.2 训练准备
        5.2.3 训练实施
        5.2.4 训练考核
        5.2.5 训练保障
        5.2.6 登记、统计与报告
    5.3 工作秩序
        5.3.1 办公秩序
        5.3.2 共性业务工作
        5.3.3 专项业务工作
        5.3.4 安全工作
        5.3.5 保密工作
    5.4 生活秩序
        5.4.1 生活制度
        5.4.2 生活场所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规范体系的充实完善
        6.2.2 规范体系的拓展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终极(论文提纲范文)

1、EA 病毒
2、老同学
3、据理争锋
4、锁定目标
5、抓捕嫌犯
6、秘密基地
7、黑洞迷团
8、数据包
9、水球人
10、恐慌
    二、对水球人虚拟存在的系统严格监管,任何国家、任何人不经批准,不得使用水球人数据包。
    三、水球人数据包研究成果为地球人类所共有。
11、海底疑影
12、疑影重重
13、崂山穿越
14、香港迷踪
15、英伦觅踪
16、香港实验室
17、水下超高速目标
18、三峡之惑
19、回到原点
20、沉船之迷
21、仙座号游轮
22、海上抓捕
23、潜入深海
24、海洋城堡
25、水球人生活印象
26、水球高科技
27、娈生兄弟
28、水球生命
29、水球早期文明史
30、生存的权力
31、智慧之门
32、水球人战争
33、慧星难灾
34、海洋时代
35、上帝来了
36、金苹果
37、水球毁灭
38、联合国决议
39、深海搜侦
40、大堡礁诱惑
41、锁定海洋城堡
42、大战之前
43、和平谈判
44、大洋决战
45、和平条约

(7)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前史
    二、理论平议
    三、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构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
    第一节 近代中国创立汽车工业的构想
        一、创立汽车工业构想的历史脉络
        二、民国工程界鼓吹创立汽车工业的动因
        三、各种构想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汽车工业的萌芽
        一、近代中国创办汽车工业的计划与实践
        二、近代中国汽车修理业与配件制造业的兴起
    小结
第二章 苏式体系移植模式:一汽的创建与成长
    第一节 自主创建汽车工业的方案
        一、重工业部汽车筹备组的成立
        二、《汽车工业建设计划草案》述论
    第二节 苏联对华援助与一汽的创立
        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创立
        二、一汽对苏联技术体系的移植
        三、一汽建成初期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一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运营
        一、外部因素对一汽早期发展的影响
        二、计划经济时代一汽的发展绩效
        三、计划经济时代一汽的产品研发
    小结
第三章 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二汽的创建
    第一节 自行设计汽车厂的最初尝试
        一、援建古巴汽车配件厂的流产
        二、自主建设重庆重型汽车厂
    第二节 苏式体系本土化与二汽的创建
        一、二汽的早期创建计划及其夭折
        二、二汽的正式上马及其选址问题
        三、二汽建设与苏式体系的本土化
    第三节 二汽的建成投产与早期发展
        一、二汽的建成投产与早期生产状况
        二、文化大革命对二汽的冲击
    小结
第四章 渐进演化模式:上海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渐进演化
        一、建国初期上海汽车修配业的改造
        二、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汽车工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土洋结合”
        一、中国汽车工业“土洋结合”运动的兴起
        二、上海汽车工业“土洋结合”技术模式概观
    第三节 上海汽车工业的早期产品研发
        一、三轮汽车研发:“土洋结合”的典范
        二、轿车研发:“土洋结合”的不完全成功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汽车工业散布型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汽车工业早期的“遍地开花”
        一、大跃进时期的“遍地开花”
        二、“三五”期间的“遍地开花”
    第二节 几处略具规模的汽车生产基地
        一、起步较早的南京汽车工业
        二、北京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
        三、重型汽车生产基地的分散发展
    小结
结论 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发展的启示
    一、国家嵌入产业的演化路径
    二、以技术引进为主导的发展
    三、比较优势战略而非赶超道路
    四、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

(8)基于纵向驱动模型的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纯电动汽车及其与传统汽车的区别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动力学模型
        1.2.2 汽车动力学建模方法
        1.2.3 纯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型
        1.2.4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先进控制
        1.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控制研究
        1.2.6 汽车舒适度研究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性评价
    2.1 客车舒适度
        2.1.1 汽车舒适度的定义和指标
        2.1.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舒适度研究现状
    2.2 客车节能
        2.2.1 客车节能的定义和指标
        2.2.2 节能与新能源客车节能控制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纯电动客车纵向驱动模型建模与参数辨识
    3.1 纯电动客车驱动系统结构
    3.2 纯电动客车的分系统建模
        3.2.1 电机及传动轴模型
        3.2.2 万向节模型
        3.2.3 驱动轴模型
        3.2.4 刹车模型
        3.2.5 轮胎模型
        3.2.6 电池模型
    3.3 模型仿真和验证
        3.3.1 Simulink中建立的模型及仿真
        3.3.2 CRUISE中建立的模型及仿真
        3.3.3 CRUISE中建立的模型与Simulink中建立的模型比较
        3.3.4 实车试验
    3.4 集总参数模型
        3.4.1 简化模型
        3.4.2 非线性IO模型
        3.4.3 模型验证与比较
    3.5 参数辨识
        3.5.1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辨识
        3.5.2 集员法辨识
        3.5.3 辨识结果与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性优化
    4.1 纯电动车能耗利用率
    4.2 动力电池组效率特性测试及建模
    4.3 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性整车控制策略
    4.4 纯电动客车电机驱动器控制算法与效率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度研究的工程实现与测试
    5.1 整车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5.1.1 主控芯片选择
        5.1.2 MCU存储扩展模块
        5.1.3 CAN通信模块
        5.1.4 SCI串行通信模块
        5.1.5 模拟信号采集和调理电路
        5.1.6 数字输入信号采集和调理电路
        5.1.7 数字信号输出电路
        5.1.8 PWM脉冲信号输出电路
        5.1.9 模拟信号输出电路
        5.1.10 电源模块
    5.2 整车控制器软件设计
        5.2.1 整车控制器程序架构
        5.2.2 NMPCESCOP控制策略程序设计
    5.3 纯电动客车电机控制器设计
        5.3.1 电机控制器硬件
        5.3.2 电机控制器软件
    5.4 实验测试结果
        5.4.1 台架测试
        5.4.2 实车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目的与意义
    三、 主要研究内容
        (一) 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
        (三) 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总体设计
        (六) 加强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一、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及经验借鉴
        (一) 基本情况
        (二) 建设特点
        (三) 经验借鉴
    二、 外军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与经验借鉴
        (一) 基本情况
        (二) 力量类型
        (三) 建设模式
        (四) 经验借鉴
第二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
    一、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形式和任务
        (一) 相关概念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形式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任务功能定位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环境背景
        (一) 国家完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要求统一规划军地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
        (二) 全面履行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能力
        (三)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军队卫勤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四) 学习借鉴世界灾害医学救援经验,要求建立军民一体的医疗救援体系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 组织建设上强调一队多用
        (二) 技术建设上强调一专多能
        (三) 物资和基础建设上强调依托现有
        (四) 后勤建设上强调独立保障
        (五) 经费投入和资源开发利用上强调寓军于民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军地联合,共同建设
        (二) 统筹兼顾,一队多用
        (三) 功能配套,素质过硬
        (四) 全面建设,突出重点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 组织设计理论
        (二) 综合集成理论
第三章 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
    一、 内容分析法介绍
        (一)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
        (二) 内容分析法的由来
        (三)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四) 采用内容分析法的原因
    二、 主要分析过程
        (一) 检索并筛选文献
        (二) 建立分析类目
        (三) 内容分析和归类
        (四) 定量处理与计算
        (五) 结果解释
    三、 分析结论
        (一) 装备配备不尽合理
        (二) 组织指挥制约因素多
        (三) 药材品量不适用
        (四) 卫勤训练效果差
        (五) 组织构成不合理
        (六) 卫勤预案不实用
        (七) 标准制度不健全
        (八) 医疗后送文书不配套
        (九) 综合救援能力有差距
第四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
    一、 确定能力要素构成的依据
        (一) 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二) 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援的特点及能力需求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二、 能力要素筛选原则及过程
        (一) 能力要素筛选原则
        (二) 能力要素的筛选过程
    三、 能力要素内涵及建设要求
        (一) 应急筹划能力
        (二) 应急准备能力
        (三) 机动部署能力
        (四) 医疗后送能力
        (五) 药材装备保障能力
        (六) 环境适应能力
第五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总体设计
    一、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任务和目标设计
        (一) 建设任务和目标设计的依据
        (二) 建设任务
        (三) 建设目标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组织结构设计
        (一) 职能分析
        (二) 工作岗位设计
        (三) 组室划分
        (四) 职责和权限划分
        (五) 管理层次及管理幅度设计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技术结构设计
        (一) 设计技术结构的基本依据
        (二) 预编人员类型及数量测算
        (三) 人员抽组条件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物资配备设计
        (一) 药材配备与管理
        (二) 装备配备与管理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制度设计
        (一) 组室关系设计
        (二) 标准制度设计
        (三) 救援预案设计
        (四) 运行机制设计
        (五) 应急响应机制常态化设计
    六、 应急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
        (一) 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
        (二) 改造利用军队《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
        (三) 研发应急医疗救援队管理与指挥信息系统
        (四) 研发伤病救治智能专家系统
        (五) 研制或改造信息化卫生装备
    七、 应急医疗救援队组织适应性设计
        (一) 合理安排岗位和人员
        (二) 采取灵活的编组形式
        (三) 加强计划及对任务和环境的预测
        (四) 加强组织间合作,降低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
第六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
    一、 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
        (一) 总后勤部各部门的职责
        (二) 军区联勤部职责
        (三) 抽组单位职责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职责
    二、 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
        (一) 建立党团组织
        (二)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三) 加强作风纪律建设
    三、 组织试点试验,确保建设质量
        (一) 明确试点试验目的
        (二) 确定试点试验内容
        (三) 搞好试点试验保障
        (四) 抓好经验总结推广
    四、 抓好信息集成,形成整体救援能力
        (一) 抓好卫勤指挥信息集成
        (二) 加强伤员搜救信息集成
        (三) 加强伤病救治信息集成
        (四) 加强药材保障信息集成
    五、 开展基地化训练
        (一) 构建逼真的训练环境
        (二)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三) 构建模拟救援对象
        (四) 健全训练科目与内容
        (五) 统一训练评估标准
    六、 加强检查评估
        (一) 评估内容
        (二) 评估办法
        (三) 评估步骤
        (四) 结果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内容分析法相关统计表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咨询及统计表
    三、 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基本预案模板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代表性论着
个人简介
致谢

(10)筹集、储备、调度和投送:应对灾害事件的赈灾物资物流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其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流与物流管理基本理论
    2.2 供应链理论与赈灾物流
    2.3 基于供应链思想的赈灾物资供应链的建立
    2.4 赈灾物资物流管理技术与方法
第3章 赈灾物资物流管理系统的构建
    3.1 赈灾物资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功能
        3.1.1 信息子系统
        3.1.2 数据库系统
        3.1.3 储备和布局子系统
        3.1.4 调度与运输子系统
    3.2 赈灾物资物流管理系统的构架分析
        3.2.1 系统整体构架
        3.2.2 系统实现构架
第4章 赈灾物资的分类筹集、筹集力与市场化筹集
    4.1 赈灾物资筹集的内涵及筹集方式
    4.2 赈灾物资的分类筹集
    4.3 赈灾物资筹集力及其构成
    4.4 赈灾物资筹集力评估
        4.4.1 评估指标体系
        4.4.2 评估方法
        4.4.3 案例应用
    4.5 赈灾物资筹集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改革取向
第5章 基于分类分段考虑的赈灾物资的储备和存放位置
    5.1 赈灾物资储备过程的两类型论
    5.2 基于两类型论的赈灾物资的储备
        5.2.1 赈灾物资储备模型
        5.2.2 赈灾物资储备模型的完善:基于重复灾害事件和未遂灾害事件的考虑
        5.2.3 实例分析
    5.3 基于分阶段赈灾的物资存放位置
        5.3.1 问题描述
        5.3.2 模型
        5.3.3 算例
    5.4 对我国主要赈灾物资地域存放地点的编制
第6章 赈灾物资的调度与运输
    6.1 赈灾物资的优化调度
        6.1.1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6.1.2 实际算例
    6.2 不确定性救援情况下赈灾物资的调度
        6.2.1 集对分析中的联系数
        6.2.2 赈灾物资投送时间不确定下的物资调度
        6.2.3 赈灾物资投送量不确定下的调度问题
        6.2.4 算例分析
    6.3 赈灾物资的运输
        6.3.1 赈灾物资运输问题模型的构架
        6.3.2 解决算法设计
        6.3.3 赈灾物资运输模型的实验分析
第7章 赈灾物资的投送预测与分等级管理
    7.1 赈灾物资投送概述
        7.1.1 赈灾物资的投送
        7.1.2 赈灾物资投送的特点
    7.2 赈灾物资投送的预测模型
        7.2.1 传统预测方法
        7.2.2 基于CBR的赈灾物资投送预测方法
        7.2.3 一个算例:对某县用于抗灾的麻袋预测
    7.3 基于分等级划分的赈灾物资投送
        7.3.1 赈灾物资投送的等级管理
        7.3.2 基于MFR的赈灾物资投送分等级管理方法
        7.3.3 仿真算例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
    8.3 主要创新点
    8.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发表论文成果

四、总参ZCC-1 车辆自动管理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实时仿真系统的燃料电池系统建模与策略验证[D]. 范芷萱.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2]视频侦查研究[D]. 王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4]履带车辆综合传动装置换挡离合器功率损失特性研究[D]. 吴俊峰.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5]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D]. 董亮. 武汉大学, 2016(05)
  • [6]终极[J]. 卢苏宁. 辽河, 2015(02)
  • [7]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D]. 关云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8]基于纵向驱动模型的纯电动客车节能与舒适度优化[D]. 窦曼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9]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D]. 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0)
  • [10]筹集、储备、调度和投送:应对灾害事件的赈灾物资物流管理[D]. 龚卫国. 中南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总参ZCC-1型车辆自动管理系统通过专家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