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受损

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受损

一、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损与胰岛素抵抗(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江心泳[2](2021)在《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不同妊娠糖尿病(GDM)大鼠的建模方法,通过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确定GDM SD大鼠空腹血糖(FBG)的成模标准,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蛋白质印迹法(WB)和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等实验方法,优选建模方法,确立最优GDM SD大鼠模型,为研究GDM防治与护理机制提供GDM SD大鼠模型的构建依据。方法(1)文献综述研究:文献综述现有GDM大鼠建模的方法。(2)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检索9个中英文数据库中妊娠SD大鼠血糖相关文献,检索时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STATA 15.0软件进行单组连续变量Meta分析。(3)实验研究:将40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控制(NC)组、高脂高糖(HFHS)组、HFHS+链脲佐菌素(STZ)(HFHS+STZ)组、HFHS+行动限制(MR)(HFHS+MR)组,每组各10只。NC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三组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确定妊娠第1天,HFHS+STZ组予腹腔注射25mg/kg STZ,HFHS+MR组予行动限制干预。观察、记录和测量妊娠前后各组大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FB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成模率、胰腺和胎盘的病理结果,以及胎盘葡萄糖转子1(GLUT1)和葡萄糖转运子3(GLUT3)表达水平和胎盘蛋白差异表达结果。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文献综述:GDM大鼠造模方法众多,包括药物诱导、饮食诱导和药物联合饮食诱导,且GDM大鼠FBG成模标准从6.67-16.7mmol/L不等。(2)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纳入37篇文献,含428只大鼠。Meta分析显示,SD大鼠FBG的参考值上限妊娠第0周为5.51 mmol/L;妊娠第1周为6.92mmol/L;妊娠第2周为6.64 mmol/L;妊娠第3周为7.04 mmol/L。(3)动物实验:(1)成模率:HFHS组50%,HFHS+STZ组100%,HFHS+MR组28.6%;(2)一般指标和FBG:妊娠前,4组大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和F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3组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和FBG高于NC组大鼠。妊娠期间,3组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和FBG均高于NC组(P<0.05),其中HFHS组的体重高于HFHS+STZ组和HFHS+MR组,HFHS+STZ组的FBG高于HFHS组和HFHS+MR组(P<0.05);摄食量变化,HFHS+STZ组高于NC组、HFHS组和HFHS+MR组(P<0.05),HFHS组和HFHS+MR组低于NC组;饮水量变化,HFHS+STZ组高于HFHS组高于NC组高于HFHS+M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FINS和HOMA-IR结果中,HFHS组、HFHS+STZ组和HFHS+MR组均高于NC组(P<0.05);HOMA-ISI的结果中,HFHS组、HFHS+STZ组和HFHS+MR组均低于NC组(P<0.05);在HOMA-β结果中,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胎盘和胰腺病理结果:对比NC组,HFHS组的胰腺内胰岛细胞分布稀疏,形状不规则,排列紊乱,胎盘组织分层界限不明显,边缘不齐,细胞分布疏松紊乱,细胞间隙变大;HFHS+STZ组胰腺内胰岛细胞分布稀疏,且出现明显萎缩,胎盘组织分层紊乱,界限不清,细胞分布紊乱;HFHS+MR组胰腺内胰岛细胞分布稀疏,形状不规则,体积明显增大,胎盘组织分层界限不明显,边缘不齐,细胞分布疏松紊乱。(5)WB结果:HFHS+STZ组和HFHS+MR组的GLUT1和GLUT3表达水平均较NC组明显上调(P<0.05);(6)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在定量到的胎盘差异表达蛋白中,有5个蛋白表达发生上调,18个蛋白表达下调,富集分析显示胎盘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疼痛感官知觉、细胞对紫外线反应和细胞对皮质类固醇刺激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组成共生体液泡和细胞质部分;发挥与多种分子结合的分子功能;参与雌激素信号通路的转导。结论:(1)GDM大鼠造模方法众多,但尚未形成公认的造模方法和FBG成模标准,同时缺少根据GDM病因减少大鼠活动量和增加压力构建GDM大鼠模型的方法。(2)GDM SD大鼠成模标准为FBG>6.92 mmol/L。(3)高脂高糖饲料联合25mg/kg STZ腹腔注射是构建GDM SD大鼠模型的一种适用方法。(4)高脂高糖饲料联合行动限制有望从病因角度成功构建GDM SD大鼠模型。(5)GDM SD大鼠胎盘存在多种参与GDM生物学过程的差异表达蛋白,在雌激素信号通路富集最为明显。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易颂佳[5](2021)在《孕期母体补充N-乙酰半胱氨酸改善镉所致雄性仔鼠肝脏糖代谢紊乱》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孕期母体环境镉暴露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但对其子代的远期影响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孕期母体环境镉暴露对雄性仔鼠糖代谢稳态的影响、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课题主要探讨孕期环境镉暴露对其不同生命阶段仔鼠肝脏糖代谢的影响、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将52只CD-1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组)、低剂量镉组(LCd组)、高剂量镉组(HCd组)、高剂量镉+NAC组(NAC+HCd组),每组13只。CTRL组孕鼠饮用反渗透水(RO水),LCd组孕鼠饮用含50 mg/L CdCl2的RO水,HCd组小鼠饮用含150 mg/L CdCl2的RO水,NAC+HCd组孕鼠饮用含150 mg/L CdCl2的RO水和灌胃500 mg/kg NAC。于孕期第18天(GD18)对部分孕鼠进行剖宫产,收集胎鼠肝脏并称重。剩余孕鼠自然分娩,于出生后第35天(PND35)和PND98对仔鼠进行安乐死,并收集青春期和成年期子代小鼠血清和肝脏。分别于PND35、PND70和PND84进行小鼠空腹血糖检测、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取胎鼠肝脏用于Western blotting(WB)、谷胱甘肽(GSH)含量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等,以反映胎肝氧化应激水平;收集的仔鼠血清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收集的青春期和成年期仔鼠肝脏用于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以检测糖异生相关的蛋白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等。结果:孕期母体镉暴露引起青春期雄性仔鼠出现高血糖症。进一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母体镉暴露未抑制青春期雄性仔鼠肝胰岛素信号,且相较于对照组,HCd组青春期仔鼠肝脏糖异生相关蛋白p-CREB、PGC-1α、PEPCK、G6PC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TRL组。此外,孕期母体镉暴露导致成年期雄性仔鼠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受损,且明显升高成年雄性仔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和肝脏糖异生关键蛋白p-CREB、PGC-1α和G6PC的表达量。此外,母体孕期镉暴露显着降低成年雄性仔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和HOMA(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值,而HOMA-IR值各组之间无差异。妊娠期母体镉暴露也没有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甚至代偿性地升高成年仔鼠肝脏p-IRS-1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这些结果提示:孕期母体镉暴露增强了雄性仔鼠肝脏糖异生,但未引起胰岛素抵抗。此外,本文还发现妊娠期母体镉暴露显着升高胎肝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OX2,NOX4,HO-1和SOD2水平以及SOD的活力。与对照组相比,高镉组胎鼠肝脏GSH(glutathione)含量和GSH/GSSG比值明显下降。这提示孕期母体镉暴露诱导胎肝氧化应激。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发现:孕期母体补充抗氧化剂NAC明显缓解镉诱导的胎鼠肝脏氧化应激,且改善子代雄性小鼠高血糖症和葡萄糖耐量受损等糖尿病样症状。结论:孕期母体环境镉暴露通过增强糖异生而引起雄性仔鼠肝脏糖代谢紊乱,母体孕期补充NAC可能通过减轻胎肝氧化应激改善镉诱导的雄性仔鼠糖代谢紊乱。

王小锐[6](2021)在《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联合检测对妊娠糖尿病筛查及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疾病,其发生严重威胁了孕妇和胎儿的健康。GDM孕妇很容易出现羊水过多、早产等多种并发症,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因此,GDM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对于其临床干预和治疗,减少其对母儿危害的意义重大。研究显示:患有GDM的孕妇与正常糖代谢孕妇相比,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明显增高,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和病人的肝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TSH联合肝功能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及诊断价值尚待确定。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分析比较正常非孕女性、正常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TSH与肝功能指标,探讨联合检测TSH与肝功能在妊娠糖尿病发病中的关系。目的通过分析比较正常非孕女性、正常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指标,探讨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指标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关系,为临床上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发现、筛查及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许昌市立医院产科建档并常规孕检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组,单胎妊娠。随机选取同期在许昌市立医院建档并常规孕检的正常妊娠者30例作为正常妊娠组。随机选取同期在许昌市立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育龄妇女作为正常非孕组。三组年龄均在25到30岁之间,排除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和使用大剂量药物的患者,以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肺部基本、肾疾病、精神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患者。检测研究对象孕期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促甲状腺激素结果及孕24至28周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同时搜集研究对象孕早期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促甲状腺激素结果。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的方式表示,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与正常非孕组三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即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孕期TSH及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ROC曲线分析),并比较单独生化指标曲线下面积与联合各生化指标曲线下面积的变化,进一步评估联合TSH与肝功能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妊娠糖尿病组平均空腹血糖值及标准差为(5.19±0.33)mmol/L,服糖后1 h血糖值及标准差为(9.87±2.11)mmol/L,服糖后2 h血糖值及标准差为(8.07±1.86)mmol/L;正常妊娠组平均空腹血糖值及标准差为(4.69±0.24)mmol/L,服糖后1 h血糖值及标准差为(7.48±1.20)mmol/L,服糖后2 h血糖值及标准差为(6.34±1.01)mmol/L;正常非孕组空腹血糖值及标准差为(2.09±1.15)mmol/L;妊娠糖尿病组及正常妊娠组数据在空腹血糖值、服糖后1 h后血糖值及服糖后2 h后血糖值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糖尿病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平均值及标准差为(2.50±0.88)u IU/mL;正常妊娠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98±0.78)u IU/mL;正常非孕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62±0.36)u IU/mL。妊娠糖尿病组TSH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妊娠组TSH水平。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三组数据,在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妊娠糖尿病组谷丙转氨酶(AL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9.71±4.91)U/L;正常妊娠组谷丙转氨酶(AL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6.24±7.62)U/L;正常非孕组谷丙转氨酶(AL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3.09±3.31)U/L。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三组数据,在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妊娠糖尿病组其谷草转氨酶(AS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8.14±4.66)U/L;正常妊娠组谷草转氨酶(AS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5.75±2.9)U/L;正常非孕组谷草转氨酶(AS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5.97±1.85)U/L。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三组数据,在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糖尿病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平均值及标准差为(9.48±2.13)u mol/L;正常妊娠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0.92±2.46)u mol/L;正常非孕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2.30±2.93)u mol/L。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三组数据,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妊娠糖尿病组孕早期促甲状腺激素平均值及标准差为(2.43±0.68)u IU/mL;谷丙转氨酶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5.86±4.18)U/L;谷草转氨酶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7.83±4.12)U/L;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及标准差为(9.72±1.67)u mol/L。妊娠糖尿病组孕早期各项数据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在促甲状腺激素、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妊娠糖尿病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TSH、ALT、AST、TBIL四项指标与OGTT试验血糖各组间显着性均为P>0.05,无线性关系,即无相关性。表明在妊娠糖尿病发病时,TSH、ALT、AST、TBIL的含量与血糖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8.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孕期TSH、AST、ALT等曲线下面积(AUC)在0.5~0.7之间,TBIL曲线下面积(AUC)小于0.5;联合AST、ALT、TBIL曲线下面积为0.746(AUC=0.746);联合TSH与肝功能曲线下面积为0.778(AUC=0.778)。9.同时运用ROC曲线分析孕早期TSH、AST、ALT等曲线下面积,联合AST、ALT、TBIL曲线下面积为0.702(AUC=0.702);联合TSH与肝功能曲线下面积为0.801(AUC=0.801)。说明TSH联合肝功能与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且联合TSH与肝功能对于妊娠期糖尿病预测更有价值和帮助。结论1.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中TSH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妊娠组以及正常非孕组,因此,孕期定期检测TSH水平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肝功能较正常妊娠组以及正常非孕组更为严重,因此,孕期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对于评估妊娠妇女肝功能,预防由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3.联合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检测,对于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具有一定帮助,为临床上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一定参考。然而,妊娠糖尿病组的TSH、ALT、AST及TBIL单个指标与妊娠糖尿病血糖值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在今后需要扩大样本量并与他因素一起探讨与妊娠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

白宇[7](2021)在《RhoA在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滋养层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耐量异常,尽管大部分GDM在产后均能恢复正常,但其短期或长期的不良代谢结局对母婴均产生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DM的发病机理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相同,包括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进行性β细胞功能障碍。怀孕是一段独特的代谢可塑性过程,适当的胰岛素抵抗是生理性的优先适应胎儿生长所必需,母体胰岛素分泌能力随之增强维持代谢健康的妊娠所需,这有助于控制葡萄糖从母亲到胎儿的运输,从而保障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孕中期由于胎盘激素的产生(孕酮、雌激素、催乳素等)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但是,严重的孕妇胰岛素抵抗会导致高血糖症。GDM中母体系统发生的变化,如脂毒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脂肪因子信号传导的损伤均与β细胞适应受损有关。但妊娠期间,除肝脏、脂肪、肌肉等外周组织外,胎盘也是胰岛素的一个效应器官,由于胎盘与胰岛β细胞间存在交互作用,妊娠时不仅外周组织存在胰岛素抵抗,胎盘在母体胰岛素抵抗中也起重要作用,考虑到大多数异常的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通常在孕妇产后恢复正常,我们推断胎盘在GDM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hoA(RAS同源性-A),Rho亚家族成员,RhoA在与GDP结合的非活动状态和与GTP结合的活动状态之间的循环,发挥分子开关的作用,调节细胞表面受体和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蛋白。Rho激酶(ROCK),是RhoA的下游效应器,既往研究发现RhoA/ROCK在T2DM IR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hoA/ROCK信号通路是非常重要的转导系统,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及发育。先前的研究报道RhoA/ROCK通路作用于细胞骨架或靶蛋白后,诱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调控基因转录和细胞周期等。此外,慢性组织炎症也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并导致IR。一系列的研究表明RhoA参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通过NF-κB信号传导途径调节炎症反应,从而影响糖尿病并发症的走向。基于以上研究结果,RhoA在妊娠妇女胎盘中发生的变化及作用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应用蛋白组学方法检测GDM及正常妊娠孕妇胎盘,发现RhoA在GDM组有变化趋势,通过扩大样本量,用Western Blot方法验证RhoA在GDM组确有显着升高。因此,我们推断RhoA/ROCK信号通路可能在胎盘组织也参与了GDM的发病过程。本研究主要探讨在GDM的发生过程中,RhoA/ROCK通路如何调节胎盘滋养层细胞的变化,及其与GDM发生的因果关系,为GDM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对GDM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5名GDM孕妇和25名正常糖耐量孕妇胎盘RhoA蛋白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清学RhoA水平并收集血糖、孕周等相关信息,通过SPSS16.0软件对RhoA与相关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2.采用C57BL/6J雌性小鼠通过高脂饮食建立GDM动物模型,检测孕鼠体重、葡萄糖耐量、空腹胰岛素值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胎盘组织RhoA、ROCK1和ROCK2蛋白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葡萄糖转运子GLUT4和GLUT1表达水平。3.构建胰岛素抵抗HTR8-SVneo细胞系。利用不同胰岛素浓度的培养基培养HTR8-SVneo细胞株,分别在24 h,36h,48 h,60 h葡萄糖-己糖激酶的方法检测培养基葡萄糖消耗量。确定建立胰岛素抵抗的最佳浓度和时间,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1和ROCK2蛋白表达情况、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和NF-κB炎症通路相关蛋白,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通过CCK8的方法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染色评估细胞凋亡,Real-time PCR检测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L-8水平变化情况。4.通过fasudil抑制RhoA/ROCK通路后,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以确定上述改变由RhoA/ROCK通路的调节所致。结果:1.临床筛查的结果:GDM患者胎盘组织中,Rho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GDM组患者血清标本中RhoA水平增加,并与孕周和糖化白蛋白(GB)呈正相关(r=0.17,P=0.018;r=0.221,P=0.042)。2.动物实验:经高脂饮食喂养,与正常妊娠小鼠比较,GDM组小鼠体重增加,糖耐量下降,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升高,GDM动物模型建立成功,GDM组RhoA、ROCK1、ROCK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p-IRβTyr1361、p-IRS-1Tyr896、Akt、PAkt、GLUT4表达下调,但p-IRS-1Ser307和GLUT1表达上调)。3.体外细胞实验:(1)胰岛素抵抗(IR)组RhoA/ROCK1/ROCK2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Control)升高;(2)IR组细胞葡萄糖消耗能力显着降低,在48h时降低约50%。与IR组相比,fasudil处理后的HTR-8/SVneo细胞葡萄糖消耗能力增加;(3)与对照组相比,在0、12和24小时未观察到细胞活力的差异。在48 h时,IR组HTR-8/SVneo细胞活力显着降低,给予fasudil后细胞活力呈剂量依赖性增加。IR组PCNA水平下调通过fasudil处理后好转。(4)IR组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相反,fasudil给药显着降低了凋亡细胞百分比。另外,在IR的细胞中,bax和裂解的caspase-3水平上调,同时下调bcl-2。经fasudil给药后,bcl-2水平升高,但bax和裂解的caspase-3表达下降。(5)q RT-PCR的结果证实IR通过增加IL-1β,TNF-α,IL-6和IL-8 m RNA水平的变化加重炎症反应。与此相反,fasudil处理后,炎症因子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6)在IR组HTR-8/SVneo细胞中,RhoA,ROCK2,p-MYPT-1,p-IRS-1(Ser307)的表达上调,p-IR-β(Tyr1361),p-IRS-1(Tyr612)和p-Akt水平下调。fasudil给药后引起了RhoA,ROCK2,p-MYPT-1和p-IRS-1(Ser307)水平降低,并伴有升高p-IR-β(Tyr1361),p-IRS-1(Tyr612)和p-Akt的水平。但三组MYPT-1,IRS-1和Akt表达无明显差异。fasudil给药后促进了胰岛素处理的细胞中的GLUT-4核仁的核易位。(7)IR组细胞浆中NF-κB p65下调和胞核中的NF-κBp65p-IκB-α的上调,通过使用fasudil可改善并降低了核中NF-κB p65的表达。结论: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RhoA蛋白在IR诱发GDM情况下表达增多,胰岛素信号通路受到抑制。在细胞试验中,验证了RhoA/ROCK通路影响IR的机制为抑制胎盘滋养层细胞的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加重炎症反应,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及激活NF-κB信号通路实现。

苗苗[8](2020)在《菊粉对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及公共卫生问题。相对于快速增长的发病率,GDM的临床治疗药物却十分有限。而近几年,微生态分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肠道菌群研究更为深入,提出将肠道微生物作为GDM医学营养治疗的新靶点。菊粉作为一种益生元,由于其特殊的β-(2,1)-糖苷键结构,使得菊粉在口腔、胃、小肠中均不会发生消化分解,只能在结肠中被肠道微生物作为底物分解产生少量的热量,这一特殊的性质使得菊粉具有许多突出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菊粉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糖降脂、预防癌症、促进矿物质和维生素吸收、缓解便秘等作用。但菊粉对GDM的作用目前还知之甚少,缺乏相关基础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创建GDM小鼠模型,研究菊粉对GDM小鼠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本文比较了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和STZ诱导这两种建立GDM动物模型的方法,观察了菊粉对GDM孕鼠糖脂代谢和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分析了可能的分子机制。同时,将肠道微生物这一“生理器官”引入治疗GDM的研究中来,使用16S r RNA测序的方法探讨了高脂高糖饮食情况下菊粉添加对C57BL/6J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妊娠期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目的:比较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和STZ诱导C57BL/6J小鼠两种建立GDM动物模型的方法,以期获得更稳定、可靠且与人类妊娠期糖尿病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高脂高糖饮食(high-fat/sucrose diet,HFD)诱导模型分为HFD1组和HFD2组:HFD1组交配前用普通饲料喂养4周,HFD2组交配前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交配后HFD1组、HFD2组均以高脂高糖饲料继续喂养至实验结束。STZ诱导模型分为STZ高、中、低剂量造模组:所有组别交配前后均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妊娠成功后,称量妊娠0天(Gestational age of 0 day,GD0)孕鼠体重,分别给予STZ高、中、低剂量组孕鼠一次性腹腔注射60 mg/kg、45 mg/kg、30 mg/kg STZ溶液。定期监测C57BL/6J小鼠妊娠前后体重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于妊娠14天(Gestational ageof 14 day,GD14)实施孕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妊娠18天(Gestational ageof18 day,GD18)空腹6 h后测量FBG和空腹胰岛素水平(Fasting Insulin,FINS)以及解剖孕鼠,对其生理指标进行对比,以确定GDM小鼠模型成功。结果:(1)HFD1组妊娠后给予高脂高糖饮食喂养,自GD 14开始,HFD1组较正常饮食对照(Normal Control Diet,NCD)组体重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BG亦有所升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GD18的FINS、HOMA-IR显着高于NCD组;说明C57BL/6J小鼠代谢缓慢,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可使其在短期内出现肥胖和轻度的胰岛素抵抗,但并未出现高血糖症状。HFD2组孕鼠自GD 10开始较NCD组体重显着增加,且该组小鼠在GD10的FBG、GD14的OGTT各个时间点血糖值、GD18的FBG、FINS、HOMA-IR均明显高于NCD组。(2)STZ60 mg/kg组孕鼠的胰岛β细胞被大量破坏,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血糖升高迅速,但由于空腹血糖增加过高过快,孕鼠“三多一少”症状显着,大部分孕鼠因不能够耐受高血糖而发生流产,甚至死亡,死亡率高达46.7%;STZ30 mg/kg组血糖升高不明显,持续时间短,稳定性较差,模型构建失败;STZ45 mg/kg造模组自GD10开始孕鼠FBG升高,持续时间较长且较稳定,孕鼠耐受情况良好,孕鼠死亡率为20%,较60 mg/kg组明显降低,但GD18的FINS水平较NCD组却明显下降;故本实验中,45 mg/kg组是STZ诱导GDM小鼠模型的较好剂量,但仍伴有较高的孕鼠死亡率和流产率,且该组GD18的FINS、HOMA-IR均低于NCD组,这与临床上GDM患者的FINS、HOMA-IR明显高于与非GDM孕妇的情况不符。因此,本实验后续未选择STZ药物诱导的方法来建立GDM实验动物模型。结论:孕前4周开始持续给予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建立的GDM小鼠模型能够模拟出GDM病程中胰岛素抵抗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接近GDM的发病特点,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动物模型。第二章菊粉对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菊粉对GDM孕鼠糖脂代谢和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我们利用第一章节中孕前4周开始持续给予高脂高糖饮食诱导C57BL/6J小鼠构建GDM动物模型的方法,在原有高脂高糖饮食基础上给予GDM小鼠不同剂量的菊粉干预。菊粉干预组分为高、低两个剂量组:实验过程中,除了交配期,其余时间高、低两个剂量组分别给予3.33g/kg.d、1.67g/kg.d菊粉双蒸水(dd H2O)溶液灌胃;定期监测不同组别小鼠妊娠前后体重及空腹血糖,并测定各组GD 14的OGTT、GD 18的FBG、FINS以及血脂水平;GD 18解剖孕鼠,对其生理指标进行对比;肝脏和脂肪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变性;RT2 profiler PCR Arrays筛选出与糖脂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验证差异基因在小鼠肝脏、脂肪和胎盘组织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差异表达最大的基因在糖脂代谢通路上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结果:(1)孕前4周菊粉高剂量干预可以显着降低该组小鼠的孕前体重,且该组小鼠妊娠期间的体重亦明显低于GDM组;菊粉低剂量干预可以降低该组小鼠妊娠中后期(GD10~18)的体重。GD14的OGTT结果提示,菊粉高、低剂量组的FBG较GDM组显着降低,葡萄糖灌胃后各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GDM组,计算AUC后发现菊粉两个剂量组葡萄糖耐量水平明显改善。此外测定小鼠FBG和FINS,计算HOMA-IR值发现,菊粉干预可以明显改善GDM小鼠的胰岛素抵抗,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血脂水平的研究发现,菊粉高、低剂量组小鼠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显着低于GDM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2)PCR-Array检测菊粉高剂量组与GDM组肝脏组织糖脂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筛选出1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G6pc,slc2a4,pdhb,pgk1,pgm3,pdk2,pfkl,Igfbp5,Retn,pdk4,Prps1,Phka1,通过RT-PCR进一步测定上述差异基因在各组小鼠肝脏、脂肪和胎盘组织里的表达情况,发现Retn(Resistin)在脂肪组织的表达差异倍数最大,利用Western blotting比较胰岛素代谢通路上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激酶B(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信号分子在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提示GDM组肝脏组织IRS信号分子的磷酸化蛋白与总蛋白比值较NCD组显着下调,菊粉高剂量组肝脏组织IRS、Akt信号分子以及脂肪组织Akt信号分子的磷酸化蛋白与总蛋白比值较GDM组显着增强。结论:菊粉可以改善GDM小鼠的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降低其体重和血脂水平,这可能与其降低了GDM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Resistin的表达,进而增强了胰岛素信号通路上IRS、Akt信号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第三章菊粉对妊娠期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目的:研究GDM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以及在菊粉干预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与妊娠期糖代谢紊乱有关的特征性肠道微生物物种及结构变化,为利用肠道菌群靶向治疗GDM提供参考。方法:基于Ion S5TMXL测序平台和技术,采用16S r RNA V4和V5高变区高通量测序的技术手段,全面深入分析GDM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观察菊粉干预之后,GDM小鼠肠道菌群的恢复情况,通过LEf Se分析,找出干预前后显着性差异物种。结果:高脂高糖饮食诱导产生的GDM小鼠体内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s)的比例显着上升,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和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等丁酸盐产生菌的相对丰度显着下降,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等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菊粉的摄入,能够显着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s)的比例,增加丁酸盐产生菌的相对丰度,同时能够减少条件致病菌的数量。嗜粘蛋白-艾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是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门中定殖在黏液层中的黏蛋白(mucin)降解菌,其相对丰度在菊粉干预后也显着增加。结论:菊粉可以提高GDM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增加肠道内益生菌的相对丰度,同时能够减少条件致病菌的数量,改善GDM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紊乱的状态。

陈海红[9](2020)在《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是一类由于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阻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大量研究表明多糖具有预防和改善Ⅱ型糖尿病的功效。葡甘聚糖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铁皮石斛、魔芋和芦荟为其重要植物来源。研究表明铁皮石斛、魔芋和芦荟这三种不同来源的葡甘聚糖的差异主要在于分子量、甘露糖与葡萄糖的摩尔比、乙酰基取代位置和乙酰基取代度。多糖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基于本实验室前期对这三种葡甘聚糖结构解析的基础,本论文结合生物化学、病理学、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技术研究比较这三种不同来源的葡甘聚糖对Ⅱ型糖尿病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魔芋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比较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实验共分为6个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铁皮石斛葡甘聚糖组、魔芋葡甘聚糖组、芦荟葡甘聚糖组,连续灌胃4周。结果表明,灌胃3种葡甘聚糖均能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增强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症状,降低血清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清胰岛素浓度,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显着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浓度以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增殖及糖蛋白沉积症状。通过比较分析,魔芋葡甘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功效优于铁皮石斛和芦荟葡甘聚糖。多糖结构与糖尿病相关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葡甘聚糖的分子量与降血糖、降血脂功效呈正相关,甘露糖与葡萄糖摩尔比值呈负相关。此外,葡甘聚糖的乙酰基取代度与降血糖和降血脂功效无显着相关性,但是乙酰基取代度值的增加不利于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2)基于UPLC-triple-TOF/MS的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技术,研究比较了三种葡甘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肉毒碱、吲哚、胆汁酸、糖类、氨基酸、嘌呤、嘧啶类、酰基脂肪,甘油脂,甘油磷脂,鞘脂,固醇脂类。差异代谢物参与氨基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换、视黄醇代谢、脂质代谢等。糖尿病大鼠中胆酸、肉毒碱、单糖、双糖、氨基酸、酰基脂肪,甘油脂类,甘油磷脂类,鞘脂类,固醇脂类等的浓度高于正常大鼠。灌胃三种葡甘聚糖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清中氨基酸、糖、肉毒碱、胆酸、吲哚及嘌呤、嘧啶等的代谢紊乱;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中酰基脂肪、甘油酯、甘油磷脂、鞘脂和固醇的含量,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病症。三种葡甘聚糖在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清代谢整体方面无显着差异。(3)基于生物化学、病理学、UPLC-triple-TOF/MS代谢组学和MicroLC-triple-TOF/MS蛋白组学技术,研究比较了三种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生物化学及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灌胃三种葡甘聚糖均可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浓度,增强肝脏的抗氧化应激损伤能力,减轻肝脏病理损伤。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与正常大鼠肝脏中的差异代谢物群主要为肉毒碱、胆汁酸、饱和/非饱和脂肪酸、甘油酸酯、糖类、氨基酸、嘌呤、嘧啶类等。其中模型组中胆汁酸、肉毒碱、饱和溶血性磷脂、饱和溶血性磷脂肉毒碱、单糖、双糖、甘油酯、氨基酸等的浓度高于正常组,灌胃三种葡甘聚糖均可降低这几类化合物在肝脏中的相对峰度。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宿主氨基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视黄醇代谢、半乳糖代谢及甘油磷脂代谢等。肝脏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肝脏中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肝脏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糖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中,且在糖尿病大鼠中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脂肪酸降解及初级胆酸的合成通路中的大部分酶的分泌都出现紊乱且呈现分泌增加的趋势,灌胃三种葡甘聚糖在一定程度上可回调差异蛋白分泌紊乱症状。(4)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比较三种葡甘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结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在门水平上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Elusimicrobia,Firmicutes,Proteobacteria,Spirochaetes和Verrucomicrobia发生显着变化,灌胃魔芋葡甘聚糖和铁皮石斛葡甘聚糖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结肠中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Elusimicrobia,Proteobacteria以及Spirochaetes的丰度。在属水平上,糖尿病大鼠中 LachnospiraceaeNC2004group,Prevotella9,Citrobacter,Enterococcus,Faecalibaculum,PrevotellaceaeGa6Algrowp 发生显着变化而葡甘聚糖能有效调节差异菌属 LachnospiraceaeNC2004group,PrevotellaceaeGa6Algroup,Prevotella9(升高)和 Citrobacter,Enterococcus,Faecalibaculum(降低)的丰度。比较三种葡甘聚糖,魔芋葡甘聚糖对肠道菌群紊乱的改善效果较优于铁皮石斛和芦荟葡甘聚糖。(5)基于前期对三种葡甘聚糖抗糖尿病功效比较分析的结果,本论文结合生物化学、病理学、代谢组学及16S rRNA测序技术对不同剂量的魔芋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实验共分为7个组包括正常组、正常灌魔芋葡甘聚糖组,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及40、80、160 mg/kg魔芋葡甘聚糖灌胃组,连续灌胃4周。生物化学及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灌胃魔芋葡甘聚糖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高血脂症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增殖、缓解脂肪组织中糖蛋白沉积症状,缓解肝脏非酒精性脂肪肝症状,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肠粘膜病理损伤。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灌胃魔芋葡甘聚糖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肝脏的胆汁酸、糖类、肉毒碱及脂质等的代谢紊乱。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灌胃魔芋葡甘聚可改善结肠肠道菌群紊乱,在门水平上魔芋葡甘聚糖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结肠中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Deferribacteres 以及Spirochaetes 的丰度,增加Tenericutes和TM7的丰度。在属水平上魔芋葡甘聚糖可有效降低Blautia,Dorea,Turicibacter,Bifidobacterium的丰度,同时增加Lactobacillus的丰度。关联分析发现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强,表明魔芋葡甘聚糖可通过降低血清中血脂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强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及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相关生理指标与菌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Bacteroidetes/Firmicutes,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Deterribacteres和Proteobacter ia菌门丰度的增加不利于宿主的血糖和血脂的调节,而Firmicutes,Tenericutes及 TM7 则相反。在属水平上Allobaculum,Bifidobacterium,Dorea,Blauti,Streptococcus,Turicibacter丰度的增加不利于宿主的血糖和血脂的调节,而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则相反,综合魔芋葡甘聚糖对相关菌群丰度调节的结果可得魔芋葡甘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改善宿主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代谢组与16S rRNA测序结果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肝脏和结肠内容物中胆汁酸、磷脂酰乙醇胺、不饱和脂肪酸、芳香族氨基酸、嘧啶、碱性氨基酸及支链氨基酸都发生显着变化,且差异代谢物和基因都富集在了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8条通路中,魔芋葡甘聚糖灌胃可维持肠粘膜完整性、降低氨基酸、脂多糖及次级胆汁酸代谢紊乱的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表明魔芋葡甘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维持正常的肠道屏障功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结肠中氨基酸、脂多糖及胆汁酸相关合成菌群的丰度和有害代谢物的透过率,进而维护宿主的代谢平衡。综上所述,本论文较为系统的研究比较了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活性。结果表明三种葡甘聚糖均具有较好的抗糖尿病活性,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及血脂浓度,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耐受能力,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清及肝脏中氨基酸、糖类、胆汁酸、嘌呤、嘧啶等代谢物的代谢,调节糖尿病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比较三种葡甘聚糖,其中魔芋葡甘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及菌群调节功效较优于铁皮石斛葡甘聚糖和芦荟葡甘聚糖。通过研究不同剂量的魔芋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机制可得出魔芋葡甘聚糖可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维持功能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调节宿主氨基酸、胆汁酸、糖类、脂类、肉毒碱等的代谢紊乱肠道菌群紊乱等途径发挥抗糖尿病作用。比较三个剂量的魔芋葡甘聚糖,80 mg/kg灌胃剂量在降血糖、降血脂及提高结肠菌群丰富度、多样性及基因多样性功效方面较优于40,160 mg/kg灌胃剂量。

薛存希[10](2020)在《肠道菌群介导母代高脂饮食对子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由于肥胖、缺乏运动和不合理饮食,2型糖尿病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每5个女性糖尿病患者中就有2个是育龄期女性。每7例活产中就有1例孕妇患有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期高血糖多伴随孕妇肥胖,不仅增加孕妇未来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也会对胎儿造成多种不良结局,除了近期不良影响,如胎儿畸形、胎儿高胰岛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这些GDM孕妇的后代发生肥胖和糖代谢异常的风险显着增加。这些不良结局大多是由母体在妊娠和/或哺乳期间糖代谢异常诱导的,但目前仍不清楚糖代谢异常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了母子代间的“遗传”。肠道菌群的母婴传递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婴儿肠道菌群在母体子宫内就开始形成并主要受分娩方式和哺乳方式的影响。自然分娩过程中婴儿通过母体产道使母体将阴道微生物垂直传递给婴儿,而剖腹产阻断了这一传播途径。在随后的哺乳期间,母乳中天然存在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微球菌、乳酸菌和肠球菌等菌群可以通过母乳喂养从母体流入婴儿并参与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和演变。据此,本研究通过母代孕前期、孕期及哺乳期高脂饮食诱导母代糖代谢异常,探讨母代糖代谢异常对子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剖腹产和交叉哺乳阻断母子菌群经阴道和哺乳传递,验证肠道菌群是否介导母代高脂饮食对子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异常的发生发展。方法1.动物模型构建7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11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高脂饮食(HFD组,含60%脂肪,每克热量5.24 kcal)及正常饮食(NCD组,含11.4%脂肪,每克热量3.90kcal)。饮食干预8周后,分别对两组小鼠行口服糖耐量实验,验证是否出现糖代谢异常。将两组雌性小鼠与同周龄正常饮食、正常活动雄性小鼠同笼放置,进行交配,以观察到阴栓之日作为妊娠第0.5天,孕期和哺乳期均自由饮食水,维持相应组别饮食,两组子代分别为高脂饮食组子代(HF/VD/HF组)、正常饮食组子代(NC/VD/NC组)。进一步,采用不同分娩方式(自然分娩或剖腹产)、不同哺乳方式(自行哺乳或交叉组别哺乳)将子代分为:宫内高脂-剖腹产-高脂母乳组子代(HF/CS/HF组),宫内正常-剖腹产-正常母乳组子代(NC/CS/NC组),宫内高脂-自然分娩-正常母乳组子代(HF/VD/NC组),宫内正常-自然分娩-高脂母乳组子代(NC/VD/HF组),宫内高脂-剖腹产-正常母乳组子代(HF/CS/NC组),宫内正常-剖腹产-高脂母乳组子代(NC/CS/HF组)。剔除极低和极高体重者,每组取10只子代进行研究。子代3周龄时断乳,正常饮食喂养至8周龄。2.体重、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在母代孕前期、孕期和哺乳期,子代出生、4周龄、8周龄期间每周监测体重、进食和饮水量。在子代4周龄和8周龄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测各时间点血糖值。在子代4周龄和8周龄时行腹腔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各时间点血糖值。3.离体胰岛功能检测和胰岛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检测在子代8周龄时取胰腺组织,分离纯化内分泌部胰岛,体外培养24小时后,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实验,检测离体胰岛在基础状态(葡萄糖浓度为3.3mmol/L)和高糖刺激状态(葡萄糖浓度为16.7mmol/L)下的胰岛功能。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胰岛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Pdx-1、MafA mRNA表达水平。4.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收集母代孕前期、孕期和哺乳期和各组子代4周龄和8周龄时的粪便样本,分别行16S rRNA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各组子代间肠道菌群的差异、各组子代与其对应母代菌群的差异。5.SPSS 24.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高脂饮食造成母代体重明显增加(P<0.05),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明显升高(P<0.05),葡萄糖耐量受损(各点血糖值:P均<0.05)。2.高脂饮食组子代体重、糖耐量血糖值均明显高于正常饮食组子代(P<0.05)。高脂饮食组子代胰岛素耐量受损(P<0.05),离体胰岛分泌功能下降(P<0.05),Pdx-1、MafAmRNA表达量降低(P<0.05)。高脂饮食组子代和正常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差异显着,且子代菌群与相应组别母代菌群分布相近。3.通过剖腹产阻断母子菌群经阴道传递后,经剖腹产出生的高脂饮食组子代胰岛素抵抗有所减轻(P<0.05),离体胰岛分泌功能有所改善(P<0.05),Pdx-1 mRNA表达量有所增加(P<0.05)。该组子代菌群结构与未经阻断的高脂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存在差异。经剖腹产出生的正常饮食组子代仅表现出轻微胰岛素抵抗(P<0.05)。4周龄时该组子代菌群结构与未经阻断的正常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但8周龄时差异已区分不明显。4.通过交叉哺乳阻断母子菌群经哺乳传递后,接受正常母乳的高脂饮食组子代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P<0.05),离体胰岛分泌功能改善(P<0.05),Pdx-1 mRNA表达量增加(P<0.05)。该组子代菌群结构与未经阻断的高脂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存在显着差异且和正常饮食组母代更加接近。接受高脂母乳的正常饮食组子代糖耐量略有升高(P<0.05),出现轻微胰岛素抵抗(P<0.05)。该组子代菌群结构与未经阻断的正常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存在显着差异。5.通过剖腹产和交叉哺乳同时阻断母子菌群经阴道和哺乳传递后,经剖腹产出生且接受正常母乳的高脂饮食组子代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饮食组子代,表现为糖耐量进一步降低(P<0.05),胰岛素抵抗明显减轻(P<0.05),离体胰岛分泌功能明显恢复(P<0.05),Pdx-1 mRNA表达量进一步增加(P<0.05)。该组子代菌群结构与未经阻断的高脂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存在显着差异,更接近正常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且和正常饮食组母代更加接近。经剖腹产出生且接受高脂母乳的正常饮食组子代糖耐量升高并出现胰岛素抵抗(P<0.05),离体胰岛分泌功能略降低(P>0.05),Pdx-1 mRNA表达量降低(P<0.05)。该组子代菌群结构与未经阻断的正常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更接近高脂饮食组子代菌群结构。6.剖腹产联合交叉哺乳对于子代肠道菌群影响最大,其次为单纯交叉哺乳,剖腹产对于子代肠道菌群影响相对最小。以Bifidobacterium属、Lactobacillus murinus属、Muribaculaceae科为代表的5个共丰度基因群在4周龄时在正常饮食组子代和高脂饮食组子代中均体现出显着差异,交叉哺乳后,这些基因群的丰度均发生显着变化。同时,以Bifidobacterium属为代表的基因群在4周龄和8周龄时在正常饮食组子代中都显着高于高脂饮食组子代,剖腹产和交叉哺乳均使正常饮食组子代中Bifidobacterium属的丰度显着降低。结论剖腹产及交叉哺乳可改善母代高脂饮食诱导的子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异常,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途径可能是阻断代谢失调的肠道菌群经阴道和哺乳垂直传递。

二、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损与胰岛素抵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损与胰岛素抵抗(论文提纲范文)

(2)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妊娠糖尿病的病因
        1.1 饮食结构与妊娠糖尿病
        1.2 肥胖与妊娠糖尿病
        1.3 活动与妊娠糖尿病
        1.4 压力与妊娠糖尿病
        1.5 遗传与妊娠糖尿病
    2 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1 胰岛素抵抗与妊娠糖尿病
        2.2 炎症与妊娠糖尿病
        2.3 胎盘与妊娠糖尿病
        2.4 胰腺与妊娠糖尿病
研究目的
    1 研究总目的
        1.1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
        1.2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
        1.3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研究:不同妊娠糖尿病大鼠建模方法
    1 妊娠糖尿病大鼠建模机制与方法
        1.1 化学药物诱导法
        1.2 饮食诱导法
        1.3 药物联合饮食法
    2 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成模标准
    3 妊娠糖尿病SD大鼠中医模型造模方法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妊娠糖尿病SD大鼠成模标准的确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4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FBG 结果分析
        3.2 不足之处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确立
    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
    3 实验步骤与方法
        3.1 妊娠糖尿病 SD 大鼠模型的制作
        3.2 妊娠糖尿病 SD 大鼠模型的评价
    4 统计分析
    5 质量控制
    6 动物伦理
    7 技术路线图
    8 研究结果
        8.1 妊娠糖尿病SD大鼠成模率
        8.2 SD大鼠一般资料情况
        8.3 SD大鼠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8.4 SD大鼠胰腺和胎盘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变化
        8.5 SD大鼠胎盘GLUT1和GLUT3的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8.6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
    9 讨论
        9.1 构建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关键因素
        9.2 GDM SD 大鼠成模指标
        9.3 妊娠糖尿病SD大鼠形态学结果分析
        9.4 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胎盘蛋白结果分析
结论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妊娠糖尿病大鼠造模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孕期母体补充N-乙酰半胱氨酸改善镉所致雄性仔鼠肝脏糖代谢紊乱(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化学试剂和抗体来源
    2.2 主要试剂配制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动物饲养及处理
    2.5 肝脏RNA提取和实时定量RT-PCR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7 总蛋白提取和蛋白免疫印迹(WB)
    2.8 空腹血糖检测(FBG)
    2.9 葡萄糖耐量实验(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 (ITT)
    2.10 HOMA (the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稳态模型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孕期母体补充NAC减轻镉诱导的胎肝氧化应激
    3.2 孕期母体补充NAC缓解镉所致青春期仔鼠高血糖症
    3.3 孕期母体镉暴露未抑制青春期仔鼠肝脏胰岛素信号
    3.4 孕期母体补充NAC抑制镉诱导的青春期仔鼠肝脏糖异生
    3.5 孕期母体补充NAC缓解镉所致成年仔鼠糖耐量受损
    3.6 孕期母体镉暴露未诱导成年仔鼠胰岛素抵抗
    3.7 孕期母体补充NAC抑制镉诱导的成年仔鼠肝脏糖异生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糖尿病发育起源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5 参考文献

(6)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联合检测对妊娠糖尿病筛查及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RhoA在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滋养层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RhoA在妊娠期糖尿病人体内的变化情况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孕妇胎盘
        2.1.2 实验用孕妇外周血标本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人胎盘组织中RhoA蛋白水平表达
        2.3.2 ELISA测定血清RhoA水平
        2.3.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GDM患者胎盘组织中RhoA表达水平升高
        3.2 人血清检测患者基本情况
        3.3 外周血血清中RhoA表达水平与孕周和糖化白蛋白密切相关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RhoA/ROCK在妊娠期糖尿病小鼠胎盘组织中的变化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建立妊娠期糖尿病动物模型
        2.2.3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胎盘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RhoA,ROCK1/2,IRβ,IRS-1,p-IRS-1(Ser307),p-IRS-1(Tyr896),Akt,p-Akt(Ser473),GLUT1/4)
        2.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GDM模型小鼠体重变化
        3.2 GDM模型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测(OGTT)结果
        3.3 GDM模型小鼠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3.4 GDM模型小鼠胎盘组织RhoA/ROCK1/2表达水平增高
        3.5 GDM模型小鼠胎盘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3.6 GDM模型小鼠胎盘组织葡萄糖转运体GLUT4/1表达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RhoA/ROCK在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滋养层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冻存
        2.2.1.1 细胞复苏
        2.2.1.2 细胞培养及细胞传代
        2.2.1.3 细胞冻存
        2.2.2 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
        2.2.3 法舒地尔干预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
        2.2.4 检测细胞增殖
        2.2.5 检测细胞凋亡
        2.2.6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IL-1β、TNF-α、IL-6和IL-8的表达
        2.2.7 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
        2.2.8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
    3 结果
        3.1 胰岛素抵抗HTR-8/SVneo细胞模型构建
        3.2 RhoA/ROCK1/2在IR的HTR-8/SVneo细胞中的表达增加
        3.3 IR组HTR-8/SVneo细胞葡萄糖消耗能力下降
        3.4 IR组HTR-8/SVneo细胞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3.5 IR组HTR-8/SVneo细胞细胞凋亡增加
        3.6 IR组HTR-8/SVneo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增多
        3.7 IR组HTR-8/SVneo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抑制
        3.8 IR组HTR-8/SVneo细胞炎症通路NF-κB受抑制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菊粉对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妊娠期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单纯高脂高糖饮食诱导GDM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3 不同剂量STZ诱导GDM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4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5 空腹血糖测定
        2.6 血清胰岛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7 血糖曲线下面积(AUC)
        2.8 成模标准的评估
        2.9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孕鼠一般情况
        3.2 不同造模方式妊娠前后体重的变化
        3.3 不同造模方式妊娠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
        3.4 不同造模方式妊娠14 天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3.5 不同造模方式对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3.6 不同组别孕鼠死亡及所产仔鼠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菊粉对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1.3 实验仪器
        1.4 菊粉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GDM模型小鼠分组及干预处理
        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3 空腹血糖测定
        2.4 血清胰岛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5 血清脂质四项水平检测
        2.6 肝脏和脂肪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2.7 肝脏组织RT~2 profiler PCR Arrays
        2.8 肝脏、脂肪和胎盘组织的目标基因Real-Time PCR
        2.9 肝脏和脂肪组织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
        2.10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剂量菊粉对GDM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2 不同剂量菊粉对GDM小鼠体重的影响
        3.3 不同剂量菊粉对GDM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3.4 不同剂量菊粉对GDM小鼠妊娠14天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3.5 不同剂量菊粉对GDM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3.6 不同剂量菊粉对GDM小鼠血清脂肪代谢的影响
        3.7 不同剂量菊粉对GDM小鼠仔鼠情况的影响
        3.8 菊粉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GDM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9 菊粉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GDM小鼠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10 PCR-Array检测菊粉高剂量组与GDM组肝脏组织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3.11 肝脏、脂肪和胎盘组织的目标基因Real-Time PCR
        3.12 菊粉对GDM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菊粉对妊娠期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和粪便收集
        2.2 粪便DNA的提取
        2.3 细菌16S rRNA测序方法和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预处理及质量控制
        3.2 OUT分析结果
        3.3 物种多样性曲线
        3.4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3.5 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3.6 主坐标分析结果
        3.7 Bet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
        3.8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3.9 功能预测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菊粉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1.1 糖尿病研究概况
        1.1.1 糖尿病的分类和诊断
        1.1.2 糖尿病并发症
        1.1.3 糖尿病的基本治疗
    1.2 多糖研究概况
        1.2.1 多糖构效关系研究概况
        1.2.2 多糖与糖尿病研究概况
        1.2.3 葡甘聚糖研究概况
    1.3 组学技术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1.3.1 蛋白质组学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1.3.2 代谢组学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1.3.3 基因组学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3 本论文的创新性
        1.4.4 本论文的研究方案
第2章 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的降血糖降血脂功效及比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葡甘聚糖干预对大鼠生长情况的影响
        2.3.2 葡甘聚糖干预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2.3.3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
        2.3.4 葡甘聚糖的降血糖作用
        2.3.5 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病理病变的影响
        2.3.6 葡甘聚糖的降血脂作用
        2.3.7 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病理病变的影响
        2.3.8 葡甘聚糖结构与血糖、血脂功能指标相关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对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代谢组学分析
        3.3.2 脂质组学分析
        3.3.3 葡甘聚糖对大鼠血清代谢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的肝脏保护作用及其比较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4.3.2 肝脏ABTS和SOD测定结果
        4.3.3 肝脏病理切片分析
        4.3.4 代谢组学分析
        4.3.5 葡甘聚糖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
        4.3.6 蛋白质组学分析
        4.3.7 代谢组与蛋白组关联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不同来源葡甘聚糖对结肠菌群的调节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微生物组成分析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
        5.3.3 Beta多样性分析
        5.3.4 菌群代谢功能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魔芋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的机制探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魔芋葡甘聚糖干预对大鼠生长情况的影响
        6.3.2 魔芋葡甘聚糖干预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6.3.3 魔芋葡甘聚糖对Ⅱ型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6.3.4 魔芋葡甘聚糖的降血糖作用
        6.3.5 魔芋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病理病变的影响
        6.3.6 魔芋葡甘聚糖的降血脂作用
        6.3.7 魔芋葡甘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病理病变的影响
        6.3.8 肝脏油红O染色结果
        6.3.9 结肠H&E染色结果
        6.3.10 魔芋葡甘聚糖的抗氧化作用
        6.3.11 代谢组学分析
        6.3.12 肠道菌群分析
        6.3.13 短链脂肪酸分析
        6.3.14 关联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试剂耗材
附录Ⅱ 仪器设备
附表1 血清显着变化的脂质信息
附表2 肝脏差异蛋白信息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肠道菌群介导母代高脂饮食对子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母代糖代谢异常对子代糖代谢、胰岛功能及对子代肠道菌群的影响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制备糖代谢异常跨代小鼠模型
        2.2 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监测
        2.3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2.4 腹腔胰岛素耐量实验
        2.5 原代胰岛细胞分离和培养
        2.6 GSIS功能实验及胰岛素含量抽提
        2.7 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浓度
        2.8 总RNA提取和Real-Time PCR实验
        2.9 肠道菌群16S rRNA V3-V4区测序分析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高脂饮食诱导母代体重增加,空腹血糖升高,葡萄糖耐量受损
        3.2 母代糖代谢异常造成子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明显异常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对子代糖代谢、胰岛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剖腹产小鼠模型
        2.2 建立交叉哺乳小鼠模型
        2.3 建立剖腹产联合交叉哺乳小鼠模型
        2.4 子代糖代谢、胰岛功能检测及肠道菌群16S rRNA V3-V4区测序分析
    3 结果
        3.1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后子代体重变化
        3.2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后子代进食量、饮水量变化
        3.3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后子代糖耐量变化
        3.4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后子代胰岛素敏感性变化
        3.5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后子代离体胰岛分泌功能变化
        3.6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后子代胰岛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变化
        3.7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后子代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3.8 阻断母子菌群垂直传递后子代肠道菌群组间差异物种鉴别
        3.9 子代肠道菌群和其对应母代肠道菌群的差异
        3.10 母子代核心菌群传递分析
        3.11 子代各组间肠道菌群差异和距离
        3.12 所有子代菌群CAG划分
    4 讨论
        4.1 剖腹产对子代糖代谢、胰岛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4.2 交叉哺乳对子代糖代谢、胰岛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4.3 剖腹产联合交叉哺乳对子代糖代谢、胰岛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5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受损与胰岛素抵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构建[D]. 江心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5]孕期母体补充N-乙酰半胱氨酸改善镉所致雄性仔鼠肝脏糖代谢紊乱[D]. 易颂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联合检测对妊娠糖尿病筛查及诊断价值研究[D]. 王小锐.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RhoA在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滋养层细胞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白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菊粉对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D]. 苗苗. 东南大学, 2020(02)
  • [9]葡甘聚糖的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探究[D]. 陈海红. 南昌大学, 2020(01)
  • [10]肠道菌群介导母代高脂饮食对子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薛存希.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妊娠期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受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