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家庭直饮水及管网建设与管理

杭州市家庭直饮水及管网建设与管理

一、杭州市直饮水入户和管网的建设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骆杉杉[1](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在线水质监测点优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共十九大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居民用水涉及民生,目前业内普遍依靠原水、出厂水、管网水、龙头水多层级管控体系,管网输配水环节在线水质监测一直是业内难题,存在布局盲目、仪表杂乱、安装环境受限、运维困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Python语言开发TRFC算法,确定城市供水管网合理监测点布局数量与最优化布局方案。搭建试验平台,试用3类9种水质仪表,确定适用于城市供水管网仪表选型及安装环境,标准化运营维护在线仪表,形成运营维护指南。本文旨在解决在线水质监测点管理现存问题,梳理在线监测点科学布局、水质仪表选型、标准化运维水质仪表等问题,系统性提出“规划布点-设备选型-实地安装-信号传输-运行维护-应急维修-资产报废”全生命期管理模式,成功搭建杭州某智慧水质示范区,应用效果良好。本文研究的TRFC算法开放管网敏感点、敏感度、设备单价等多因素供水司结合实际生产需要调节运用,更贴合水司实际需求,使用便捷。本文提出的城市供水管网在线水质监测点全生命期管理体系涵盖各个环节,系统阐明全流程应用实例,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杨再林[2](2021)在《哈尔滨市老旧小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陈建勋,胡雨前[3](2021)在《某住宅小区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杭州某高档住宅小区内直饮水系统的设计过程,包含了工程概况、设计参数及流程的选择、管材及阀门的选择,管路的设计等内容,总结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小区内设置管道直饮水系统的管理及运营提出思考。

刘天元[4](2019)在《北京市城市供水问题及服务延伸调研》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市要将首都建成首善之都和宜居城市,使首都居民饮用安全、洁净的自来水,供水管理提升、供水水质安全、供水压力满足居民要求等工作是一个不可小视、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随着社会进步,各界对提升供水水平,保障供水用水质量和安全,进一步做好供水服务管理工作反映强烈。本文针对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的管理情况,首先对国内其他市政专业管线的相关管理情况进行了解和学习,明晰了北京市供水服务方式和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国内其它城市以及北京市其它的市政管线,如热力、燃气等的差距。通过考察、调研北京市供水发展历史、供水能力发展历程和水厂、管线等基础设施运行状况,梳理北京市自来水历史遗留问题和产生差距成因。随后,分别对目前北京市供水服务体系、小区供水庭院管线和楼内供水管线进行调研,梳理北京市供水管理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也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北京市作为首善之都,供水安全服务作为首都市民最直接、最实际、最关心的一项重要问题,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在结尾通过梳理我国法律法规和我市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北京市城市供水现状,借鉴其他城市成熟经验,对打通北京市供水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朱彬露[5](2019)在《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价格管制政策和效应评价 ——以杭州市“引千入杭”自来水价格调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自来水是“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居民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量”的供给,更要有“质”的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对自来水的需求逐步从“有水喝”升级为“喝好水”。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市供水普及率已基本实现100%全覆盖,居民对水质安全的关注度和需求逐步提升,对自来水的支付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在日益恶劣的水源水质条件下,自来水深度处理和安全输配的问题更加突出,居民龙头水水质堪忧。长期以来,在较低价格水平和滞后价格调整周期下,供水企业盈利甚微,甚至成本价格倒挂,对自来水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更是有心无力,无法达到水质改善的目标。可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现状与居民自来水水质安全的需求产生了强烈矛盾,城市水价改革如何支撑水质改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水价调整产生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作为凸显因素,以政府水价管制偏差及其校正为思路构建理论框架,以杭州市在建的千岛湖配水工程(下文称“引千入杭”)为例,通过水质改善导致水价上涨的宏微观经济效应评价,对价格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我国城市传统自来水价格管制效果评价;二是构建凸显性与自来水价格管制偏差模型;三是水价调整的宏观经济效应评价;四是水价调整的微观经济效应评价;五是“引千入杭”不同价格方案的宏微观效应比较。最后,在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价格管制优化的政策建议。在政府定价的水价管理体制下,水价调整决策既要考虑宏观经济影响,又要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定价同样也在此决策框架中展开。通过对比拟定的“引千入杭”三个价格方案,从宏观效应看,即便水价上涨30%带来的影响依然不显着;从微观效应看,杭州市水价上涨20%(即3.45元/吨)为最佳方案。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以下三方面:1、构建传统自来水价格管制偏差的凸显性理论模型。基于水价调整背离宏观经济发展、供水企业成本倒挂的偏差现状,构造凸显性对政府公共产品定价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创新性地将该模型运用于自来水价格决策中。2、实证检验水质改善导致水价上涨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在宏观层面,本文运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测算水价上涨对CPI、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在微观层面本文将“水质改善”作为一个积极信号,量化居民对高水质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为水价科学决策提供依据。3、实证比较杭州市“引千入杭”水价调整方案并提出政策建议。综合居民支付意愿与能力、工程投资成本回收以及周边城市水价情况为“引千入杭”拟定三个水价方案,分别对比各方案下水价上涨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为“引千入杭”工程水价提供决策依据。

王允志[6](2018)在《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高层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二次供水系统作为住宅附属配套设施其所需能耗也随之升高。二次供水泵房中水泵及管线的运行设计主要依据在于高层住宅小区居民用水量的变化规律。我国设计人员进行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系统设计时,所借鉴的同类型高层建筑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大多数仅是根据国家规范中的定额公式进行估算,这样对于水泵型号及其工作方案的确定是不科学的,同时又增加了运行电耗和水耗,造成能源的浪费。高层住宅楼二次给水系统运行能耗大的原因主要是设计参数及设计依据不够准确充分。为了给现有规范提供数据支持,为二次加压给水系统节能优化提供技术参考,本文选取某大型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并分析其生活给水系统的用水量变化规律,然后对目标区域的供水参数进行重新设计,设计的依据为进一步降低水泵的电耗。设计完成后,将新的供水方案的电耗与改造前的供水方案电耗进行对比,提出能源节约的方案。将实测到给水系统的参数值分别与规范规定值对比发现:对于Ⅱ型普通住宅来说,计算得到实际的高日生活给水定额和平均日生活给水节水定额在数值上正好处于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但小时变化系数偏大。在每周的休息日期间,用水量最大,在工作日期间,用水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节假日对日用水量的影响较周末因素更大。5月至12月期间人均日用水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月8月为夏季用水高峰期,夏秋两季的用水量要明显高于春冬两季的用水量。随着气温升高,给水系统用水量增加。本小区加压泵房内所选用的水泵为变频恒压水泵,将此水泵进行改造发现,优化改造之后水泵平均节省电量约为43.78kWh,平摊到每个用户上就能得出每户每年节约21.8元。优化改造后按照水泵特性曲线保证了水泵运行始终处于其高效段内,在满足流量和压力的同时降低了水泵本身的额定功率,使其用电量能耗降低了39%左右。最后,本文重点阐述了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的影响,并对主要的供水方式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济南二次加压给水设施的现状,结合济南市居民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对举例项目的项目内容、改造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在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时,不应盲目取消高位水箱,应根据住宅小区具体的供水形式进行具体分析。

刘颖[7](2018)在《安全视角下城市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压力;另一方面,城市地下空间中各管线错乱布置,亟待提出合理规划并进行有序调整。建设综合管廊项目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而面对综合管廊项目融资难的问题,PPP合作模式将是其首选的方案。既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可以借鉴社会资本的市场经验。所以,利用PPP模式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要基础设施工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对项目安全的规范管理。综合管廊作为特殊的市政工程,管廊内涵盖的资产主体较多,包含电力、通信、给排水、热力、燃气等重要的城市基础管网设施。所以,综合管廊的实际应用中应该重视安全性的特点。本文将在安全视角下,对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PPP模式运行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对PPP模式建设综合管廊运作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梳理,并着重分析了其中安全隐患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与建议。1)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运用PPP模式建设综合管廊项目将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规划与执行项目的过程中,重视项目的安全因素,既能保障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2)将安全管理理念融入合作模式中,通过分析PPP模式中责任主体、监管制度、风险控制等问题,对综合管廊PPP项目的合作模式进行探讨,即推荐更为适用的BLOT模式。突出项目中“租赁”环节,重视同管线单位的良好合作,注重地下空间的资产资源性。同时,也是保障项目安全的重要因素。3)通过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安全特征,归纳项目整体的安全等级,为规划综合管廊项目PPP合作模式运行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建议。其中,根据管廊内管线的种类、数量及相互影响程度的分析,在与实际案例项目中的建筑规划结构层面进行比对,印证了利用PPP模式建设综合管廊项目中安全的重要性。

安娜[8](2016)在《基于过程视角的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成为地方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催化剂,而规模持续增加的地方公共投资也在经济发展中释放了显着的乘数效应,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地方公共投资项目供给长期呈现出“高投入、低效率、高资源消耗”的格局,一方面折射出地方经济增长对投资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显现出地方政府投资的冲动性和扩张性特征。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逐投资的数量和规模、不重视项目前期论证,导致很多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和效果,造成了公共利益受损和公共资源浪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质疑。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中低速发展阶段,地方政府长期依赖的“高积累-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全面变革,虽然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将由投资向消费转变,但是在短期甚至是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资仍然将是地方政府工作的主线之一。如何在投资增速下降的情况下稳定增长,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从注重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向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转变,而科学的决策正是保障投资质量和效益的基本前提。方案选择是项目决策过程中应当经历的必要程序,科学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备选方案进行审慎分析对比的基础之上。中国当前的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通常是由地方政府行政主导的、专家论证的精英决策过程。实践中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单一方案”论证,另一种情形表征为行政权力约束下的专家论证。第一种情形是指地方政府提前设定了目标方案,只对目标方案进行单一方案可行性研究,或者除了目标方案外还拟定几个备选方案,但也是按照早已先定好“调子”,倾向性地侧重论证目标方案,对其他方案不作深入研究,导致本质上没有挑选的余地,一些好的方案不被采纳甚至被直接屏蔽掉,根本无法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这种情形下,专家基本不会发挥作用,即便个别专家有不同意见也不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因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决策方法或决策规则,最终的决策结果都是既定的,即按照政府偏好选择目标方案。这种论证显然是为了满足报批项目的需要,是典型的“虚论证”,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比没有论证更糟糕。一些决策者也意识到了“单一方案”决策的弊病,但对于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却缺乏认真思考,只能不断地被“强迫签字”;第二种情形是指地方政府雇佣专家对备选方案进行论证,专家将依据决策规则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及排序,最终得出最优方案。然而,专家的自利动机会直接影响专家对方案的偏好。由于处于“被雇佣”的地位,专家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密切利益关联,为了获得相关领导的认可、迁升等,专家很有可能成为政府偏好的“代言人”。另外,如果项目方案与专家价值偏好或个体利益存在某种关联时,专家也很可能会依据自身偏好和“预设立场”作出最终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专家究竟能否或者充分代表公正立场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无论第一种情形还是第二种情形,地方政府都“干预”了方案选择的整个过程,专家的独立性、中立性难以保持,公众被排除在外。这样一个相对封闭、不够公正、缺乏监督的决策过程不仅无助于得到最优方案,甚至会为项目失败埋下伏笔,导致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多流于形式,“程序空转”的情况十分常见。地方公共投资项目的决策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很多专家咨询下的决策并未逃脱失误或失败的命运,使得专家咨询制度备受批评和质疑,导致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和专家咨询的信任程度在不断下降。显然,“过程”是“结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好”的过程,将难以得到“好”的决策结果。在“重实体,轻程序”的行政决策环境下,人们往往习惯于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本身的价值。与私人项目不同,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担负着拉动当地经济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双重责任,关注方案选择的“过程”远比关注“结果”更为重要。“好”的过程不仅具有“得到最优方案”的工具性价值,也具有吸纳不满的作用,有助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接受和尊重最终的选择结果,尤其是那些受到结果不利影响的人减少不满和抵触情绪,利于达成较好的社会效果,从而提高地方公共投资项目决策的公信力。地方公共投资项目具有显着的外部性特征,承载着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多元价值诉求,这些利益诉求有时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地方政府+专家”的方案选择已经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多元利益格局,如何对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过程进行修正,包括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如何保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债务规模上行和财政收入下行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多个备选方案之间权衡利弊并作出最优选择,对于提高地方政府投资质量和公共资源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专家评议、数量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在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程序公正性理论、动态群决策理论等理论工具,从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现状出发,重构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过程,设立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标准,确定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方法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方法模型进行了逻辑推演。全文内容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阐明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阐明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重要概念与理论工具。首先对“地方公共投资项目”和“方案选择”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阐述了本文运用的重要理论工具,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程序公正性理论和动态群体决策理论;第三章阐述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现状,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并分类,剖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成因分析;第四章重构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过程,阐明了过程重构的意义、过程重构的价值导向、对重构的过程进行了程序化安排并对决策参与者、决策平台、决策标准、决策方法这四个过程要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标准设立,从项目运行、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指标体系;第六章确定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专家、公众共同参与下的交互式方案选择模型、并对指标赋值方法、评分方法及表达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七章实证分析,以A市某公共投资项目为例,运用本文确定的方法模型进行了方案比选并排序,对方法模型进行了逻辑推演。并且回溯了该项目方案的现实选择,对决策结果和决策过程进行了审视;第八章结论与展望,阐明了论文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方政府+专家”的方案选择过程已经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多元利益格局,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必须要摒弃传统的“独断”思维,尽可能将更多的项目利益相关者吸纳其中,并为这些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专家、投资方、项目业主、供应商、项目用户、周围社区、社会团体及媒体等)充分表达诉求创造条件。2.当前地方政府行政主导下的专家论证多流于形式,实践当中“程序空转”的情况十分常见。现有体制下,地方公共投资项目的方案选择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行政主导下、由专家对备选方案进行论证的精英决策过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公民参与形式化、决策者缺乏中立性、决策标准模糊及决策过程随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1)决策观念的偏差。(1)“官本位”思想作祟;(2)“公共人”角色意识的缺失;(3)对公众参与决策缺乏理性认识;(4)程序公正性理念的缺失;(2)公民议程的缺位。公民参与活动在决策过程中发生的太晚,通常是在议题已经被确定、大多数决策已经敲定后发生的。公民无法通过与行政人员的沟通和合作来决定怎样最好地解决问题,而是消极被动地做出判断或抵抗;(3)需要兼顾多方利益。在决策时需要尊重各方的不同价值观,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公共投资项目顺利实施。一方面要求决策标准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需要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利害关系人参与到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而这无疑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4)信息的封闭。公众既无法在决策前获取方案的相关信息,也无法获得决策过程的相关信息,信息的封闭导致公众既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诉求,也无法参与监督;(5)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现行法律法规及制度安排还存在一些漏洞,使得在实践中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决策行为的随意性,为一些地方政府“寻租”提供可乘之机。3.本文重构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论证阶段和公示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做出了程序化安排。过程重构的现实意义在于:由决策“结果”观转向“过程”观、由公众的“形式性”参与转向“实质性”参与、由“单向”模式转向“交互”模式、由“事后评价”转向“事中控制”。论文将过程公正性、过程交互性、过程可控性作为过程重构的价值导向,阐明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过程必须同时具备公正性、交互性和可控性,方案选择过程越公正、交互越充分、越可控,决策的满意度就越高,得出满意决策结果的概率就越大。过程价值导向为过程重构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包括公众充权、引入中立的组织或机构“地方决策事务委员会”、设置专门的“议事庭”、明确决策标准、运用交互式群决策思想构建方法模型、公示决策结果及过程性文件等。4.本文从项目运行、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指标体系,体现了多元价值诉求。在项目运行维度,主要考察项目方案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持久性;在经济维度,主要考察项目方案的自身财务能力和外部经济贡献;在社会维度,主要考察项目方案在相关利益者、安全与健康、社会环境、社会进步方面的影响;在资源与环境维度,主要考察项目方案的资源投入与再利用情况,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该指标体系各个维度相互独立,每个维度内的指标权重之和均为1,但各维度的赋权则需要在决策时结合具体项目确定,对每个维度的权重并不提前赋权,以保证了该指标体系应用的有效性、适用性和灵活性。与此同时,由于各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决策组织者可以根据专家、相关公众的自身专长或利益关注点,邀请其参与一个或者几个(包括四个)维度的评价,实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非理性。5.本文建立了专家、公众共同参与的交互式的方案选择决策模型:通过交互式决策,各决策参与者可以不断获取决策信息,逐步明确自己的决策偏好,进而提高各其对于决策结果的满意度。对于专家群体交互,运用“共识度”指标来反映专家偏好与群体偏好的一致性。对于公众群体交互,则提出不强调偏好的一致性、采用“聚类+迭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公众偏好稳定性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熵权法对专家和公众进行赋权。对于评价结果,本文采用雷达图直观地反映备选方案在各维度的表现。通过图形的方式,为决策人员提供可视化、易操作的表达工具。6.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逻辑推演,运用构建的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指标体系和方法模型对A市的饮用水供水项目进行方案比选,并得到了合理的结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将公正性、交互性、可控性作为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过程优化的内在价值导向,重构了地方投资公共项目方案选择过程并做出了程序化安排。2.构建了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指标体系,包括项目运行、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4个维度,运行效率等11个分项,用户需求满足度等50个具体指标。该指标体系的每个维度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计算方案综合评分时再根据项目具体类型、决策目标等因素进行赋权,从而保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适用性和灵活性。3.引入交互式群体决策的思想,构建了专家、公众共同参与下的交互式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方法模型。针对公众群体的信息集结,提出不强调偏好的一致性,采用“聚类+迭代”的方法来表达公众偏好稳定性的解决方案。综上所述,本文为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的决策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丰富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的理论储备,对地方政府决策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李琪[9](2017)在《济南西客站直饮水工程预处理工艺优化及工程设计》文中提出水是人生存的基础,是生活所必须的资源,在追求环保与健康的社会大背景下,饮用水安全更是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重中之重。就目前而言,水污染正在逐渐恶化,污染水体的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急速增加,水处理难度也在同步提高。现行的传统净水工艺并不能彻底去除水中部分污染物质,而且其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对于人体的危害也比较严重。加之自来水在供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人们对于高品质纯净水的追求与期盼日渐增高。近年来逐步发展的管道直饮水是在自来水或优质水源水的基础上通过纳滤等深度处理优质水,具有水质纯净、无消毒副产物、不易发生二次污染、成本低等优点,逐渐为市民喜爱与追求。管道直饮水工程是分质供水的一种,可以作为供水系统的补充形式为供水水质不达标的地区供水。本文通过对管道直饮水预处理工艺研究指出了单一活性炭对于极性和亲水性有机物吸附过滤效果低下的缺陷,建议与新型极性吸附剂钛岩组合使用。并通过钛岩/活性炭、单一活性炭对于自来水中浑浊度、菌落总数、CODMn的去除率及膜通量变化的对比证明了钛岩/活性炭的吸附过滤效果优于单一活性炭。对钛岩/活性炭进行了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研究:静态实验证明在活性炭、钛岩2:3配比,反应温度35℃,p H在7.77.83范围内,反应4h的条件下CODMn、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动态实验证明当滤速控制在3m/h7m/h,填料高度控制在100cm150cm,CODMn、氨氮、UV254、NO2-N的去除效果较好。以济南西区CBD直饮水项目为例介绍了管道直饮水工程设计的步骤,总结了在设计过程中选择水源、选择制水工艺、选择供水管道、布置配水管网及厂站建设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及选择、布置方法、原则。最后,在管道直饮水工程维护与管理中建议从记录设备运行日志、制水设备清洗、水质检测和完善管理制度及维护供水管网四个方面入手,同时管理单位与市民都要尽到自身的义务与责任,才能更好的维护直饮水系统。

张旭[10](2013)在《建筑小区节水关键技术及给水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建筑小区的用水量却仍在逐年递增,因此,解决建筑小区的节水问题,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推进我国节水工作和节水型城市建设的进程。我国城市的建筑小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用水浪费现象,给水系统的超压出流、生活用水器具的不合理设计、管道漏损及居民日常的用水习惯等都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本文即针对这些问题,对建筑小区的节水关键技术及给水系统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对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如: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器和节水型洗衣机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出了适宜在建筑小区推广的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以改善建筑小区节水设备的普及率;从建筑小区中水的水源出发,综合考虑中水的回用途径及相关国家水质标准要求,确定合理的中水处理工艺,同时建议因地制宜地选用建筑物中水回用系统和小区中水回用系统来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对路面雨水、屋面雨水和其他雨水的利用技术的对比及分析,建议选取涵盖雨水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对建筑小区雨水进行利用。同时,以对这些节水关键技术的研究作为支持,进一步对建筑小区的给水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建议必须进行建筑节水系统的设计。根据所在区域的节水现状,结合《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选取合适的节水用水定额,进而确定出了满足节水用水定额的技术措施:选用管网叠压给水方式作为节水的给水系统,来缓解管网超压出流的现象;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作为建筑小区的杂用水,以提高建筑小区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采用高效的节水型水龙头、便器及淋浴器等节水型用水器具,提高建筑小区的实际节水率;选用满足居民安全用水需求的优质管材及配件,防止管道的漏损;须对建筑给水系统进行智能化的计量和管理,定期检查及维护管网。最后,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关于节水的指标的对比和分析,进行建筑小区节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建议采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关于住宅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指标作为建筑小区节水评价的指标,并采用分级评分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分,最终对建筑小区的节水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

二、杭州市直饮水入户和管网的建设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市直饮水入户和管网的建设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供水管网在线水质监测点优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在线水质监测点的重要性
    1.2 国内城市水质监测点研究现状
    1.3 供水管网水质管理
    1.4 国内城市在线水质监测点管理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在线监测点布局算法研究
    2.1 在线监测点布置算法综述
    2.2 非线性规划最优化问题
    2.3 实例情况介绍
    2.4 水力模拟
    2.5 TRFC在线传感器优化布局算法
    2.6 算例分析及优化
    2.7 运算步骤
第3章 在线水质仪表选型研究
    3.1 浊度仪比选试验
    3.2 余氯仪比选试验
    3.3 pH仪比选试验
    3.4 试验成果
第4章 基于全生命期的在线水质监测点优化管理研究
    4.1 全生命期管理
    4.2 规划布点
    4.3 实地安装
    4.4 信号传输
    4.5 运行维护
    4.6 应急维修
    4.7 资产报废
第5章 基于全生命期管理的在线水质监测点布局应用实例
    5.1 示范区在线仪表选点
    5.2 设备概况
    5.3 安装及数据传输
    5.4 运行维护
    5.5 实例效果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水质监测点设备维修记录单

(3)某住宅小区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管道直饮水系统发展现状
2 工程概述
3 设计要求
4 处理工艺流程设计
    4.1 预处理及主工艺
    4.2 消毒工艺
    4.3 工艺流程
5 管道系统设计
6 管件及阀门的
7 水质监测及管理模式
8 投资及成本分析
9 遇到设计问题及解决方式

(4)北京市城市供水问题及服务延伸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供水管网“最后一公里”管理与设施情况
        1.2.1 核心概念解释
        1.2.2 国内外供水管网“最后一公里”管理与设施情况
        1.2.3 北京市其它市政管线“最后一公里”的管理情况
    1.3 调研内容和方法
    1.4 可行性分析
第2章 北京市供水发展概况
    2.1 北京市城市供水行业发展历史
        2.1.1 发展历程及基本情况
        2.1.2 辖区概况
    2.2 北京市中心城自来水供水能力发展历程
        2.2.1 水资源状况
        2.2.2 城市公共供水
        2.2.3 郊区供水情况
    2.3 供水设施运行情况
        2.3.1 水厂情况
        2.3.2 市政管网情况
        2.3.3 市区高日水量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市政供水“最后一公里”服务体系
    3.1 北京市市政供水用户构成与发展情况
    3.2 北京市市政供水“最后一公里”计量情况
    3.3 北京市市政供水“最后一公里”查表收费情况
    3.4 北京市市政供水“最后一公里”服务系统建设
    3.5 北京市市政供水“最后一公里”服务手段和形式
    3.6 北京市市政供水“最后一公里”服务存在问题及建议
        3.6.1 居民意见和投诉处理
        3.6.2 缴费的方便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小区庭院及楼内供水设施现状
    4.1 北京市供水庭院管线管理情况
        4.1.1 市政供水,但由物业或产权单位自行管理
        4.1.2 市自来水集团直接管理
        4.1.3 自备井设施管理
    4.2 北京市供水庭院管线存在问题
        4.2.1 北京市“三供一业”改造情况
        4.2.2 北京市自备井和老旧小区供水管线改造情况
    4.3 北京市楼内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4.4 北京市二次供水的管理情况
    4.5 北京市楼内供水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部分设施老旧,存在安全隐患
        4.5.2 管理专业化程度低,失管小区供水隐患严重
        4.5.3 法规政策管理界限模糊,申请维修资金困难
    4.6 楼内供水设施改造落实情况及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市供水问题及服务延伸建议
    5.1 北京市供水问题
    5.2 供水服务延伸建议
        5.2.1 坚持“四定原则”,整合政府资源,增加小规模调蓄水厂泵站建设
        5.2.2 进一步延伸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5.2.3 完善配套机制,推进小区庭院管线实现专业化管理
        5.2.4 补充、完善供水管线移交和改造标准和相关依据
        5.2.5 “试点先行”和“去存控增”相结合,推进供水服务向用户终端延伸
    5.3 供水服务延伸问题解决框架图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价格管制政策和效应评价 ——以杭州市“引千入杭”自来水价格调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来水价格管制效果与管制偏差
    第一节 自来水价格管理体制
    第二节 自来水价格管制效果评价
    第三节 自来水价格管制偏差的凸显性解释
第三章 基于水质改善的水价上涨宏观经济效应评价
    第一节 水质改善与水价上涨的经济学解释
    第二节 水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经验事实
    第三节 水价上涨的宏观经济效应模型
    第四节 水价上涨的宏观经济效应实证
第四章 基于水质改善的水价上涨微观经济效应评价
    第一节 杭州市供水安全与“引千入杭”工程
    第二节 杭州市“引千入杭”的居民支付意愿
    第三节 杭州市“引千入杭”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
第五章 杭州市“引千入杭”水价方案的效应评价
    第一节 杭州市居民的生活用水行为与“引千入杭”水价方案
    第二节 不同水价方案的宏观经济效应评价
    第三节 不同水价方案的微观经济效应评价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
        1.1.2 二次供水改造提升工程简介
    1.2 二次供水设施现状分析
        1.2.1 水质二次污染问题堪忧
        1.2.2 供水压力设计偏于保守
        1.2.3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与维护
    1.3 建筑给水系统参数选择探究
    1.4 当前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备节能方面研究
        1.4.1 国内对居民住宅用水量的研究
        1.4.2 目前二次供水设备变频技术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3 二次供水改造中高位水箱的优化设计
        1.4.4 恒压变频和变压变频供水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课题来源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济南市二供设施基本情况及改造试验区概述
    2.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2.1.1 国家及地方针对二次供水的政策法规
        2.1.2 济南市新建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2.1.3 已建成二次供水基本情况
    2.2 改造试验区基本概况
    2.3 试验设备的介绍
        2.3.1 流量计的分类及选用原则
        2.3.2 电磁流量计的使用及测量原理
        2.3.3 电磁水表的校准及检测报告
第3章 二次供水系统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3.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及选取设计参数的讨论
        3.1.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情况分析
        3.1.2 设计参数探究
    3.2 周用水量及月用水量变化规律的分析
        3.2.1 周用水量变化规律
        3.2.2 月用水量变化规律
        3.2.3 温度对水量消耗的改变
    3.3 瞬时流量的频率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供水系统的优化研究
    4.1 供水方式的优化
        4.1.1 原有供水方式
        4.1.2 供水方式的改造
    4.2 变频恒压供水简介
        4.2.1 变频恒压供水
        4.2.2 变频节能原理
    4.3 生活给水系统泵组优化
        4.3.1 设计值与实测值对比
        4.3.2 泵组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峰谷电价对二次供水运行影响分析
    5.1 济南市峰谷电价相关政策
    5.2 峰谷电价下用水量参数的优化
    5.3 峰谷电价下对高位水箱供水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5.4 峰谷电价下二次供水设计方案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市二次供水方式改造优化研究
    6.1 二供改造项目原有供水方式分类
    6.2 主要供水方式节能改造分析
        6.2.1 设备选型原则
        6.2.2 主要供水方式对比分析
    6.3 改造案例分析
        6.3.1 改造案例基本情况
        6.3.2 改造后节能分析
    6.4 住宅高位水箱的保留与使用
        6.4.1 高位水箱存在的必要性
        6.4.2 高位水箱的留用条件及防污染措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安全视角下城市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国内外城市安全的发展综述
        1.2.2 综合管廊和PPP模式的发展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第2章 PPP模式建设综合管廊项目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安全内涵
        2.1.2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运作的界定
    2.2 项目安全的分析方法
        2.2.1 预先危险分析
        2.2.2 可靠性与可靠度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3 公私合作理论
第3章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安全性特征
    3.1 综合管廊项目的特征
    3.2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安全等级
        3.2.1 相关系统的安全等级
        3.2.2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安全等级
        3.2.3 安全运作的重要性
    3.3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安全要素
第4章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安全运作研究
    4.1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安全责任主体
        4.1.1 政府发起方
        4.1.2 社会资本方
        4.1.3 管廊使用者
        4.1.4 监管响应方
        小结
    4.2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风险识别及安全管理
        4.2.1 风险识别
        4.2.2 运营阶段风险控制
        4.2.3 完善安全监管制度
    4.3 安全视角下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的合作模式选择
        4.3.1 BOT模式
        4.3.2 BLOT模式
        4.3.3 运行操作流程
第5章 现有城市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案例实证
    5.1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案例分析
        5.1.1 公主岭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
        5.1.2 包头市老北梁棚户区综合管廊工程
        5.1.3 成都市XX大道综合管廊项目
    5.2 案例分析及应用建议
        5.2.1 案例比较分析
        5.2.2 案例的应用建议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过程视角的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工具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投资项目
        2.1.2 方案选择
    2.2 理论工具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程序公正性理论
        2.2.4 动态群决策理论
第3章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现状分析
    3.1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现状
    3.2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3.2.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
        3.2.3 利益相关者参与方案选择的必要性
    3.3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存在的问题
        3.3.1 公民参与形式化
        3.3.2 决策者缺乏中立性
        3.3.3 决策标准模糊
        3.3.4 决策过程随意
    3.4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决策观念的偏差
        3.4.2 公民议程的缺位
        3.4.3 需要兼顾多方利益诉求
        3.4.4 信息的封闭
        3.4.5 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4章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过程重构
    4.1 过程重构的现实意义
        4.1.1 由决策“结果”观转向“过程”观
        4.1.2 由公众的“形式性”参与转向“实质性”参与
        4.1.3 由“单向”模式转向“交互”模式
        4.1.4 由“事后评价”转向“事中控制”
    4.2 过程重构的价值导向
        4.2.1 过程的公正性
        4.2.2 过程的交互性
        4.2.3 过程的可控性
    4.3 过程重构的程序化安排
        4.3.1 准备阶段
        4.3.2 论证阶段
        4.3.3 公示阶段
    4.4 过程要素分析
        4.4.1 决策参与者
        4.4.2 决策平台
        4.4.3 决策标准
        4.4.4 决策方法
第5章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标准设立
    5.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5.1.1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5.1.2 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5.1.3 指标体系的灵活性
    5.2 指标初选
        5.2.1 项目运行维度
        5.2.2 经济维度
        5.2.3 社会维度
        5.2.4 资源与环境维度
    5.3 指标筛选
        5.3.1 筛选方法
        5.3.2 问卷调查
        5.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4 指标确认
        5.4.1 项目运行维度
        5.4.2 经济维度
        5.4.3 社会维度
        5.4.4 资源与环境维度
    5.5 指标赋权
        5.5.1 主成分分析法
        5.5.2 问卷描述统计
        5.5.3 确定指标权重
        5.5.4 指标赋权结果
第6章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方法确定
    6.1 交互式群决策原理
    6.2 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的交互式决策模型
        6.2.1 决策问题描述
        6.2.2 专家群体交互决策
        6.2.3 公众群体交互决策
        6.2.4 专家与公众权重的确定
        6.2.5 专家与公众共同参与下的交互式决策模型
    6.3 评分方法
        6.3.1 指标评分
        6.3.2 分项层评分
        6.3.3 维度评分
        6.3.4 综合评分
    6.4 表达方法
    6.5 评判方法
        6.5.1 初始评判
        6.5.2 维度评判
        6.5.3 结果评判
第7章 实证分析
    7.1 项目概述
        7.1.1 A市供水基本情况
        7.1.2 项目提出
        7.1.3 区域范围
    7.2 备选方案
        7.2.1 管道直饮水方案
        7.2.2 自助式水屋方案
        7.2.3 零方案
    7.3 方案评价与排序
        7.3.1 确定专家评分结果
        7.3.2 确定公众评分结果
        7.3.3 专家与公众权重的确定
        7.3.4 确定方案评分
        7.3.5 方案排序
    7.4 建议方案
    7.5 方案现实选择回溯
        7.5.1 对项目结果的审视
        7.5.2 对决策过程的审视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济南西客站直饮水工程预处理工艺优化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管道直饮水的特点
    1.3 管道直饮水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应用现状
        1.3.2 国内应用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管道直饮水预处理工艺现状
        1.4.1 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介绍
        1.4.2 目前常用的预处理工艺
        1.4.3 活性炭吸附的缺陷
        1.4.4 钛岩颗粒吸附的优势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检测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装置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用水水质
        2.1.3 实验装置
    2.2 实验分析检测方法
        2.2.1 水质分析方法
        2.2.2 膜通量的计算方法
        2.2.3 静态实验分析方法
        2.2.4 动态实验的分析方法
第3章 预处理工艺优化实验及分析
    3.1 引言
    3.2 单一活性炭吸附与钛岩/活性炭吸附效果比较
        3.2.1 浑浊度去除效果分析
        3.2.2 菌落总数去除效果分析
        3.2.3 COD_(Mn)去除效果分析
        3.2.4 纳滤膜通量变化效果分析
    3.3 钛岩/活性炭吸附影响因素的分析
        3.3.1 不同配比对钛岩/活性炭吸附的影响分析
        3.3.2 温度对钛岩/活性炭吸附的影响分析
        3.3.3 pH对钛岩/活性炭吸附的影响分析
    3.4 活性炭/钛岩吸附等温线研究
    3.5 动态实验分析
        3.5.1 滤速对钛岩/活性炭吸附的影响分析
        3.5.2 填料高度对钛岩/活性炭吸附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水源地选择
    4.4 直饮水管网设计
        4.4.1 配水管网布置的设计原则
        4.4.2 管网系统布局的设计
        4.4.3 配水管网的分区设计
        4.4.4 配水管网水力计算分析
    4.5 管道直饮水系统管材的优选与铺设的设计分析
        4.5.1 管道直饮水系统管材的优选原则
        4.5.2 铜管的特性分析
        4.5.3 薄壁不锈钢管的特性分析
        4.5.4 管道直饮水系统管道敷设的设计
    4.6 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设计
        4.6.1 预处理工艺的设计
        4.6.2 深度处理工艺的设计
        4.6.3 后处理工艺的设计
        4.6.4 管道直饮水处理工艺的确定
    4.7 净水站平面布局及设备的设计
        4.7.1 净水站总体布局规划的设计
        4.7.2 净水站平面结构与工艺流程设计
        4.7.3 主要设备设计参数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运行维护与经济分析
    5.1 引言
    5.2 工程运行效果
        5.2.1 感官指标检测结果及分析
        5.2.2 物理及无机盐指标检测结果及分析
        5.2.3 生物指标检测结果及分析
    5.3 设备运行管理
    5.4 设备清洗
    5.5 水质检测与管网维护
        5.5.1 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强化管理
        5.5.2 维护供水管网保证输水通畅
    5.6 管道直饮水经济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建筑小区节水关键技术及给水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建筑小区的节水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建筑小区节水现状
        1.2.2 国内建筑小区节水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建筑小区节水关键技术的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分析
        2.2.1 节水型水龙头的对比分析
        2.2.2 节水型便器的对比分析
        2.2.3 节水型淋浴器的对比分析
        2.2.4 节水型洗衣机的对比分析
    2.3 中水回用技术的分析研究
        2.3.1 建筑中水水源的选用
        2.3.2 建筑中水回用水质要求
        2.3.3 建筑中水处理工艺选取
        2.3.4 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分析
    2.4 雨水利用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2.4.1 雨水直接利用技术
        2.4.2 雨水间接利用技术
        2.4.3 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小区给水系统的节水优化分析
    3.1 建筑节水系统的提出
    3.2 选取合适的节水用水定额
    3.3 采用节水的给水系统
    3.4 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
    3.5 选用高效优质的节水设施
    3.6 其他节水措施的保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小区节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引言
    4.2 国外建筑评价体系的对比分析
        4.2.1 英国BREEAM评价体系
        4.2.2 美国LEED评价体系
        4.2.3 加拿大GBC评价体系
        4.2.4 日本CASBEE评价体系
        4.2.5 澳大利亚NABERS评价体系
    4.3 国内建筑评价体系的对比分析
        4.3.1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
        4.3.2 GOBAS评估体系
        4.3.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4 建筑小区节水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四、杭州市直饮水入户和管网的建设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供水管网在线水质监测点优化管理研究[D]. 骆杉杉. 浙江大学, 2021
  • [2]哈尔滨市老旧小区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再林.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3]某住宅小区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J]. 陈建勋,胡雨前. 绿色环保建材, 2021(05)
  • [4]北京市城市供水问题及服务延伸调研[D]. 刘天元.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7)
  • [5]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价格管制政策和效应评价 ——以杭州市“引千入杭”自来水价格调整为例[D]. 朱彬露.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4)
  • [6]城市居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节能研究与优化[D]. 王允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7]安全视角下城市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运作研究[D]. 刘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基于过程视角的地方公共投资项目方案选择研究[D]. 安娜. 中央财经大学, 2016(08)
  • [9]济南西客站直饮水工程预处理工艺优化及工程设计[D]. 王李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10]建筑小区节水关键技术及给水系统优化研究[D]. 张旭. 山东建筑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杭州市家庭直饮水及管网建设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