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线程包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线程包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一、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线程包实现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寿颖杰[1](2021)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对物联网设备的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嵌入式终端节点具备高性能的结构和高速有效的计算功能,使用户满足各种信息科技服务。然而在目前社会中,大都嵌入式系统单独工作,系统与系统之间几无互动,很少能够在终端节点利用互相协作来完成一些复杂的计算。而在分布式系统的应用下,物联网终端节点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协同工作实现一定的计算。伴随着分布式系统的推广,多个嵌入式系统之间的交互将成为分布式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交叉融合研究方面比较热门的内容。但目前这方面设计研究在市面上还比较少,且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嵌入式设备中的资源有限,且设备专用性强,使得用于复杂计算的性能会不高;第二,研究人群较少,研究并未对这方面有深入探讨;第三,几乎无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基本仅止步于在系统测试阶段。因此,本文先将嵌入式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多个嵌入式系统构建一个小型分布式系统,称为“多嵌入式系统”;然后在这个可用于分布式计算的多嵌入式系统上,将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设计和应用,即为分布式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结合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构建的多嵌入式系统中,每个节点都由一个STM32板和一个分布式操作系统(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修改扩充而成)构成。整个系统中,单个嵌入式系统分为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两类,两者的功能有所不同。控制节点负责收集节点信息、管理进程和分配分发计算任务,将任务分发分配到计算节点上执行;计算节点上实现执行任务功能,并将自身节点信息和任务结果发送数据给控制节点或其他计算节点。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相互协同工作,构成了整个分布式系统,实现了在终端节点协同完成部分复杂计算工作的目标。在构建整个系统时,对分布式操作系统和分布式通信机制进行了设计。具体为:1)在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时,主要对进程管理与调度、协同处理和任务分配完成探讨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将分布式系统中成熟的研究,甚至已经应用的算法,将其实现在系统中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里,并提供代码。2)在设计通信机制时,先实现了消息传递的方式,由于系统的运行特点,采用半同步半异步的Client/Server通信模型;然后还设计实现了远程过程调用(RPC)功能,用于实现控制节点调用某计算节点;最后设计了信息传递时的保密机制,由于本系统小型化、分布式等特点,采用并设计了基于属性加密的通讯加密方案,将其应用于系统中。总体上,完成实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项目,还将构建完成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多嵌入式系统上。通过应用实现在DALI系统中可以看出,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分布式系统所结合而成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智能家居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原本的系统提升了更良好的性能,且在产品现场安装使用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刘立坤[2](2021)在《深度报文检测的性能提升与安全增强》文中研究表明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此同时,世界上大国间的博弈日趋激烈,跨主权犯罪团伙、黑产组织等活动日益猖獗,各种网络渗透与入侵的强度和严重程度不断飙升,严重影响各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深度报文检测作为网络防御的核心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模式集和大流量是其性能关键,影响各个环节的效率,针对每个环节的攻击也会影响和制约其发挥作用。因此,深度报文检测面临着性能和安全两方面挑战。不断增大的攻击特征规模增加了核心功能模式匹配算法的时空资源消耗,不断增长的网络流量增加了单机性能压力,不断涌现的具有针对性的攻击增加了安全威胁。国家级大流量深度报文检测技术亟待进一步优化改造。本文针对深度报文检测面临的挑战,研究基于模式特征和流量特征的模式匹配算法,面向算法复杂度攻击和网络渗透的深度报文检测安全防御能力,主要贡献如下:首先,从模式特征适应性的角度,研究深度报文检测系统的并行模式匹配算法。模式规模与模式特征是影响模式匹配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真实环境下大模式集长度分布具有范围广、动态变化特征,现有模式匹配算法对长度敏感,仅在特定模式长度下具有高效性,缺少适应不同长度分布的高效匹配算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千万模式特征优化的并行模式匹配技术,细粒度地对模式集进行重组、调度、评估与优化。本文采用不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遗传退火算法对模式划分的结果进行多核调度。根据模式长度的适应性,本文提出了评估与优化方案,通过建立评估标准衡量调度结果,通过模式集优化对不满足评估条件的结果再进行重组与调度。实验表明,当模式数量为10时,该算法比动态规划划分算法提高了43%,并且模式集规模越大,提升越明显。其次,从非命中流量特征分析的角度,研究深度报文检测系统的模式匹配性能提升算法。在实际工作中,流量内容命中模式集的概率不足万分之一,常用模式匹配算法并未考虑流量内容特征,如何提高非命中流量处理性能是提高系统性能的一个突破口。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命中流量特征的模式匹配技术,通过增加对非命中流量中大量重复字符串的特殊处理,提高检测速度。首先,提取在一定时间窗口内网络流量中的重复字符串,通过k-grams法构建重复字符串库,然后,构建模式匹配框架,对常规内容和重复字符串采用不同模式匹配算法构建匹配子模块,并建立映射关系。实验表明,该算法比双路径方法提高了10%-30%。然后,从模式匹配算法脆弱性的角度,研究提高深度报文检测安全防御能力的方法。算法复杂度攻击(Algorithmic Complexity Attacks)是一种典型的利用模式匹配算法脆弱性消耗系统时空资源的攻击技术,攻击者通过掌握的先验知识伪造攻击数据,使算法一直运行在最坏时间复杂度上。本文从攻击流下的攻击检测算法、模式匹配算法和基于多核的流调度算法进行防御,提出了一种基于I级和II级两级阈值的算法复杂度攻击检测方法,基于自定义索引顺序的模式匹配算法,基于多核的流调度算法。实验表明,在攻击强度超过10%后,性能上,两级阈值检测法比无阈值提高11%-60%,比I级阈值提高4%-14%。当攻击强度为30%时,自定义索引顺序算法比常用算法提升79%,多核流调度算法受攻击影响较小,比自定义索引顺序算法提升21%。最后,从协议漏洞的角度,研究提高深度报文检测防御网络渗透的方法。网络渗透严重威胁深度报文检测系统的安全,如TCP状态机攻击和多路径传输攻击。TCP状态机攻击是攻击者通过伪造报文干扰系统的TCP状态机,误导其丢弃攻击流量,本文设计了TCP还原辅助缓冲区和TTL表识别此类攻击,实验表明,检测攻击成功率为96%。多路径传输攻击是攻击者通过将攻击数据分片,利用MPTCP协议将每个分片经过单独网络向目标传输,由于深度报文检测缺少分布式检测MPTCP协议,导致对攻击数据分片出现误判。本文定义了邻接内容,将多个深度报文检测系统相同流的内容关联起来,提出了分布式异步并行检测算法。从攻击强度和恶意特征分片数目两个方面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攻击强度是影响整体性能的因素,随着攻击强度的增强,性能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检测攻击成功率达到98.8%。在相同的攻击强度下,比现有分布式检测算法性能提升4%-22%,且性能提升空间随着恶意特征分片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平均检测成功率提高到98.7%。

杨喆[3](2021)在《基于可信执行环境的键值数据云端存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数据规模的扩大,云存储服务凭借其存储空间大、运营成本低等优势已经成为未来存储的发展趋势。同时,为了进一步地提高云存储处理大数据工作负载的能力,内存键值存储系统,如Memcached和Redis,已经成为云存储的主流方案。然而,由于云服务提供商不完全可信,云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面临着极大挑战。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基于硬件的可信执行环境,如Intel公司提出的新的处理器安全技术SGX。该技术能够在计算平台上为云用户提供一个隔离的可信执行环境,保证用户代码和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但是,目前基于SGX实现的内存键值存储仍然存在性能和安全方面的问题。首先,已有方案的数据库容量限制在128 MB内,并且系统调用开销大,严重影响数据库查询性能。其次,已有方案并没有保护内存的访问模式,从而会遭受侧信道攻击。最后,已有方案只考虑了单机情况,而单机所提供的查询能力有限,并且容错性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展开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保护数据隐私的高性能内存键值存储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将键值数据加密存储在不可信内存的方式扩展单机可用内存,突破了 SGX仅提供128 MB可信内存的限制。通过使用无切换的系统调用方式,减少了程序在可信和不可信状态间的切换次数,降低了单次系统调用的性能开销。为了验证上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使用YCSB测试框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估,实验表明系统具有较高吞吐量,并且性能明显优于SGX基准方案和纯密码学方案。然后,本文设计了一种保护访问模式的内存键值存储系统。通过ORAM技术与SGX结合的方式隐藏不可信内存访问的模式。使用数据不经意执行方法设计可信内存中的程序,有效抵御基于页面粒度访问模式的侧信道攻击。本文对方案的计算开销、存储开销和访问模式隐私性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并且在实验章节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评,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最后,本文将上述两个工作扩展到多机处理的分布式情形。通过设计运行于多台机器上的SGX应用之间的认证协议,确保协同处理数据请求的多个节点可以安全通信。使用一致哈希技术实现数据分片,提高了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同时扩充了数据存储容量。本文使用YCSB测试框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具有高吞吐量和容错性。

李政[4](2021)在《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文中认为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oftwar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SCA)是在软件定义无线电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统一性和可移植性的框架结构。该结构借助面向对象的编程设计方法针对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设计了抽象接口。降低了软件无线电维护和重复开发的成本,提升了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可拓展性和兼容性。本论文在SCA结构的基础上针对空中防撞(TCAS)测试系统的射频收发模块进行了软件设计,并将其应用在TCAS测试系统中,发挥SCA结构的优点,提高TCAS测试系统的兼容性和拓展性。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对SCA软件结构进行了研究,逐层设计了符合SCA结构规范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结构。为符合SCA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模式,论文使用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在实时操作系统层设计了不依赖具体操作系统底层功能的多线程调度系统和软件模拟中断及优先级系统,使系统软件操作环境符合SCA的要求。在中间件的选择上,论文对当前常用中间件进行分析比较后,选用开源的Omni ORBA作为CORBA中间件,进行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数据交互。在核心框架层,论文分析了核心框架接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应用程序的实现建立调用逻辑关系。二、以AD9361射频收发器为硬件基础,论文在SCA核心框架基础上实现射频收发功能。借助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特性,论文针对射频收发功能抽象了一套核心框架内部的功能函数接口。这些内部功能接口规范了TCAS测试中具体应用的实现,也方便了软件模块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移植和使用。三、射频收发软件模块设计完成后,论文将其部署在TCAS测试系统中,通过客户端上位机的数据配置和调用,实现了A、C、S等多种模式下询问和应答射频信号的收发,并应用于TCAS主机和S模式应答机的模拟测试流程中。借助本论文设计的射频收发模块,提高了TCAS综合测试系统在软件和硬件上的兼容性,大大降低了重复开发和维护成本。

左家兴[5](2021)在《实时通信中间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中间件对上层应用软件提供了标准的接口服务,具有屏蔽底层复杂的多链路信息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程序开发效率,解决软件之间、软件与底层操作系统之间的耦合性问题,在分布式雷达通信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传统的通信中间件架构大多以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为基础,采用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RPC)机制实现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基于这种架构实现的通信系统,存在数据交换的效率低、耦合性强、传输方式单一等问题,不能满足未来雷达通信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传统通信中间件存在的以上问题,开展了一种低时延、松耦合的通信中间件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实时通信中间件的软件架构、关键模块的设计方案、实时数据传输的优化方法以及在多个平台上搭建测试环境对其性能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通信中间件各通信节点动态加入、动态退出的功能难以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差等问题,基于数据分发服务(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DDS)的技术规范,设计了以主题为索引的实时通信中间件软件架构,为分布式实时数据传输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2.针对传统通信技术中各通信节点的耦合性强,实时数据传输的灵活性差等问题,基于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阅(Data-Centric Publish-Subscribe,DCPS)机制,设计了兼容发布/订阅机制的信息库模块,解决了数据的异步传输及通信节点的强耦合问题。3.针对多样化的数据传输模式在传统通信中间件上难以实现的问题,研究了数据缓存模型以及多线程并发技术,设计了相互独立的数据缓存模块、多路数据收发模块,实现了多样化的数据传输模式。最后,本文在通用计算机平台、嵌入式TL5728平台及嵌入式Jetson TX2平台,搭建了测试环境,从实时性、耦合性及平台无关性方面对实时通信中间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通信中间件能够发挥松耦合特性,在实时性方面,相比于Open DDS,获得了7.80%的提升。搭建混合测试平台,并基于行人目标检测算法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实时通信中间件在混合平台间的数据交互。

丁宇勋[6](2021)在《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从人们第一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距离今天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几年间,云计算技术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以及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云平台被投入使用。但随着云平台中虚拟机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面对数量成百上千的虚拟机集群,传统的人工操作和运维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传统方式带给工作人员的只有枯燥重复的工作,极易在过程中出现人为错误,而且耗费大量时间。本文主要针对于云平台中Windows虚拟机集群,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虚拟机集群监控与控制系统,带有硬件资源监控、用户会话监管、文件传输、命令传输和远程调控等功能,以解决面对庞大虚拟机集群不易管理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减轻云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云平台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的虚拟机管理工具进行调研,再结合本系统的实际使用环境与需求,抽取出系统所需要的功能模块并进行实现。设计监管系统的三级网络拓扑结构,实现监管系统自动化部署功能,通过划分分组和集合,以及采用选举算法选取代理主机来协助进行管理工作,提高了系统的伸缩性能;通过使用Windows平台下的IO复用模型来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减少响应时间;实现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和用户会话监管,使工作人员能够对虚拟机负载情况和用户会话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文件传输功能和命令传输功能,以达到批量操作和应用快速部署的能力;实现远程调控功能,使运维人员可以突破机房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直接远程解决问题;实现消息推送功能,使在特殊情况下对虚拟机中的每一个用户进行消息提醒。最后对系统的运行以及每个功能的使用情况进行测试,判断系统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在论文最后部分对文章的全部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对本论文后续的工作做出展望。

吴瑶清[7](2021)在《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民航乘务人员和旅客需求的不断更新,电子技术在民航客舱环境下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上升。民航客舱环境下,为了保证应用间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对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样的实时应用程序的需求,对象管理组织通过发表DDS规范,提出了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阅通信模型,并使用这样的模型来进行数据分发。然而,目前国外诸如RTI DDS等应用于航空客舱环境的中间件大多为商用产品,开源产品Open DDS采用C++开发且使用集中式架构,性能不如RTI DDS等中间件的效果。因此,采用C语言,基于DDS框架研发实时性、可靠性等接近RTI DDS的国内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是一种在民航通信中间件市场几乎被垄断的背景下提出的降低商用成本的创新方案。由此本文根据民航背景下的客舱系统环境,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实时中间件,在实现业务逻辑和通信逻辑的解耦的同时保证民航客舱环境下各应用软件交互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动态可扩展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研究DDS中间件相关技术以及对比分析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架构,对项目背景以及技术基础进行学习。(2)结合民航客舱环境特点以及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功能需求提出民航通信中间件的需求分析以及总体设计方案、总体架构设计等,并对如何实现实时、可靠、动态可扩展、稳定的民航通信中间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基于DDS框架结合功能需求,设计成四个模块(DCPS核心模块、DCPS通信模块、网络通信模块、应用软件接口模块)并使用C语言实现采用分布式架构的民航通信中间件。(4)设计具体测试方案,通过仿真民航客舱环境完成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本文实现的民航通信中间件达到项目基本预期。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源于国内民航客舱环境通信中间件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现的民航通信中间件可以降低民航客舱环境内各个节点之间的耦合,进行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对于国内研究开发高性能的应用于民航客舱应用软件的中间件具有切实的意义。

林家皓[8](2021)在《基于DPDK的流量重组及分布式存储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攻击技术不断地对网络安全形势造成威胁。传统的网络流量监控方式对于当前不断提升的网络带宽来说难以得到满足。本文提出了基于DPDK框架的流量实时重组及存储技术方案,弥补了对于传统流量重组技术在实时性方面的不足;同时本文使用小文件合并以及对文件进行预读的方法优化了流量文件存储时的读写性能。其中所提出的流量实时重组方案以及对pcap文件的存储方案能够为后续的流量审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对流量采集和重组技术以及流量数据存储等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流量数据重组的性能效率问题,提出了基于DPDK框架的流量实时重组方案。该方案通过采用各个处理器核心内独立的流表以及超时检测队列的设计,使流量重组功能能在10Gbps网络得到了实时性的保障。针对DPDK框架使用的对称RSS算法无法满足多个处理器核心之间的负载均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可用的负载均衡算法。通过采用多重hash的思想,使得采集到的网络流量能够被均衡分配至各个CPU处理核心中,提升了DPDK框架对于数据包进行多核处理时的性能;针对网络流量重组后可能产生过多小流量文件,从而影响HDFS读写效率的问题,本文提出使用FMM对小文件进行合并的方案。该方案通过在HDFS的Name Node与客户端之间加入文件元数据管理层对文件索引进行统一管理以及对小文件进行合并处理,能够在对小文件进行存储操作时减少与Name Node交互的次数;同时针对文件审计工作时对流量文件读取通常按照时间顺序的特点,设计了文件预读方案,提高了对小文件的读取性能。本文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原型系统能够实现对流量数据的采集,并实现了网络流的高效重组功能。此外,在流量数据重组完成后本文还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实现了流量数据的持久化功能。本文还在该原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原型系统能够实现在10Gbps的网络环境下对流量数据进行采集以及实时流量数据重组,并能够将流量数据持久化至磁盘中。在10Gbps的网络环境下流量重组的高效性及实时性都有较好提升。相对于原本的DPDK方案,流量重组的处理效率提升了12.7%。而对于本文提出的小文件合并方案以及预读缓存方案,经实验对比相对于原始的HDFS对于小文件的存储效率提升了13.9%,而对于小文件的读取效率提升了37.3%。

刘长红[9](2021)在《面向分布式图数据库图查询和图计算混合引擎》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逐渐增多,产生了大量分析数据之间关系的需求,例如知识图谱、社交网络等领域。相比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以及传统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图系统处理海量的关联数据优势巨大。而图系统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图数据库,查询图中的部分数据,要求查询响应快速,在低延迟下返回查询结果。二是图计算系统,对全图进行多次迭代计算,计算量巨大,耗时较长。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对图数据库与图计算系统分别进行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图查询和图计算是相互的,并拥有大量的相同特征,例如图存储、图分区、图索引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分布式图数据库图查询和图计算的混合引擎图系统HCQ-GDB。本文针对图存储空间的浪费、数据传输的成本、维护数据一致性的代价、缓存和索引的利用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结合图查询的图计算能够完成更高级、更复杂的计算任务。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创新点如下:1.图查询和图计算执行模式的统一和混合引擎图系统的整体设计:为了图查询和图计算执行模式的统一,高效利用系统资源,本文通过设计一系列分布式图计算算子,将它们的计算逻辑转化为DAG(有向无环图)物理执行计划,来进行任务调度,并给出了混合图系统的整体设计。2.图存储模型和缓存机制:针对复杂的非结构化图数据,本文设计了一个图存储模型,优化了空间开销、加速图的查询和计算等。由于图查询和图计算的不同IO请求,本文设计了一套缓存机制来同时满足图查询和图计算对资源的读写需求。3.图分区算法的改进和任务调度优化模型:因为图数据具有关联性,在分布式环境下,为了减少因为图的关联性而带来任务之间的网络通信开销,以及保证图数据的邻近性原则,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优化的图分区算法。因为图查询对时延敏感,而图计算的计算量大,本文实现了一个分布式任务调度优化模型对任务进行调度,提高了系统整体性能。4.图计算同步和异步混合模型:不同的图算法在同步和异步模式的执行条件下,数据一致性、算法收敛以及执行开销都有所差别。在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前提下,本文设计与实现了一套同步和异步混合执行模型,系统图计算的性能得到了提升。在测试中,本文对混合引擎图系统进行完整的基准功能测试以及基准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支撑大部分的图查询请求以及图计算请求,系统的相关算法以及核心技术能够完全正常执行并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与其他图数据库和图计算系统进行性能对比,性能有明显的提升。

妥阿阳[10](2021)在《一种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的序列化模型检测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基于OSEK/VDX标准开发的车载软件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任务应用软件,由多任务应用软件组成的分布式系统被广泛部署到汽车中。但由于这种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软件是并发执行的,且软件中的多个任务也是并发执行的。随着开发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如何彻底对开发的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进行检测,成为开发者们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为了彻底检测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相关研究者已基于模型检测器UPPAAL提出一种朴素检测法来对这种分布式系统进行检测。尽管该方法可以检测这种分布式系统,但是面对规模较大的分布式系统可能无法进行有效检测。为了能够检测规模较大的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序列化方法来减少检测模型并发进程数量的模型检测方法,通过该方法并且使用模型检测器来达到能够检测规模较大的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的目的。首先进行序列化,将分布式系统中所有应用软件分别转换为一个等价的序列化模型;然后构建检测模型,基于所有应用软件的序列化模型以及通信协议模型构造一个用于检测的模型;最后使用构造的检测模型,按照需要验证的属性利用模型检测器进行检测。根据所提出的序列化模型检测方法,本文同时开发了一个自动化工具。该工具以多任务应用软件的源文件和配置文件作为输入,可以得到等价的序列化模型以及等价的PROMELA模型。基于该自动化工具,对不同行为的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分别使用本文提出的序列化模型检测方法与朴素检测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序列化模型检测方法相较于朴素检测法可以检测规模较大的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

二、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线程包实现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线程包实现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软硬件平台介绍
    2.1 分布式系统
        2.1.1 分布式系统概述
        2.1.2 分布式系统的特征
        2.1.3 分布式系统的结构
        2.1.4 分布式系统的拓扑结构
    2.2 分布式操作系统
        2.2.1 构造分布式操作系统的途径
        2.2.2 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时应考虑的问题
        2.2.3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结构模型
    2.3 RT-Thread操作系统
        2.3.1 RT-Thread概述
        2.3.2 RT-Thread的架构
        2.3.3 RT-Thread内核
    2.4 嵌入式系统
        2.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4.2 STM32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架构设计
    3.1 硬件的规划实现
    3.2 分布式架构设计模式
        3.2.1 无操作系统模式
        3.2.2 均衡模式
        3.2.3 非均衡模式
    3.3 系统结构
        3.3.1 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
        3.3.2 系统运行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进程管理
        4.1.1 分布式进程
        4.1.2 分布式进程的状态与切换
    4.2 分布式协同处理
        4.2.1 分布式互斥
        4.2.2 事件定序与时戳
        4.2.3 资源管理算法
        4.2.4 选择算法
    4.3 任务分配
        4.3.1 任务分配环境
        4.3.2 任务调度策略
    4.4 操作系统的移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通信机制设计与实现
    5.1 消息传递
        5.1.1 消息传递概述
        5.1.2 消息传递方式的设计
        5.1.3 消息传递的实现
    5.2 RPC的功能
        5.2.1 RPC的通信模型
        5.2.2 RPC的结构
        5.2.3 RPC的实现
    5.3 保密设计
        5.3.1 概述
        5.3.2 加密模型
        5.3.3 加密方案算法描述
        5.3.4 安全性分析
        5.3.5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应用
    6.1 引言
    6.2 DALI协议
        6.2.1 协议介绍
        6.2.2 DALI系统结构
    6.3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应用
        6.3.1 DALI访问时序与时戳
        6.3.2 主从设备RPC功能
        6.3.3 数据资源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深度报文检测的性能提升与安全增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深度报文检测概述
        1.2.1 深度报文检测简介
        1.2.2 深度报文检测关键技术
        1.2.3 深度报文检测面临的安全威胁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面向深度报文检测的性能提升技术
        1.3.2 面向深度报文检测的安全威胁
        1.3.3 面向绕过深度报文检测的网络渗透技术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千万模式特征优化的并行模式匹配算法
    2.1 引言
    2.2 相关工作
    2.3 基于千万模式特征优化的并行模式匹配算法
        2.3.1 模式重组
        2.3.2 模式重组结果评估
        2.3.3 模式集优化
    2.4 基于千万模式特征优化的并行模式匹配算法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实验平台
        2.5.2 实验环境
        2.5.3 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非命中流量特征分析的模式匹配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基于重复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3.3.1 基于重复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框架
        3.3.2 重复字符串匹配模块
        3.3.3 基于重复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扫描
    3.4 基于重复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分析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环境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算法复杂度攻击的DPI安全增强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算法复杂度攻击模型
    4.4 基于I级和II级阈值的算法复杂度攻击检测算法
    4.5 基于自定义索引顺序模式匹配算法
        4.5.1 基于自定义索引顺序模式匹配算法的自动机构建
        4.5.2 基于自定义索引顺序模式匹配算法的自动机扫描
        4.5.3 基于自定义索引顺序模式匹配算法分析
    4.6 基于多核的流调度算法
    4.7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1 实验环境
        4.7.2 实验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绕过行为检测的DPI安全增强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TCP状态机攻击
        5.2.2 MPTCP协议
        5.2.3 多路径传输攻击
    5.3 TCP状态机攻击检测
        5.3.1 TCP状态机攻击模型
        5.3.2 TCP状态机攻击检测
    5.4 多路径传输攻击检测
        5.4.1 邻接内容
        5.4.2 算法状态机
        5.4.3 分布式异步并行检测算法
    5.5 TCP状态机攻击检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环境
        5.5.2 实验结果
    5.6 多路径传输攻击检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5.6.1 实验环境
        5.6.2 实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可信执行环境的键值数据云端存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密码学方案实现的安全数据存储系统
        1.2.2 基于Intel SGX实现的安全数据存储系统
    1.3 研究内容
        1.3.1 保护数据隐私的高性能内存键值存储系统
        1.3.2 保护访问模式的内存键值存储系统
        1.3.3 安全且高效的分布式内存键值存储系统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Intel SGX
    2.2 可信硬件形式化抽象
    2.3 键值数据存储
第3章 保护数据隐私的高性能内存键值存储系统
    3.1 引言
    3.2 系统概述
        3.2.1 系统模型
        3.2.2 安全假设
        3.2.3 设计目标
    3.3 系统详细设计
        3.3.1 数据存储模块
        3.3.2 日志存储模块
        3.3.3 查询处理模块
    3.4 安全分析
    3.5 复杂度分析
    3.6 实验评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护访问模式的内存键值存储系统
    4.1 引言
    4.2 系统概述
        4.2.1 系统模型
        4.2.2 安全假设
        4.2.3 设计目标
    4.3 系统详细设计
        4.3.1 数据存储模块
        4.3.2 不经意的查询模块
    4.4 安全分析
    4.5 复杂度分析
    4.6 实验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且高效的分布式内存键值存储系统
    5.1 引言
    5.2 系统概述
        5.2.1 系统模型
        5.2.2 安全假设
        5.2.3 设计目标
    5.3 系统协议设计
        5.3.1 节点发现协议
        5.3.2 数据同步协议
        5.3.3 安全查询操作
    5.4 安全分析
    5.5 实验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3 TCAS测试系统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TCAS测试系统原理和软件需求
    2.1 TCAS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2.1.1 二次监视雷达系统
        2.1.2 TCAS系统结构
    2.2 TCAS测试系统射频收发模块软件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结构设计
    3.1 SCA系统软件参考结构
    3.2 硬件平台介绍和资源访问层设计
    3.3 面向对向编程
    3.4 中间件的选择和使用
        3.4.1 常见中间件介绍
        3.4.2 SCA环境下的中间件选择分析
        3.4.3 CORBA中间件的使用
    3.5 多线程系统环境搭建
        3.5.1 多线程调度设计
        3.5.2 优先级系统设计
    3.6 核心框架
        3.6.1 基于UML的建模
        3.6.2 基本应用接口
        3.6.3 基本设备接口
        3.6.4 框架控制接口
        3.6.5 框架服务接口
        3.6.6 核心框架中的各接口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和TCAS收发应用设计
    4.1 兼容不同射频收发器的功能接口抽象
    4.2 射频收发模块功能设计
        4.2.1 初始化功能设计
        4.2.2 射频和数字基带频率配置
        4.2.3 增益控制配置
        4.2.4 发送衰减配置
        4.2.5 滤波器配置
    4.3 TCAS测试功能设计
        4.3.1 TCAS测试信号数据结构设计
        4.3.2 TCAS测试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验证与测试
    5.1 测试平台介绍
    5.2 功能验证与测试
        5.2.1 系统初始化测试
        5.2.2 本振频率和衰减测试
        5.2.3 滤波器配置测试
        5.2.4 多种询问应答信号测试
        5.2.5 TCAS主机测试
        5.2.6 S模式应答机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射频收发功能涉及的部分寄存器

(5)实时通信中间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传统通信技术局限性
        1.1.2 中间件技术研究意义
    1.2 通信中间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通信中间件技术研究及通信时延分析
    2.1 常用通信模型分析
        2.1.1 点到点通信模型
        2.1.2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2.1.3 发布/订阅模型
    2.2 数据分发服务DDS
        2.2.1 DDS原理及其规范
        2.2.2 DDS核心模块分析
        2.2.3 DDS服务质量策略的研究
    2.3 通信中间件数据传输时延分析及优化方法
        2.3.1 通信中间件数据传输时延分析
        2.3.2 实时数据传输优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时通信中间件总体设计
    3.1 实时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
    3.2 通信中间件总体架构设计
        3.2.1 总体架构
        3.2.2 应用接口层
        3.2.3 模块管理层
        3.2.4 传输控制层
    3.3 通信中间件服务质量策略(QOS)设计
        3.3.1 Qos模型分析
        3.3.2 Qos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时通信中间件分模块设计
    4.1 信息库模块设计
        4.1.1 基本信息设计
        4.1.2 信息库模块接口设计
        4.1.3 信息库模块处理流程
    4.2 发布/订阅模块设计
        4.2.1 发布/订阅接口设计
        4.2.2 发布/订阅工作流程
    4.3 数据缓存模块设计
        4.3.1 数据缓存模型设计
        4.3.2 数据流的写入流程
        4.3.3 数据流的读取流程
    4.4 多路数据收发模块设计
        4.4.1 一对一模式
        4.4.2 一对多模式
        4.4.3 多对一模式
        4.4.4 多对多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时通信中间件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实时通信中间件性能验证及结果分析
        5.1.1 实时性
        5.1.2 耦合性
        5.1.3 平台无关性
    5.2 基于混合平台的通信中间件验证及结果分析
        5.2.1 实验测试数据
        5.2.2 实验测试方案
        5.2.3 实测数据处理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国外现状
        1.1.2 国内现状
    1.2 研究意义与工作内容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研究
    2.1 高并发网络IO模型
    2.2 ZAB分布式选举算法
    2.3 MFC编程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平台下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
        3.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3 系统模块设计
        3.3.1 自动化构建模块设计
        3.3.2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模块设计
        3.3.3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模块设计
        3.3.4 文件传输模块设计
        3.3.5 命令传输模块设计
        3.3.6 远程调控模块设计
        3.3.7 消息推送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平台下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实现
    4.1 系统网络通信模块实现
    4.2 自动化构建模块实现
        4.2.1 主机发现功能实现
        4.2.2 分组管理功能实现
        4.2.3 集合管理功能实现
        4.2.4 主机动态加入退出管理功能实现
    4.3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模块实现
    4.4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模块实现
    4.5 文件传输模块实现
        4.5.1 管理主机向代理主机传输阶段
        4.5.2 代理主机向应用主机传输阶段
        4.5.3 大文件传输及断点续传
    4.6 命令传输模块实现
    4.7 远程调控模块实现
    4.8 消息推送模块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系统自动化构建测试
        5.2.2 虚拟机硬件资源监控测试
        5.2.3 虚拟机用户会话监管测试
        5.2.4 文件传输测试
        5.2.5 命令传输测试
        5.2.6 远程调控测试
        5.2.7 消息推送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系统高响应及并发性能测试
        5.3.2 系统硬件资源消耗性能测试
        5.3.3 文件传输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分发服务研究现状
        1.2.2 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研究现状
    1.3 论文技术特色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中间件概述
        2.1.1 中间件的定义
        2.1.2 中间件的分类
    2.2 DDS中间件
        2.2.1 数据分发模型
        2.2.2 DDS规范
        2.2.3 DCPS概念模型
        2.2.4 DDS的 QOS策略
    2.3 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
        2.3.1 常用的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
        2.3.2 常用的民航客舱通信中间件架构
        2.3.2.1 联邦式架构
        2.3.2.2 分布式架构
        2.3.2.3 集中式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3.1 民航通信中间件需求分析
        3.1.1 民航客舱环境特点
        3.1.2 民航通信中间件功能需求
        3.1.3 民航通信中间件性能需求
    3.2 民航通信中间件总体方案设计
    3.3 民航通信中间件系统架构设计
    3.4 民航通信中间件使用流程设计
    3.5 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3.5.1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实时性能
        3.5.2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可靠传输
        3.5.3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动态可扩展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模块设计
    4.1 分布式架构设计
    4.2 DCPS核心模块设计
        4.2.1 基础模块设计
        4.2.2 主题模块设计
        4.2.3 发布模块设计
        4.2.4 订阅模块设计
        4.2.5 域模块设计
    4.3 DCPS通信模块设计
    4.4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4.4.1 网络分区设计
        4.4.2 基于信道的发现机制
        4.4.3 基于UDP/组播方式的传输机制
        4.4.4 串口通信转换插件设计
    4.5 数据发布/订阅过程
    4.6 应用软件接口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实现
    5.1 DCPS核心模块的实现
        5.1.1 基础模块的实现
        5.1.2 主题模块的实现
        5.1.3 发布模块的实现
        5.1.4 订阅模块的实现
        5.1.5 域模块的实现
    5.2 DCPS通信模块的实现
    5.3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5.3.1 网络分区的实现
        5.3.2 信道机制的实现
        5.3.3 网络消息队列的实现
        5.3.4 串口通信转换插件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航通信中间件的测试与分析
    6.1 民航通信中间件核心功能测试
        6.1.1 测试方案
        6.1.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2 民航通信中间件性能测试
        6.2.1 实时性测试
        6.2.1.1 测试方案
        6.2.1.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2.2 可靠性测试
        6.2.2.1 测试方案
        6.2.2.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2.3 动态可扩展性测试
        6.2.3.1 测试方案
        6.2.3.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DPDK的流量重组及分布式存储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知识基础
    2.1 网络数据包捕获技术
        2.1.1 零拷贝捕获技术
        2.1.2 DPDK简介
    2.2 数据包重组技术
        2.2.1 网络协议基础
        2.2.2 TCP/IP协议簇及TCP分段介绍
        2.2.3 流量重组介绍
    2.3 分布式存储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量采集及重组方案研究
    3.1 高速流量采集技术研究
        3.1.1 数据包捕获机制
        3.1.2 DPDK流量采集框架技术研究
        3.1.3 流量数据筛选处理技术研究
    3.2 基于DPDK的多核负载均衡方案研究
        3.2.1 基于DPDK的 RSS网卡驱动负载机制
        3.2.2 流量重组多核负载均衡技术框架研究
        3.2.3 多重hash负载均衡算法
    3.3 网络流流表及流重组方案技术研究
        3.3.1 流表结构方案研究
        3.3.2 超时流及待缓存流检测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量数据分布式存储及还原方案研究
    4.1 流量数据分布式存储技术
        4.1.1 流量数据分布式存储方案研究
        4.1.2 流量数据pcap存储格式
    4.2 流量小文件分布式存储优化技术研究
        4.2.1 小文件存储方案设计
        4.2.2 文件索引方案研究
        4.2.3 小流量数据文件合并存储技术研究
        4.2.4 小流量文件预读取技术研究
    4.3 网络流量分析还原方案研究
        4.3.1 网络流还原技术
        4.3.2 HTTP协议内容还原方案
        4.3.3 流量文件内容分析提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
    5.2 系统整体框架实现
    5.3 高速流量采集capture_core模块实现
        5.3.1 DPDK流量采集子模块实现
        5.3.2 多核负载均衡处理模块实现
    5.4 流重组stream_reassembly_core模块实现
        5.4.1 流表重组子模块实现
        5.4.2 超时流及待缓存流检测子模块实现
    5.5 流量数据持久化分布式存储模块实现
        5.5.1 writing_core模块实现
        5.5.2 FMM及小文件处理模块实现
        5.5.3 集群平衡处理模块实现
    5.6 HTTP协议内容还原模块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6.1 实验环境搭建
        6.1.1 网络环境部署
    6.2 系统功能及性能测试
        6.2.1 启动流量采集功能
        6.2.2 负载均衡效果测试
        6.2.3 流量重组及内容还原测试
        6.2.4 分布式存储优化方案测试
        6.2.5 HTTP协议内容还原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面向分布式图数据库图查询和图计算混合引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知识
    2.1 图数据模型
    2.2 图切分算法
        2.2.1 点切算法
        2.2.2 边切算法
    2.3 图查询
        2.3.1 图查询语言
        2.3.2 遍历查询操作
        2.3.3 元数据
    2.4 图计算
        2.4.1 图计算编程
        2.4.2 计算迭代操作
    2.5 DAG任务调度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3.1 图混合引擎系统的挑战和目标
        3.1.1 系统设计需求以及目标
        3.1.2 系统设计的挑战
    3.2 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3.3 客户端API设计
    3.4 QC查询控制器
        3.4.1 架构概述
        3.4.2 物理执行计划的生成
        3.4.3 DAG任务调度算法
        3.4.4 计算监控服务
    3.5 GCQE图计算查询引擎
        3.5.1 架构概述
        3.5.2 算子设计
        3.5.3 分布式图查询设计
        3.5.4 分布式图计算设计
        3.5.5 缓存机制
        3.5.6 流式计算模型
    3.6 存储引擎
    3.7 GDIP图数据导入分区器
        3.7.1 Partition图分区算法
        3.7.2 RePartition动态图分区算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基础工具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1 网络连接池
        4.1.2 线程池
    4.2 查询控制器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2.1 查询计算解析模块
        4.2.2 元数据管理模块
        4.2.3 可靠容错模块
        4.2.4 任务资源调度模块
    4.3 计算查询引擎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3.1 用户任务管理模块
        4.3.2 图数据的计算与存储内存模型
        4.3.3 图查询遍历器模块
        4.3.4 图计算迭代器模块
        4.3.5 查询计算流程时序类图
        4.3.6 算子间通信模块
    4.4 导入分区器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物理执行计划的生成
        5.2.2 图查询功能测试
        5.2.3 图计算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图分区算法测试
        5.3.2 图数据库查询性能对比
        5.3.3 图计算系统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一种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的序列化模型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OSEK/VDX车载软件系统
    2.1 OSEK/VDX操作系统
        2.1.1 资源共享模块
        2.1.2 调度模块
        2.1.3 同步事件模块
    2.2 多任务应用软件
        2.2.1 多任务应用软件
        2.2.2 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
    2.3 控制器局域网总线通信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检测
    3.1 模型检测概述
        3.1.1 模型检测的设计过程
        3.1.2 模型检测的优点
    3.2 一种构建模型的系统
        3.2.1 转换系统
        3.2.2 转换系统构建并发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序列化模型检测方法
    4.1 控制流图与OSEK/VDX操作系统模型
        4.1.1 控制流图
        4.1.2 OSEK/VDX操作系统模型
    4.2 序列化算法与检测模型
        4.2.1 序列化算法
        4.2.2 检测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化工具
    5.1 自动化工具构建序列化模型的过程
    5.2 自动化工具的实现
        5.2.1 配置文件模块
        5.2.2 源文件模块
        5.2.3 控制流图模块
        5.2.4 OSEK/VDX操作系统模块
        5.2.5 序列化模块
    5.3 基于自动化工具的对比实验
        5.3.1 实验设计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线程包实现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D]. 寿颖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2]深度报文检测的性能提升与安全增强[D]. 刘立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可信执行环境的键值数据云端存储机制研究[D]. 杨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基于SCA的射频收发模块软件设计[D]. 李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实时通信中间件设计与实现[D]. 左家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面向云平台的Windows虚拟机监控与控制系统[D]. 丁宇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DDS框架的民航客舱应用软件中间件开发[D]. 吴瑶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DPDK的流量重组及分布式存储技术研究与实现[D]. 林家皓.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面向分布式图数据库图查询和图计算混合引擎[D]. 刘长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一种分布式多任务应用软件系统的序列化模型检测方法[D]. 妥阿阳.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线程包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