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一、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问碧莹,胥亚芝,黄明珠,谢珺[1](2021)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中对化疗依从性、感染率及疗效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护理中对化疗依从性、感染率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86例。对照组43例, 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 行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化疗依从性、感染率、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护理中可显着提高化疗依从性, 降低感染发生率, 提升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金鑫[2](2021)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采取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采取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根据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分为高危组(5例)、中危组(15例)及低危组(10例);根据是否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分为并发组与非并发组,各15例。选取30例非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非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和非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的PT长于对照组, 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的PT长于非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 D-二聚体高于非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FIB低于对照组和非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的PT长于中危组、低危组, D-二聚体高于中危组、低危组, FIB低于中危组、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低危组的APT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组患者的PT(17.01±0.54)s长于非并发组的(13.20±0.53)s, D-二聚体(19121±131.21)μg/L高于非并发组的(17105±103.13)μg/L,FIB(1.24±1.11)g/L低于非并发组的(1.94±1.1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T升高与病情有关,高水平的PT、D-二聚体和低水平的FIB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寇妍妍,李倩[3](2021)在《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意义研究。方法 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依据不同类型白血病分为对照组(急性髓系白血病)与试验组(急性淋巴白血病),各35例。另依据患者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32例)和未出血组(38例)。检测各组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及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结果试验组PT(14.13±3.24)s长于对照组的(11.12±3.1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D(1.82±1.24)μg/ml高于对照组的(0.93±1.04)μg/ml, FDP(20.92±15.13)mg/ml低于对照组的(39.52±5.24)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PT、TT分别为(13.12±3.21)、(15.32±2.34)s,均长于未出血组的(11.12±3.02)、(13.89±2.2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DD、FDP分别为(1.09±0.24)μg/ml、(16.92±1.13)mg/ml,均高于未出血组的(0.37±0.04)μg/ml、(3.52±1.62)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凝血、抗凝功能异常和出血风险,需要临床注意凝血功能变化。

杨颖,王天有,钱素云[4](2021)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文中认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常见危重并发症。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最常见的合并DIC的白血病类型。尽管以全反式维A酸为主的化疗方案使儿童APL整体生存率显着提高,但DIC引起的早期死亡率并无明显改善。现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并DI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王晶,陈继军,黄瑶楠,原晓庆,高山,高倩,刘家云[5](2021)在《以单侧下肢肿胀为罕见首发症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发病率为0.23/10万[1],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疾病早期即有严重的出血倾向,病情发展迅速,出血表现多样,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常因不同器官出血或栓塞而就诊于非血液科,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早期致死性出血[2-3]。目前,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及砷剂[4-5]的规范应用,

苟渊[6](2021)在《儿童肺出血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肺出血临床特征、病因构成及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肺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构成;并根据是否入住ICU分为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的不同。通过Logistic回归对住院期间死亡患儿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共纳入肺出血患儿133例,男72例,女61例,中位年龄3.6岁。咳嗽102例(76.7%),咯血77例(57.9%),发热68例(51.1%),呼吸困难50例(37.6%),气促60例(45.1%)。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累及多肺叶的浸润性密度增高影。2、引起肺出血的病因有感染性疾病61例(45.9%),心血管疾病27例(20.3%),血液系统疾病14例(10.5%),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4例(10.5%),免疫性疾病8例(6.0%),其他9例(6.8%)。3、与非危重组相比,危重组年龄偏小,发热、呼吸困难和气促以及查体时闻及啰音、发现肝脾增大和皮肤颜色改变比例高(P<0.05),而非危重组咳嗽和咯血比例高。危重组RBC、PLT和Hb较非危重组低,而CRP较非危重组高(P<0.05)。4、39例(29.3%)患儿治疗无效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肺出血患儿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小于等于2岁、合并休克、PLT低于50×109/L。结论:1、儿童肺出血多为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年龄越小病情越重。2、儿童肺出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3、年龄小于等于2岁、合并休克、PLT低于50×109/L是肺出血儿童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特别关注年龄小、PLT低的患儿,积极的预防和处理休克,以降低病死率。

顾伟男[7](2021)在《146例肾脏穿刺活检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及其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探索》文中提出[目的]肾脏疾病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致病因素多种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若不采取适当的医疗干预,肾功能将会进行性恶化,最终步入尿毒症。肾脏穿刺活检术能获得活体肾组织,而我们可通过镜下观察经特殊处理的肾组织从而达到病理学诊断,即诊断“金标准”。准确的诊断意味着精准的医疗。现将我科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行肾脏穿刺活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并探讨论其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行肾脏穿刺活检的病例及相关资料,排除资料不完善者、失随访者。146例病例被纳入,2例病例由于信息不完善被排除。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其人口学和医学特征。通过病理表现筛选33例膜性肾病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2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和1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探讨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和磷脂酶A2受体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根据临床资料判断是否合并急性肾损伤并分组,其中合并组40例,未合并组106例。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探索病理表现是否会影响急性肾损伤的发生、这些病例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1.在该次统计研究中,IgA肾病57例(39.00%),膜性肾病33例(22.60%),微小病变性肾病19例(13.00%)。其中Ig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的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为主,分别为56例(98.24%)、18例(94.73%);膜性肾病发病则集中在中年人,为25例(75.76%)。2.联合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抗体和磷脂酶A2受体抗体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有着较高的灵敏度(91.30%),磷脂酶A2受体抗体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有着较高的约登指数(0.48)。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抗体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有着较高的特异度(90.00%)。有文献指出这两种抗体共同阳性或共同阴性病例少但预后预测价值大,此次分析中两抗体共同阳性者1例,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佳;而1例两抗体共同阴性者预后良好。3.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中,膜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与合并急性肾损伤关系密切,其构成比显着高于非该类肾病比例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回归分析指出:总胆固醇(OR=1.409,95%CI:0.015-1.068,P<0.05)、血肌酐(OR=1.009,95%CI:1.002-1.016,P<0.05)、白蛋白(OR=0.928,95%CI:0.043-0.863,P<0.05)会显着影响AKI的发病。即总胆固醇每增加1个单位,AKI发生率增加40.9%;血肌酐每增加1个单位,AKI的发病率增加0.9%;白蛋白每减少1个单位,AKI的发生率增加8.2%。[结论]1.IgA肾病、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性肾病为本地区发病率前三的肾小球疾病。Ig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的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为主,膜性肾病发病则集中在中年人。2.磷脂酶A2受体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可协助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具备良好的特异度,二者联合可显着提高诊断灵敏度。3.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中,膜性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可增加急性肾损伤发生的概率。4.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发病前肾功能水平是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陈婵曦[8](2021)在《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指出背景:研究了癌症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CAI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构建了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8例患有癌症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癌症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接受常规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了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逐步向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CAIS的多项危险因素,并得到综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和风险预测模型对CAIS的诊断价值。结果:癌症癌症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更高,更容易在≥3个动脉血管供血区域、多个脑循环以及双侧前后循环同时发生脑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OR=1.504,P=0.052)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OR=3.680,P=0.002)水平升高,以及急性多发性脑梗死(OR=13.099,P=0.018)是CAIS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表明,DD的截断值为0.77μg/ml,AUC为0.885,诊断的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90.9%;FDP的截断值为3.165μg/ml,AUC为0.857,诊断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0.9%;而综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925,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单独预测的AUC面积,预测的截断值为0.63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100.0%。结论:发生在≥3个动脉供血区域和多个脑循环的AMBI是CAIS的影像学特征。而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升高以及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是CAIS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0.77μ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3.165μg/ml可能是识别CAIS患者的有效临界值和敏感指标,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测效能。

江梅[9](2021)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罕见融合基因CPSF6-RARG的致病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收集200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及儿科住院的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212例,分析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2.分析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变异型APL中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并探讨变异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情况。3.采用细胞学和动物实验研究CPSF6-RARG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制,为研究药物筛选提供模型。方法:1.收集200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及儿科住院的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21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AP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信号模式特点、染色体核型特点、伴FLT3-ITD突变情况等临床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根据免疫表型分为跨系表达组与无跨系表达组,根据FISH荧光信号模式分为典型融合信号模式组与复杂信号模式组,根据染色体核型特点分为单独t(15;17)组与非典型的染色体核型组(包括非典型易位、伴其它染色体异常以及复杂染色体易位),根据伴FLT3-ITD突变情况分为突变阳性组以及突变阴性组,采用Graph Padprism 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分布)探讨各组与APL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的相互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以分析发现的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3例变异型APL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髓系白血病16种融合基因筛查,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融合基因均阴性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fuse软件分析转录组数据中的基因融合序列,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Sanger测序验证具有明确病理意义的融合基因,并总结变异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情况。3.将包装有CPSF6-RARG的慢病毒感染APL细胞系NB4细胞,验证CPSF6-RARG对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影响。在小鼠前体细胞32Dcl-3细胞表达CPSF6-RARG,分析CPSF6-RARG对32Dcl-3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的影响;在P53缺失小鼠骨髓干细胞中过表达CPSF6-RARG,然后移植相同品系的小鼠,等小鼠发病后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流式细胞分析、PCR技术和WB技术等分析CPSF6-RARG的致病作用。结果:1.212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其与预后关系212例初诊的APL患者中,男性111例,女性101例,男:女为1.10:1,中位年龄为43岁(3-87岁),免疫分型组共191例患者,跨系表达组29例,占15.18%,其中,CD2阳性患者为16例,占跨系表达组的55.17%,占免疫分型组的8.38%。跨系表达组患者的初诊白细胞计数(WBC,P<0.0001)、凝血酶原时间(PT,P=0.03)、NCCN预后分层为高危组患者比例(P=0.0009),均显着增高,且与FLT3-ITD突变明显相关(P=0.004),两组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无明显差异,且与FISH荧光信号模式,染色体核型特点不相关。FISH荧光信号模式组共179例患者,典型融合信号模式组患者为159例,占88.83%,复杂信号模式组患者为20例,占11.17%,复杂信号模式组患者与其染色体核型特点明显相关(P=0.02),两组患者的年龄、WBC、Hb、PLT、PT、APTT、Fbg、D-Dimer、Alb、LDH无明显差异,且与免疫表型特点,是否伴FLT3-ITD突变以及NCCN预后分层不相关。染色体核型分析组共113例患者,其中,单独t(15;17)组患者80例,占70.80%,非典型的染色体核型组(包括非典型易位、伴其它染色体异常以及复杂染色体易位)患者33例,占29.20%,非典型的染色体核型组患者与其复杂信号模式明显相关(P=0.02),两组患者的年龄、WBC、Hb、PLT、PT、APTT、Fbg、D-Dimer、Alb、LDH无明显差异,且与免疫表型特点,是否伴FLT3-ITD突变以及NCCN预后分层不相关。是否伴FLT3-ITD突变组患者65例,其中突变阳性17例,占26.15%,突变阴性48例,占73.85%。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初诊WBC计数(P=0.0004)、NCCN预后分层为高危组患者比例(P<0.0001),均显着增高,且与免疫表型特点明显相关(P=0.004),两组患者的年龄、Hb、PLT、PT、APTT、Fbg、D-Dimer、Alb、LDH无明显差异,且与FISH荧光信号模式,染色体核型特点不相关。2.3例变异型APL患者均经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等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但荧光原位杂交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为阴性,RT-PCR检测16种髓系融合基因发现,患者1为STAT5b-RARA阳性,其余融合基因均阴性,而患者2和患者3筛查AML16种融合基因均阴性。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发现患者2和患者3分别携带病理意义明确的罕见型融合基因CPSF6-RARG和NUP98-RARG。患者1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无效,经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A方案)治疗后获完全缓解,之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处于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和患者3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以及标准的AML 3+7化疗方案无效。患者2经改用高三尖杉酯碱联合阿糖胞苷(HHT+A-arc)化疗方案有效,处于持续缓解状态。患者3治疗无效死于脑出血。3.成功构建CPSF6-RARG慢病毒表达质粒,通过感染NB4细胞发现CPSF6-RARG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进一步实验发现,在NB4细胞中过表达RARG和CPSF6-RARG都可以抑制ATRA诱导的CD11b表达。在32Dcl-3细胞过表达CPSF6-RARG以及RARG可以明显抑制IL3剥夺导致的细胞生长抑制,并可以抑制IL3剥夺诱导的细胞凋亡,但是在IL3存在的情况下对32Dcl-3细胞生长没有影响。另外,过表达CPSF6-RARG以及RARG可以明显抑制G-CSF诱导的32Dcl-3细胞分化。在P53缺失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过表达CPSF6-RARG可导致小鼠发生白血病特征,通过PCR能够检测到发病小鼠骨髓细胞表达CPSF6-RARG,同时存在P53缺失,而在小鼠胸腺中同样可以看到P53缺失,但是没有CPSF6-RARG的基因。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显示小鼠骨髓细胞中存在CPSF6-RARG融合蛋白,但是在小鼠胸腺以及对照小鼠中未见CPSF6-RARG融合蛋白的表达。细胞形态学分析显示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类似于髓系前体细胞特征,流式细胞分析发现该类细胞主要表达CD34、Sca-1、CD117、部分表达Gr-1,不表达CD3、CD19、B220等B和T淋巴细胞抗原。表明在P53缺失的情况下CPSF6-RARG可导致小鼠发生AML。结论:1.APL免疫表型可出现跨系表达、主要以淋系CD2为主,跨系表达与患者初诊WBC、PT、NCCN预后分层、FLT3-ITD突变明显相关。AP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和FISH信号模式与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无明显相关性。FLT3-ITD突变阳性与患者初诊WBC、NCCN预后分层,免疫表型特点明显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2.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的变异型APL临床表型,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以及免疫学特征等和PML/RARA所致APL高度相似,但其发病机制不同,对ATRA和ATO治疗的敏感性以及预后也不相同。应用转录组测序可准确分析患者中可能存在的少见型融合基因,为APL进一步分型和精准治疗提供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3.过表达RARG和CPSF6-RARG可以抑制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抑制IL3剥夺导致的32Dcl-3细胞生长抑制、凋亡以及抑制G-CSF诱导32Dcl-3细胞分化成熟作用。同时表达CPSF6-RARG联合P53缺失可导致小鼠出现AML表型。

吕夏晔[10](2021)在《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接受巩固化疗的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ⅩⅢ的浓度水平,明确化疗对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接受强化巩固治疗的32例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分别留取每个入组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达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期的血浆标本,使用ELISA方法配对检测化疗前后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进行数据分析。另取凝血功能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32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血浆中的FⅩⅢ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化疗前后的FⅩⅢ差值为32.43±34.82。化疗后发生出血事件与未发生出血事件的AL患者相比,其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化疗前后的血浆FⅩⅢ浓度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FⅩⅢ浓度水平高低与AL类型有关,对两者进一步做回归分析显示,AML患者总体比ALL患者的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低。另外,缓解期的AL患者化疗前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密集巩固化疗间期即使骨髓已经恢复,血浆FⅩⅢ浓度仍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化疗可能对血浆FⅩⅢ具有较长时间的抑制作用。结论: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并且这一浓度水平在化疗后会进一步降低,联合化疗可能对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具有较长期的抑制作用,即使密集巩固化疗间期骨髓已经恢复,血浆FⅩⅢ水平仍然被持续抑制。无论是在化疗前还是化疗中,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与AL的类型具有相关性,ALL患者的血浆FⅩⅢ浓度都略高于AML患者,可能和两者接受的化疗方案组成不同有关。

二、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采取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非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组与对照组凝血指标比较
    2.2 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凝血指标比较
    2.3 并发组与非并发组凝血指标比较
3 讨论

(3)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PT、APTT、TT比较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FIB、DD和FDP水平比较
    2.3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PT、APTT、TT比较
3 讨论

(5)以单侧下肢肿胀为罕见首发症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6)儿童肺出血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肺出血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146例肾脏穿刺活检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及其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卵巢癌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报道1例
第二节 癌症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癌症相关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2.2 以D-二聚体0.770μg/ml为截断值重新分组后各亚组的临床特征
        2.3 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与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癌症类型
    3 发病机制
    4 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5 临床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罕见融合基因CPSF6-RARG的致病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212 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其与预后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免疫分型
        1.3 染色体核型分析
        1.4 FISH检测
        1.5 基因组DNA、RNA的提取以及PCR扩增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免疫表型特点分析
        2.2 FISH荧光信号模式特点
        2.3 染色体核型特点
        2.4 伴FLT3-ITD突变情况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变异型AP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免疫分型
        1.3 染色体核型分析
        1.4 FISH检测
        1.5 基因组DNA、RNA的提取以及PCR扩增
        1.6 转录组测序
        1.7 融合基因分析
        1.8 逆转录PCR(RT-PCR)和Sanger测序
    2 结果
        2.1 3 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2.2 转录组测序和融合基因分析
        2.3 RT-PCR和 Sanger测序验证融合基因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CPSF6-RARG致病机制初探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的试剂
        1.3 主要试剂配方
        1.4 细胞培养
        1.5 RNA提取
        1.6 PCR扩增
        1.7 扩增产物纯化
        1.8 质粒构建
        1.9 慢病毒包装
        1.10 细胞感染
        1.11 免疫荧光分析
        1.12 MTT实验
        1.13 细胞凋亡分析
        1.1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1.15 小鼠骨髓干细胞分离与培养
        1.16 小鼠骨髓移植实验
        1.17 骨髓细胞瑞氏染色-形态分析
        1.18 流式细胞分析小鼠骨髓细胞免疫表型
    2.结果
        2.1 CPSF6、RARG和 CPSF6-RARG定位于细胞核
        2.2 RARG和 CPSF6/RARG抑制ATRA诱导NB4 细胞分化
        2.3 建立稳定表达CPSF6-RARG的32Dcl-3 细胞株
        2.4 CPSF6-RARG抑制IL3 剥夺介导的32Dcl-3 细胞的凋亡
        2.5 CPSF6-RARG抑制G-CSF诱导32Dcl-3 细胞分化
        2.6 CPSF6-RARG联合P53 缺失诱导小鼠发生髓系白血病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伴 RAR 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预后特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FⅩⅢ的基础结构
    1.2 FⅩⅢ的功能
    1.3 FⅩⅢ与急性白血病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流程
    2.2 病历资料
        2.2.1 研究对象分组
        2.2.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试剂及仪器
    2.4 实验原理
    2.5 实验方法
        2.5.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5.2 实验步骤
    2.6 实验结果计算
    2.7 凝血异常判断标准及出血程度分级标准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基本信息比较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FⅩⅢ浓度对比
    3.3 同一AL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FⅩⅢ浓度对比
    3.4 化疗后FⅩⅢ浓度水平与出血的关系
    3.5 在AL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FⅩⅢ浓度、出血事件、感染事件、凝血指标、部分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3.6 在化疗后ALL和 AML患者中,性别、年龄、是否感染、FⅩⅢ浓度、出血事件、血常规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
    3.7 化疗前FⅩⅢ的影响因素分析
        3.7.1 化疗前FⅩⅢ浓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7.2 以相关显着的影响因素对化疗前FⅩⅢ浓度做回归分析
    3.8 化疗后FⅩⅢ的影响因素分析
        3.8.1 化疗后FⅩⅢ浓度与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8.2 以相关显着的影响因素对化疗后FⅩⅢ浓度做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综述 凝血因子 Ⅹ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中对化疗依从性、感染率及疗效的影响[J]. 问碧莹,胥亚芝,黄明珠,谢珺.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2)
  • [2]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采取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J]. 金鑫.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19)
  • [3]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意义研究[J]. 寇妍妍,李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19)
  • [4]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杨颖,王天有,钱素云.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8)
  • [5]以单侧下肢肿胀为罕见首发症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王晶,陈继军,黄瑶楠,原晓庆,高山,高倩,刘家云. 检验医学, 2021(07)
  • [6]儿童肺出血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研究[D]. 苟渊.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7]146例肾脏穿刺活检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及其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探索[D]. 顾伟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恶性肿瘤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 陈婵曦.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罕见融合基因CPSF6-RARG的致病作用研究[D]. 江梅. 南昌大学, 2021(01)
  • [10]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ⅩⅢ水平影响的研究[D]. 吕夏晔. 兰州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