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防治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滑坡防治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一、预应力锚索治理滑坡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强,董轩成,文琪鑫[1](2022)在《川东某城市道路滑坡分析与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滑桩是治理路堑滑坡常用的支挡结构形式。在滑坡较长,厚度较大,可能产生多级破裂面时,鉴于设置的抗滑桩悬臂段长度大,对应的桩体截面大、造价高,安全系数提高效果受限,常采取桩顶放坡方式减少其临空高度以达到安全与节省造价的目的,必要时还需增加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等措施。在川东某城市道路滑坡治理中,本文结合地勘岩土力学参数,采用传递系数法算出了滑坡剩余下滑力与安全系数,合理选择了适宜的支挡结构形式,并重点阐述了实施治理方案及各实施阶段的安全系数、位移与剪切应变等,为设计、施工与监测提供了技术依据。

许欣,唐传雄[2](2021)在《地质灾害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施工的技术难点》文中指出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当中,预应力锚索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项技术施工简单,操作方便。但在治理地质灾害工作当中,必须要结合具体情况,对施工方案科学编制,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效果。基于此,下文当中结合实践对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指出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难点,最后利用锚索抗拔试验评价该工程施工质量,以供借鉴和参考。

何江飞[3](2020)在《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黄土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随着城镇开发不断深入,黄土区产生大量的人工开挖高陡边坡,由于这些高陡边坡紧邻居民区、厂矿及道路,施工作业面狭窄、支护空间受限,传统的治理方法难以实现灾害的快速修复。本文以某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调查、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高陡黄土边坡失稳特征;基于协同作用理念,为解决黄土高陡边坡快速修复、支护结构变形位移大的问题,提出了加固高陡黄土边坡的“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基于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组合结构协同作用机理,并引入稳定系数和荷载分担比概念,探讨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组合结构稳定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组合结构稳定系数和结构荷载分担比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得出锚索预应力设计参数对结构稳定系数和结构荷载分担比影响较大,为后续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提供参考。(2)开展了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结构的作用机理,验证了组合支护结构的协同作用效应。从应力角度分析了组合结构工作机理,根据附加应力法理论,建立了锚索预应力作用下土体的等效应力计算公式;引入条分法理论,建立了考虑预应力锚索附加应力的组合结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通过工程算例分析,探讨了预应力与安全系数关系,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较好体现了锚索预应力作用,同时表明锚索对支护体系整体稳定极为重要。(3)以铭帝1#边坡为工程背景,构建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组合结构的FLAC3D数值分析模型,考虑自然工况、降雨工况条件下及考虑坡顶交通荷载作用下,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作用效应,并评价交通荷载对组合结构的稳定性影响。根据现场监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获得了组合结构实际应用的变形特性及工作规律,验证了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结构的有效性,成功解决了黄土高陡边坡快速修复、支护空间受限、常规加固方案变形量大及变形不协调关键技术难题。

高旭和[4](2020)在《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复杂和容易造成失稳破坏的问题,以山区公路挖方路段土-岩二元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桩锚加固二元边坡稳定性评估和稳态渗流分析,旨在揭示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失稳机理和锚索预应力损失特征,为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提供依据。论文依托江瓮高速TJ1A标K5+220-K5+770段右侧边坡(以下简称禾塘坝边坡)治理工程,开展边坡深部位移监测和现场土工试验;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边坡开挖支护二维模型,提出基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P值检验校核模拟参数的新方法;在校核模拟参数的前提下开展稳态渗流对多次支护边坡坡体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分析。提出和开展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分析。最后优化了预应力损失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禾塘坝边坡属于碎石土-基岩二元结构边坡。开展禾塘坝二元结构边坡现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调查,得到禾塘坝边坡碎石土成因及分布特征。分析二元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机理。(2)分析深部位移和锚索预应力损失监测数据,得到边坡二次支护前深部位移和预应力损失变化特征。通过现场颗粒筛分试验和大剪试验,得到现场碎石土的c、φ值取值范围。(3)建立简化渗流的边坡多次施工二维模型,提出基于P值检验的模拟参数校核方法。得到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的施加会逐步改变坡体的受力变形特征、提高边坡安全系数。验证了基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P值检验校核模拟参数的方法。(4)采用孔隙水压力叠加计算方法,研究稳态渗流在两次支护过程中对边坡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影响特征。得到稳态渗流对边坡开挖完成、初次支护和二次支护阶段位移、应力、应变、和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得到稳态渗流作用前后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征。(5)针对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最危险施工工况难以判断的问题,基于模拟参数校核和孔隙水压力叠加计算,提出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分析,分析禾塘坝边坡施加孔隙水压力前后11个工况坡体应力应变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得到禾塘坝边坡开挖支护的最危险工况是初次支护的二级边坡开挖阶段。(6)针对锚索预应力随时间损失不能在有限元模型中反映的问题,使用回归分析和分阶段统计的方法,得到了分阶段计算的锚索预应力损失改进模型。分析改进模型的适用性,得到改进模型可以将预应力损失预测误差控制在8.9%之内。

郑川[5](2020)在《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滑坡灾害尤为严重,每年因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常常因为对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认识不足,造成后期治理设计的失败。本论文以北碚区某公路边坡滑塌为工程背景,对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与治理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成果如下:(1)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对比各工况边坡的变形、应力、安全系数,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夹层的存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大,使边坡安全系数大幅下降,且夹层土倾角越大,边坡稳定性越差;岩土参数变化时,滑体的重度、滑动面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对滑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坡体弹性模量的变化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小。暴雨工况以及边坡坡脚开挖均会使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坡顶的道路荷载的影响则相对较小。(2)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对比各工况边坡的变形、应力、安全系数,并辅以监控量测数据验证,研究滑坡整治过程中封闭裂缝和反压回填的应急抢险效果,结果表明:裂缝封闭和反压回填土后各剖面边坡安全系数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回填反压施工完成后裂缝监测点位移速率明显变小,变形监测点的位移速率和位移量明显变小,各变形监测点的位移曲线趋于平稳。(3)基于应急抢险后的边坡体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锚拉桩板墙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滑坡治理效果,并对抗滑桩的桩间距以及桩锚固深度进行优化:当抗滑桩悬臂端长度不变,其锚固长度可取8.5m~10.5m,即0.37L~0.42L,在此范围内抗滑桩桩身位移以及内力变化较大;当抗滑桩锚固段长度为10.5m时,桩间距不宜大于5m,当桩间距超过5m时,桩身自由段变形以及下部变形有较大程度的增加。(4)总结滑坡治理过程中,边坡体的位移、应力特征,以及锚拉桩板墙的变形、受力特征如下:(1)恢复坡顶路面交通后,桩后回填土以及坡脚处的桩间岩土体的位移较大,塑性区集中于软弱夹层和坡脚处。(2)抗滑桩在距桩顶10.5m~12m的位置位移较大,即砂岩和泥岩层的分界处至坡脚的范围,挡土板在距离桩顶8m~10m范围的位移较大。抗滑桩锚固段所受轴向压力相对较大,最大值在锚固段的中部,桩身剪力在软弱夹层处较大,抗滑桩的弯矩图沿桩身对称分布,自由段弯矩较大。

梁爽[6](2020)在《讨论岩土工程边坡治理中的预应力锚索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边坡治理是岩土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由于岩土工程施工中对基层岩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所以需要采取一定加固处理技术,以此提升边坡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以预应力锚索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岩土工程边坡治理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洪文镇[7](2020)在《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作用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地区挡土墙多存在墙前空间不足,墙后不易开展锚固工程的特点,目前对于此类挡墙的失稳加固较为困难。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竖向预应力锚索与重力式支墩复合支挡的挡墙加固结构,即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该结构利用锚索锚固力增加支墩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支墩对既有支挡结构的抗力,并通过竖向锚固力补偿支墩重力达到减小支墩圬工尺寸的目的,有效解决了城市地区挡土墙墙前加固空间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数值模拟、理论推导及室内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对既有挡墙及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的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墙外增设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能够有效限制挡墙的变形;加固前后既有挡墙墙背的土压力分布形式变化不大;在模拟土压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支墩加固作用力的分布形式变化不大,均呈三角形分布,作用方向垂直于墩背,经计算分析极限状态下支墩加固作用力的合力作用点接近于墩底以上墩背的5/6节点处;土压力较小时支墩在锚索偏心力矩的作用下有向挡墙内侧倾斜的趋势,土压力变大后,支墩将与挡墙共同倾覆或者滑移;(2)将三维有限元模型简化为二维对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进行了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支墩基底宽度、增大锚索的预应力或偏心距均能有效限制既有挡墙的变形,这是因为这三者的增大会导致支墩的抗滑力或抗倾覆力矩的增大,从而增大支墩对既有挡墙的加固作用力;随着支墩相对高度的增加,墙顶水平位移逐渐减小,当支墩达到一定高度(约2/3的墙高)后,再继续增加支墩高度对其加固能力的提高较为有限;(3)基于极限平衡法分析支墩产生的最大加固作用力Fh,推导了支墩基于抗滑移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及基底合力偏心距产生的最大加固作用力Fhc、Fho、Fhp与Fhe,并分析了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的参数对加固作用力的影响;(4)开展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室内模型试验,分别对支墩基于抗滑移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地基承载力产生的最大加固作用力Fhc、Fho与Fhp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验证了竖向锚索对支墩稳定性的提高效果;试验所得锚索锚固力、地基承载力控制指标对支墩加固作用力的耦合规律与理论分析一致;(5)应用以上的研究成果,针对该新型结构的实际应用工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加固效果显着,且运营多年呈稳定状态,加固效果良好。

刘一波[8](2020)在《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云南红河州某高速k107+680路堑高边坡工点为工程背景,以实际工程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滑坡进行现场勘察,较系统地概述了错麽平寨1号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滑坡形成的机理和发育过程,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错麽平寨1号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然后运用大型有限元岩土软件Midas GTS nx对路堑高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了滑坡在天然和降雨工况下的位移、应力、应变及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案,并对不同防治方案治理后的滑坡进行数值模拟,来验证和对比不同防治方案治理后的效果,以求拿出最佳的防治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开挖边坡的监测,作出位移-时间变化折线图,成果分析得出,整个滑坡的水平和沉降位移逐渐增大,开挖的边坡呈不稳定趋势。2、对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滑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坡脚位置进行开挖,形成临空面,失去支撑力,这给滑坡造成了有利条件。后期加上降雨作用下,雨水渗入坡体,土体抗剪强度较低,使得坡体极易发生沿软弱面产生滑移,引发工程滑坡。3、运用大型有限元岩土软件Midas GTS nx对路堑高边坡建立二维模拟分析与评价,数值模拟分析揭示边坡在开挖前与开挖后的位移、应力、应变及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知,整个开挖边坡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应立刻加强滑坡的防治措施。4、根据上述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错麽平寨1号滑坡提出不同的四种防治方案,运用Midas GTS NX模拟技术分别对提出的四种治理措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各防治方案下的治理效果,可以明显的看出方案四中的剪切应变带分布最小,滑动剪切应变带收敛最大,安全系数最高,为1.2500,位移场分布范围最小,综上所述,从防治效果及安全来看,方案四(坡脚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砂浆锚杆+坡腰抗滑桩)为最佳的防治方案。

王二伟[9](2020)在《“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带)发生滑动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现象。滑坡对工程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抗滑桩-锚索”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滑坡治理方法,主要由抗滑桩和锚索组成。抗滑桩结构承担滑坡体大部分的滑坡推力;锚索锚固岩土体,弥补了抗滑桩抗弯刚度不足的缺点,同时起到优化抗滑桩内力分布和减小抗滑桩桩顶位移的作用。抗滑桩结构和锚索结构共同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从“抗滑桩-锚索”结构的作用机理、受力特点、受力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抗滑桩-锚索”结构是依靠抗滑桩、锚索和周围岩、土体的共同作用,将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抗滑桩和锚索共同作用可以使抗滑桩的抗滑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抗滑桩的受力计算方法有k法、m法、c法和有限元数值法。通过对浙江省滑坡案例计算分析,可知m法和有限元法计算结果更精确。“抗滑桩-锚索”结构的设计方法可分为“强桩弱锚”结构与“强锚弱桩”结构。根据工程经验总结了两种设计方案及适用工程的特点。经分析“强桩弱锚”结构更适用于浙江省的滑坡治理。本文选取了新昌县七星街道某小学滑坡案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利用“强桩弱锚”结构比抗滑桩结构治理时,抗滑桩最大弯矩减小了百分之十一,同时抗滑桩的桩顶位移减小了百分之四十以上。通过分析“抗滑桩-锚索”结构滑坡治理的现状,结合新昌县七星街道礼泉小学迁建地块山体滑坡的工程案例,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该滑坡,并进行了滑坡治理的分析研究。此滑坡在浙江省滑坡治理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为类似的滑坡治理提供参考。

周文皎[10](2020)在《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铁路和公路不断向西部山区延伸,线路以各种方式穿越滑坡等不良地质体难以避免,不良地质体对铁路、公路危害极大,影响深远。其中,隧道与不良地质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极其复杂,工程难题众多。本文从近年来所遭遇的隧道穿越滑坡体的突出问题出发,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原位监测和工程验证等手段,开展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作用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从滑坡发育过程和破坏特征入手,结合隧道穿越滑坡体的部位,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6种隧道破坏模式,即: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和滑体下部-隧道拖曳破坏。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各种破坏模式的特点。(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针对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3种破坏模式,选取西北地区某铁路隧道、广乐高速公路大源1号隧道和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基于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隧道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模型,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揭示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表明,隧道穿越滑坡体,滑坡变形直接造成隧道的变形破坏,隧道的开挖可能引起或加剧滑坡的变形发展。不同的滑坡作用模式下隧道的衬砌结构呈现出拉伸、剪切和挤压等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隧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与滑坡的变形特征具有一致性。(3)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基于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破坏模式和作用机理,提出了稳定滑坡基础上的隧道变形控制原则和技术。为了限制局部变形和受力,避免隧道承担和传递滑坡推力,同时达到抑制地下水的目的,在稳定滑坡的基础上,采用洞顶钢花管控制注浆技术对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影响范围进行加固。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其加固效果并解决了实际工程难题。

二、预应力锚索治理滑坡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锚索治理滑坡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川东某城市道路滑坡分析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工程概况
    1.1 道路概况
    1.2 地形地貌
    1.3 地质构造
    1.4 地层岩性
        1)人工填土:
        2)粉质黏土:
        3)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
2 滑坡原始情况
3 原始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特征
        1)滑坡体特征:
        2)滑床特征:
        3)滑动带特征:
        4)计算工况选择:
    3.2 计算工况与评价标准
        1)计算工况:
        2)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性判别标准见表1。
    3.3 计算参数确定
    3.4 剩余下滑力计算
4 滑坡治理方案
    4.1 滑坡治理方案选择
    4.2 方案设计
5 有限元模型计算成果
    5.1 有限元模型
    5.2 稳定性成果
    5.3 应力应变成果
6 结 论

(2)地质灾害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施工的技术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的基本定义
2 预应力锚索施工在治理地质灾害的技术难点
    2.1 锚索造孔设备
    2.2 控制好施工参数
    2.3 做好锚孔注浆工作
    2.4 准确锁定预应力
3 实例分析预应力锚索技术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3.1 计算于分析边坡稳定性
    3.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施工技术要点
    3.3 锚索抗拔试验
4 结语

(3)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加筋土挡墙的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锚杆(索)框架梁的研究现状
        1.2.3 加筋土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1.2.4 协同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1 位置与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2.1.4 地质构造
        2.1.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研究区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失稳特征
        2.2.1 开挖型高陡边坡失稳后壁特征
        2.2.2 开挖型高陡边坡失稳后缘裂缝特征
        2.2.3 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破坏过程
    2.3 工程开挖型黄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2.3.1 试验取样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治理存在的问题
        2.4.1 边坡通用治理修复技术
        2.4.2 高陡黄土边坡治理存在的问题
    2.5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5.1 协同作用的理念
        2.5.2 有限填土加筋土概念
        2.5.3 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5.4 技术原理
        2.5.5 基本特点
    2.6 设计和施工关键技术问题
    2.7 小结
3 组合结构作用机理及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1 边坡治理工程概况
    3.2 组合支护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3.2.1 强度折减法的计算原理
        3.2.2 FLAC3D的分析方法
        3.2.3 模型建立
        3.2.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组合结构协同作用机理
    3.4 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1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
        3.4.2 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小结
4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模型试验
    4.1 试验目的及内容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内容
    4.2 模型相似比
    4.3 试验模型设计
        4.3.1 试验模型
        4.3.2 试验材料的选取
        4.3.3 试验方案
        4.3.4 试验数据采集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水平位移
        4.4.2 土工格栅应变
        4.4.3 墙背土压力
        4.4.4 锚杆应变
        4.4.5 框架梁应变
    4.5 组合结构作用机理分析
    4.6 小结
5 基于协同作用的组合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5.1 锚索预应力作用下的协同机理理论分析
    5.2 考虑协同作用的锚索预应力值确定
    5.3 锚索预应力等效计算
        5.3.1 附加应力法基本理论
        5.3.2 锚索预应力等效计算
    5.4 基于协同作用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5.4.1 稳定性计算模型
        5.4.2 工程算例分析
    5.5 小结
6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6.1 自然工况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1.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6.1.2 变形特征
    6.2 暴雨条件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3 交通荷载作用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4 边坡现场监测与效果评价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边坡渗流研究现状
        1.2.3 边坡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1.2.4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元边坡类型与禾塘坝边坡工程
    2.1 二元结构边坡类型
        2.1.1 土质二元边坡
        2.1.2 土-岩二元边坡
        2.1.3 岩质二元边坡
    2.2 二元结构边坡破坏
        2.2.1 土质二元边坡
        2.2.2 土-岩二元边坡
        2.2.3 岩质二元边坡
    2.3 二元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3.1 物理力学参数
        2.3.2 坡体构成
        2.3.3 边坡外部环境
    2.4 禾塘坝二元结构边坡治理工程
        2.4.1 气象水文
        2.4.2 地形地貌
        2.4.3 构造特征与地层岩性
        2.4.4 边坡滑动历史
        2.4.5 碎石土分布与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禾塘坝边坡施工监测与现场试验
    3.1 滑动机理和二次支护
        3.1.1 滑坡体特征及形成机理
        3.1.2 二次支护与治理方案
        3.1.3 施工监测
    3.2 施工监测
        3.2.1 监测点布设
        3.2.2 监测设备原理
        3.2.3 监测结果
    3.3 现场土工试验
        3.3.1 颗粒分析试验
        3.3.2 大型剪切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元边坡有限元建模与参数校核
    4.1 有限元分析原理
        4.1.1 有限元基本方程
        4.1.2 模型破坏准则
        4.1.3 土体变形有限元模拟
    4.2 岩土体本构关系
        4.2.1 土的弹塑性模型
        4.2.2 桩土接触单元处理
        4.2.3 边坡初始地应力计算
    4.3 二元边坡建模与分析
        4.3.1 边坡滑动与支护
        4.3.2 前期监测
        4.3.3 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
        4.3.4 建模与参数校核
        4.3.5 边坡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元边坡稳态渗流分析
    5.1 渗流基本理论
        5.1.1 土水势基本理论
        5.1.2 饱和-非饱和渗流达西定律
        5.1.3 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
        5.1.4 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
    5.2 二元边坡稳态渗流模拟
        5.2.1 建模与分析
        5.2.2 稳态渗流分析
        5.2.3 施加孔隙水压力对比分析
    5.3 支护结构对比分析
        5.3.1 初次支护分析
        5.3.2 二次支护分析
    5.4 排水孔计算
        5.4.1 基本计算方法
        5.4.2 排水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4.3 排水孔径和间距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元边坡桩锚支护过程分析
    6.1 边坡支护过程数值模拟
    6.2 数值模型建立
        6.2.1 模拟假设与区域
        6.2.2 模型边界条件
    6.3 模拟思路与参数确定
        6.3.1 过程分析方法
        6.3.1 参数校核与确定
    6.4 模拟结果分析
        6.4.1 边坡变形破坏分析
        6.4.2 抗滑桩受力分析
        6.4.3 锚索受力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锚索预应力损失预测
    7.1 预应力锚索与锚索测力计
    7.2 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
        7.2.1 瞬时损失影响因素
        7.2.2 长期损失影响因素
        7.2.3 其他影响因素
    7.3 预应力锚索施工
    7.4 锚索预应力监测与分析
        7.4.1 预应力锚索布置
        7.4.2 锚索预应力损失规律
    7.5 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
        7.5.1 模型初步假设
        7.5.2 初始模型验证
        7.5.3 改进模型
        7.5.4 适用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滑坡工程概况及形成机理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3 滑塌概况及分析
        2.3.1 边坡滑塌形态特征
        2.3.2 边坡近期变形破坏特征
        2.3.3 边坡滑塌体特征
        2.3.4 滑带(面)特征
        2.3.5 滑床特征
    2.4 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
        2.4.1 边坡滑塌形成机制
        2.4.2 边坡滑塌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Midas GTS基本介绍
        3.1.2 有限单元法基本概述
        3.1.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3.2 数值模型
        3.2.1 计算假定
        3.2.2 计算模型
        3.2.3 计算参数
    3.3 岩土体内部因素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3.3.1 岩层内软弱夹层的影响
        3.3.2 岩土体参数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3.4 外部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3.4.1 坡脚开挖的影响研究
        3.4.2 暴雨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3.4.3 坡顶道路荷载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应急排危效果研究
    4.1 应急抢险措施研究
        4.1.1 数值模型建立
        4.1.2 抢险前滑坡稳定性系数
        4.1.3 裂缝封闭及坡脚反压效果研究
    4.2 应急抢险后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4.2.1 监测点布置
        4.2.2 强变形区前缘变形分析
        4.2.3 强变形区中部变形分析
        4.2.4 强变形区后缘变形分析
    4.3 治理方案的确定
        4.3.1 滑塌区总体布置
        4.3.2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4.4 抗滑桩治理效果及方案优化
        4.4.1 计算假定
        4.4.2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4.4.3 计算工况和施工步骤
        4.4.4 抗滑桩嵌岩深度优化研究
        4.4.5 抗滑桩间距优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讨论岩土工程边坡治理中的预应力锚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特征及作用机理
    1.1 技术特征
    1.2 作用机理
        (1)锚固原理。
        (2)锚固方法。
2 影响预应力锚索技术作用发挥的因素
    (1)成孔质量。
    (2)钢绞线。
    (3)注浆质量。
    (4)锚墩和垫板。
    (5)测力计和张拉设备。
3 预应力锚索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工程概况
    3.2 治理方案
    3.3 治理过程
    3.4 边坡稳定性的验算与动态监测
4 结语

(7)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作用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挡土墙失稳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失稳挡土墙的加固措施及其适用条件
        1.2.3 抗滑支挡结构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2 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的加固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有限元理论介绍
        2.2.1 有限元理论简介
        2.2.2 有限元的理论基础
    2.3 有限元计算模型
        2.3.1 Mohr-Coulomb模型
        2.3.2 接触面的模拟
    2.4 有限模型尺寸及材料参数
        2.4.1 模型尺寸
        2.4.2 三维有限元模型及网格划分
    2.5 加固前后挡墙的水平位移分析
    2.6 加固前后挡墙的墙背土压力分析
    2.7 土压力变化时结构的受力分析
        2.7.1 墙顶超载变化
        2.7.2 填土内摩擦角变化
        2.7.3 接触面为斜面时结构的受力分析
        2.7.4 支墩基底压力随超载的变化
    2.8 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的参数分析
        2.8.1 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
        2.8.2 锚索预应力大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2.8.3 锚索位置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2.8.4 支墩宽度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2.8.5 支墩相对高度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2.9 本章小结
3 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的加固作用力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抗滑移稳定性计算支墩产生的最大加固作用力
        3.2.1 理论推导
        3.2.2 锚固力大小的影响
    3.3 基于抗倾覆稳定性计算支墩产生的最大加固作用力
        3.3.1 理论推导
        3.3.2 锚固力大小的影响
        3.3.3 锚索位置的影响
        3.3.4 支墩高度的影响
        3.3.5 支墩宽度的影响
    3.4 基于地基承载力计算支墩产生的最大加固作用力
        3.4.1 理论推导
        3.4.2 锚固力大小的影响
        3.4.3 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3.5 基于基底合力偏心距计算支墩产生的最大加固作用力
    3.6 综合分析
        3.6.1 F_(hc)与 F_(ho)的比较
        3.6.2 F_(ho)与 F_(hp)的比较
        3.6.3 F_(hp)与 F_(he)的比较
        3.6.4 F_(hc)、F_(ho)、F_(hp)、F_(he)的综合比较
    3.7 本章小结
4 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的模型试验分析
    4.1 引言
    4.2 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
        4.2.1 相似准则与相似定理
        4.2.2 静力模型的相似依据
    4.3 模型几何相似比的确定
    4.4 模型材料的选择
        4.4.1 支墩材料
        4.4.2 预应力锚索材料
        4.4.3 锚固段的模型材料
        4.4.4 地基土
    4.5 模型试验加载与测量装置
        4.5.1 水平推力加载与测量装置
        4.5.2 锚索预应力加载及测量装置
        4.5.3 支墩位移测量装置
        4.5.4 支墩基底压力测量装置
    4.6 模型试验主要内容
        4.6.1 试验前期准备
        4.6.2 基底摩擦系数测量
        4.6.3 主要试验内容
        4.6.4 试验分组
        4.6.5 数据的测读
    4.7 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4.7.1 支墩失稳模式的判断
        4.7.2 支墩滑动失稳时的临界水平推力
        4.7.3 基底压力达到控制值时的临界水平推力
        4.7.4 支墩倾覆失稳时的临界水平推力
    4.8 本章小结
5 工程算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设计方案
        5.2.1 工程特点
        5.2.2 加固方案
    5.3 结构稳定性计算
        5.3.1 计算超载作用下的墙背附加土压力E_h
        5.3.2 计算支墩产生的最大加固作用力F_h
        5.3.3 比较墙背附加土压力E_h与支墩加固作用力F_h
    5.4 安全储备分析
        5.4.1 Boussinesq弹性理论解
        5.4.2 Boussinesq弹性理论解的简化及其改进
        5.4.3 差分法计算地基土中的水平附加应力
        5.4.4 支墩基底压力作用下的地基土中水平附加应力
    5.5 加固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路堑高边坡滑坡治理研究现状
        1.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理位置
        2.1.3 气象与水系
        2.1.4 地形地貌
        2.1.5 地层岩性
        2.1.6 区域地质构造
        2.1.7 水文地质条件
    2.2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
        2.2.1 滑坡体的分布特征
        2.2.2 滑坡体的结构特征
        2.2.3 滑坡类型及规模
        2.2.4 滑坡体的变形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3.1 路堑高边坡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3.1.1 滑坡监测
        3.1.2 现场监测点布设
        3.1.3 滑坡体地表水平位移数据分析
        3.1.4 滑坡地表竖直位移数据分析
    3.2 路堑高边坡滑坡破坏原因分析
        3.2.1 产生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2 滑坡的发育过程
        3.2.3 滑坡形成的机理分析
    3.3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3.3.1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3.3.2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定量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值模拟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4.1 MIDAS GTS NX软件概况
        4.1.1 Midas GTS NX软件基本介绍
        4.1.2 边坡工程中的本构模型选取
        4.1.3 计算方法的选取-强度折减法(SRM)
    4.2 开挖边坡建模
        4.2.1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计算模型建立
        4.2.2 模型计算参数
        4.2.3 确定边界条件及模拟工况
    4.3 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1 原状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2 开挖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3 边坡稳定性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防治技术研究
    5.1 工程滑坡防治
        5.1.1 滑坡防治原则
        5.1.2 滑坡治理基本工程措施
    5.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概述
        5.2.1 预应力锚索
        5.2.2 抗滑桩
        5.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5.3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治理方案设计
        5.3.1 滑坡的具体治理设计方案
        5.3.2 支护结构参数选取
    5.4 基于数值模拟防治方案对比分析及优选
        5.4.1 治理方案边坡分析模型建立
        5.4.2 治理后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4.3 防治方案优化选择及布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9)“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锚索”结构计算方法
        1.2.2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
        1.2.3 “抗滑桩-锚索”结构应用现存问题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抗滑桩-锚索”结构作用机理及受力分析
    2.1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作用机理
    2.2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受力
        2.2.1 滑坡推力计算
        2.2.2 锚固层地基反力的确定
    2.3 “抗滑桩-锚索”结构内力
        2.3.1 锚索内力
        2.3.2 抗滑桩内力
    2.4 “抗滑桩-锚索”结构力系平衡
        2.4.1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应力作用
        2.4.2 “抗滑桩-锚索”结构变形协调
    2.5 本章小结
3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中的力系计算
    3.1 概述
    3.2 m法
    3.3 k法
    3.4 c法
    3.5 数值方法
    3.6 抗滑桩结构计算
        3.6.1 区域内滑坡灾害统计分析
        3.6.2 k法、m法、c法对比分析
        3.6.3 m法与数值方法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方法
    4.1 设计原则
    4.2 滑坡推力分析
    4.3 “抗滑桩-锚索”结构应力计算方法
        4.3.1 抗滑桩尺寸确定
        4.3.2 抗滑桩锚固深度的确定
        4.3.3 锚索的设计
    4.4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
        4.4.1 “抗滑桩-锚索”结构计算方法
        4.4.2 “抗滑桩-锚索”结构治理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分析
    5.1 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气象水文条件
        5.1.3 研究区地貌及地层岩性
    5.2 礼泉小学迁建地块滑坡特征及水文地质概况
        5.2.1 滑坡总体特征
        5.2.2 滑坡边界特征
    5.3 滑坡破坏模式分析
    5.4 “强桩弱锚”结构治理滑坡
    5.5 滑坡治理数值分析
        5.5.1 滑坡稳定性分析
        5.5.2 滑坡模型设计
        5.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6 “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10)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体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
        1.2.2 滑坡体与隧道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技术创新
二、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
    2.1 滑坡和隧道的相互作用
        2.1.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2.1.2 滑坡-隧道的相互作用
    2.2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破坏模式
        2.2.1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
        2.2.2 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
        2.2.3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
        2.2.4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
        2.2.5 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
        2.2.6 滑坡下部-隧道拖曳破坏
    2.3 本章小结
三、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的机理分析
    3.1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的机理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1.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1.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1.5 基于数值模拟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3.1.6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式破坏模式下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2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的机理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滑坡及隧道变形特征
        3.2.3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开挖对滑坡影响分析
        3.2.4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综合分析
    3.3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的机理分析
        3.3.1 工程背景
        3.3.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3.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3.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3.5 基于数值模拟的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分析
        3.3.6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研究
    4.1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原则
    4.2 主要支挡加固措施
        4.2.1 抗滑桩
        4.2.2 预应力锚索框架
        4.2.3 钢花管
    4.3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综合控制技术
        4.3.1 西北某铁路隧道-滑坡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2 大源1号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3 水墩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预应力锚索治理滑坡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川东某城市道路滑坡分析与治理[J]. 吴强,董轩成,文琪鑫.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22(01)
  • [2]地质灾害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施工的技术难点[J]. 许欣,唐传雄. 世界有色金属, 2021(04)
  • [3]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D]. 何江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D]. 高旭和. 长安大学, 2020(06)
  • [5]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D]. 郑川.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讨论岩土工程边坡治理中的预应力锚索技术[J]. 梁爽. 世界有色金属, 2020(14)
  • [7]竖向预应力垛式支墩作用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D]. 洪文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D]. 刘一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 王二伟.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5)
  • [10]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D]. 周文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标签:;  ;  ;  ;  ;  

滑坡防治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