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修复不良和颞下颌关节紊乱

固定修复不良和颞下颌关节紊乱

一、不良固定修复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莲,宋飞,杨镕羽,向盈盈[1](2021)在《暂时性(牙合)垫在重度磨耗患者中的作用与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牙列重度磨耗是一种丧失了生理性正中颌位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有磨耗、酸蚀、外伤、不良习惯等,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咬合重建是一种咬合改良的方法,指用修复的方法对牙列的整体颌位关系和咬合接触进行改造和重新建立,其中暂时性(牙合)垫在修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牙列重度磨耗的危害、暂时性(牙合)垫在修复中的作用及重要性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修复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丽仙[2](2021)在《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颌位记录法下颌位置差异、修复后义齿咀嚼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0例无牙颌患者分别采用K7神经肌肉法和哥特式弓法确定颌位关系制作两副全口义齿,比较两种不同的颌位记录法下切牙颌骨位置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差异、修复后义齿使用1个月的咀嚼效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K7神经肌肉学设备确定颌位关系与哥特式弓相比:60%的患者神经肌肉法所得垂直距离小于哥特式弓法,70%的患者神经肌肉法所得下颌位置较哥特式弓法更前位;二者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肌肉法确定颌位关系舒适度高于哥特式弓法(P<0.05)。结论:K7神经肌肉法确定颌位关系制作全口义齿与哥特式弓法相比:K7确定的下颌位置制作的全口义齿患者的舒适度较高,但二者的咀嚼效率差异不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使用数字化修复方式进行前牙美学和全口咬合重建修复,并探讨下颌运动轨迹等数字化方式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3位患者作为病例收集对象。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自身条件,将下颌运动轨迹运用于动态咬合设计中,采用数字化修复方式分别进行前牙美学修复和全口咬合重建修复。应用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探讨其在数字化口腔修复中的应用。结果:结合下颌运动轨迹的数字化修复方式简化了就诊流程,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及椅旁调牙合时间,修复体制作精度良好,患者舒适度高。数字化微笑设计和动态功能设计提高前牙美学与功能治疗效果的可预测性;数字化制作采用复制方式提高修复体的制作精度,简化传统制作的繁琐流程。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应用于全口咬合重建中,可视化分析下颌运动过程中的静态和动态咬合接触,进行修复体的精准设计。患者对最终修复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数字化虚拟微笑设计和动态功能设计的应用,在前牙美学修复中保障了美学效果和功能状态;结合虚拟牙合架和下颌运动轨迹的数字化诊疗方式,可加强牙科团队成员之间、医生与技师之间的沟通,真实模拟口内的运动情况,实现精确咬合设计。

黄蓝[3](2021)在《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笔者根据既往治疗经验,选取浮刺阿是穴手法用以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并对治疗全程的临床各项反馈进行了详细的跟踪记录,明确该法是否为一种具有确切疗效、针对性强、效果较为全面适用于大部分TMD患者且符合循证医学的治疗办法。为TM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使得TMD患者的痛苦减轻乃至消除,并对TMD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长足的增益作用。方法:本课题收集了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与口腔科转诊,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TMD患者共计68名,将这68名患者随机分为浮刺阿是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4例。其中浮刺阿是穴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32例;常规针刺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31例。入组的患者在接受全面详细的健康教育后开始治疗。取阿是穴、合谷、下关、颊车、听宫、翳风等穴。浮刺阿是穴组治疗时先取阿是穴,即患侧疼痛最为明显压痛点2~3个,行浮刺手法针刺,余下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取主穴及配穴4~6个行常规针刺治疗手法,治施以平补平泻,以泻为主,留针25min;常规针刺组根据临床症状选取正经穴位主穴配穴中的4~6个,平补平泻,留针25min。治疗频率为间隔一天行一次治疗,3次/周,2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记录:(1)Friction指数用以评估TMJ(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相关功能;(2)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调查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其中需记录不同时点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5次、10次、15次后);(3)最大主动开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4)治疗过后整体的疗效;(5)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本次实验参与的患者进行随访或复诊,统计复发患者人数。结果:1.Fricton指数: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Frict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取得的两组数据,分别对比相对应的治疗前数据,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数7项指标均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JN、JP、MM三项上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在DI、MP、PI、CMI上P<0.05,差异显着具备统计学意义。2.SF-MPQ评分:治疗前两组评分组间比较没有体现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患者感觉项总分+情绪项总分之和PR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极显着(P=0.000),VAS及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VAS评分还分别记录了第5、10、15次治疗后的即刻VAS评分,结果显示出不同时点记录的VAS评分分值和治疗次数的增加有显着的负相关性,两组组内比较均在第5次治疗后就开始有了明显缓解(P<0.05),第5次治疗后到第15次治疗后的疼痛评分逐次降低,且治疗次数增多,疼痛评分降低越多(P<0.05);但在治疗了15次后与治疗结束后最终统计的疼痛评分则没有进一步体现出明显的变化(P>0.05);比较两组组间VAS评分经过5次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无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在统计学上不显着;但统计结果显示在第10次治疗结束后浮刺手法组对疼痛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3.MMO: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MMO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张口度最大范围组(3.5-3.9cm)的患者人数浮刺组较常规组要多。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组间比较显示M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整体疗效: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浮刺手法组的总有效率为96.8%;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0.6%,经x2检验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个月随访结果:浮刺手法组总有效率为88.4%,常规针刺组为68.1%,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刺阿是穴手法与常规针刺法对TMD都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两者均能改善关节的疼痛、弹响及张口受限三大主症。通过对Fricton指数中各项指标分析可以了解到,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浮刺阿是穴手法在降低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及改善关节区的肌肉压痛上效果更为突出,两组患者MM、JN、JP几项结果比较则说明浮刺阿是穴在改善下颌关节运动、减少关节产生杂音方面与常规针刺手法疗效基本接近;通过对SF-MPQ评分的统计学分析可以发现浮刺手法组与常规针刺组两者均可有效降低TMD患者的疼痛程度,但浮刺组的改善程度更佳,且本刺法对患者治疗时期的主观负面情绪缓解程度优于常规组;通过记录不同时点VAS评分结果统计分析可知,浮刺手法组显示在第10次治疗结束后对疼痛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说明了浮刺手法组在缓解TMD患者疼痛上起效相较常规针刺组更快。根据随访的结果也可体现出浮刺阿是穴手法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复发率低。综上,浮刺阿是穴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种还尚未可作为最佳治疗手段,但明确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针刺方法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

龚子画[4](2021)在《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选取牙列缺损(缺失)伴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和可摘义齿两种修复方式进行咬合重建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CBCT影像中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分析两种咬合重建修复方式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探讨在咬合重建治疗中恢复髁突正确位置的重要性;比较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颞下颌关节症状及咀嚼效率的改变,研究修复方式的不同对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牙列缺损(缺失)须进行咬合重建治疗的患者,以修复方式不同区分为两组,A组为15例种植体支持式固定种植义齿修复,B组为15例可摘义齿修复。C组选择8例正常关系成年人作为对照组。2、在修复治疗前及治疗后三个月,对受试者两侧颞下颌关节进行CBCT扫描,利用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三种线性定量方式分别测量A、B组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距离;3、通过计算线性百分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利用统计学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4、使用吸光光度法和分筛称重法测定咀嚼效果。5、临床观察并记录A、B两组患者修复前、后的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变,观察指标包括双侧关节区压痛、肌压痛、开闭口弹响。6、咀嚼肌肌电图检查:主要检测患者在下颌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TA)与咬肌(MM)均值电位及牙尖交错位时最大时平均峰值电位。7、A、B两组修复后1年,利用USA公共健康协会发布的牙列缺损(缺失)修正标准对两组修复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1、与修复治疗前比较,A、B两组在修复治疗后3个月,颞下颌关节肌压痛、肌压痛、开闭口弹响症状阳性检出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修复前、后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咬合重建治疗前相比,利用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三种线性测量法皆表明,修复3个月后A、B两组关节前间隙减小,上间隙、后间隙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咬合重建治疗后关节盘与髁突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与C组相比,三种线性测量法皆测得咬合重建前A、B两组前间隙大于C组,上间隙、后间隙均小于C组,张震康法测得A、B组上、前、下间隙较C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melchuk法与Madsen法测得A、B组前间隙与后间隙数据与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间隙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重建后,三种线性测量法皆表明A、B两组上、中、后间隙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修复前、后关节上、中、后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测量的髁突位置统计学结果相同:咬合重建治疗后A、B两组患者髁突后位占比数均较咬合重建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髁突位置比较,修复前A、C组间与B、C组间髁突中位与后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A、C组间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咬合重建治疗可以改善髁突后位情况。A、B组间修复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利用分筛称重法和分光光度法测量皆可得出修复前A、B组咀嚼效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A、B组咀嚼效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重建后A、B组咀嚼效率较修复前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修复前、后相比,A、B两种咬合重建修复方式的MM肌电幅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A、B组的TA肌电幅值在修复前、后各时期有显着变化(P<0.05);肌电图变化曲线呈先逐渐增高而后逐渐降低的形态,经较长时间修复后,TA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接近(P>0.05)。牙尖交错紧咬时肌电变化:永久修复三个月以上,A、B两组MM、TA肌电幅值较其他时期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6、修复1年后观察疗效,A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2例。B组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7例。对比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86.7%,明显高于B组53.3%(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咬合重建治疗可以通过口腔修复方式恢复牙列缺失(缺损)患者的正确颌位关系,缓解TMD症状。利用线性测量法,对咬合重建前、后CBCT影像中TMJ间隙和髁突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可摘义齿两种咬合重建治疗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髁突回归至关节窝正中位,并有效提高患者的咀嚼能力。一年后修复效果评定,种植支持式义齿优于可摘义齿。

岳媛[5](2020)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咀嚼肌痛的数字化咬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稳定型咬合板是咀嚼肌疼痛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应用T-scan Novus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对戴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的4个时期进行咬合力检测,旨在分析治疗期间天然牙的咬合力分布情况及评估咬合纸对稳定型咬合板的调牙合效果,以期指导临床。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咀嚼肌疼痛、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的患者20例。用T-scan Novus系统进行两方面的分析:首先初戴稳定型咬合板,检测咬合纸调牙合后及T-scan Novus指导调牙合后,稳定型咬合板的咬合力分布情况;再检测佩戴咬合板前及佩戴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天然牙的咬合力分布情况。T-scan Novus测试的指标均为:左右侧牙弓咬合力百分比差值、咬合时间、咬合分离时间,由此判断早接触点、牙合干扰点及咬合高点的变化情况,并对检测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1.咬合纸调牙合后及T-scan Novus指导调牙合后稳定型咬合板的咬合力分布情况:T-scan Novus指导调牙合后的咬合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左右侧牙弓咬合力百分比差值均小于咬合纸调牙合,且咬合分离时间、左右侧牙弓咬合力百分比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佩戴咬合板前、佩戴咬合板后1、2、3个月天然牙的咬合力分布情况:左右侧牙弓咬合力百分比差值、咬合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总体均有统计学差异(F<0.05)。除佩戴2个月和佩戴3个月天然牙的左侧咬合分离时间、右侧咬合分离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佩戴咬合板前、佩戴咬合板后1、2、3个月天然牙的早接触点、牙合干扰点及咬合高点的数量均逐渐下降,且总体均有统计学差异(F<0.05)。对于天然牙的早接触点,佩戴前与佩戴2个月,佩戴前与佩戴3个月,佩戴1个月与佩戴3个月、佩戴2个月与佩戴3个月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天然牙的牙合干扰点,佩戴1个月与佩戴2个月、佩戴2个月与佩戴3个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天然牙的咬合高点,佩戴1个月与佩戴2个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咬合纸调牙合具有局限性、对于早接触点及牙合干扰点经常不能完全检测出来。2.T-scan Novus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精确检测异常咬合接触点,在其指导下调牙合,咬合平衡显着提高。3.稳定型咬合板可使咀嚼肌痛患者天然牙的异常咬合接触点明显减少,改善了患者的咬合。4.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期间需定期复诊及时调改。

于水鹏[6](2020)在《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TMD流行病学趋势,探讨TMD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与主诉症状间相关性,为临床医生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2019年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2000例临床病例,使用EXCEL录入及整理TMD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主诉症状、危险因素、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数据,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TMD患者性别分布中,女性1441例(72.05%)约为男性2.5倍;年龄分布中,30岁以下合计发病人数1266人(61.30%),年龄最小仅有5岁;职业分布中,学生人数最多792人(43.28%),普通职员578人(31.58%)排第二位。2、TMD患者主诉症状中,疼痛最多共801例(40.05%),因2种以上症状并存就诊的患者758例(37.90%);患者临床检查中,弹响发生率最高1556例(77.80%)。3、TMD相关危险因素中,偏侧咀嚼最多1241例(62.05%),有夜磨牙习惯的患者463例(23.15%)。4、TMD患者开口度检查中,初诊开口度中<3.7cm共775例(38.75%),而末次开口度中<3.7cm共154例(11.48%),通过治疗开口度有提升的病例共1098例(82.43%)。5、通过颞下颌关节手法复位治疗的315例病例中,治疗前存在开口受限248例,经过手法复位,236例解除开口受限,有效率95.16%,且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开口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6、TMD患者CBCT检查报告中,关节移位最多共721例(65.13%),其中双侧同时移位461例(41.64%);MRI检查报告中,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最多共35例(60.34%),可复性盘前移位共18例(31.03%)。7、TMD患者偏侧咀嚼与疼痛、弹响、下颌运动异常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三组检验结果均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夜磨牙与疼痛、下颌运动异常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两组检验结果均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夜磨牙与弹响组中P=0.492>0.05,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患者主诉症状与影像学检查间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较差。结论:1、TMD好发于30岁以下女性,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且学生、职员更易患病;疼痛是TMD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但是TMD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关节弹响;偏侧咀嚼是TMD患者发病的重要诱因,其与弹响、疼痛、下颌运动异常均有密切关系;TMD患者中关节移位最常见,尤其是双侧关节同时移位,并且以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为主。2、临床诊断:患者的主诉症状仅可作为参考,不建议作为诊断依据,明确诊断须进行详细临床检查并辅以影像学检查。3、临床治疗:临床上常采用的无创性治疗方案对多数TMD患者是有效且可行的,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建议行有创性治疗;TMJ手法复位对于盘髁关系异常的患者,尤其是临床表现为开口受限的患者具有显着疗效,有效率达95.16%。4、应采取措施对TMD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早期纠正诱发或加重TMD的不良习惯可预防TMD,同时家长应密切注意儿童的异常临床表现,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孙发萍[7](2020)在《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临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篇论文对因后牙重度磨耗或牙列缺失而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观察恢复垂直距离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患者,包括11例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年龄在50~88岁,平均年龄是66岁;全口牙列重度磨耗4例,牙列缺失13例(半口牙列缺失9例,全口牙列缺失4例),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4例,分别采用固定义齿、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联合的三种修复方式进行咬合重建。2.临床检查:包括口腔内检查,颞下颌关节检查,面下1/3垂直距离检查。3.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颞下颌关节:咬合重建前后,使用芬兰Soredex生产的Cranex D进行影像学信息采集,运用On Demand3D Dental-Dental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改良二次划线法[1]确定轴位平面、矢状平面和冠状平面。轴位平面测量髁突内外径和前后径;矢状平面测量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间隙;冠状平面测量髁突周长、髁突面积和髁突受力角。测量矢状平面TMJ间隙的目的是判断髁突位置及位置变化情况[2],其余数据测量目的是判断髁突的形状及变化。4.主观评价:患者于咬合重建前后从咀嚼功能、舒适度、美观满意度三方面进行打分以评价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1.咬合重建前检查结果:(1)临床检查:(1)口腔内检查发现,8例重度磨耗患者牙齿磨耗至牙本质暴露,13例牙列缺失患者口腔黏膜的颜色、形态和质地均正常。(2)TMJ临床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的阳性症状或阳性体征(100%),开口型异常者有21例,占100%;TMJ弾响者有5例,占24%;TMJ杂音者有10例,占48%;TMJ疼痛者有0例,占0%。(3)面下1/3垂直距离检查发现,21例患者垂直距离均降低,降低的范围在3.5至10mm之间。(2)CBCT检查:(1)髁突骨质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存在髁突皮质骨的骨质异常(100%),皮质骨不连续者有21例,占100%;假性囊肿者有12例,占57%;形状异常者有10例,占48%;骨质异常增生者有5例,占24%;形成骨赘者有2例,占10%。(2)髁突间隙检查发现,(后间隙-前间隙)/(后间隙+前间隙)的髁突位置参数值LR在±12之间(左侧LR值:-0.03±0.25,右侧LR值:-0.10±0.29),表明咬合重建前双侧髁突位于中央区域。2.咬合重建后TMJ的临床检查结果:12个月后对比咬合重建前TMJ的检查结果,发现TMD患者的临床表现出现缓解者占100%,其中,开口型恢复正常者有6例,占29%;弾响消失者有2例,占40%;杂音消失者有2例,占20%。3.咬合重建12个月后TMJ髁突结构和TMJ间隙的CBCT检查结果:⑴对比咬合重建前TMJ髁突的骨质情况,发现髁突骨质整体改善者17例,总有效率为81%。其中髁突的皮质骨不连续区域消失者10例占48%,缩小者2例占10%;髁突的假性囊肿消失者4例占33%,缩小者8例占67%;髁突的骨质异常增生区域消失者1例占20%,缩小者4例占80%;髁突形状恢复正常者2例占20%;髁突骨赘缩小者2例占100%。这证明了咬合重建对TMD的骨质改善有明显的疗效。⑵将TMJ髁突的骨性结构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咬合重建前后两侧髁突位置参数LR值有显着性差异(P=0.000,P<0.05),说明抬高咬合后髁突在中央范围内移动;右侧髁突受力角在咬合重建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09,P<0.05),说明右侧咬合重建前后冠状平面颈部两侧皮质骨延长线所呈的角度有差异;其余数据通过前后对比发现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髁突整体形状在修复前后基本无差异。⑶矢状平面观察咬合重建前后髁突位置及TMJ间隙前后差值,发现随着咬合距离抬高(5.78±1.86)mm,前间隙减小(左侧:-0.19±0.41,右侧:-0.08±0.35)mm,上间隙增大(左侧:0.28±0.85,右侧:0.59±0.90)mm,后间隙增大(左侧:0.43±0.45,右侧:0.37±0.74)mm。上述测试结果中显示前间隙差值为负值,上间隙及后间隙差值为正值,说明髁突在咬合重建后向前下方移动。4.咬合重建前后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患者对咀嚼功能的评分从3分升到9分,对舒适度的评分从3分升到9分,对美观满意度的评分从4分升到9分,说明主观满意度三项评价指标明显提高。结论:1.本组病例中,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均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阳性症状和阳性体征,髁突皮质骨均存在异常改变。2.咬合重建不仅能改善TMD的临床表现,而且有利于病变髁突朝向正常方向转变。3.在一年的观察期内,固定义齿、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联合的三种修复方式的咬合重建,均能获得改善颞下颌关节结构和减轻TMD临床表现的效果。

蒋文翔[8](2019)在《粘接性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初探》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使用热压铸造玻璃陶瓷制作的粘接性瓷修复体在牙列重度磨耗、氟斑牙和牙间缝隙等口腔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材料和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因牙列重度磨耗、氟斑牙和牙间缝隙等口腔疾病使用粘接性瓷修复体进行修复的9名成人患者(2名男性,7名女性)进行研究。一共完成54颗修复体(40颗前牙和14颗后牙),均使用热压铸造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制作,并用光固化或双固化树脂水门汀粘接到牙齿上。使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价标准对修复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最长56个月(平均17个月)的随访,修复体的生存率为100%。根据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价标准,修复体的主要缺陷是颜色匹配性(18.5%为B级)和边缘适合性(3.7%为B级)。所有修复体的术后敏感、继发龋、边缘变色、表面粗糙度和解剖外形评价均为A级。结论:使用树脂水门汀粘接的二硅酸锂基玻璃陶瓷修复体可以修复重度牙列磨耗、氟斑牙和牙间缝隙,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白露[9](2019)在《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稳定型咬合板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具有一定争议。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都存在严重的咬合紊乱,咬合板治疗后若不纠正咬合问题,仍可能会出现咀嚼肌不适的症状,因此,后续的咬合重建也很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和分析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和修复科一科行稳定型咬合板及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咀嚼肌疼痛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检查、修复前治疗、戴用咬合板(3-6个月)、戴用临时修复体、佩戴最终修复体、复查。在治疗前(T0期)、佩戴咬合板3个月后(T1期)、咬合重建完成即刻(T2期)及咬合重建完成3个月后(T3期)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电图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测量。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各时期评价指标的差异,不同时期评价指标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数据分析后发现:VAS评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数从T0期至T3期整体呈下降趋势。T1、T2、T3期较T0期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紧咬牙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T1、T2、T3较T0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期患者之间的VAS评分、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可有效治疗咀嚼肌疼痛,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能很好维持其疗效。

汤潞[10](2019)在《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咬合重建修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六例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的治疗过程及术后效果,总结咬合重建的治疗流程,为日后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六名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患者(男性患者3名,女性患者3名,年龄范围4583岁)。病例纳入标准:(1)患者无系统疾病和药物过敏史;(2)牙齿重度磨耗,同时伴有牙列缺损;(3)正中颌位时垂直距离变低,面部下1/3变短;(4)原有咬合关系为中性关系;(5)颞下颌关节无器质性疾病;(6)患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经济条件,能很好地遵守医嘱并能及时复诊。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及既往史对病情进行初步了解。对患者进行口内检查,包括牙体检查,牙周检查,牙列检查,旧义齿和咬合关系检查,软组织检查等。口外检查包括颞下颌关节区,开口度及开口型,咀嚼肌检查等。同时辅助影像学检查,包括RVG、曲面断层、CBCT等。拍摄术前口内外照,制取研究模型。综合患者的主诉及临床检查明确引起磨耗的病因,将病情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后,医师结合患者个人要求及意愿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治疗计划,步骤,大致费用,就诊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患者在知情同意后正式接受治疗。利用息止颌位时垂直距离减小23mm,并参考面部三等分法确定新的垂直距离。通过稳定性咬合板或过渡修复体升高垂直距离到预期的高度。过渡修复体初戴时每周应复查一次,然后根据患者复诊情况可适当延长复诊时间,一到两周复查一次。复查时,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观感受结合起来,对义齿进行相应的调改。过渡修复体至少要戴用三个月,直至患者自觉舒适,咀嚼有力,咀嚼效率提高,双侧的颞下颌关节无不适,以此时的颌位对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牙体预备,取印模,翻制石膏模型,交给技工室完成最终修复体制作。新义齿戴入。嘱有问题及任何不适,随时复诊,三个月后评估修复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告知患者引起牙齿重度磨耗的病因,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戒除咬硬物等不良习惯,以及佩戴新义齿后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保证余留牙的健康及新义齿的保养。结果:最终修复完成后,告知患者有问题随时复诊进行调改。三到六个月应复查一次。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咀嚼情况,并对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状态进行检查。六名患者均没有出现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不适的情况,患者自觉咀嚼效率提升,修复体美观舒适,没有出现基牙疼痛敏感等不适情况,面部外观也得到了改善。结论:牙齿的重度磨耗和牙列缺损会引起颌位关系改变,出现牙齿敏感,咀嚼效率下降,面下1/3高度降低等症状。同时,治疗的修复空间不足,健康的牙体组织剩余过少都是治疗的难点。医师应明确诊断引起磨耗的病因,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及意愿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案,重新恢复患者的颌位关系,保护剩余牙体组织,缓解敏感症状,提高咀嚼效率及改善面部外形。

二、不良固定修复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良固定修复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论文提纲范文)

(2)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神经肌肉学设备确定颌位关系的自身对照初探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下颌运动轨迹在咬合设计中的应用(病例报告)
    前言
    一、前牙美学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 前牙美学修复(下颌运动轨迹复制)
        体会
    二、全口咬合重建病例报告
        病例二 牙列缺损修复(下颌运动轨迹重建)
        病例三 重度磨耗修复(下颌运动轨迹改建)
        体会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3)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统计结果分析
    6 流程图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TMD的研究进展和治疗
    2 祖国医学对TMD的认识研究及治疗进展
    3 本研究课题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对TMD的认识
    2 作用机制
    3 浮刺阿是穴疗法疗效评价
    4 针刺结合其他综合疗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4)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二、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咀嚼肌痛的数字化咬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T-scan Novus咬合力计的测量指标及其意义
    3.2 稳定型咬合板
    3.3 调牙合方法
    3.4 咀嚼肌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统计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排除标准
        1.1.4 数据整理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性别分布
        1.2.2 年龄分布
        1.2.3 职业分布
        1.2.4 主诉症状
        1.2.5 临床检查
        1.2.6 危险因素
        1.2.7 开口度
        1.2.8 颞下颌关节手法复位
        1.2.9 影像学表现
        1.2.10 偏侧咀嚼、夜磨牙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1.2.11 CBCT、MRI与主诉症状间的一致性
    1.3 讨论
        1.3.1 TMD患者性别分布特点
        1.3.2 TMD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1.3.3 主诉症状、临床检查
        1.3.4 TMD的相关危险因素
        1.3.5 开口度
        1.3.6 颞下颌关节手法复位
        1.3.7 CBCT、MRI在 TMD诊断中的作用
        1.3.8 偏侧咀嚼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1.3.9 夜磨牙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1.3.10 CBCT、MRI与主诉症状间的一致性
    1.4 小结
二、临床病例
    2.1 病例一
    2.2 病例二
    2.3 病例三
    2.4 病例四
    2.5 病例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种植体数目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临床疗效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 方法
结果
    1.咬合重建前检查结果
    2.咬合重建后TMJ临床检查结果
    3.咬合重建后TMJ髁突骨质的CBCT检查结果
    4.咬合重建前后TMJ髁突骨性结构统计分析
    5.咬合重建前后髁突位置变化
    6.咬合重建前后主观评价结果
讨论
    1.咬合和TMJ之间的关系
    2.CBCT测量TMJ
    3.多种测量方式综合评价TMJ
    4.不同修复方式对TMJ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致谢

(8)粘接性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器械和材料
    2.3 治疗过程
3 结果
4 结论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实验方法
        2.2.1 检查
        2.2.2 修复前治疗
        2.2.3 制作咬合板
        2.2.4 佩戴咬合板
        2.2.5 咬合重建
        2.2.6 复查
    2.3 疗效判定标准
        2.3.1 视觉模拟评分
        2.3.2 肌电图
        2.3.3 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时期VAS评分与肌电图结果
    3.2 不同时期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咬合重建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病例一
    一、患者姓名
    二、主诉
    三、口内检查
    四、口外检查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
    七、修复设计
    八、治疗过程
2.病例二
    一、患者姓名
    二、主诉
    三、口内检查
    四、口外检查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
    七、修复设计
    八、治疗过程
3.病例三
    一、患者姓名
    二、主诉
    三、口内检查
    四、口外检查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
    七、修复设计
    八、治疗过程
4.病例四
    一、患者姓名
    二、主诉
    三、口内检查
    四、口外检查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
    七、修复设计
    八、治疗过程
5.病例五
    一、患者姓名
    二、主诉
    三、口内检查
    四、口外检查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
    七、修复设计
    八、治疗过程
6.病例六
    一、患者姓名
    二、主诉
    三、口内检查
    四、口外检查
    五、辅助检查
    六、诊断
    七、修复设计
    八、治疗过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不良固定修复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暂时性(牙合)垫在重度磨耗患者中的作用与意义[J]. 李莲,宋飞,杨镕羽,向盈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10)
  • [2]神经肌肉法在颌位关系确定中的应用研究及病例报告[D]. 张丽仙.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D]. 黄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D]. 龚子画.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咀嚼肌痛的数字化咬合分析[D]. 岳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6]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统计分析[D]. 于水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临床评价[D]. 孙发萍.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粘接性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初探[D]. 蒋文翔. 浙江大学, 2019(03)
  • [9]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疗效评价[D]. 白露.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10]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咬合重建修复[D]. 汤潞.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固定修复不良和颞下颌关节紊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