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力作用下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验的改进

不平衡力作用下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验的改进

一、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改变实验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许玉云[1](2021)在《基于微气囊的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及对象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智能机器人、康复医疗和人机交互等非结构化环境中,作业环境的触觉感知科学问题,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触觉感知是增强机器人作业自主性,以及其“赋能”的关键技术。触觉传感器作为智能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的媒介,是机器人完成智能、精细作业任务时不可缺少的一员,也是实现人机安全交互的关键。触觉传感器蕴含的科学问题,以及其技术的挑战性,吸引了国内外专家持续不断地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本课题围绕触觉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分析目标表面形貌、目标柔软性等触觉特征,提出构建感知接触分布力的微气囊柔性阵列传感器,探讨触觉传感器的传感机理。运用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方法,开展了基于微气囊传感器触觉信息的目标接触面形状、静态接触状态和运动状态识别问题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相关工作如下。(1)触觉特征感知机理研究。从应用场景和任务类型的需求出发,探寻触觉的表达形式。法向接触力Fz信号,经滤波、傅里叶变换等处理后,分别提取Fz信号频域和时域特征,判定操作目标的柔软性;基于目标表面形貌的不同,探测手指操纵目标的接触区域和接触力分布规律,提取接触力分布特征,实现目标表面形貌识别;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融合接触力分布特征,实现目标滑移状态判定。(2)微气囊柔性触觉传感器特性研究。运用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理论,采用解析法,系统分析了气囊传感器敏感单元及其阵列的静力学特性,揭示了外载荷与气囊内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物理属性,探讨了微气囊结构尺寸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气囊内部直径与传感器灵敏度,气囊壁厚、内部高度与传感器灵敏度极限间的关系。理论研究成果为触觉传感器结构优化和性能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具备明显的工程应用价值。(3)微气囊柔性阵列传感器研制。在触觉特征感知和微气囊柔性阵列触觉传感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微气囊柔性阵列触觉传感器。论文详述了微气囊柔性阵列触觉传感器制备工艺及其装配流程,阐述了传感器硬件以及上位机配置,建立了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实验系统,测试了微气囊柔性传感器各项性能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微气囊柔性传感器分辨率不低于0.26%,量程不小于26N,灵敏度优于60.8 hpa/N,非线性度小于3.07%F.S.,迟滞率为9.779%F.S.,传感器具备寿命长和良好重复性等优异性能。(4)基于力触觉信息的目标静态接触状态识别和分类研究。详细研究了不同接触状态下微气囊柔性传感器气压值阵列信号的分布特点。构建了微气囊柔性阵列传感器触觉图像数据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触觉图像的空间特征,解决了目标静态接触状态的分类问题。测试集结果显示,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目标静态接触状态分类的准确率,能够达到9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泛化特征提取功能,能够有效提高操作目标分类的准确度。(5)基于力触觉信息的目标运动状态识别和分类研究。借助微气囊柔性阵列传感器触觉图像序列信息,探讨了不同动态工况下触觉传感器气压值的变化特点,采用卷积-长短时期记忆复合网络结构,提取触觉图像序列的时空特征,解决了目标运动状态识别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卷积-长短时期记忆复合神经网络模型,动态行为分类的准确率能够达到92%,为提高灵巧手操纵稳定性探明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径。本文研究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体现在,依据微气囊结构敏感单元的感知机理分析,制备新型微气囊柔性传感器阵列,解决了智能机器人感知的关键技术问题;传感器信息的触觉特征研究,为智能机器人识别和稳定操纵对象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物与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间的静态接触状态和运动状态的有效识别,可进一步提高智能机器人抓取、操纵目标的精度。

肖威[2](2021)在《可压缩气固两相湍流边界层/射流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超声速燃烧冲压式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Scramjet)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核心组件,在国防、航空航天领域具有着十分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基于固体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solid fuel scramjet,SFSCRJ)因其安全性好、操作简便、反应快速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各国持续深入研究。在SFSCRJ中包含可压缩湍流-壁面-横向射流-激波-颗粒群相互作用的复杂多尺度、多物理耦合可压缩两相流动问题。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有助于加深对SFSCRJ的理解认识,进而提高发动机稳定性和效率。因此,本文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可压缩两相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平台,并对可压缩两相湍流边界层、可压缩两相横向射流和激波-全尺度颗粒群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SFSCRJ内的可压缩湍流-壁面-横向射流-激波-颗粒群间相互作用机理,希望可以为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首先采用拉格朗日点源方法对可压缩两相平板湍流边界层中的颗粒弥散、运动特性和选择性富集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颗粒在近壁面喷射作用的影响下富集于低流向速度区域并形成了颗粒条带结构。颗粒的平均数密度在近壁面区域存在一个极小值,当采用这一极小值进行归一化后可以得到颗粒数密度的自相似分布规律。大颗粒更容易受到湍泳力作用的影响,且有更强烈的优先富集趋势,进而导致更多大颗粒富集于近壁面区域,同时大颗粒的滑移速度要明显大于小颗粒。受壁面影响,颗粒在缓冲层中富集于高涡量区域中,这不同于非壁湍流中的现象。进一步发现一种新的基于局部流场密度的颗粒选择性富集机理:大颗粒在边界层内层富集于低密度区域、外层富集于高密度区域;而小颗粒在内层和外层均富集于低密度区域。通过这一发现,分析颗粒涨压方程并揭示了其选择性富集的机理。接着,本文继续对可压缩两相横向射流中的颗粒弥散和湍流调制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颗粒主要分布于射流中心线迎风侧的大尺度剪切层结构的周围,而小颗粒能沿径向输运至前、后回流区,并广泛分布于剪切层和边界层结构内,且易受到流向涡的影响。颗粒使得展向中心平面附近射流下游的边界层厚度恢复延迟,增加了壁面摩擦阻力系数的震荡,提高了边界层厚度和最大壁面摩擦阻力系数。射流轨迹受大颗粒影响被降低,而被小颗粒抬升。展向中心平面上,颗粒还增加了射流下游近壁面流体平均法向速度,降低了远离壁面处的平均流向和法向速度。颗粒对激波锋面附近的湍流脉动影响较为显着,降低了迎风面桶形激波和弓形激波的湍流脉动,增强了背风面桶形激波的湍流脉动且提高了弓形激波的法向高度。在激波锋面以外的位置,小颗粒增强了流体的雷诺应力,而大颗粒则削弱了流体的湍动能。最后,本文研究了平面激波与含有300个全尺度颗粒的颗粒群的相互作用,其中颗粒相的捕捉基于虚拟点内嵌边界方法。我们对四种入射激波马赫数下的激波结构、颗粒瞬时与峰值阻力系数、升力系数与流场脉动等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反射激波会汇聚成平面激波,其传播速度随入射激波马赫数上升而下降;穿透激波传播速度同理,且激波锋面随马赫数升高而更加弯折。颗粒群内的单个颗粒峰值阻力系数沿流向线性减小,其与线性拟合公式结果之差可由高斯分布描述。单个颗粒升力系数会发生剧烈震荡,且随着马赫数的升高,升力系数能够达到与阻力系数同一数量级,因此研究高马赫数、高体积分数的激波-颗粒群相互作用时,颗粒横向受力不可忽略。入射激波马赫数的提高还会增加流体湍动能占平均动能的比例。通过对比NS求解器和欧拉求解器得到的主要结果,发现模拟时间较长时欧拉求解器会由于缺乏粘性耗散而增大颗粒受力脉动、提高流场湍动能,因此采用NS求解器是必要的。

王文君[3](2020)在《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着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问题是一个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基础教育的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成为理解实践、指导实践、推动改革的思想武器,是所有改革者、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理想。当代的认知科学正在发生由离身认知(身心可分)向具身认知(身心一体)的范式转型,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教学实践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越来越丰富。根据物理学科的认知特点,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拥有典型的具身性和情境性特征。因此对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应用具身认知理论分析物理教学现象和教师教学行为,揭示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背后的心理学机理,把对教学实践层面的经验性认知向教育心理学层面的理论性认知提升;另一个目的是在教学实践的角度解读具身认知理论,形成理解教育现象、指导教学实践的基础性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笔者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共现分析,通过关键词、频次、中心性、重要作者等关键信息,全面准确了解“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现状,包括相关领域、热点问题、研究趋势等内容。第二,通过文献分析,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关键性实验及成果,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教育学说和理论体系。第三,笔者通过分析物理学科的认知特点和初中物理的教学特色,明确具身认知理论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应用具身认知理论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第五,通过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揭示教育规律,并针对具身性和情境性的五个特征表现,对应形成5个教学策略。第六,笔者将5个教学策略应用于“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常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再分别应用常规的教学设计和优化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评估结果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马英群[4](2020)在《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空发动机作为最复杂的旋转机械,同时受到转子不平衡力等多种载荷的激励作用,部件及整机振动问题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向轻量化、大推力的方向发展,导致转子振动情况恶化以及转、静子部件间振动耦合加强。为了保障航空发动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整机振动特性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在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中,整机建模技术、复杂动力学模型高效、精确求解技术、线性/非线性动力学响应分析以及整机振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直接线性/非线性瞬态及稳态动力学响应分析,其仅能提供瞬态/稳态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力以及模态振型等有限信息来预测、分析及判断整机振动情况。对于振动在航空发动机各转、静子部件间的传递、耦合特性和振动控制及抑制机理难以从本质上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了突破上述局限,本研究将结构声强法应用到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领域,在时域/频域中可视化了航空发动机整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分析了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在转子和机匣等部件间的传递特性和耦合规律。基于此,从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航空发动机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措施。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基础:本研究从振动波的角度切入,从理论上分析了结构中振动波的类型和传播特点。基于此,将通用结构声强表达式改写为适用于不同类型振动波和不同类型结构单元的形式,并将其拓展为矩阵的表达形式,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振动波结构声强矢量场的分解,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实现途径:本研究结合具有强大的有限元建模及求解功能的ANSYS二次开发程序APDL和具有强大的矩阵计算、处理能力的MATLAB软件编译开发了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及可视化程序,并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FLAG通讯机制,实现了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复杂耦合系统瞬态/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的全自动化求解及可视化,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实现途径。(3)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整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瞬态/稳态总振动能量以及不同类型振动波所携带的振动能量分量在转子、支板和机匣间传递及耦合特性的可视化分析。从基本运动方程出发,理论推导了振动能量传递特性与结构振动特性的内在物理联系,分析了不同模态振型转子中瞬态振动能量与机械能和阻尼耗散能之间的传递、转换和平衡过程。此外,本研究提出并定义了振动能量通量比和振动能量传递率,实现了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量化分析。(4)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研究:基于以上对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中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耦合特性的认识,从振动能量涡流场分流、耗散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应用转轴周向环槽诱导的瞬态涡流场以及安装节和周向加肋筋诱导的稳态涡流场来降低转子和机匣振动;从振动能量耦合特性的角度,提出了应用附加反相激励载荷来阻滞振动能量传递并降低结构振动,并分析了这些措施对航空发动机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的作用机理及效果。(5)非线性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基于一个螺栓预紧法兰连接的平板组件,初步探究了瞬态振动能量在非线性结构中的传递特性,为后续复杂非线性耦合结构中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分析奠定研究基础。此外,结合相平面法与结构声强法,对应分析了系统宏观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与微观振动能量传递过程,实现了仅通过位移和速度这两个状态量对结构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预测,避免了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实验测量带来的困难。本研究将结构声强法应用到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领域,实现了转子-支承-机匣复杂耦合系统中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可视化分析。从振动能量传递的角度研究了转子不平衡力作用下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问题,揭示了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在航空发动机各部件间的传递、耦合特性。此外,从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有效的减振措施,可为航空发动机各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工程指导。

钱相如[5](2020)在《实践性作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方式研究——以“力与运动”教学设计为例》文中认为针对如何强化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问题,指出在实际一线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成效较低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以苏科版物理教材"力与运动"为例,梳理课前、课中、课后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方式的点滴经验,为教学提供参考。

张孟影[6](2020)在《促进高一学生物理科学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获取知识,理解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能够达到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具有观点和证据的意识,能够运用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能够大胆提出质疑,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创新意识等课程目标。而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空间和平台,是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物理科学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教师调查和访谈了解目前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现状,并根据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促进学生物理科学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自学、探究展学以及评点省学。之后选取苏南地区某所四星级高中(重点高中)的两个高一班级,根据实际课程进度和安排设计了五个课时内容,并且实际实践了十个课时的物理科学思维课堂教学,最后通过课堂观察、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习题等内容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表现进行了记录和统计,旨在研究得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思维表现产生的影响,从而为物理科学思维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方式、学生课堂自学、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影响。有效的引导、问题的设置、学生自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之间讨论的积极程度、师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表现都有着正面的影响。最后,本次研究针对实践情况和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课前充分预热,实现可控引导;课上认真巡视,营造自学氛围;课堂精炼问题,调动学生讨论;设计多样展示,搭建思维舞台;侧重正向评价,化解思维障碍;重视反思总结,提升思维水平。

王辰晨[7](2020)在《高中物理“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的学习进阶研究》文中认为学习进阶作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并能够逐级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论,近几年来成为了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的“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的学习进阶作为研究主题,在于了解高一学生在该主题下的认知发展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为目的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第一、二章通过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物理学习进阶理论、物理教学设计的学习进阶以及物理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的研究,确定了“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的学习进阶的应用价值,再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探讨了学习进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研究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教材以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初步构建了5个层级的学习进阶框架,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一线教师进行学习进阶框架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的调查以及收集反馈信息,修正初步构建的学习进阶框架。第四章开发测试学习进阶框架的试卷(附录Ⅳ)。对FCI试题、所在地区不同高中的单元测试卷、月考卷、期末考试试卷及部分高考模拟题进行筛选,组合出相对应的测试组卷,并制定试卷评价标准以及测试其信度。第五章为教学实践环节。利用案例研究法对基于学习进阶的《重力相互作用》新课、习题课以及《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进行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分析。以测试组卷对学生进行测验,利用定量分析法分析测试组卷结果,并根据课堂实践结果与测试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并对论文结论进行总结:学习进阶框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路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动态联系以及能够将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肖括[8](2020)在《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为适应21世纪全球范围内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通过实践摸索、经验总结,教育趋势正在从知识本位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通过物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通过物理课程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中,成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蓝图,可以对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流程作系统有效的规划,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得以落地的有力保障。本文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培养,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设计能够体现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力求通过教学设计案例的研究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供参考素材。首先,通过对核心素养提出背景阐述和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存在不足的分析,明确了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梳理出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教学设计有关的研究现状。其次,基于对物理核心素养和物理教学设计内涵的理解,分析了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具体环节设计策略,其中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分析说明都是在物理核心素养的背景要求下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物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培养策略,分别是注重学生已有物理观念转化、重视情景化教学;创设模型建构真实情境、课堂教学逻辑思维化;挖掘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潜力、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注重物理学史引入、加强学科知识与科技生活联系。再次,分析了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各部分在物理核心素养各维度中的具体体现,分别选取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各维度对应的典型课节,综合教学理论和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基于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效果的初步分析和研究总结,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更好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将核心素养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相结合,提出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与培养策略,并针对典型课节撰写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案例,使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之中,使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为一线物理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陈阳[9](2020)在《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物理成绩直线下滑,甚至直接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开始害怕物理。新高考3+3模式实行以来,选学物理的学生不足三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多,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存在缺陷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2017版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提出了“科学思维”这一指导性理念,强调了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思维的重要性。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物理思维品质进行了探索,但是研究学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相关性,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培养高一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通过查阅与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文献,结合当前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从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物理学习困难和思维品质缺陷原因,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设计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首先对思维、物理思维等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使学生快速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最后论述了物理思维品质在高一物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调研部分,以成都市树德中学的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班级类型进行物理思维品质和学习现状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物理思维品质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相关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缺陷原因。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为实践研究环节,针对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研究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和案例。利用教学实习的机会,将教学案例和策略进行实践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有所改善,同时班级整体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级,但是实验班仍有少数学生经过实践后的物理思维品质没有明显变化。第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与不足之处,以及思考了在本研究基础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在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也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郭嘉莹[10](2019)在《助学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简称,具有诸多优点,如公开、规模庞大、资源丰富等,教育界广泛关注到了其应用价值。一些学校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办了自己的MOOC平台,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组建了哈六中物理组助学网,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文在考察了 MOOC教学的时代背景、助学网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调查了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尝试将助学网整合进高中物理教学,以期探索出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改善传统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文章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整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归纳研究的内容与思路,并介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助学网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由于助学网本质上是一个MOOC平台,此部分先总结了 MOOC的概念与特点,讲清了 MOOC与几个相关概念的联系,然后着重介绍哈六中物理组助学网的主要内容,并剖析了助学网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学生问卷了解当前高中生的物理学习现状、学习习惯,并掌握当前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助学网的使用情况。第四部分是助学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及其分析,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从新课教学、实验课教学以及习题课教学三个角度总结了教学设计流程与原则,给出了相应的三个案例,案例实施后通过学生成绩及问卷调查分析教学效果,并对教师进行访谈,多方验证了利用助学网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有着显着成效与优势的。第五部分是总结与展望,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助学网的前景作了展望。

二、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改变实验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改变实验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气囊的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及对象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触觉传感器研究现状
        1.2.1 柔性触觉传感器的应用
        1.2.2 触觉传感器敏感单元的主要感知类型
        1.2.3 触觉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设计优化
        1.2.4 触觉传感器在机械手上的集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触觉传感器触觉特征感知原理
    2.1 触觉特征类型概述
        2.1.1 触觉特征类型
        2.1.2 触觉特征需求
    2.2 柔软度感知机理
        2.2.1 柔软度检测方法概述
        2.2.2 手指接触模型
        2.2.3 手指与目标接触模型
        2.2.4 手指与目标接触系统频域分析
    2.3 接触点形貌感知机理
        2.3.1 基于视觉信息感知目标接触点形貌
        2.3.2 基于振动信息感知目标接触点形貌
        2.3.3 基于接触分布力信号感知目标形貌
    2.4 滑移特征感知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微气囊柔性阵列触觉传感器的设计
    3.1 基于气囊型结构柔性阵列触觉传感器的传感机理研究
        3.1.1 传感器敏感元件的工作原理
        3.1.2 气囊型阵列传感器的传感机理理论分析
    3.2 新型气囊柔性阵列触觉传感器的设计
        3.2.1 新型气囊型感知柔性阵列触觉传感器结构设计
        3.2.2 新型气囊型柔性触觉传感器的制备
    3.3 新型气囊型柔性阵列触觉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3.3.1 硬件系统
        3.3.2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设计
    3.4 新型气囊型柔性触觉传感器的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柔性阵列传感器的目标信息感知
    4.1 传感器触觉图像预处理
        4.1.1 去除噪声信息
        4.1.2 图像放大
    4.2 目标信息感知
        4.2.1 目标接触面形状
        4.2.2 目标重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柔性气囊阵列传感器的目标动作识别
    5.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静态动作识别
        5.1.1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5.1.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5.1.3 卷积神经网络训练
        5.1.4 目标静态动作分析
        5.1.5 建立气囊式柔性传感器数据集
        5.1.6 数据集预处理和网络模型介绍
        5.1.7 实验结果分析
        5.1.8 卷积神经网络参数的设置
    5.2 基于CNN-LSTM的动态行为识别
        5.2.1 LSTM网络简介
        5.2.2 CNN-LSTM网络模型
        5.2.3 目标动态行为分析
        5.2.4 获取阵列式传感器的触觉序列数据集
        5.2.5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可压缩气固两相湍流边界层/射流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背景
        1.1.1 超燃冲压发动机简介
        1.1.2 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
    1.2 可压缩两相边界层
        1.2.1 可压缩边界层研究概述
        1.2.2 两相边界层研究概述
    1.3 可压缩两相横射流
        1.3.1 可压缩横向射流研究概述
        1.3.2 两相横射流研究概述
    1.4 可压缩流体中的颗粒阻力研究
        1.4.1 激波-颗粒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1.4.2 激波-全尺度颗粒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2 数学模型与数值算法
    2.1 可压缩气固两相湍流的控制方程
        2.1.1 气相控制方程
        2.1.2 颗粒相控制方程
        2.1.3 无量纲控制方程
    2.2 数值算法
        2.2.1 高精度激波捕捉格式
        2.2.2 八阶中心差分格式
        2.2.3 三步三阶TVD-RK时间步进
        2.2.4 非均匀网格的离散算法
    2.3 虚拟点内嵌边界方法
        2.3.1 反距离插值算法
        2.3.2 边界条件的施加
        2.3.3 算法施加流程总结
    2.4 数值算法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可压缩两相湍流边界层的直接数值模拟
    3.1 模拟设置与参数
    3.2 转捩边界层的预模拟及验证
        3.2.1 预模拟计算设置
        3.2.2 预模拟统计结果
        3.2.3 湍流入口验证
    3.3 颗粒弥散分布特性
        3.3.1 选择性富集
        3.3.2 颗粒自相似分布特性
    3.4 颗粒运动特性
    3.5 涡结构对颗粒速度影响分析
    3.6 颗粒于低流体密度区域的选择性富集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节
4 可压缩两相横向射流的直接数值模拟
    4.1 模拟设置与参数
    4.2 单相横向射流湍流验证
        4.2.1 瞬态结构
        4.2.2 时均结构
    4.3 颗粒弥散特性
    4.4 颗粒对平均流的影响
        4.4.1 边界层厚度与摩擦阻力
        4.4.2 射流与颗粒轨迹
    4.5 颗粒的湍流调制
    4.6 本章小节
5 激波与全尺度颗粒群相互作用的微观尺度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5.1 计算设置
        5.1.1 流场与颗粒初始化设置
        5.1.2 量纲分析
        5.1.3 网格无关性检验
    5.2 激波马赫数对激波结构的影响
    5.3 激波马赫数对颗粒阻力的影响
        5.3.1 瞬时阻力系数
        5.3.2 峰值阻力系数
    5.4 激波马赫数对颗粒升力的影响
    5.5 激波马赫数对流场湍流脉动的影响
    5.6 欧拉求解器与Navier-Stokes求解器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5.7 颗粒位置随机初始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5.8 本章小节
6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教学、教师、学生的基本状况调查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具身认知理论概述
    第一节 “离身认知”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离身理论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具身认知观点的兴起
    第四节 具身认知理论概念界定
    第五节 具身认知理论的特性
第三章 物理学科的认知特点及初中物理教学特色
    第一节 物理学科的认知特点
    第二节 初中物理的教学特色
第四章 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具身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节 情境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五章 应用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在感知经验中重视身体作用的策略
    第二节 在建构知识中重视体验作用的策略
    第三节 在心智活动中重视情绪作用的策略
    第四节 在唤醒经验中重视情境作用的策略
    第五节 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环境作用的策略
第六章 应用具身认知理论优化教学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
    第三节 “引课”教学设计及对比分析
    第四节 “力的定义”教学设计及对比分析
    第五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及对比分析
    第六节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及对比分析
    第七节 “力的三要素”教学设计及对比分析
    第八节 教学效果评估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结语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空发动机振动问题研究与发展历程
        1.2.1.1 转子系统
        1.2.1.2 转子-轴承耦合系统
        1.2.1.3 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
        1.2.2 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方法发展历程
        1.2.3.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1.2.3.2 功率流法
        1.2.4 结构声强法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
        1.2.4.1 结构声强法理论与数值研究现状
        1.2.4.2 结构声强法实验与测量研究现状
        1.2.5 小结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声强法理论
    2.1 概述
    2.2 振动波理论
        2.2.1 纵波
        2.2.2 横波
        2.2.2.1 剪切波
        2.2.2.2 扭转波
        2.2.3 弯曲波
    2.3 结构声强法
        2.3.1 通用表述
        2.3.2 不同类型振动波表述
        2.3.2.1 纵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2.3.2.2 剪切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2.3.2.3 扭转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2.3.2.4 弯曲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2.3.3 不同结构单元表述
        2.3.3.1 板壳单元
        2.3.3.2 梁单元
        2.3.3.3 实体结构单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3.1 概述
    3.2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与步骤
    3.3 FLAG通讯机制
    3.4 通用求解程序
    3.5 物理空间与计算空间转换
    3.6 振动能量流线可视化
    3.7 可行性与准确性验证
        3.7.1 算例一
        3.7.2 算例二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
    4.1 概述
    4.2 双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
    4.3 全局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4.3.1 通用求解程序预留接口命令输入
        4.3.2 收敛性分析
        4.3.3 准确性分析(网格无关性验证)
    4.4 耦合系统全局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4.4.1 瞬态结构声强场频响特性
        4.4.2 转子、支板、机匣部件间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4.5 机匣不同类型振动波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构声强与结构振动特性内在物理联系
    5.1 概述
    5.2 结构声强的量纲
    5.3 内在物理联系的理论分析
    5.4 转子模态振型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
        5.4.1 概述
        5.4.2 一阶弯曲模态
        5.4.3 锥动模态
        5.4.4 平动模态
        5.4.5 小结
    5.5 基于瞬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转子振动抑制研究
        5.5.1 带有周向环槽的低压转子结构
        5.5.2 周向环槽对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分析
        5.5.3 验证周向环槽对转子弯曲振动的抑制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及减振应用
    6.1 概述
    6.2 机匣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6.2.1 航空发动机整机机匣耦合结构
        6.2.2 机匣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及可视化
        6.2.3 机匣模态分析
        6.2.4 振动能量通量比
        6.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 机匣稳态振动能量耦合特性分析
        6.3.1 理论分析
        6.3.2 数值验证
        6.3.3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振动能量传递控制及振动抑制的作用
        6.3.3.1 概述
        6.3.3.2 带孔板件结构模型
        6.3.3.3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
        6.3.3.4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结构振动的抑制作用
    6.4 稳态振动能量涡流场在振动抑制中的作用
        6.4.1 安装节诱导的振动能量涡流场
        6.4.1.1 单转子-支承-机匣耦合模型
        6.4.1.2 安装节位置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分析
        6.4.1.3 时、频域中机匣组件减振有效性评估
        6.4.2 机匣周向加肋筋诱导的振动能量涡流场
        6.4.2.1 带有周向加肋筋的机匣-支承-转子耦合系统
        6.4.2.2 振动能量传递率
        6.4.2.3 机匣模态分析
        6.4.2.4 加肋与未加肋机匣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
        6.4.2.5 能量涡流场对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非线性结构中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初步探究
    7.1 概述
    7.2 考虑非线性接触的螺栓预紧法兰连接平板组件
    7.3 非线性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7.4 非线性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
        7.4.1 F1 沿+z方向加载
        7.4.2 F1 沿-z方向加载
    7.5 微观振动能量传递过程与宏观运动状态变化过程对应分析
        7.5.1 阻尼及外部激励载荷作用下的相轨迹
        7.5.2 相轨迹与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映射关系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FLAG通讯机制APDL命令流及MATLAB脚本语言
附录B 瞬态转子不平衡力载荷表命令流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促进高一学生物理科学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2.1 基本概念
        2.1.1 思维
        2.1.2 科学思维
        2.1.3 物理科学思维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科学思维课堂实践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科学思维课堂实践的研究现状
3 促进学生物理科学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框架设计
    3.1 课标与教材分析
    3.2 科学思维发展教学理论分析
    3.3 教师调查与访谈
    3.4 促进学生物理科学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框架建构
    3.5 基于课堂实践的物理科学思维能力表现指标说明
        3.5.1 科学思维表现的评价标准
        3.5.2 课堂观察量表
        3.5.3 课堂作业及试题测试
4 高一学生科学思维课堂教学实践方案实施与改进
    4.1 学生调研
    4.2 课堂实践内容
    4.3 “牛顿运动定律”课堂教学实践
        4.3.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4.3.2 “牛顿第二定律(第一课时)”教学实践
        4.3.3 “牛顿第二定律(第二课时)”教学实践
        4.3.4 “习题课”教学实践
        4.3.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实践
    4.4 实践反思总结
5 高一学生物理科学思维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果分析
    5.1 课堂观察情况
    5.2 课后作业情况
    5.3 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描述
    5.4 科学思维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结论
6 对策与建议
    6.1 课前充分预热,实现可控引导
    6.2 课上认真巡视,营造自学氛围
    6.3 课堂精炼问题,调动学生讨论
    6.4 设计多样展示,搭建思维舞台
    6.5 侧重正向评价,化解思维障碍
    6.6 重视反思总结,提升思维水平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附录2 实践导学提纲
致谢

(7)高中物理“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的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的研究
        1.2.2 国内相关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构建“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学习进阶框架
    3.1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知识梳理
    3.2 初步构建学习进阶框架
        3.2.1 学习进阶框架最低层级的确定
        3.2.2 学习进阶框架最高层级的确定
        3.2.3 学习进阶框架中间层级的确定
    3.3 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3.3.1 调查问卷设计依据
        3.3.2 访谈提纲设计依据
    3.4 分析调查结果并修正学习进阶框架
        3.4.1 分析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
        3.4.2 修正学习进阶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学习进阶测试组卷
    4.1 选择测试题目
    4.2 测试组卷的评价标准
    4.3 检测组卷的信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学习进阶框架的教学实践
    5.1 课堂实践
        5.1.1 《重力相互作用》新课课堂实践
        5.1.2 《重力相互作用》习题课课堂实践
        5.1.3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课堂实践
    5.2 分析课堂实践结果
    5.3 分析组卷测试结果
    5.4 基于实践结果的教学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学业水平质量量表
    附录Ⅱ 对“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学习进阶框架的可实施性调查
    附录Ⅲ 对“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学习进阶框架的可实施性访谈提纲
    附录Ⅳ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学习进阶框架的测试组卷
    附录Ⅴ 对《重力 相互作用》课后学生易混淆知识的访谈
致谢
作者简介

(8)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的提出
        1.1.2 当前一线高中教师教学设计现状
        1.1.3 教学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2.1.1 核心素养内涵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2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信息加工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3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与培养策略
    3.1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3.1.1 解读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3.1.2 挖掘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3.1.3 分析学情,因学定教
        3.1.4 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素养导向
        3.1.5 明晰重难点,课堂主次分明
        3.1.6 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有效性
        3.1.7 优化教学活动,凸显核心素养培养
        3.1.8 综合评价,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3.2 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2.1 培养物理观念的策略
        3.2.2 培养科学思维的策略
        3.2.3 培养科学探究的策略
        3.2.4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策略
第4章 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4.1 凸显物理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
        4.1.1 物理观念内容分析
        4.1.2 教学设计案例:《牛顿第一定律》
        4.1.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4.1.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4.2 凸显科学思维提升的教学设计
        4.2.1 科学思维内容分析
        4.2.2 教学设计案例:《平抛运动》
        4.2.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4.2.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4.3 凸显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4.3.1 科学探究内容分析
        4.3.2 教学设计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4.3.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4.3.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4.4 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设计
        4.4.1 科学态度与责任内容分析
        4.4.2 教学设计案例:《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4.4.3 案例设计者的反思总结
        4.4.4 一线教师对案例的评价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的总结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设计
附录B 《平抛运动》教学过程设计
附录C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
附录D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学过程设计
致谢

(9)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物理思维
        2.1.3 物理思维品质
    2.2 心理学理论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2.2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问卷调查
        3.1.1 问卷调查目的
        3.1.2 问卷编制
        3.1.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3.1.4 问卷的统计
        3.1.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 高一新生物理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3.2.1 问卷调查目的
        3.2.2 问卷编制
        3.2.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3.2.4 问卷的统计
        3.2.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与学习现状相关性分析
        3.3.1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成绩相关性分析
        3.3.2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兴趣相关性分析
        3.3.3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习惯相关性分析
        3.3.4 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学习态度相关性分析
        3.3.5 物理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相关性分析
        3.3.6 物理思维品质与家长重视程度相关性分析
        3.3.7 物理思维品质与学生学习现状相关性分析小结
    3.4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缺陷原因分析
        3.4.1 物理思维品质深刻性缺陷原因
        3.4.2 物理思维品质灵活性缺陷原因
        3.4.3 物理思维品质批判性缺陷原因
        3.4.4 物理思维品质独创性缺陷原因
        3.4.5 物理思维品质敏捷性缺陷原因
第4章 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
    4.1 概念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4.1.1 创情景,重引入,建立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4.1.2 析过程,重本质,理解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4.1.3 抓辨析,建体系,强化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4.1.4 抓应用,重反馈,活化概念,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4.2 规律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4.2.1 重视规律的建立过程及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4.2.2 剖析规律的核心意义与本质,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4.2.3 强调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4.2.4 建立规律系统,把握内在联系,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4.3 实验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4.3.1 揭示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4.3.2 总结实验方法,迁移实验模型,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4.3.3 反思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4.3.4 创新实验方案,设计物理制作,培养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4.4 习题教学中培养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策略
        4.4.1 重典型,深挖掘,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4.4.2 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培养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4.4.3 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培养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4.4.4 过程反思,错题分析,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第5章 高一新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教学实践与分析
    5.1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概念教学案例
    5.2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规律教学案例
    5.3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品质实验教学案例
    5.4 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案例教学有效性分析
        5.4.1 物理思维品质测试试卷设计分析
        5.4.2 案例及策略有效性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助学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助学网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MOOC概述
        2.1.1 MOOC的概念
        2.1.2 MOOC的特点
        2.1.3 微课、翻转课堂与MOOC的联系
    2.2 哈六中物理组助学网简介
    2.3 高中物理助学网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多元智能理论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1.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问卷分析工具
        3.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现状总结
4 助学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及其分析
    4.1 利用助学网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设计流程与原则
        4.1.1 助学网教学的设计流程
        4.1.2 助学网教学的设计原则
    4.2 利用助学网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案例
        4.2.1 新课教学案例《牛顿第一定律》
        4.2.2 实验课教学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4.2.3 习题课教学案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静态平衡》
    4.3 利用助学网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效果分析
        4.3.1 学生成绩的分析
        4.3.2 学生问卷分析
    4.4 教师访谈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利用助学网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3:教师访谈实录

四、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改变实验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气囊的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及对象识别研究[D]. 许玉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可压缩气固两相湍流边界层/射流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D]. 肖威. 浙江大学, 2021
  • [3]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文君. 青岛大学, 2020(01)
  • [4]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D]. 马英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5]实践性作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方式研究——以“力与运动”教学设计为例[J]. 钱相如.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0(12)
  • [6]促进高一学生物理科学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张孟影. 苏州大学, 2020(02)
  • [7]高中物理“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的学习进阶研究[D]. 王辰晨. 宁夏大学, 2020(03)
  • [8]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肖括. 河南大学, 2020(02)
  • [9]基于物理思维品质的高一物理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D]. 陈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助学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郭嘉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不平衡力作用下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实验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