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城市——SGI的数字中国梦

虚拟城市——SGI的数字中国梦

一、虚拟城市—SGI的数字中国梦(论文文献综述)

吴芳[1](2019)在《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自此,“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学及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2018年1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思想政治学科应当培育高中生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品质与能力。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对于提高高中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对祖国兴旺、社会进步以及高中生自身成长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调查了解,作为即将步入成年人行列的高中生,他们具备的公共参与知识目前还不够深厚,无法很好地将在校园中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公共事务对接起来。其次,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他们参与积极性不足,有些甚至表现出与自身完全无关的态度。另外,在具体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部分高中生表现出情绪化、无序、随意等问题,由此可见高中生的公共参与能力还有待提高,公共参与实践还有待规范、落实。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基于社会调研和前人的经验成果,认真思考、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提出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大层面去培育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具体来说,课堂教学层面,从教师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平台、教学评价五个方面着手,社会实践方面从实践的具体形式、实践的资源以及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经验等方面出发,通过这些具体的途径使高中生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公共参与知识、树立强烈的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更有效地投入到公共参与实践中,提高公共参与素养,成为一名新时代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卢拉沙[2](2019)在《智慧政府视角下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大数据日益对政府治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明确指出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将有助于社会治理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均明确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核心技术途径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去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政府协同和公共服务模式带来了创新性发展,并在政府管理、决策、服务等领域广泛运用,极大提高了政府治理效率与政府服务质量。本文以广州南沙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等方法,阐述政府大数据应用、智慧政府相关概念及内在逻辑,结合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对广州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大数据应用先进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先对国内外智慧政府、大数据应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综述,介绍了南沙新区政府在推进智慧政府建设中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条件、大数据中心建设情况以及在大数据应用中的一些实践探索情况。描述了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在政府管理模式转变、政府服务创新、政府决策辅助方面给智慧政府建设带来的机遇。详细分析了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中存在的诸如重视程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制约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的如大数据意识技术薄弱、政策体制、信息孤岛、信息安全与隐私制约等因素,在充分对比分析国内外政府大数据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的对策建议,第一是加强引领统筹,专项规划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形成统一的大数据科学发展思路,构建高规格的大数据应用统筹保障体系,制定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专项规划;第二是构建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保障体系,加强适应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南沙新区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和开放体系体系;第三是构建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体制机制,进一步构建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制度体系,加强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第四是从政府智慧治理、智慧服务、智慧产业等方面构建南沙新区智慧政府大数据应用体系。这些建议旨在为广州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做出展望,期望广州南沙新区政府能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阎安[3](2017)在《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广电媒体是城市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地方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城市形象传播需要的窗口。本文从空间视域出发,在空间动力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着眼长三角城市广电媒体的现实问题,从第一空间规模对渠道的影响、第二空间需求对内容的影响、网络信息空间对媒体平台功能和架构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典型案例、实践经验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予以研究。从空间视域考察,大众传媒发展的现实过程是由多层次动力交互作用推动的,并存在多个维度的空间动力机制。在物质的第一空间,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进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传媒相关产业发展,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渠道资源。在精神与文化的第二空间,大众传媒进行精神生产,通过塑造“公共空间”和重建“想象的共同体”,在第二空间建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建设的现实需求,也直接牵引大众传媒内容的生产方向。在由信息网络构成的“新的空间”,互联网实现了城市另一个界面的“可沟通性”,并重塑人类多个面向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空间连接、人与城市的空间连接被技术重构,也进而导致大众传媒的功能转换与平台迁移。从第一空间维度看,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产生了规模效应,驱动媒体渠道的空间扩张。高密度社区降低了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成本,使更加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城市化区域率先普及;受益于城市化区域旺盛的人口流动,广播电视无线传输渠道的移动优势得以发挥,以城市“动众”为服务对象的交通广播和移动电视成为城市广电新的增长点。对于城市广电而言,渠道的扩张和日益开放意味着“溢出效应”,但同时也意味着来自行业内强势媒体和行业外互联网巨头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的“规模驱动”将进入增速回落、直至增长乏力的阶段,而“创新驱动”将成为渠道拓展的新动力。对于城市广电来说,渠道资源将从垄断转向开放,从稀缺转向过剩。从第二空间维度看,当前中国城市呼唤理性、建设性的公共舆论空间,和具有包容度、亲近感的社会认同空间。正是上述需求,牵引着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创新。城市广电在电波和屏幕中,建构起一个虚拟的城市交流场域,在反映社会舆论的基础上设置议题、提供意见,并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由此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城市广电发挥监测本土环境、沟通本地人群、传播地域文化、延续城市记忆、弘扬城市精神的功能,成为促成城市文明外化与具象化的重要媒介。城市台自办节目一直是城市民意表达与政治参与的窗口,在荧幕上呈现的家庭生活、日常礼节与习俗,为重建社会认同提供了帮助。对于城市广电来说,这是内容生产应该坚持的方向。从“一个新的空间”这一全新维度看,在城市空间被互联网深刻改造的背景下,城市广电的业务形态、组织架构和媒介功能也随之变革调整,作为内容产制者和渠道运营商的角色定位相应改变。城市广电转型发展而来的视听新媒体业务,尤其是带有网络社区特点的视音频网站,成为新技术条件下连接人与人的重要平台。这一转型延续并放大了广播电视自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促进社会沟通的功能,并融入了互联网社交化传播、生产主体民主化等特性优势。城市广电向城市综合信息平台的转型,不仅扩宽了传统节目类内容的传播渠道,更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信息整合的优势。通过对城市资讯、城市服务、城市消费等要素的整合,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支撑,城市广电将转型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综合对“三个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判断,本文认为,第一空间的扩张驱动力将从“规模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媒体渠道将从垄断变为“过剩”。在新的渠道生态下,城市广电应提高“善用渠道”的能力,着力降低渠道成本。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媒体协作、线上和线下渠道融合,实现渠道共享和内容价值最大化。在第二空间,由城市社会建设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牵引的内容生产仍将维系,城市广电仍是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认同的重要力量。通过深耕城市,捕捉城市化带来的新需求,可以推动城市广电不同类型的新节目研发;通过下沉到社区,实行“超级本地化”策略,可以以多样化的“小而美”生产赢得市场青睐。在网络信息空间,互联网越来越强的媒体属性和空间连接能力,将“倒逼”城市广电的融合与调整。通过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节目、技术、平台、人才等生产要素逐步共享融通;通过探索平台经营的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广电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经营。

王誉俊[4](2016)在《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内容分级视角下,对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一个健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的运营依托于资源、市场和文化等几大区块的协同合作;拥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业,不会以牺牲人类福祉为代价去挑战产业增长的极限。就电影产业而言,艺术发展、社会责任、价值观导向等与产业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时代中的商业发展、文化传播战略一样重要。从中国入世到华莱坞的产业化定性,崛起的华莱坞电影产业和充满生机与张力的华莱坞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舞台上的新聚点。目前国内外关于华莱坞电影产业的研究,主要是从对包括院线扩展、票房井喷等数字增长的畅想来抒发对华莱坞电影发展的期待,而相对较少的从这些正面的文本中分析其中可能存在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深层问题:电影内容分级制度的缺失对可持续化发展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华莱坞产业,从而论证电影的内容分级是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实力的必要条件。本文着眼于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逻辑带出的四个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内容分级与电影的生产和资源配置、内容分级与电影的消费和使用、内容分级与消费市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内容分级与电影产业的道德与政治职责。具体来说,本文围绕下述问题展开:为什么认为电影内容分级制度的施行才是华莱坞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前提?华莱坞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电影产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例如六代导演)、物质资本(例如市场规避风险的生产举措)和意识形态的表述(例如动画类别的细分)等来推动华莱坞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从而有助于华莱坞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建设更好的华莱坞国际形象。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文主要从对华莱坞和国际上的产业发展相关的文本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模式。这项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两部分:第一,助力于华莱坞理论拼图的收集,理解当前电影产业环境对华莱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第二,本研究深度挖掘了内容分级与可持续发展电影产业之间的互利互惠表现及互相制约的因素,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部门的有关电影法律法规的决策制定提供参考性意见。

何威[5](2015)在《基于CityEngine的规则建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信息化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基于大范围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的建立将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三维建模技术在面对海量数据时所表现出来的建模周期长、可视化效果差等问题,这些软件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模的需求。所以,应数字城市的发展需求,城市级的快速建模将成为建模方法研究的趋势。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首先系统地研究了目前城市三维景观重建中主要的两种建模方法,即地形和地物的建模方法。其次,通过对近几年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的研究,分析他们各自的功能模块、平台架构,综合比较,最终选择基于CityEngine的规则化建模方法。然后,根据海量数据建模的需求,阐述了CityEngine在实现城市三维景观快速建模上具有的独特优势,并对其城市建模中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最后,选择营口市开发区(鲅鱼圈)的部分街道作为实验对象,应用编写的规则模板,完成该实验区的快速三维景观重建,并将三维模型一键发布至Web Scene实现3D模板浏览、查询,以及上传到ArcGIS Online与他人共享。基于CityEngine规则化建立的模型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值改变模型的外观,并同步显示,显示建筑的空间范围,还可以基于规则输入统计报告,例如统计建筑物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以及分析其容积率等。CityEngine规则建立的三维模型可以应用于数字城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线、轨道交通、仿真、游戏开发等方面。

倪皓晨[6](2015)在《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道路作为连接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空间纽带以及城市空间信息流的主要载体,其三维模型便是数字城市(Digital City)及三维城市模型(Three Dimensional City,3DCM)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三维模型一般是由路面模型及其附属构造物模型构成,路面模型通常是道路三维模型的主体。城市道路由于在空间结构及空间信息上与一般城际公路有明显差别,现有的路面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在模型精细程度及整体数据量上,不能完全满足城市道路三维建模的实际应用需求。鉴于此,本研究从城市三维建模的数据基础入手,通过分析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设计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而后运用上述关键技术实现城市道路各类路面三维空间面片的构建,最后选择了一片城市街道作为实验区进行了方法验证。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分析城市道路三维模型的数据基础。首先从分析城市三维建模信息来源及其主要作用入手,着重探讨了数字线划地图的空间要素及其数据组织方式,研究了从数字线划地图中提取城市道路空间信息的方法并对各类城市道路空间信息进行了简要分析。2、研究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并依此设计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的关键技术。在城市道路空间信息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设计了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的空间整合方法和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空间面片的构建方法。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空间整合主要研究了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的空间组织关系及其空间拓扑简化;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空间面片构建则以基于空间分割及局部拟合的路面主方向线构建——基于坡度平滑及特征概括的路面主方向线优化——基于路面主方向线的路面面片空间形态调整为技术主线,实现了针对城市道路空间特征的路面空间面片构建。3、设计城市道路各类路面的具体建模策略。运用上述提出的关键技术,结合城市道路各类空间实体的形态特点,设计了城市道路各类空间实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门坡——三维空间面片的构建策略;4、选择典型实验区进行方法验证。最后选择了一块典型实验进行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实验,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方法,能较好地实现城市道路各类路面三维路面模型的构建,生成的城市三维路面模型在空间精度和空间形态上基本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已有道路三维建模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道路的空间特征,设计了适用于城市环境的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方法。经实验证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方法结果基本正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张广勋[7](2015)在《理想城市的建构与解构 ——英美乌托邦小说研究的城市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英美乌托邦小说为考察对象,探讨具有代表性的乌托邦文本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乌托邦城市的想象和书写,力图描绘出乌托邦城市在这一文学文类中形成、兴盛、消解和嬗变的发展历程和乌托邦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及其与具体历史语境中的现实城市间的影响与互动关系。这其中乌托邦城市是指一种理想的城市形态,即理想城市,其内容包括乌托邦小说中所想象的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物质生活、文化风尚、思想观念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本文的总体思路是对英美乌托邦文学传统做一纵向、历时性的简略概述,同时采用纵中有横的结构方式,重点是对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乌托邦作品中的城市想象进行不同角度的透视分析,而在研究中尽可能以同一时期的西方城市理论为参照。在方法论上,本论文在对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文史互证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由文本分析出发,逐步扩展到对文本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多方阐释,构成一个由文本聚焦到文化意义辐射的综合性整体研究。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正文五章。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与乌托邦相关的定义和概念,简述英美乌托邦小说演进过程,同时对西方城市乌托邦中的理想城市演进及其特征作出理论背景上的描述。绪论也简要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现状和意义。在正文历时性的论述中,第一章讨论的是乌托邦文学在其萌芽时期对理想城市的想象。柏拉图在面对雅典城邦的危机以及对远古失落的美好城邦的追思中,通过《理想国》构想了正义的理想城邦,但也显露出这一“理想城邦”的不正义。在《圣经》中,耶路撒冷的城市形象经历了罪恶之城、毁灭之城、救赎之城和圣城的变化,这一变化的背后既有对现实城市中种种罪恶的抨击,也富含着对理想城市的想象。托马斯·莫尔是乌托邦文学的开创者,《乌托邦》中的理想城市既有英国伦敦的影子,又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批判和超越。第二章主要以爱德华·贝拉米和威廉·莫里斯的乌托邦作品为文本,探讨了现代乌托邦小说中的理想城市景观和城市精神文化。贝拉米以回顾的方式对新旧波士顿加以对比,揭示出19世纪末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美国城市问题和城市危机,展现了未来新波士顿城市图景的辉煌壮丽,由此也造就了美国乌托邦文学的第一次繁荣。而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最出色的一部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所想象的伦敦则是一个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花园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城。第三章讨论现代英美反乌托邦小说中理想城市的失落。伦敦一直是莫尔、莫里斯等乌托邦作家对美好城市想象的寄托,但是在阿道斯·赫胥黎和乔治·奥威尔笔下,这座理想之城呈现为幻灭之城和监禁之城。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带来物质的丰裕,却也有可能导致对人性压抑与戕害。尤其是当科技与极权意识形态联姻,人将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一个安定、富裕和为虚幻幸福所包围的“美丽新世界”中,人类失去自由的选择和独立的思想,丧失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沦落为权力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此外,美国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也对未来消费社会所可能带来的城市异化发出警示。在他所想象的未来的焚书之城中,大众娱乐文化所造就的超现实符号错乱摇曳,带给人们的只是无深度的城市消费文化和精神错乱的狂欢景象,这一恶托邦大都市成为未来美国社会的缩影。第四章论述重点是理想城市形象在当代英美生态乌托邦小说中的嬗变。首先是对生态乌托邦文学这一新出现的乌托邦文学亚文类的概述,然后对相关文本中所想象的生态乌托邦城市和生态恶托邦城市进行解读。欧内斯特?卡伦巴赫所设想的未来旧金山是这一文类中少见的对未来持有乐观基调的生态理想城市,而保罗·奥斯特和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等作家的生态乌托邦小说则描绘了未来污染、人口激增、气候异常等生态灾难所导致的迁移、饥荒、疾病等众多危机,城市在种种灾难的冲击下日趋衰败,处于崩溃的边缘。他们通过对未来都市恶托邦恐怖图景的想象对当今世界的都市危机发出警示。第五章关注当代伊托邦小说对未来城市和赛博空间的城市特质的想象。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赛博空间的生成使得伊托邦成为当代乌托邦小说发展轨迹的新现象,对赛博空间的“城市化”想象构成了伊托邦小说的重要主题。这其中,菲利普?迪克想象了未来洛杉矶因核战争和星球移民变为收缩城市,市郊已成空城,只有共鸣箱所创造的虚拟城市空间维持着现实城市的社会互动和意义运作。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和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后现代的都市认知地图。未来国家政权的衰退和跨国资本的扩张使得未来都市被无情地分裂为两半。二元城市兴起,门禁森严的社区升级为堡垒单元郊郡,“法外之地”则表现了今日城市衰败、隔离、污染、和贫穷在未来可能造就的最可怕的后果。未来有可能成为理想城市的赛博空间,也可能沦为现实二元城市的镜像。

刘力玮[8](2014)在《城市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涉及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并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管线数据具有规模大、范围广、管线种类繁多、空间分布复杂、变化大、增长速度快、形成时间长等特点。传统的二维平面管线图难以对大量的管线信息进行有效的描述和表达,不能直观地反映地下管线的空间分布,因此,我们需要发展能直观地描述管线的三维特征以及管线之间的空间关系的三维管线模型,用以实现管线的三维显示与管理,这样就使得本来在平面显示下错综复杂的管线变得清晰明了。城市三维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GIS软件为平台的应用型技术系统,整合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资源,实现了地下管线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存储、查询、分析、定位等功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资源管理数字化、可视化的三维管线系统。论文紧扣着设计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这一问题,首先对系统空间数据库技术(SDE),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实时动态信息采集与更新技术等进行分析,然后对系统中涉及的数据管理技术、数据三维可视化动态显示及查询分析技术等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案。以此为基础研究适合具有时效性的城市管线数据的组织管理方式,并建立了城市管线数据库,设计了数据自动批量入库的策略,实现了新增管线数据自动入库,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新增管线数据自动成图方案,节省了人力,并且与现有的数字城市技术相互结合,使用户直观的在三维虚拟城市场景上浏览和分析管线数据。本文针对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的特点,研究并实现了集城市管线数据采集、管理、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管线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查询系统,为科学研究者和城市规划工作者实时分析和使用城市管线数据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工具和决策支持。

邢瑞[9](2014)在《政治传播学视角下“中国梦”的话语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1月29日,中国共产党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后他又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密集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实现路径等,引发了学习、宣传“中国梦”的高潮,“中国梦作为承载着新一届中央政府执政理念的政治符号被广为传播。本文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对“中国梦”的话语建构和传播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全文由包含绪论在内的五个章节组成。绪论回顾了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简要过程和研究缘起,梳理了国内外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方法和意义。第二章是对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论的概述,梳理了政治传播学在西方以及国内学界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介绍了西方以福柯的“话语权力”和布迪厄的“象征权力”思想为代表的关于“符号”、“话语”与“权力”关系的理论成果。第三章具体分析了“中国梦”的话语建构过程。以十八大为分界线,考察了传播主体从“民间”到“官方”的变化。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梦”内涵的衍变。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官方在十八大后立即提出“中国梦”的背景与动因。第四章是对“中国梦”传播路径和传播策略的考察,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共产党“面向全党、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世界”的政治传播机制。然后具体分析“中国梦”的案例,将宣传、教育、文化系统以及媒体所做的关于“中国梦”传播的工作计划与“中国梦”传播实践中生产的文本相互对照,还原了“中国梦”自上而下在组织、媒体以及人际之间进行传播的过程。最后总结了四大传播策略。第五章是对“中国梦”传播的总结与反思。总结了“从宣传到传播”、“从国家到个人”、“从单向到双向”三大特点,提出了“符号泛滥”、“多元语境误读”和“梦想与现实差距”三个难点。

董淼[10](2013)在《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城市工作在全国的开展为城市规划审批工作带来新的内容,各地城市规划有关部门积极探寻三维城市规划审批的道路,推行城市规划由二维向三维转变,希望在技术变革中为城市规划审批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加载并显示三维城市规划方案,不仅提供多种方案的浏览方式,还运用三维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三维规划方案提供各种面向城市规划的分析,为城市规划审批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本文根据三维城市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当前三维城市规划审批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系统建设的目标,根据建设目标主要进行了基于Skyline的数据建设和系统实现两个方面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研究三维城市建模技术,比较各种建模技术的优缺点和在项目中实现的可行性,为三维城市的数据建设做准备。比较实现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工具,为系统实现工具选择提供依据。(2)简单分析系统的数据需求,着重研究系统属性数据、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的建设过程和管理方式,找出基于Skyline访问三维数据模式下建筑模型与其属性数据的连接方式,建设了属性库、模型库和二维数据管理库。(3)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软件开发角度对系统结构、功能、工作流程和界面进行了设计,并研究了Skyline的开发接口和其可提供的功能,实现了系统所有功能。

二、虚拟城市—SGI的数字中国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城市—SGI的数字中国梦(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可行性分析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相关基本理论简述
    第一节 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公共参与
        二、公共参与素养
    第二节 公共参与的主要内容及基本形式
        一、公共参与的主要内容
        二、公共参与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高中生公共参与的主要特征
        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统一
        二、公共参与领域空间开放
        三、公共参与内容广泛多元
第二章 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依据
    第一节 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原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四、学科核心素养理论
        五、现代教育学相关理论
        六、公共参与理论
    第二节 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现实依据
        一、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四、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要求
第三章 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对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合理更新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内容
        二、有利于推进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法
        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节 对高中生生活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高中生公共参与的主体意识
        二、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科其他核心素养
    第三节 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二、有利于推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实施
        三、问卷统计
    第二节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知识浅薄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淡薄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能力不强
        四、高中生公共参与实践匮乏
    第三节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功利性教育意识的影响
        二、社会实践教育极度缺乏
        三、教师公共参与素养欠缺
        四、课堂教学生活化不够
第五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策略
    第一节 在课堂教学中培育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跨学科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式: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
        四、构建教学平台:创建学生公共参与平台
        五、完善评价机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第二节 丰富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社会调查
        二、参观访问
        三、科创实践
        四、志愿者行动
    第三节 社团管理强化高中生自治
        一、共建社团管理规章制度
        二、共创社团科学评价机制
        三、促进学生参与共青团活动
    第四节 开展基于公共参与的研究性学习
        一、紧扣公共参与要义,选择确定课题
        二、基于公共参与理念,成立课题小组
    第五节 强化高中生服务学习的意识
        一、拓展高中生社区服务的范围
        二、建设高中生服务学习激励保障机制
        三、深化高中生对服务学习理念的认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智慧政府视角下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大数据的研究综述
        1.3.3 智慧政府与大数据关系的研究综述
        1.3.4 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历史根源
        2.1.1 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
        2.1.2 智慧政府的概念及历史根源
        2.1.3 大数据与智慧政府的内在逻辑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现状与机遇
    3.1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现状
        3.1.1 南沙新区在推进智慧政府建设中的大数据应用基础条件
        3.1.2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情况
        3.1.3 南沙新区政府在大数据应用上的一些探索
    3.2 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给智慧政府建设带来的机遇
        3.2.1 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对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
        3.2.2 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对政府服务的创新
        3.2.3 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对政府决策的辅助
第四章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问题与原因
    4.1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1 南沙新区政府对大数据应用重视程度不够
        4.1.2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体制机制不健全
        4.1.3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4.1.4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
    4.2 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的制约因素
        4.2.1 大数据意识技术薄弱制约
        4.2.2 法规政策的制约
        4.2.3 信息孤岛的制约
        4.2.4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制约
第五章 国内外大数据应用实践及经验借鉴
    5.1 国外政府大数据应用实践及经验借鉴
        5.1.1 美国及纽约市政府大数据应用实践
        5.1.2 英国及伦敦市政府大数据应用实践
        5.1.3 新加坡政府大数据应用实践
        5.1.4 国外政府大数据应用经验借鉴
    5.2 我国各级政府大数据应用实践及经验借鉴
        5.2.1 我国各级政府大数据应用实践
        5.2.2 我国政府大数据应用经验借鉴
第六章 推进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引领统筹,专项规划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
        6.1.1 南沙新区应形成统一的大数据科学发展思路
        6.1.2 构建高规格的大数据应用统筹保障体系
        6.1.3 制定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专项规划
    6.2 构建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保障体系
        6.2.1 加强适应南沙新区大数据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
        6.2.2 构建南沙新区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6.2.3 构建南沙新区大数据共享和开放体系
    6.3 构建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体制机制
        6.3.1 构建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制度体系
        6.3.2 构建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体系
    6.4 构建南沙新区智慧政府大数据应用体系
        6.4.1 构建南沙新区政府智慧治理的大数据应用体系
        6.4.2 构建南沙新区政府智慧服务的大数据应用体系
        6.4.3 构建南沙新区政府智慧产业的大数据应用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3)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总体设计
第一章 城市广电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
    第一节 第一空间演进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第一空间特征
        二、城市第一空间的历史演变
        三、第一空间动力机制——规模驱动
    第二节 第二空间建构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第二空间特征
        二、大众传媒与第二空间的建构
        三、第二空间动力机制——需求牵引
    第三节 “一个新的空间”的诞生及其发展驱动力
        一、“一个新的空间”及其特征
        二、“新的空间”对城市第一、第二空间的改造
        三、一种新的动力机制——功能拓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第一空间维度:规模驱动与城市广电的渠道扩张
    第一节 空间集聚效应下的渠道扩张
        一、渠道扩张的人口动力来源
        二、城市规模与广电媒体渠道扩张之关系探讨
        三、长三角广电网络整合及对城市台的影响
        四、网台关系新格局下的城市广电发展
    第二节 空间流动机遇下的渠道扩张
        一、渠道扩张的交通动力来源
        二、城市交通与广电媒体渠道扩张之关系探讨
        三、长三角交通广电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四、移动终端挑战与渠道发展的新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空间维度:需求牵引与城市广电的内容优化
    第一节 空间治理需求牵引下的内容优化
        一、长三角城市媒体公共空间建设需求分析
        二、城市广电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建设的机制与作为
        三、公民社会建设中的城市广电内容生产
        四、个案分析:城市民意表达与政治参与的窗口——《民声》
    第二节 空间认同需求牵引下的内容优化
        一、长三角城市居民社会认同建构需求分析
        二、广电媒体参与城市认同空间重构的机制与作为
        三、“家园城市”建设中的广电媒体内容生产
        四、个案分析:城市认同建构的真人秀样本——《新老娘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的空间维度:功能拓展与城市广电的平台再造
    第一节 适配城市社交空间的平台再造
        一、重构人与人的空间连接
        二、实践一:从广播电视台到视音频社区
        三、服务于社交城市的平台运营方式及空间属性
        四、个案分析:独具特色的城市视频社区——“葫芦网”
    第二节 融合城市智慧空间的平台再造
        一、重构人与城市的空间连接
        二、实践二:从内容媒体到城市综合信息平台
        三、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平台运营方式及空间属性
        四、个案分析:活跃于掌端的智慧城市——“无线苏州”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的策略与构想
    第一节 整合与开发:城市广电渠道延伸的新命题
        一、对第一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整合:区域一体化趋势卞的城市台联盟合作
        三、开发:打通“线上+线下”的新媒体渠道
    第二节 深耕与下沉:城市广电内容创新的新理念
        一、对第二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深耕:深度满足城市化需求的节目研发
        三、下沉:紧贴社区生活的“小而美”内容生产
    第三节 融合与跨界:城市广电平台升级的新思路
        一、对“新的空间”动力作用趋势的基本判断
        二、融合:推动城市广电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三、跨界:积极探索平台经营的多元化战略
    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与衍生讨论
    二、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内容分级何以重要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思路、体系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华莱坞研究的现状
    2.2 可持续发展概述
    2.3 华莱坞电影产业研究的国际视野
    2.4 可持续发展语境下的华莱坞电影生态
    2.5 本章小结
3. 内容分级与电影的生产和资源配置
    3.1 内容分级的形成与发展
    3.2 内容分级影响电影生产的机制分析
    3.3 电影的资源配置的作用路径
    3.4 规避风险的生产和资源配置的文本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内容分级与电影的消费和使用
    4.1 内容分级对电影消费和使用的影响
    4.2 访谈:全球语境下的电影消费
    4.3 内容分级与电影票房的文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内容分级与消费市场的精神文明建设
    5.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5.2 电影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电影内容
    5.3 多元内容的分级探讨的文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内容分级与电影产业的道德与政治职责
    6.1 内容分级与产业道德
    6.2 内容分级与政治职责的关系
    6.3 电影的道德与艺术创作的文本分析
    6.4 电影的教育与警示意义的文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2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CityEngine的规则建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数字城市”建设现状
        1.2.2 三维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
    2.1 三维建模方法
        2.1.1 城市地形建模
        2.1.2 城市地物建模
    2.2 三维建模软件性能分析
    2.3 参数化建模技术概述
        2.3.1 参数化技术概念
        2.3.2 参数化建模研究现状
第三章 CityEngine软件介绍及其关键技术
    3.1 软件概述
    3.2 软件特点
    3.3 软件功能
        3.3.1 窗口类型
        3.3.2 场景组织
        3.3.3 CGA规则
        3.3.4 软件扩展
    3.4 关键技术
        3.4.1 数据常见问题
        3.4.2 模型兼容性
        3.4.3 规则编写
    3.5 建模流程图
第四章 城市三维模型的建立
    4.1 数据准备与处理
        4.1.1 数据准备
        4.1.2 数据处理
    4.2 场景构建与数据导入
        4.2.1 新建工程
        4.2.2 新建场景
    4.3 城市主要构筑物规则编写
    4.4 规则赋予
    4.5 数据导出
第五章 三维空间分析及发布
    5.1 土地容积率分析
    5.2 场景发布
    5.3 属性查询
    5.4 日照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三维建模
        1.2.2 道路三维建模
        1.2.3 路面三维建模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城市道路三维建模的数据基础
    2.1 城市道路三维建模的数据来源
        2.1.1 城市三维建模的数据来源及其主要作用
        2.1.2 数字线划地图的空间要素
        2.1.3 数字线划地图的数据组织方式
    2.2 城市道路三维建模的空间信息提取
        2.2.1 数字线划地图格式转换
        2.2.2 城市道路空间信息提取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道路空间特征及三维路面模型技术设计
    3.1 城市道路空间特征
        3.1.1 城市道路空间结构特征
        3.1.2 城市道路空间信息特征
    3.2 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空间整合方法
        3.2.1 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空间组织关系
        3.2.2 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空间拓扑简化
    3.3 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空间面片构建方法
        3.3.1 城市道路路面空间面片构建方法的基本思路
        3.3.2 基于空间分割及局部拟合的路面主方向线构建
        3.3.3 基于坡度平滑及特征概括的路面主方向线优化
        3.3.4 基于路面主方向的路面空间形态调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
    4.1 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的总体流程
    4.2 机动车道三维空间面片构建
        4.2.1 机动车道空间面片分割
        4.2.2 机动车道道路主体三维空间面片构建
        4.2.3 机动车道道路交叉口三维空间面片构建
        4.2.4 机动车道三维空间片面衔接
    4.3 其他路面三维空间面片构建
        4.3.1 非机动车道三维空间面片构建
        4.3.2 人行道及门坡三维空间面片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区概述
    5.2 数据整理及处理
    5.3 实验区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
        5.3.1 机动车道三维空间面片构建
        5.3.2 其他路面三维空间面片构建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1 CAD数字线划地图图层要素表
附录2 GIS地理信息数据库图层要素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理想城市的建构与解构 ——英美乌托邦小说研究的城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乌托邦与城市话题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一章 理想城市萌芽:古代乌托邦文学中的城市想象
    第一节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
    第二节 耶路撒冷的毁灭与重建——《圣经》中的城市想象
    第三节 莫尔《乌托邦》中的理想城市
第二章 理想城市的兴盛:现代乌托邦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第一节 现代英美乌托邦小说概论
    第二节 《回顾》中的理想城市梦
    第三节 《乌有乡消息》中的花园城市
第三章 理想城市的失落:现代反乌托邦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第一节 英美现代反乌托邦小说概论
    第二节 《美丽新世界》中的都市幻灭
    第三节 《1984》:极权之城的规训与反抗
    第四节 《华氏451》:未来消费城市缩影
第四章 希望与绝望间的徘徊:生态乌托邦小说的城市书写
    第一节 生态乌托邦小说概论
    第二节 《生态乌托邦》:可持续的生态城市想象
    第三节 《末世之城》:熵的城市
    第四节 《播种者的寓言》:希望的种子
第五章 现实与赛博空间的游移:伊托邦小说的城市想象
    第一节 赛博空间中的伊托邦
    第二节 洛杉矶的陨落:《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第三节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神经漫游者》
    第四节 《雪崩》:未来后现代大都市的虚幻与真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城市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地下管线的特点
        1.1.2 三维 GIS
        1.1.3 GIS 可视化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文章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文章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2 相关技术探讨与研究
    2.1 空间数据库技术
        2.1.1 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2.1.2 空间数据库引擎
    2.2 三维 GIS 软件
        2.2.1 国外三维 GIS 软件
        2.2.2 国内 GIS 软件
    2.3 OPENGL 三维场景图形技术
3 系统实现技术及解决方案
    3.1 三维管线管理技术
        3.1.1 数据组织管理方案
        3.1.2 数据自动入库实现策略
    3.2 SDE 相关技术
    3.3 基于 OPENGL 扩展的可视化表达技术
        3.3.1 视点视角控制
        3.3.2 地图缩放控制
    3.4 基于点测量数据的管线自动成图方案设计
        3.4.1 设计思想
        3.4.2 编码规则与自动成图流程
        3.4.3 自动成图系统的实现
4 三维管线信息数据库设计
    4.1 三维管线信息数据结构
        4.1.1 栅格数据结构
        4.1.2 矢量数据结构
    4.2 城市管线信息存储、管理模式
        4.2.1 栅格存储、管理模式
        4.2.2 矢量存储、管理模式
        4.2.3 栅格元数据储模式
    4.3 城市管线库结构设计
        4.3.1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4.3.2 数据库物理结构
        4.3.3 元数据结构
        4.3.4 数据库编码设计
5 城市管线数据可视化查询系统设计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模式结构选择
        5.1.2 系统总体框架
        5.1.3 开发系统的环境
    5.2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设计
        5.2.1 用户权限配置
        5.2.2 系统结构设计
        5.2.3 功能模块设计
    5.3 可视化查询子系统设计
        5.3.1 系统的结构设计
        5.3.2 可视化模块
6 系统运行测试
    6.1 系统运行的软件与硬件环境
        6.1.1 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
        6.1.2 系统的软件环境
    6.2 系统功能展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系统特色
    7.3 展望
        7.3.1 地上地下对象一体化表达
        7.3.2 地下管线动态数据展示与管理
    7.4 需要改进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9)政治传播学视角下“中国梦”的话语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梦”的提出与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第三节 研究问题、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 理论概述
    第一节 政治传播
    第二节 符号、话语与权力
第三章 “中国梦”的话语建构过程
    第一节 “中国梦”传播主体的变化
    第二节 “中国梦”内涵的衍变
    第三节 “中国梦”提出的背景与动因
第四章 “中国梦”的传播路径和策略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机制概述
    第二节 “中国梦”的传播路径
    第三节 “中国梦”的传播策略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转型
    第二节 “中国梦”的传播难点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10)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总体结构
2 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系统相关技术
    2.1 三维城市建模技术
        2.1.1 三维城市建模概述
        2.1.2 三维城市建模的方法
    2.2 三维系统开发工具介绍
        2.2.1 底层开发实现介绍
        2.2.2 现有GIS平台二次开发
3 系统数据建设与管理
    3.1 属性数据建设与管理
        3.1.1 属性数据需求
        3.1.2 属性数据获取
        3.1.3 属性数据的管理
    3.2 二维数据建设与管理
        3.2.1 二维数据获取
        3.2.2 二维数据管理
    3.3 三维城市模型建设
        3.3.1 三维城市模型概述
        3.3.2 数字正射影像的获取
        3.3.3 数字高程模型建设
        3.3.4 建筑模型建设
        3.3.5 非建筑模型建设
        3.3.6 基于Skyline的三维城市模型组织与管理
    3.4 属性数据与三维建筑模型的关联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结构设计
        4.1.2 系统功能设计
        4.1.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4.1.4 系统界面设计
    4.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与应用
        4.2.1 属性数据修改保存实现
        4.2.2 方案对比功能实现
        4.2.3 规划分析模块功能实现
        4.2.4 规划分析材料输出实现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四、虚拟城市—SGI的数字中国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D]. 吴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智慧政府视角下南沙新区政府大数据应用研究[D]. 卢拉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3]空间视域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研究 ——以长三角城市台为例[D]. 阎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4]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D]. 王誉俊. 浙江大学, 2016(01)
  • [5]基于CityEngine的规则建模应用研究[D]. 何威. 江西理工大学, 2015(05)
  • [6]城市道路三维路面模型构建方法研究[D]. 倪皓晨. 南京大学, 2015(07)
  • [7]理想城市的建构与解构 ——英美乌托邦小说研究的城市视角[D]. 张广勋.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8]城市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实现[D]. 刘力玮.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9]政治传播学视角下“中国梦”的话语建构与传播研究[D]. 邢瑞. 暨南大学, 2014(03)
  • [10]三维城市规划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董淼. 中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虚拟城市——SGI的数字中国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