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

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

一、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仕友,白彦锋,王辉,姜春前[1](2021)在《近20年次生林研究动态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全球森林资源中,次生林分布面积广,类型复杂多样。保护好、利用好次生林资源是全球有效应对资源环境急剧变化的重要策略,通过对近20年次生林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揭示全球次生林研究动态,为次生林科研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WOS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目标文献进行系统分析,运用BIBEXECL、PAJEK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知识图谱。【结果】2000—2019年间WOS数据库总收录2 566篇,全球有关次生林的文献数量持续增长;刊发期刊以农业环境科学类、生物环境生态类、森林经营管理综合类为主;研究者主要来自美国、巴西、德国、日本等国家,以Zhu J J(朱教君)、Wang K L(王克林)为核心的作者群是我国的主要研究者;关注热点主要在次生林植物多样性保育、退化次生林质量提升、次生林土壤碳库等方面。【结论】全球学者在次生林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次生林研究主题相对较为分散,建议未来加强次生林演替、物种多样性保护、植被冠层结构与功能的主要生态过程研究。

周超凡,张会儒,卢军,张晓红[2](2021)在《东北主要天然次生林干扰与演替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林、阔叶红松林和山地云冷杉林三大地带性顶级群落衍生出的主要次生林的生态演替过程规律,以及干扰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人为干扰对次生林演替的作用有利有弊,但大部分的自然干扰不利于次生林进展演替,利用好采伐、补植和火烧等人为干扰可以有效地促进次生林的演替进程,次生林演替全周期经营和复杂的自然干扰对东北次生林演替的作用机制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重点。

张俞[3](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孙云霞[4](2020)在《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文中指出天然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现存天然次生林已经退化为低质低效次生林,亟待需要科学合理的抚育经营,对更加充分的利用异质时空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保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和健康及加速森林的正向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为例,利用4期森林资源二类小班调查数据(1983年、1993年、2004年、2016年)及2期固定样地调查数据(2004年、2016年),在分析现阶段森林景观格局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木材生产和树种多样性的多目标森林景观规划模型,以5年为一个分期模拟了该地区未来50年的收获蓄积量及树种多样性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森林景观空间点格局及其关联性方面,本节拟为经营规划模拟提供效果评价指标。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1983、1993、2004和2016年共4期二类调查数据,基于O-ring单变量及双变量统计方法对该地区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动态进行定量分析。1983-2016年间,研究区域内软阔混交林所占面积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天然蒙古栎林景观所占面积比例先增加后降低,而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所占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天然蒙古栎林的空间分布类型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落叶松人工林随着尺度范围增大表现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且均匀分布的尺度范围逐渐增大、随机分布的尺度范围逐渐变小;樟子松人工林聚集分布的尺度虽然也集中在小尺度范围内,但分布范围呈显着增大趋势。(2)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各林型生物多样性方面,拟为反映帽儿山资源现状及为规划模拟提供约束条件提供基础。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的草本的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为硬阔混交林>软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柞树天然林>樟子松人工林;各林分类型灌木多样性指数关系为硬阔混交林>软阔混交林>柞树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硬阔混交林的草本及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最大。1983年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柞树天然林的树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774、1.3057、0.0459、0.0414、0.5118,各林型差异显着(P<0.05);1993 年分别为 1.3176、1.4260、0.0401、0.0408、0.6681,各林分类型间差异显着(P<0.05);2004年分别为1.4183、1.3593、0.1131、0.2217、0.6827,各林分类型间差异显着(P<0.05);2016年分别为0.4786、0.5079、0.1844、0.1899、0.5180,各林分类型间差异显着(P<0.05)。总体上,软阔混交林和硬阔混交林树种多样性较高,人工林树种多样性较低,符合森林演替的总体趋势。软阔混交林和硬阔混交林的树种多样性在1983~2016年间呈现下降趋势,落叶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则呈现上升趋势,柞树天然林基本保持不变。(3)生长模型构建方面,构建了单木胸径生长速率及林分的蓄积生长量预估模型。各林分类型的胸径生长速率并不一致,落叶松人工林胸径的生长速率最大,樟子松人工林胸径生长速率在初期较大,随后下降较快,从而保持较低的生长速率。软阔混交林的胸径生长速率在初期大于硬阔混交林,在胸径达到25cm后硬阔混交林的生长速率较快,柞树天然林则始终保持较低的胸径生长速率。对各林型的蓄积生长量进行拟合,Compertz方程被选为模拟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柞树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每公顷蓄积生长量的最优基础模型。本部分为森林经营规划模拟提供蓄积预测。(4)多目标森林景观规划模拟方面。以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50年规划周期(分期为5年)内的均衡木材收获和树种多样性为目标,构建了基于效应函数理论的多目标森林景观规划预估模型,模拟了木材生产和树木多样性在规划期的变化,并评价了森林经营方案的效果。规划期内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柞树天然林5种林分类型在规划期内实现的木材收获总量均能够实现设定的目标值,各林分类型的树种多样性在规划期内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各景观类型在空间格局上更加趋向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多样性结构,在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基础上,兼顾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经营措施对于加速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瑞[5](2019)在《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培育健康森林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新理念。闽楠(Phoebe bournei)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珍稀渐危物种。论文以江西省境内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在对森林健康的内涵及森林经营理论等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生长特性及经营目标,构建其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为闽楠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现状分析,确定其经营目标是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林分,同时具有比较发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及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这样的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抗干扰性和活力性,是健康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理想结构。(2)综合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构建了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活力性、结构性、稳定性、持续性4个方面的共16个指标,明确了各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3)对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的标准地数量分别为4、18、7、1,分别占总标准地数量的13.33%、60.00%、23.33%、3.33%。总体上来说,闽楠天然次生林呈亚健康状态。(4)根据评价结果,从提高林分活力、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林分稳定性、维持林分持续性、加强健康经营宣传、注重管护与监测等方面提出了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经营的主要对策。

张甜[6](2019)在《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小兴安岭地区作为重要的用材林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由于过去高强度的采伐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林区形成大量的次生林和少量的过熟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但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低下,生态功能依旧薄弱。本论文对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改造,通过分析间伐后生态功能情况,可准确掌握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抚育间伐后生态功能变化过程,为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分生产力,实现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本文以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包括 10%(A)、15%(B)、20%(C)、25%(D)、30%(E)、35%(F),同时设置未间伐样地作为对照样地(CK)。对间伐后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性能、冠层结构、光合作用、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保留木和更新木的生长情况等指标进行连续观测(2012~2018年),分析各样地各项指标的时空变化过程和规律。以调查期末数据为基础,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间伐强度后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的具体贡献和主要结论如下:(1)抚育间伐后第六年,土壤理化性质和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未恢复到调查初期状态,综合分析得出强间伐抚育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最大,在低间伐强度时枯落物持水性能相对较优。抚育间伐后第六年各样地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变化过程符合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拟合方程符合幂函数关系。(2)在20%间伐强度时,叶面积指数和捕获光合有效辐射的能力提升,冠层结构特征得到有效改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在中等间伐强度时均较高,促进了林木光合作用的进行。抚育间伐后叶面积指数与林隙分数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与截获光合有效辐射呈现正相关性。(3)抚育间伐后林分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呈现出单峰左偏,且遵从Weibull分布函数。在25%间伐强度时林分角尺度向随机分布转变效果最优,低间伐强度有利于提高林木的优势程度,高间伐强度促进林分混交度提高,同时抚育间伐后林层差异水平普遍低于对照样地。通过综合优度值得出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在35%间伐强度时得到有效改善。(4)间伐后各样地物种多样性均有所提高。在中等间伐强度时,灌木层和草本层在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方面最优,同时保留木和更新木的生长表现良好。更新木(红松、云杉、落叶松)在伐后第一年或者第二年连年生长率均较高,之后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更新木保存率逐渐下降,下降幅度逐年减小,并且逐渐趋于稳定。(5)本研究筛选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性能、冠层结构和光环境、林分空间结构、植被生物多样性和生长情况等53个生态功能评价指标,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得到指标权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抚育间伐强度样地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间伐后第六年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在25%间伐强度时生态功能最优。

舒兰[7](2019)在《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与更新计数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格局是森林群落最为基本的结构特征,林分空间格局在宏观层面上反映种群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种内种间关系的同时,还能揭示群落结构形成及更新维持机理,对指导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近相邻木的空间结构单元则在微观层面量化林木在群落内的具体状态,对林分结构的细微之处解析更具活力,尤其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布分析对促进森林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可谓意义重大。充足的更新数量是森林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幼苗表征更新的建立,幼树是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更新幼苗与幼树在森林群落研究中具有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幼苗幼树数量与林分结构因子表现何种关联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未多见。本研究以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的12块阔叶混交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在调查中将以往被忽略的30cm以下幼苗纳入记录数据范畴,以林分空间格局、基于最近相邻木的空间结构、更新数量三个方面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计数模型方法,来探索帽儿山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林木树高及胸径大小级的增大,林分各大小级优势树种种类增加,林分呈现出多优势树种的结构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样地更新幼苗2894株·hm-2,幼树3337株·hm-2,林分整体更新情况一般。(2)林分整体及优势树种在小尺度上(20m以内)聚集分布,大尺度上随机分布,幼苗阶段聚集分布,随着生长发育转换为随机分布。幼苗受大树影响最大,幼树次之,中树与大树在多数尺度上无关联,形体相近的个体关系更为协调。林分整体格局与优势树种格局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3)二元空间结构包含一元空间结构分布的内容,当角尺度取固定值时,林木比例随混交程度、开阔程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竞争指数的减小而减少;当混交度取固定值,开阔比数增大林木比例增大,竞争指数增大林木比例减小;开阔比数与竞争指数表现出线性相关的变化趋势。(4)在拟合预测更新幼树数量时,NB模型与ZINB模型拟合效果差异不明显,均较优,ZIP模型较次,Poisson模型最次。更新幼苗数量规律性不明显。林分更新幼树数量与上层林木平均胸径及冠幅显着负相关;优势树种三大硬阔更新数量与上层林木平均胸径负相关,而与上层林木平均树高正相关。随林分平均胸径增大,三大硬阔更新幼树及林分总更新幼树数量减少。空间结构指数对林分史新幼树数量变化的解释作用不显着。

梁文俊[8](2013)在《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林分健康经营技术基础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和地球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可持续经营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关键,如何科学合理的培育、经营和保护森林资源是当今林业的一大难题。全球现有的林分大多都是经过人类干扰下形成的,已经少有完全不受人类干扰的天然林分。天然林是经过漫长历史,结合各种实地情况所形成的最适合当地的最优林分。如何使次生林发挥其最大生态、经济效益和人工林实现近自然化成为世界林业研究的重点课题。本研究运用林分空间结构的一系列参数对华北地区几种典型林分的研究,判断各林分的生长状况,并对该林分进行经营诊断,提出林分优化经营设计的方案并对其经营效果进行评价。2009-2012年以河北省围场县木兰林管局为研究区,选择三种典型森林—油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山杨混交、白桦混交、杨桦混交、白杨混交)进行调查与实验,对该地区森林结构和经营管理进行分析和设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人工林不同于次生林,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主要是林分的密度,对于人工林的经营设计主要以调整林分密度为主。以油松和落叶松人工林为例,结合林木实际生长状况和林分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等参数,对两块样地进行经营设计,主要采取间伐的方式,兼顾林分直径结构的调整,伐除林分中不健康和受压林木,实现培育大径级林木和促进林下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目的。(1)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呈正态分布,缺乏大径级林木,林下更新很少;林分胸径和树高呈现正比例关系,林分枝下高和树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明显;15号油松样地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4125,平均大小比为0.4931,平均混交度为0.3556。19号样地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3842,平均大小比为0.5079,平均混交度为0.0053,混交度很小,通过经营设计使其成为针阔混交林;(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直径分布呈正态分布,缺乏大径级林木,林分胸径和树高呈现正比例关系,林分枝下高和树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明显;2号落叶松样地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447,平均大小比为0.5076,平均混交度为0;3号落叶松样地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4458,平均大小比数为0.5,林中没有其他树种,混交度为0,说明两块样地为纯林;(3)枯落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森林的健康状况,油松、落叶松枯落物厚度分别为6.1cm和4.0cm,枯落物储量为33.93t·hm-2和43.16t·hm-2;浸泡24h后测定油松枯落物的含水量为268.10g,落叶松枯落物含水量为157.54g,它们的有效拦蓄量分别为30.07t·hm-2和57.56t·hm-2;(4)油松林的穿透降雨量、冠层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67.07%、29.79%和3.10%,落叶松分别为69.49%、28.82和1.1%;油松和落叶松林冠层穿透降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林冠截留与降雨量成幂函数关系。天然次生林的经营主要通过林分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和竞争指数为依据,以去除林中弯曲、受挤压、空间结构不合理(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竞争指数)、无培养前途和成熟林木为主进行林分结构的调整,尽量保留除山杨、白桦以外的树种,以便提高林分混交度,抚育过后在林分中适当植入油松、落叶松和云杉等针叶树种,不仅可以提供一定的木材,而且可以实现林分向近自然方向发展的目的。(5)山杨林分直径分布基本呈倒“J”形,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17,说明林木处于随机分布,平均大小比为0.4922,平均混交度为0.3156,山杨林地种内竞争指数最大的是山杨,竞争指数为1306,山杨、白桦和落叶松在林分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6)白桦林分直径分布基本呈倒“J”形,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66,说明林木处于团状分布,平均大小比为0.4892,平均混交度为0.4176,白桦林地种内竞争指数最大的是白桦,竞争指数为3136,白桦和落叶松在林分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7)杨桦林分直径分布呈正态分布,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45,说明林木处于团状,平均大小比为0.488,平均混交度为0.5101,杨桦林地种内竞争指数最大的是落叶松,竞争指数为305,山杨、白桦和落叶松在林分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8)白杨林分直径分布呈正态分布,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435,说明林木处于团状,平均大小比为0.4892,平均混交度为0.5089,白杨林地种内竞争指数最大的是落叶松,竞争指数为332,白桦、山杨和落叶松在林分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运用物种多样性、林分组成、林分直径分布、角尺度、大小比数和竞争指数对研究区经营后的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四块天然次生林进行评价。除落叶松林分以外,其他林分物种多样性和混交度均有所提高,各林分中顶级树种的比例也都有所提高;通过调整较低了人工林的密度,使天然次生林林分都处于随机分布状态,同时也降低了各林分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提高了顶级树种的竞争优势,加速了天然林向顶级群落发展的进程。

张忠正[9](2013)在《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化林业改革,发展林业经济,是实现林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林产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次生林是中国森林的主体,也是延边林区的主体,其林木质量和非林木资源(林下资源)的综合开发、经营程度,对延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推动延边地区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有利于提升延边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质量。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次生林综合经营对林产业效率、效益的影响,分析了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发展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宁杨翠[10](2011)在《长白山杨桦次生林健康评价与经营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长白山杨桦次生林演替过程及其林分结构特征,在次生林健康经营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杨桦次生林健康诊断评价技术和健康经营关键技术,构建自适应经营模式。本研究采用了定性判断与定量化、模型化相结合,野外调查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等系统科学整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模式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第一,从森林经营角度定义了森林健康: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林分结构、生态功能、演替过程和社会适应性的完善状态。第二,提出了次生林演替阶段定量划分方法和依据。(1)采用乔木层先锋树种与顶级树种比例来划分次生林的演替阶段;(2)采用主林层林分年龄法来划分次生林演替阶段;(3)综合这2种方法,将次生林的演替阶段划分为演替初期,演替中期,演替亚顶级阶段和演替顶级阶段。第三,建立了次生林经营目标体系,提出基于二类数据的次生林健康评价通用型指标体系。第四,从树种组成、胸径、树高、空间结构、年龄结构、径阶分布、林分更新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杨桦次生林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林分蓄积,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大。而林分的株数密度,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减小。(2)林分空间分布:水平结构上,在演替初期为随机分布,演替中期与演替的亚顶级阶段为团状分布;混交度值随着演替进行逐渐增强。随着演替先锋树种的优势程度逐渐减小,顶级树种的优势程度随之逐渐增大。(3)林层:杨桦次生林的演替中期和演替亚顶级阶段,林层划分为,上林层(H≥18m)、中林层(12m≤H<18m)、下林层(H<12m)。(4)主林层林木年龄:演替初期主要集中在Ⅰ-Ⅱ龄级;演替中期,主要集中在Ⅱ-Ⅳ龄级;演替亚顶级阶段主要集中在Ⅲ-Ⅶ龄级。(5)径阶分布:演替初期径阶分布呈单峰曲线;演替中期,径阶分布呈双峰曲线径阶分布;演替亚顶级阶段,径阶分布呈多峰曲线或波纹状倒J型曲线。(6)更新:演替阶段不同,更新的主要树种和更新苗株数都不同。演替初期更新主要树种为紫椴、色木械;演替中期更新主要树种为冷杉、色木槭和云杉;演替亚顶级阶段更新主要树种为冷杉、云杉和红松。第五,以金沟岭林场以用材林为经营目标的杨桦次生林为例,验证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金沟岭林场杨桦次生林进行健康评价。将金沟岭林场杨桦次生林健康等级划分为5级:疾病、不健康、亚健康、健康、优质。评价结果显示:杨桦次生林健康等级所占比例依次为:亚健康>健康>不健康,不存在疾病和优质的情况。在健康评价的基础上,对杨桦次生林森林健康等级与评价指标进行耦合,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健康等级的主导因子依次是,分别是生物量(X1)、乔灌草结构(X2)、经营目标(X3)、自然度(X4)、经济效益(X5)和其它因素(X6)。杨桦次生林森林健康与评价指标的耦合关系模型为:演替初期(H1):H1=0.3 X1+0.17X2+0.11X3+0.08X4+0.07X5+0.23 X6;演替中期(H2):H2=0.22X1+0.21X2+0.11X3+0.08X4+0.07X5+0.29 X6;演替亚顶级阶段(H3):H3=0.2 X1+0.19X2+0.11X3+0.1X4+0.08Xs+0.31 X6。通过对耦合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生物量指标是影响健康等级贡献率最大的因子,随着演替进行,生物量指标对健康等级的影响逐渐减小;而林分的乔灌草结构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大。第六,对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目标、原则、模式、调整步骤以及调整技术进行整合研究,提出了易于操作的动态的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模式。对于杨桦次生林的各演替阶段,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经营目标体系,为杨桦次生林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近20年次生林研究动态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数据来源
    2.2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文献数量的特征
    3.2 文献影响力分析
    3.3 研究力量分析
    3.4 研究热点分析
4 结论

(3)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一 服务功能特性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天然次生林概述
    1.4 天然次生林景观空间格局
    1.5 天然次生林的经营
        1.5.1 森林经营模式的演变
        1.5.2 森林空间经营规划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森林资源现状
    2.2 帽儿山地区森林经营历史
    2.3 数据调查
3 帽儿山森林景观空间点格局及其关联性动态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处理
    3.3 森林景观动态格局
    3.4 森林景观点格局及关联性动态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森林景观基本特征
        3.5.2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动态
        3.5.3 森林景观空间关联性及其动态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及动态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多样性指数的选取
        4.1.3 草本、灌木多样性变化规律
        4.1.4 树种多样性及动态规律
    4.2 研究结果
        4.2.1 各林型草本、灌木多样性分析
        4.2.2 各林型树种多样性及动态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生长动态模拟
    5.1 数据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树种径级演替动态规律
        5.1.3 单木胸径生长模拟
        5.1.4 林分蓄积量预测
        5.1.5 混合效应模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林型树种径级动态
        5.2.2 单木胸径生长速率
        5.2.3 林分蓄积量预测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
    6.1 方法与数据
        6.1.1 数据来源
        6.1.2 基于逆转搜索算法的森林经营规划
        6.1.2.1 空间关系
        6.1.2.2 规划模型
        6.1.2.3 搜索算法
        6.1.3 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
        6.1.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6.1.3.2 约束条件
        6.1.3.3 经营措施
        6.1.3.4 森林经营规划模拟效果评价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逆转搜索算法评价
        6.2.2 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
        6.2.2.1 规划期景观空间格局
        6.2.2.2 规划期树种多样性
        6.2.2.3 规划期木材收获量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健康概念的产生及内涵
        1.3.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1.3.3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1.3.4 森林经营理论
        1.3.5 森林健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6 闽楠天然次生林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土壤
        2.1.4 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2.2.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层次分析法
3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选择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3.1.2 尺度性原则
        3.1.3 可操作性原则
        3.1.4 简明性原则
        3.1.5 导向性原则
        3.1.6 科学性原则
    3.2 定位与目标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各指标内涵和基准值的确定
        3.4.1 活力性指标
        3.4.2 结构性指标
        3.4.3 稳定性指标
        3.4.4 持续性指标
    3.5 指标权重计算
    3.6 数据无量纲化
    3.7 森林健康评价模型的构建
    3.8 小结和讨论
4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分析
    4.1 指标计算
    4.2 结果分析
        4.2.1 无量纲化结果分析
        4.2.2 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4.3 小结和讨论
5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经营主要对策
    5.1 提高林分活力
    5.2 优化林分结构
    5.3 增强林分稳定性
    5.4 维持林分持续性
    5.5 加强健康经营宣传
    5.6 注重管护与监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抚育间伐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1.2.2 抚育间伐对森林枯落物的影响
        1.2.3 抚育间伐对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的影响
        1.2.4 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1.2.5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区概况与样地设置
        1.4.1 研究区概况
        1.4.2 样地设置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创新点
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蓄积量的影响
    3.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自然持水率和最大持水率的影响
    3.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的影响
    3.5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影响
    3.6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后枯落物持水过程
        3.6.1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后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
        3.6.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后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2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4.3 冠层结构指标相关性分析
    4.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4.5 各样地光合参数的日变化情况
        4.5.1 各样地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
        4.5.2 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情况
        4.5.3 叶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情况
        4.5.4 胞间CO_2浓度的日变化情况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林分直径、树高分布拟合方法
        5.1.2 空间结构分析
        5.1.3 数据处理
    5.2 抚育间伐后林分非空间结构情况
        5.2.1 抚育间伐后林分直径分布及拟合情况
        5.2.2 抚育间伐后林分树高结构分布及拟合情况
    5.3 抚育间伐后空间结构分布情况
        5.3.1 角尺度分布特征
        5.3.2 大小比数分布特征
        5.3.3 混交度分布特征
        5.3.4 林层差异性分布特征
        5.3.5 森林空间结构优度评价
    5.4 讨论
        5.4.1 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5.4.2 抚育间伐对林分主要树种空间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物种多样性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2 不同抚育间伐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6.3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保留木生长的影响
    6.4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更新苗木生长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生态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7.1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7.1.1 指标权重的确定
        7.1.2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7.2 不同间伐样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2.1 指标权重
        7.2.2 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与更新计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更新研究
        1.2.1 更新方式
        1.2.2 更新影响因子
        1.2.3 更新计数模型
    1.3 林分结构及空间格局
        1.3.1 林分直径结构
        1.3.2 树种组成结构
        1.3.3 群落垂直结构
        1.3.4 空间格局
    1.4 问题的提出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帽儿山实验林场概况
        2.1.1 区域位置及自然条件
        2.1.2 森林动植物资源
        2.1.3 帽儿山地区次生林发展历程
    2.2 数据收集
    2.3 研究方法
        2.3.1 点格局分析方法
        2.3.2 基于最近相邻木的空间结构
        2.3.3 计数模型
3 林分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3.1 样地林木基本信息
    3.2 各大小级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3.3 主要树种空间格局
    3.4 主要树种格局关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最近相邻木的空间结构
    4.1 空间结构指数一元分布
    4.2 空间结构指数二元分布
    4.3 空间结构指数二元分布与一元分布的关联
    4.4 本章小结
5 更新计数模型
    5.1 更新幼苗数量
    5.2 林分更新幼树计数模型
    5.3 三大硬阔更新幼树计数模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林分健康经营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法正林模式
        1.2.2 检查法
        1.2.3 林分分类经营
        1.2.4 近自然经营
        1.2.5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1.2.6 模式林
        1.2.7 森林健康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环境
        2.1.5 土壤类型
        2.1.6 植被概况
    2.2 森林资源概况
    2.3 人文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的设置
    3.2 调查内容和方法
        3.2.1 乔、灌、草的调查
        3.2.2 林下幼苗更新调查
        3.2.3 枯落物的调查
        3.2.4 解析木的制取
        3.2.5 截留和树干径流的测定
        3.2.6 物种多样性
    3.3 林分空间结构指标
        3.3.1 角尺度
        3.3.2 混交度
        3.3.3 大小比数
    3.4 空间分布格局
4 油松人工林优化经营
    4.1 油松人工样地基本状况
    4.2 油松人工林下草本
    4.3 油松人工林地的枯落物
        4.3.1 枯落物的蓄积
        4.3.2 枯落物的持水
    4.4 油松人工林水文效应
        4.4.1 油松林冠截留
        4.4.2 油松树干径流
    4.5 油松幼苗更新
    4.6 油松人工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4.6.1 林分直径分布
        4.6.2 林分胸径—树高关系拟合
        4.6.3 林分枝下高—树高关系拟合
        4.6.4 林分角尺度分析
        4.6.5 林分大小比数分析
    4.7 油松人工林分经营优化
        4.7.1 油松林分优化原则
        4.7.2 油松林分经营设计
5 落叶松人工林优化经营
    5.1 落叶松人工林分基本状况
    5.2 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下草本的影响
    5.3 落叶松人工林地的枯落物
        5.3.1 枯落物的储量
        5.3.2 枯落物的持水
    5.4 落叶松人工林水文效应
        5.4.1 落叶松林冠截留
        5.4.2 落叶松树干径流
    5.5 落叶松人工林分空间结构
        5.5.1 林分直径分布
        5.5.2 林分胸径—树高关系拟合
        5.5.3 林分枝下高—树高关系拟合
        5.5.4 林分角尺度分析
        5.5.5 林分大小比数分析
    5.6 落叶松人工林分优化经营
6 天然次生林优化经营
    6.1 山杨样地的经营
        6.1.1 山杨样地基本状况
        6.1.2 山杨林下植被
        6.1.3 山杨水文效应
        6.1.4 山杨样地空间结构
        6.1.5 山杨样地优化经营
    6.2 白桦样地的经营
        6.2.1 白桦样地基本状况
        6.2.2 白桦林下植被
        6.2.3 白桦水文效应
        6.2.4 白桦样地空间结构
        6.2.5 白桦样地优化经营
    6.3 杨桦样地的经营
        6.3.1 杨桦样地基本状况
        6.3.2 杨桦林下植被
        6.3.3 杨桦样地空间结构
        6.3.4 杨桦样地优化经营
    6.4 白杨样地的经营
        6.4.1 白杨样地基本状况
        6.4.2 白杨样地空间结构
        6.4.3 白杨样地优化经营
7 经营效果评价
    7.1 林分组成评价
    7.2 林分空间结构评价
        7.2.1 林分直径分布
        7.2.2 林分角尺度
        7.2.3 林分大小比数
        7.2.4 混交度
        7.2.5 竞争指数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论题的新意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森林资源的理论
    2.2 林产业的理论
    2.3 林产业经济效益的理论
    2.4 次生林研究的理论
第三章 延边地区林产业的现状分析
    3.1 延边地区森林资源总体情况
    3.2 延边地区林产业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延边地区次生林的利用及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4.1 延边地区次生林概况
    4.2 延边地区次生林产业的综合经营现状分析
    4.3 延边地区次生林产业综合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4 发展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的必要性
第五章 延边地区提升次生林综合经营效益的对策建议
    5.1 推广次生林现代经营技术,提升林木品质
    5.2 以推动林下产品的开发为核心,加快次生林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升级
    5.3 加大对次生林经营管理的政策扶持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长白山杨桦次生林健康评价与经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森林健康研究进展
        1.1.1 森林健康概念与内涵
        1.1.2 森林健康经营研究进展
        1.1.3 森林健康监测研究进展
        1.1.4 森林健康监测指标
        1.1.5 森林健康的评价
        1.1.6 森林健康经营调整技术
    1.2 次生林研究进展
        1.2.1 次生林概念与内涵
        1.2.2 次生林林分结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2. 森林健康经营研究基础
    2.1 森林永续利用
        2.1.1 法正林
        2.1.2 完全调整林
        2.1.3 恒续林
    2.2 森林可持续经营
        2.2.1 近自然森林经营
        2.2.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2.2.3 模式林计划
        2.2.4 流域管理系统经营
        2.2.5 分类经营
        2.2.6 森林多功能经营
3.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
        3.1.3 气候
        3.1.4 土壤
        3.1.5 植被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技术路线
    3.5 研究方法
        3.5.1 林分特征研究方法
        3.5.2 模式林分的构建方法
        3.5.3 森林健康评价研究方法
        3.5.4 演替阶段划分方法
    3.6 数据来源
        3.6.1 样地设置
        3.6.2 样地调查
4 次生林健康经营基础研究
    4.1 次生林健康经营内涵
    4.2 经营目标
    4.3 经营原则
        4.3.1 可持续经营原则
        4.3.2 适应性经营原则
    4.4 次生林演替过程研究
        4.4.1 演替阶段的划分
        4.4.2 不同演替阶段的特征
        4.4.3 次生林模式林分
    4.5 次生林健康经营评价体系
        4.5.1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4.5.2 构建思路与原则
        4.5.3 指标体系层次
        4.5.4 次生林健康指标体系
        4.5.5 次生林健康评价
    4.6 小结
5 杨桦次生林结构特征
    5.1 杨桦次生林演替阶段划分
    5.2 各演替阶段基本测树因子
        5.2.1 树种重要值
        5.2.2 针阔比例
        5.2.3 平均胸径
        5.2.4 平均树高
        5.2.5 株数密度
        5.2.6 林分断面积
    5.3 各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
        5.3.1 水平结构
        5.3.2 垂直结构
    5.4 各演替阶段林分径阶分布
        5.4.1 林分径阶分布曲线类型
        5.4.2 径阶分布q值
        5.4.3 径阶分布曲线拟合
        5.4.4 林分径阶分布理想曲线
    5.5 各演替阶段林分年龄结构
        5.5.1 年龄分布范围
        5.5.2 年龄分布曲线
    5.6 各演替阶段林分更新
        5.6.1 更新树种与株数
    5.7 小结
6 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评价指标体系
    6.1 层次结构构建
    6.2 指标权重
    6.3 指标阈值确定
    6.4 演替阶段划分
    6.5 健康评价
    6.6 健康评价结果
    6.7 森林健康与评价指标的耦合关系
    6.8 小结
7 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模式
    7.1 健康经营目标
        7.1.1 经营目标
    7.2 经营原则与调整步骤
    7.3 经营调整主要技术
        7.3.1 树种组成调整
        7.3.2 年龄结构调整
        7.3.3 直径结构调整
        7.3.4 空间结构调整
    7.4 健康经营模式
    7.5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
附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20年次生林研究动态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J]. 陈仕友,白彦锋,王辉,姜春前. 温带林业研究, 2021(04)
  • [2]东北主要天然次生林干扰与演替规律[J]. 周超凡,张会儒,卢军,张晓红. 林业科学研究, 2021(04)
  • [3]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4]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D]. 孙云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5]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D]. 国瑞.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6)
  • [6]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D]. 张甜.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与更新计数模型[D]. 舒兰.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8]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林分健康经营技术基础研究[D]. 梁文俊.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9]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策略研究[D]. 张忠正. 延边大学, 2013(01)
  • [10]长白山杨桦次生林健康评价与经营模式[D]. 宁杨翠.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次生林经营基础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