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对软粘土地基的扰动效应

打桩对软粘土地基的扰动效应

一、沉桩施工对软粘土地基的扰动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牛顺[1](2021)在《考虑扰动效应的透水管桩单桩地基土固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土地基具有高含水率、高压缩性及低渗透性等特征,预制管桩在软土地区沉桩时会造成挤土效应,进而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由于软土地基中超静孔压的消散过程缓慢,降低了地基的固结速率且影响桩基承载力的发挥及沉桩的施工进度,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如何加速超静孔压的消散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课题组提出的透水管桩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此外,由于沉桩产生的扰动效应往往会降低超静孔压的消散速率,开展考虑扰动效应的透水管桩地基固结问题研究则十分有必要。鉴于此,本文基于现有的透水管桩地基土固结特性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模型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考虑扰动效应时的透水管桩单桩地基土的固结问题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开展了透水管桩单桩沉桩模型试验研究。探究了透水管桩的沉桩扰动对桩周土固结产生影响,并分析沉桩结束后土体超静孔压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沉桩过程中桩周地表土体的位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超静孔压随土体径向距离增大而减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条件下,透水管桩的受到的扰动效应较普通管桩小;扰动范围具有随沉桩深度逐渐增大的特征;透水管桩在减小桩周土体超静孔压峰值方面较普通管桩的效果更为明显;近桩侧地表土体的空间合位移最大,随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竖向变形逐渐由向下沉降变为向上隆起。由此揭示了扰动效应对透水管桩桩周土固结的影响机理,为透水管桩的施工技术规范制定奠定了科学基础。(2)开展了考虑扰动效应及桩土界面参数影响时透水管桩桩周土体固结理论分析。分别探究径向距离、土体深度、扰动渗透系数比、扰动半径比及桩土界面参数等对桩周土体超静孔压消散的影响,并结合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扰动效应的影响时,会过高地估计土体中超静孔压的消散速率,从而导致过高地估计桩的承载力;超静孔压的消散速率随着土体渗透系数及反映开孔程度的桩土界面参数的增大而增大。这为研究扰动效应下透水管桩的工作特性提供了合理有效的理论分析方法。(3)开展了考虑扰动效应与径向渗透系数变化时透水管桩周土固结效果数值模拟研究。对不同开孔参数下透水管桩桩周土超静孔压消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桩身开孔率、开孔方式及单层开孔数。结果表明:桩侧超静孔压的消散速率随开孔率的增大而提高;其它开孔参数保持不变时,桩侧超静孔压的消散速率随单层开孔数减小而提高;在相同的开孔方式下,扰动效应对不同开孔率和单层开孔数下超静孔压消散速率的影响显着;对于不同径向渗透系数变化模式,整个影响区内径向渗透系数呈非线性变化时的超静孔压消散速率最快;对于模式1~4(扰动区渗透系数不变、扰动区渗透系数线性变化、扰动区渗透系数非线性变化、整个影响区渗透系数线性变化),桩侧平均超静孔压消散速率随扰动半径及扰动区渗透系数增大逐渐减小;扰动半径及扰动区渗透系数的变化时,对于模式5(整个影响区渗透系数非线性变化)条件下超静孔压消散速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为透水管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金磊[2](2021)在《深厚淤泥场地桩基施工的挤土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具有桩身混凝土强度高、单桩承载力高等优势,在沿海地区正逐渐取代各种传统桩型而成为主导桩型。在淤泥质软土地基中施工预制桩会产生挤土效应,对桩基变形、承载力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以温州某深厚软土场地大面积PHC管桩项目为背景,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监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管桩在软土地基中施工时,桩周土体的变形和应力变化以及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为类似工程的PHC管桩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现场监测,分析了深厚淤泥场地大面积PHC管桩施工引起的土体位移和孔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群桩沉桩施工引起的水平变形是各基桩施工在该点引起的径向变形的矢量和;基桩施工引起的土体水平位移变化随埋深减小,主要影响范围在0-14m深度内;通过调整单日施工桩数和施工顺序可减小PHC管桩施工过程中引起的超孔压增量。2.开展了室内单桩和群桩沉桩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桩体直径和不同引孔直径对桩顶压力、桩侧与桩底应力、超孔隙水压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桩压桩过程中挤土应力与桩贯入深度呈线性关系,桩底压力大于径向挤土压力,卸荷后二者几乎一致;挤土应力随桩径的增大而增大,所取三种桩径的挤土应力均大于静止土压力;桩径与引孔深度一定时,引孔直径越大,地表隆起、桩体贯入产生的挤土应力与其所需的贯入时间和桩顶压力越小;群桩实验表明传感器距桩体施工位置越近,其监测数值的变化越剧烈;沉桩过程中桩底压力和径向挤土压力均随时间增加,沉桩结束时达到最大值。3.采用ABAQUS进行了一系列单桩沉桩挤土效应数值模拟,分析了固结时间、桩径、引孔直径和深度、桩土摩擦系数等参数变化条件下的桩周土体位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沉桩完毕后桩底附近土体位移随固结完成而减小;距桩心一定距离处水平与竖向挤土位移均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指定沉桩深度下方挤土位移渐变为0;挤土位移随着远离桩体而减小,水平影响范围约为8倍桩径;桩径和引孔对挤土位移有显着影响,桩周挤土位移随桩径增加而越大,随引孔直径与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桩土摩擦系数对挤土位移的影响相对较小。

张澄[3](2021)在《沉桩挤土效应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张振[4](2021)在《开挖条件下饱和粉土地基静压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快速发展,桩基工程因其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由于技术等条件限制,实际工程中往往是先打桩后开挖的施工方式,势必导致大面积开挖工程,上覆土层大面积开挖使得确定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变得复杂。此外,我国广泛覆盖粉土层,粉土可以作为良好的地下持力层。但是研究在饱和粉土地基开挖条件下桩基承载特性尚有不足,基于此对开挖前后粉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特性展开研究是岩土工程重要课题之一。首先,本文采用GDS三轴仪对郑州地区饱和粉土进行K0固结加卸载的不排水抗剪强度试验研究,得到了土体本构剑桥模型参数、和,分析K0固结加卸载下K0系数随′~?′变化规律,拟合出卸载条件下K0系数与超固结比之间的经验公式,得到了正常与超固结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并与其他学者所提出计算黏性土0超固结不排水强度公式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K0加载过程中,K0随水平与竖向应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直至平稳,得到正常固结K0值。卸载过程中,K0随超固结比的增大而增大。超固结比越大,土体抗剪强度越大。其他学者计算超固结黏性土强度公式适用于郑州地区粉土。自主研制了一套能有效控制竖向应力的桩基模型试验装置,详细地介绍了该模型装置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对该模型装置试验步骤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利用该装置进行了土体固结试验和静压沉桩试验,得到了土体固结沉降位移与时间曲线以及沉桩阻力、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与桩沉降位移曲线关系。进行了开挖前后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模型试验,将饱和粉土分别固结竖向压力50k Pa、100k Pa和150k Pa,研究正常固结土体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然后分别卸载至竖向应力50k Pa,研究不同超固结比土体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超固结比条件下对桩侧极限摩阻力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静压沉桩后,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体有效应力的增加,桩端压力逐渐增大,桩身出现负摩阻力。土体卸荷后,土体向上产生回弹以及桩端压力减小。土体卸荷后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小于卸载前的,在相同荷载条件下,卸载后沉降位移大于卸载前的,卸载后桩顶刚度减小。上覆压力100k Pa和150k Pa分别卸载50k Pa,卸载后单桩极限承载力分别损失4.7%和8.3%,土体上覆压力卸荷越大,单桩极限承载力损失越多。在土体竖向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土体的超固结比越大,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越大以及桩侧极限摩阻力越大。

窦锦钟[5](2020)在《饱和软土中钢管单桩连续贯入的混合网格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对临近土体作用显着,主要表现形式为土体结构破坏、土体变形以及超孔隙水压力响应,从而改变桩的周边环境状态、影响自身贯入阻力及桩基承载力时效。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桩基贯入完成后的承载力变化,但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后续承载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连续贯入过程的作用机理关键在于如何分析土体大变形和孔压响应。传统Lagrange方法采用有效应力形式的本构但无法解决土体大变形带来的网格畸变问题,而CEL或ALE等大变形方法通常忽略了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因此,提出一种同时解决网格畸变以及孔压计算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进而深入研究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引入混合Lagrangian-ALE方法,实现了基于有效应力分析的饱和软土中钢管桩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土体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揭示了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并提出评估不同桩端形式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质参数对土体固结的影响,揭示了钢管桩贯入结束后土体固结效应的机理,探讨了土体固结效应与桩基承载力时效的相关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提出了考虑不同类型网格间土体应力连续性的Lagrangian-ALE混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实现了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的模拟。该方法将桩-土接触面附近区域的土体模型设置为非Lagrange网格,并采用总应力分析条件下的土体参数;将其余区域的土体模型设置为Lagrange网格,并采用有效应力分析条件下的土体参数。考虑弹性变形阶段各向同性土体的剪切模量在两种应力分析条件下是相等的,由此建立两种应力分析条件下土体参数的关联性,从而保证混合网格界面处土体应力的连续性。对饱和软土中钢管桩静压贯入全过程(贯入过程及贯入结束后土体固结阶段)以及锤击贯入过程进行模拟,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采用混合Lagrangian-ALE方法进行饱和软土中钢管桩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对于静压闭口钢管桩,分析了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桩周土体土体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umax受钢管桩半径Rp、入土深度zp、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cu、弹性模量E、超固结比OCR的影响;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以及土体发生侧向位移的径向范围受Rp、cu、E以及OCR的影响,贯入一定深度后将不受zp的影响;桩周土体发生侧向位移的径向范围可达(15-20)Rp,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可达10Rp。(3)将钢管桩的桩端设置为开口,分析了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钢管外侧土体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umax以及钢管外侧发生土体侧向位移的径向范围受Rp、zp、cu、E以及OCR的影响;钢管外侧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受zp、cu、E以及OCR的影响,当钢管桩半径超过一定值后将不受Rp的影响;钢管外侧土体发生侧向位移的径向范围可达(20-25)Rp,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可达(5-15)Rp;对于小直径钢管桩,相较于闭口钢管桩,开口钢管桩连续贯入对临近土体变形的影响更显着,随着zp的增大,由于开口钢管桩堵塞,其在土体中的贯入过程将与闭口钢管桩近似;当Rp较大时,闭口钢管桩连续贯入对土体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响应的影响更明显。(4)分析了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中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钢管内、外侧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超大直径静压开口钢管桩,钢管外侧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受Rp、zp、cu、E以及OCR的影响,可达3Rp;钢管内、外侧?umax受zp、cu、E的影响,与OCR无明显关系;紧邻钢管内、外侧?umax与Rp无明显关系,但钢管内土芯中心处?umax受Rp的影响。对于超大直径锤击开口钢管桩,钢管内、外侧?umax受锤击次数Nh、锤击荷载Fh、cu的影响,与E无明显关系,在紧邻钢管内、外侧与Rp无明显关系,在钢管内土芯中心处受Rp的影响;钢管外侧远桩身区域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及其径向影响范围受Rp、Nh、Fh、cu、E以及OCR的影响。(5)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评估闭口和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的方法。将研究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下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阶段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分布规律的问题简化成研究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与预测曲线相关的比例系数以及无量纲的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最大值(?umax/cu)的影响;对基于圆孔扩张理论推导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最大值计算公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公式综合考虑了Rp、zp、cu、E以及OCR的影响,用于求解闭口和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umax/cu的变化。(6)对饱和软土中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土体渗透系数ks、cu、E以及OCR对钢管桩贯入结束后土体固结效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土体固结效应与桩侧承载力时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ks以及OCR影响固结阶段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以及固结持续时间,此外,OCR还影响固结阶段初始时刻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但cu以及E仅对固结阶段初始时刻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有影响;在贯入阶段,近地表附近以及桩尖下部一定深度处负超孔隙水压力会增大贯入阻力;在固结阶段,负超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至正值的过程会引起桩基承载力的降低,甚至导致静载荷试验时桩基础突然下沉的现象,但达到一定时间后,正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将会引起桩基承载力一定程度的增加。

徐玉[6](2020)在《溜桩与土塞效应影响下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海上油气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依托海上油气平台,而海上油气平台的桩基通常采用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由于大直径钢管桩基础自身的结构特点,在沉桩过程中会发生溜桩与土塞效应。溜桩与土塞效应会对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承载特性。目前国内外关于溜桩与土塞效应对大直径钢管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相关理论亟待成熟完善。因此针对溜桩与土塞效应影响下的大直径钢管桩承载特性展开研究,以期研究成果能为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以南海荔湾桩基平台为工程背景,分析钢管桩沉桩阻力,通过静力平衡方程与能量方程求出钢管桩的溜桩区间,在此基础上结合发生溜桩后的土阻力分布特点,对不同深度的桩侧摩阻力进行影响区的划分,不同影响区的桩侧摩阻力采用不同的折减系数,并通过工程实测数据验证其合理性。随后对土塞微单元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太沙基承载力公式,推导出土塞高度的计算公式,再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土塞高度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土塞高度计算公式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最后建立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承载特性数值计算模型,对考虑溜桩与土塞效应影响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施加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分析不同工况下的钢管桩的桩身水平位移、桩壁土抗力、桩身弯矩、桩顶位移、桩身沉降、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溜桩会对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桩侧摩阻力产生影响,根据大直径钢管桩的溜桩区间以及溜桩后的土阻力分布特点,将桩侧摩阻力划分为3个影响区:完全影响区、不完全影响区、无影响区。完全影响区内的土体是受溜桩影响最严重的区域,溜桩结束时的摩阻力与打桩结束时的摩阻力基本相同,且数值很小。不完全影响区内的土体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溜桩的影响,溜桩结束时土体仍具有一定的摩阻力,但随着打桩过程的进行,桩周土体提供的摩阻力逐渐衰减至很小。无影响区内的土体基本不受溜桩影响,桩侧摩阻力受溜桩的影响忽略不计,桩侧摩阻力的大小不发生改变。(2)土塞效应会使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桩身内形成一定高度的土塞,土塞高度可以反映因土塞存在而增加的桩内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利用土塞微单元的平衡受力方程,结合太沙基承载力公式,推导出土塞高度计算公式;土层性质对土塞形成高度存在影响,当钢管桩贯入砂土层时,土塞形成高度与土塞增长率相较于粘性土有所下降,桩底支反力有所上升;钢管桩的管径越大,土层性质对土塞形成高度的影响就越不明显。(3)水平荷载的作用下,溜桩会使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桩身水平位移、桩顶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壁土抗力增大,土塞效应会使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桩身水平位移、桩顶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壁土抗力减小。原因在于溜桩会减小桩土间水平向的侧摩阻力,从而导致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下降;而桩身内因土塞效应形成的土塞则会增大桩端摩阻力,从而提高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4)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溜桩会使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桩身沉降增大,桩侧摩阻力以及桩端阻力减小,土塞效应会使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桩身沉降减小,桩侧摩阻力以及桩端阻力增大。原因在于溜桩会减小桩土间竖向的侧摩阻力,从而降低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而桩身内因土塞效应形成的土塞则会承担一部分桩端阻力,并提供桩内侧摩阻力,从而提高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5)水平、竖向荷载作用下,仅考虑溜桩影响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表现出的承载性能最差;仅考虑土塞效应影响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表现出的承载性能最佳;同时考虑溜桩与土塞效应影响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表现出的承载性能优于仅考虑溜桩影响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但弱于仅考虑土塞效应影响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溜桩对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高于土塞效应对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承载特性的影响。

邹永强[7](2020)在《静压有孔管桩群桩沉桩效应大尺度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预应力管桩静压沉桩施工方式因其完全符合绿色施工要求,已广泛应用于预应力管桩处理软弱地基工程中,而管桩静压沉桩效应所引发的危害仍是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减轻沉桩效应不利影响,课题组提出有孔管桩技术,当前对有孔管桩沉桩问题研究还停留在静压单桩沉桩效应,而实际工程中均为群桩沉桩施工,因此亟待对静压有孔管桩群桩沉桩效应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通过静压有孔管桩群桩沉桩效应大尺度室外模型试验,对有孔管桩群桩静压沉桩超孔隙水压力与群桩沉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并顺利实施了一整套静压有孔管桩群桩沉桩大尺度室外模型试验,通过对试验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优化,解决了试验所遇到的问题,并总结本次试验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经验教训。(2)通过静压沉桩大尺度模型试验,对静压有孔管桩群桩沉桩前后桩周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有孔管桩沉桩后土体密度增幅、含水率降幅均随着径向距离和竖向深度的增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小;有孔管桩沉桩后土体压缩系数明显减小,压缩模量显着增大,桩周土体内摩擦角与内聚力均增大。达到验证了有孔管桩群桩对于改善软弱地基土体性质、提高地基土体承载力的目的。(3)有孔管桩桩径的增大,对桩周土体密度、含水率、压缩指标及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改变均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会导致超孔隙水压力峰值提升,甚至导致距离沉桩中心位置较近处浅层土体在沉桩过程中部分产生剪切破坏;桩身对称开孔数量越多,土体性质改变越明显。(4)有孔管桩能显着提高群桩中心位置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但消散速率随着竖向深度的变化没有明显的改变,超孔隙水压力峰值随竖向深度增加而增大;静压沉桩过程中先沉入的有孔管桩首先开始排水工作,随后桩体的沉入会加快排水速率。在试验末期有孔管桩群桩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率最高达到91.62%,而无孔管桩仅67.26%。有孔管桩群桩能有效提高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率,显着缩短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

左萍萍[8](2020)在《基于SCPTU的土层不确定性分析与桩承载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中岩土工程参数选取存在不合理现象,面临设计和施工偏于危险的隐患,易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潜在风险。长期以来,我国岩土行业获得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方法因受到现场取样和室内试验条件诸方面的限制,对岩土力学参数进行精准量测存在困难,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经验估计获取。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eismic 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SCPTU)是一种原位测试技术,具有无需取样、高精度、连续测试、高重复性、简单快捷等优点,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青睐。因此,基于SCPTU测试技术对岩土工程力学参数进行评价,应用SCPTU参数对土层识别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单桩承载效应进行分析,对提高我国岩土工程实践中的地基基础设计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借助协作表示理论的优势,提出基于概率协作表示和加权协作竞争表示的土层识别方法,为进一步对单桩承载效应评价提供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为更好地表征土体力学参数间的相似性,借助概率量化参数属于每类的可能性,探讨了基于CPTU参数的稀疏自动编码技术和概率协作表示相结合的土层识别研究。通过与现场钻孔取样结果验证,表明该方法在软土场地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同时可以量化混合层中各成分的比例,是对经典图表法的有益补充。(2)为避免概率协作表示法存在参数相关性高的问题,尝试提出加权协作竞争表示的土层识别方法。通过对几种典型场地的识别案例表明,加权协作竞争表示法更能表征土层沉积的过程。将该方法应用于区域场地的宏观评价,可直观获取地质层沿钻孔深度分布的概况,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3)回顾了应用CPT/CPTU对单桩承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结合江苏某项目,评价了各预测法用于静压桩的适宜性。讨论了桩端阻力影响区的取值范围,侧阻退化效应对侧壁摩阻力的影响,以及时效性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应用CPTU数据提出了基于加权协作竞争表示的单桩承载力预测新方法。通过与同地质条件的静载试验对比,验证了提出新方法的有效性。

杜永龙[9](2020)在《膜袋注浆桩地基加固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岩土工程领域,经常需要对软基进行处理及加固。膜袋注浆桩作为一种新型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具有施工简便、绿色环保等优点,避免了传统地基处理方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作为一种刚应用不久的注浆桩型,由于缺乏理论研究,该项地基加固技术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无法大规模地推广应用。本文引入柱孔扩张理论,考虑到桩体施工造成的土体结构扰动的因素,建立膜袋桩地基加固的理论模型。并在平面应变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桩侧摩阻力及侧压力,将传统的柱孔扩张理论扩展到三维空间分析上。通过数学推导得出膜袋桩作用下的应力场、应变场及水压力场的理论解。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求解,同时参考案例实测数据对理论解、数值解及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理论模型在膜袋桩地基加固机理分析上的适用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考虑土体结构扰动及初始应力影响,将桩体扩张时周围土体分为弹性区和塑性区,提出对数式的原位强度扰动函数,引入土体灵敏度参数描述扰动影响。基于摩尔库伦强度准则,作二维理论模型探索,推导得出桩体扩张时土体应力场、应变场及位移场的解析解。通过Henkel水压力公式得出超孔隙水压力理论解。(2)由于膜袋桩常常被应用到深厚地层的加固,基于平面假设下的柱孔扩张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在经典扩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桩侧压力及摩阻力随深度的变化,建立膜袋桩挤土效应的三维扩张模型。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得出能够反映膜袋桩加固效果的量化指标:塑性区半径、极限扩孔压力等,为工程质量检测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3)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构建膜袋桩作用的数值模型。通过软件模拟,对膜袋桩的扩张过程进行研究,并与理论解进行对比,验证理论模型的适用性。(4)研究了膜袋桩的施工工艺,总结了膜袋注浆桩的工序、施工控制要点以及后期的质量检测指标。(5)选用国内外的工程案例数据,对二维及三维理论解进行比较,验证了理论模型在膜袋桩地基加固机理分析上的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李禄禄[10](2020)在《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是将传统的布袋注浆桩与高聚物浆液结合,而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加固既有建筑物软弱地基加固的新工艺,由于其具有施工速度快、加固效果好、无水反应、施工扰动小等特点,对水敏感较强的土质地基的加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施工工艺,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成桩机理、施工工艺、成桩规律、挤土效应以及加固效果等。因此,为提升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相关科学问题的认识,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比试验,对布袋材质、注浆管的形式及出浆口位置进行筛选,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施工工艺。(2)通过成桩模型试验,研究了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在不同性质、不同密度及不同分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对成桩过程、桩体密度分布规律、不同密度土体中成桩规律和加固效果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3)基于淤泥质土的模型成桩试验,以及成桩后的单桩载荷试验,研究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成桩挤土效应,对挤土压力变化规律、挤土效应影响范围、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和单桩竖向承载力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4)基于ABAQUS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对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的加固效果进行数值模拟,进一步对高聚物布袋桩加固含软弱和硬质夹层土体、饱和淤泥质土体后地基沉降量变化情况、加固机理、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和桩身变形量等进行了研究。

二、沉桩施工对软粘土地基的扰动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桩施工对软粘土地基的扰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扰动效应的透水管桩单桩地基土固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普通管桩固结问题
        1.2.2 透水管桩固结问题
        1.2.3 考虑扰动效应的固结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透水管桩单桩沉桩模型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模型试验相似原理
        2.2.2 试验土体与装置
        2.2.3 地基土模型制作
        2.2.4 试验传感器埋设
        2.2.5 沉桩试验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超静孔压随时间变化分析
        2.3.2 超静孔压随空间变化分析
        2.3.3 透水管桩超静孔压峰值分析
        2.3.4 透水管桩桩周土体表面位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扰动效应的透水管桩桩周土固结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数学模型
        3.2.1 模型描述
        3.2.2 控制方程
        3.2.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2.4 求解过程
    3.3 退化验证及分析
        3.3.1 退化验证
        3.3.2 对比分析
    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3.4.1 扰动参数分析
        3.4.2 空间参数分析
        3.4.3 界面参数分析
    3.5 试验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径向渗透系数变化的透水管桩桩周土固结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计算模型
    4.3 有限元模型
    4.4 理论对比及退化验证
        4.4.1 理论对比
        4.4.2 模型退化及对比验证
    4.5 固结效果模拟分析
        4.5.1 扰动参数的选取
        4.5.2 开孔参数影响分析
        4.5.3 径向渗透系数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理论解的计算程序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深厚淤泥场地桩基施工的挤土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圆孔扩张理论
        1.2.2 应变路径法
        1.2.3 有限单元法
        1.2.4 试验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工作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PHC管桩施工挤土效应现场监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概况
        2.1.2 桩基施工概况和监测点布置
    2.2 监测结果与分析
        2.2.1 场区外监测点位移与变形速度
        2.2.2 场区外监测点竖向位移和竖向位移速度
        2.2.3 场区内一二区监测点挤土位移云图
        2.2.4 场区内一二区监测点位移及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2.5 场区内孔压监测点的孔压大小及其速度随时间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C管桩施工挤土效应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模型试验装置
        3.2.1 加载系统
        3.2.2 模型箱
        3.2.3 控制系统
        3.2.4 数据采集系统
        3.2.5 模型桩、土压力计与孔隙水压力计
    3.3 试验方案
    3.4 试验过程
        3.4.1 准备工作
        3.4.2 试验步骤
    3.5 试验成果分析
        3.5.1 单桩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3.5.2 群桩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C管桩沉桩过程数值模拟
    4.1 ABAQUS简介
    4.2 解决大变形问题两种常见方法
    4.3 沉桩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4.3.1 室内试验模型的建立
        4.3.2 数值模拟与室内模型试验的对比
        4.3.3 室内试验模拟结果分析
        4.3.4 现场施工模拟结果分析
    4.4 沉桩挤土效应控制建议
        4.4.1 沉桩过程常见问题
        4.4.2 从设计方面控制
        4.4.3 从施工方面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开挖条件下饱和粉土地基静压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卸载条件下土体静止土压力系数研究
        1.2.2 卸载条件下土体K_0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研究
        1.2.3 开挖条件下竖向受荷桩的模型试验研究
        1.2.4 在开挖条件下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饱和粉土三轴加卸载静止土压力系数与不排水抗剪强度分析
    2.1 引言
    2.2 基本土性试验
        2.2.1 液塑限试验
        2.2.2 颗粒分析试验
    2.3 三轴试样制备
        2.3.1 GDS三轴试验仪器介绍
        2.3.2 试样制备、安装及饱和
        2.3.3 GDS三轴仪实现K_0固结原理
        2.3.4 试验方案
    2.4 郑州地区粉土剑桥模型参数
    2.5 饱和粉土K_0加卸载固结静止土压力系数试验结果分析
        2.5.1 饱和粉土K_0系数结果分析
        2.5.2 超固结饱和粉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分析
    2.6 正常与卸载条件下饱和粉土K_0固结不排水剪切孔压分析
    2.7 正常与卸载条件下饱和粉土K_0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分析
        2.7.1 饱和粉土K_0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分析
        2.7.2 饱和粉土K_0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试验值与经验公式计算值对比..
    2.8 小结
3 卸载条件下静压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
    3.1 引言
    3.2 试验系统组成
        3.2.1 土压力加载系统
        3.2.2 模型桩的加载系统
        3.2.3 模型箱构造
        3.2.4 模型桩构造
        3.2.5 伺服控制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
        3.2.6 试验系统的特点
    3.3 试验材料准备
        3.3.1 试验用土
        3.3.2 土样真空饱和系统
    3.4 试验目的
    3.5 试验步骤
    3.6 试验方案
    3.7 模型装置应用
        3.7.1 土体固结试验
        3.7.2 制样方式不同试验结果对比
        3.7.3 静压沉桩试验方法
        3.7.4 静压沉桩压桩力分析
        3.7.5 静压沉桩桩端阻力分析
        3.7.6 静压沉桩桩侧摩阻力分析
    3.8 小结
4 开挖条件下饱和粉土地基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及步骤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桩端压力变化
        4.3.2 饱和粉土地基正常固结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4.3.3 饱和粉土地基开挖卸荷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4.4 饱和粉土不同超固结比对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4.4.1 饱和粉土不同超固结比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4.4.2 饱和粉土不同超固结比对单桩桩侧极限摩阻力的影响
    4.5 桩侧极限摩阻力与桩端极限阻力的确定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致谢

(5)饱和软土中钢管单桩连续贯入的混合网格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管桩类型以及贯入方式的比较
        1.2.2 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2.3 基于总应力分析的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解决方法
        1.2.4 基于有效应力分析的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解决方法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混合网格的饱和土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方法
    2.1 引言
    2.2 饱和土中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分析方法
        2.2.1 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模拟的基本模型和整体思路
        2.2.2 混合Lagrangian-ALE大变形有限元算法
        2.2.3 饱和土中水土耦合分析方法
        2.2.4 混合网格界面处土体应力连续性的实现
        2.2.5 桩-土界面接触算法
        2.2.6 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2.3 软土中钢管桩静压贯入有限元模拟的实现
        2.3.1 钢管桩静压贯入工程案例介绍
        2.3.2 钢管桩静压贯入数值模型的建立
        2.3.3 有限元模型中静压桩加载方式的选择
        2.3.4 钢管桩静压贯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4 软土中钢管桩锤击贯入有限元模拟的实现
        2.4.1 钢管桩锤击贯入工程案例介绍
        2.4.2 钢管桩锤击贯入数值模型的建立
        2.4.3 有限元模型中锤击桩加载方式的选择
        2.4.4 钢管桩锤击贯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3.1 引言
    3.2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数值模型的建立
    3.3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变形响应
        3.3.1 闭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3.3.2 闭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3.3.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3.3.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3.3.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3.4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响应
        3.4.1 闭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3.4.2 闭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3.4.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3.4.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3.4.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4.1 引言
    4.2 常规直径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变形响应
        4.3.1 开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4.3.2 开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4.3.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4.3.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4.3.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4.4 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响应
        4.4.1 开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4.4.2 开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4.4.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4.4.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4.4.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连续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5.1 引言
    5.2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连续贯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5.3.1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5.3.2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5.3.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5.3.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5.3.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5.4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锤击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5.4.1 开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5.4.2 锤击次数的影响
        5.4.3 锤击荷载的影响
        5.4.4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5.4.5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5.4.6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讨论和评估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不同桩端形式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的比较研究
        6.2.1 常规直径开口与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作用比较
        6.2.2 超大直径开口与闭口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比较
        6.2.3 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讨论
    6.3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评估方法
        6.3.1 评估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分布的简化模型
        6.3.2 简化模型相关系数的参数分析
        6.3.3 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预测公式的提出
    6.4 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压最大值的估算方法
        6.4.1 土体超孔压最大值的影响参数分析
        6.4.2 土体超孔压最大值的预测公式
    6.5 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评估方法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考虑连续贯入的土体固结与桩基承载力时效的相关性研究
    7.1 引言
    7.2 桩基承载力时间效应的机理分析
    7.3 桩周土体固结效应的机理分析
    7.4 桩周土体固结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7.4.1 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7.4.2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7.4.3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7.4.4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7.5 基于固结效应的桩侧承载力时效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溜桩与土塞效应影响下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溜桩机理及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溜桩机理研究
    2.3 溜桩区间的计算
    2.4 溜桩后桩侧摩阻力的计算
    2.5 工程实例验证
    2.6 小结
3 大直径钢管桩基础土塞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土塞结构受力分析
    3.3 土塞形成高度的计算
    3.4 土塞高度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5 土塞高度计算公式与数值模型计算结果的比对验证
    3.6 小结
4 考虑溜桩与土塞效应影响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承载特性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4 大直径钢管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静压有孔管桩群桩沉桩效应大尺度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孔管桩沉桩效应研究现状
        1.2.2 有孔管桩沉桩效应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安排及创新点
        1.3.1 本文工作安排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静压有孔管桩群桩沉桩大尺度模型试验概况
    2.1 试验装置
        2.1.1 模型试验场地
        2.1.2 模型桩
        2.1.3 试验土样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内容
        2.2.2 测点布置
        2.2.3 试验流程及要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孔管桩群桩沉桩前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研究
    3.1 各组管桩沉桩前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结果汇总
    3.2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变化分析
        3.2.1 土体密度指标
        3.2.2 土体含水率指标
        3.2.3 土体压缩指标
        3.2.4 土体抗剪强度指标
    3.3 有孔管桩参数对沉桩前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影响分析
        3.3.1 桩径
        3.3.2 布孔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孔管桩群桩沉桩超孔隙水压力分析
    4.1 各组管桩沉桩试验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4.1.1 时间因素
        4.1.2 竖向深度因素
        4.1.3 径向距离因素
    4.2 有孔管桩参数对沉桩超孔隙水压力影响分析
        4.2.1 桩径
        4.2.2 布孔方式
        4.2.3 桩周开孔率
    4.3 有孔管桩沉桩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分析
        4.3.1 有孔管桩超孔隙水压力折减率
        4.3.2 有孔管桩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SCPTU的土层不确定性分析与桩承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于CPT/CPTU土层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CPT/CPTU的土层识别
        1.2.2 基于统计分析的土层识别法
    1.3 基于CPT/CPTU桩承载力研究现状
        1.3.1 基于CPT/CPTU预测单桩承载力的经验方法
        1.3.2 基于CPT/CPTU预测单桩承载力的理论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CPTU数据的概率协作表示土层识别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稀疏自动编码技术的CPTU数据预处理
        2.2.1 CPTU参数选择
        2.2.2 参数归一化处理
        2.2.3 基于稀疏自动编码的力学特性参数特征提取
    2.3 基于概率协作表示的土层界面识别
        2.3.1 协作子空间内的样本表示
        2.3.2 概率子空间外的样本表示
        2.3.3 属于特定类子空间的概率
        2.3.4 ProCRC模型
    2.4 实验设计
        2.4.1 训练集X建立
        2.4.2 实验流程
    2.5 工程应用及讨论
        2.5.1 案例1
        2.5.2 案例2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加权协作竞争表示的CPTU土层识别
    3.1 概述
    3.2 相关理论概述
        3.2.1 协作表示
        3.2.2 概率协作表示
        3.2.3 协作竞争表示
    3.3 基于加权协作竞争表示的土层识别
        3.3.1 WCCRC原理
        3.3.2 CCRC与 ProCRC之间的联系
        3.3.3 WCCRC与 ProCRC之间的联系
        3.3.4 WCCRC的识别分类流程
    3.4 工程实例及讨论
        3.4.1 互层沉积场地
        3.4.2 巨厚软土场地
    3.5 区域场地宏观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加权协作竞争表示的单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CPT/CPTU计算单桩承载力方法
        4.2.1 国内应用CPT确定单桩承载力方法
        4.2.2 国外应用CPT/CPTU确定单桩承载力方法
    4.3 已有CPT/CPTU单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评价
        4.3.1 工程地质概况
        4.3.2 基于CPT/CPTU单桩承载力计算结果
        4.3.3 基于已有CPT/CPTU的单桩承载力方法评价
    4.4 基于WCCRC的单桩承载力预测新方法
        4.4.1 桩端影响区范围
        4.4.2 不同土体类型的影响区范围
        4.4.3 压桩过程中侧阻退化效应
        4.4.4 土层中的侧阻退化因子
        4.4.5 静压桩承载力的时效性
    4.5 案例分析
        4.5.1 案例分析
        4.5.2 讨论
    4.6 单桩承载效应分析
        4.6.1 单桩沉降变形分析
        4.6.2 案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待发表)论文

(9)膜袋注浆桩地基加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概况
    1.2 膜袋桩地基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2.1 膜袋桩加固技术简介
        1.2.2 膜袋桩加固技术研究
    1.3 圆孔扩张理论简介
        1.3.1 圆孔扩张理论研究现状
        1.3.2 扩孔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
        1.3.3 本文理论创新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2 膜袋桩挤土理论分析
    2.1 基本方程解答
    2.2 扰动函数构造
    2.3 弹塑性解析
    2.4 扰动及初始应力影响
3 三维理论模型
    3.1 基本方程
    3.2 弹塑性解析
        3.2.1 应力场
        3.2.2 应变场
    3.3 超孔隙水压力
    3.4 应力场分布
    3.5 极限扩孔压力
    3.6 塑性区半径
    3.7 超孔隙水压力
4 膜袋桩挤土效应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软件
    4.2 本构模型选择
    4.3 基本假定
    4.4 数学模型
        4.4.1 边界条件
        4.4.2 初始应力平衡
        4.4.3 初始应力场
        4.4.4 模型开挖
        4.4.5 柱孔扩张
    4.5 数值模拟解
        4.5.1 径向应力沿横向分布
        4.5.2 环向应力沿横向分布
        4.5.3 应力沿纵向分布
        4.5.4 塑性区分布
    4.6 对比验证
5 膜袋桩施工工艺研究
    5.1 材料
    5.2 机具
    5.3 施工流程
    5.4 工艺参数
    5.5 特殊情况处理
    5.6 加固效果检测
6 案例分析
    6.1 二维理论模型验证
    6.2 三维理论模型验证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2.1 扩大基础法
        1.2.2 锚杆静压桩法
        1.2.3 树根桩法
        1.2.4 坑式静压桩法
        1.2.5 注浆加固法
        1.2.6 石灰桩法
    1.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研究现状
        1.3.1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技术研究现状
        1.3.2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理论研究现状
        1.3.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与施工工艺
    2.1 成桩机理
        2.1.1 基本方程
        2.1.2 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弹塑性解
        2.1.3 算例
    2.2 施工工艺
        2.2.1 成桩材料
        2.2.2 施工设备
        2.2.3 施工工艺
    2.3 本章小结
3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规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成桩过程分析
        3.3.2 桩体密度分布规律
        3.3.3 不同密度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4 含软弱夹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5 含硬质夹层土体中的成桩规律
        3.3.6 加固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挤土效应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试验过程
    4.4 试验仪器
    4.5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挤土效应分析
        4.5.1 成桩效果
        4.5.2 挤土压力变化规律
        4.5.3 水平向土压力变化规律
        4.5.4 挤土效应影响范围
        4.5.5 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4.5.6 成桩方式对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4.5.7 单桩竖向承载力
    4.6 加固非饱和粉土挤土效应分析
        4.6.1 成桩效果
        4.6.2 水平向土压力变化规律
        4.6.3 挤土效应影响范围
        4.6.4 单桩竖向承载力
    4.7 本章小结
5.高聚物布袋注浆桩加固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加固不同分层土体效果的数值模拟
        5.2.1 基本假定
        5.2.2 模型的建立
        5.2.3 加固含软弱夹层土体效果分析
        5.2.4 加固含硬质夹层土体效果分析
    5.3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效果的数值模拟
        5.3.1 基本假定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加固饱和淤泥质软土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沉桩施工对软粘土地基的扰动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扰动效应的透水管桩单桩地基土固结研究[D]. 牛顺. 广西大学, 2021(12)
  • [2]深厚淤泥场地桩基施工的挤土效应分析[D]. 张金磊. 河北大学, 2021(11)
  • [3]沉桩挤土效应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研究[D]. 张澄.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开挖条件下饱和粉土地基静压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D]. 张振.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5]饱和软土中钢管单桩连续贯入的混合网格有限元分析[D]. 窦锦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6]溜桩与土塞效应影响下的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承载特性研究[D]. 徐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静压有孔管桩群桩沉桩效应大尺度模型试验研究[D]. 邹永强. 南昌航空大学, 2020(07)
  • [8]基于SCPTU的土层不确定性分析与桩承载效应研究[D]. 左萍萍. 江苏大学, 2020(02)
  • [9]膜袋注浆桩地基加固机理研究[D]. 杜永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10]高聚物布袋注浆桩成桩机理试验研究[D]. 李禄禄.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打桩对软粘土地基的扰动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