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尴尬与监管调整

角色尴尬与监管调整

一、角色尴尬和规制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孙冰洁[1](2021)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韩铮[2](2020)在《非对抗视角下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角色定位》文中指出非对抗视角下侦查讯问具有自愿性、协商性谈话的特点,实现侦查讯问收集犯罪信息这一目的的方式具有交易(利益交换)的性质。犯罪嫌疑人是利益交换的一方主体,为了促成犯罪嫌疑人争取从宽处罚而主动参与到利益交换中来这个讯问目的的实现,侦查讯问人员需要有系统性讯问的理念,认识到侦查讯问的非强制性特点,实现侦查讯问目的的方式具有交易的性质,淡化对警察正义化身角色的认知,自觉认同象征性中立调停人的基本角色,尊重犯罪嫌疑人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沟通交流,在侦查讯问的不同阶段在象征性中立调停人基本角色中呈现出能人、强人、好人的形象色彩。

董文静[3](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 ——以S省五个村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村庄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如何进行村庄治理、如何达到有效治理、如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提升村庄治理绩效都是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域,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村庄治理逻辑的共同机理,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命题有相应的回应与解答。由此看来,关注乡村振兴视域下刻画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既有时代意义也有相当的必要性。文章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法、质性研究法和求异法,对处于S省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五个不同治理绩效的村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标准,五个村庄的治理绩效依次呈现无效治理、低效治理和有效治理三种不同样态;第二,无效治理的村庄虽具备相关治理要素,如村治精英、村庄党建、集体经济和村庄文化等但因各要素弱势无法发挥各自功能导致村庄衰败;第三,低效治理的村庄具备单一治理要素,如村治精英为主导要素的“精英型村庄”、集体经济为主导要素的“经济型村庄”、村庄文化为主导要素的“文化型村庄”,但因缺乏其它要素支撑且单一要素自身存在的不足等桎梏难以促进村庄走向振兴;第四,有效治理的村庄不仅具备完善的治理要素且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因此村庄治理绩效良善,基本达到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第五,通过各案例村庄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在村庄治理过程中,由村治精英担任治理主体、村庄党建承担治理的领航功能,且治理需在依托村庄集体经济的基础上辅之以村庄文化的助力,各要素相互作用,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要素间的良性协作与互动,形成完善聚合力推动村庄治理绩效的提升。

王秋乔[4](2020)在《环境规制对造纸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造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永不衰竭的产业。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造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造纸产业高速发展了二十多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纸及纸板生产国。但是,造纸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消耗大量了社会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了废气废水以及污染物,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环境规制的不断增强,传统的高污染造纸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折,在高标准严要求的环境规制下,造纸产业该如何进行结构升级以实现自身的发展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同时对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造纸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对环境规制对于促进造纸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进行了具体论述。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使用AMOS软件对构建的造纸产业结构升级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会通过影响造纸产业的技术创新升级、循环发展以及产业链升级来实现造纸产业结构升级,这其中,中介效应影响占比最大的是技术创新升级。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的客观性,本文选取2004-2017年间山东造纸产业的公开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下的山东省造纸产业结构升级中,技术创新升级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这表明在环境规制下,山东省的造纸产业会通过运用技术创新升级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更好的发展。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对环境规制下的造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造纸产业在日益严格的环境规制在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升级之路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让高耗能高污染的造纸企业摒弃过时的生产方式,在新的环境战略中重获新生,同时也有利于指导造纸产业在环保方面的资源合理配置上实现新的优化升级。

程道俊[5](2020)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天然气、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不断开采和利用,数量急剧减少,而且化石能源消耗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极端气候变化。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需更多的能源支持,因此面临着能源紧缺的压力,同时,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一个重大课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新能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能源具备同时满足能源需求和减少污染排放的优势,但是,我国新能源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新能源的发展道路,新能源产业属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产业具有国际竞争性、技术发展快速性,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需要选择与其他传统产业不同的发展路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是能源高速消耗,加剧了能源消耗与供应之间的矛盾,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国内需从国外进口新能源来满足国内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的掣肘。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调整现在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在能源消费中优先使用新能源,并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持续有效地推动和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本文的研究背景就是基于国际能源形势与国内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的矛盾展开的探讨,在中国能源实现条件和战略机遇下,开展中国新能源产业中的政府治理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在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协同治理、政府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引入相关理论,从理论层面阐述政府治理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明晰了我国政府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面临着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新能源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新能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新能源产业缺乏必要的政府保障,新能源企业缺乏产权保障,新能源企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新能源企业缺乏高端人才保障。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存在本位保护主义,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新能源产业发展,地方保护阻碍全国新能源市场壮大;二是政府缺乏体系化治理,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政府与产业主体缺乏互动联系;三是政府治理效率低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高,政府服务性存在一定局限,政府未能准确评价自身工作。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担当和责任越发显现,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大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等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并保障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不断拓宽政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政府角色定位,创新政府治理运行机制;不断改进政府治理结构,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强化政府协同治理,并加强政府对新能源的宣传,从而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良好发展。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创新、理论框架的创新、实践路径的创新。本文是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考察和论证了政府治理的模式选择、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的职责等问题;政府治理不仅包括政府组织内的治理,也包括政府组织间的治理,不同的治理组合,在新能源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效果。本文的研究视角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丰富了政治制度领域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改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提供了启示和建议。

阎维博[6](2019)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的兴衰与重塑》文中指出在理论上,对声誉资本的珍视使得声誉机制成为信用评级机构恪守行为规范与保证评级质量的激励与约束。然而,随着信用评级付费模式的转变与监管引用的确立,寄望于评级机构自发秉持诚信自律实则难以实现。反思声誉机制成为近年来域外信用评级监管改革的着力点,但与域外盲目依赖声誉机制的自律传统不同,我国声誉机制并非被寄予了过高期望,而是长期以来在管制思维浓重的债券市场中几无容身空间。重塑声誉机制的内在诉求与我国资本市场信用制度建设的迫切需求实则一致。我国应当培育与保障这种市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理顺债券市场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促导评级机构回归信息中介的应然角色;构建顺畅的声誉信息生产与传递的通道,夯实声誉机制的信息基础;推动声誉机制促导的自律与公共执法创设的他律相结合。

胡月军[7](2019)在《贵州黔东南州本里村“社会法庭”研究》文中指出贵州省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地区,近年来,该州法院系统紧紧围绕民族和山区两大特点,延伸司法为民服务,坚持把法治方式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探索实践具有山区民族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2年8月,榕江县人民法院创新实践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本里村建立“社会法庭”。研究作为西部欠发达山区侗族聚居的本里村“社会法庭”,对于研判与其经济、社会、民族情况相同类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及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除了“导论”和“结论”部分,本文共分五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与价值、“社会法庭”等研究综述、本文研究方法。本里村距离榕江县城较远、山林资源丰富、村民家庭经济呈现半耕半工模式、侗族文化厚重、村支两委在村庄事务处理中处于领导支配地位。第一章“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建立”。本里村“社会法庭”是榕江县人民法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任务要求,在创新实践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过程中借鉴河南高院“社会法庭”建立的。第二章“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场域”。运用社会场域理论,分析了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规民约、村支两委、榕江法院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村规民约,与村支两委关系密切,受榕江县人民法院业务指导。第三章“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定位”。本里村“社会法庭”本质属性是人民调解组织。按照功能发挥领域划分标准,可以将其功能区分为法律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其中,法律功能包括纠纷解决功能、法制宣传教育功能、预防违法犯罪功能;政治功能包括社会动员功能、政治宣传功能、基层治理功能;社会功能包括弘扬和合传统文化功能、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第四章“本里村’社会法庭’的运行”。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程序涉及启动方式、调解原则。启动方式包括主动启动和依申请启动。调解纠纷遵循平等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策略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精细化解纷中的情理法并重。第五章“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类型分析”。重点围绕本里村最难调解且最多的山林纠纷、家庭婚姻纠纷两大类型以及其他类型纠纷进行了分析解读,并对本里村纠纷流向“社会法庭”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本里村山林纠纷多发且难以调解,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经济利益原因。本里村离婚纠纷多发,表明在国家体制转型与社会变迁加剧背景下当地农村家庭婚姻价值发生了变革。本里村乡村熟人社会特征以及村民进行解决纠纷“成本—收益分析”是本里村纠纷流向“社会法庭”的原因。“结论:走向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人民法院创建“社会法庭”是人民法院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司法触角下沉到基层,将民间社会解纷主体纳入法院建构的解纷体系从而提升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与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一种实践。对于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的未来走向而言,应该将“党政主导下多元主体合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法院主导下乡村层面的法治化治理”两种实践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引入基层社会治理资源,采用诉外多元调解与诉讼相互衔接方式,多元主体共同构筑党政主导、司法支持、群众参与、分工协作、分层递进的基层治理格局。

朱俊亭[8](2019)在《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研究 ——以武汉市青和居社区为例》文中提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承载着建设城市基层政权和发展城市基层民主制度的双重任务。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建设和发展任务并非通过严格的正式制度来施行,而是蕴含在柔性的精细化社区治理结构的分化与重组过程中。在历史上,地方政府及其派出机关一直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领导者和推动者,但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管理角色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粗放式理念和一元化管理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命题。从过去的“社会管理”到现今的“社会治理”,意味着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主体、治理原则、治理途径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指明了一个新方向,即要以精细化为目标,以共建共治为主要实现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坚定了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要依靠主体多元、权责清晰、沟通有效、运转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推进。本文从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入手,描述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分化的历史轨迹,深入揭示其分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分化与重组的逻辑分析,重点阐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重组案例。在结合青和居与南京市秦淮区、铜陵市铜官山区及承德市双桥区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重组提出一般意义的优化路径。本文分别从七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以此阐明现状、引发思考、提出问题、制定对策。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研究的相关背景,包括研究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和不足等,通过此部分充分阐明文章的研究归属和价值。第二部分:理论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对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解释和阐述,首先分析什么是精细化治理、社区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然后以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萨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结构论为理论分析框架阐述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分化与重组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梳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分化轨迹。以历史的眼光考察单位制、街居制、社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新中国成立初(1949—1977)、改革开放初(1978—1991)、体制转型期(1992—至今)三个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分化过程和政治性意义。第四部分: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分化现状。在这个部分中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分化类型,研究其分化特点,找出其分化困境。第五部分:结合分化与重组的逻辑,分析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案例。通过对青和居社区的实地考察,研究其精细化治理结构的特色组织、精细化治理结构的重组模式、重组体系,分析其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成效,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进行持续探讨。第六部分:介绍国内其他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实践案例,代表性案例有南京市秦淮区“中心制—耦合型”的社区实践、铜陵市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的体制改革、承德市双桥区“八九一O”和“163”社区治理模式。第七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和总结了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优化路径。这个部分的论述与第四部分的分化困境阐释有对应关系,先有问题再提对策,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困境进行逐一破解。

方璞[9](2019)在《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街区制是开放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基本格局、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城市建设要求的必然趋势。街区制推行的背后,涉及城市规划、社区治理、物业关系博弈等多方面内容。相较现行封闭小区,街区制有其先进性,也面临着实行过程中的多方考验。针对街区制及社区治理的研究很多,但是聚焦于街区制推广之后带来的物业关系转型要求及其对策的研究为数不多。本文从街区制下开放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应然状态入手,首先对街区制的基本格局、演变动力等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街区制发展的相关因素,从而确定了街区制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守望相助”的主旋律和构建街区制物业关系“合作共治”的基本路径。对比当下封闭小区城市物业关系现状,可以发现受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影响,社区治理模式与城市社区物业关系也在不断演化。目前封闭小区己经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放式街区是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分析发现,街区制有优有劣,但在理论依据、社会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己经具备了可实施的现实条件并且在个别区域有了一定的实践和发展。通过回顾总结我国街区制发展的历史渊源与多地取消封闭小区的基层实践,分析出在发展街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明确城市社区物业关系中各主体角色定位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街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街区制下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第一,要加强政策沟通,从思想观念的层面转变民众对于街区制及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认识。第二,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从长远角度关注街区尺度与公共服务配套,满足日渐增长的民众生活需求。第三,从国家角度要完善立法和税收制度,保证财政来源。一方面弥补街区制开放后私权对公权的让渡、明确各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一方面也保障分权制下地方财政对公共社区建设治理的合理化投入。第四,发挥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倡导信息公开透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和多元沟通的协调机制。从物业企业转型的角度,首先要重新做好行业角色定位、提升人员素质与服务质量,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其次要推进安防等硬件设备的改造升级,与政府合力做好社区安全防范,第三,要创新服务模式与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从业主自治发展的角度,一方面要落实信息公开、发挥业主委员会自治参与和内外部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与完善的监督体系,促进新街区治理模式下各权力主体的多元参与和互利共赢、合力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虽然本文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对策,但在研究的体系性和深度上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入和完善。

康琳娜[10](2019)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宪法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立基于权力监督和管理服务的双重实践需要,具有明晰权力内容,框定权力边界,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的现实作用。由于目前缺少对行政权力清单的法律界定,导致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困境。虽然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梳理了行政权力清单的概念,但是这些单向度的学理分析很难准确把握概念。本文以解构方式全方位分析其构成要素,从行政权力清单的主体、范围、程序和基本功能四个方面系统、科学、准确地挖掘、深讨其内涵,并将其与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加以区别。对于行政权力清单属性的界定一直是学理界争议的焦点,本文依据2018年国务院相关通知中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概念的界定,认为行政权力清单完全符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征,其属性应确定为行政规范性文件。法治实践催生和发展了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同时也在不断呼唤它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深入挖掘其理论基础,不断探寻适宜其发展完善的制度进化路径。本文梳理了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发展的历程和制度价值的变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当前制度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和措施,重点路径是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法治化,从法律层面予以推进和保障,从而锁定制度的底数。

二、角色尴尬和规制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色尴尬和规制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2)非对抗视角下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角色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非对抗视角下影响侦查讯问人员角色定位的主要因素
    (一)非对抗视角下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地位
    (二)非对抗视角下侦查人员对警察角色的认知
三、非对抗视角下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基本角色及形象
    (一)象征性中立调停人身份的基本角色
    (二)象征性中立调停人身份中附加的能人、强人和好人色彩
结语

(3)乡村振兴视域下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 ——以S省五个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CT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案例研究法
        1.4.2 质性研究法
        1.4.3 求异法
第一章 乡村振兴要求村庄治理进行转变
    1.1 概念内涵
        1.1.1 乡村振兴
        1.1.2 村庄治理
    1.2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村庄治理发生转变
        1.2.1 乡村振兴要求村庄治理转变治理理念
        1.2.2 乡村振兴需多种村庄治理要素共同发力
        1.2.3 乡村振兴催生村庄治理方式多样化
        1.2.4 乡村振兴促使村庄治理系统优化
第二章 治理无效的Z村:要素羸弱引发治理滑坡
    2.1 村干部的素质不足
        2.1.1 治理视野局限
        2.1.2 缺乏公共精神
        2.1.3 治理能力存在短板
    2.2 村庄党组织建设虚化
        2.2.1 政治看齐意识薄弱
        2.2.2 思想引领力不足
        2.2.3 组织结构失衡
    2.3 集体经济衰落
        2.3.1 由盛而衰
        2.3.2 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消极
        2.3.3 村庄公共服务弱化
    2.4 村庄文化共识消解
        2.4.1 历史之维:村庄基础滋养村庄文化
        2.4.2 过程之维:村庄文化渐趋消散
        2.4.3 现实之维:村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缩小
第三章 治理低效的三个村庄:单一要素举步维艰
    3.1 精英主导型的C村治理困境:孤掌难鸣
        3.1.1 村主任“独善其身”
        3.1.2 治理资源难聚合
        3.1.3 治理过程敷衍化
    3.2 经济主导型的X村治理藩篱:步履维艰
        3.2.1 逐利性裂变乡土性
        3.2.2 弱治理使治理绩效内卷化
        3.2.3 贫富差距动摇村庄治理基础
    3.3 文化主导型的G村治理瓶颈:难以为继
        3.3.1 内外规则嵌套导致乡土失序
        3.3.2 治理资源汲取方式单一疲软
        3.3.3 治理基础支撑乏力
第四章 治理有效的L村:多要素有机结合
    4.1 村治精英出类拔萃
        4.1.1 超前的治理理念
        4.1.2 复合的治理能力
        4.1.3 优良的治理策略
    4.2 党组织建设技高一筹
        4.2.1 规范化程度高
        4.2.2 嵌入治理路径
        4.2.3 强大的组织号召力
    4.3 集体经济推动发力
        4.3.1 良好的运行机制
        4.3.2 强大的建设功能
    4.4 村庄文化凝聚人心
        4.4.1 丰富多彩形成助力
        4.4.2 规范村落成员行为
        4.4.3 整合村庄共同体
第五章 乡村振兴下的村庄治理逻辑
    5.1 村治精英:村庄治理的主体
        5.1.1 有力决策
        5.1.2 良性管理
        5.1.3 有效整合
    5.2 村庄党建:村庄治理的引领
        5.2.1 规范村庄治理
        5.2.2 有效思想引领
    5.3 集体经济:村庄治理的依托
        5.3.1 保障村庄公共服务
        5.3.2 为治理村庄提供动能
    5.4 村庄文化:村庄治理的助力
        5.4.1 对村民价值的导向功能
        5.4.2 有助于正式制度发挥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环境规制对造纸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环境规制理论
        2.1.1 规制的概念
        2.1.2 环境规制的概念
        2.1.3 环境规制的手段
        2.1.4 我国现行的环境规制体系
    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概念
        2.2.1 产业结构升级的界定
        2.2.2 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界定
    2.3 造纸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概念
        2.3.1 造纸行业的界定
        2.3.2 造纸行业的特点
        2.3.3 造纸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2.4 理论基础
        2.4.1 环境规制的理论基础
        2.4.2 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基础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国外研究现状
        2.5.2 国内研究现状
        2.5.3 文献评述
第3章 环境规制对造纸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模式及研究假设
    3.1 环境规制对造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3.2 造纸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模式
        3.2.1 技术创新升级模式
        3.2.2 循环发展模式
        3.2.3 产业链升级模式
    3.3 研究假设
第4章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4.1 量表设计
        4.1.1 环境规制
        4.1.2 技术创新升级
        4.1.3 产业链升级
        4.1.4 循环发展模式
        4.1.5 造纸产业结构升级
    4.2 调查问卷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2 问卷调查实施
    4.3 数据分析
        4.3.1 信度检验
        4.3.2 效度检验
        4.3.3 结构方程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实证应用研究
    5.1 山东造纸产业发展现状
        5.1.1 山东造纸产业环境规制现状
        5.1.2 山东造纸产业发展现状
    5.2 变量测度及数据来源
        5.2.1 解释变量-环境规制
        5.2.2 中介变量-技术创新升级
        5.2.3 被解释变量-造纸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5.2.4 数据来源
    5.3 山东省造纸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
    5.4 回归分析
        5.4.1 ADF检验
        5.4.2 协整检验及回归
    5.5 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国家层面
        6.2.2 产业层面
        6.2.3 企业层面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5)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1. 研究的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关于中国新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
        2. 关于新能源产业地位与影响的研究
        3. 关于新能源产业政策基本状况的研究
        4. 关于政府治理变革与治理应用的研究
        5. 关于新能源产业中政府治理的研究
        6.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结构安排
    (五) 研究创新之处
一、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 基本概念界定
        1. 能源与新能源
        2. 新能源产业与产业政策
        3. 政府治理
    (二) 新能源产业视阈下政府治理的理论依据
        1. 政府治理创新理论
        2. 政府协同治理理论
        3. 政府治理现代化理论
二、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现状分析
    (一)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制度供给
        1. 政府供给的政策类型
        2. 风电产业制度供给总体考察
        3. 太阳能产业制度供给总体考察
        4. 生物质能产业制度供给总体考察
        5. 核电产业制度供给总体考察
    (二)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法治建设
        1. 风电产业的法治建设
        2. 太阳能产业的法治建设
        3. 生物质能产业的法治建设
        4. 核电产业的法治建设
    (三)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规划与引导
        1.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国家总体规划
        2.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区域性规划
        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引导
三、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困境
    (一) 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严重过剩
        1. 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突出
        2. 新能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二) 新能源产业缺乏必要的保障
        1. 新能源企业缺乏产权保护
        2. 新能源企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
        3. 新能源产业缺乏高端人才保障
四、 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府治理因素
    (一)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存在本位保护
        1. 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新能源产业发展
        2. 地方保护阻碍全国新能源市场壮大
    (二)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缺乏体系化治理
        1. 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
        2. 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
    (三)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效率低下
        1.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高
        2. 政府服务性存在一定局限
        3. 政府未能准确评价自身工作
五、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经验的借鉴
    (一)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综述
        1. 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2. 德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二)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分析
        1. 美国新能源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分析
        2. 德国新能源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分析
    (三) 中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策略的比较
        1. 政府制定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比较
        2. 政府治理中政府与市场运行关系的比较
    (四)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经验启示
        1.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立法规范的启示
        2.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政策的启示
        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模式的启示
        4.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体制机制创新的启示
六、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建议
    (一) 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能力
        1. 加大新能源产业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2. 加大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实施力度
        3. 加大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实施力度
        4. 完善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5. 增强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二) 拓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1. 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责任意识
        2. 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3. 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治理的运行机制
    (三) 改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结构
        1. 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布局
        2. 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部门的协同治理
        3. 调控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4. 加强政府与新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
        5. 加强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宣传
结论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二)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展望
    (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6)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的兴衰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引言
一、作为看门人的评级机构与其拥有的声誉资本
    (一)风险揭示与声誉积累:信用评级的早期发展脉络
    (二)看门人理论下评级机构的声誉中介定位
二、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的有效性诘难
    (一)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与利益冲突隐忧
    (二)声誉机制约束的式微:角色嬗变中声誉价值的衰弱
三、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的约束乏力
    (一)共性问题与症结殊异
    (二)初始定位的偏离与声誉机制的先天困境
    (三)不应被否定的声誉机制
四、重塑声誉机制:市场逻辑、应然角色与信息工具
    (一)理顺债券市场发展逻辑
    (二)回归信息中介应然角色
    (三)优化信息工具监管配置
        1. 声誉信息的识别
        2. 声誉信息的传递
        3. 对声誉毁损行为的惩罚
五、结语

(7)贵州黔东南州本里村“社会法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一) 为何选择贵州黔东南州本里村
        (二) 为何选择本里村“社会法庭”
    二、研究综述
        (一) “社会法庭”研究综述
        (二) “人民调解”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 实证研究法
        (二) 结构分析法
        (三)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建立
    第一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建立背景
        一、最高法院深化司法改革相关要求
        二、河南高院创建“社会法庭”
        三、榕江法院探索实践
    第二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基本情况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选举过程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人员构成
        三、本里村“社会法庭”面临问题
    第三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处理纠纷概况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处理纠纷依据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处理纠纷类型
        三、本里村“社会法庭”处理纠纷成效
    小结
第二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场域
    第一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规民约
        一、国家法律关于村规民约规定
        二、本里村村规民约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
    第二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支两委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党支部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村委会
    第三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榕江法院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与榕江法院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与乐里法庭
    小结
第三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定位
    第一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性质
        一、本里村“社会法庭”与人民法庭的区别
        二、本里村“社会法庭”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功能
        一、法律功能
        二、政治功能
        三、社会功能
    小结
第四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的运行
    第一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程序
        一、启动方式
        二、调解原则
    第二节 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策略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二、精细化解纷中的情理法并重
    小结
第五章 本里村“社会法庭”调解纠纷类型分析
    第一节 本里村山林纠纷及其原因
        一、本里村“平阳坡”山林纠纷
        二、本里村“平阳坡”山林纠纷原因分析
    第二节 本里村家庭婚姻纠纷及其原因
        一、本里村家庭婚姻纠纷概况
        二、本里村婚姻纠纷原因分析
    第三节 本里村其他纠纷类型及简要分析
        一、本里村其他纠纷类型
        二、本里村其他纠纷类型简要分析
    第四节 本里村纠纷流向“社会法庭”原因分析
        一、乡村熟人社会
        二、成本收益分析
    小结
结论: 走向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
    一、人民法院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路径与功能定位
        (一) 人民法院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路径
        (二) 人民法院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定位
    二、在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实现基层合作治理
        (一) 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的地方实践
        (二) 构筑党政领导、司法支持、群众参与、分工协作、分层递进的基层合作治理格局
附录一: 《榕江县人民法院创建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推进“无诉讼村寨”试点实施方案》
附录二: 本里村村规民约
附录三: 榕江县人民法院(2013)榕行初字第12号行政判决书
附录四: 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2014)黔东行终第8号行政判决书
附录五: 榕江县人民法院(2016)黔2632民初466号民事判决书
附录六: 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2016)黔26行初389号行政判决书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研究 ——以武汉市青和居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研究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精细化治理
        2.社区治理结构
        3.治理结构的分化
        4.治理结构的重组
    (二)理论研究基础
        1.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
        2.萨缪尔·亨廷顿政治现代化理论
        3.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结构论
三、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分化轨迹
    (一)新中国成立初:单位制为主的政府一元化管理结构
        1.单位制的含义
        2.单位制的形成
        3.单位制的政治意义
    (二)改革开放初:街居制为主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结构
        1.街居制的含义
        2.街居制的形成
        3.街居制的政治意义
    (三)转型期:社区制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结构
        1.社区制的含义
        2.社区制的形成
        3.社区制的政治意义
四、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分化现状
    (一)社区治理结构的分化模式
        1.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结构
        2.自治型社区治理结构
        3.合作型社区治理结构
    (二)社区治理结构的分化特点
        1.在地方政府的权力分化中促进社区治理精细化
        2.在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中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
        3.在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中发展基层民主制度
    (三)社区治理结构的分化困境
        1.社区治理结构的主体困境
        2.社区治理结构的客体困境
        3.社区治理结构的运行困境
五、武汉市青和居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案例分析
    (一)逻辑分析与社区概况
        1.从分化到重组的逻辑分析
        2.武汉市青和居社区概况
    (二)青和居精细化治理结构的特色组织介绍
        1.社会组织孵化器
        2.红色物业公司
        3.四点半学校
        4.青和居社区妇联
    (三)青和居精细化治理结构的重组模式
        1.“1”个共建共治的组织体系
        2.“3”治融合路径
        3.“1”个全面、精准、精细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体系
        4.“4”全服务机制
    (四)青和居精细化治理结构的重组体系
        1.健全党组织体系,提升党组织引领力
        2.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的立体基层治理体系
        3.优化“6+1”服务体系
        4.建设网格化信息平台体系
    (五)青和居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成效分析
        1.初步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
        2.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3.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六)青和居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存在的问题
        1.居委会被边缘化
        2.社会组织孵化器发育程度不高
        3.社区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七)青和居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改善路径
        1.实现居委会角色的重新定位
        2.完善社会组织孵化器的培育功能
        3.加强社区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六、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南京市秦淮区“中心制—耦合型”的社区实践
        1.背景介绍
        2.实践措施
        3.“中心制—耦合型”的经验与启示
    (二)铜陵市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的体制改革
        1.背景介绍
        2.实践措施
        3.“区直管社区”的经验与启示
    (三)承德市双桥区“八九一O”和“163”社区治理模式
        1.背景介绍
        2.实践措施
        3.双桥区实践经验与启示
七、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重组的优化路径
    (一)治理结构的主体优化路径
        1.完善街道层面的管理体制
        2.激发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活力
        3.积极培育社区的自治功能
    (二)治理结构的客体优化路径
        1.建立社区利益协调机制
        2.创建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分类互动机制
        3.利用大数据技术满足民生需求
    (三)治理结构的运行优化路径
        1.正确认识行政权与自治权的角色
        2.寻求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平衡点
        3.把握行政放权与自治增权的尺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基本概念界定
        1、街区与街区制
        2、社区与城市社区
        3、物业关系
    (三) 既有研究成果评析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既有研究成果评析
    (四) 本文的逻辑框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本文的逻辑框架
        2、本文的理论基础
        3、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街区制:开放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基本格局
    (一) 街区制:现代城市的开放式治理空间
        1、街区制的基本格局与本质属性
        2、街区制演变的内在动力
        3、影响街区制的相关因素
    (二) 守望相助:街区制下社区物业关系的主旋律
        1、街区制下社区物业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守望相助”
        2、街区制下“守望相助”物业关系的产生原因
        3、“守望相助”物业关系的基本要素和影响因素
    (三) 合作共治:构建街区制物业关系的基本路径
        1、合作共治:开放街区的治理之道
        2、合作共治各主体的地位、角色和作用
        3、推进合作共治的基本思路
二、封闭的困惑: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现实镜像
    (一) 封闭的网格: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现状
        1、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城市社区组织参与增加
        2、一站多居的服务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加快服务供给
        3、城市社区物业关系各主体间仍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
    (二) 封闭的循环: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演进脉络
        1、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演进:从封闭走向开放
        2、计划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
        3、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
    (三) 封闭的烦恼: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2、当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挡不住的城市化: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的必然选择
    (一) 街区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封闭街区下城市的发展弊端
        2、街区制对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积极影响
        3、街区制对城市社区物业关系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 建设街区制的现实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1、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环境
        2、理论依据与制度保障
        3、实施条件:机会与挑战并存
四、行进中的街区制: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的脉络与问题
    (一) 街区制在我国的发展脉络
        1、街区制不同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2、当前街区制的发展实践与成就
    (二) 我国街区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条件:前期宣传不到位、民众对街区制存疑
        2、利益冲突:多元主体间权利的界定不清
        3、制度规范:街区制的推行与现行法律法规部分条款相冲突
        4、保障措施:推行街区制的软硬件保障不足
五、合作的街区制:推进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的基本思路
    (一) 建设街区制过程中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互动与协作
        1、合作共治是街区制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恰适路径
        2、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之间的求同存异与良性互动
    (二) 街区制下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1、加强政策沟通,转变公众意识
        2、控制街区尺度,优化规划设计
        3、完善法律法规,发挥财政调节作用
        4、规范物业市场,完善制度规则
    (三) 街区制下物业企业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1、提升服务质量,实现良性发展
        2、硬件改造升级,强化安全防范
        3、提升软性服务水平,满足需求增长
    (四) 街区制下业主自治组织的发展完善
        1、落实信息公开,发挥自治参与
        2、强化科学评价,完善监督体系
        3、做好多方联动,邻里守望相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行政权力清单的概念及属性
        一、行政权力及清单的概念
        二、行政权力清单的概念
        三、负面清单、责任清单与权力清单概念的区别
        四、行政权力清单的属性
    第二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论
        二、控权论
        三、有限政府论
    第三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意义
        一、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推进法治型政府的建设
        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推进创新型政府的建设
        三、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推进廉洁型政府的建设
        四、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第四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一、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关系
        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与行政监督制度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形成的条件
        一、思想基础
        二、政策依据
        三、环境背景
    第二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以权力梳理为任务的制度试点
        二、以权力规范为目标的制度转变
        三、以权力制约为宗旨的制度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行政权力清单编制方面的问题
        一、行政权力清单编制主体不合理
        二、行政权力清单编制程序缺失
        三、行政权力清单编制内容混乱
    第三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运行方面的问题
        一、清单公示平台不够完善
        二、执行监督主体缺位
        三、更新机制不健全
    第四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问题成因
        一、缺乏法律依据
        二、缺少法律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
        三、缺少域外经验
        四、存在功利主义的指导思想
        五、外部技术条件不成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确定行政权力清单制度遵循的原则
        一、职权法定原则
        二、便民原则
        三、公众参与原则
    第二节 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完善路径
        一、内部路径:对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程序设计
        二、外部路径:对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整体设计
    第三节 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一、完善行政组织法
        二、制定行政程序法
        三、出台《行政权力清单管理条例》
    第四节 划定行政权力的界限
        一、划定行政权力的层级界限
        二、划定行政权力的地域界限
        三、划定行政主体的职权界限
        四、划定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幅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角色尴尬和规制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 孙冰洁.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2]非对抗视角下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角色定位[J]. 韩铮.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03)
  • [3]乡村振兴视域下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 ——以S省五个村庄为例[D]. 董文静. 山西大学, 2020(01)
  • [4]环境规制对造纸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D]. 王秋乔.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研究[D]. 程道俊.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的兴衰与重塑[J]. 阎维博. 私法, 2019(02)
  • [7]贵州黔东南州本里村“社会法庭”研究[D]. 胡月军. 云南大学, 2019(09)
  • [8]我国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研究 ——以武汉市青和居社区为例[D]. 朱俊亭. 湖北大学, 2019(05)
  • [9]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问题研究[D]. 方璞. 南京大学, 2019(07)
  • [10]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研究[D]. 康琳娜. 黑龙江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角色尴尬与监管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