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中硫化氢测定的改进

气体中硫化氢测定的改进

一、气体中硫化氢测定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21)在《基于呼出气体的口臭检测及疾病筛查的电子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臭是指呼吸时从口腔中散发出的令人讨厌的气味,会对个人形象及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口臭的出现通常与口腔卫生状况和口源性疾病相关,当前已经成为口腔门诊中除龋病和牙周疾病以外主诉最多的疾病。商用的口臭检测仪器由于成本、操作复杂程度和体积等因素使用范围只能局限于医院中,因此设计一种具有个人或家庭使用前景的口臭标志物检测及口源性疾病筛查的电子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口气样本采集及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GC-MS)检测口腔内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的标准化方法和流程。硫化氢和甲硫醇作为口源性口臭的潜在标志物已经被逐渐地应用于临床上对口臭的评估,但是由于它们的高反应性和痕量浓度导致对呼出气体中的VSCs进行分析时具有挑战性。针对这些难点,本文利用化学性能稳定的Tedlar采样袋收集口气样本,并基于GC-MS技术,采用单离子检测扫描模式及外标法对呼出气体中的VSCs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2、对Halimeter、Oral Chroma和GC-MS三种口臭检测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感官评分间的VSCs浓度范围并建立了口源性疾病诊断模型。每个入选的临床对象都经过了Halimeter、Oral Chroma和GC-MS三种口臭诊断仪器的检测。本文分析了不同仪器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检测结果与感官评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的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感官评分的VSCs浓度范围。以GC-MS的测量结果作为疾病诊断模型的自变量,设计了基于线性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方法的口源性疾病诊断模型,并对不同模型的诊断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3、以GC-MS的测量结果作为传感器筛选的参考标准,完成了基于呼出气体进行口臭标志物检测及口源性疾病筛查的电子鼻的软硬件设计。从GC-MS测量的结果中确定了口臭患者呼出气体中VSCs的浓度范围,以GC-MS的测量结果作为电子鼻传感器筛选的参考标准,筛选了量程、灵敏度、分辨率和特异性符合检测要求的电化学传感器作为电子鼻的核心检测元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传感器阵列的气室及气路结构。开发了基于呼出气体进行口臭标志物检测及疾病筛查的电子鼻系统,详细分析了电路设计中硬件参数对电子鼻性能的影响,并完成了电子鼻下位机程序和上位机数据采集软件的设计。4、对电子鼻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构建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VSCs定量算法模型,并评估了电子鼻在实际临床样本检测过程中的效果。使用配气系统配制作不同浓度的标准气体对电子鼻的检出限、重复性和线性度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电子鼻对硫化氢和甲硫醇的检出限分别为39ppb和48ppb,并具有优异的重复性和线性度。构建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VSCs定量算法模型。采集了27个临床样本同时使用电子鼻和GC-MS检测,与GC-MS检测结果相比,该电子鼻检测实际临床样本中VSCs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7%。以辨嗅员的感官评分作为金标准,将电子鼻的评分与辨嗅员的感官评分结果进行对比,该电子鼻评分的正确率为77.8%。将该电子鼻的测量结果作为自变量代入基于线性判别分析原理的口源性疾病诊断模型,在不考虑厚舌苔因素的情况下,该电子鼻区分口源性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72.7%,整体正确率为81.5%。

许亚奇[2](2020)在《矿井硫化氢分布规律与分区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煤炭相关技术研究迅速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煤田被勘探开采,且开采量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矿井发现有硫化氢异常,对煤矿开发进程和井下作业工人安全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文以高家堡矿204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现场实验、仿真模拟等多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高家堡矿原煤层赋存硫化氢赋存特征,研究了高家堡矿硫化氢分布规律及分区治理技术,对煤矿硫化氢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通过钻屑法,在现场进行测定实验,分析高家堡矿4#煤层原煤层硫化氢含量及赋存特征,结果表明:高家堡矿4#煤层硫化氢含量约为2.195 × 10-3m3/t到2.704×10-3m3/t;在距工作面40m范围内,随着与工作面距离的增加,原煤层硫化氢含量逐渐增大,从距离工作面40m处开始,煤层受到采煤扰动影响很小,硫化氢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通过现场布置测点进行测定,得到在工作面断面垂直方向上,随着距离底板高度的增加,硫化氢浓度逐渐减小;在工作面断面水平方向上,随着与工作面煤壁距离的增加,硫化氢浓度逐渐减小;在采煤机下风流方向上,随着与采煤机距离的增加,硫化氢浓度逐渐减小。通过在进风顺槽和回风顺槽铺设束管和测点,在采空区覆盖住测点时开始抽气测定其气体中硫化氢浓度,得到随着测点埋入采空区深度的增加,硫化氢浓度逐渐增大,且回风侧浓度整体高于进风侧。通过ANSYS Fluent模拟分析平台,依次对不同通风条件下工作面采煤机采煤时涌出硫化氢的运移规律以及采空区硫化氢的扩散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作面硫化氢浓度随着与采煤机、煤壁以及底板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在工作面风速不同时,采煤机处硫化氢释放浓度基本相同,均为80ppm左右,随着工作面风速增大,硫化氢浓度逐渐减小;采空区内硫化氢浓度随着与工作面、进风侧以及顶板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距离工作面50m范围内,硫化氢很少积聚,约为10ppm左右,在距离工作面超过50m时,硫化氢开始快速积聚,到距离工作面150m时,硫化氢浓度约为350ppm,在距离工作面超过150m时,硫化氢积聚逐渐变慢,趋于稳定。通过现场试验,采用煤层打钻注碱与工作面和回风隅角喷洒碱液相结合的硫化氢综合治理技术,对高家堡矿204工作面硫化氢进行了治理,使得工作面以及回风巷涌出硫化氢的降低效率达到84%以上,治理效果显着。

孙瑞军[3](2020)在《高炉煤气脱硫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环境排放要求的提升,各种形式的工业锅炉尾气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燃烧尾气中SO2排放量限制到50 mg/m3以下。对作为燃料气的高炉煤气提出新的要求,而现在高炉煤气使用的净化技术无法满足新标准规定的要求。因此,针对高炉煤气的深度净化,开发硫化物的脱除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针对某钢厂高炉煤气的结构特点,以提高有机硫化物在脱硫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和化学反应性为导向,设计了可以有效脱除其中有机硫化物的脱硫溶剂。得到了可以同时脱除H2S和有机硫,也可以满足排放标准的新型脱硫溶剂。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配制了 A、B、C和D四种不同组分配比的复合脱硫溶剂,首先针对脱硫剂A对H2S、COS和CS2的脱除性能和再生循环性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剂A对三种硫化物气体均具有良好的脱除性能。在25℃下,相同脱除时间内(180 min),脱硫剂A对三种气体的脱除效率依次是95.8%、89.4%和87.9%。此外,脱硫剂A对三种硫化物气体也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在重复循环吸收5次后,对三种气体的脱除效率并没有降低。随后,研究了四种复合脱硫溶剂对模拟高炉煤气(总硫浓度940 mg/m3)中硫化物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脱硫剂D的脱除效果最好,在吸收180 min后,尾气总硫含量为39.7 mg/m3,脱除效率为95.78%。进一步研究了配方D溶剂的脱硫效率随温度和组分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脱硫效率下降;随着活性成分的升高,脱硫效率上升,并在活性组分质量浓度为50%时达到最高。对照脱硫实验结果表明,脱硫剂D的脱硫效果比50 wt%MDEA水溶液更好。此外,本文以DBU和DBN为阳离子,苯酚为阴离子,设计合成了[DBU][Pho]和[DBN][Pho]两种离子液体。并针对[DBU][Pho]和[DBN][Pho]溶剂对高炉煤气中COS的脱除行为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对高炉煤气中的COS都有良好的脱除效率。在25℃时,[DBU][Pho]的脱硫效率为87.5%,[DBN][Pho]的脱硫效率为81.1%。

刘云杰[4](2020)在《基于光化学转化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硫化物气体检测》文中提出硫化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等生产生活中,排放到空气中最终会形成酸雨,对人的健康以及设备造成伤害,因此硫化物含量及其相关参数测量有助于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光学检测方法因其灵敏度高、在线检测能力强等优点已逐步应用到硫化物检测中。主要应用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结合紫外光作用下的光解和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开展硫化物含量及其相关参数测量研究,主要解决光谱检测中因光谱重叠造成的互扰问题、无快变吸收特征导致的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无法应用问题以及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不稳定气体测量问题。首先,基于分段差分吸收光谱技术与光催化反应相结合实现了痕量H2S气体浓度测量。H2S气体在200 nm以下真空紫外波段有一个缓慢变化的吸收特征,导致在H2S气体测量中需要用氮气保护以避免氧气对紫外光的吸收,另外H2S的吸收光谱与SO2气体在180230 nm的吸收光谱存在光谱重叠,导致在测量H2S和SO2混合气体时SO2会对H2S测量产生干扰。为解决H2S气体测量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了光催化转化把H2S转为SO2,通过分段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测量SO2气体浓度变化进而实现H2S气体浓度的测量。在H2S与SO2混合气体中,首先利用分段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测量SO2气体浓度;之后在混合气体中注入微量氧气,O2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化为O3,并与H2S反应生产SO2,同时通过测量SO2气体浓度获得其浓度变化,根据S元素守恒可获得H2S气体浓度。为提高H2S与SO2的探测限,提出了分段差分吸收光谱技术,根据SO2吸收特征把SO2吸收分成正负两部分,本方法能有效减弱电子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其次,基于光解CS2气体实现了不稳定气体CS吸收截面的测量。CS在煤炭、石油等S含量的检测中应用广泛,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在常温常压下的生存时间极短,在以往研究中并未给出其吸收截面数据。提出了基于CS2光解动态平衡的CS吸收截面测量方法,先后研究了流动气体环境下,紫外光强度、气体流速对CS2光解量的影响,在低入射光强、较高气体流速下建立了CS2浓度与最佳估计系数间的关系,然后在强入射光强和较低气体流速下,由S元素守恒获得生成的CS的气体浓度,并基于郎伯比尔定律计算出了CS在250258 nm波段的吸收截面数值。最后,开展了在光解存在情况下的CS2气体浓度测量研究。O2在紫外光下可生产O3,进而导致CS2和CS在O3的氧化下生成SO2,通过测量SO2浓度并根据S元素守恒得到被转化的CS2的浓度,实现对CS2浓度测量的修正;由于静态气体下气室内壁对SO2的吸附效果,建立了SO2浓度随时间的吸附补偿函数,并据此修正了SO2测量值;而在流气状态下,通过C元素守恒,基于CS气体浓度对CS2气体浓度进行修正,并分析了不同气体浓度下CS2的光解率。

戚斐文[5](2019)在《小庄矿煤层注碱治理硫化氢涌出危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硫化氢是煤矿有害气体的一种,一些埋藏较浅的矿井并不常见,但有一些矿井由于埋藏较深、成煤时期地质活动剧烈等原因会使得煤层中富含硫化氢气体,在矿井开采时大量涌出,给正常的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阻碍,对工人身体造成极大伤害。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扩张以及采掘深度的不断增加,己探明或正在开采作业的矿井井下越来越呈现出硫化氢异常涌出的现象。本文从成因及演化理论分析、煤层物性参数测定和数值模拟仿真三个角度研究了采用煤层注碱的方法治理小庄矿4#煤硫化氢涌出灾害的可行性及注碱治理硫化氢的效果。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小庄矿成煤环境、地层和热演化规律,初步明确了小庄矿煤层硫化氢的成因和来源,结果表明,小庄矿4#煤硫化氢的主要成因为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提出了以PH值和煤层气含量测定为基础的煤层硫化氢测定方法,测得小庄矿4#煤吨煤硫化氢含量为5.63×l0-3m/t到8.37×l0-3m3/t;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煤层可注水性判定方法,测定了 4#煤层煤的力学特性和物性参数,结果显示,4#煤层具有良好的可注水性;建立了小庄矿4#煤层注碱除硫化氢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在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仿真软件中模拟研究了注液过程中碳酸氢钠溶液的流动和扩散规律及伴随该过程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及煤层中的除硫效果,对比分析5m和10m孔距注液的优劣,确定了更为合理的注碱孔距;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4#煤层的注碱钻孔参数及注碱参数。论文为小庄矿硫化氢涌出灾害治理在技术参数及现场实践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煤矿井下硫化氢涌出灾害的判定和治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陈琪[6](2019)在《高含硫气藏液硫吸附对储层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高含硫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元素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会随着储层压力的降低而降低,使得酸性气体中饱和的硫会逐渐在多孔介质中析出,并吸附沉积在多孔介质孔隙表面。由于地层的高温环境,吸附沉积在岩石孔隙中的硫呈现液态的形式。析出的液硫改变了地层原本的孔隙结构,造成地层渗透率的变化,最终影响气井的产能。目前关于高温高压含硫气藏中液硫影响的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考虑到地层中液硫的吸附作用引起的地层孔隙度和含硫饱和度发生变化的研究更为少见。本文根据液硫吸附效应和岩石应力敏感效应,建立了硫饱和度预测模型,并开展含硫岩心的应力敏感实验和气-液硫的相渗实验来分析液硫对地层孔隙度以及渗透率的影响,最终通过实例对其分析计算。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有:(1)调研元素硫的溶解机理,元素硫在高温高压地层环境中以液硫的形式析出,并且析出后会以悬浮、硫锁以及吸附等方式存在地层孔隙中。分析了温度、压力以及气体组分对元素硫的溶解度的影响,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以及气体中H2S的含量呈正相关。(2)采用幂函数的方式拟合得到新的硫溶解度参数,改进原有的硫溶解度模型,并与常见的硫溶解度模型对比,改进后的模型在预测液硫的溶解度时具有更高的精度。建立考虑液硫吸附以及应力敏感影响的硫饱和度模型,分析得出液硫吸附与应力敏感效应均会使硫的饱和度有所增大,同时考虑两者的综合影响时,硫的饱和度增大的效果更为明显。(3)设计和开展应力敏感实验,分析了应力敏感对储层的伤害以及对气—液硫相渗的影响。经过不同岩心的对比,裂缝岩心的渗透率受应力敏感作用的影响更为显着。但处于强有效应力作用下的裂缝岩心的渗透率损害率也是极大,60MPa的有效应力对应的裂缝岩心的渗透率损害率比基质岩心的高约35%。并从两个方面分析岩心的应力敏感性,包括不同围压下气—液硫相对渗透率变化情况和在围压改变时的不同渗透率下气—液硫相渗特征情况。(4)通过液硫吸附模型分析了吸附态液硫所占孔隙体积情况以及吸附后对渗透率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距离井筒5米内,液硫吸附的影响较严重。通过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考虑非达西渗流、液硫吸附效应以及应力敏感效应的综合影响时,气井产能下降的更明显。

杨泓波[7](2019)在《高含硫气藏近井地带井筒一体化生产动态研究》文中认为高含硫气藏流体含有H2S、CO2等非烃类气体,且溶解有元素硫。水和酸性气体的存在影响气藏流体性质;随着气藏开采储层压力下降导致元素硫溶解度降低,气藏温度高于元素硫在该压力温度下的凝固点,硫将以液态析出,形成气-水-液硫的多相复杂渗流流型,硫吸附沉积会影响近井地带孔渗;井筒流体所含元素硫会影响井筒压降和温度降,而储层渗流和井筒流动是连续而相互影响的整体。为了更好的预测高含硫气藏生产动态,本文将高含硫气藏整个生产系统划分为储层渗流和井筒流动两个子过程,分别建立储层气-水-液硫渗流数学模型及井筒气-水-硫流动模型,通过井底压力、产量及硫溶解度等作为交界面条件实现高含硫气藏近井地带井筒一体化生产动态模拟。以近井地带及井筒一体化研究为目标,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酸性气体进行偏差因子、密度及含水的黏度校正,分析元素硫溶解、析出存在方式及对储层物性、井筒流动造成的影响,得出酸性气体物性参数随压力变化而改变,水的存在主要对黏度产生影响;当储层温度高于此压力温度条件下硫凝固点,硫主要通过物理过程以液硫相析出,对储层物性、井筒压力温度分布造成影响。(2)建立能够描述高含硫气藏近井地带气-水-液硫渗流的基质-裂缝数学模型,运用matlab编程进行差分求解,结合实例验证本文模型准确性,发现产气量、产水量、初始硫含量对生产时间内井底流压产生较大影响。(3)针对高含硫气井井筒流体流动特性,分别建立高含硫气井单相、气-水-液硫相、气-水-固硫相井筒压力模型及井筒非稳态温度模型,进行压力温度耦合计算完成井筒压力温度分布研究;通过将气藏混合流体不含硫时与商业软件Pipesim模拟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正确性。分析表明,混合流体析出硫、气井配产、初始硫化氢含量对井筒压力分布有较大影响,对井筒温度分布影响较小。(4)分析近井地带渗流及井筒流动一体化计算必要性,以井底流压、产量为边界条件,对储层井筒两个子系统进行连续求解,实现一体化生产动态分析。(5)结合实例进行一体化计算,表明储层模拟井底流压与井筒模拟井底流压有较好吻合,证明本文一体化计算正确性,且水及液硫存在对一体化计算有影响。对硫的存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元素硫以液态析出,近井地带井筒中会出现气-液硫复杂渗流。近井地带井筒一体化计算表明,气井配产、产水量及初始硫含量均对气井生产时间、井底流压、井筒压力分布有较大影响,而对气井温度分布影响很小;混合流体硫化氢含量较少,对气井生产动态影响较小。

刘锦韬[8](2018)在《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天然气检测试验中通常会用到天然气标准物质,它保证了检测结果的质量,使试验结果可以溯源,让时间间隔很久的两组试验数据可以进行比对。因此,天然气标准物质对天然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本论文主要研究天然气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并对实验产品进行性能评价。本论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标准气体配制方法的文献调研,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结合称量法和压力法的优点,采用了称量法联合分压法开展实验。同时为提高精确度,降低误差,采用中间气替代单一原料气,并实际配制的氮中硫化氢、甲烷多组分标准气,与称量法、压力法进行了精确度、均匀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了对比。另外,论文还详细分析了标准气配制过程中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总结了减少实验误差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对实验配制标准气的均匀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实验数据分析,称量和分压联合法的实验产品不确定度均在3%~5%左右,效果优于分压法(不确定度≥20%),次于称量法(不确定度约等于0)。但与称量法相比,配制速度有了极大提高,称量和分压联合法的配制速度(以分钟计)优于称量法(以天计算)。另外,安全性能也有提高,使用稀释后的中间气(浓度通常在0.05%~1%)配气,不需要直接接触高浓度原料气,提高了配气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实验数据结果说明采用称量联合分压法配制的标准气产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能够满足检测用标准气体物质的要求。产品经过称量法配制的一级标气定值后,由于使用了相同型号的钢瓶,使用不确定度也接近一级标气。经过现场试验,说明标定后的标准气体,使用不确定度接近一级标气。本方法的产品经过定值后,使用效果接近一级标气。本方法的配制过程更节约成本。

汪婷[9](2018)在《卡尔·费休库仑法测量天然气水分的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气是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天然气中的水分会导致冰堵,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各种不同原理的水露点仪和水分仪测量天然气水分的结果不一致,天然气工业急需一种测量结果准确,能抗天然气复杂组分干扰的水分测量方法,用于水露点仪和水分仪的在线校准。卡尔·费休库仑法是一种水分测量的直接方法,它通过电解反应生成碘分子参与卡尔·费休反应,然后根据法拉第定律通过电量计算总碘量,从而得到水分含量,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天然气中的水分。通常认为库仑法是水分测量的绝对方法,无需修正。库仑法应用于天然气的主要问题是天然气中硫化氢和硫醇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首先通过搭建湿气测试平台,将湿度发生器发生的湿气一分为二,分别提供给标准冷镜露点仪和卡尔·费休水分仪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卡尔·费休库仑法的影响参数,确定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然后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得到卡尔·费休库仑法的校准公式,校准后卡尔·费休水分仪在14.84 mg/kg~907.50 mg/kg水分测量范围内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40%~10.34%,实现了库仑法水分量值的溯源。最后通过在湿气中添加硫化氢气体,采用无二氧化硫的特殊的卡氏试剂,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硫化氢对库仑法水分仪产生的干扰;通过与国标法、Non-S02扣减法对比,采用三维拟合的方法扣减硫化氢干扰,得到拟合度为0.9999的拟合函数,拟合水分回收率的平均值在94%~145%范围内,露点示值误差在-0.43℃~2.88℃范围内。总体上拟合准确度较高,有效扣除了天然气中硫化氢的干扰,为库仑法成为在线测天然气水分的标准装置提供参考。

曹睿[10](2018)在《酸性铁液中硫化氢吸收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硫化氢电解制氢法就是利用硫酸亚铁和硫酸铁溶液作为中间循环剂,与废气中的H2S发生反应生成硫单质和H+离子,反应后的吸收液进入电解池再生,再生后的吸收液输送至反应器中循环使用,同时产生氢气。其系统主要由氧化吸收反应器和电解反应器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对硫化氢电解制氢系统中酸性铁液吸收率改良和吸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且建立了理论模型。实验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不断改变,找出最适宜吸收液的反应条件以达到吸收率的优化。先后对气液比、空速、反应温度、压力、酸度、Fe3+浓度和Fe2+浓度进行测试,选择气液比为1/10、气液流速为55/550L/h为最佳实验条件,并且根据实验条件最终选择吸收液中Fe3+、Fe2+和H+的反应初始浓度分别为约0.6mol/L、0.1mol/L和8mol/L,原料气中H2S含量为50%。选定适宜条件后再向吸收液中先后加入了CuSO4、硝酸镧和杂多酸等加强吸收液对硫化氢的吸收率,考察吸收液吸收率的进一步提高。根据反应的结果参数和温度压力等条件,建立了硫化氢电解制氢系统模型。通过对小气泡的观察,设定为模拟大小。并且将反应器分段进行计算,建立了吸收液吸收反应的理论方程,代入实验条件后,得出的实验结果与实验近似。并且对不同气泡大小以及不同吸收液高度进行了模拟计算,对今后的反应器设计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气体中硫化氢测定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体中硫化氢测定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呼出气体的口臭检测及疾病筛查的电子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臭的临床分类及产生原因
        1.1.1 口源性口臭
        1.1.2 非口源性口臭
        1.1.3 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惧症
    1.2 口臭的检测方法
        1.2.1 感官评分法
        1.2.2 气相色谱法
        1.2.3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
        1.2.4 便携式硫化物监测仪
        1.2.5 生物分析法
    1.3 基于呼出气体进行疾病诊断的电子鼻
        1.3.1 电子鼻技术原理
        1.3.2 电子鼻在呼气诊断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口气样本的采集与检测
    2.1 口腔临床检查
        2.1.1 临床试验对象
        2.1.2 临床检查过程
    2.2 GC-MS的结构及原理
        2.2.1 GC-MS的结构
        2.2.2 GC-MS的检测模式
        2.2.3 GC-MS的定量分析
    2.3 GC-MS的定量分析实验及VSCs检测的标准化流程
        2.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3.2 GC-MS检测程序设置
        2.3.3 GC-MS的标定
第三章 临床样本分析
    3.1 临床样本的基本信息
    3.2 临床诊断和感官评分结果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2.1 临床诊断结果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的差异
        3.2.2 感官评分结果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的差异
    3.3 仪器测量结果分析
        3.3.1 数据变换
        3.3.2 仪器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3.3.3 感官评分结果与VSCs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感官评分的VSCs浓度范围
        3.4.1 ROC曲线分析方法的原理
        3.4.2 不同感官评分的VSCs浓度范围
    3.5 口源性疾病的诊断模型
        3.5.1 诊断建模的方法
        3.5.2 诊断建模结果
第四章 电子鼻系统的设计
    4.1 传感器阵列及气路结构设计
        4.1.1 气敏传感器的原理
        4.1.2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的原理
        4.1.3 传感器阵列的设计
        4.1.4 电子鼻气室及气路结构设计
    4.2 电子鼻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电源模块设计
        4.2.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2.3 最小系统模块设计
        4.2.4 气路控制模块设计
    4.3 电子鼻系统的软件设计
        4.3.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3.2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第五章 电子鼻的标定与实验
    5.1 标定系统的搭建及电子鼻基本性能的测试
        5.1.1 标定系统的搭建
        5.1.2 配气流程
    5.2 电子鼻基本性能测试
        5.2.1 流量对电子鼻响应的影响
        5.2.2 电子鼻的检出限
        5.2.3 电子鼻的重复性和线性度测试
        5.2.4 交叉敏感性测试
    5.3 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电子鼻定量算法
        5.3.1 1D-CNN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5.3.2 电子鼻的定量算法模型构建
    5.4 临床样本检测
        5.4.1 临床试验对象
        5.4.2 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2)矿井硫化氢分布规律与分区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煤层硫化氢测定
        1.2.2 工作面硫化氢分布规律
        1.2.3 煤矿硫化氢治理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高家堡矿硫化氢赋存及分布特征研究
    2.1 原煤层硫化氢赋存特征研究
        2.1.1 高家堡矿204工作面概况
        2.1.2 原煤层H_2S含量测定原理及方法
        2.1.3 原煤层H_2S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2.2 工作面硫化氢浓度分布特征观测
        2.2.1 测定方法
        2.2.2 测定结果
    2.3 采空区硫化氢浓度分布特征观测
        2.3.1 测定方法
        2.3.2 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高家堡矿204面硫化氢涌出及运移规律研究
    3.1 FLUENT软件介绍
    3.2 工作面硫化氢涌出和运移规律
        3.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 采空区硫化氢运用及扩散规律
        3.3.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家堡矿硫化氢分区治理技术研究
    4.1 硫化氢治理技术
        4.1.1 治理思路
        4.1.2 治理方法
    4.2 工艺参数确定
        4.2.1 碱液溶质确定
        4.2.2 注碱参数确定
        4.2.3 喷洒碱液参数确定
    4.3 现场应用与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炉煤气脱硫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排放现状
    1.3 H_2S的脱除技术
        1.3.1 干法脱硫
        1.3.2 直接氧化法
        1.3.3 离子液体法
    1.4 COS的脱除技术
        1.4.1 干法脱硫
        1.4.2 物理溶剂法
        1.4.3 化学溶剂法
        1.4.4 化学物理溶剂法
        1.4.5 离子液体法
    1.5 CS2的脱除技术
        1.5.1 氧化铁法
        1.5.2 氧化锰法
        1.5.3 氧化锌法
    1.6 高炉煤气脱硫的工业应用实例
    1.7 本论文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离子液体的制备
        2.3.1 [DBU][Pho]
        2.3.2 [DBN][Pho]
    2.4 模拟高炉煤气的脱硫实验
        2.4.1 常压下含硫模拟高炉煤气吸收净化实验
        2.4.2 脱硫剂的再生实验
    2.5 高炉煤气中组分的分析与计算
        2.5.1 库伦仪对气相中硫化物含量分析
        2.5.2 气相色谱仪对气相中硫化物含量分析
        2.5.3 脱硫剂的浓度表示
        2.5.4 脱硫剂的脱硫效率
第三章 脱硫剂组分的设计研究
    3.1 前言
    3.2 高炉煤气的组成及对脱硫剂的组分要求
    3.3 脱硫剂的组分构成设计试验
        3.3.1 脱除H_2S的脱硫剂
        3.3.2 脱除COS的脱硫剂
        3.3.3 脱除CS_2的脱硫剂
    3.4 复合脱硫剂的构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脱硫剂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脱除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脱硫剂A对单种硫化物的吸收和再生循环性能
        4.2.1 脱硫剂A对H_2S的吸收和再生循环性能
        4.2.2 脱硫剂A对COS的吸收和再生循环性能
        4.2.3 脱硫剂A对CS_2的吸收和再生循环性能
    4.3 不同脱硫剂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3.1 脱硫剂A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3.2 脱硫剂B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3.3 脱硫剂C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3.4 脱硫剂D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4 脱硫剂D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脱除性能研究
        4.4.1 温度对脱除性能的影响
        4.4.2 浓度对脱除性能的影响
        4.4.3 脱硫剂D的再生循环吸收性能
        4.4.4 脱硫剂D与其他脱硫剂性能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液体对高炉煤气中羰基硫的脱除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DBU][Pho]对羰基硫的脱除性能
    5.3 [DBN][Pho]对羰基硫的脱除性能
    5.4 离子液体与其他脱硫剂对羰基硫的脱硫效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论文
作者与导师介绍
附件

(4)基于光化学转化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硫化物气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硫化物检测的背景和意义
    1.2 硫化物检测技术的现状
        1.2.1 化学检测方法
        1.2.2 光谱学检测方法
    1.3 光化学反应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光化学的DOAS测量原理
    2.1 引言
    2.2 光谱生成
        2.2.1 光化学反应过程
        2.2.2 信号处理过程
    2.3 滤波去噪
    2.4 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2.4.1 Beer-Lamber定律
        2.4.2 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紫外光催化转化的硫化氢浓度检测
    3.1 引言
    3.2 基于光催化与吸收光谱硫化氢测量研究原理
    3.3 紫外催化转化实验装置
        3.3.1 制备SO_2和H_2S
        3.3.2 气体测量系统
    3.4 硫化氢浓度测量研究
        3.4.1 分段差分吸收光谱法测量研究
        3.4.2 SO_2浓度与光学参量关系
        3.4.3 SO_2浓度检测限
        3.4.4 H_2S浓度检测
        3.4.5 H_2S和SO_2混合气体浓度测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光化学转化平衡的一硫化碳吸收截面测量
    4.1 引言
    4.2 CS吸收截面测量原理
    4.3 CS_2光解及CS吸收截面测量实验
        4.3.1 实验装置设计
        4.3.2 CS_2转化CS影响因素研究
        4.3.3 测量系统校准
        4.3.4 光强度对CS和CS_2光学参量影响
        4.3.5 CS吸收截面测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光化学转化的二硫化碳气体浓度检测
    5.1 引言
    5.2 CS_2浓度测量原理
    5.3 实验装置
        5.3.1 气体准备系统
        5.3.2 光学测量系统
    5.4 CS_2浓度测量
        5.4.1 静气状态下CS_2浓度测量
        5.4.2 流气状态下CS_2浓度测量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小庄矿煤层注碱治理硫化氢涌出危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矿硫化氢成因研究现状
        1.2.2 煤层注水理论研究现状
        1.2.3 煤矿硫化氢灾害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小庄矿煤层演化及硫化氢成因机理研究
    2.1 矿井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矿井地质与水文特征
        2.1.3 煤层与煤质
    2.2 小庄矿煤层沉积及演化特征分析
        2.2.1 沉积过程分析
        2.2.2 小庄矿区域地层演化分析
    2.3 小庄矿煤层硫化氢成因
        2.3.1 煤层硫化氢成因类型及产生条件分析
        2.3.2 小庄矿煤层硫化氢成因
    2.4 小结
3 小庄矿4#煤层硫化氢含量测定
    3.1 硫化氢含量测定方法
        3.1.1 测定原理
        3.1.2 损失量解算
        3.1.3 残存量测定
    3.2 小庄矿煤层硫化氢含量测定
        3.2.1 煤样硫化氢解吸量
        3.2.2 煤样硫化氢损失量
        3.2.3 煤样硫化氢残存量
        3.2.4 煤层硫化氢含量
    3.3 小结
4 小庄矿煤层可注水性判定及相关参数测定
    4.1 煤层注水理论及判定条件
    4.2 物性参数测定
        4.2.1 全水分
        4.2.2 孔隙率
        4.2.3 吸水率
        4.2.4 坚固性系数
        4.2.5 渗透率
    4.3 可注性判定
    4.4 小结
5 小庄矿4#煤层注碱的数值模拟
    5.1 COMSOL模型简介
    5.2 数值模拟理论及参数
        5.2.1 理论分析及假设
        5.2.2 数学模型
        5.2.3 几何模型及网格
        5.2.4 边界条件
    5.3 小庄矿4#煤注碱渗流及其热效应的数值模拟
        5.3.1 单孔注碱渗流及化学反应状况模拟
        5.3.2 注碱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热传递
        5.3.3 多孔注碱渗流状况模拟
    5.4 小结
6 小庄矿煤层注碱的主要参数研究
    6.1 注碱钻孔参数研究
    6.2 煤层注碱参数研究
        6.2.1 溶质选取
        6.2.2 注碱压力
        6.2.3 单孔所需的碱溶质质量
        6.2.4 钻孔注水量
        6.2.5 超前回采的距离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高含硫气藏液硫吸附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硫溶解度实验研究及理论预测研究
        1.2.2 元素硫吸附沉积实验及预测模型研究
        1.2.3 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效应研究
        1.2.4 高含硫气藏产能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成果
第2章 硫的相关性质
    2.1 硫的物理性质
        2.1.1 硫的分子结构
        2.1.2 液硫的密度
        2.1.3 液硫的粘度
    2.2 硫的化学性质
    2.3 硫的吸附、沉积机理
        2.3.1 硫的化学溶解和沉积机理
        2.3.2 硫的物理溶解和沉积机理
        2.3.3 硫析出后的存在形式与运移特征
    2.4 硫溶解度影响因素分析
        2.4.1 温度对硫溶解度的影响
        2.4.2 压力对硫溶解度的影响
        2.4.3 气体组分对硫溶解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硫的溶解度模型和饱和度模型研究
    3.1 硫的溶解度模型
        3.1.1 流体性质分析
        3.1.2 常见硫溶解度模型分析
    3.2 液硫溶解度预测模型
        3.2.1 模型拟合过程
        3.2.2 不同溶解度模型对比分析
    3.3 考虑液硫吸附和应力敏感的硫饱和度模型研究
        3.3.1 达西流动时的硫饱和度模型
        3.3.2 非达西流动时的硫饱和度模型
        3.3.3 实例计算及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高含硫气藏应力敏感实验研究
    4.1 应力敏感实验研究
        4.1.1 实验设备
        4.1.2 实验原理
    4.2 液硫吸附及应力敏感实验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步骤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应力敏感对气-液硫相渗影响实验
        4.3.1 实验方法
        4.3.2 应力敏感对气-液硫相渗实验结论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液硫吸附对储层物性参数及产能的影响
    5.1 液硫吸附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
    5.2 液硫吸附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5.3 含硫气井产能方程研究
        5.3.1 模型假设条件
        5.3.2 气井稳态达西流产能公式推导
        5.3.3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3.4 实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高含硫气藏近井地带井筒一体化生产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酸性气体物性参数研究现状
        1.2.2 储层硫沉积预测研究现状
        1.2.3 井筒硫沉积及温度压力研究现状
        1.2.4 储层与井筒一体化耦合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成果
第2章 高含硫气藏流体物性特征研究
    2.1 高含硫气藏气体物性参数计算
        2.1.1 天然气偏差因子计算
        2.1.2 高含H_2S天然气密度计算
        2.1.3 含水酸性气体黏度计算
    2.2 硫在酸性气体中溶解与析出机理
        2.2.1 硫元素的化学溶解
        2.2.2 硫元素的物理溶解
    2.3 硫的存在方式
        2.3.1 硫在地层中存在形式
        2.3.2 硫的运移形式特征
    2.4 硫沉积对储层孔渗及井筒流动影响
        2.4.1 硫沉积对储层物性影响
        2.4.2 硫沉积对井筒流动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含硫气藏气-水-液硫渗流数学模型
    3.1 高含硫裂缝性气藏几何模型
    3.2 模型假设条件
    3.3 模型的建立
        3.3.1 气相连续性方程
        3.3.2 液硫相连续性方程
        3.3.3 元素硫析出及吸附模型
        3.3.4 元素硫在流体中运移速度模型
        3.3.5 模型的辅助方程
        3.3.6 模型的定解条件
    3.4 模型的数值求解
        3.4.1 流动方程离散化
        3.4.2 模型中井处理
        3.4.3 实际案例计算验证
        3.4.4 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含硫气井温度压力数学模型及求解
    4.1 井筒压力模型
        4.1.1 单一气相井筒压力模型
        4.1.2 气-水-液硫井筒压力模型
        4.1.3 气-水-固硫井筒压力模型
    4.2 井筒温度模型
        4.2.1 井筒基本温度模型
        4.2.2 模型中参数计算
    4.3 井筒压力温度模型耦合研究
        4.3.1 耦合必要性分析
        4.3.2 耦合计算思路
    4.4 实际案例计算验证
        4.4.1 模型正确性验证
        4.4.2 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含硫气藏近井地带井筒一体化分析
    5.1 近井地带及井筒一体化计算必要性
    5.2 一体化计算方法研究
    5.3 模型验证
        5.3.1 模型基本数据
        5.3.2 近井地带及井筒一体化预测分析
        5.3.3 模型正确性验证
        5.3.4 液硫对近井地带渗流影响
        5.3.5 硫对井筒混合流体流动影响
        5.3.6 一体化生产动态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8)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标准气配制研究现状
        1.2.1 国内标准气配制和应用现状
        1.2.2 国外标准气配制与应用现状
        1.2.3 国内外标准气的配制方法技术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标准气遵循的要求和规范
第2章 标准混合气的制备方法研究
    2.1 标准混合气体配制技术
        2.1.1 常规标准混合气的制备方法
        2.1.2 配制方法的改进
        2.1.3 配制装置及分析用仪器设备
    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2.1 原料气体选择与纯度分析
        2.2.2 容器(气体钢瓶)选择与预处理
    2.3 氮中硫化氢标准气体的配制
        2.3.1 混合气中各组分的计算原理
        2.3.2 实例对比与分析
    2.4 甲烷中多元组分标准气体的配制
        2.4.1 称量和分压联合法
        2.4.2 分压法
        2.4.3 称量法
    2.5 小结
第3章 标准混合气的性能评价
    3.1 标准混合气的均匀性、稳定性、准确性检验
        3.1.1 均匀性检验方法
        3.1.2 稳定性检验方法
        3.1.3 准确性检验方法
        3.1.4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3.2 实验数据
        3.2.1 均匀性实验数据
        3.2.2 稳定性实验数据
        3.2.3 准确性实验数据
    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均匀性分析
        3.3.2 稳定性分析
        3.3.3 准确性分析
        3.3.4 实验不确定度数据的量化处理
    3.4 小结
第4章 标准气体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4.1 配制方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1.1 操作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
        4.1.2 充装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
    4.2 不确定度计算
        4.2.1 称量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2.2 分压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2.3 测量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
    4.3 不确定度数据及分析
    4.4 实例与运用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9)卡尔·费休库仑法测量天然气水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气概述
    1.2 天然气水分的测量需求
    1.3 天然气水分的测量方法
        1.3.1 冷镜露点法
        1.3.2 卡尔·费休法
        1.3.3 电解(五氧化二磷)法
        1.3.4 可调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法
        1.3.5 阻容法
        1.3.6 石英晶体振荡法
    1.4 水分测量存在的问题
    1.5 天然气水分量值的在线校准
    1.6 研究目标:用于天然气水分在线计量标准的卡尔·费休库仑法
第2章 卡尔·费休测量气体水分的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卡尔·费休库仑法水分仪校准平台
        2.2.3 湿度发生装置
        2.2.4 875型卡尔·费休水分仪及水分测量方法装置
    2.3 方法研究
        2.3.1 湿度发生器稳定性的评价
        2.3.2 卡尔·费休库仑法影响因素的探索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硫化氢的气体水分测量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按照国家标准(GB/T18619)规定修正硫化氢系统误差
        3.3.2 扣减无二氧化硫试剂测定的硫化氢消耗的水分含量(简称Non-SO_2扣减法)
        3.3.3 卡氏试剂水分、无二氧化硫试剂水分和水分标准值三维拟合(简称三维拟合)
        3.3.4 三维拟合的准确度验证
    3.4 反应机理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卡氏试剂水分、无二氧化硫试剂水分和水分标准值三维拟合结果
附录B 国标、Non-SO_2扣减和三维拟合三种不同修正方法的回收率对比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酸性铁液中硫化氢吸收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脱硫技术简述
        1.1.1 干法脱硫技术
        1.1.2 湿法脱硫技术
    1.2 从硫化氢中制取硫磺和氢气的工艺方法研究
    1.3 电化学分解工艺研究
        1.3.1 直接电解工艺
        1.3.2 间接电解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硫化氢吸收电解装置建立
    2.1 装置概述
    2.2 工艺设计和主要设计参数
        2.2.1 吸收反应器设计
        2.2.2 工艺设计主要参数
        2.2.3 硫磺分离单元工艺流程
        2.2.4 电解制氢单元工艺流程
第3章 实验原理和吸收条件考察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方法
        3.2.1 硫化氢吸收效果测定法
        3.2.2 吸收液酸度测定法
        3.2.3 吸收液中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3.3 硫化氢气相色谱法分析仪器及条件
        3.3.1 色谱分析仪
        3.3.2 操作步骤
    3.4 吸收条件的考察
        3.4.1 硫化氢吸收率测定方法选择
        3.4.2 吸收液中Fe~(3+)和Fe~(2+)浓度随时间变化量
        3.4.3 不同气液比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3.4.4 不同气液比情况下总铁离子浓度变化
        3.4.5 硫化氢含量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3.4.6 甲烷气体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3.4.7 温度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吸收液吸收效果的改进研究
    4.1 吸收反应的效果改进
        4.1.1 吸收液中Fe~(3+)浓度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4.1.2 吸收液中Fe~(2+)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4.1.3 溶液中H+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4.1.4 CuSO_4 对反应液的影响
        4.1.5 聚合硫酸铁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4.1.6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4.1.7 硝酸镧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液反应理论模型的建立
    5.1 建立理论模型方程
        5.1.1 理论模型的建立依据
    5.2 理论模型方程的设计
    5.3 对反应器吸收过程计算
        5.3.1 气泡上升时间计算
        5.3.2 分段计算反应器中的硫化氢变化
        5.3.3 理论吸收率随气泡大小的变化
        5.3.4 不同吸收液高度对吸收率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气体中硫化氢测定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呼出气体的口臭检测及疾病筛查的电子鼻研究[D]. 张涛. 浙江大学, 2021(01)
  • [2]矿井硫化氢分布规律与分区治理技术研究[D]. 许亚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高炉煤气脱硫新技术研究[D]. 孙瑞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光化学转化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硫化物气体检测[D]. 刘云杰. 燕山大学, 2020(01)
  • [5]小庄矿煤层注碱治理硫化氢涌出危害研究[D]. 戚斐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高含硫气藏液硫吸附对储层的影响研究[D]. 陈琪.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高含硫气藏近井地带井筒一体化生产动态研究[D]. 杨泓波.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D]. 刘锦韬.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9]卡尔·费休库仑法测量天然气水分的研究[D]. 汪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酸性铁液中硫化氢吸收反应动力学研究[D]. 曹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  

气体中硫化氢测定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