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D-Ⅲ成果与不足的试评

CCMD-Ⅲ成果与不足的试评

一、试评CCMD-Ⅲ的成就与不足之处(论文文献综述)

盛洁临[1](2021)在《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研究》文中提出

唐滟萍[2](2021)在《马骕《绎史》文献学研究》文中提出明末清初,学术思潮逐渐转变为“复古解放”,朴学大兴,受此影响,清代的史学虽不如宋明时期的蓬勃勇锐,但在考据古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为前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马骕《绎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史书,于文献的校勘、辑佚、辨伪均有所为,影响了有清一代的经史考订之学。马骕少习六艺之文,犹好《左氏春秋》,据此依事立篇,以纪事本末体着成《左传事纬》。此后,马骕积极参与学术交游,为他创作《绎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了这部最能代表其学术成果的史学巨着——《绎史》。《绎史》是一部上起太古、下迄秦亡的先秦考订史书,初刊于康熙九年,后原板收于内府,故其现存版本系统比较单一。此书在当时流传情况较好,多为学者所称赞,于官修目录、私家目录均有着录。《绎史》引书浩繁,基本征引了马骕所见的现存或散佚的隋代以前的文献典籍,除四书之外的六经、古史、诸子、笺注、类萃之书靡不毕载,这种广阔的史学观点对后代的经史考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骕为广见闻,又引用了大量的伪书,对于这些伪书,马骕虽作出了一些考辨,但仍有一部分未加考辨的伪书混杂其中,有待辨证,特别是对伪《古文尚书》的征引。此外,《绎史》中还辑引了大量的佚书佚文,其中也保存了许多谶纬文献。马骕还对这些散佚的文段进行连缀,为之后的辑佚家们提供了良好的蓝本。总的来说,从文献学角度看,《绎史》此书于校勘、辑佚、辨伪均有所成。

张佩文[3](2021)在《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以程文囿的临床医案《杏轩医案》为基础,对医案的成书过程及编写特点、程杏轩的学术渊源、学术观点、各科临证经验、治学特点等进行研究,以期相对系统地阐发程杏轩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观点,发掘程文囿治疗内、外、妇、儿的临证经验,并总结其治学之道。方法:1.文献研究法:运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检索平台,以及查阅着作等对本课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2.经验总结法:对《杏轩医案》中的医案进行梳理、分类、剖析、对比、总结,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3.个案研究法:通过选取部分代表性医案,加以分析讨论,弄清其特色,由此类推,以小见大,呈现程氏的学术思想。结果:1.通过对程文囿及其主要着作的研究,明确了《杏轩医案》的编写人员系程氏及其弟子。此书的编写特点为:记录详实完整;选案典型精严,不掩己德,不避己过;全书编次不分门类,对于病证、病理记述颇详;善于引喻,深入浅出地呈现医理;案末常附程氏基于本案的思考或感叹。2.通过分析《杏轩医案》内容,还原程文囿的学术渊源,即溯源《内经》,师法仲景,喜宗景岳、效法吴门,旁通各家。3.基于医案提炼了程文囿“变通为要,守正创新”、“药简功专,当机立断”、“未得其证,切忌投药”、“疑病探之,勿失良机”、“情志致病,独药难疗”、“守正补虚,不图近功”的学术观点。4.通过对医案进行梳理分类,撷取程氏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经验。如在内科脾胃病以虚实为要、肢体经络病重视肝肾等;外科痈疽余毒未清守正清火、常从经络辨证获奇效;妇科方面不拘成方既论、善从理奇经取效;儿科方面惊风补虚清解灵活运用、痘证活用寒温之剂,在妇儿两科的辨证论治上强调结合妇、儿的体质特点等。5.总结出程文囿不掩己功,不避己过、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并重医情与人情、提倡临证增才识的治学之道。结论:1.《杏轩医案》是程氏毕生临床经验之总结,此书的编写特点决定了其现代适读性较高,对新安医学的传承、研究和理论完善均具有现实意义,值得研究。2.程氏在学术渊源上尊内经,崇仲景,法景岳,效吴、叶,学出多源。《杏轩医案》所收录医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对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记录均详实完整。此书对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3.程氏的学术观点和治学之道对于现代临床,无论是在医术还是医德医风上均有可取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今国家对中医药传承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也完全契合。

陈婷[4](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认为“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纪佳灏[5](2020)在《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整理与训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医宗金鉴》是由吴谦奉谕旨主持编纂的医学丛书。自刊行之日起,即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普遍欢迎,甚至奉之为治病圭臬。何以该书如此成功?有哪些方面值得今人借鉴?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中的《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二书的成书背景、编纂人员、校勘整理方法、训诂特点,及包含的医学思想,分析其学术成就,探究其主要特点,指出其不足,从而丰富中医文献学内容,为後世整理古医籍及临床应用仲景学说提供参考。方法本文运用文献学、历史学、校勘学、训诂学方法进行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广泛搜集研讨相关材料;运用校勘学方法,分析吴谦在编写时所使用的校勘方法与体例;运用训诂学方法,分析其训诂特点与成就;运用历史学方法,分析其影响与得失。成果论文主体分为六章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第一,从历史学角度,对《医宗金鉴》的成书背景进行考察。第二,从《清史稿》及《清宫医案记录》、中国台湾内阁大库档案中搜集材料,对吴谦及参编纂人员生平进行了考察。第三,对该书校勘内容、方法及条文编次进行了分析。第四,对该书训诂内容、特点进行了考察。第五,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中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第六,对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中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总结。第七,对《医宗金鉴》版本流传、海内外影响进行了分析。结论第一,《医宗金鉴》的撰写与刊行,主要与清初瘟疫流行、清中期国力强盛,重视经典整理及清代朴学大行有密切关系。第二,根据《清史稿》、中国台湾故宫内阁资料库,推断吴谦约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乾隆十一年(1746)。第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之版本流行主要为乾隆七年(1742)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而据此两版本刊行达约53次。第四,参与编纂《医宗金鉴》之医官除吴谦外,还有刘裕铎、施世琦、施世德等人员。第五,《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主要整理内容为校勘讹误和条文编次。运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对其中脱、衍、讹、倒等有误之处进行了校勘与订正。第六,《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训诂内容主要有:解释字词;注明字音;说明修辞;归纳文例。训诂特点主要有:重视旧注;博采群说;保留阙疑;自创新解。第七,《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由於官修,且编纂中贴近临床故深受後世医家推崇,影响深远。对海外影响,主要代表有日本医家丹波元坚父子;对国内影响则更为广泛,比如清代陆九芝,近代台湾马光亚、熊继柏等。第八,《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之学术思想,主要为重视阴阳二邪之传,次为重视汗吐下三法误用後之变证。第九,《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之学术思想,主要是对经中理论之创解,如《痉湿暍篇》提出了六经皆有痉病,六气皆能致痉等新论,扩大了伤寒致杂病之范围。本文创新点第一,首次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撰写背景、成书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二,首次引中国台湾故宫明清内阁大库资料,考证吴谦担任太医院的责任时间,从中梳理其生卒年;首次对参编人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第三,首次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的校勘方法、条文编次进行全面研究;第四,首次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训诂内容、方法、特点进行全面总结,并指出其失误之处;第五,首次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训诂中所包含的吴谦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分析。

畅苏瑞[6](2020)在《中医药治疗老年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老年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中医药治疗认知障碍疾病的优势。方法:本研究参考《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考克兰图书馆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研制出版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检索截止于2020年2月1日。纳入标准:(1)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为老年期血管性痴呆(VaD)、阿尔茨海默病(A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3)治疗组用中药制剂,或联合安慰剂,对照组服用西药,或服用安慰剂,或二者同时服用。检索限制语言为中文或英文。提取内容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特征、样本量、干预措施、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结果、不良反应情况。按照“Cochrane风险评估清单”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值。如果同一个疗效评价指标有3个及以上研究,即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按照预先设定的亚组进行异质性检验:“疗程”(VaD:≤2个月,>2个月;AD:≤3个月,>3个月;MCI:<6个月,≥6个月)、“西药对照药”(血管性痴呆: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甲磺酸双氢麦角碱、尼莫地平;阿尔茨海默病:胆碱酯酶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甲磺酸双氢麦角碱)。采用依次排除某个研究的方式对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形式评价发表偏倚。使用Revman 5.2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共纳入43项试验研究,纳入患者共计3968人,中药治疗VaD的文献发表的时间在2001~2007、2014年,中药治疗AD的文献发表的时间在1995~2018年,中药治疗MCI的文献发表的时间在2003~2004、2009~2010、2012、2014年;(2)中药治疗VaD的研究中,4项研究没有明确报告中医诊断标准,1项研究采用自拟中医诊断标准,1项研究参考已经发表文章中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均给出,纳入患者2100例,干预组1144例,对照组956例,最小样本量40例,最大样本量209例,患者年龄41~86岁,16项研究统计了患者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患者390例,初中及以上患者857例,25项研究采用MMSE量表评估认知功能,10项研究采用ADL量表、14项研究采用BBS量表评估日常行为能力,干预疗程在1~3个月。有3项研究明确提出对患者进行随访,4项研究中对脱落病例及原因进行了报道,15项研究明确描述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生不良反应的治疗组共有2人,对照组共有6人。(3)中药治疗AD的研究中,其中3项研究没有明确报告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均给出,共纳入患者749例,其中干预组401例,对照组348例,最小样本量为28例,最大样本量为202例,年龄49~90岁,5项研究统计了患者受教育程度,其中小学及以下患者190例,初中及以上患者303例,6项研究采用MMSE量表、1项研究以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4项研究以ADAS-Cog作为认知功能评价指标,5项研究采用ADL量表评估日常行为能力,干预疗程在2~12个月,有4项研究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4项研究对脱落病例及原因进行了报道。(4)中药治疗MCI的研究中,4项研究明确使用了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均给出,共纳入患者1119例,其中干预组590例,对照组529例,最小样本量60例,最大样本量322例,患者年龄40~85岁。有4项研究报告了患者受教育程度,其中小学及以下有92例,初中及以上有298例。7项研究采用MMSE、2项研究以MoCA作为认知功能评价指标,2项研究以ADAS-Cog量表作为认知功能评价指标,2项研究采用ADL量表评估日常行为能力,干预疗程在2~6个月。有3项试验明确提出患者进行随访,2项研究中对脱落病例及原因进行报道,有3项研究报告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5)VaD研究meta分析显示:治疗后,中药组在改善MMSE上优于西药组(P<0.01);在改善ADL方面,1项研究未汇报两组疗效对比情况,3研究报告两组疗效相似,6项研究报告中药效果较西药明显;在改善BBS方面,3项研究未汇报两组疗效对比情况,6项研究报告两组效果相当,5项研究报告中药组效果优于西药;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P=0.12)。(6)AD研究结果meta分析显示:治疗后,中药组在改善ADAS-Cog、ADL上优于西药组(P=0.02,P<0.01),中药在改善MMSE上与西药组相当(P=0.32),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P=0.04),在改善MoCA方面,1项研究未汇报两组疗效对比情况。在改善MMSE、ADL方面,研究未汇报中药组与安慰剂组的对比情况;亚组分析显示:分别根据西药类型、疗程进行亚组分析,中药在改善MMSE评分上与西药相当(P=0.06,P=0.06);(7)MCI研究结果meta分析显示:中药组在改善MMSE、ADAS-Cog、ADL上与西药组相当(P=0.12,P=0.88,P=0.60),中药组在改善MoCA上优于西药组(P<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10)。1项研究报告中药在改善MMSE方面优于安慰剂,1项研究未报告。(8)漏斗图分析提示研究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9)敏感性分析后异质性显着降低,可能与排除文献纳入患者的情况、样本量及量表评价主观性有关。结论:(1)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较西药能够更好的改善MMSE评分;(2)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较西药能够更好的改善ADL、ADAS-Cog评分,在改善MMSE评分上与西药效果相当;(3)中药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较西药能够更好的改善MoCA评分,在改善MMSE、ADAS-Cog、ADL上与西药相当;(4)中药治疗VaD、AD、MCI较常规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赵浩[7](2020)在《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德鲁克是当代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之一,他的管理思想特色鲜明且博大精深。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是德鲁克管理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德鲁克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进行全方位和深层次的解读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在欧洲工业化组织型社会的产生以及西方社会重新兴起研究责任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下,德鲁克对西方责任伦理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同时他也进一步思考了“自由的功能性社会”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等思想并最终提出了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含三点:德鲁克先说明了经济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起点,随后提出责任限度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应当注意的责任大小问题,紧接着他提议建立“以责任为基础的组织”来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值得指出的是德鲁克对两种同时代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持批判态度。在详细阐述了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主要内容后,本文继续分析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特点是明显的,这一思想坚持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社会责任问题,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性,同时立足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社会责任问题。然而这一思想也有着自身的不足之处,德鲁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设想过于理想化,他无法解决企业“责任限度”与“能力大小”间的矛盾,这一思想还存在着一种泛责任化的倾向。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也给当代中国企业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第一点启示是中国企业要大力创造经济绩效;第二点启示是要倡导中国企业承担合宜的社会责任;第三点启示是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以责任为导向的组织来落实自身的社会责任。

秦洁[8](2020)在《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成果的整体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民国易学。绪论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民国近四十年间的易学史变迁。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为“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二十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的新气象。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初的“黄金十年”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教育、出版之推动,易学之成果数量、方法类型、研究质量,胥臻近代高峰,《周易》在后经学时代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四十年代,受持续战争的影响,易学研究在困顿中坚持,成果数量锐减,且未形成新的特色。正文四章,系本文主体,旨在阐释民国易学的范式类型,揭示民国易学的逻辑演变。通过比较诸易家在“新学(西学)”与“经学(中学)”间的取用,民国易学可分为“固守朴学易传统”“以旧识涵摄新知”“据新学重估经书”“返经学以开新见”四种范式类型。第一章“固守朴学易传统: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以沈瓞民、尚秉和、徐昂为代表,他们承继清代朴学易辑佚文本、梳理易例、涵化新创等方法,以孟氏、焦氏、虞氏等汉易为研究对象,而在易学研究中不关切新时代、新思想、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沈瓞民在马国翰辑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辨《说文》资料与虞氏异文逸象等,虽仍有未尽、乃至错误处,但整体上对孟氏易作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辑佚;辑佚之外,沈氏还比较孟氏易文与虞氏易注之出入,以考辨纯粹的孟氏家法。第二节考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核心理路是据本卦、旁通卦、遇卦、遇卦之旁通卦四种视域,观各视域的上下卦象、互卦象、对卦象、覆卦象、大象、半象,实现别卦与八卦之象的对应;再据八卦所取《说卦》之象、历代逸象与尚氏所发明之逸象,最终实现《易林》卦象与文辞之对应。尚氏此种理路,仍是传统象数之方法,是将“观象系辞”理解为象与辞的严密对应,而试图“执象释辞”以还原成书的过程;反思来看,更为合适的诠释路径应为“假辞明象”,活看文辞以揣摩符号。第三节考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虞翻以消息、卦变、旁通、之正成既济、月体纳甲等为其核心易例。张惠言创造消息系统,试图贯通虞氏核心易例,但与虞氏易注多有不符。徐昂虽屡屡质疑张氏背离虞氏,然据“同归殊途”之易学观,终服膺张氏而融虞、张为一炉。徐昂梳理虞氏易,所长在于细致的易注揆集与图示,所短在于系统欠缺与易例杂糅。第二章“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以刘师培、杭辛斋为代表,他们整合传统象数资源,在同时肯定经学与新学的前提下,以经学为学术根基,而尝试融会新思想、涵摄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刘师培之易学研究。刘师培之易学,有传承与创新两个面向。一方面,刘氏承继经学的知识与方法,以明了汉代象数易例为治《易》前提,以经学家名世;另一方面,刘氏引入分科视野,践行平实、平等、客观、逻辑之研究理念,发掘攘夷革命与民主建国之致用思想,开近代新易学之先声,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第二、三节考杭辛斋之易学。由“不立门户,不分派别,不论古今,不限中西”之理路,杭辛斋统括平议一切传统易学资源,涵摄融通一切古今中外学术,建构起“包罗万有”之易学体系,展现出“大象数”与“大易学”的恢弘学术气象。杭辛斋研《易》,以“明道立教”为其易学的根本精神。“易道”,是杭氏“大象数”与“大易学”的终极根据;“易教”,是杭氏易学的致用关切与价值落实。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成果,激发起时人读《易》、治《易》之兴趣,在治《易》所得与影响上,俨然成为近代易学第一家。作为民国易学之高峰,杭辛斋合会古今、因革传统之最大意义,是点化了象数的活力,创造了“活的”易学、“活的”经典。第三章“据新学重估经书: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以胡适、古史辨派等为代表,他们彻底否定经学范式,在割裂传统的基础上,完全依归现代分科之学,重新估定作为典籍的《周易》,而进行哲学、史学、文字学、科学等维度的全新研究,成为现代学术主流。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哲学进路之研究。20世纪初,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多是零星地尝试,系统与深度都很有限。胡适本“求真”之理念,分离卦爻辞、《易传》与历代易学,而单纯研究《易传》哲学。在胡适的基础上,冯友兰更加贴近西方哲学问题,而阐释《易传》中之宇宙论与人生论。自胡适分观经传后,否定经文之哲学价值,一度成为主流意见;但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入,《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中不再缺席。第二节考史学进路之新研究。史学对易学之影响,在近代经历了由“以史治《易》”向“以《易》为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以《易》为史”,包括“以《易》为史料”与“以《易》为史书”两种类型,前者以古史辨派、唯物史观为代表,后者以胡朴安为代表。古史辨派易学以打破经学范式为目的,割裂孔子与《易》的关系,重新认定《周易》经传的年代与性质,影响很大,但其研究结论、方法、理念都有重要缺陷。汪震、郭沫若、曾松友、王伯平、荆三麟、李星可等都对《周易》的时代背景有所探讨,但诸氏之观点相互冲突、混乱不堪。胡朴安极端地将所有卦爻辞都看作历史之记录,释《周易》为一部从草昧时代到周初的史书,其说很难成立。第三节考文字学与科学进路之研究。随着古文字学发展,一批学者抛开易学旧注,取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解《周易》文辞;然而对比当前出土易类文献,这些新说大部分不能得到新资料之支持。随着科学声誉日隆,一批学者抛开《周易》文本与历代易学,专治易卦符号,比附科学知识,而定性《周易》为科学着作;科学易诸说影响很大,但需反思其得失与定位。第四章“返经学以开新见: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他们不满分科之研究,在反思西学的基础上,重新回归经学、确立常道本体,进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阐释易学之新义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熊十力之易学思想。熊十力之易学是不断变迁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与《读经示要》时期,熊氏引《周易》以证同、扩充其体用哲学,再由体用哲学反观《周易》与经学,已经展现出“归本《大易》”之学术气象;相较晚年着作,更能显明熊十力的易学与经学成就。熊十力引“太极”“乾元”“太易”“不易、变易”申说本体内涵与体用关系,引“乾坤阴阳”等申说本体发用之翕辟运转,引“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等申说本体落实与彰显,又引《周易》申说民主、科学之经世义。由体用哲学之视域,熊十力提出经学是常道之学,涵摄一切学术,是性命之根本、人生之所由;由此经学观,熊十力评骘了历代易学研究。反思熊氏易学,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值得注意。第二节考马一浮之易学思想。易学,是马一浮整体学术之根基;研究马一浮之易学,不能脱离其六艺与性理之学的宏观视野。马一浮称经学为六艺之学,为圣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出于吾人自性本心,而拥有时代性、世界性价值;经书之中,《易》为六艺之终始,明文辞与修德行是易教两途。马一浮由三易讲性理哲学:不易而变易是由体显用,体用重重无尽;摄用归体,不易变易合一,即是易简境界;易简之关键,在于变易中识得不易,复性而以理为自身之主;易简需性修工夫,要破除习气、敬守正心。就易学本身而言,马一浮举观象之方法,包括观卦爻文辞、观宇宙人生之广象、观万物至理之不易、观内在一心之性理等四重涵义;此外,马一浮还重视十翼,评骘、合会历代易说,而又引佛道证《易》。以上是民国易学的四种范式类型。各范式间,内蕴逻辑演变之顺序。变革之际,有固守传统,脱离时代之范式;进一步,有不满固守,而试图融新入旧、以经学涵摄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新旧掺杂,而试图完全抛弃旧识、归依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割裂传统,而试图返归经学、申说新义之范式。余论部分,以问题为线索,丰富补充对民国易学之认识。第一节考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从“新学”与“经学”的维度,可管窥民国易学之主要面向;但民国易学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象数义理之维度、易道存废之维度、经学知识承继之维度、学术致用之维度,胥是认识民国易学的重要面向。五重维度之视角,交织出民国易学的个性差异与斑斓色彩。而个性之背后,民国易学又同时寓有共性潮流:对家法门户之融会,对学术创新之自觉。第二节考《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近代以来,易学与经学的价值受到质疑。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弱化经学以发展科学;激进反传统者,则彻底否定易学之价值;分科之学虽研究作为古籍的《周易》,但研究者并不承认易学的现实意义。与质疑的声音相对,有学者发掘易学中的新知识,藉比附西学以肯定易学之作用;亦有学者回归传统,通过与新学之比较,申说易学的独特价值。这些肯定的阐释,为易学文化之赓续筑就了基石。第三节考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正文四章所揭示的民国易学范式类型与逻辑演变,内中隐含着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其一是经学易范式由价值系统而知识体系的渐次瓦解,其一是新易学范式在为学与为道间的争论。

张磊[9](2020)在《李凖新时期创作转型研究》文中指出李准在50年代发表《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等作品而成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78年之后,李准又能逐渐淡化“十七年”文学创作模式的影响,在新时期走上一条更为宽广的艺术之路,并于1984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成为为数不多能成功“跨越”两个时代的具有重要影响和研究价值的作家。李准从“十七年”时期向80年代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河奔流》与《黄河东流去》等作品的诞生。在《大河奔流》诞生之初,很多评论家并不看好这部电影剧本,直到根据《大河奔流》改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完成并获得茅盾文学奖,李准才真正实现了新的创作突破。在新时期,李准并没有像大多数作家那样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或是“改革文学”的创作中,而是沿着他自己后期的创作思路,不断修改。他将社会发展的趋向作为参照,重新审视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结构,以自己所熟悉的“十七年”文学资源的利用与转化为根基,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定位与方向。本文希望通过对李准在“新时期”创作的转型研究,从文本内部着手,尽可能贴近转型时期的李准,探究他在新时期,不同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主潮的另一种文学实践。本论文分三章。第一章《大河奔流》与“十七年”文学资源的延续。本章主要以李准的电影剧本《大河奔流》作为中心,从农民政治中的崔嵬式庆典、“去性别化”的女英雄形象、“善恶对立”的二元叙事模式等三个方面,分析李准在70年代后期创作受到的以政治为主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时代的变化引起李准的初步创作反思和调整。第二章对《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本章以李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经验积累以及影视文学创作改编作为中心,探究他对国家政策的新理解,以及《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电影的改编对李准创作的影响。对于生活气息的捕捉、对于女性人物的刻画、对于恋爱情节的处理,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的思考,都成为李准下一步创作《黄河东流去》下卷的新的资源与基础。第三章《黄河东流去》对历史的重塑。本章主要以《黄河东流去》为中心,讨论李准最终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有效整合自己“十七年”与新时期的复杂经验,实现新的文学实践。本章从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现实主义的复归、农村与城市的双线叙事等三个方面,讨论李准在新时期的独特的文学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东流去》不仅是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与探索,也是“十七年”经典作家如何突破自身,在80年代重新发出时代强音的一次有益尝试。

陆嘉铌[10](2020)在《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路径及其特征》文中指出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自此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引得国外学者关注,他们基于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源起、性质、特征、价值、缺陷等等,试图探寻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带来如此进步发展的内在原因,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式方法以及其所表达的观点各有不同,有的比较客观,可以做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也有学者受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影响,甚或是缺乏对中国现实的深入了解,提出了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造成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误导。这也是我们在了解国外学者研究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国外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观点,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以,通过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研究的梳理和评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全面、科学的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程,深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认识,揭示中国改革放之路的内涵,促进在新时代走好、走宽、走深、走远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深刻剖析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不同认识的背景根源、动因与目的,对于我们有效应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的挑战,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试评CCMD-Ⅲ的成就与不足之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评CCMD-Ⅲ的成就与不足之处(论文提纲范文)

(2)马骕《绎史》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马骕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马骕生平与交游
        一、马骕的家世及仕宦
        二、马骕的学术交游
    第二节 马骕的着述与治学
        一、《左传事纬》
        二、《邹平县志》
        三、《十三代瑰书》
第二章 《绎史》的成书与流传
    第一节 《绎史》的成书与刊刻
    第二节 《绎史》的版本
        一、康熙九年原刊本
        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三、其他版本
    第三节 《绎史》的流传与整理
        一、书目文献的着录
        二、后世对《绎史》的利用与评价
        三、今人对《绎史》的整理
第三章 《绎史》征引文献考
    第一节 引用文献概述
        一、文献征引原则
        二、文献利用方式
        三、文献征引缺误考辨
    第二节 文献构成范围梳理
        一、引书统计方法
        二、文献构成范围
    第三节 引用金石文献简述
第四章 《绎史》引书辨伪
    第一节 《绎史》辨伪意识与疏误
        一、《绎史》辨伪举例
        二、《绎史》辨伪疏误——以《泰誓》为例
    第二节 《绎史》引《书》小考
第五章 《绎史》的辑佚学价值
    第一节 《绎史》的辑佚成就
        一、辑佚概况梳理
        二、《绎史》所辑佚文梳理
        三、《绎史》辑佚缺陷
    第二节 辑引谶纬文献考辨
        一、谶纬文献在《绎史》中的应用情况
        二、马骕对谶纬文献的态度
        三、《纬攟》利用《绎史》辑佚谶纬文献举证
    第三节 《绎史》对清代辑佚的影响
        一、《玉函山房辑佚书》以《绎史》为蓝本辑佚举证
        二、《绎史》在后世辑佚中的价值
结论
附录一 《绎史》引存书详表
附录二 《绎史》引佚书详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3)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程文囿生平简介及主要着作
    1.1 程氏生平简介
    1.2 程文囿的主要着作
        1.2.1 《医述》与《杏轩医案》
        1.2.2 《杏轩医案》编写特点
2 程文囿学术渊源
    2.1 溯源《内经》,细辨病机
    2.2 师法仲景,活用经方
    2.3 阳脱杂病,喜宗景岳
    2.4 外感热病,效法吴门
    2.5 学出多源,旁通各家
3 程文囿学术观点
    3.1 变通为要,守正创新
    3.2 药简功专,当机立断
    3.3 未得其证,切忌投药
    3.4 疑病探之,勿失良机
    3.5 情志致病,独药难疗
    3.6 守正补虚,不图近功
4 程文囿临证经验采撷
    4.1 内科临证经验
        4.1.1 伤寒论治
        4.1.2 温病论治
        4.1.3 脾胃患病,虚实为纲
        4.1.4 肢体经络病证,调养气血重肝肾
        4.1.5 气血津液病证,平调脏腑纠失常
    4.2 外科临证经验
        4.2.1 痈疽余毒未清,当守正清火
        4.2.2 从经络辨证获奇效
    4.3 妇科临证经验
        4.3.1 审证求因,不拘成方既论
        4.3.2 月经不调、妇科杂病,善理奇经
        4.3.3 辨证论治当结合妇人的体质特点
    4.4 儿科临证经验
        4.4.1 惊风之证,补虚清解治法各异
        4.4.2 痘证论治,凭证活用寒温之剂
        4.4.3 辨证论治当结合小儿的体质特点
5 程文囿治学之道
    5.1 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
    5.2 实事求是,不掩己功,不避己过
    5.3 反对穷研医理,倡临证增才识
    5.4 窥得病情,处得人情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程文囿《杏轩医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科研情况

(4)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第二章 《经世》概览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一、萧一山其人
        二、《经世》的创办
        三、《经世》的沿革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一、《经世》的选题
        二、稿件与栏目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一、日本侵华谬论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二、宣传持久抗战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经世》半月刊
        《经世》战时特刊
        《经世》季刊
        《经世》月刊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后记

(5)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整理与训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医宗金鉴》的成书背景与编纂人员考
    第一节 清开国初期民间瘟疫
        1. 顺、康时期的民间瘟疫
        2. 雍、乾时期的民间瘟疫
        3. 疫病传播地区与疾病分类
    第二节 清朝政治国力达到顶峰
        1. 顺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
        2. 乾隆时期对民间书籍的收罗
    第三节 清初文化学术背景
    第四节 《医宗金鉴》编纂人员考
        1. 总编纂官吴谦
        2. 刘裕铎生平考证
        3. 其他参与编纂人员考证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校勘与条文编次
    第一节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之校勘
        1. 校对脱文
        2. 校对衍文
        3. 校对讹文
        4. 校对倒文
    第二节 《仲景全书》的校勘方法
        1. 对校法
        2. 本校法
        3. 他校法
        4. 理校法
    第三节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对条文的编次
        1. 《伤寒论》条文之编次
        2. 《金匮要略》条文之编次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训诂研究
    第一节 吴谦的训诂方法和特点
        1. 重视旧注
        2. 博采群说
        3. 保留阙疑不强作解
        4. 守旧破旧自注新解
        5. 小结
    第二节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训诂内容
        1. 训释实词
        2.《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对修辞的解释
        3. 吴谦注音的方法
        4. 吴谦解释文意的方法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学术思想
    第二节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版本流傅与影响
    第一节 《医宗金鉴》版本流传
        1. 《医宗金鉴》版本
        2. 《医宗金鉴》印刷与傅抄
    第二节 《医宗金鉴》对国内医家的影响
        1. 考证之实,各家旁引
        2. 注释之详,多所称颂
        3. 编纂歌诀,方便记忆
    第三节 《医宗金鉴》对日本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之成就与不足
    第一节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的主要成就
        1. 官修书籍,正本清源,树立楷则
        2. 系统总结前代伤寒学说与金匮学说
        3. 删其驳杂,重视临床
    第二节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不足之处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中医药治疗老年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五脏探讨呆病论治
        1 脑与五脏
        2 五脏病理与呆病
        3 从五脏论治呆病的临床应用
        4 讨论
    综述二 阿尔茨海默病血液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 AD血液中生物标志物
        2 AD诊断标准
        3 讨论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文献纳入
        2 文献检索与筛选
        3 文献资料提取
        4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和结果分析
        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 Met分析结果
    讨论
        1 中药治疗认知功能障碍
        2 治疗措施及具体用药
        3 Meta分析的局限性
        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理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概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欧洲工业化组织型社会的产生
        (二)西方社会重新兴起研究责任伦理思想
    二、基于“西方责任伦理思想”
        (一)德鲁克对西方责任伦理思想的继承
        (二)德鲁克对西方责任伦理思想的发展
    三、基于“自由的功能性社会”观念
        (一)功能性社会观引导出社会责任思想
        (二)责任是自由的前提
        (三)功能说明不同的社会责任
    四、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思想
        (一)组织的多元化特征
        (二)组织的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
        (三)企业组织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 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绩效是责任起点
        (一)经济绩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二)经济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起点
    二、企业应该承担合宜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需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绩效
        (二)企业应当明确自身能力的范围
        (三)企业必须树立权责意识
    三、建立“以责任为基础的组织”来落实责任
        (一)企业应做到权责一致
        (二)企业要预测和限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企业需培养“负责任”的工作者
    四、德鲁克对两种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的批判
        (一)德鲁克反对企业“无需承担社会责任”
        (二)德鲁克不赞同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
第四章 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一、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特点
        (一)坚持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社会责任问题
        (二)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性
        (三)立足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社会责任
    二、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不足之处
        (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设想过于理想化
        (二)无法解决企业“责任限度”与“能力大小”间的矛盾
        (三)一种泛责任化倾向的存在
    三、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给当代中国企业带来的启示
        (一)企业努力创造经济绩效
        (二)倡导企业承担合宜的社会责任
        (三)建立以责任为导向的企业组织来落实责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代思潮与民国易学历程
        一、晚清易学: 合会中西之新探索
        二、民国初年: 易学边缘化
        三、二十年代: 研究新气象
        四、三十年代: 一时之显学
        五、四十年代: 困顿中坚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民国易学的通论研究
        二、民国易学的专人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固守朴学易传统: 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
    第一节 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
        一、家学传承与生平着述
        二、孟氏易辑佚考证
        三、孟氏易家法评说
    第二节 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
        一、研《易》历程与易学观
        二、易说与易象: 治焦氏易之理路
        三、尚氏易学之评价与反思
    第三节 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
        一、虞氏易例概述
        二、张惠言虞氏消息系统
        三、质疑与服膺: 徐昂对张惠言之态度
        四、反思徐昂对虞氏易之梳理
第二章 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
    第一节 刘师培与新易学的先声
        一、生平与易着
        二、新尝试: 分科视野与新学学风
        三、旧传统: 经学的知识与方法
        四、致用关切与性格缺陷
    第二节 杭辛斋包罗万有的易学面貌
        一、生平与易着、版本
        二、统括平议传统易学
        三、涵摄融通古今学术
        四、平议涵摄之标准
        五、“大象数”与“大易学”
    第三节 杭辛斋易学的精神、影响与得失
        一、易道: 杭氏易的终极根据
        二、易教: 杭氏易的致用关切
        三、近代易学第一家: 杭氏易的影响与成就
        四、因革之间: 杭氏易的性质与反思
第三章 据新学重估经书: 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进路
        一、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
        二、胡适的范式开创——“求道”转向“求真”
        三、贴近“普遍(欧洲)的哲学”
        四、《周易》古经有无哲学?
    第二节 史学研究的新进路
        一、“以史治《易》”传统的两个层次
        二、近代“以《易》为史”新论的两种类型——兼论“六经皆史”说的嬗变
        三、古史辨派易学研究述评
        四、反思《周易》时代背景研究之混乱
        五、驳胡朴安《易》为古史说
    第三节 文字学与科学的研究进路
第四章 返经学以开新见: 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
    第一节 熊十力易学思想研究
        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变迁
        二、《周易》所证之体用哲学
        三、体用视域下的经学观
        四、体用视域下的历代易学评论
        五、熊十力易学的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马一浮易学思想研究
        一、生平歧说与治学、讲学
        二、六艺与易教
        三、研《易》方法与易学观点
        四、“三易”与性理哲学
        五、试论马一浮的学术特色
余论
    第一节 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
        一、由《易学讨论集》谈起
        二、五重维度观个性差异
        三、融合创新之共性潮流
    第二节 《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
        一、经学时代的易学价值
        二、对经学现代价值之质疑
        三、对易学现代价值之申说
    第三节 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
        一、经学易范式的瓦解
        二、新易学范式的争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李凖新时期创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李准前期创作概述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大洞奔流》与“十七年”文学资源的延续
    第一节 农民政治中的崔嵬式庆典
    第二节 “去性别化”的女英雄形象
    第三节 “善恶对立”的二元叙事模式
第二章 对《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
    第一节 土地政策对创作内容的影响
    第二节 多层面创作内容的深化
    第三节 小人物家国情怀的建构
第三章 《黄河东流去》对历史的重塑
    第一节 新时期长篇的史诗性追求
    第二节 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复归
    第三节 农村与城市的交互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路径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特点
        一 从中国汉学转向中国改革开放
        二 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成为研究主流
        三 呈现多元化研究特征
        四 进入全面研究阶段
    第二节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人物
        一 以发达国家学者为代表
        二 以发展中国家学者为代表
第二章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性质
        一 改革开放是姓“资”还姓“社”
        二 是改革还是开放?
        三 改革开放前后四十年之间是继承还是独立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动力
        一 改革开放是内外激应的结果
        二 属于政府主导下的渐进改革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成功因素
        一 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 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释放
        三 重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方法逻辑
    第一节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方法
        一 多维度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实地考察法
        四 历史叙事方法
    第二节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 新自由主义理论分析改革开放
        二 威权国家理论阐释改革开放
        三 边缘革命理论分析改革开放动力问题
第四章 国外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节 国外学者的研究立场偏向西方中心主义
        一 欧洲中心论的视角
        二 意识形态的偏见
        三 刻意回避中国发展进步的内在因素
    第二节 国外学者的研究聚焦过于片面
        一 国外学者过多依赖西方媒体,少于实地了解中国国情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过于微观
        三 国外学者对中国“文明型国家”存在误读
    第三节 国外学者的研究给中国的启示
        一 国外研究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新思路
        二 从全面的视角研究中国改革开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评CCMD-Ⅲ的成就与不足之处(论文参考文献)

  • [1]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研究[D]. 盛洁临. 安徽大学, 2021
  • [2]马骕《绎史》文献学研究[D]. 唐滟萍.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张佩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整理与训释研究[D]. 纪佳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中医药治疗老年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D]. 畅苏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德鲁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研究[D]. 赵浩. 广西大学, 2020(07)
  • [8]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D]. 秦洁. 山东大学, 2020(09)
  • [9]李凖新时期创作转型研究[D]. 张磊.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路径及其特征[D]. 陆嘉铌.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CCMD-Ⅲ成果与不足的试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